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11:33:3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11:32:55   編輯部 報導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手錄:鶴 林

(十四)2012年3月22日 (上午)大悲精舍

首先在還未聞法之前,我們必須先調整我們聞法的動機,為了利益如虛空般的有情眾生,我希望能夠早日獲得圓滿的佛果,以這樣的發心來聽聞今天的正法。如果我們最終的目標,是為了成辦圓滿的菩提,在成辦圓滿的菩提之前,我們必須以修學共下中士的意樂作為前行;更進一步的在正行的時候,策發起菩提心;並且在發心之後,如實的修學菩薩行。而在還未生起菩提心前,我們必須要先作淨罪集資的工作;之所以要淨罪集資,是希望透由「淨罪」,能夠去除生起菩提心的違緣;透由「集資」,而增長生起菩提心的順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最主要配合著原文來介紹七支的重要性。在七支當中,「懺悔」是屬於「去除違緣」的這個部分;而其他的六支是屬於「集聚資糧」的這個部分。

對於初學者來說,淨化業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無始以來,我們在流轉的同時不斷的造惡,並且在現今也透由三門而造作了種種的罪業。雖然修學正法,但我們反觀自己的行為就知道,其實造惡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我們會在不自主的狀態下造作種種的惡行;但是在造惡之後,我們卻忘了要立即的懺悔。這對我們來說,它的影響相當的大,所以當我們了解惡業所帶來的過患之後,必須要在造惡的當下立即的懺悔。如果我們能夠不斷的懺悔,這時對我們而言,發菩提心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相反的,如果不懂得懺悔,讓內心當中的瞋念、嫉妒、我慢、比較……種種的煩惱,讓它不斷增長的話,縱使我們有想要生起菩提心的念頭,但是這對我們來說是相當困難的。

就如同前幾天我們有介紹到,惡業並沒有什麼功德,但是透由懺悔能夠淨化,這也可以算是惡業的一種功德。所以在論典當中有提到,雖然從過去到現今,我們藉由身語意三門造作了種種的惡業,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修學佛法的同時,了解惡業所帶來的過患,並且很誠心的發露懺悔的話,所有的惡業都能夠藉由「四力」來將它淨化。不管你的貪念再強,你的瞋念再重,或者是你透由愚癡而造作種種的惡行,只要我們肯懺悔,這一切的惡業都有辦法淨化。為什麼再大的惡業,透由懺悔都有辦法淨除,這是因為現今我們獲得的人身它非常的珍貴。所以藉由人身,如果我們能夠打從內心底,好好的發露懺悔的話,其實任何的惡業都有淨除的空間。

所以不管是受了別解脫戒也好,或是菩薩戒、密乘戒也好,當我們犯下了戒條當中的根本墮時,其實它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藉由殊勝的人身,在犯戒之後,當下立即的懺悔,這些惡業也能夠瞬間的淨化。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在一天當中,早上你不小心犯了某種戒律的根本墮,犯下根本墮的惡行是非常嚴重的,如果當下我們沒有辦法懺悔,而面對死亡之後,這時我們是必定會墮入地獄受苦的;但是如果你在早上犯了這樣的惡行,你能夠藉由中午的時間,好好的將它懺悔的話,到了晚上如果你真的必須要面臨死亡,這時因為你已經藉由懺悔的力量將早上所造的惡行淨化的緣故,所以縱使你晚上死了,你也不需要墮入惡趣當中受苦。最主要的關鍵是在於: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它相當的珍貴,藉由如此珍貴的人身,如果誠心的懺悔,是能夠將所有的惡業都淨化乾淨。

但現今的我們在面對惡行的同時,我們不僅不了解什麼樣的行為是惡行,縱使了解,內心也會覺得這只不過都是隨便說說罷了,根本不把這件事當一回事來看。但實際上,佛是如何告訴我們的?佛告訴我們,如果藉由四力來作懺悔的話,不要說是其他惡業,縱使是最嚴重的「定受業」,都有辦法藉由四力來懺悔。

