更新日期:2012/04/28 11:49:52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11:49:24   編輯部  

(十九之二) 

丑三、應勤對治罪業之原因(分四)

寅一、若得暇滿不勤修善則是自欺

寅二、現世必須受苦

寅三、後世將遭惡趣苦逼

寅四、應勵力斷惡修善之原因

寅一、若得暇滿不勤修善則是自欺(93“)

偈頌:得此閒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較此愚。

正文,此閒暇難得,若得能成大義;如此閒暇的人身極為難得,如果能夠獲得此人身,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今獲得已我若增上生及解脫因,在獲得如此難得的人身時,如果我還沒有辦法精勤的修學,成辦增上生以及解脫的善因,並且忙於世間無意義的事情,無有其方法更這等於是自己在欺騙自己,明明我們所獲得的人身,是能夠成辦許多有意義的大事,但是在獲得的同時,我們卻忙於世間無意義的小事,所以這等於是自己在欺騙自己,而且這也是非常愚癡的,於取捨處亦無較此昧者。

寅二、現世必須受苦

偈頌:若我已知此,因愚猶怠惰,則於臨終時,定起大憂悔。

正文,若我已知「須勤修善並斷諸惡」此理,然因愚昧,在偈頌裡面有提到「已知」這個詞,以及「因愚」這個詞,這兩個詞字面上看似是相違的,因為第一個詞是提到了「已經知道」,而第二個詞「因愚」,是愚昧、不了解的意思,所以在字面上看起來是相違的。解釋的時候,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作解釋,首先提到的是「已知」,我們已知道的是什麼內涵?我們已經知道了些許的善惡,並且也稍稍的了解藉由行善能夠獲得快樂,如果造惡來生會感得痛苦的這種道理,這是「已知」的部分;雖然已知道這樣的道理,「然因愚昧」,由於愚癡,而不了解該如何去行善斷惡,這是第一種的解釋方式。第二種的解釋方式,我們已經知道了善惡之間的差異,並且也知道該如何去行善斷惡,但由於愚昧所以我們並沒有付諸於實踐。

而現今配合正文來作解釋的話,是以第二種的解釋方式,來介紹偈頌的義涵。所以在正文當中有提到,若我已知「須勤修善並斷諸惡」此理,如果我已經知道了必須要精勤的行善,並且斷除種種惡行的道理,但是因為內心愚昧無知的緣故,所以沒有去實踐這個內涵,於修學菩提心及諸行等後猶怠惰,對於修學菩提心以及菩薩行等種種的大乘法,在了解了之後,內心因為愚昧無知而生起了怠惰,並沒有付諸於行動,知將往惡趣,則於臨終時定起大憂悔,但其實我們是知道這個道理,如果說我們這一生,都不了解佛法,不了解應該行善斷惡也就罷了!但是在了解之後,如果沒有付諸於行動,這時你在臨終就會現起一個念頭:「我來生是很有可能墮入惡趣」,因此在臨終的那一刻,我們的內心會生起非常大的憂悔,所以提到,「既知將往惡趣,則於臨命終時,定起極大憂悔。」

提到了這一點,一個學法的人在臨終的時候,最好的,是在面對死亡的當下,心生歡喜;如果沒有辦法生起歡喜,至少對於死要不恐懼;如果也沒辦法做到這一點,至少要對於今生的所作所為不後悔。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部分,也就是你盡全力在修學佛法,並且實踐佛法的內涵,這時,你面對死亡內心當中會感到歡喜;如果沒有辦法生起這樣的心態,至少你會想到,雖然我並不是學得很好,但是我已經盡力去懺悔惡業,並且盡我所能的去行善,所以當下對於死也不會感到恐懼;如果沒有辦法生起以上的這兩種心態,至少在面對死的當下,內心不要感到後悔,要覺得該做的我都做了。所以如果在知道的情況下,而沒有去做,這時由於你了解佛法的道理,在內心當中反而會生起憂惱以及懊悔,故應發大精進勤修。

丑三、後世將遭惡趣苦逼

偈頌:難忍地獄火,長時燒我身;懊悔烈火燃,無疑定惱心。

正文,退失菩提心等所造罪過,令我墮入地獄,在今生有幸能夠修學菩提心的教授,甚至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但是在某種情況下,由於退失了菩提心,而喪失去行菩薩行的機會,所造的種種罪過,令我墮入地獄,難忍地獄長時燒我身;這時難忍的地獄火,長時的在焚燒我的身體,爾時懊悔烈火無疑定惱,投生地獄之後,地獄道的有情,他們的內心會知道,我當下所受的苦,是過去造作什麼樣的業而感得的果報。

所以在經論裡面有特別的提到,地獄道的有情,他的心續中並不會因為不解業果而生起邪見,所以他當下完全了解,他所受的苦是過去什麼樣的時間,造作了什麼樣的業,而感得今生的果報,所以提到「爾時懊悔烈火熾燃」,他的身體是遭受地獄猛火的焚燒,並且他的內心由於了解過去所造作的惡業,而心生懊悔,因此「懊悔烈火熾燃,無疑定惱我心」,故應勵力不染罪墮。所以這幾個科判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裡,了解佛法並不稀奇,我們必須要了解之後,更進一步的去實踐佛法。

寅四、應勵力斷惡修善之原因(分二)

卯一、虛度暇滿復墮地獄,等同無心

卯二、應思令我愚昧之物

卯一、虛度暇滿復墮地獄,等同無心(94“)

