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4 22:35:29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第七品精 進法本 科判思考題答案

 

第七品  精進

 

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

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

進即喜於善。下說其違品:

同惡散劣事,自輕淩懶惰。

貪圖懶樂味,習臥嗜睡眠,

不厭輪回苦,頻生強懈怠。

雲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

必囚生死獄,正入死神口。

漸次殺吾類,汝豈不見乎?

然樂睡眠者,如牛見屠夫。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時汝何能,貪食複耽眠?

死亡速臨故,及時應積資,

屆時方斷懶,遲矣有何用?

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時,

死神突然至,嗚呼吾命休!

因憂眼紅腫,面頰淚雙垂,

親友已絕望,吾見閻魔使,

憶罪懷憂苦,聞聲懼墮獄,

狂亂穢覆身,屆時複何如?

此生所懷懼,猶如待宰魚,

何況昔罪引,難忍地獄苦。

如嬰觸沸水,灼傷極刺痛,

已造獄業者,雲何複逍遙?

不勤而冀得,嬌弱頻造罪,

臨死猶天人,嗚呼定受苦。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難複得,愚者勿貪眠。

棄舍勝法喜,無邊歡樂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勿怯積助緣,策勵令自主,

自他平等觀,勤修自他換。

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

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

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

況我生為人,明辨利與害,

行持若不廢,何故不證覺?

若言我怖畏,須舍手足等。

是昧輕與重,愚者徒自畏。

無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燒複分解,今猶未證覺。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為除腹疾,暫受療割苦。

醫皆以小苦,療治令病除,

為滅眾苦故,當忍修行苦。

凡常此療法,良醫皆不用,

巧施緩藥方,療治眾屙疾。

佛陀先令行,蔬菜等佈施,

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肉。

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蔬菜,

爾時捨身肉,于彼有何難?

身心受苦害,邪見罪為因,

惡斷則無苦,智巧故無憂。

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

為眾處生死,菩薩豈疲厭?

以此菩提心,能盡宿惡業,

能聚福德海,故勝諸聲聞。

故應除疲厭,駕馭覺心駒,

從樂趨勝樂,智者誰退怯?

勤利生助緣,信解堅喜舍,

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

故斷彼違品,以欲堅喜舍。

實行控制力,勤取增精進。

發願欲淨除,自他諸過失,

然盡一一過,須修一劫海。

若我未曾有,除過精進分,

定受無量苦,吾心豈無懼?

發願欲促成,自他眾功德,

成此一一德,須修一劫海。

然我終未生,應修功德分,

無義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樂,

未曾依教行,未滿貧者願,

未除怖者懼,未與苦者樂,

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

從昔至於今,於法未信解,

故遭此困乏,誰複舍信解?

佛說一切善,根本為信解。

信解本則為,恒思業因果。

痛苦不悅意,種種諸畏懼,

所求不順遂,皆從昔罪生。

由行所思善,無論至何處,

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

惡徒雖求樂,然至一切處,

罪報皆現前,劇苦猛摧殘。

因昔淨善業,生居大蓮藏,

芬芳極清涼,聞食妙佛語,

心潤光澤生,光照白蓮啟,

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

因昔眾惡業,閻魔諸獄卒,

剝皮令受苦,熱火熔鋼液,

淋灌無膚體,炙燃劍矛刺,

身肉盡碎裂,紛墮燒鐵地。

故心應信解,恭敬修善法。

軌以金剛幢,行善修自信。

首當量己力,自忖應為否,

不宜暫莫為,為已勿稍退。

退則于來生,串習增罪苦,

他業及彼果,卑劣複不成。

于善斷惑力,應生自信心,

吾應獨自為,此是業自信。

世人隨惑轉,不能辦自利,

眾生不如我,故我當盡力。

他尚勤俗務,我怎悠閒住?

亦莫因慢修,無慢最為宜。

烏鴉遇死蛇,勇行如大鵬,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過損。

怯懦舍精進,豈能除福貧?