所以過去在印度曾經發生一個公案,公案的主角名叫指鬘。這個人他因為過去的業力,而在一生當中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到最後他發現周邊根本就沒有人,所以他想要殺人,也找不到人殺。而最後他動了一個念頭,他把念頭動到他母親的身上,而想要殺他的母親。這時候佛來到他的面前,但是佛來到他的面前之後,佛行走的速度非常快,所以雖然他想要跟佛請教一些事情,但是因為趕不上佛的腳步,所以他沒有辦法發問。這時他很慌張的跟佛陀說:「能不能夠請您等我一下,我有些事情想要問您!」但是佛這時候回答他:「我現在必須要去講經說法,我沒有時間回答你的問題,況且你造了這麼多的惡業,而且又不懂得懺悔,所以我不適合對你宣說佛法。」這時指鬘他聽到佛陀的開示,內心感到相當的慚愧;他知道自己造作的惡行是如此的大,並且在內心當中生起追悔之後,他到佛陀的座下去聽聞正法,透由佛所宣說的正法,如法的思維之後,而在當下就證得了見地的果位。

所以從這個公案裡,我們就可以知道,縱使再嚴重的惡業,如果願意誠心的去懺悔,這一切的惡行都是有辦法淨化的。就如同在天空當中,如果烏雲密佈的話,這時我們沒有辦法清楚的看見月亮;但是如果只要這些烏雲能夠去除的話,月亮就能夠在我們的眼前清楚的呈現出來。相同的,對於一個想要修學佛道的佛弟子來說,淨化惡業是相當重要的,如果能夠快速的淨化心續當中的惡業,想要生起教證的功德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所以這個部分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子四、遮止過失力(分三)

丑一、因悔罪業,防後不造

丑二、懺昔已造

丑三、祈請鑒知,誓除罪過

  接下來我們看到正文,第四個科判「遮止過失力」分三:一「因悔罪業,防後不造」。在這個科判當中有特別的提到,「防後不造」,對於所造的罪業,內心當中生起追悔,更進一步的告訴自己:我希望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在內心中,除了生起追悔之外,更進一步的生起防護的心。如果在懺悔的同時,我們沒有辦法生起防護的心,或是在懺悔的當下,生起防護心之後,我們的三門還是跟原來一樣造作種種惡行的話,這樣懺悔的效果就不大。甚至在防護的當下,已經在十方諸佛的面前發誓說:「我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之後卻因為放逸而再次的造作,這反而會形成另外一種過失。所以對於過去所造的罪業,內心當中生起追悔的同時,我們必須要在內心也同時的生起防護的力量,這是第一個部分。第二個部分「懺昔已造」,第三個部分「祈請鑒知,誓除罪過」,這個科判當中最主要的,是在十方的諸佛菩薩面前,啟白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惡行,並且在諸佛菩薩的面前發誓:我希望從今天開始不要再造作類似的惡行。

提到了這一點,在誦戒的儀軌當中都會提到:「你是否有看到過失?」也就是你是否了解自己的這種行為是一種過失?你在看到了過失之後,你是否願意去防護?提到了誦戒,這對於出家的法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透由誦戒的儀軌,我們可以了解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我的身語意三門造作了什麼樣的惡行?所以在誦戒之前,我們必須要先了解,我造了什麼樣的惡行?並且在了解之後,透由儀軌很誠心的發露懺悔,以儀軌的力量來淨化我們過去所造的惡業。

