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11:39:4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11:39:11   編輯部 報導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手錄:鶴 林

(十七之一)2012年3月25日 (上午)大悲精舍

首先在還未聞法之前,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必須要先調整自己聞法的動機,為了利益如虛空般的一切有情,我希望能夠早日獲得圓滿的佛果,以這樣的發心來聽聞今天的大乘法。

壬三、結行(分二)

癸一、自修歡喜(分二)

子一、成辦自利(分三)

丑一、讚歎此心而修歡喜

丑二、獲彼心已修不放逸

丑三、已獲難得之心故修歡喜

子二、成辦他利

癸二、令他歡喜

丑三、已獲難得之心故修歡喜(76“)

今天所要介紹的是《入菩薩行論釋》裡第三品,在第三品的科判當中可以分為:加行、正行以及結行這三個部分。「結行」當中分二:一、自修歡喜,二、令他歡喜。首先看到第一個科判「自修歡喜」,「自修歡喜」當中分二:一、成辦自利,二、成辦他利。而第一個科判當中,我們看到第三個部分,「已獲難得之心故修歡喜」。想要生起菩提心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這一點在之前我們有簡單的介紹。不要說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而生起菩提心,縱使為了自利,想要求得一己的解脫,生起這樣的心,都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更何況我們的目標是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而生起圓滿的菩提心。

對於這一點在偈頌當中有提到:如盲於廢堆,拾獲稀世寶;

如是何其幸,我發菩提心!

正文,猶貧困人,於廢堆拾獲稀世;就如同在世間當中,一位貧窮困苦的盲人,有一天他能夠在垃圾堆當中拾獲無價的稀世珍寶,這以世間人的角度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一件事情;相同的道理,如是我何其,能此勝菩提心寶,對我們來說,我們的內心所貪著的是今生的安樂,在貪著安樂的同時,卻不知該如何的去成辦樂因,縱使想盡各種的方式想要去除痛苦,但卻不知該如何的遠離苦因。所以對於我們而言,我們就像是一位盲人,並且在修學正法的道路上,我們缺欠修學正法的資具,所以相當的貧困;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藉由暇滿的人身,在今生當中策發起菩提心的話,這是何其有幸的一件事情,此定佛威德力所致。如果能夠藉由此生發起菩提心,這一定是佛的加持所導致的。

子二、成辦他利(分三)

丑一、能除有情眾苦(分五)

寅一、滅除死主

寅二、滅除貧苦

寅三、滅除疾病

寅四、總除三有眾苦

寅五、特除惡趣之苦

丑二、能除苦因──二障

丑三、成辦一切利樂

寅一、滅除死主(76“)

偈頌:滅眾生死主,勝甘露即此;

正文,死主令諸眾生無有自主而死;提到了「死主」,在四魔當中有介紹:蘊魔、煩惱魔、死主魔以及天子魔,在四魔中也有談到死主的內涵。但「死主」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有形體的眾生?這是有待探討的一個問題。但所謂的「死主」,最主要的是因為我們在流轉的同時,在業以及煩惱的束縛下,所以在輪迴當中流轉。以這樣的方式在輪迴當中投生流轉的當下,必定會面臨死亡,並且在臨終的時候,透由業感所呈現出的一個「死主」的對境,會感覺好像是有人要帶我們離開這個世間,所以這當中的死主,最主要談到的是在業以及煩惱的束縛下,流轉的同時終究會面臨到死亡。並且在死呈現的時候,我們是沒有任何自主的能力,所以提到「死主令諸眾生無有自主而死」;能彼之最勝甘露即此發菩提心,因由此能置眾生於無老死地。

寅二、滅除貧苦

偈頌:除眾生貧苦,無盡藏亦此;

正文,能予無盡財物及法資具,「貧」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欠缺世間的財物而貧困,第二個部分在修學正法的同時,缺少修學正法的資具而貧困。不管是欠缺世間的財物,或者是欠缺修學正法的資具,透由修學菩提心都能夠給予我們無盡的財物,以及修法的資具,所以「能予無盡財物及法資具」、滅除眾生貧苦無盡藏亦此發心。

