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00:11:50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五之二 2006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五之二)

第七品  精進

1、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無風燈不動,無勤福不生。

之前是講到了,為使菩提心已發起、不讓它衰退的緣故,而說了不放逸、護正知、以及忍辱這三品。現在為使已生起的菩提心,為了讓它獲得增長的緣故,而說了精進品、靜慮品、以及智慧品這三者。首先先講精進品的第1句,「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因為修學忍辱的緣故,所以它對精進是絕對有幫助的。否則,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大大小小種種的障礙,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忍受這些痛苦的時候,很可能就會為一點點小小的挫折,而退失了道心、而退轉,這是有可能的。所以忍辱也是輔助精進的最好助緣,可以讓精進一直持續下去,這樣的話他就不會畏懼種種的挫折了。

為什麼要精進呢?因為一切的善法,不可能自然而然成就的,都是要蓄意、刻意的、努力的來成辦它才有辦法,可是惡法卻不是如此。因此,精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切的善業,都是蓄意、刻意的來讓它成辦的。在此精進的定義是什麼呢?「歡喜善法」,這就是精進的定義了。因由精進的緣故,所以讓我們獲得暫時的增上生、以及究竟的決定勝,這一切都是由精進所帶來的。有了精進的話,在修學的道路上,就好像沒有風動的燭火一樣明亮的照射著;可是一旦沒有精進的話,在修行的這條道路上,是會非常動搖、而且是不安的、或者是不穩定的。而且一切的福德、還有智慧資糧,都是由精進所成辦的緣故,所以在此就呼籲弟子們,必須要生起強烈的精進力,「無風燈不動,無勤福不生。」“

2、進即勇於善。下說其違品:懈怠耽劣事、自輕而退怯。

2句就是說到了,精進要對治的所遮,可以分三種的懈怠,哪三種懈怠呢?就是一般放逸的懈怠,第二個就是貪著的懈怠,第三個就是灰心、或者沮喪的懈怠,可以分這三種懈怠。首先什麼叫做「放逸的懈怠」呢?就像平常日常生活當中,不需要刻意的去做些什麼,就是安安穩穩的這樣度過,或者是沒有意義的這樣度過,空空洞洞的這樣度過的感覺,就是放逸的懈怠了;也就是說能夠盡量浪費時間就盡量浪費!有那種感覺的意思。「貪著的懈怠」,不好好運用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卻儘量做一些雜七雜八、沒有意義的,或者是一般世間雜碎的事情,這就是所謂貪著的懈怠;因為貪著在無意義的事情上面,使得你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無意義的事情上面,因此它也是一種懈怠之義。第三種懈怠就是說,我絕對沒有辦法做到,或我不可能做到,一開始就以先入為主的觀念打斷了想要修善法的念頭,這個就是「沮喪的懈怠」了,就是我沒有這個能力等。

3、貪圖懶樂味、習臥嗜睡眠、不厭輪迴苦,頻生強懈怠。

首先針對第一個「放逸的懈怠」而說的對治力。依我個人的想法,我覺得「不厭輪迴苦」擺在第一會比較適合,因為沒有深思輪迴痛苦的過患,不會產生厭離心,所以「不厭輪迴苦」這是第一。不只不厭輪迴苦以外,而且還「貪圖懶樂味」,就是貪圖一般世間的享受,就是讓自己沈浸在一種世間的享受當中。之後就說到了喜歡睡覺等等,因此而產生種種的懈怠了。這種懈怠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念死無常」的方式來對治這一種放逸的懈怠。

4、云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必入生死獄,終至死神口?

所以第4句的時候就說到了,只要是由業和煩惱而得到這個血肉之軀的話,將來有一天是絕對會死亡的,所以死是決定的;可是「死時」是不決定的,我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死去。

5、有生必有死,汝豈不見乎?然樂睡眠者,如牛見屠夫。

6、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此時汝何能,貪食復耽眠?

7、死亡速臨故,及時應積資。屆時方斷懶,遲矣有何用!

8、未肇或始做,或唯半成時,死神突然至;鳴呼吾命休!

所以從5句到第8句的時候就說到了,死神來臨的時候,他不會挑選對象說,「我先帶這個走!」他有沒有決定的對象呢?是沒有的。只要因緣一具足,死神隨時隨地都會要我們的生命的。所以在死亡的時候,如果之前沒有善法的準備,那時候怨天尤人,或者有再多的親友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了。

9、因憂眼紅腫,面頰淚雙垂,親友已絕望;吾見閻魔使。

10、憶罪懷憂苦,聞聲懼墮獄,狂亂穢覆身;屆時復何知?