在之前我們也有提到,必須要藉由三種的律儀,來淨化我們過去所造的惡業,也就是當你受了別解脫戒,或是菩薩戒,或是密乘戒之後,如果你違背了這當中的戒條,這時必須要按照戒律當中的儀軌來淨化惡行。但是在淨化之初,也就是一開始,必須以四力作為基礎,在四力的基礎點之上,按照儀軌來淨化惡業。提到了這一點,以小乘的別解脫戒來說,如果犯了根本墮,在小乘的論典裡有特別的提到,一位法師如果犯下了根本墮,這是沒有辦法懺悔的,甚至他在今生當中,再如何精勤的修學佛道,也都沒有辦法證得解脫,來生定將墮入惡趣受苦;並且他也不能夠和其他的出家法師,來受用信施的供養──也就是其他人的供養;但如果他犯了根本墮,馬上就發露懺悔,這時候是可以透由加持的力量來彌補,但是縱使在彌補過後,在這位法師臨終之前,也都必須要坐在所有法師的最後面,他也沒有資格對他人宣說佛法,也不能夠接受他人的頂禮,這是以小乘別解脫戒的角度來作解釋。但是這樣的觀點,以大乘的角度來說,縱使是犯了根本墮,還是能夠懺悔的。所以在儀軌當中就有特別的提到:「我某某某,犯了什麼樣的惡行,並且在犯了之後,我願意很誠心的來作懺悔。」所以藉由儀軌的方式,能夠將我們違背戒律所造的惡業淨化乾淨,這個部分是屬於別解脫戒。

而提到了菩薩戒跟密乘戒,如果以菩薩戒而言,在違犯了菩薩戒之後,如果想要淨化菩薩戒,這時可以透由再次的接受灌頂,或是透由菩薩戒的儀軌,來再次的接受菩薩戒,以這樣的方式來淨化我們違犯了菩薩戒所造的惡業。這時可以藉由這兩種的方式來淨化惡行,讓我們心續中的菩薩戒能夠完全恢復。

而密乘戒,在受了密乘戒之後,如果違犯了根本墮,這時有三種的方式能夠將它淨化:第一種「再一次的受灌」,第二種「修學自入法」。第三種「念誦十萬遍的百字明咒」,藉由這三種的方式,能夠將違背密戒的根本墮,所造的惡業淨化掉。而在這三種方式當中,最容易的就是自己本身「修自入法」。所以前幾天我也有特別的對常住的法師提到這一點,希望常住的法師有空的時候能夠修學自入法,因為我們本身接受了灌頂,接受了密乘的律儀,在受持的過程中,難免都會有犯戒的情況發生,在犯戒之後,如果想要藉由最快速的方法,將惡業淨化的話,這時可以藉由修自入法,能夠將惡行淨化乾淨。所以我們必須要先了解這三種戒律當中的差異,以及淨化的方式。

丑一、因悔罪業,防後不造(分二)

寅一、淨化無義罪業(分二)

卯一、資財不可信故不應生貪

卯二、不應貪愛親屬等

寅二、晝夜勤修脫罪方便

卯一、資財不可信故不應生貪(59“)

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科判「資財不可信故不應生貪」。在科判當中字面上是提到了資財,但在字的背後它所包含的,包括了親友、敵人。在今生我們會對於所擁有的資財生起貪著,甚至對周邊的親友生起貪念,對於敵人生起瞋恨,但實際上這一切都不值得信任。

偈頌:昔所享皆壞,我今復何餘?我因貪著彼,違背師教誡。

正文,於輪迴所享資財不可信,除滅外,我今復餘何種有義資財?過去在輪迴當中所享有的資財都不值得信任,這一切最終除了壞滅之外,我所貪著的資財,至今我又剩餘什麼是有意義的呢?其實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全無有故,我因貪著彼無義事,違背師教誡,所追求的資財,對我不僅沒有辦法產生多大的意義,反而在追求的過程中,違背了上師所告誡我們的種種教誡。造作諸罪,故應追悔。這一點是我們很容易犯的,我們時常為了追求所想要獲得的東西,而在追求的過程中,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造作種種的惡業。但實際上我們仔細的思維,縱使獲得了那樣東西,但到最後我們能夠一直擁有它嗎?也不行!它到最後也是會消失,也是會壞滅;既然是如此,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時間,這麼多的心力去追求它?並且在追求的同時,你有可能會犯下偷、盜等等的惡行,而造作了不必要的惡業。但你仔細的思維,所想要追求的這個東西,其實對你自己而言,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卯二、不應貪愛親屬等(60“)

偈頌:此生終須捨,親友亦如是,須獨往某處,親敵有何益?

