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11:25:07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11:24:40   編輯部 報導 

(十一之二)

壬二、禮敬(分二)

癸一、語讚揚

癸二、身禮敬

癸一、語讚揚(41“)

偈頌:我以音支海,讚揚功德海;願讚音妙雲,飄臨彼等前。

正文,我以宣說無邊功德音支讚揚悲智等功德海。「音」者謂語,也就是讚歎諸佛菩薩美妙的言詞;「支」為其因,也就是口或者是舌;「海」則是繁多詞,是指它的量非常的多。這三個字應該如何的來作解釋呢?觀想一一身中有無量首,我們要觀想我們所變現的身體當中,有無量的頭,一一首中亦有無量舌而讚揚。而每一個頭當中有無量的舌,來讚揚十方諸佛菩薩的功德。又我縱未歌頌彼等聖眾,亦無邊讚音妙雲,一切時處皆能飄臨彼等面前。

癸二、身禮敬(分三)

子一、禮敬三寶

子二、禮敬能令我發菩提心之根基

子三、禮敬親教師及阿闍黎等

子一、禮敬三寶

偈頌:化剎塵數身,我恭敬頂禮,三世一切佛、正法眾中尊。

正文,我化剎塵數恭敬頂禮已逝、將至、現在三世一切,在頂禮前先觀想,我的身化為如同佛淨土的塵數般是無量無邊的,以眾多的身恭敬頂禮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一切諸佛,教證正法眾中尊菩薩聖眾。所以頂禮的對象是提到了佛法僧三寶。

子二、禮敬能令我發菩提心之根基(42“)

偈頌:我禮諸塔廟,菩提心根基;

正文,我禮菩提心根基,這當中的「根基」,指的是能夠令我發起菩提心的因緣,因而提到,謂能令我發心之因──大乘法藏、能成發心因緣之補特伽羅、諸發心處,這當中的「處」是指能夠讓我發起菩提心的地方,及佛像等塔廟,恭敬的,對於這些境界來作頂禮。

子三、禮敬親教師及阿闍黎等

偈頌:亦禮親教師、軌範持戒者。

正文,我亦禮敬令我圓滿前後時期別解脫等之親教師,這句話裡「前後時期」是指,一開始所受的沙彌戒,以及受了沙彌戒之後,更進一步的受持比丘戒。所以讓我能夠圓滿的受持沙彌戒以及比丘戒的對象,是傳授戒律的親教師,以及賜淨戒等之軌範師,或者是幫我剃度的住持等,以及肩負持戒重擔勤修解脫道。不管是親教師、軌範師、或者是持戒者,這也都是我在這個地方應該要恭敬頂禮的對象。

壬三、皈依

正文,皈依之義,謂心執持彼為救度怖畏、痛苦之所依處而以語誦;提到「皈依」這兩個字,如何的來解釋這兩個字的內涵?首先我們看到「依」,所謂的「依」是指我們所要皈依的對象,也就是皈依處。皈依處──三寶,他具備有什麼樣的功德?「彼為救度怖畏、痛苦之所依處」,三寶能夠救度我們,讓我們脫離惡趣,以及輪迴當中種種的怖畏以及痛苦,所以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他具備有這樣的功德。「皈依」這個字是指,我們要在內心當中執持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他是具備有這樣的功德的。所以在正文裡面也有提到「謂心執持」,打從內心底你要認定,你所皈依的對象──也就是三寶,他具有能夠救度我們跳脫惡趣以及輪迴痛苦的能力,他是最究竟的皈依處。心裡如此的去執著之後,更進一步的,以「語」來念誦皈依的偈頌,以這樣的方式來解釋「皈依」這兩個字。

此中可分「因皈依」及「果皈依」。皈依簡單的來分可以分「因皈依」以及「果皈依」這兩種。什麼樣的皈依是「因皈依」呢?前者,謂執已成就之三寶為能救度怖畏之所依處;所謂「因的皈依」是指,我們的內心當中執持已成就之三寶,也就是他相續中已經成就的三寶,比方導師釋迦世尊,以及他心續當中的「滅、道」的種種功德,是能夠救度我、讓我脫離輪迴怖畏的皈依處,這是因的皈依。後者,謂執自相續中將證得之佛、法二寶為能救度怖畏之所依處。而「果的皈依」是從自身相續的角度來作解釋,也就是如實的修學佛道,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夠證得如同世尊般的佛果位,並且在我們的心續中,也能夠生起滅諦以及道諦的功德。因皈依以及果皈依的內涵,是我們必須了解的,而在這兩種皈依當中,應該要以果皈依為主,因皈依只不過是我們修學佛道的助伴。如果我們的心續中能夠生起「法寶」,比方我們的心續中透由修學道諦的內涵,而證得滅諦的功德的話,在當下就能夠救度我們,讓我們脫離輪迴的痛苦,所以「果的皈依」,才是我們在修學佛道時最主要的內涵。

