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4 23:16:24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 第九品智慧法本 科判思考題答案

 科判下載 

《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九品

153節課

803、《智慧品》中所講的智慧,是什麼樣的智慧?你在學習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804、“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對這句話的解釋,無著論師和麥彭仁波切有何差別?你認為哪種更合理?請說明理由。

805、有些人對修積世俗善根饒有興趣,但對聞思修空性法門卻不提倡,這樣會有什麼結果?為什麼?

806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這個公案對你有何啟示?你打算怎樣將這個道理告訴更多的人?

807二諦有哪兩種分類?各自的本體是什麼?你覺得明白這一點有什麼必要?

808、認識二諦的人有哪兩種?這兩種人是如何區別的?各自的範圍是什麼?怎樣理解他們之間“複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809、有些人經常說這個經典說得不對、那個大德講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以教證、理證進行剖析。

810、世間人認為萬法是實實在在的,而佛教所謂的“諸法皆空”是誹謗現實。對此,你該如何駁斥?

811、如果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萬法如夢如幻,無有實質,那為證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麼用呢?”這時候你該如何回答?

154節課

812、既然瑜伽士與平凡者都承許萬法的顯現是存在的,那他們之間還爭論什麼?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做事情時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

813、形形色色的諸法,是我們現量所感受到的,為什麼說它是虛妄的?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814、為什麼說佛陀所宣講的無常道理不了義?請以不了義的標準一一判斷、說明。

815、有人說:“無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諦,如果它也不是勝義諦,那無常就不屬於二諦了,豈不是變成第三品物體了?”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816、在世俗中,若沒有見與不見名言實相的差別,這會有什麼樣的過失?請以比喻說明。

155節課

817、如果一切萬法是空性的,那供養佛陀是否就得不到功德了?為什麼?三寶門中好修福,平時你應當怎樣一點一滴修積福德?

818、有人說:“幻物變滅後便不會再生,但有情無始以來一直輾轉生死,一世接一世地投生,怎麼可能是空性的呢?”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819、聲聞行人認為:“眾生流轉輪回的時間極其漫長,而幻化物都是暫時性的,沒有一個能這樣,因而眾生並非幻化。”這種說法合理嗎?請具體分析。

820、我們又不是有實宗,為何要瞭解它與中觀宗之間的辯論?對此你有哪些感觸?

821、既然一切法無有實性,眾生全部如同幻化,那麼殺眾生是否就像殺幻人一樣不存在罪過?為什麼?若不懂得這個道理,會導致哪些可怕的後果?你周圍是否有這樣的人?你打算怎麼樣去説明他?

822、既然眾生與幻人一個有心、一個無心,這是否就意味著眾生不是虛假的,而應該是實有的?為什麼?在勝義中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156節課

823、有些人說:“大乘經論中均說眾生是佛、輪回是涅槃,所以修六度萬行完全多此一舉。”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說明理由。

824、涅槃分為哪兩種?這是否只是藏傳佛教的觀點?為什麼?

825、請具體說明,顯宗教理的頂峰,是唯識宗還是中觀宗。唯識宗與中觀宗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826唯識宗的觀點既然合理,中觀宗為什麼還要破它?破與不破之間的界限怎麼劃分?

827、有人說:“如果不承認心識,那就無法了知外境了,所以心識必須存在。”對此你如何回答?

828、名詞解釋:同等理  真相唯識  假相唯識

829、我們明明可以回憶過去,為什麼說自證的存在不合理?中觀宗是怎麼樣破除的?

157節課

830、本品當中,唯識宗如何以比喻建立自己的觀點,中觀宗怎麼樣一一駁斥?

831、假如有人說唯識宗是顯宗最高的觀點,千萬不能破除。你該如何正確引導他?對於這種道理,你有哪些深刻體會

832、什麼叫做觀待?觀待的法在什麼情況下成立,什麼情況下不成立?最終你得出什麼結論?

833、怎樣從意義上破斥自明自知心識的存在?這種分析方式,你能接受嗎?

158節課

834、對於回憶過去,唯識宗與中觀宗的說法有何不同?你認為哪種更合理?崔護、歐陽修的兩首詩,與此有什麼關係?

835、如果說:“有他心通的人,既能了知遠處他人的心思,那麼近處自己的心又怎麼會不知道呢?所以自證應該成立。”對此,你該如何駁斥?

836、如果不承認自證存在,那麼名言中的見聞覺知是否就無法安立了?請說明你的理由。

837、現在凡夫人罵聖者的現象非常多,你見過或聽說過哪些事情?對此你有何感觸?假如你周圍有這種人,你打算怎麼制止他?

838、假相唯識宗的觀點是什麼?中觀宗是如何破斥的?麥彭仁波切為什麼還要讚歎它?破斥與讚歎之間的界限是什麼?

159節課

840、你覺得學習《智慧品》有必要嗎?聞思空性法門有何功德?請談談你自己的感想。

841、很多人認為“佛教就是唯心”,對此你有何看法?請說明你的理由。

842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宗教是鴉片”,其中的“宗教”是指佛教嗎?為什麼?了知這一點後,你有哪些打算?

843、唯識宗認為:“若沒有實有的依他起作為現基,輪涅一切萬法將無法顯現,就如同沒有毛線不能織出氆氌一樣。”這種說法正確嗎?請具體剖析。對此你能引生何種定解?

844、若按假相唯識宗所許,心如水晶球般明清,遠離一切所取,這樣一來,會有哪兩個過失?具體怎麼推出來的?

845、唯識宗的觀點,有哪些合理性?這是在什麼情況下成立的?既然合理,中觀宗為什麼又要破它?明白這一點,對你有哪些幫助?

160節課

846、請具體解釋什麼叫“四大輪”?為何稱之為“輪”?你具備幾個輪?今後在這方面有何打算?

847、電視上的節目,明明是虛假的,但有些人仍為之大喜大悲,這是什麼原因所致?你明白這個道理後,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起來?

848、有些人說:“對於幻變的美女,幻師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會生貪心。可見即使了知諸法如幻,也無法斷除煩惱。”對此,你該如何駁斥?

849、中觀宗以空性對治實有,但不管對實有的執著還是對空性的執著,二者都是分別戲論,我們該如何才能遠離一切戲論呢?

850、請引用教證說明修學佛法的次第。你周圍的道友是按什麼次第來學佛的?你對此有何感觸?打算如何幫助那些不明白的人?

851、有些人在坐禪時,認為安住於什麼都沒有的境界中就是體證空性。這種認知正確嗎?為什麼?

852、真正證悟空性的人,對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是什麼態度?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853、什麼是中觀的究竟空性見?請背誦幾個這方面的教證。如果有人對這種見解不適應,你會怎麼樣引導他?

161節課

854獲得無上佛果時,遠離一切分別執著,不可能有利他的念頭,這是否說明佛陀就無法利益眾生了?請以比喻說明理由。

855佛陀是怎麼樣利益眾生的?這與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明白此理後,對你有哪些幫助?

856、佛陀曾在因地時發願度眾生,但獲得佛果之後,什麼分別念都沒有了,這是否意味著眾生就得不到饒益了?為什麼?請從比喻、意義兩方面進行剖析。

857、供養有收取心的對境,可依之生出供養等福德,但是佛陀沒有分別心,供養他為什麼也能獲得福德果報呢?這與供養一塊石頭有何不同?

858、小乘的供養與大乘的供養,有什麼本質性的區別?你認為哪種更為合理?為什麼?

162節課

859小乘聲聞具體分哪幾種?本論中作者破斥的是哪一種?為什麼這樣說?小乘真的不承認空性嗎?請說明理由。

860、名詞解釋:四諦十六行相  四部阿含

861、請引用教證說明,沒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證得三乘菩提。對於空性法門的修學,你今後有何打算?

862、小乘宗不承認大乘經典為佛語,對此,中觀宗是怎麼樣辯駁的?請一一說明。

863、現在經常有些人,開口閉口就是“邪師”、“惡知識”,整天把講經說法的法師當作攻擊物件,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人,你打算如何引導他們?

864、你怎麼看待佛教中的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什麼問題?為什麼?

865、請舉例說明,世間偉人是如何讚歎佛教的?知道這些以後,你有哪些感想?對於蔑視、誹謗佛教的人,你打算怎麼樣幫助他們?

163節課

866、小乘三藏與大乘三藏分別是什麼?它與三學如何對應?

867小乘因為什麼原因而誹謗大乘?請引用教證進行分析。你認為這種說法合理嗎?

868作為一個修行人,不管學密還是學顯,可以分為哪幾種層次?你屬於哪一種?今後有什麼打算?

869、有些顯宗的人認為:“藏傳佛教源於婆羅門教,因為它沿襲了婆羅門教的火供等儀軌。”對此請以同等理駁斥。你覺得這種推理方法好用嗎?請舉出一個你認為的錯誤說法,並試著以此理進行回駁。

870、請解釋頌詞:“廣大及甚深,成熟無分別,說此二方便,即是無上乘。”該頌間接說明了什麼道理?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871、小乘宗認為:“如果大乘經藏是佛所說,那佛已將一切教法交付給迦葉尊者,為什麼迦葉尊者不了悟這些?”對於這種質疑,請從兩方面進行破斥,以成立大乘是佛說。

872、比丘分為哪幾種?其中哪種才是佛教的根本?這要如何才能獲得?為什麼?

873、關於漢傳佛教是否有比丘戒的問題,你是怎麼看待的?請說明你的理由。

164節課

874、為什麼說斷除一切煩惱,也無法獲得究竟涅槃?並請引用公案進行分析。

875、目犍連、小駝背的故事,對你有何啟示?請用自己的經歷來說明。

876阿羅漢已斷盡輪回之因,遠離一切痛苦,為什麼他還不是究竟寂滅?

877、名詞解釋:無明習氣地  無漏業  意生身  不可思議生死

878、阿羅漢的非染汙愛,表現在什麼方面?請具體解釋。最終你可得出什麼結論?

879、為什麼說阿羅漢入滅盡定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涅槃?你所希求的什麼樣的涅槃?為什麼?

165節課

880假如證悟了空性,那一切都不存在了,菩薩怎麼樣救度眾生?菩薩對輪回的態度,與小乘聲緣、平凡世間人有何不同?菩薩長久住于世間利他,會不會有痛苦煩惱呢?為什麼?

881、什麼叫煩惱障?什麼叫所知障?請從因、本體、作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882、空性包括哪些方面?為什麼說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我們修習空性時,應該避免何種誤區?

883、有些人只看了一兩密宗書,對有些高深境界接受不了,就開始對密宗興師問罪。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具體說明。

884、我們對什麼樣的法應該畏懼?什麼樣的法不該畏懼?最終可得出什麼結論?對此,你有哪些感觸?

166節課

885、你對無我法門有哪些認識?今後打算如何修持?

886、作者怎樣從蘊的角度遮破人我?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其他方式建立人無我?哪種方式更適合你?為什麼?

887佛陀在《大念處經》中如何說明我非實有?這些道理對你有何啟發?

888、請以比喻闡述抉擇人無我的幾個過程。請結合你的體會具體說明。

167節課

889、如何通過觀察我與身心是一體、他體,從而抉擇人我不成立?

890、名詞解釋:俱生我執  遍計我執  見斷  修斷

891、有些人問:“我又不是學外道的,為什麼要知道數論外道的觀點?”對此你該如何解釋?

892、在這節課中,中觀宗從哪些方面破斥了數論外道?對你有何啟示?

893在修無我空性的同時,不能離開哪五點要訣?為什麼?你具備幾點?今後有何打算?

168節課

894、你為什麼要信仰佛教?你對佛教的信心如何?倘若遇到“文革”那樣的浩劫,人人阻止你學佛,你會怎麼做?

895、就你所瞭解的各種宗教中,與數論外道或勝論外道比較相似的有哪些?他們的觀點應如何破斥?請舉例說明。

896看不到的東西,是否就不存在?為什麼?你對此有何想法?

897六識從外境角度而言各不相同,但從內觀心識而言是一體的,這種觀點,佛教和外道都承認,為什麼佛教還要駁斥外道?最終可得出什麼結論?

898勝論外道承許“我”是常有的無情法,對此,中觀師如何遮破?

169節課

899、外道及有實宗認為:“如果沒有常有成實之我,那麼業果也就不存在,一個人現在造業,將來業果又成熟在誰身上呢?”對此你該如何作答?請以三個回合進行辯論。

900內道各宗是如何建立因果的?哪些說法究竟,哪些說法不究竟?請說明理由。

9011歲的你和20歲的你,是同一個人嗎?為什麼?倘若認為是一體,會有什麼過失?

902、既然“我”不存在,那因果應該如何安立?因果所依中是否有真實的“我”?為什麼?

903、什麼叫做緣起性空?應該避免什麼樣的誤區?以何標準衡量一個人是否證悟了空性?這對你有哪些啟示?

170節課

904、芭蕉樹的特點是什麼?它與人我有哪些相似之處?對此,你能生起什麼樣的定解?

905、有人問:“菩薩的使命就是利益眾生,如果眾生都是空性,那對誰發菩提心呢?”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906、有人問:“假如一切都是空性,佛果不存在,眾生也不存在,那念咒、磕頭、聞思經論有什麼用呢?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907、有人說:“凡是執著就要斷除,求佛果、對眾生起悲心也是執著,所以應該統統放棄。”對此你該如何駁斥?你周圍有這樣的人嗎?你打算怎麼樣説明他?

908、有人問:“希求菩提的執著若不捨棄,對自我的執著也不能捨棄吧?因為二者都是愚癡的緣故。”對此你該如何作答?對治我執最好的竅訣是什麼?請說明理由。

909《量理寶藏論》雲:“慈等與我不相違,因非能斷輪回根,無我與我相違故,現見無我彼即除。”這個頌詞說明了什麼道理?對你有哪些啟示?

171節課

910堪布阿瓊在《前行筆記》中說:“漂泊輪回中的眾生,最初覺得很快樂,最後會以痛苦收場;而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暫時看起來很痛苦,但卻是以快樂結尾。”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911、名詞解釋:人我執  法我執

912、抉擇法無我的最好方法是什麼?大小乘之間有何不同?哪一種更究竟?請說明理由。

913、為什麼說身體不存在?這節課中,作者從哪些角度進行了剖析?你能產生什麼樣的定解?

914、請以比喻說明,抉擇法無我的眾生之差別。你屬於哪一種?今後有什麼打算?

172節課

915、請從一體和他體的角度觀察,身體是否真實存在?對於這一點,你有哪些深刻體會?

916請以比喻說明,執著身體是一種迷亂。為什麼這樣說?請以最能說服你的理由進行分析。

917、有人認為:“經過一一剖析,整體的身體雖不存在,但手腳等支分仍現量可見,因此手腳等支分應該存在。”對此你該如何駁斥?這樣觀察下來的結果,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918、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從哪些方面可以證實佛教的合理性?與佛教的究竟觀點相比,它存在哪些缺陷?請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919、內道和外道很多人認為,形形色色的萬法不可能“無”中生“有”、憑“空”產生,必須要有一個最小的微塵存在。對此應當如何破斥?怎麼樣建立現空雙運的觀點?

173節課

920、為什麼說我們平時的感受沒有自性?苦樂到底存在於內心還是外境上?明白這個道理後,對你有哪些啟示

921、世間人認為怎麼樣才能獲得快樂?這種想法為什麼不正確?你對此有何體會?

922、在這節課中,對方為成立感受實有的觀點,與中觀宗之間有哪些辯駁?學習這些之後,你有什麼收穫?

174節課

923實有執著的對治是什麼?它依靠什麼方法而產生?為什麼說聞法的功德非常大?請談談你自己的經歷和感想。

924、在聽受佛法方面,《涅槃經》講了哪三種人?請以比喻進行說明。你屬於哪一種?今後有什麼打算?