正文,我身無義,此生終須親友亦如是,我們所貪著的身體,對我們而言也沒有太大的意義,這一生最終都會走到盡頭,到時也必須拋下我們的親友;一生當中所貪著的親友,在臨終的時候,一個人也帶不走,反而是在貪著的同時,所造的種種惡業,必須由我一個人來承擔,沒有人可以分擔我所造的惡業;死後無有自主,必須獨自前往某處,並且在死之後,我們並沒有辦法決定,我們將要投生在哪裡?並且必須一個人獨自的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爾時親敵有何?在那個時間點,我們所貪愛的親人以及所瞋恚的敵人,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幫助呢?全無少益,故不應貪。

寅二、晝夜勤修脫罪方便

偈頌:苦從不善生,如何得脫此?我晝夜恆時,唯應思維此。

正文,地獄等苦從殺生等不善如何得以跳脫此苦?我們所恐懼的地獄等種種的痛苦,是從過去以及今生造作殺生等不善業而感得的;在今生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要如何的斷除惡行,才能夠跳脫我們所恐懼的這些痛苦呢?晝夜恆時唯應思維善惡業果事。對於這一點,不管是白天或是晚上,我們都應該盡力的去思維業果的道理,而對於業果生起勝解信。若於業果未能由衷獲得定解,任修何法,皆不能得令諸勝者歡喜定解,故應勵力修此;所以一開始,透由思維業果的道理,對於業果生起勝解信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諸多的經論當中都有提到,一切善樂的根本是對於業果生起勝解信,也就是透由思維業果的道理,對於業果生起信心、生起定解,了解造作善會感到樂;相反的,造作惡會感到痛苦的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對於這個道理能夠生起定解的話,不管是今生或是來世,透由如實的行善斷惡,最終我們就能夠離苦得樂。

有人說於空性已獲定解,然不重視業果,有些人自以為已經了解空性的道理,認為所謂的自性空,就是一切的法都不存在,而忽略掉業果的重要性。此顯彼已誤解空義,這表示他已經誤解了空性的內涵,並於空即緣起義者未得定解。並且表示這個人,對於空性即是緣起的道理,這樣的觀點他還未生起定解。所謂的「自性空」,並不是完全不存在的空;所謂的自性空,是指「沒有獨立的這一分」,既然沒有獨立,就表示一法的形成是必須要依賴、必須要觀待他者才有辦法形成的;相同的,業果的道理也是如此,造作什麼樣的因,將來就會感得什麼樣的果報。

丑二、懺昔已造(分二)

寅一、所懺之事

寅二、懺悔之理

寅一、所懺之事(61“)

偈頌:我因無明癡,造作自性罪,或犯諸遮罪,任作一惡行。

我們所要懺悔的是過去所造的「性罪」以及「遮罪」,對於這兩種罪正文當中,我因不解業果、無明造作有無戒者違犯皆屬罪類之自性罪,因為不了解業果的道理,對於業果是無明的、是愚癡的,所以造作了──不管有沒有受戒,在違犯了之後都屬於罪類的自性罪。所以在定義「自性罪」的時候,是指不管違犯者本身是否有受戒,他造作了這個行為之後,都會成為惡行的一種罪,我們稱為「自性罪」;或犯唯具戒者違犯方屬罪類之諸遮罪,而「遮罪」是指在受了沙彌戒,或是比丘戒之後,違犯了戒條,而造的一種惡業,我們稱為「遮罪」,所作任一惡行。所以不管是犯了性罪或者是遮罪,這些惡行所造的惡業,都是這個地方我們所必須要懺悔的對象。

寅二、懺悔之理

偈頌:怙主前合掌,以畏罪苦心,數數敬頂禮,懺悔一切罪。

正文,我於諸佛、佛子怙主,在十方的諸佛菩薩面前,雙手合掌以畏罪苦,內心恐懼造罪之後,必須要承受眾苦,在思維過後內心當中生起恐懼的心態,數數敬頂禮懺悔所造一切罪業。

丑三、祈請鑒知,誓除罪過(62“)

偈頌:請導師寬恕,我所造眾過!此既非善行,爾後誓不為!