所以在第9句和第10句就說到了,死的過程、還有現象。當親朋好友們決定說:「他沒有希望了!」自己也覺得呼吸有困難了。這在今生沒有好好的修行善法,卻又造了一些亳無意義的,有關衣、食、名譽的種種惡業。所以當我們回想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會感覺非常的恐懼。再加上隨著業力讓我們看到獄卒,又更加害怕受到死時的種種畏懼現象。

11、死時所懷懼,猶如待宰魚,何況昔罪引,難忍地獄苦。

12、如嬰觸沸水,灼傷極剌痛;已造獄業者,云何復逍遙?“

13、不勤而冀得、嬌弱頻怨苦、必死猶似仙,定受眾苦煎!

13句的時候就說到了,如果沒有精進,又想要獲得果報,但是卻又不願意努力。對於果報的貪欲、或者希求心是很強烈的,可是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卻又沒有辦法修學忍辱。這種人只會抱怨而已,除此以外,他永遠不可能到達所想要到達的目的地。因為他不只沒有精進以外,而且又不能夠修學忍辱,所以在此就遠離這兩種的過患。

14、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難復得,愚者勿貪眠!

13句和第14句最主要說了,第一種「放逸懈怠」的對治力了。

15、棄捨勝法喜-無邊歡樂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15句就是針對「貪著的懈怠」,而說了對治力的修法。在此最主要是講到菩提心、還有空正見的功德,所以了解這個殊勝的功德之後,就不要再次的貪著世間的色聲香味觸五欲的享受了,因為這是沒有意義的。

16、勿怯積資糧,習定令自主,自他平等觀,勤修自他換!

16句就是針對第三種「沮喪的懈怠」而去做的對治力。如何對治呢?就是透過「集資淨障」,讓自己累積許多的資糧,由資糧為自己的靠山,之後再以正念和正知緣善法緣。使自己的內心隨著善法緣,或者隨著正念和正知,有自主的操控自己的心一直去緣善法緣。在此的「善法緣」,最主要是講到自他相換的內涵。至於自他相換的詳細內容,在下面的靜慮品會說到,在此只是先提出。

17、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

第三者「沮喪懈怠」的正對治是如何修學呢?佛陀為了讓我們深信自己有成佛的能力,而說了真諦語。

18、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若發精進力,咸證無上覺。

「真諦語」是指什麼呢?像螞蟻、或者極細微的這些動物、或者是生物,牠們都有一個唯明唯知的體性,其實唯明唯知的這顆最細微的心,就是將來成就一切遍知的最主要的基礎。所以只要因緣聚合,內外因緣成熟之後,將來絕對能夠有次第的成就無上菩提的果位。

19、況我生為人,明辨利與害,行持若不廢,何故不證覺?

更何況是,我們現在已經生為人道,而且透過外在的外緣善知識,讓我們了解何謂所取、何謂所捨。有這個智慧去辨別的話,為什麼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呢?我們絕對有能力的。因為佛說的,連最小的生物都有成佛能力,更何況是我們呢?“

20、若言我怖畏,須捨手足等;是昧輕與重,愚者徒自畏。

在《菩提心釋》裡面曾經有說到了:透過六度的修學,能夠讓我們成就果位的話,這個中間最快最快的時間是多長呢?三大阿僧祗劫。也就是從資糧道一直到成佛的中間,最迅速、最快速的話是三大阿僧祗劫。有時候聽到,哇!三大阿僧祗劫,豈不是很長嗎!一開始好像就有一點灰心的感覺。當我們聽到三年一月半的閉關,一般人是說三年三個月三天的這種修行,實際上應該是三年一月半。三年一月半的這種觀修之後,就會獲得成就的話,哇!好高興!好像很快的樣子。可是當你講到三大阿僧祗劫的時候,那高興的表情就不見了。所以會有第三種的懈怠,沮喪的這個懈怠。這時候要怎麼辦呢?

20句的時候就說到了,如同之前所說的,如果有痛苦的話,無論這個痛苦的時間是再怎樣短,它都是長的,但是快樂的時間再怎樣長,它永遠是短的。以我們今生的經驗來講的話,如果今天被自己的長官罵了,或者自己遇到一些不吉祥的、讓你痛苦的事情的話,那今天的時間真的叫度日如年啊!因為你是在痛苦當中。可是今天你很輕鬆,你很高興的話,你會覺得奇怪!怎麼時間過得那麼快!這是我們都有這個經驗。所以既然生起了這一顆菩提心,「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成就無上菩提」的這顆心發起的時候,內心的那種滿足感,內心的那種充實感,會讓你快樂無比的話,你又何必去在乎這三大阿僧祗劫呢?