925、怎樣從因的角度遮破感受實有存在?請從根境、識境兩方面進行剖析。

926合掌時左手與右手相碰,究竟而言,這是否叫做接觸?為什麼?明白這一點後,對你有哪些啟發?

927、《俱舍論》中說:“根、境、識三者聚合時,可以看到外在的色法。”這種說法正確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175節課

928、聽法的時候,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你平時是怎麼做的?若看到有些道友行為不如法,你打算怎樣幫助他糾正?

929、有些人認為:“快樂雖然得不到,但痛苦是應該避免的。假如沒有奔波勞碌,就會遭受種種不悅的結果。”對此你該如何駁斥?

930、對於萬事萬物的貪愛,怎麼樣才能息滅?這種觀察方法可對治你的哪些煩惱?

931、有些人聲稱:“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識應該存在。”這種觀點正確嗎?請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通達這一點後,怎樣將之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932、你有沒有找到真實的“我”?你是用什麼方法尋找的?對抉擇空性的這些教言,你平時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

176節課

953、為什麼說一切有情的自性本來即是涅槃?既然如此,那凡夫與佛陀之間有什麼差別?請引用教證談談你自己的理解。

956《正法念處經》中說聞法有什麼功德?你有哪些親身體會?

179節課

968、名詞解釋:觀待理  作用理  法爾理  證成理

180節課

973、如果外道說自己的天尊恒常存在,他有時候造萬物、有時候不造是觀待因緣是否聚合。對此應當如何駁斥?你從中得到什麼收穫?

183節課

984、有人說:“既然抉擇究竟義時,一切都不存在,那空性法門也成了虛妄,如此一來,修空性就不合理了。”對此你該如何駁斥?最終得出什麼結論?並請以比喻進行說明。

184節課

987、什麼叫做大緣起因?依此如何抉擇諸法空性?你自己有哪方面的體會?

185節課

988、什麼樣叫傳承圓滿?迄今為止,你的傳承是否圓滿?今後有何打算?

186節課

991、在究竟實相中,諸法的本體是什麼樣的?請引用教證進行說明。

187節課

993、證悟空性會有什麼結果?請從自利、他利兩方面分別說明。

188節課

997三界輪回中的眾生處境如何?請結合你自身的經歷進行分析。

190節課

1004、作為大乘修行人,我們希望眾生獲得什麼樣的利益?請一一說明。

 

第九品  思考題答案

153節課

803、《智慧品》中所講的智慧,是什麼樣的智慧?你在學習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答:智慧分為世間、出世間兩種,這裏的智慧指出世間智慧,即通達一切諸法皆是空性,從這個角度來講的。

804、“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對這句話的解釋,無著論師和麥彭仁波切有何差?你認為哪種更合理?請說明理由。

答:無著論師認為,“一切支”僅是指禪定,他在《善說海》中引用《學集論》的教證說:“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說。”認為禪定是產生智慧的因。就像《經莊嚴論》中所說,前前作為因,後後作為果。

但按照麥彭仁波切的觀點,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緣,就像國王出征時,四大軍隊緊緊相隨一樣,彼此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我覺得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更合理。因為智慧不能離開其他五度,智慧如果沒有前無度的因,就很難生得起來,所以不能說只要一個禪定就可以了。

805、有些人對修積世俗善根饒有興趣,但對聞思修空性法門卻不提倡,這樣會有什麼結果?為什麼?

答:智慧是根本,如果對空性和中觀法門一無所知,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像是無人引導的盲人入道一樣,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只能積累一些人天福報。

佛陀在《般若經》中雲:“無量盲人無引導,不能見道入城郭,闕慧五度無眼導,無力能證菩提果。”又雲:“所有的河流入於恒河,隨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樣,五波羅蜜多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才可以到達遍知的彼岸。”

806、“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這個公案對你有何啟示?你打算怎樣將這個道理告訴更多的人?

答:請自己發揮。

807、二諦有哪兩種分類?各自的本體是什麼?你覺得明白這一點有什麼必要?

答:二諦有勝義諦、世俗諦之分。

所謂的世俗諦,是語言和分別的對境,它是虛妄不實的法;相反,真實不虛的一切法,全部安立為勝義諦。勝義諦並不是分別心的對境,它是聖者的境界,心的對境全部是世俗諦。概而言之,我們所見的假像與真相,分別是世俗諦與勝義諦。

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全是圍繞二諦而宣說的,《中論》雲:“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如果不明白二諦,則無法了達佛法的深意,龍猛菩薩也說:“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808、認識二諦的人有哪兩種?這兩種人是如何區別的?各自的範圍是什麼?怎樣理解他們之間“複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答:1)認識勝義諦和世俗諦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世間瑜伽士,一種是世間平凡士。

2)諸多論典中說,具有寂止和勝觀功德的人,就叫世間瑜伽士;不具止觀功德的人,叫做世間平凡士。還有一種說法是,通過聞思修習,證悟無我境界的人,叫世間瑜伽士;沒有聞思修行,未證悟無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間平凡士。

3)世間平凡士包括沒有學過宗派的人,以及雖然學過宗派、但沒有入於佛教的外道。

世間瑜伽士指入於佛教的內道行人,它可分為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經部宗,大乘是唯識宗和中觀宗。

4)在平凡士中,沒有學過宗派的人不如學過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犛牛的牧童、田地裏幹活的農夫,沒有接受過任何知識,一旦外道告訴他有神、有上帝,他們的心很容易被引誘,馬上就改變了。所以說,外道邪派的見解,超勝於沒有學過宗派的一般人。

平凡士中的外道與瑜伽士相比,就遠遠不如了。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碼也承認四法印——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認為我存在、身體乾淨、萬法實有等觀點。譬如有部宗的《俱舍論》中說,諸法刹那變化,所以是無常的;我由眾多部分組成,所以是不存在的……依靠這種方法,對外道的觀點可以一一駁斥。當然,不僅僅是外道,在不知道十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世間人面前,有部宗的觀點也是超勝的。

有部宗承認未來、現在、過去實有存在,無為法是成實法等,有許多自己獨特的觀點。但這類觀點若用經部宗《俱舍論自釋》等中的理論觀察,也是無法成立。

小乘的有部和經部,最終皆承認無分微塵、無分刹那實有。但通過唯識宗世親論師的六種微塵觀察方法,或者《釋量論》中的生似理來剖析,他們的觀點根本無法立足。

然而唯識宗還承認成實的依他起心識。這個觀點,以中觀自續派和應成派的離一多因、金剛屑因等理論,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說,上上的智慧遠遠超勝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

809、有些人經常說這個經典說得不對、那個大德講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以教證、理證進行剖析。

答:這就像盲人找明眼人所見的過失一樣,非常荒唐可笑。若對佛教至高無上、高深莫測的境界一無所知,就隨便說過失,是非常不合理的。

月稱論師雲:“如有翳眼所緣事,不能害於無翳識。如是諸離淨智識,非能害於無垢慧。”有眼翳者的所見並不真實,對明目者根本不會有害。

法王如意寶講過:“作為聞思修行的人,千萬不要對高僧大德進行誹謗,因為我們凡夫人像盲人一樣,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們的密意。”

而且,《入行論》中說:“複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因此,凡夫的分別念對聖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對知識份子不會有妨害、什麼都不懂的農民對博士後不會有妨害一樣。

810、世間人認為萬法是實實在在的,而佛教所謂的“諸法皆空”是誹謗現實。對此,你該如何駁斥?

答:倘若他說萬法實有,那不妨舉出一個諸法顯現而成實的比喻,但他卻無法找出適當的比喻。

而一切萬法不存在的比喻,我們可以舉出千千萬萬,這些比喻是他也不得不承認的。如《般若經》雲:“一切法如夢如幻,涅槃亦如夢如幻,較涅槃有勝法者,此亦如夢如幻。”《金剛經》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按因果理論來說,要想成立所立,必須舉出我們共同承許的比喻。陽焰、水月等幻化八喻雖顯現卻無有實質,這些比喻是世間人皆承許的,而他卻找不到一個成實的比喻。

因而,我們的觀點是正確的,他的觀點不成立。

811、如果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萬法如夢如幻,無有實質,那為證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麼用呢?”這時候你該如何回答?

答:從輪回到涅槃之間萬法,雖然在勝義中現而無自性,如夢幻一般,但在未經觀察的世俗中卻是存在的。正如麥彭仁波切所說,緣起性是無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沒有消於法界之前,此等顯現不會滅盡,且對眾生有利有害。就如同做噩夢遭受恐怖時,也應當精勤蘇醒之方便。所以為息滅自他的一切痛苦,為獲得佛果而積累資糧,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154節課

812、既然瑜伽士與平凡者都承許萬法的顯現是存在的,那他們之間還爭論什麼?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做事情時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

答:雖然同樣是顯現,但平凡世間者被無明煩惱所障,見到柱子、瓶子等法就執為實有存在,並沒有認識到它現而無自性,如幻、如夢、如陽焰的本質。而瑜伽士卻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雖然顯現,卻猶如水泡般不實,不會對此產生執著。因此,瑜伽士與世間平凡者之間便產生了爭議,爭論的主要問題就是顯現實有還是不實。

我們應該生起真實的定解:既然來到這個世間,夢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實了。一切萬法的本體絲毫得不到,若對這個能有所認識,遇到不順也不會非常痛苦,遇到合意也不會極其高興,而會平等對待的。

813、形形色色的諸法,是我們現量所感受到的,為什麼說它是虛妄的?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答:這種說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並不真實,原因有二:

1)形形色色萬法的現量成立,只不過是人們的共同說法,真正的現量是得不到的。本論雲:“不入則無合,無合則不遇。”根與外境不入則無法相合,不合則不能接觸。

2)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法,其實全部是虛假的,因為六根不是正量,否則聖者之道就沒有用了。《三摩地王經》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為量,聖道複益誰?”月稱論師也說:“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為?所修聖道複何用?愚人為量亦非理。”所以,被無明煩惱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不能當作正量。

814、為什麼說佛陀所宣講的無常道理不了義?請以不了義的標準一一判斷、說明。

答:佛說不了義法有三種條件——意圖、必要、義理妨害。

1)意圖:佛陀說無常是從世俗名言講的,因為任何法在世俗中顯現是存在的,但這種顯現像水泡一樣刹那壞滅,佛陀針對這一點說是無常的。

2)必要:倘若一開始就直接講空性,說萬法不存在,相當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間人由於實執特別嚴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誤入歧途。為了漸次引導他們,佛先講了春夏秋冬等粗無常,再講刹那刹那的細無常,逐漸成熟他們的根器。

3)義理妨害:在究竟的勝義諦中,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論典中雖說“見刹那即見真如”,但這裏的真如並不是真正的勝義。因為勝義中遠離四邊八戲,無常只是暫時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實相來觀察,常與無常均為戲論,都是一種分別念。

815、有人說:“無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諦,如果它也不是勝義諦,那無常就不屬於二諦了,豈不是變成第三品物體了?”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答:沒有這種過失。儘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無常遷變,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論》中,世俗分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無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現量前成立的兩種。具迷亂因的凡夫人雖然看不到刹那,但遠離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見這一切,在他們的境界中,諸法的刹那遷變了了分明。因為瑜伽現量不是勝義諦,而是世俗諦,它是觀待世間人認為一切常有存在的觀點而言見到無常,就可以說見到了真相,所以無常不屬二諦的過失是沒有的。

816、在世俗中,若沒有見與不見名言實相的差別,這會有什麼樣的過失?請以比喻說明。

答:假如平凡者與瑜伽士一概而論,沒有見與不見名言實相的差別,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

比如說修不淨觀、白骨觀的人,見身體是不清淨的東西,這種見解是對治貪心的殊勝修法,名言中若沒有這樣的差別,不淨觀的見解就受到世間見解的妨害了。但這是不可能的。世間人認為身體乾淨的見解是錯誤的,永遠也不可能害不淨觀的見解。把身體觀為膿血、鼻涕等骯髒物的聚集體,是符合正理的,認為身體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顛倒的妄見,這兩個見解互相衝突時,不淨觀一定是超勝的。同樣,瑜伽士所見的無常可以勝過平凡者的常見。

155節課

817、如果一切萬法是空性的,那供養佛陀是否就得不到功德了?為什麼?三寶門中好修福,平時你應當怎樣一點一滴修積福德?

答:1)不是。雖然萬法在勝義諦中離一切戲論,但在世俗中,有明明清清的顯現,供養者我、所供養的供品、供養的時間、所供養的對境佛陀,都是幻化的。供養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小乘宗認為佛陀、供品、供者是實有的,最後能產生實有的福德一樣。

2)以三寶為對境,做一點點善事的功德也很大。《大悲白蓮經》雲:“佛陀不可思,佛法不可思,信奉不可思,異熟不可思。”

我們無論在哪里看到佛像,都應該心存恭敬。如果特別忙,實在沒時間磕大頭,那麼稍微單掌合十,功德也是不可小覷。我們出門如果到東方去,心裏應觀想東方有無量佛陀,“我要頂禮供養東方的諸佛”;如果到西方去,西方也有無量佛陀,“我要頂禮供養西方一切如來”,這樣想的話,功德也是非常大。《妙法蓮華經》雲:“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

818、有人說:“幻物變滅後便不會再生,但有情無始以來一直輾轉生死,一世接一世地投生,怎麼可能是空性的呢?”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答:只要因緣聚合,縱然是虛幻,也會不斷地投生。古印度的幻化師通過石子、木塊、咒語、藥物、等持,可以變出大象駿馬、山河大地。如果具有轉生的因緣,這些幻化也會不斷地流轉,不會滅盡。佛經雲:“因緣和合時,果報即成熟。”只要具足幻化因,即便是幻人也可以有生生世世,並不一定是有情眾生。因此,眾生的本體雖然不成立,跟幻化沒有任何差別,但只要無明煩惱、愛取等投生因緣具足,便會在輪回中一直流轉。任何法在其因沒有滅盡之前,必定會有顯現的。

819、聲聞行人認為:“眾生流轉輪回的時間極其漫長,而幻化物都是暫時性的,沒有一個能這樣,因而眾生並非幻化。”這種說法合理嗎?請具體分析。

答:不合理。怎麼能僅僅以相續長久,將有情執為實有呢?如果時間長一點就是實有,那有兩個幻化的物體,一個是三天,一個是八天,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實有了?或者說,一個嬰兒剛生下就死了,而《霍元甲》的連續劇持續放了八天還沒有完,這樣的話,嬰兒是不是就成幻化了?

“南柯一夢”中的南柯,在下午睡下去的,出星星的時候醒過來,這麼短的時間就過了一輩子。“黃粱美夢”中的那人,也是在米剛下鍋時睡著,米還沒有熟就醒來了,這段時間也經歷了整個一生,所以不能以時間長而認為實有。麥彭仁波切在《醒與夢的辯論》中說,白天顯現的事情時間很長,夢境中也會有這種情況。上師如意寶講過藏地的西根活佛,他于一天晚上的光明夢境中,在清淨刹土享受了21年的生活。因此,一切都是幻化的,時間的長短只不過是眾人的共同業力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真假差別,不能因時間的長短而斷定是否實有。

820、我們又不是有實宗,為何要瞭解它與中觀宗之間的辯論?對此你有哪些感觸?

答:有些問題表面上是有實宗與中觀宗之間的辯論,實際上也是我們相續中的邪見和疑惑,通過這樣的學習,心裏的疑團會自然解開。所以對每個人來講,學習這些意義非常大。

821、既然一切法無有實性,眾生全部如同幻化,那麼殺眾生是否就像殺幻人一樣不存在罪過?為什麼?若不懂得這個道理,會導致哪些可怕的後果?你周圍是否有這樣的人?你打算怎麼樣去説明他?