寅三、滅除疾病

偈頌:能滅眾生疾,最勝藥亦此;

正文,能滅眾生一切病之最勝藥心。透由修學菩提心,能夠滅除眾生身心的一切疾病。

寅四、總除三有眾苦

偈頌:漂泊三有途,疲眾休憩樹;

正文,漂泊三有勞困苦;就如同之前我們有提到,以總相的輪迴而言,輪迴雖然沒有開端,但是輪迴是有邊際的。雖然輪迴是有邊際的,但是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看清楚輪迴的過患,沒有辦法修學正道的話,對於我們而言輪迴是沒有邊際的,我們會不斷的在輪迴當中漂泊。並且在漂泊的同時,雖然輪迴可以分為善趣與惡趣這兩個地方,但是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惡趣當中徘徊,只有少數的時間點我們才能夠投生善趣,而得到暫時的喘息。所以正文也有提到,「眾生漂泊三有險途,疲勞困苦」;能成休憩處所、予以清涼之,亦是此心。

寅五、特除惡趣之苦

偈頌:救度一切眾,遠離惡趣橋。

在三有當中可以分為「善」跟「惡」這兩趣,但由於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惡趣」當中流轉,所承受的痛苦也較多的緣故,以這樣的方式來說明菩提心的利益。

正文,救度一切眾遠離惡趣,亦此發心。

丑二、能除苦因──二障(分二)

寅一、除煩惱障

寅二、除所知障

寅一、除煩惱障(78“)

接下來第二個科判,「能除苦因二障」分二,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來自於煩惱障以及所知障,所以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除煩惱障」,第二個部分「除所知障」。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部分,「除煩惱障」。

偈頌:心中明月昇,能除煩惱熱;

正文,此發心乃心中昇明月能除眾生煩惱熱苦,如同夏天的夜晚,如果在天空中能夠生起皎潔的明月,這時我們會頓時感到身心都格外的清涼;相同的道理,如果眾生的內心中能夠生起菩提心,藉由菩提心的力量,能夠斷除內心當中貪心、瞋恨等種種的煩惱。為什麼生起慈悲心、生起菩提心有這樣的功效呢?不管是慈悲或者是菩提心,「慈心」是希望他人能夠獲得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能夠遠離痛苦,在希望他人能夠獲得快樂、遠離痛苦的情況下,對於自方就不容易會生起貪念,對於他方就不容易生起瞋念。所以藉由菩提心的力量,能夠去除眾生內心當中煩惱的熱苦,因能滅除一切煩惱障故。

寅二、除所知障

偈頌:此亦璀璨日,根除無知暗。

正文,此亦心中所昇璀璨日輪,以太陽來比喻菩提心,就如同太陽能夠去除外在世間的黑暗;相同的道理,如果眾生的心中能夠生起菩提心,藉由菩提心的力量,也能夠去除內心當中無明愚癡的黑暗。所以正文當中提到,「此亦心中所昇璀璨日輪」,根除眾生所有非染污之──所知障,因以廣大資糧所飾證空智慧,能除所知障之種子。在這一段當中,有特別的提到,以廣大的資糧所嚴飾的證空智慧。這當中「證空的智慧」,是指現證空性的智慧。雖然小乘的羅漢,他們心中也有現證空性的智慧,但他們心中現證空性的智慧,並沒有辦法斷除所知障。所謂的「所知障」,是指讓一個人沒有辦法現前了解一切所知的障礙,我們稱為所知障。小乘羅漢的心中,雖然有現證空性的智慧,但欠缺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作為助伴的緣故,所以他心中的證空智慧,並沒有辦法斷除所知障。而菩薩心中的證空智慧,不僅能夠現證空性,並且這樣的智慧是在菩提心、慈悲心的攝持之下,顯得格外有力,所以這樣的證空智慧,它是能夠去除「所知障」的。所以正文也有提到,「因以廣大資糧所飾證空智慧,能除所知障之種子」。

丑三、成辦一切利樂(分二)

寅一、成辦一切利益

寅二、成辦一切安樂

寅一、成辦一切利益(79“)