自信複力行,障大也無礙。

故心應堅定,奮滅諸罪墮,

我若負罪墮,何能超三界?

吾當勝一切,不使惑勝我,

吾乃佛獅子,應持此自信。

以慢而墮落,此惑非勝慢,

自信不隨惑,此信制惑慢。

因慢生傲者,將赴惡趣道,

人間歡宴失,為僕食人殘,

蠢醜體虛弱,輕蔑處處逢。

傲慢苦行者,倘入自信數,

      堪憐寧過此?

為勝我慢敵,堅持自信心,

此乃勝利者,英豪自信士。

若複真實滅,暗延我慢敵,

定能成佛果,圓滿眾生願。

設處眾煩惱,千般須忍耐,

如獅處狐群,不遭煩惱害。

人逢大危難,先護其眼目,

如是雖臨危,護心不隨惑。

吾寧被燒殺,甚或斷頭顱,

然終不稍讓,屈就煩惱賊。

一切時與處,不行無義事。

如童逐戲樂,所為眾善業,

心應極耽著,樂彼無饜足。

世人勤求樂,成否猶未定,

二利能得樂,不行樂何有?

如嗜刃上蜜,貪欲無饜足,

感樂寂滅果,求彼何需足?

為成所求善,歡喜而趣行,

猶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身心俱疲時,暫舍為久繼。

事成應盡舍,續行餘善故。

沙場老兵將,遇敵避鋒向,

如是回惑刃,巧縛煩惱敵。

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

循血急流動,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惡盡覆心。

如人劍逼身,行持滿缽油,

懼溢慮遭殺,護戒當如是。

複如蛇入懷,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每逢誤犯過,皆當深自責,

屢思吾今後,終不犯此過。

故于一切時,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師,圓成正道業。

為令堪眾善,應於行事前,

憶教不放逸,振奮歡喜行。

如絮極輕盈,隨風任來去,

身心若振奮,眾善皆易成。

第七品終

科判下載 

 

第七品  精進

 

丁三(精進)分二:一、以承上啟下方式教誡精進;二、宣說應當精進。

戊一、以承上啟下方式教誡精進:

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

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

具有安忍以後就需要勇猛精進。有了精進才能證得菩提,如同無風萬物不會動搖一般,無有精進就不會生起作為菩提之因的福德與智慧。

戊二(宣說應當精進)分三:一、認識精進本體;二、斷除其違品;三、增上對治。

己一、認識精進本體:

進即喜於善。

若問:到底精進指的是什麼呢?所謂的精進即是由喜愛善法之業而產生。

己二(斷除其違品)分二:一、宣說所斷懈怠;二、斷除方法。

庚一、宣說所斷懈怠:

下說其違品:同惡散劣事,

       自輕淩懶惰。

如果廣說精進的違品懈怠的分類,則有三種,也就是,行持相違善法的同惡懶惰;貪執惡事不善無記法的耽著惡事懶惰;聲稱自己無有能力行善而懈怠的自輕淩懶惰。

庚二(斷除方法)分三:一、斷除同惡懶惰;二、斷除耽著惡事懶惰;三、斷除自輕淩懶惰。

辛一(斷除同惡懶惰)分二:一、認識因;二、斷除彼。

壬一、認識因:

貪圖懶樂味,習臥嗜睡眠,

不厭輪回苦,頻生強懈怠。

不精進善法,而貪圖舒適快樂的感受,過分貪愛睡眠以致於不厭離輪回,屢屢生起強烈的懈怠。或者按照《大疏》中解釋:由於不厭離輪回的痛苦從而沉湎於懶惰的快樂享受中,並由此貪愛睡眠。

壬二(斷除彼)分二:一、生起精進之意樂;二、以加行修持。

癸一(生起精進之意樂)分二:一、思維今生無常;二、思維後世痛苦。

子一(思維今生無常)分二:一、決定無常;二、思維迅速死亡而勸勉。

醜一、決定無常:

雲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

必囚生死獄,正入死神口。

為什麼仍然還不覺知:身體已陷入煩惱的網罟中,被控制束縛,由此必定被困入生死的牢獄當中,正在一步步進入死神的口中。

漸次殺吾類,汝豈不見乎?