答:1)二者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幻人沒有感受苦樂的心識,不能成為真實的殺施對境。殺人必須具足四種條件,斷絕對方的命根才能圓滿殺生支分,而幻人沒有命根,故不會造下真實的罪業。但由於對其生起嗔恨心,在阿賴耶上種下了噁心的種子,加行罪還是難免的。而世間上的人雖如幻化,但若把他作為對境來殺害,他的命根會被斷除,再加上他會感受無量痛苦,因此我會犯殺生罪。罪過建立在心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心,則如石頭一樣,不會有苦樂之報。

2)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有個老頭子對空性法門一竅不通,但聽說過一些空性的字句。有次他要殺一頭羊,就抓著羊說:“你這只羊是空性的,我本人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今天要把你宰了。”這種說法真的非常可怕!

現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讓他做善事的時候,他就說:“一切都是空性的,念金剛薩埵、觀音心咒有什麼用啊?”這種人對空性的正理一無所知,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讓他幾天不吃飯,看看他還空不空。所以,龍猛菩薩說,若沒有通達勝義諦和世俗諦的道理,則無法了知佛法的深意,原因也在這裏。

822、既然眾生與幻人一個有心、一個無心,這是否就意味著眾生不是虛假的,而應該是實有的?為什麼?在勝義中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答:1)不能這樣理解。有心無心只是因緣不同而已,有心並不等於就是實有。

幻化師只能幻現出象馬、房子、山河草木等各種物質,而創造出具有如來藏光明的心,他根本沒有這種因緣和能力。眾生心的產生,必須具備無明、煩惱、業等特定因緣,一旦這些因緣具足,才會產生苦樂的覺受,並成為業力的所依,造作一切善惡業。

眾生與幻人的有心、無心,只是因緣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別。麥彭仁波切舉過一個例子說:犛牛和白馬由於因緣不同,一者有角、一者沒有角,雖有這樣的區別,但不能說犛牛有角就是實有,馬沒有角就是虛幻不實。

因此,不同的因緣產生不同的法,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沒有心的,不能認為有心就是實有,沒有心就是幻化。以一個因緣來判斷一切現象,這種情形絕對不可能存在。

2)在勝義中,正如《中論·因緣品》中所說:“略廣因緣中,求果不可得。因緣中若無,雲何從緣出?”以理觀察時,不管是各種因緣聚合(略),還是各種因緣分開(廣),都不可能產生果。既然因緣中沒有果,那麼因生果的說法如何成立?這完全是以迷惑而耽著的假像。

156節課

823、有些人說:“大乘經論中均說眾生是佛、輪回是涅槃,所以修六度萬行完全多此一舉。”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說明理由。

答:大乘經論中的教言,是就自性涅槃而言的。

涅槃分為“自性涅槃”和“離垢涅槃”兩種:從自性涅槃的角度講,眾生即佛陀,不需要修六度萬行;但從離垢涅槃的角度講,眾生必須經過漫長的時日,盡心修持六度萬行,才可以現前本有的菩提。

眾生雖然本具如來一切功德,本性雖是佛陀,但未以空性智慧斷除業、煩惱、薩迦耶見,則會不斷在輪回中流轉,因此還是需要修六度萬行。

824、涅槃分為哪兩種?這是否只是藏傳佛教的觀點?為什麼?

答:1)涅槃分為“自性涅槃”和“離垢涅槃”兩種:從自性涅槃的角度講,眾生即佛陀,不觀待任何修行和對治;但從離垢涅槃的角度講,眾生必須經過漫長的時日,盡心修持六度萬行,才可以現前本有的菩提。

2)這不只是藏傳佛教的觀點,印度、漢地也是承認的。

印度的世親論師在唯識宗的論典中,將之稱為“自性真如”和“離垢真如”。《寶性論》中也講了“自性光明”和“離垢清淨”。

漢地的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前是自性清淨,今是離垢清淨。”意即眾生原本自性清淨,本體上沒有任何垢染,但由於暫時的客塵煩惱,現今流轉輪回,不得自在。《壇經》裏面也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825、請具體說明,顯宗教理的頂峰,是唯識宗還是中觀宗。唯識宗與中觀宗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答:1)這個問題應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就勝義而言,中觀宗的理論誰也比不上;從名言來講,唯識宗的觀點是最殊勝的。這一點,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有細緻剖析。

2)唯識宗: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萬法由心造,外境沒有一個能經得起觀察,而心識是存在的,就像夢中的大象、山河並不存在,但執著它的心識存在一樣。

中觀宗:勝義中諸法遠離一切戲論,本體了不可得;世俗中的顯現如夢如幻,無有實體。

826、唯識宗的觀點既然合理,中觀宗為什麼還要破它?破與不破之間的界限怎麼劃分?

答:1)中觀宗主要是破斥唯識宗所許的“實有”心識,按照勝義量來觀察,這種實有根本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承許外境為心的顯現是非常合理的,並不是此處的駁斥對象。

2)破與不破之間的界限,在於是否承認實有。如果認為勝義中有實有的東西存在,則是中觀宗的破斥對象。

827、有人說:“如果不承認心識,那就無法了知外境了,所以心識必須存在。”對此你如何回答?

答:能取與所取是互相觀待安立的,心識依靠外境而生,沒有藍色的瓶子,則不可能有取藍色瓶子的眼識,如同左手和右手、這邊和那邊一樣,沒有能取就沒有所取,沒有所取就沒有能取。

對方說:“沒有心識的話,誰去執著如幻如夢的外境?”以同等理來觀察,我們可以反駁道:“沒有外境的話,心識到底要執著什麼?”

所以,觀察名言諦時,能取的心識和所取的外境應該存在。而觀察勝義諦時,外境不存在,心識也不存在。

828、名詞解釋:同等理  真相唯識  假相唯識

答:1)同等理:以對方所使用的邏輯推理方式反擊對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觀點無法成立。

2)真相唯識:認為外境不存在,與心無二無別。

3)假相唯識:認為外境既不是心,也不是心外的東西,而是像毛髮一般現而無實。

829、我們明明可以回憶過去,為什麼說自證的存在不合理?中觀宗是怎麼樣破除的?

答:1)中觀應成派所遮破的自證,是唯識宗承認的“實有”自證。名言中“現而不實”的自證,沒有任何教證理證的妨害,不承認的話,反而還有極大過失。

2)破除方法:能取與所取本來各自分開,唯識宗如此承許的話,心是實有一體不可分割,又是分開的能所二取,這該怎麼成立呢?而且,外境若是心,心見外境就成了自心見自心。《楞伽經》雲:“猶如劍自刃,不能斬自鋒,指不觸自尖,心不見自心。” 自己對自己起作用,在大乘經典中已經遮止過。

157節課

830、本品當中,唯識宗如何以比喻建立自己的觀點,中觀宗怎麼樣一一駁斥?

答:1)唯識宗:猶如燈火既能遣除黑暗,又能照亮自己,心識同樣也能了知他法(他證)和了知自己(自證)。

中觀宗:怎麼能說它照亮自己呢?如果燈火能照亮自己,則同等理可推,黑暗也能遮蔽自己。那世間就沒有黑暗了。所以比喻不成立。因為燈火本身並不是自己所照的物件。你們說燈火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所明是要遣除黑暗的,而燈火上本來就沒有黑暗遮蔽。

2)唯識宗:如水晶的藍色必須依他緣才能映現,但琉璃的藍色卻是本具,並不需要依靠他緣。同樣,某些心識需要依靠他緣成立,而自證分則不需要。

中觀宗:此喻亦不成立。琉璃的藍色自性成立,不觀待外緣,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它也是由一定因緣聚合而成,只不過它的因不明顯罷了,其實與水晶的藍色無有本質的區別。龍樹菩薩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因此,唯識宗所承認的何時也不破、勝義中存在的心識,在中觀理證面前是可以遮破的。

831、假如有人說唯識宗是顯宗最高的觀點,千萬不能破除。你該如何正確引導他?對於這種道理,你有哪些深刻體會?

答:請自己發揮。

832、什麼叫做觀待?觀待的法在什麼情況下成立,什麼情況下不成立?最終你得出什麼結論?

答:1)所謂的觀待,是指一法的產生、改變、滅亡依靠其他因緣。如《釋量論》雲:“此有彼亦生,此變彼亦變,稱此是彼因。”

2)世俗中的法,都是因緣而生,全部需要觀待;勝義中的法,遠離一切戲論,不觀待任何外緣。

3)請自己發揮。

833、怎樣從意義上破斥自明自知心識的存在?這種分析方式,你能接受嗎?

答:退一步說,假設燈火可以照亮自己,這並非是燈火自身了知的,而是燈火以外的有情心識了知的,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那麼,心自己了知自己,是由哪個心識知道的呢?

如果說是自己的心,這不應理。因為按因明的推理方式,未成立的東西不能作為因。心自知自明的觀點正在觀察、尚未成立,屬於一個未知數,故不能說是心識自己了知自己。

如果是由其他心來了知,那其他心又是誰來了知呢?假如甲的心需要乙來了知,乙的心需要丙來了知……這樣推下去,則有無窮無盡的過失。

而且由其他心來了知,也有諸多理證妨害。假如這兩個心一前一後,那麼前念滅時,後念才生,二者無法相遇,不可能有了知與被了知的關係;假如這兩個心同時產生,按照因明推理,同時產生的法互不觀待,沒有任何關係,也不能立為能知、所知。

因此,不管是自證、他證均不合理,這樣一來,心的自明自知又從何談起呢?

158節課

834、對於回憶過去,唯識宗與中觀宗的說法有何不同?你認為哪種更合理?崔護、歐陽修的兩首詩,與此有什麼關係?

答:1)唯識宗:自心回憶過去的境相,是心識直接依前識自證自體之果,無需所緣之對境,心也能憶起過去的心識。

中觀宗:回憶並不是由自證單獨認知的,心與境相連,心識憶念,並非脫離外境而單獨起現,而是外境與過去的事情相關,一旦心識感受這個外境,才能回憶起過去的事情。

中觀宗的觀點更合理。

2)憶念並非單獨產生,它離不開前識所緣的對境。能緣與所緣互相觀待,不可能單獨生起,假如沒有外境,直接產生獨立的心識是不可能的。

835、如果說:“有他心通的人,既能了知遠處他人的心思,那麼近處自己的心又怎麼會不知道呢?所以自證應該成立。”對此,你該如何駁斥?

答:那也不一定。世間萬物有各自的因緣,有時能見到遠物,卻不能見到近物。比如古代有一種藥,只要敷在眼睛上,就能見到幾百由旬外的地下寶藏,但近在眼睛上的藥,此人卻一點也看不見。因此,即使能知道遠處他人的心,也不一定就能明知自己的心。

836、如果不承認自證存在,那麼名言中的見聞覺知是否就無法安立了?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沒有這種過失。此時是指勝義中不存在自證,但名言中是存在的,現量的見、聞也好,比量的覺、知也罷,它們在名言中的顯現分,並不是破除的物件。我們破的是妄執這些為實有的分別念,這才是今生來世痛苦的根源。

837、現在凡夫人罵聖者的現象非常多,你見過或聽說過哪些事情?對此你有何感觸?假如你周圍有這種人,你打算怎麼制止他?

答:請自己發揮。

838、假相唯識宗的觀點是什麼?中觀宗是如何破斥的?麥彭仁波切為什麼還要讚歎它?破斥與讚歎之間的界限是什麼?

答:1)假相唯識宗認為:外境並非是心以外的法,也不是與心完全相同的法,而是像眼翳者前的毛髮,是以暫時的迷亂因所顯現的幻象。

2)中觀宗破析:若許心識實有,而外境非實有,那麼外境與心怎麼不是他體呢?若許心境“非異”,二者無別,則心也應該像外境一樣現而不實了。

3)麥彭仁波切之所以讚歎假相唯識宗,是因為它在認知名言萬法、斷除貪執方面有特殊的教言。其實如果真正去觀察,外境不能說與心無二無別,因為心沒有顏色形狀,而外境卻有種種顯現;也不能說在心外真實存在,因為經得起觀察的外境,微塵許也不可得。因此,外境可以說是像毛髮一樣,這種說法在名言中非常合理。

4)界限:是否承認實有。在名言中,外境猶如現而不實的毛髮,不是與心一體,也不是心以外的東西,這對斷除貪執有很大的作用。但在勝義中,假如認為還有一個心識實有,則是中觀宗所破的對象。

159節課

840、你覺得學習《智慧品》有必要嗎?聞思空性法門有何功德?請談談你自己的感想。

答:請自己發揮。

841、很多人認為“佛教就是唯心”,對此你有何看法?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為唯心主義中的主觀唯心主義,是以“我”為中心,把主觀精神作為世界的唯一本源;客觀唯心主義是把神我作為世界的創造者,類似西方的一些宗教,但不管是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都不承認唯識宗所抉擇的空性,也不承認修持六度萬行,最後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這些基道果的安立他們不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前世後世的存在,在唯心主義中一點也沒有。

佛教的哲學思想不僅涵蓋唯心主義,而且還涵蓋了唯物主義。因為唯心主義只是對暫時現象的一些感官研究,這種學說可以包括在佛教理論中;唯物主義只是探索物質的現象和本質,從而得出的自然科學成果,這些在佛教中也可以完全涵蓋。這樣一來,佛教涵蓋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無法涵蓋佛教。

842、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宗教是鴉片”,其中的“宗教”是指佛教嗎?為什麼?了知這一點後,你有哪些打算?

答:不是。因為馬克思這種思想的來源,主要是費爾巴哈的一本書,此書對西方的基督教有嚴厲的駁斥,但針對的絕不是佛教。

843、唯識宗認為:“若沒有實有的依他起作為現基,輪涅一切萬法將無法顯現,就如同沒有毛線不能織出氆氌一樣。”這種說法正確嗎?請具體剖析。對此你能引生何種定解?

答:不正確。如果說無實輪回法必須依實有心法才能生起,一旦心法無實,輪回也就不存在。但是無實輪回法依于實有心法,又怎麼會起作用呢?就如同石女的兒子與美女成家生子,或者用手拿兔角來挖蟲草一樣,根本不成立。

輪回是無實法,與實有的依他起不可能有關係。如果它們有關係,那要麼是同體關係,要麼是彼彼所生關係,但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再或者,觀察依他起與輪回是一體還是他體:如果是一體,無實法和有實法就成一體了,這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是他體,那輪回就變成依他起以外的法了,如此毀壞了唯識宗的觀點。所以,無實法不可能依於有實法起作用。

844、若按假相唯識宗所許,心如水晶球般明清,遠離一切所取,這樣一來,會有哪兩個過失?具體怎麼推出來的?

答:1)一切眾生都成了如來。2)建立唯識宗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按假相唯識宗所許,無實輪回對實有心體不起作用,如是自心則遠離一切所取。因能取與所取觀待而安立,若沒有所取,就不會有能取,假如二取都沒有了,那所有眾生都變成釋迦牟尼佛那樣遠離二取的如來正等覺了。

既然一切眾生不需依精勤修道皆已現前遠離二取障垢的真如,皆已成就了清淨圓滿正覺,那麼一切聞思修行、建立宗派等都成為無義。如果是這樣,唯識宗辛辛苦苦建立宗派,要求人們聞思修行、修持六度萬行等,又有何必要呢?因為要建立宗派,目的就是讓人瞭解宗義,引導他們獲得佛果之故。

845、唯識宗的觀點,有哪些合理性?這是在什麼情況下成立的?既然合理,中觀宗為什麼又要破它?明白這一點,對你有哪些幫助?