正文,是故,導師寬恕我所造眾過!造罪既非善行爾後乃至命危,我誓不為!現今當我了解了造作惡行的這件事情是不對的,這完全是我的過失,當我了解了之後,「爾後乃至命危」,今後縱使必須要捨棄我的性命,「我誓不為!」我也發誓不再造作相同的惡行。謂從今起,斷惡續流並作防護。這是指從今天開始,斷除繼續造惡,並且作防護的動作。

賈曹傑大師在最後一段作了一個總結,諸大經典及釋論中,雖說多種淨罪之門,然對治力極圓滿者,即此具足四力懺悔;在佛說的經典,以及袓師所造的釋論當中,雖然有藉由不同的方式,宣說多種淨罪的方法,但是在諸多的法門當中,對治惡業的力量最圓滿的,不外乎就是之前我們所介紹到的四力懺悔。《分別熾燃論》及《八千頌大疏》等,在清辨論師所造的《分別熾燃論》,以及師子賢論師所造的《八千頌大疏》等當中,皆說以此亦能淨化定受之業。在這兩本論典裡面都有提到,藉由四力來懺悔惡業,能夠淨化定受業的這個道理。

我等不解業果差別;提到了業果,細微的業果是只有佛才能夠了解,對於佛以外的有情來說,頂多只能夠了解粗分的業果,比方善業能夠感得善果,惡業會感得惡果的這種粗分的道理;至於細分的業果,是只有佛才了解。所以對我們來說,「我等不解業果差別」,我們並不清楚業果當中的差異性為何?縱略了知,亦不如理取捨,縱使你能夠粗分的了解善惡之間的差別,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也都不會去實踐這當中的內涵,於日日中多門造罪,並且在每天藉由身語意三門造作種種的罪業,故應恆修四力懺悔,所以對於初學者的我們而言,必須要長時的修學四力懺悔,特應勵力淨化發菩提心所有障礙。特別是在修學大乘法的期間,我們必須要藉由四力來淨化發起菩提心所有的阻礙。發起菩提心的阻礙當中,最主要的就是傷害他人,我們必須要時常的懺悔這一點,盡可能避免在內心當中生起「傷害他人等」種種惡劣的念頭,這是必須透由四力來淨化的。

最後大師作了結頌,結頌:為貪嫉妒驕慢過,逼惱不能發勝心,如果被貪心、嫉妒心以及驕慢心等種種的過失所逼惱的話,這樣的人他是沒有辦法藉由大乘法而生起殊勝的菩提心,故身語意有何過,一切至誠向尊懺。所以在修學的同時,如果你發現你的三門有造作種種的惡行,這時必須要立即的在諸佛菩薩的面前至誠的來作懺悔。

辛二、品名

最後品名,入菩薩行論第二品 懺悔罪業

正文,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第二品釋 懺悔罪業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庚二、先修隨喜善等集聚順緣資糧,正受彼心(分二)

辛一、釋品文(分三)

壬一、加行(分五)

癸一、隨喜眾善(分三)

子一、隨喜增上生之善因果

子二、隨喜解脫之善因果

子三、隨喜無上菩提之因果

癸二、請轉法輪

癸三、祈請不入涅槃

癸四、迴向眾善

癸五、先修施捨身財善根之心,作為修持布施度之支分

壬二、正行

壬三、結行(分二)

辛二、品名

子一、隨喜增上生之善因果(64“)