皈依除了分「因皈依」以及「果皈依」之外,也可以分為共大小乘的皈依,以及大乘不共皈依。共大小乘的皈依及大乘不共皈依,這兩者的差異,最主要從「因」的角度來探討。想要生起共大小乘的皈依,必須要具備有兩種的因緣:第一點,藉由思維惡趣以及輪迴的痛苦,而在內心當中生起恐懼;更進一步的了知三寶,具備有能救度我脫離惡趣以及輪迴苦的這種能力,對於三寶生起信心,這是共大小乘皈依的二因。在此之上,如果我們想要生起大乘的不共皈依,除了思維惡趣以及輪迴的苦讓心中生起恐懼,並且對於三寶生起信心之外;更進一步,我們必須要對於周邊的有情生起悲心,以這三種因緣來成辦大乘的不共皈依。

接下來正文,依何因而皈依,所以這個地方有提到「皈依的因」。所以皈依的因,從共大小乘的皈依而言,是提到了皈依的二因,如果是大乘不共皈依的話,是提到了皈依的三因;所皈依境,我們所要皈依的對境是三寶;由知功德,並且在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同時,我們必須要了解三寶具備有哪些功德?三寶當中以「佛寶」而言,佛具有身、語、意、事業種種的功德,所以在皈依的當下,我們必須要了解所皈依的對境,也就是三寶所具備的功德。由知差別、由作承許、不言有餘四者而行皈依之理及諸皈依學處,應從尊師所造波羅蜜多道次第廣論了知,而這個部分詳細的內涵,我們應該要從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來作了解,此不贅述。破斥妄說「凡道諦者皆非勝義皈處」、總述皈依處及世俗勝義皈處之差別等,皆於《大乘寶性論釋》說訖,以上所提到的這些觀點,在賈曹傑大師所造的《大乘寶性論釋》當中都有特別的提到,應從彼知。

提到了「皈依」,了解皈依的二因,並且如實的在內心中,串習皈依的二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夠具備皈依的二因,想要生起皈依的心是很容易的事情。在這個地方,我們最主要強調的是大乘的不共皈依,所以如同之前所談到,要生起大乘的不共皈依,必須要具備有三種條件:第一、透由思維惡趣以及輪迴的痛苦,讓內心中生起恐懼;更進一步的,了解三寶有救度我的能力,而對於三寶生起信心;並且對於周邊的有情,正在受苦的有情眾生,也生起悲心,以這三者為因,而在內心中生起大乘的不共皈依。

在生起皈依的同時,我們必須要由衷的執持,三寶當中「佛寶」是教誡皈依的大師,「法寶」是正皈依,而「僧寶」是修學皈依的助伴。我們必須要打從內心底,有這樣的一種認知,很誠懇的對於三寶生起一種仰望,希望三寶能夠救度我脫離惡趣以及輪迴的痛苦。並且要思維我所皈依的對境,佛祂具備有四身;並且我所皈依的法寶,是大乘的法寶;我所皈依的僧寶,也是具備有大乘的種種功德。如果我想要跳脫輪迴,獲得究竟的佛果,唯有皈依這三寶,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所以一心皈依三寶,而讓內心當中對於三寶生起強大的信心。

這一點在洛桑卻堅的文集當中也有特別的提到,什麼樣的心可以稱為皈依?在敘述的時候大師有提到:我們必須要思維苦,而讓內心當中生起恐懼;要去除這樣的恐懼,必須要了解這個世間上,唯有三寶有救度我,讓我跳脫如此恐懼的能力,而對於三寶生起信心。在這二因聚合的情況下,很誠心的完全依賴三寶,認為除了三寶之外,沒有其他的人可以救度我,而在內心當中生起的一種心量,我們稱為皈依。

在解釋共大小乘的皈依,以及大乘的不共皈依時,雖然他們的因有所不同,但是實際上內涵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這兩者都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內涵。以大乘的不共皈依而言,大乘的法寶,是我們的正皈依;而大乘的法寶最主要提到的是,在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所生起的道諦以及滅諦的功德,因此在修學大乘道的過程中,「菩提心」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菩提心的攝持下,所生起的滅諦以及道諦的功德,才是我們所要真正皈依的對象;並且修學菩提心以及生起道滅功德的聖者,是我們所要皈依的僧寶。

現今我們在這個地方講說聽聞的法是大乘法,所以在講說、聽聞的當下,也希望能夠至誠的皈依大乘的三寶。所以在內心中我們要如此的思維,如果你打從內心真的想要利益如同虛空般的有情眾生,想要獲得究竟的佛果的話,你必須要思維在這樣的一條道路上,我除了依止大乘的三寶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夠讓我獲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並且在思維過後,應該要精勤的修學大乘法,看是否能夠在自己的心續上,早日的生起大乘種種教證的功德。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