答:1)名言中承認萬法唯心,對外境就不執著,一切的快樂建立在心上,在減少痛苦方面有很大的利益。平時遇到挫折或不快樂的事情時,我們可以想:“這些都是心造的,如果沒有去執著,根本不會這樣。”一下子,原來覺得特別大的事情就會消失無餘

2)唯識宗承認在勝義中也有依他起,這一點不合理,是中觀宗所破的對象。但在名言中,認為萬法唯心造,確實非常好。

160節課

846、請具體解釋什麼叫“四大輪”?為何稱之為“輪”?你具備幾個輪?今後在這方面有何打算?

答:1)安住順境、親近正士、發宏誓願、積大福德,即是龍猛菩薩和智悲光尊者所講的“四大輪”。

一、安住順境:修行的時候,要安住在對修行有順緣的地方,遠離嘈雜等一切違緣。作為城市裏的人,完全避開散亂可能有一定困難,但還是要儘量找一個學佛的環境。

二、親近正士:親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學經驗的人。即使你沒有緣分親自依止,那也不能離開上師的教言,否則就會慢慢被世間的各種惡習染汙,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見的人。

三、發宏誓願:隨時隨地要發利益一切眾生的宏大誓願。哪怕是聽一堂課、放一條生、聞思一個善法,也要為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而發願。

四、積大福德:應當廣積資糧。我們前世積了資糧,今生才遇到這樣深奧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沒有積資的話,來世不一定遇到這麼殊勝的正法,也不一定轉生到佛法如此興盛的殊勝之地。

2)為什麼叫做四“輪”呢?打個比方說,要到很遠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話,很長時間才能到達,而依靠四輪馬車,則可迅速抵達目的地。同樣,若想快速得到聖者果位,也必須依靠這四種竅訣來行持佛法。

847、電視上的節目,明明是虛假的,但有些人仍為之大喜大悲,這是什麼原因所致?你明白這個道理後,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起來?

答:一方面是因為他空性習氣特別薄弱,另一方面是他的實執特別強。

其實螢幕上根本沒有你要擔心或傷心的事,它只是一種幻象而已,沒必要為了它又哭又笑。假如對中觀的聞思比較究竟,不要說執著幻化物,就連自己的親人朋友死了也不會那麼傷心。因為這些人跟幻化沒什麼差別,父親死了的話,他只是一個幻化人,幻化人本來不生,也不會滅,有什麼可哭的?

848、有些人說:“對於幻變的美女,幻師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會生貪心。可見即使了知諸法如幻,也無法斷除煩惱。”對此,你該如何駁斥?

答:幻師對幻女生貪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對所知萬法並未證悟空性,雖然能變出千姿百態的法,但由於相續中的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沒有斷除,對空性法門從來沒有聞思過、修學過,因此不可能通達空性教義,也不可能斷除這些障礙。所以,幻化師跟中觀師不同,由於空性習氣太薄弱,他對空性法門一竅不通,明明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與她結婚生子,過永久的生活,但還是偶爾生起貪心。但修行人則不同,若能將一切眾生看做幻人,則可斷除實執,趨入殊勝的果位。

849、中觀宗以空性對治實有,但不管對實有的執著還是對空性的執著,二者都是分別戲論,我們該如何才能遠離一切戲論呢?

答:眾生自無始輪回以來,不斷地熏習執著諸法實有的無明習氣,這種實執習氣異常堅固,所以應先引導他們修習無實空性,以空性執對治其實執,如是以毒攻毒,反其習性而行,實有執著最終會斷除。

然而這種空性執也是觀待實執而建立的法,在諸法實相中並不成立。將萬法抉擇為空性後,空性也不存在,最終滅盡一切分別念,是真正的大空性。龍樹菩薩在《出世贊》中說:“為斷諸分別,說空性甘露。何人執空性,彼亦汝當舍。”如此繼續修持無所有,最後無實空執也自然斷掉,如“兩木相因,火起木盡”,以觀空對治實執,最後二者也會同時滅盡,證悟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

850、請引用教證說明修學佛法的次第。你周圍的道友是按什麼次第來學佛的?你對此有何感觸?打算如何幫助那些不明白的人?

答:教證1)本論雲:“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2)《四百論》雲:“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851、有些人在坐禪時,認為安住於什麼都沒有的境界中就是體證空性。這種認知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按照敦珠法王的觀點,這些人只是住于阿賴耶的境界上,根本沒有體悟到密法的大圓滿。這種境界只是一種滅法,並沒有體悟到禪宗的不生不滅。

六祖慧能大師說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他並沒有這說是一種滅法,而說是一種不生不滅的境界。這樣的境界,用不著去否認,用不著去建立,也用不著特意去觀修。它不是一個單單的空性,也不是一個單單的光明,而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境界。

852、真正證悟空性的人,對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是什麼態度?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答:一旦你體悟了這種境界,對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會非常重視。不像現在有些人,“證悟”越來越高時,對這些越來越不重視,甚至念珠已扔到180公尺以外,從來也不拿。有些所謂的“開悟者”,對世俗的念咒語、磕大頭、修加行、放生、做善事等,一點興趣都沒有,這可不是一個開悟的相。

法王如意寶的境界是公認的,他老人家不管白天、晚上都非常精進,即使出國坐飛機,上師也一直拿著念珠睡著。有時候想起上師的精進,我們都覺得非常慚愧。我們睡覺時把念珠放在一邊,或掛在牆上,但上師都是用它一邊念咒語一邊睡著,睡時手也一直掐著那個界限,第二天早上醒來又接著念。所以,境界非常高的人,對世俗善根非常重視。

853、什麼是中觀的究竟空性見?請背誦幾個這方面的教證。如果有人對這種見解不適應,你會怎麼樣引導他?

答:一切有實與無實之法皆不住於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那時也不會有其他成實之相,心無有任何成實之所緣,即是離戲之最寂滅境界。

本論雲:“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

《般若經》雲:“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體,各別自證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禮。”

《維摩詰經》雲:“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161節課

854、獲得無上佛果時,遠離一切分別執著,不可能有利他的念頭,這是否說明就佛陀無法利益眾生了?請以比喻說明理由。

答:並非如此。雖然佛陀沒有任何分別勤作戲論,但是諸佛仍然能現身利益眾生。以譬喻而言,摩尼寶、如意樹等,無有任何饒益眾生的分別心,像“某某很可憐啊,我應答應他的請求……”這類心念絕不會有。但是人天有情在它們面前祈禱時,以有情的福報與它們無欺的能力,有緣者衣食財寶等願望皆會得到滿足。

同樣,佛陀安住於寂滅法界中永無動搖,絕不會有能取所取的任何分別念,但是由他在學道中所發起的菩提誓願為俱生緣,在有福德眾生前不斷顯現種種相,降下饒益之雨,這個過程是任運而無絲毫勤作戲論的。佛經中講過,像太陽東升,蓮花自然盛開,同樣佛陀出世後,自然能滿足眾生之願。

855、佛陀是怎麼樣利益眾生的?這與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明白此理後,對你有哪些幫助?

答:佛陀已遠離能所二取,不會有勤作也不會有分別,但沒有分別並不代表不能利益眾生。佛陀在因地時發了殊勝的願,再加上眾生的福報成熟,這兩個因緣一聚合,就像陽光照耀世界時,蓮花自然開啟一樣,無分別心的諸佛也能現身利益眾生。

這一點可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虛空中有皎潔明月,只要地上有澄清的水器,月影就會在水器中映現。月亮沒有掉下來,水器也沒有到天上去,但因緣具足時,每個水器中都有一個完整無缺的月影。同理,佛陀的加持是周遍法界的,只要我們信心和善根具足,誰祈禱,誰就會獲得佛陀的不斷加被。

856、佛陀曾在因地時發願度眾生,但獲得佛果之後,什麼分別念都沒有了,這是否意味著眾生就得不到饒益了?為什麼?請從比喻、意義兩方面進行剖析。

答:無有此種過失。儘管佛陀想利益眾生的心已經泯滅,但由於因地時勤作的功用力所致,現在仍可以利益眾生。

1)比喻:打個比方說,從前有一個人,見許多眾生罹患風濕等龍病,於是通過儀軌和咒語修持大鵬法。修成之後,為利後世眾生,他以咒語和儀軌加持石堆、木塊等材料,砌成一座大鵬塔,並發願讓每一個見聞接觸或轉繞禮拜此塔的人消除龍病折磨。他在世時,千千萬萬的人依鵬塔息滅了病苦,而在他去世後,雖然歷經了千百年的漫漫歲月,但此塔仍能滅除諸毒病,眾人也依之而解除了苦痛。

2)修持六度萬行的大乘菩薩,為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行持佈施、持戒等大乘法,那個時候是有分別念,就像《入行論·回向品》所言,沒有衣服的眾生,我願變成衣服來幫助他;沒有飲食的眾生,我願化作飲食來幫助他……但菩薩趣入不住涅槃之後,能取所取全部消失,煩惱障與所知障全部滅盡,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現前,成為了眾生怙主的正覺塔。此時他雖沒有分別心,但仍能成辦一切他利,在其面前祈禱的話,什麼樣的祈禱,滿什麼樣的願,賜給什麼樣的悉地。

佛陀的法性身現前時,雖沒有菩薩地或凡夫地時的發心,但眾生的善緣和菩薩的大願一旦結合,佛陀利生事業永不間斷,恒轉不息,不可思議地饒益有情,佛陀的事業常有、周遍、任運自成。

857、供養有收取心的對境,可依之生出供養等福德,但是佛陀沒有分別心,供養他為什麼也能獲得福德果報呢?這與供養一塊石頭有何不同?

答:1)如果無心就得不到利益,供養舍利就不應該有功德了。佛陀在《繞塔功德經》中雲:“若人清淨心,供養住世佛,滅後之遺塔,功德無差別。”以清淨心供養住世佛,或者以清淨心供養佛涅槃後的舍利塔,這兩個功德完全等同。《層花經》中也說:“今日供養我,未來供舍利,功德果報等。”所以,沒有心並不一定得不到功德。

2)雖然同是無心物,但對境若是佛舍利、佛像,供養的功德不可思議,因為它是三寶的所依。《波斯匿王請問經》雲:“不論對佛塔或佛像,作頂禮以額頭觸碰,是人將成為寶器,受到諸天神與眾人尊敬。”

按月稱論師和寂天菩薩的觀點,佛位時沒有能取所取的智慧,但有遠離能取所取的自然本智,能直接或間接利益無量眾生。

858、小乘的供養與大乘的供養,有什麼本質性的區別?你認為哪種更為合理?為什麼?

答:小乘行人認為,以實有的供品,供養實有的佛陀,最後得到實有的功德。而大乘中觀宗認為,以幻化的心,供養幻化的佛,最終得到幻化的果。儘管二者所許有所不同,但供佛能得福果這一點,是沒有分歧的。

162節課

859、小乘聲聞具體分哪幾種?本論中作者破斥的是哪一種?為什麼這樣說?小乘真的不承認空性嗎?請說明理由。

答:1)小乘聲聞宗有(1)幻化聲聞:諸佛菩薩化現為聲聞形象;(2)大菩提聲聞:佛陀在有關經典中授記的聲聞,如舍利子、目犍連等;(3)一邊寂滅聲聞:趨入寂滅涅槃的無餘阿羅漢;(4)增上慢聲聞:自稱已證悟了聖者果位,但實際上並未現見真諦,只是自己的傲慢心而已。

2)本論中作者辯駁的物件,只是增上慢聲聞。

3)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小乘宗都譭謗大乘,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有許多預流果、一來果、無來果、阿羅漢果的小乘聖者,接受般若空性,聽受過大乘教法。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聲聞對大乘有看法,他們認為,現見四諦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斷除障礙而獲得解脫,並不需要修持諸法無自性的空性。

4)並非如此。其實,十六種行相中的“空”相與“無我”相,就屬於大乘所講的空性。但小乘宗並未覺察到這一點,因此對大乘信士開始辯論。

860、名詞解釋:四諦十六行相  四部阿含

答:1)四諦十六行相:是指苦、集、滅、道四諦中,每一諦各有四種行相——苦諦有無常、苦、空、無我四相,集諦有因、集、生、緣四相,滅諦有滅、靜、妙、離四相,道諦有道、如、修、出四相,總共有十六種行相。

2)四部阿含:小乘經典,包括《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雜阿含經》。

861、請引用教證說明,沒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證得三乘菩提。對於空性法門的修學,你今後有何打算?

答:《般若攝頌》雲:“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必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恒時不可得。”佛經雲:“凡執實有相者,皆無三菩提之解脫。”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也說:“具為聲緣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因此,凡是獲得聲聞、緣覺、菩薩、佛陀四聖者果位者,必須要證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斷煩惱、證菩提的方法。

862、小乘宗不承認大乘經典為佛語,對此,中觀宗是怎麼樣辯駁的?請一一說明。

答:1)小乘宗:我們不承認大乘經典為佛語,你們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經》的教證呢?

中觀宗:大乘《般若經》等如果不成立為佛說,你們的《阿含經》、《毗奈耶經》等小乘經典,又怎麼成立是佛說呢?

2)小乘宗:我們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經典是佛語。因為對《四部阿含》、《四部毗奈耶》、《百業經》等小乘經典,你我兩宗均承認它為佛說。

中觀宗:你們認為共同承認即成立為佛語,不共同承認,就不能成立,那麼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時,絕對不會有這些承認,那時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經教為佛語呢?因為當時沒有你我兩宗共同承認之故。

3)小乘宗:初生之時雖不能成立小乘經教為佛說,但我們有可信任的傳承上師,佛陀、迦葉、阿難、草衣、近藏等,一代代口耳相傳,不斷法脈到現在,因此可以確認是佛說。

中觀宗:你們成立的依據和理由,同樣適用於大乘,因為大乘也有未曾間斷的傳承。釋迦牟尼佛在二轉法輪時,於印度靈鷲山給菩薩眾為主的眷屬宣說了空性法門,由彌勒菩薩、文殊菩薩等結集,一代代傳至龍樹菩薩、無著菩薩、月稱、聖天,一直傳到現在。這些歷史絕對可靠,因此,我們也堅信大乘教法為佛語。

還有一點是,你們說二者承許即為佛語,所謂的“二者”,是內道中的二者,還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內教中的二者,那麼承認大乘者,肯定有兩個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萬,豈不是要成立吠陀也是真理?不僅僅是四吠陀,還有順世外道、大自在天派,甚至現在的“法輪功”,學習它們論典的人也特別多,是不是它們也要成為佛語?因此,真理並不是人多承認就可以了。

4)小乘宗:小乘經典完全符合三藏教義,無有是否佛說之諍。而大乘卻有如是爭論,有爭論的話,大乘經典肯定不是佛說。

中觀宗:如果說有爭論就不能成立為佛語,那麼外道對小乘《阿含經》等也不承認,經常與內道有一些爭辯。比如在無常方面,佛教承認三法印,認為萬法無常,而外道認為世間是常有的,是大自在天或上帝所造,在無我、空性等方面,也有各種辯論。而且小乘聲聞十八部之間,在見、修、行、果方面有許多分歧,也有相互否認對方的爭議。假如有諍即非佛語,你們豈不是也不能成立為佛語嗎?

863、現在經常有些人,開口閉口就是“邪師”、“惡知識”,整天把講經說法的法師當作攻擊物件,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人,你打算如何引導他們?