首先第一個科判,「虛度暇滿復墮地獄,等同無心」。在獲得暇滿身的同時,如果我們浪費了這樣的機會,而沒有努力的去行善斷惡,來生再次的墮入地獄的話,「等同無心」,雖然我們的心續當中都有思維的能力,我們都有一顆心,但是在有心的情況下卻沒有辦法分辨,什麼事情是對我們有利的,什麼事情是對我們有害的話,這跟沒有心是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提到「虛度暇滿復墮地獄,等同無心」。

偈頌:難得利益地,有幸能獲得,若我具慧已,仍被引入獄,

則如咒所惑,我於此無心。

正文,應當思維:「暇滿極為難得,若得能成大義,故為具利益地,現今我們所獲得的暇滿人身,它是非常難得的人身,並且在獲得之後,是能夠成辦許多的義利,因此我們稱這樣的人身為「利益地」,我今有幸能獲得,在這句話有特別的提到「有幸」,為什麼是有幸?因為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幾乎是不可能獲得的,但是在今生我有幸獲得如此難得的人身,若我已具,了知利害,並且在獲得人身的同時,內心當中藉由智慧,能夠了解什麼事情是對自己有利,什麼事情是對自己有害的,而後仍被引入,在了解之後,最後還是墮入地獄的話,為明咒所惑,這就如同我們是被惡咒所迷惑住了,而內心當中沒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我於此時全無心修諸利益矣。」因此在被惡咒所迷惑的同時,在今生縱使獲得暇滿的人身,但是我們就如同是一個沒有心的人,不知道該如何去行善斷惡。

卯二、應思令我愚昧之物

偈頌:不知為何惑,我心有何物?

正文,或曰:「為何所惑?」我到底是被什麼東西所迷惑了?在上一段我們有提到,被惡咒所迷惑,雖然旁觀者知道這個人是被惡咒所迷惑的,但是被迷惑的這個人,他本身並不了解他自己被惡咒所困住,就如同一個瘋子,他不了解自己是瘋子是一樣的道理。現今我們的狀態就是如此,在學習佛法的過程裡,我們不僅沒有辦法努力的修學正法,還為了成辦世間的安樂,而覺得自己相當的了不起,但其實我們就如同是被惡咒所迷困、所迷惑住的一個人。

成辦世間的安樂並不值得高興,這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現今有修學佛法的機緣,我們應該要好好的修學佛法才是。所以過去的袓師們,他們也說到:如果了解自己是一位愚夫,這個人可以稱為智者;但如果自己明明懂得不多,而自以為是的話,這個人我們稱為愚夫。甚至有另外一種的說法:「被愚夫所讚美,我寧可被智者來指正。」因為被愚夫讚美,這並不值得高興,相反的,如果有一位智者,能夠看到我們的過失,而指正我們的話,這對我們才是有幫助的。所以我寧可被智者指正,也不要被愚夫來讚美。

所以在正文當中也有提到,或曰:「為何所惑?」我的心,到底是被什麼東西所迷惑了?我亦不知為何、欺我至此,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的情況下,都不知道我們是被什麼所困惑住,而欺騙我們直到現今。應思:「我心有何令我愚昧之?必有此物!」雖然我們當下不了解是什麼困惑了我們,但是我們應該要思維,一定有一個東西它困住了我們的心,迷惑了我們的心。若為懈怠所轉,亦應如此思維。如果我們的心,被懈怠這樣的情緒所困惑住,或者是被懈怠的力量所繫縛住的話,這時我們也應該要思維,一定有一個東西在困惑、在迷惑我們的內心。

子三、謹慎斷惑(分三)

丑一、思維煩惱過患(分三)

寅一、思維煩惱害己之理(分四)

卯一、令我不得自主

卯二、造無量苦

卯三、危害之時無有邊際

卯四、不應成為煩惱助伴之原因

寅二、於諸煩惱不應修忍

寅三、為滅彼故發起心力

丑二、不應厭惡斷煩惱之苦行

丑三、若勤斷除便能盡斷,於此修習歡喜

卯一、令我不得自主(96“)

首先第一個科判,「令我不得自主」。在內心中生起煩惱,會使我們沒有辦法自主,一開始由於無知,而不知道該如何行善斷惡。「無知」本身就是一種煩惱,縱使在了解了之後,由於放逸而在心中生起貪、瞋、癡種種的煩惱,在生起煩惱的當下,也會令我們無法自主。

對於這個科判的內容,偈頌當中:

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亦非智,何令我如僕?

正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所攝恚、貪愛等我諸怨敵,不管是根本煩惱也好,或者是隨煩惱也好,這當中所包含的瞋恚、貪愛等種種的煩惱,都是我們的敵人。但是這些敵人,全無手足,亦未持兵器;他們既沒有手,也沒有腳,甚至他們手上也沒有拿著兵器等種種的武器,既強悍士,亦非精明者。他既不是殺敵無數的強悍勇士,也不是深謀遠慮的精明智者,彼等煩惱,如何令我如役,全無自主?在沒有手腳,沒有拿兵器,也不是強悍的勇士,也不是精明智者的情況下,這些煩惱到底是如何把我變成像它們的僕人一樣,完全沒有辦法自主呢?它們到底具備有什麼樣的能力呢?其實說實在的,並不是煩惱強而有力,而是我們根本沒有修學煩惱的對治。煩惱它並不是故意要來傷害我們的,它既沒有手,又沒有腳,也沒有拿武器,也不會生起一個念頭,想要故意的來傷害我們,那為什麼現今我們被它完全的控制,而沒有辦法自主?這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想要修學煩惱的對治。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