21、無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剌燒復分解,今猶未證覺。

而且用另外的角度去看,如果不刻意的去修學善法,就像我們說:三大阿僧祗劫資糧,好久的時間啊!所以就不去學了,什麼都放棄了,連修學善法也不管的話,那就跟平常人一樣了,跟之前是一樣了。如果還是按照之前的模式,繼續持續下去的話,無始以來到現在都是如此。所以以原有的方式追求離苦得樂的話,將來一定也是墮落於輪迴,還是仍然在凡夫當中。我們在凡夫、或者在輪迴的過程當中,會得到種種的痛苦,這個痛苦是永無止境的,它不會因為你現在正在享受痛苦而用盡痛苦,不可能的!如同之前所說的,我們在輪迴當中會一直造業,因為這個業力無有間斷一直造作的緣故,其痛苦也是無有間斷的。如果我們不刻意的去修學善法的話,將來痛苦的時間,可能就不只三大阿僧祗劫了,是永無止境的。所以不刻意的去修學的話,還不都是凡夫嗎?與其這樣還不如發起心力,因為痛苦是可以截斷的,無論需要再長的時間,現在就應該提起心力,把痛苦的根本截斷才是。“

22、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如為除腹疾,暫受療割苦。

所以第22句的時候就說到了,透過菩提的這種觀修,雖然身體上是有痛苦的,「此苦有限期」,可是這個痛苦是有期限的,而且這個痛苦是值得的,因為他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接受這個痛苦的。就像我們的腸胃如果發生問題的話,會透過開刀把腸胃壞掉的部分割掉,這樣腸胃就能夠健康了。同樣的道理,修學菩提心的過程當中,雖然會有種種的苦行,可是這個苦行是有期限的。

23、醫皆以小苦,療治令病除;為滅眾苦故,當忍修行苦。

24、凡常此療法,醫王不輕用;巧施緩妙方,療治衆屙疾。

又如同第23和第24句裡面所說的,就像醫生為我們開刀治療般,同樣的,雖然會有種種的苦行,這也是值得我們去修忍辱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佛陀對我們所說的教法,它是一個非常快樂的方法,而讓我們去持行的;而且這種法門,是讓我們的內心擁有一種充實感、或者是溫暖的感覺,而去持受這個教法的,而不是讓我們很痛苦的去接受這個教法、或者奉行這個教法的。

25、佛初先亦行,菜蔬等布施;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肉。

在第25句的時候就有這個問題了:但是佛有說要把我們的眼睛、手足布施出去,這個法不是很痛苦嗎?於是就回答說:其實佛自己也說了,當你的悲心還沒有到達那種程度之前,絕對不要布施自己的眼睛,也不要布施自己的手足,要先從布施蔬菜水果類的小動作開始做起。

26、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菜蔬,爾時捨身肉,於彼有何難?

直到有一天悲心的程度到達一個水準之後,再布施自己的眼睛和手足,這時候你會覺得布施手足好像布施蔬菜水果一樣簡單的話,你再布施身肉。

所以佛跟我們講的方法,是按照我們的根器、適合我們的方法,而教導我們的。所以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又有什麼困難呢?所以當菩提心的力量非常的堅定,再加上空正見的力量,讓我們看一切都如同幻化一樣,又有禪定功夫,這時候就能夠安穩的走上去,而且不會有任何的困難。那你又何需去畏懼,三大阿僧祗劫資糧這麼長的時間呢?“

27、身心受苦害,邪見罪為因。惡斷則無苦,智巧故無憂。

所以第27句的時候就說到了,其實會覺得痛苦的原因,是因為無奈的關係。所謂的「無奈」,就是無自主的去承受痛苦等。只要是業和煩所帶來的痛苦,都是無奈的情況下去承受的,因為它是無自主的情況下去承受的,這個才是真正的痛苦。可是當我們看到有一個極大意義的目標在那裡,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去嚮往的時候,這是自願的,這時候所遭遇的種種痛苦,我們就不會覺得這是痛苦,而是一種莊嚴。因為由智慧讓我們了解這是值得去接受的,因此怎麼會有憂慮呢?

28、褔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為眾處生死,菩薩豈疲厭?

29、以此菩提心,能盡宿惡業,能聚福德海;故勝諸聲聞。

30、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退怯?

如果有了菩提心的這種觀修,我們可以自然而然的斷除以前種種的罪業,因此由罪業所感得的痛苦也能夠消失。因為有了菩提心的關係,所以能夠自然而然的累積眾多的功德,所以縱使在輪迴生死當中,我們也能夠得到許多的快樂,所以又何需在意,成佛需這麼長久的時間呢?這是不需要的。

所以透過對上述內容的了解,現在如果能夠下定決心,乃至有虛空,我願意住在世間,具有這樣的心力來依教奉行的話,我相信那時候內心,是有一股非常強大的心力和勇氣來承受種種的困難,而且那時候內心是充滿了溫暖,而且覺得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以這種的方式來對治沮喪的懈怠。今天早上的部分到此為止。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