答:這種行為非常可怕。對大乘法和法師不可隨意輕視、誹謗,有必要的時候,可以跟別人辯論,說一些正當的過失,但不能整天把講經說法的法師當作攻擊物件。儘管個別法師的說法顯現上有些不合理,比如“我們要經常打掃房間,噴藥殺蟲”、“蟑螂可以殺,它是人們的公敵”……這完全違背佛教的教義,但也不敢說他就是邪師,駁斥這些觀點一定要謹慎。

864、你怎麼看待佛教中的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什麼問題?為什麼?

答:1)佛教中的辯論,如果不是為了斷除貪嗔,而是因為好奇而爭論,這是不合理的;倘若是為了揭示真理、消除懷疑,這種辯論值得提倡。

月稱論師雲:“論中觀察非好諍,為解脫故顯真理,若有解釋真實義,他宗破壞亦無咎。”中觀論典中揭示的觀察法性之理,並不是喜歡爭論,而是為令有緣者獲得解脫,從而闡明一些真理。因為很多真理隱藏在我們心裏或者法本中,不通過辯論就無法了知,如果能解釋明瞭最究竟的實相,縱然遮破別人的觀點,我們也不會有過失。在這種情況下,辯論是合理的,除此以外,語無倫次地誹謗高僧大德、經典論典,其結果將會非常可怕。

2)在辯論的時候,千萬千萬不要說“某某大德講錯了”、“某某高僧很愚癡”,以這樣的口氣來誹謗智者。像無垢光尊者等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大家應該恭敬有加,在辯論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有絲毫的誹謗或者不恭敬。因為在他們面前,我們只是區區小人,非常不值得一提,他們的智慧完全通達萬法真理,而我們相當於幼稚園的稚童,憑我們的智慧對這些祖師進行辯駁,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865、請舉例說明,世間偉人是如何讚歎佛教的?知道這些以後,你有哪些感想?對於蔑視、誹謗佛教的人,你打算怎麼樣幫助他們?

答:孫中山說過:“佛教是哲學之母。”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的羅素,在考察了各種宗教後說:“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自然科學家尤智表說:“佛教是非常殊勝的一個科學。”著名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在看了《瑜伽師地論》和《賢愚經》之後,對佛的智慧感歎不已,他說:“釋迦牟尼真是偉大的聖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於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

163節課

866、小乘三藏與大乘三藏分別是什麼?它與三學如何對應?

答:小乘三藏:《四阿含》等為小乘經藏;《僧祇律》等為小乘律藏;《六足》、《俱舍論》等為小乘論藏。

大乘三藏:《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編入大乘經藏;《梵網經》等編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論》等編入大乘論藏。

與三學對應:定學攝于經藏,戒學攝于律藏,慧學攝于論藏。

867、小乘因為什麼原因而誹謗大乘?請引用教證進行分析。你認為這種說法合理嗎?

答: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小乘誹謗大乘有三個原因:一、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過失;二、本來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們卻將此誤解為過失;三、嗔恨饒益他眾的功德,由此而導致詆毀大乘。

《中觀寶鬘論》雲:“不曉功與過,或功作過想,抑或嗔功德,致使謗大乘。”

因此,如《經莊嚴論》中所言,大乘與小乘在發心、教授等五個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小乘常常排斥大乘。

868、作為一個修行人,不管學密還是學顯,可以分為哪幾種層次?你屬於哪一種?今後有什麼打算?

答:作為一個修行人,不管學密還是學顯,都可劃分為四種層次:最上等的人,不但自己了達佛法精華義,而且還把它傳授給別人,攝受別人,斷除別人的邪見。中等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對佛教完全了達,不為外境所轉。再下一等的人,雖然沒有太高的智慧,但對佛教有非常虔誠的信心。而最差的人,絲毫信心也沒有,只是打著佛教的旗號騙人,做一些不如法的非理行為。這四種人,名義上都是佛教徒,但實際上各自的所作所為、方向目標完全不同。

身為佛教徒,學哪一個教派不重要,關鍵是要時刻觀察自己是哪一種人。

869、有些顯宗的人認為:“藏傳佛教源於婆羅門教,因為它沿襲了婆羅門教的火供等儀軌。”對此請以同等理駁斥。你覺得這種推理方法好用嗎?請舉出一個你認為的錯誤說法,並試著以此理進行回駁。

答:以同等理駁斥:“《奧義書》中提倡做善事有好報,這在顯宗中也有,所以顯宗也來源於婆羅門教。”

870、請解釋頌詞:“廣大及甚深,成熟無分別,說此二方便,即是無上乘。”該頌間接說明了什麼道理?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答:大乘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廣大,二是甚深,依靠廣大福德資糧成熟自相續,證悟甚深空性產生無分別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說的深見、廣行二者,是修持無上菩提的方便。

該頌間接說明了大乘甚深難測,是對大乘根基者宣講的,愚癡劣根者對它生起恐怖,認為大乘不是佛語,也是情有可原的。

871、小乘宗認為:“如果大乘經藏是佛所說,那佛已將一切教法交付給迦葉尊者,為什麼迦葉尊者不了悟這些?”對於這種質疑,請從兩方面進行破斥,以成立大乘是佛說。

答:對此問題,中觀宗有兩種解釋方法:1)佛陀所宣說的大乘妙法極其深奧、廣大,作為小乘阿羅漢的迦葉尊者,雖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羅漢有四種不知因——境不知因、時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難以測度大乘的深廣法要。大乘種種法門、禪定、空性、道相,唯有佛陀才能徹達,十地菩薩還像夜間看色法一樣模模糊糊的,無法了知如來藏真相,迦葉尊者又怎麼能透徹瞭解所有的佛語呢?怎麼能因為他不了知而妄言大乘不是佛語呢?

2)你們怎麼知道迦葉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門呢?迦葉尊者的智慧廣大無邊,他示現為聲聞阿羅漢相,實際上是大乘菩薩。你們根本不知道迦葉尊者是否通達了大乘經義,怎麼能以此原因而說大乘不是佛語呢?

872、比丘分為哪幾種?其中哪種才是佛教的根本?這要如何才能獲得?為什麼?

答:比丘有五種,即名相比丘、乞食比丘、自稱比丘、近圓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僅僅是一種名稱,而後二者——通過羯磨獲得比丘戒的近圓比丘、破除一切煩惱而獲證阿羅漢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勝義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

若沒有般若空慧,破惑比丘就很難安立。因為阿羅漢不僅證悟了人無我,也證悟了部分法無我,如果心有所緣,不管是空性還是有法,都難以住於涅槃,獲得阿羅漢果位。

873、關於漢傳佛教是否有比丘戒的問題,你是怎麼看待的?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請自己發揮。

164節課

874、為什麼說斷除一切煩惱,也無法獲得究竟涅槃?並請引用公案進行分析。

答:小乘認為阿羅漢斷盡了三界一切煩惱,獲得了究竟寂滅解脫,可是實際上阿羅漢雖然沒有轉生於三界的煩惱,但由於前世的業力沒消盡,他們在證果後還要感受宿業報應,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比如大阿羅漢目犍連,雖然已證得了阿羅漢果,卻仍遭到外道毆打,而使身肢毀壞,感受了往昔惡口罵母親的果報。

依小乘的觀點,阿羅漢在斷惑之無間即已得究竟解脫,那為什麼還會有這些受業現象呢?這很明顯地說明了阿羅漢非究竟果位。

875、目犍連、小駝背的故事,對你有何啟示?請用自己的經歷來說明。

答:請自己發揮。

876、阿羅漢已斷盡輪回之因,遠離一切痛苦,為什麼他還不是究竟寂滅?

答:阿羅漢雖已斷盡無明我執所生的愛取,但相續中仍有非染汙愛的存在。非染汙愛屬於一種無明愚癡,遇到對境時有苦樂感受,有感受則會產生愛執,如佛經中雲:“樂受增上貪,苦受增上嗔,舍受增上癡。”《俱舍論》中也說:“因以苦樂舍三受,安立貪嗔癡三縛。”由於阿羅漢有受的緣故,必定仍住於愛執之中,又怎能說是已得究竟寂滅呢?

因此,阿羅漢雖遠離了無明我執,但對外境的執著並未斷,所以得果不究竟。

877、名詞解釋:無明習氣地  無漏業  意生身  不可思議生死

答:1)無明習氣地:指障礙證悟如來藏的無明習氣所依之處。

2)無漏業:依無明習氣地,以行持細微行相的戲論而引生的無漏善業。

3)意生身:以無明習氣地為因、無漏業為緣所生的一種果,顯現上就像意識一樣無礙的一種身體。

4)不可思議生死:意生身可隨意捨棄生命,此捨身隨意自在,不似凡夫捨棄有漏身體毫無自在。

878、阿羅漢的非染汙愛,表現在什麼方面?請具體解釋。最終你可得出什麼結論?

答:阿羅漢相續中的非染汙愛,即通常所說的四不知因:

1)境不知因:目犍連號稱“神通第一”,卻不知自己的母親轉生到了聚光佛刹土,因為聚光佛刹土極其遙遠,距娑婆世界有八萬俱祗。還有《無量壽經》中雲:“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若以佛陀的智慧為對境,聲聞阿羅漢縱經億劫、窮盡神力,也無法測度一絲一毫。

2)時不知因:華傑施主想要出家時,由於時間隔得太遠,阿羅漢都不知道他有出家獲得解脫的善根。

3)多不知因:阿羅漢羅侯羅說,孔雀羽毛色彩斑斕,這各種各樣顏色的因緣,唯有佛陀才能徹底了知,其他人皆無法通達。

4)細不知因:舍利子智慧超勝,但佛陀在多生累劫中的戒蘊之量,他根本沒有辦法衡量。

結論:阿羅漢在小乘中是最高的果位,可是用大乘理論來觀察,時間長久、外境過遠、所知法過細、過多,阿羅漢都無法了知,而且阿羅漢仍有無明習氣地、無漏業、意性身、不可思議投生等等,這樣的果位並未得到究竟解脫。

879、為什麼說阿羅漢入滅盡定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涅槃?你所希求的什麼樣的涅槃?為什麼?

答:1)由於遠離了大乘空性,心識定有所緣,無法徹證法無我,因此雖然他們入滅盡定,心識暫時滅盡,但都安住在阿賴耶當中,就像是無想定的天人,通過禪定力將粗大心念暫時壓伏了,可是長劫之後因緣聚合時,心識仍會生起來。所以一萬劫之後,佛陀會從心間發光,加持他們出定,勸導其入於大乘。麥彭仁波切雲:“一旦必定需證悟,經說十千劫之後,羅漢出定入大乘。”

大乘經典中說,阿羅漢的證悟猶如蹄印中的水窪,而佛陀的境界如同汪洋大海。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亦雲:“經說聲緣微無我,如蟲食芥粒內空。”聲聞緣覺證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像是被小蟲吃剩後的芥子內的空間一樣。因此,按照大乘經論的說法,小乘阿羅漢並不是究竟果位,他們的涅槃阿羅漢滅盡定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涅槃。

2)希求的應是佛陀的究竟涅槃。藏文《白蓮花經》雲:“如此所謂諸涅槃,汝雖解脫輪回苦,然尚未得真涅槃,當尋殊勝此佛乘。”涅槃其實分兩種,阿羅漢的涅槃雖已脫離三界痛苦,但還不算是真正的涅槃,我們應尋求遠離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的佛乘涅槃。《寶性論》中也說:“故未得佛果,不可得涅槃,若離日光者,不可見日輪。”沒有得佛果就不可得涅槃,猶如日光與日輪無二無別,沒有日光的日輪是不存在的,同樣,佛果與涅槃也是無二無別,離開佛果不可能有究竟涅槃。所以,我們希求的目標是最究竟的佛果,而不是菩薩果,更不是阿羅漢果。

165節課

880、假如證悟了空性,那一切都不存在了,菩薩怎麼樣救度眾生?菩薩對輪回的態度,與小乘聲緣、平凡世間人有何不同?菩薩長久住于世間利他,會不會有痛苦煩惱呢?為什麼?

答:對大乘菩薩來說,在勝義大空之中,一切苦樂等法都不成立,如同虛空一樣,但是菩薩並不會因此捨棄救度眾生的事業。菩薩證悟大空智慧遠離貪懼二邊,不再像凡夫那樣對世間有貪戀,也不會像小乘羅漢那樣,對輪回充滿恐懼,而墮在寂滅邊。因見眾生有如幻受苦之心,受著愚癡黑暗痛苦的煎熬,所以菩薩以大智大悲仍住於世間,不斷精勤於救度有情的事業,雖住於世間,但絕不會受輪回煩惱痛苦染汙。

《華嚴經》中說菩薩“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不離於世間,亦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以空性智慧力,菩薩住在輪回中,與住在涅槃中一樣自在,在大悲力推動下,菩薩永遠不會捨棄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菩薩恒久住於輪回而不受輪回的染汙,這就是證悟空性之果。

既然如此,那菩薩會不會有痛苦煩惱呢?絕對不會。因為他已證得了遠離四邊八戲的勝義大空性,並通達世俗萬法猶如幻化八喻,如夢、如幻、如陽焰等,有了這樣的境界,即使入於地獄,也像逛花園般自在快樂,沒有絲毫痛苦。彌勒菩薩雲:“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了悟諸法如幻的聖者,在惡趣中流轉投生,也像入於花園一樣快樂,縱遇興盛衰敗,也不會被煩惱染汙。

881、什麼叫煩惱障?什麼叫所知障?請從因、本體、作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答:根據麥彭仁波切的教言,這兩大障礙可從三方面來分析:

1)二障之“因”:佛於《楞伽經》中說,以我執產生的執著為煩惱障,以三輪法執產生的分別心及習氣為所知障。

2)二障之“本體”:彌勒菩薩于《寶性論》中雲:“三輪執著心,許為所知障;吝等惡分別,許為煩惱障。”六度之違品皆為煩惱障的本體,此外的三輪執著皆為所知障之本體。

3)二障之“作用”:小乘《俱舍論》雲:“主要對獲得暫時解脫作障礙的同類噁心,皆為煩惱障。”大乘《俱舍論》雲:“對獲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脫作障礙的同類執著習氣,皆為所知障。”

882、空性包括哪些方面?為什麼說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我們在修習空性時,應該避免何種誤區?

答:空性,從意義上講,就是大乘經典中所說的諸法本體皆空;從文字上講,指般若經典、中觀論典等大乘法寶。

這些空性法非常殊勝,因為它詮釋的是萬法真相,如同火是熱性的一樣,任何人都破不了。如果捨棄了空性,想獲得解脫是不可能的,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說:“何人不識空,心無解脫時。”因此,我們不應該因無知而妄加懷疑,或者因朋友和“善知識”的見解不如法,就對它生起邪見、大肆駁斥。

空性雖然是萬法真理,然而在修習的時候,必須依止正確的方法,若不能做到如理修習,《中觀根本慧論》裏說過:“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若把空性當成實有的東西,或者認為一切都沒有了,包括名言中的善惡業報也不存在,這種見解十分可怕。因此,認識空性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做什麼都會失敗的。只有依靠善知識的教誨,通過對空性不斷認識串習,到了一定的時候,才能體會到這甘露妙法的殊勝。

883、有些人只看了一兩本密宗書,對有些高深境界接受不了,就開始對密宗興師問罪。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具體說明。

答:這種行為非常可笑。現在譯成漢文的密宗書,連1%都不到,看了一兩本就下結論,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如果能破得了密宗,那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大半都被推翻了。因為佛陀所說的教法,有咒語和密法兩方面:咒語,大多分散于《楞嚴經》、《華嚴經》、《般若經》、《心經》等大乘經典中。密法,有一部分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傳講的,如給香巴拉國王月賢宣說《時輪金剛》,給鄔金國王恩紮布德宣說《密集金剛》為主的法要。後來印度傳承上師也造有一些密宗論典,如龍猛菩薩的《五次第論》、聖天論師的《密行明燈論》、月稱論師的《密集金剛大疏明燈論》等,如此一代一代地傳下來。

有些學者研究表明:藏傳佛教《大藏經》中,“甘珠爾”共108函,其中密法有398種,占51%;“丹珠爾”218函,密法有1747種,占74.8%。這些密宗的經典論典,都是從印度傳下來的,並非隨意捏造。如果只看一兩本書,就開始遮破密宗,那是非常荒唐的。打個簡單比方,你從來沒有學過物理,對經典物理學牛頓的“絕對論”、現代物理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的概念一竅不通,卻妄想一一破掉它,試問你有沒有這個資格?