偈頌: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正文,此發心者,以聞思智慧木杵,善加攪經典正法乳所出精華,在此我們所介紹的發心,是透由聞思智慧的木杵──也就是先透由聞的智慧以及思的智慧,去思維經典正法當中的內容,這時透由世間的譬喻來譬喻這一段正文的內容,就如同我們用木杵,這時候攪拌牛乳到最後會產生妙醍醐。相同的道理,透由聞思的智慧,在經由聞思經典正法的內涵之後,我們會發現所有經典內容當中最精華的部分,不外乎就是修學菩提心。所以正文提到,「此發心者,是以聞思智慧木杵,善加攪拌經典正法乳海所出精華」,此乃具足美味、大力之妙醍醐,能令他生一切利益,故於此法皆應勵力。

寅二、成辦一切安樂

偈頌:過客遊走三有途,欲享安樂諸資具,

此乃成辦樂方便,有情上賓皆滿足。

正文,漂泊輪迴眾生過客,漂泊在輪迴中的眾生如同過客,遊走三有,這當中的「三有」,有兩種解釋的方式:第一種,「三有」分別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第二種,天上、地上以及地下。漂泊在輪迴中的眾生有如過客,遊走在三有的險途上,欲享人天安樂諸資具者,在遊走的同時,如果想要獲得人天安樂的種種資具的話,發乃成辦最勝方便,發起菩提心是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安樂的最勝方便,令諸有情上賓皆滿足,因由此能成辦一切有情之增上生及決定勝。在內心中如果能夠發起菩提心,藉由菩提心的力量,能夠快速的累積福德資糧,以此能夠成辦一切有情的增上生以及究竟的決定勝。

癸二、令他歡喜

下一個科判,「令他歡喜」。在之前我們所介紹的部分是「自修歡喜」,也就是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內心當中,對於修學菩提心也好,或者是能夠生起菩提心也好,能夠感到歡喜。而這個科判當中最主要介紹的是,不僅我的內心當中希望能夠生起歡喜心,我也希望周邊的一切有情能感到歡喜。

偈頌:今於一切救護前,我請眾生來享用,

善逝以及人天樂,願天非天等皆喜。

正文,今於諸佛、佛子一切救護我請一切有情眾生,前來享用究竟圓滿一切利樂之善逝樂,今天我在十方諸佛以及菩薩的面前,我請一切的有情,前來享用究竟圓滿的善逝樂──也就是佛果的安樂。縱使周邊的有情,他短時間之內,並沒有辦法享用成佛的安樂,我也希望他能夠享用人天的安樂,因此提到,以及未成佛前亦可享用人天,令彼滿足;這時我們的內心當中要想到,我既然在諸佛菩薩的面前立下了誓言,希望能夠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並且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讓一切的有情眾生都能夠獲得圓滿的佛果的話,這時我們就請十方的一切有情來享用這樣的善果。縱使在還未獲得佛果之前,我也願意讓一切的有情能夠享用人天的安樂,讓一切的有情內心都感到滿足。又從今起,願天非天、腹行能歡。這當中的「腹行」是提到龍王或者是蛇。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希望天、非天,或者是龍王、蛇等等的眾生,他們的內心都能夠感到歡喜。謂以此令他人歡喜。

發二心前,如此論說:先淨違緣障礙、集聚順緣資糧,其後發二心者,應知此乃於暇滿身所取最勝心要而精勤修。在之前我們也有探討到,在獲得暇滿人身的同時,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也就是正文當中所提到的心要,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上、中、下這三種。「上」是追求圓滿的佛果,「中」是求得一己的解脫,而「下」是指希望藉由現今所獲得的人身,讓我們的來生不要墮入惡趣,或是投生在不閒暇處,希望能夠藉此,再一次的獲得有修學佛法機緣的增上生。所以現今我們已經獲得了,能夠成辦種種心要的暇滿身,在獲得暇滿身的同時,既然有這樣的機會,我們就必須要好好的修學。但現今絕大部分的人,所追求的不外乎是今生的安樂,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名聲,或者是得到他人敬重的人。但說實在的,世間當中的安樂就如同是芭蕉樹,短時間看起來外表好像很不錯,但實際上它的本質卻不怎麼樣。所以今天既然有這樣的機會來修學菩提心的教授,我們應該要把握當下的機緣。