接下來第三品「受持菩提心」,科判「先修隨喜善等集聚順緣資糧,正受彼心」分二:一、釋品文,二、品名。「釋品文」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結行。「加行」分五:一、隨喜眾善,二、請轉法輪,三、祈請不入涅槃,四、迴向眾善,五、先修施捨身財善根之心,作為修持布施度之支分。第一個科判「隨喜眾善」分三:一、隨喜增上生之善因果,二、隨喜解脫之善因果,三、隨喜無上菩提之因果。這三個科判當中,分別提到「隨喜的對境」,首先必須要隨喜能夠成辦增上生的因,以及藉由此因所感得增上生的果。相同的,第二個科判以及第三個科判當中,也分別的提到,我們必須要隨喜能夠成辦解脫以及無上菩提的妙因,並且透由如此的妙因,能夠感得解脫以及無上菩提的樂果。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科判,「隨喜增上生之善因果」。

偈頌:歡喜作隨喜:一切有情善,暫息惡趣苦、受苦者住樂。

正文,能令住輪迴中一切有情暫息惡趣、獲得殊勝增上生之因,首先提到的是「成辦增上生的善因」,成辦增上生的善因當中,比方以持淨戒作為基礎,以布施等六度作為助伴,在此同時,發無垢的淨願作結合等,這些都是成辦增上生的主因。透由這些善因能夠讓漂泊在輪迴當中的一切有情投生善趣,暫時的脫離惡趣當中的痛苦,獲得殊勝的增上生。並且也隨喜藉由此善因能夠感得的果報,及其果報──令受苦者增上生,於彼心生歡喜作隨喜:「能得此樂,實為善哉!」

子二、隨喜解脫之善因果

偈頌:隨喜所集善,此為菩提因;隨喜諸有情,跳脫輪迴苦。

正文,亦復隨喜有情所集順解脫分等此為聲聞、緣覺菩提;在偈頌當中所提到的「菩提因」,這當中的「菩提」是指聲聞以及緣覺的菩提。想要成辦聲聞以及緣覺的菩提,必須要具備哪些善因呢?「有情所集順解脫分等善」,這當中「順解脫分」指的是資糧道,這當中包含了聲聞的資糧道,以及緣覺的資糧道。「等」字當中包含了加行道、見道以及修道。藉由修學資糧、加行、見、修等道能夠成辦聲聞以及緣覺菩提的妙果,所以它是成辦聲聞、緣覺菩提的因,藉由這樣的因能夠成辦什麼樣的果位呢?心亦隨喜其果──令諸有情跳脫輪迴,獲得涅槃。藉由修學順解脫分等善因,能夠讓在輪迴當中流轉的有情,最終跳脫輪迴當中的痛苦,獲得究竟的涅槃。

子三、隨喜無上菩提之因果

偈頌:隨喜佛子地、救護者菩提;歡喜作隨喜:為令有情樂,

發心善如海,並饒益有情。

正文,亦復隨喜救護眾生之圓滿菩提佛子;除了隨喜成辦增上生以及解脫的善因之外,更進一步的,也隨喜能夠救護輪迴眾生的佛,所成就的圓滿菩提,以及佛子菩薩的五道十地功德。在這個地方有特別的提到「佛子十地」,聲聞跟緣覺只有談論到五道,但並沒有十地的內涵;而佛子菩薩除了資糧道等五道之外,在見道以上還有特別安立十地的內涵,而這兩者是我們所隨喜的果,而想要成辦圓滿的菩提,以及菩薩的十地,必須要具備有什麼樣的妙因?彼等之因──為令一切有情樂,發起勝菩提心,最主要的主因是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其,發起菩提心的同時,所累積的善,它的量就如同大海般的寬闊,它沒有竭盡的一天,並且在發心之後,以妙行饒益有情,透由行為去饒益周邊的有情,於彼修習與喜相應之淨信心,對於圓滿菩提,或是菩薩的十地功德,或者是成辦如此妙果的善因,在內心當中修習與心王喜相應的一顆淨信心,心生歡喜作隨喜。在修隨喜的當下,我們必須要能夠在內心當中現起隨喜的對境──也就是眾善,讓我們的內心當中能夠生起「對境善」的行相,而來修學隨喜。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