因此,連密宗基本的邏輯推理都不瞭解,就肆無忌憚地駁斥一通,實在是不合理。

884、我們對什麼樣的法應該畏懼?什麼樣的法不該畏懼?最終可得出什麼結論?對此,你有哪些感觸?

答:如果某法會為自他帶來今生後世的痛苦,才應該畏懼這種法;如果某種法能息苦、能帶來真正的安樂,那就不存在任何畏懼它的理由。

在世間,所有輪回痛苦的唯一根源便是實執,薩 哈巴說過:“貪執縱有芝麻許,竟引苦難無邊際。”輪回中大大小小的痛苦,無一不是因眾生執著人法實有而起,如果像佛菩薩一樣徹證空性,斷盡了實執,那就不會有任何痛苦。因此,一切痛苦之源的實執,才是真正值得畏懼的物件,而對能息滅輪回眾苦的空性,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害怕。

166節課

885、你對無我法門有哪些認識?今後打算如何修持?

答:請自己發揮。

886、作者怎樣從蘊的角度遮破人我?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其他方式建立人無我?哪種方式更適合你?為什麼?

答:1)此處是剖析“我所”不是我,從而得出結論:“我”不存在。

牙齒、頭髮和指甲不是我,我也不是骨骼、血液、唾液、鼻涕,不是膿液,也非膽汁;我不是脂肪,也不是汗水,不是肺臟也不是肝臟,我也不是其餘任何內臟,更不是大便和小便;肌肉和皮膚不是我,運行於脈絡中的氣、體溫不是我,眼等百竅不是我,六識等也都不是我。

地、水、火、風、空、識共六界,從頭髮不是我一直到皮膚不是我,大部分都具有堅硬的性質,屬於地大,其中的膿等液體屬於水大,以上抉擇了地大、水大不是我。其實,呼吸的風大、身體熱量的火大、百竅的空大、眼耳鼻舌身識意六識的識大也不是我,因此六界全部不是我。

2)佛經中有通過四相推理來抉擇,如雲:“色非為我,我不具色,色不具我,我無有色。”意思是色法不是我,我不具足色法,色法不具足我,我沒有色法,通過這四相抉擇人無我。

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依六界來觀察:“士夫非地水,非火風虛空,非識非一切,此外士為何?”所謂的我,本身不是地、水、火、風、虛空、意識,除此以外,其他的一切也不是,這樣一來,我到底在哪里呢?

還有一種觀察方式,在《中論》中,龍猛菩薩宣講了五相推理,在此基礎上,月稱論師於《入中論》中又加上積聚和形狀兩種,共有七相。五相推理主要針對外道,七相推理是針對佛教有實宗,包括自續派的個別論師。《入中論》雲:“如車不許異支分,亦非不異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積聚複非形。”以車為喻,車與車的支分不是一體,不是他體,不是具有支分,不是互為能依、所依,也不是唯一的形狀和積聚,以此而抉擇我與蘊不是一體,不是他體,不是人具足蘊,不是人依靠蘊、蘊依靠人,形狀和積聚也不是人,因此實有的我不存在。

887、佛陀在《大念處經》中如何說明我非實有?這些道理對你有何啟發?

答:佛陀在《大念處經》中講了幾個比喻,說明我非實有、只是聚合。第一個是:以前有個屠夫,他把牛殺了分成多塊後,坐在街上賣肉,這時候他並沒有賣“牛”的念頭,只有賣“肉”的念頭。另一個比喻是:一個口袋裏裝滿了芝麻、青稞、麥子等穀物,打開的時候,不會有一袋子的念頭,而會有眾多穀物的念頭。同樣,沒有按六界觀察時,人人都執著有一個我,一旦詳細剖析之後,就像把肉切成一塊一塊後,“牛”的想法沒有了,只剩下了“肉”的想法一樣,對“我”的執著也消失了,只剩下了指甲、頭髮、內臟等,這時貪嗔癡等煩惱便不會產生。

888、請以比喻闡述抉擇人無我的幾個過程。請結合你的體會具體說明。

答:麥彭仁波切用比喻說明了抉擇人無我的幾個過程:如同在黃昏時,將花繩誤執為毒蛇,產生極大恐懼感;後來聽人說這不是毒蛇,而是繩子,雖然會放心一些,但恐懼感仍無法消失;只有自己拿電筒看了一下,然後親手摸一下,證明確是繩子而不是毒蛇,恐懼感才會消失。

修持人無我的過程也大致相同,首先人們將五蘊妄執為我,產生種種痛苦;然後通過聞思,雖知五蘊非我,但因為沒有深入,所以無法引生定解;只有通過反復觀察思維,最終才會發現我不可得。

167節課

889、如何通過觀察我與身心是一體、他體,從而抉擇人我不成立?

答:首先觀察“我”與身、心是否一體:如果“我”與身體一體,正如昨天所言,那我是身體上部分還是下部分?是皮膚、骨頭,還是肌肉?身體的哪一個部分是我?身體割掉一塊,是不是我執就不全了?身體不動的話,是不是我不能起心動念?經過觀察,這無疑是不成立的。如果“我”與心一體,則應該也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一體,這樣一來,就有六個我了,與眾生執著一個我的習慣相違。而且,若與心識一體,六識不全,我執也就不全了,但在現實生活中,看不見色法的盲人,我執仍舊完整無缺,因此我與心一體不合理。

那麼,“我”與身、心是不是他體呢?絕對不可能。因為除了身心以外,我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沒有身體和心,怎樣觀察也找不到所謂的我。

因此,“我”只是眾生對五蘊的總體執著,完全是一種虛妄分別念。

890、名詞解釋:俱生我執  遍計我執  見斷  修斷

答:1)俱生我執:是凡夫異生甚至飛禽走獸等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我執。

2)遍計我執:即了知、學修外道宗派後,生起一種名言中也不存在的異常我執。

3)見斷:是見道智慧的所斷法。小乘的見道是預流果,大乘的見道是一地菩薩,也就是獲得見道時所要斷除的法。

4)修斷:是修道智慧的所斷法。小乘的修道是一來果至阿羅漢果,大乘的修道是二地菩薩至佛地,也就是在此過程中所要斷除的法。

891、有些人問:“我又不是學外道的,為什麼要知道數論外道的觀點?”對此你該如何解釋?

答:華智仁波切說過:“不但是外道的相續中具有遍計種子,而且在登地以前,所有眾生的相續中均具此遍計種子。”無垢光尊者在《宗派寶藏論》中也說:“遍計我執的習氣是見斷,俱生我執的種子是修斷。”

倘若不瞭解外道的觀點,沒有以教證和理證駁斥它,雖然你現在沒有加入外道,但凡夫人有時候頭腦很簡單,遇到一些外道邪師,很可能覺得言之有理,然後就隨之而去。麥彭仁波切也說:“雖然我們現在沒有產生這種邪見,但凡夫人相續中藏有惡劣習氣,一旦因緣成熟,有可能去隨學外道,所以務必要通達他們的觀點並學會遮破。”

892、在這節課中,中觀宗從哪些方面破斥了數論外道?對你有何啟示?

答:數論外道:神我是能遍享一切現象的常有意識,比如說享受聲音之識便是常有我的一種本性。

中觀宗:按汝宗所許,執聲之識常恒不變,那麼在一切時分,都應聽到同一聲音,因為常有是亙古不會發生變化的。

數論外道:我們不許這種推論,因為聲識雖然為常,但是有聲境時,才有聽聞了知,沒有聲境時,也就沒有聞聲,並不會因聲識為常而恒時有聞聲。

中觀宗:如果沒有所知聲境,那麼你們所謂的聲識憑什麼道理說能認識聞知聲音呢?因為此時無有任何聞與不聞聲的分別意念,所謂的聲識又從何而有,怎麼能安立呢?

數論外道:雖然聲識不會恒時聞聲,但這並不能因此而證明它不是常有。前時聞聲之識,也即常有自在之我,現在雖不聞聲音,但可了知色等餘法,以此意識其實恒常存在,不存在你們所說的“無境則無知”。

中觀宗:既然汝宗許聞聲之識是恒常之法,那麼在它了知色等余法之時,為什麼不聞聲音呢?如果前時可聽聞聲音而後時不聞聲,這種識豈不是成了無常嗎?

數論外道:我們不會有這種過失,其識在執色之時不聞聲,是聲音不在附近故不聞,而聲識本身依然不變地存在,不成立無常。

中觀宗:若聲音不在附近,則聲識也就不存,在前面不是已論述過嘛,若無所取境,能取也就無法成立。

何況,你們說聞聲之識是常有不變,那怎麼會變成緣取色法的眼識呢?因為本體常有之法,不可能有任何變動。

數論外道:聞聲之識為什麼不能成為眼識呢?如同一個人,觀待兒子是父親,觀待父親是兒子,而其自性不變;同樣,一個識觀待聲音是耳識,觀待色法是眼識,觀待不同的對境可變成兩種法,而實際上是自性一體,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中觀宗:比喻不成立。一個人既是父親又是兒子,這是不同觀待而安立的假名。按緣起空性的規律,在世俗諦中可以觀待父親是兒子、觀待兒子是父親,但如果認為自性實有,父、子兩種相違的本體不可能在一個人身上共存,而且其性質任何時處都無法改變,父親必定不能成為兒子,兒子也必定不能成為父親。

再者,你們承許的神我是三德平衡狀態,按汝宗所許,三德殊勝性不能現見,凡屬見聞所知的對境全是虛幻,如《黑自在書》雲:“三德殊勝性,非為所見道,凡成所見道,如幻極虛幻。”因此你們的神我無法見到。而一個人既是父又是子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可見,假如這種現象安立為神我,那神我就是虛幻的,而非自性實有了。

893、在修無我空性的同時,不能離開哪五點要訣?為什麼?你具備幾點?今後有何打算?

答:傳承上師開示了五點要訣:一、對輪回生起厭離心;二、對眾生生起大悲心;三、對一切法觀清淨心;四、對同行道友觀悲憫心;五、對上師起恭敬心。這五種心是一切道的關要,也是一切修行的綱要。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沒有出離心,小乘聲緣道的基礎就無法安立;沒有大悲心,大乘菩薩道無法修持;沒有觀清淨心,密宗的修法無從談起;沒有對道友的悲憫心,我們的菩薩戒及誓言無法守持;沒有對上師的恭敬心,諸佛菩薩的智慧和悲心無法融入相續。不論學顯、學密,只要具足這幾點關要,就能輕而易舉獲得成就。

168節課

894、你為什麼要信仰佛教?你對佛教的信心如何?倘若遇到“文革”那樣的浩劫,人人阻止你學佛,你會怎麼做?

答:請自己發揮。

895、就你所瞭解的各種宗教中,與數論外道或勝論外道比較相似的有哪些?他們的觀點應如何破斥?請舉例說明。

答:請自己發揮。

896、看不到的東西,是否就不存在?為什麼?你對此有何想法?

答:不能一概而論。《釋量論》雲:“不見非無有。”沒有見到,並不一定不存在,否則會像順世外道一樣,認為前世後世、三寶的功德無法見到就不存在,這完全是一種邪見。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並不是根識的對境。前世後世有一種隱蔽分,眼睛肯定看不見,耳朵肯定聽不見,但沒有看見、聽見,並不能證明不存在。有些人用肉眼看不見鬼神,就聲稱世上沒有鬼神,這種推理不成立。

897、六識從外境角度而言各不相同,但從內觀心識而言是一體的,這種觀點,佛教和外道都承認,為什麼佛教還要駁斥外道?最終可得出什麼結論?

答:因為外道認為意識是常有的,但佛教不承認這一點。意識不是常有,才可以觀待六種外境產生六種識,可若安立在一個常有本體上,這是不成立的。

結論:很多事物,在名言中可以如幻顯現,但在勝義中卻不能成立。

898、勝論外道承許“我”是常有的無情法,對此,中觀師如何遮破?

答:中觀宗:你們所許的無情實法,也不會是“我”。為什麼呢?因為無心之故,就像瓶子、柱子、石頭等一樣,這樣的“我”與眾生執著相違,不合理。

勝論外道:“我”的本體上雖沒有心識,但 “我”和心的關係,就像海螺和海螺的白色、犛牛和犛牛的牛角一樣,以和合的方式存在。“我”享用外境時,可與心識會合,使“我”具足心,由心識加持,“我”就可以感受苦樂了。

中觀宗:這種說法太荒謬。如果“我”具足心識,那“我”是無情法之說如何安立?再加上,“我”若是常有,如同虛空一樣,即使心識再多、和合的力量再大,對它又起什麼作用呢?

而且,“我”這樣的無情法,是常有的,因而不能起任何作用,那跟虛空有什麼差別?你們把虛空當作“我”就可以了。

勝論外道的妄執十分顛倒,因此,麥彭仁波切在注疏中感歎地說:“嗚呼!當瞧,吠陀宗之劣智矣!”

169節課

899、外道及有實宗認為:“如果沒有常有成實之我,那麼業果也就不存在,一個人現在造業,將來業果又成熟在誰身上呢?”對此你該如何作答?請以三個回合進行辯論。

答:1)首先,以同等理破斥:先時造業者與後時受報者,其五蘊並非同一而是異體,受報之時造業者的五蘊已滅壞,這些道理是你們也承認的。如果這是你我兩宗共許的觀點,爭論這個問題又有何意義呢?

2)對方說:“現世現報的順現法受業,在即生中造業,即生就能感果,因此造業者和受報者可以是一體。”

破曰:雖然是有現世現報,比如在殊勝對境前以強烈的意樂作供養,未死之前即可感受這個果報,但作者和受者仍不是一體。不然,你在造業的時候,就應該感受果報了,但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說因時即有果,那父親和兒子可以同時出生,種子和苗芽也可以同時現前,這樣一來,因果規律就被打破了。

3)對方辯駁:“佛在《百業經》中說:‘諸比丘,眾生所作之業,不會成熟於外境的地、水、火、風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蘊、界、處上。’很多佛經中都講了造業者感受果報的道理,如果說‘我’不存在,怎麼會自作自受呢?因此,你們聲稱‘我’不存在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言。”

破曰:不會違背。中觀宗在觀察勝義時俱生我和遍計我都不存在,跟石女的兒子沒有差別,但在未經觀察的名言中、于眾生的迷亂面前,業報存在于同一相續,佛陀說造業者受報,也是依世俗名言假立的同一五蘊相續而言。

900、內道各宗是如何建立因果的?哪些說法究竟,哪些說法不究竟?請說明理由。

答:在內道中,有部宗認為業因果依靠不失壞法而存在,經部宗認為依靠心相續得以成立,唯識宗認為依靠阿賴耶才能安立,這種說法都不究竟,因為承認勝義中有一個堪忍實體。

中觀宗並不承認這一點,它著重抉擇遠離四邊八戲的究竟勝義諦,但也不抹殺因果在名言中的無欺顯現,這種說法最為究竟。

9011歲的你和20歲的你,是同一個人嗎?為什麼?倘若認為是一體,會有什麼過失?