而最後賈曹傑大師,在正文的最後有提到一個結頌,

結頌:

得暇滿身諸智者,應勵力生二覺心;

此乃佛經心要義,佛子所行唯一道。

有幸獲得暇滿身的智者,應該藉由當下所獲得的人身,精勤的修學二種覺心。這當中「二種的覺心」,是二種菩提心。兩種的菩提心,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解釋跟正文比較有關聯性的,是提到了「願心」跟「行心」;第二種的解釋方式,一般在介紹菩提心的時候,會提到「世俗的菩提心」以及「勝義的菩提心」。「勝義的菩提心」,雖然取名為菩提心,但是它並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是「世俗的菩提心」。所謂「勝義的菩提心」,是指現證空性的智慧,它雖然不是菩提心,但是為了要強調它的重要性,所以取名為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當中,「勝義」這兩個字所指的意思,就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所以提到了勝義。所以能夠現證諸法最究竟的本質的這種智慧,我們稱為勝義的菩提心。不管是以「願心、行心」的角度來解釋兩種的菩提心也好,或者是以「世俗的菩提心跟勝義的菩提心」這樣的角度來解釋兩種的菩提心,在獲得暇滿身的同時,我們都應該要精勤的修學這兩種的菩提心。

「此乃佛經心要義」,兩種菩提心的內涵,是所有佛經當中最精華的部分,「佛子所行唯一道」,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佛子菩薩,都必須要藉由修學兩種的菩提心,才能夠證得圓滿的佛果,所以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一條道路。不要說是內心當中生起真實的菩提心,縱使在短時間之內,我們沒有辦法生起如此的發心,也必須要藉由文字的力量,來策發我們內心當中想生起菩提心的念頭。比方說可以藉由念誦皈依發心的偈頌,在前面兩句「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的這兩句,是提到了大乘的不共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是提到了大乘的發心。所以短時間,縱使你的內心中沒有辦法生起「任運的菩提心」,也必須要藉由文字的力量來讓內心生起一顆「造作的菩提心」。

對於這一點,達賴喇嘛法王在講法的時候時常提到,我們能夠聽到「要利益如虛空般的有情」這樣的詞句,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為什麼不容易?在沒有佛法的地方,或者是有佛法、但是沒有大乘法的地方,是聽不到這樣的詞句的,也就是「我為了利益如虛空般的有情」,或是「我為了利益一切的如母有情」,光是這樣的詞句,我們都很難聽聞到。有些地方它雖然有正法,但是它只有小乘法,在小乘法的經典裡,絕大部分都是希望行者透由修學正法而獲得究竟的解脫,但是在這些詞句當中,是沒有辦法聽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這樣的詞句。所以現今光能夠聽到這樣的詞句,我們就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透由這樣的詞句,我們就知道我們是生在有大乘法的地方。由此可知這樣的一句話,它所呈現出來的力道是與眾不同的。

並且在經論當中有提到,一位修學菩提心的行者,必須要以修學「平等捨」作為基礎。所謂的「平等捨」,是行者在面對有情的同時,內心當中不會過度的生起貪、瞋,而讓內心在面對有情的當下是不分親疏、完全平等的。「平等捨」就如同世間的田地,在世間平整的田地上面,如果藉由水以及肥料來灌溉滋潤它的話,這時候播下種子就會很容易發芽,到最後開花結果。相同的,想要生起菩提心的行者,在還未修學慈悲之前,必須要修學平等捨。「平等捨」就有如同是一塊大地,在平等捨這塊大地之上,如果能夠灌溉「悅意慈」的水,這時就能夠滋潤這塊大地。在這樣的一塊田地之上,播下大悲的種子,最後就能夠長出菩提心的苗芽,應該以這樣的方式來修學菩提心的教授。

辛二、品名

最後品名,入菩薩行論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正文,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第三品釋 受持菩提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