答:名言中,未經觀察時,可以把前後二人當作一體,就像人們普遍認為的,“我20歲時跨過一條河,40歲時也跨過這條河”。但若嚴格分析,1歲的我與20歲的我絕不是一體。

如果說1歲的我與20歲的我是一體,那我1歲在吃奶時,20歲也應該一樣;20歲在上學時,1歲也是如此,有很多諸如此類的過失。

902、既然“我”不存在,那因果應該如何安立?因果所依中是否有真實的“我”?為什麼?

答:1)從實相層次言,人我、法我、因果等無自性,皆為離戲寂滅之大空,而在世俗層次觀待眾生的迷亂習氣,輪回、因果等確確實實地顯現不滅,不虛地存在著。佛隨順眾生而說造業者定受果報,是建立在眾生不斷的五蘊相續假象上而言。在世俗中,從過去到現在,從現生到來世,這種相續如同長河連續不絕,眾生執著這種如珠串一樣的相續為同一相續,並許這種五蘊相續為我是因果的所依。隨順這種世俗名言,佛陀才說作業者必定受果。這是世俗中的一種無欺緣起。

2)佛陀依眾生所執的一相續而言因果,但這一相續中,並無實有不變的我存在。因為這一相續不可能在身體上,而應安立於內心,然而通過中觀的觀察方法來破析,心的實有根本不成立。

怎麼不成立呢?因為過去心已滅盡,未來心還沒有產生,而現在心分為一秒一秒,一秒中又有許多細微的時間,刹那刹那在生滅,假如現在心是我,當它刹那消逝時,我豈不是也蕩然無存了?《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此,從三時心的角度來觀察,三心都不可得,又如何成立為我呢?或者從時間的本體來觀察,《中觀四百論》雲:“過去若過去,如何成過去?過去不過去,如何成過去?”過去根本不存在,同理可推,現在、未來也不存在,既然如此,依于三時的我又在哪里呢?

903、什麼叫做緣起性空?應該避免什麼樣的誤區?以何標準衡量一個人是否證悟了空性?這對你有哪些啟示?

答:1)所謂緣起性空,是指一切萬法皆空,而空性中又有緣起顯現。之所以稱為空性,因為顯現的緣故;之所以叫緣起,因為在顯現的當下本體即空,顯現與空性是雙運的。

2)應該避免有些人認為明白空性後,什麼都不用做了,磕頭也不用,念經也不用,天天就是睡懶覺,從而墮入斷滅空。

3)麥彭仁波切說:“一個人證悟了沒有?從他的行為可以看得出來。”沒有信心、沒有悲心,平時對佛教的道理也不注意,那絕對沒有證悟空性;假如你不與世人同流合污,整天精進行持善法,相續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證悟。這不用別人來觀察,自己是自己的見證者。

170節課

904、芭蕉樹的特點是什麼?它與人我有哪些相似之處?對此,你能生起什麼樣的定解?

答:芭蕉樹高大挺拔,乍看之下似乎有著碩大堅實的樹幹,而一層層剝開之時,就會發現它毫無堅實之分,唯是一片片皮殼而已。

同樣,人我看似實有存在,但以中觀正理剝去一層層名言概念之虛殼,最終也會發現所謂的因果所依之相續我無有任何實質。

905、有人問:“菩薩的使命就是利益眾生,如果眾生都是空性,那對誰發菩提心呢?”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答:持這種疑問的是未清楚二諦。在勝義中,是無有任何生大悲的對境,也不存生悲心的菩薩。因法界實相中,清淨離戲,不存在任何可緣執之相狀,眾生、輪回等都不存在。勝義實相中雖是如此,但在執著假立蘊聚等為我的眾生迷亂心識前,以現相而言,輪回苦樂等諸法無欺地存在。

眾生處於迷亂之中,感受著種種如夢一般的虛幻痛苦,卻不能自知醒悟。三界眾生以薩迦耶見為因,對外境執著造業,陷於地位、名利、財產、感情的惑網中無力自拔,無欺地感受著一切輪回痛苦。而若進入佛教修道,也會無欺地滅除痛苦,獲得安樂果。所以為了這些眾生遠離一切妄執苦境,獲得正覺果,菩薩立下誓言:為利眾生願取證佛果。

這種取證佛果的誓言,從勝義層次抉擇,當然也是一種愚癡,是以一種癡心而虛設假立的法,仍屬所知障,是一種細微無明執著。但這種細微的無明癡心,在未得佛果前,不能捨棄,因它是對治輪回諸苦的一種善執,如同渡越江河大海的舟船一樣,是必需工具,然過河後,如同舟船一樣也應捨棄。悲心的對境是基於世俗迷亂眾生,因為無欺存在著苦樂感受,故修大悲極其重要。因此,度化愚昧無知眾生的立誓發心,是從世俗角度安立的,它並不是實有。

906、有人問:“假如一切都是空性,佛果不存在,眾生也不存在,那念咒、磕頭、聞思經論有什麼用呢?”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答:於勝義中,一切有情皆空無自性,輪回等一切法也無自性,無眾生可度,無佛果可證,行持六度萬行也不存在,涅槃與輪回無有絲毫差別。然而針對尚未證悟勝義實相的眾生,顯現依然存在,輪回與涅槃仍有差別,輪回要出離,安樂果位也要取證。

所謂涅槃,就是消盡錯覺分別心,因此在有愚癡二我執著的時候,輪回錯覺現象無欺存在著,而與之相觀待的涅槃也就無欺存在。《澄清寶珠論》中以比喻說:這就像一個中魔發狂者,對別人看來很清淨的外境,他會常常見到魔相,感受恐怖痛苦,因此針對他而言,有苦、有自我、有出離並有安住無苦之境的存在;我們修習佛法取證正覺果的過程也同樣,雖然實相中本來無有輪回、眾生、修道、果位等等現相,但在無明二取癡心未盡之前,皆應承認存在。我們為了救度他們,證悟佛果是有必要的。

907、有人說:“凡是執著就要斷除,求佛果、對眾生起悲心也是執著,所以應該統統放棄。”對此你該如何駁斥?你周圍有這樣的人嗎?你打算怎麼樣説明他?

答:希求佛果的發心縱然是愚癡,但是為了息滅自他眾生的如幻痛苦,暫時不應斷除。因實相中雖無有任何所得,然現相中三界輪回眾生有種種如幻痛苦感受,有著深厚的煩惱障和所知障,為了斷除它們必須修習佛道證取正覺果。這種愚癡不需要遣除,也不能遣除。

此過程如同自他於噩夢中飽受苦痛,理應精勤於醒夢之方便,夢中方便縱然也是夢中的妄執,然在噩夢未醒之前,這些方便不應捨棄,只有從睡夢中完全蘇醒,這一切才可徹底棄舍。同樣,希求如來果位,雖是所知障所攝的一種細微癡心,但在輪回現象未徹底融入清淨法界實相之前,絕不應捨棄。

908、有人問:“希求菩提的執著若不捨棄,對自我的執著也不能捨棄吧?因為二者都是愚癡的緣故。”對此你該如何作答?對治我執最好的竅訣是什麼?請說明理由。

答:1)雖然我執亦是癡心,卻與修道求果之癡心有很大差別。因修大悲求佛果之心,其本性雖屬無明愚癡,但它能斷除眾生的幻苦,是成佛的順緣,不會成為解脫的障礙;而執五蘊假相為我的我慢,只會增上煩惱痛苦。實際上是三界輪回痛苦的根源,我們在輪回中感受痛苦的大小,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我慢執著程度,我執有多少,痛苦就會有多少。這一點真正有過實修者,定會有不同程度感受。我慢不除,只會使迷惑無明越來越增長,使自己陷入輪回深淵不得解脫。所以,應當了知,我慢與修道求果的所知障差別很大,求果的癡心正是對治我慢屙疾的良藥,二者不可同一而論。

2)對治我執最好的竅訣是修無我。因為無我是諸法的真相,執著我是顛倒的分別念,它只是一種暫時的客塵,無法掩蓋本具的心性光明。《釋量論》中說:“心性即光明,諸垢是客塵。”為使本來光明的心性現前,修無我是消除客塵的最殊勝方便。有了空性的智慧,就像太陽出現時黑暗自然消除一樣,任何執著都會統統滅掉。

909、《量理寶藏論》雲:“慈等與我不相違,因非能斷輪回根,無我與我相違故,現見無我彼即除。”這個頌詞說明了什麼道理?對你有哪些啟示?

答:這說明修無我與我執直接相違,修慈心、悲心等沒有這種力量。

171節課

910、堪布阿瓊在《前行筆記》中說:“漂泊輪回中的眾生,最初覺得很快樂,最後會以痛苦收場;而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暫時看起來很痛苦,但卻是以快樂結尾。”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請自己發揮。

911、名詞解釋:人我執  法我執

答:1)人我執:將五蘊的聚合妄執為我。

2)法我執:除了人我以外,對外在器世界的物質、內在有情世界的心識所產生的一種執著。這種執著從凡夫地到十地菩薩末尾之間都有,它屬於一種所知障。

912、抉擇法無我的最好方法是什麼?大小乘之間有何不同?哪一種更究竟?請說明理由。

答:最好方法就是四念處,以四念處來分析諸法空性寂滅。

關於四念處,大乘和小乘是不相同的。1)目的不同:小乘修持四念處,是為了自我解脫,而大乘是為了安住寂滅之後廣利眾生。2)修法不同:小乘主要抉擇世俗諦,即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對治四種顛倒分別;大乘主要抉擇勝義諦,即將四念處抉擇為空性,而世俗中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對治四種顛倒分別。

大乘更為究竟。如果只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則無法從輪回中解脫,也無法完全根除我執。因為僅僅對身體觀一個不淨,但身體還是存在的,對去除我執起不到很大作用,故一定要將身體抉擇為空性,只有了達一切法如虛空,才不會有任何執著。

913、為什麼說身體不存在?這節課中,作者從哪些角度進行了剖析?你能產生什麼樣的定解?

答:1)從腳開始,自下而上進行分析:身體不是足、小腿,大腿、臀部亦非身,腹背與胸、肩膀這些部位也不是身體;兩側的肋骨與手臂不是身體,腋窩、肩頭不是身體,內臟與頭、頸這些部位都不是身體,在各個部位中,到底哪兒是身體呢?因此,身體不是各個支分。

2)下面進一步觀察身體是否遍于每一個支分,這從兩個方面來觀察:所謂的身體存在,是身體總覆于每一個支分上?還是身體分別住于每一個支分上?

1)如果認為身體是一個總體,覆蓋在所有支分上,就像一個大毛毯,蓋在一大堆菠菜、土豆等蔬菜上一樣。這種觀點是經不起觀察的,假如身體遍住于一切支分,那應該能被五根識發現,但除了各個支分以外,根本沒有發現一個覆蓋全部的身體。每個支分都住在自己的位置上,比如手臂住在手臂的位置上,除了手臂的自體外,絕對沒有一個身體以無二無別的方式附在上面。可見,身體總體並非真實,只是想像出來的而已,這種身體根本不存在,不僅與支分一體的方式不存在,以隱藏的方式也不存在。

2)如果認為身體分別住于每一個支分上,比如手上有一個身體,腳上有一個身體,眼睛上有一個身體……每個支分上有一個完整的身體,那身體有多少個支分,就會有多少個身體。這樣一來,一個人不止有一個身體,而是有無量個身體,這與眾生執著一個身體的習慣不合,正常人都不會這樣承認。

914、請以比喻說明,抉擇法無我的眾生之差別。你屬於哪一種?今後有什麼打算?

答:關於抉擇法無我的眾生之差別,有些傳承上師以比喻說,好比一個幻化師變出大象駿馬,一部分人的眼識被迷惑,認為外境中有自相的象馬,對此既有顯現也有貪執;幻化師面前雖有顯現,但一點貪執也沒有;未被幻術迷惑的人,看不到象馬的顯現,也沒有對其的貪執。同樣,對於骨肉血液組成的身體,凡夫人既有顯現也有執著;作為大乘菩薩,後得時有身體的顯現,但卻沒有對身體的貪執;獲得佛果以後,既沒有身體的顯現,也沒有對身體的貪執。

我們作為凡夫人,對無我法門剛有初步瞭解,肯定既有顯現也有貪執。但這是不真實的,就像在做夢時,認為夢境中的人真實存在,接觸也有感覺,吃東西也能飽肚子,但醒過來以後就會發現,這完全是心的幻變。同樣,三界眾生所執著的法都是錯誤的,我們先要認識到這一點,然後想方設法把它推翻,建立正確合理的觀點。若能在無我見解的攝持下進行修持,則可逐漸根除執我的分別妄念,豁見事物的本來面目。

172節課

915、請從一體和他體的角度觀察,身體是否真實存在?對於這一點,你有哪些深刻體會?

答:1)一體的角度:見913

2)他體的角度: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身體就是五蘊聚合,不會執著其他東西為身體。除了五蘊之外,人們不會執著支分以外有一個身體,誰都覺得肢體聚合才稱為身體,因此,這種身體並不存在。

因此,無論以何種方法觀察,也不可能從色身內外,找到一個自性成立的身體。

916、請以比喻說明,執著身體是一種迷亂。為什麼這樣說?請以最能說服你的理由進行分析。

答:這如同人們在昏暗中,看見那些形態殊異的石堆等物時,往往會誤認為人或猛獸等。有些農民為了不讓鳥獸吃莊稼,往往會在田地中做一些草人,讓它們穿上衣服,戴上草帽,遠遠看上去就像真人一樣,野鳥、野獸很容易受騙而不敢靠近,有時候人們也會因昏暗等因緣,誤認這些草堆為人。同樣,身體只是假立的一種名言概念,除此之外毫無實質,但眾生因愚癡迷亂所惑,在本無自相之中而妄執為有,將骨肉的堆積執著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身體,進而產生男女執著,生起各種貪嗔之心,其實執著“身”與執著假人無有差別。

917、有人認為:“經過一一剖析,整體的身體雖不存在,但手腳等支分仍現量可見,因此手腳等支分應該存在。”對此你該如何駁斥?這樣觀察下來的結果,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答:實際上,這類分支也無有自性。譬如所謂的手,也不能成立有自體,因為手其實是由手指、手掌、手背等很多部位聚合而成,用同樣的方法來觀察,這些部分上並不存在手的自體,那麼所謂的手又在哪里呢?再觀察細緻一點,手指等支分是由上指節、下指節等組成;指節是由皮、肉、骨、髓等組成;指節上的一小塊是由血、肉等許多微塵組成;微塵又可以再分,成為不可分割的無分微塵;用六種微塵的方法觀察,無分微塵也不存在……這樣觀察下來,任何支分都不能成立為自體,最後得出結論:一切萬法皆是空性的。

918、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從哪些方面可以證實佛教的合理性?與佛教的究竟觀點相比,它存在哪些缺陷?請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答:現代科學家認為,物質分析到最後,可以承認是能量,能量雖無有顏色、形狀等,但它存在於真空當中。這種能量就是“場”,或者叫做“零點能”,它是組成所有物質的基礎,零點能與真空二者互相起作用,產生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

他們所謂的“真空”,相當於佛教中的空性,而“場”相當於空性中的顯現,他們的觀點與佛教現空雙運的道理有一點相似。但這只是相似而已,科學發展得再先進,也無法擺脫實有執著。他們的觀念其實如同許大種為勝義的外道一樣,是一種實有執著的邪見,即使他們再努力,實際上永遠也不可能得到究竟結果。

919、內道和外道很多人認為,形形色色的萬法不可能“無”中生“有”、憑“空”產生,必須要有一個最小的微塵存在。對此應當如何破斥?怎麼樣建立現空雙運的觀點?

答:現在很多科學家都害怕一說萬法不存在,就什麼都沒有了,一旦地板沒有了,那自己就掉下去了。佛教有部宗和經部宗也認為,不能什麼都空了,無分微塵必須存在。

可是若以正理來抉擇,無分微塵也不存在。大乘唯識論師說:“六塵同時觸,微塵成六分,六塵若一位,山王成塵許。”若無分微塵實有,那麼它們組成粗塵時有六塵圍繞中塵,中間的無分微塵與它上下前後左右的無分微塵是否有接觸呢?若有接觸,那它應成有六分,而不成為無分微塵;如果沒有接觸分,那上下前後左右的六塵與它只占一個無分塵的空間,按這樣推理,組成山王的諸多微塵,也只能成為一個無分微塵大小,而不能增大。所以,實有無分微塵不能成立,它實際上如同虛空一樣,只有名言而無實質,其本體無法成立。

一切諸法本體皆空,空性中又可顯現一切,這是最稀有的道理,聖天論師運:“世間諸所有,無不皆稀有。”這就是所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存在中可以顯現,顯現的本體根本不存在,這即是現空雙運的觀點。

173節課

920、為什麼說我們平時的感受沒有自性?苦樂到底存在於內心還是外境上?明白這個道理後,對你有哪些啟示?

答:因為我們平時的苦樂感受,在心的本體上並非真實存在,在外境上也沒有實有本體,它只是一種迷亂妄念。

具體而言,1)苦樂在心的本體上不存在,原因是:以痛苦為喻,如果苦性實有存在於內心,那為什麼不會損害強烈快樂的生起呢?有些人今天痛苦不堪,明天卻是非常快樂,如果痛苦實有其自性存在,那麼不論何時何處何種因緣都無法改變,它必然顯現出其痛苦之自相,也就意味著此人會恒常感受這種痛苦,永遠不會有安樂感受。假如一個法真實具有自性,以前它怎麼樣,以後也該如此,如果說它前面存在、後面不存在,一會兒痛苦、一會兒快樂,這種變化說明它不是實有。

2)苦樂在外境上不存在,原因是:以快樂為喻,如果安樂實有自性存在於外境,那麼在有些憂苦者前面,妙色美味等為何不能使他們安樂呢?在那些心存死亡恐怖或心存亡子之悲的人前面,無論有多麼華麗的衣飾、甘美的飲食或精彩的歌舞等,他們哪怕絲毫安樂也不會感受到,這是現量可見的事實。因此,苦樂在外境上自性不成立。

921、世間人認為怎麼樣才能獲得快樂?這種想法為什麼不正確?你對此有何體會?

答:世間人認為外在的物質是快樂之源,它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帶來一切幸福快樂,於是為了追求財富、洋房和轎車,每天忙忙碌碌……但若真正去觀察,外在的物質不一定能帶來快樂,世間上的有錢人不一定快樂,而沒有錢的人也不一定痛苦,古代有許多聖哲名人,他們的生活非常簡樸,但內心的快樂往往超過一些富翁。

《八大人覺經》說過:“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身心自在的來源應該是少欲知足,而不是財物非常豐富,如果認為所謂的快樂在外境的物質中可以找到,而從來不關心自己內心,這不一定能得到快樂。

當然,對修行人而言,如果對空性有所認識、對心的本體有所瞭解,就會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除此之外,再怎麼樣辛辛苦苦尋找快樂,快樂也會像彩虹一樣,離自己越來越遙遠。

922、在這節課中,對方為成立感受實有的觀點,與中觀宗之間有哪些辯駁?學習這些之後,你有什麼收穫?

答:中觀宗:如果苦性實有存在於內心,那為什麼不會損害強烈快樂的生起呢?如果快樂實有存在於外境,那麼甘美飲食等令人愉悅的事物,為什麼不能遣除憂傷者的痛苦呢?

對方:快樂是真實存在的,之所以痛苦的時候感受不到快樂,是因為痛苦的力量太強了,而外境的快樂相對微弱。就像太陽升起來時,群星的光芒被隱沒了一樣,當痛苦特別強烈時,細微的快樂就會被它覆蓋,以致無法感受到,實際上苦樂是可以並存的。

中觀宗:苦和樂是用心來感受的,既然你沒感受到快樂,那怎麼能算是樂受呢?因為它不具有受的法相。《入中論》雲:“色相謂變礙,受是領納性。”《俱舍論》也說:“受蘊即為親感覺。”親身接納才叫做受,你只感受痛苦,而沒感受到快樂,怎麼能說你有樂受呢?如果沒有領納也可稱之為受,那空中鮮花的香味、石女兒的模樣,你也應該能感受到了。

對方:感受極樂時,細微的痛苦可以存在,只是不太明顯而已,就像在一碗濃糖水里加一點點鹽,鹽水是存在的,只是不易察覺而已。

中觀宗:苦和樂這兩個相違的法無法並存,這通過可現不可得因即可推出。因為一個人的感受不難辨明,自己到底是苦、是樂,還是不苦不樂?正常人都能分清楚。有些人的心情,說不上是快樂,也說不上是痛苦,那應該歸攝在舍受當中。總之,快樂的時候沒有痛苦,痛苦的時候沒有快樂,不可能又有痛苦又有快樂,二者像牛角一樣並存。

如果你說樂受非常強烈,而苦受就像糖水裏的鹽一樣微小,這只是分別念的虛構而已,實際上並不存在。因為苦和樂是兩個相違的法,樂受存在時,苦受定會消除,苦受存在時,樂受也蕩然無存,尤其是有強烈樂受時,苦受更不可能存在。好比在特別旺的烈火前,巨大的冰塊都已融化,小冰塊不可能還存在,或者說一個人敢打死強者,那面對弱者就更不在話下。其實我們通過親身體會也能感受得到,極其快樂的時候,與之相違的痛苦不可能存在。

對方:細微痛苦還是存在的,只不過存在的形式比較特殊,原來是一種痛苦,現在變成了一種快樂,但它的本體仍是痛苦。就如同白色的玻璃放在一塊紅布上,雖然玻璃隨布的顏色變紅,但其本體仍是白色。

中觀宗:這樣的微苦只是名稱而已,實際上早已變成了快樂。玻璃的顏色就是你眼前所顯現的顏色,你認為它是白色,完全是以前的分別念,實際上它顯現什麼顏色,你看到的只有這個顏色。同樣,你感受到的是什麼,就存在什麼受,假如你感受到的是快樂,那痛苦就不存在。

對方:痛苦本身應該是常有之法,但因為有強烈快樂的違緣,所以暫時無法生起痛苦。比如說,本來我很痛苦,可是今天遇到了非常開心的事,因緣不具足,所以痛苦無法產生,但痛苦本性上還是存在的。

中觀宗:那你豈不是成立了感受苦樂是一種分別念嗎?分別念認為好,就帶來快樂;分別念認為不好,就產生痛苦,而分別念是實執所生的顛倒錯覺,因此,苦樂之受並非實有存在,它只是因緣聚合的產物,這與佛經“諸法因緣生”的道理完全相同。

174節課

923、實有執著的對治是什麼?它依靠什麼方法而產生?為什麼說聞法的功德非常大?請談談你自己的經歷和感想。

答:實有執著的對治是空性,它依靠觀察智慧而產生。

堪布根華仁波切在《入行論講義》中說:“聞法的功德非常大。迦葉佛教法下聞法的眾生,在釋迦牟尼佛出世時都證得了聖諦;而釋迦牟尼佛教法下聞法的眾生,將來彌勒佛出世時都會獲得聖果。”

《犍椎經》中雲:“為示講法時,擊鼓敲犍椎,聞聲獲解脫,何況去聽聞?”意思是說,為通知大家佛法開示而擊鼓、打犍椎或吹海螺,聽到這個聲音的眾生也會獲得解脫,前往到那裏去聽受的就更不用說了。

而且,由《黑山羊的故事》、《續高僧傳》中的公案,都可以說明聞法的功德不可思議。

924、在聽受佛法方面,《涅槃經》講了哪三種人?請以比喻進行說明。你屬於哪一種?今後有什麼打算?

答:《涅槃經》中說世上有三種人,一為盲人,即從來不聞佛法之人,對善惡的取捨渾然不知;二為獨眼者,即雖然暫時聞法,但未起殷重之心,不能真正受持法義;三為雙目俱全者,即全神貫注聞受、思維法義,然後精進地依教而行,唯有這種人可以得涅槃。

925、怎樣從因的角度遮破感受實有存在?請從根境、識境兩方面進行剖析。

答:1)根境:色聲香味觸五境與五根接觸時,二者之間有沒有間隔?如果有間隔,就像東山和西山一樣,中間存在很多微塵,那根與境怎麼相遇?若有間隔還可稱之為相遇,豈不是在美國的人和在中國的人也可接觸了?這是誰也不敢承認的。如果說根與境沒有間隔,二者顯然就成了一體,既然是一體法,又怎麼存在相觸生受的現象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自己接觸自己,這在名言中也不成立。

表面上看來,我們的根可與外境接觸,但實際上眼睛沒有見過色法,耳朵沒有聽過聲音,身體也沒有觸過任何對境。

2)識境:如果認為,意識可以與境接觸,而生苦樂之感。這種說法也不合理。意識沒有顏色形狀,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既然沒有任何形體,那怎麼與外境接觸呢?如果說無形體也可以接觸,則應成手能抓住虛空、拳頭能打在石女兒臉上等,有極大的過失。

因此,根或識取境而產生“受”,並非事物的本來面目,完全是一種虛妄分別。

926、合掌時左手與右手相碰,究竟而言,這是否叫做接觸?為什麼?明白這一點後,對你有哪些啟發?

答:不觀察時可稱之為接觸,但究竟而言,這並不叫接觸。

可以觀察,外境色、聲、香、味、觸的微塵,與眼根、耳根、鼻根等的微塵接觸時,二者有沒有融為一體?如果沒有,而只是少部分微塵相遇,那怎麼能稱之為二者接觸呢?比如說在合掌時,兩隻手接觸的話,左手的微塵與右手的微塵應該一一碰上,只要一合掌,兩隻手就應粘在一起,再也分不開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正因為兩隻手沒有真正接觸的緣故,所以隨時都可以分開。

再進一步分析,根與境要相遇也不可能,因為根塵與境塵不可能無間隔地接觸對方。假如二者是有分微塵,根塵與境塵各占自位,就像兩個饅頭放在一起,這個饅頭不可能占那個饅頭的位置一樣,根塵與境塵不能相互進入對方;假如二者是無分微塵,則無法避免須彌山變成一個微塵的過失,所以,不論有分微塵還是無分微塵,根塵與境塵都不能互入。既然不能互入,二者就無法會合,無法會合也就沒有辦法相遇,這樣一來,根境相觸的因不存在,又怎麼產生感受的果呢?因此,認為合掌時左手與右手相碰就是接觸,完全是一種迷亂錯誤的妄念。

927、《俱舍論》中說:“根、境、識三者聚合時,可以看到外在的色法。”這種說法正確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不正確。1)聚合無有實體,根、境、識三者聚合唯因緣假合,如前分析“手複指聚故,理當成何物……如空無微塵”。2)聖天論師雲:“眼中無有識,識中也無見,色中二俱有,彼何能見色?”在三緣和合之中,眼根不可能見色,因為眼是色根,無有作意,不會發生見色作;識也沒有單獨見色的功能;對境既無眼根,也無取境的識,更不可能有見色作用,根境識三者各自都不能見色,那它們聚合起來,也無法成立有見色作用。比如說三個人各自都沒有一分錢,那他們合起來,也不可能有錢買一斤白菜。

因此,因緣聚合的法絕對無有自性,因為皆是空性,世俗中才有種種顯現。

175節課

928、聽法的時候,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你平時是怎麼做的?若看到有些道友行為不如法,你打算怎樣幫助他糾正?

答:大家在聽法時,首先感恩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這是頂禮句的內容;然後想到聽法是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這是第二個重要問題;第三是以歡喜心來諦聽,我們人身難得,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宣說空性的法門,千百萬劫也難逢難遇,所以一定要以難得心、渴望心、希求心、歡喜心來傾聽。每次聽法都要如此,不要有精神壓力或者其他情緒,這些都是不清淨的意樂。聽法時必須要調整自己的相續,淨化自心之後,再以歡喜心和恭敬心來聽。還有要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哪一個上師講法,都一定要重視。

929、有些人認為:“快樂雖然得不到,但痛苦是應該避免的。假如沒有奔波勞碌,就會遭受種種不悅的結果。”對此你該如何駁斥?

答:這種說法不合理。如果感受的因——觸不存在,只是一種分別假立,如同龜毛、兔角、芭蕉樹,那觸所生的苦怎麼會真實呢?這樣的苦又如何加害你呢?痛苦的傷害完全是一種錯覺,可是人們反而將虛妄的東西誤認為實有,《三摩地王經》中說:“譬如有童女,夜臥夢產子,生欣死憂戚,諸法亦複然。”童女夢到生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後來卻不幸夭折了,孩子出生時她特別高興,孩子死亡時她悲傷不已,但快樂和痛苦這兩者只不過是一種幻象而已,真正用智慧來觀察,其本體絲毫也不成立。

930、對於萬事萬物的貪愛,怎麼樣才能息滅?這種觀察方法可對治你的哪些煩惱?

答:前面通過抉擇人無我或者身體不存在,從而徹底明白受者不存在。一旦徹見了既無有感受者,也不存在感受本身,那麼由受而生的對人事物之貪愛怎會不息滅呢?貪愛建立在對樂受的執著上,只要以智慧剖析感受者與感受不存在,就不會被貪愛擾亂自己的心。

若對這種觀察方法學得比較好,相續中可怕的貪心很容易對治。很多人學了空性法門之後,雖然有一些前世和今世的惡劣習氣,經常生起男女之間的貪執和惡行,但通過上述正理觀察,就會明白依靠異性而得的快樂是一種迷亂。這種觀察方式是對治貪心的良藥,假如你能瞭解受者與所受全部為空性,那受所帶來的貪執怎麼會不滅盡呢?

931、有些人聲稱:“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識應該存在。”這種觀點正確嗎?請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通達這一點後,怎樣將之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答:我們可分析心與受是同時存在,還是非同時存在?1)如果說二者同時並存,則心與受之間互不觀待,就像牛的兩隻角一樣,一者不需要依賴另一者,它們就不會有任何關係。2)如果說二者非同時存在,那也不合理。受若於心之前產生,快樂滅盡後,心才能感受到它,可是受已滅亡,與石女的兒子沒有差別,心又如何去領受呢?受若於心之後產生,那未來的受還沒有產生,怎麼用現在的心去了知呢?若承許沒有產生還可了知,那空中鮮花也可以用眼睛欣賞了。

再從感受自身而言,受不可能自己領受自己,前面破自證時,已講過這個道理,實有物不可能自己對自己起作用。那麼,除了感受自身之外,是否有其他法來領知它呢?這也不合理,如果受還需要他法來領知,那他法還需要另一個法來領知……如此則有無窮無盡的過失。

通過過去、現在、未來三時觀察,再加上剖析感受是自知還是他知,最終得出一個結論:自性實有的受絕對不成立。《集學論》中也引用《法集經》的教證說:“說受為領納,領納複為誰?受者離於受,差別不可得。”意思是說,受的法相為領納,但沒有受者的話,到底由誰來領納呢?既然受者與受了不可得,那麼受者感受對境的說法,只不過是一種名言假立。

932、你有沒有找到真實的“我”?你是用什麼方法尋找的?對抉擇空性的這些教言,你平時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

答:請自己發揮。

 

第九品

智 慧

 

 

法本下載   科判下載   思考題下載   思考題答案   頌詞MP3下載

 

 

第九品全部音頻/視頻/配套文本點此進入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