然樂睡眠者,如牛見屠夫。

自己同類的人們漸漸被死主所殺戮,你難道還沒有見到嗎?就像視而不見一樣。然而,愛好睡眠不行善法的人如同逐漸被屠夫宰殺還在沉睡中的牛一樣愚笨。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時汝何能,貪食複耽眠?

通行之路普遍已被封鎖,死神正在目不轉睛地凝視著要殺的物件,此時此刻你如何還能愛戀吃吃喝喝、酣酣沉睡呢?如《本生傳》中雲:“諸道已被死主封,無所顧慮享極樂,置身如是處境眾,無有畏懼真稀奇!”

醜二(思維迅速死亡而勸勉)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寅一、略說:

死亡速臨故,及時應積資,

屆時方斷懶,遲矣有何用?

如果有人想:雖說必定死亡,但接近死時行善就可以。

正如《親友書》中所說:“壽命害多即無常,猶如水泡為風吹,呼氣吸氣沉睡中,能得覺醒極稀奇。”我們很快就會邁向死亡,因而在有生之年要及時積累資糧,等到死亡臨頭時才斷除懈怠已為時過晚,已經不是能行持善法的時候了,到那時才斷除懶惰有何用呢?無有任何實義。

寅二、廣說:

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時,

死神突然至,嗚呼吾命休!

當這件事尚未做完或者剛剛開始,或者僅僅做到一半時,死神會突如其來,到那時不禁會想:嗚呼!死亡摧毀了我,我命休矣!

因憂眼紅腫,面頰淚雙垂,

親友已絕望,吾見閻魔使,

憶罪懷憂苦,聞聲懼墮獄,

狂亂穢覆身,屆時複何如?

由於即將與我分離的憂愁之心而導致雙目紅腫,淚流滿面,親友們都已斷絕了我存活的希望,當我見到能將我引入地獄的閻羅獄卒的面孔,回想起自己的所有罪業,不由得憂惱萬分,聽到地獄的哀號聲,想到我也會墮落其中,驚恐不已,不淨糞不由自主地流漏,染汙全身,被痛苦所迷惑之時,又能行持什麼善法呢?根本不會行持。

子二、思維後世痛苦:

此生所懷懼,猶如待宰魚,

何況昔罪引,難忍地獄苦。

你今生死亡時所懷有的畏懼就像待宰的活魚在熱沙中輾轉翻滾一般,那更何況說昔日造罪的果報後世直接感受地獄那難以堪忍的痛苦呢?因此理當懼怕。如雲:“即便見聞地獄圖,憶念讀誦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況真受異熟果?”

如嬰觸沸水,灼傷極刺痛,

已造獄業者,雲何複逍遙?

地獄的痛苦如同滾燙沸騰的水觸及嬰兒柔嫩的肌膚上極度灼熱一般,曾經造了轉生地獄之業的人為何還這般逍遙自在呢?

不勤而冀得,嬌弱頻造罪,

臨死猶天人,嗚呼定受苦。

無有精勤行善的因而奢望獲得安樂的果,忍耐力微弱,而頻繁造作損害之事,明明已被死主擒捉,卻還想如天人一般長久留住,唉!這些人得到的下場必定是不幸臨頭,被痛苦所毀。因此作者以悲憫的心情發出嗚呼之感歎。

癸二、以加行修持: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難複得,愚者勿貪眠。

請依靠人身的船隻渡過痛苦的大海,這個人身船筏以後很難再次得到。因此,作者以悲哀的語氣說:愚昧的人們呀,在需要精進的時候萬萬不要貪戀睡眠,以此為例,勸誡斷除一切懈怠。

辛二、斷除耽著惡事懶惰:

棄舍勝法喜,無邊歡樂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為什麼捨棄無邊喜樂之因妙法的殊勝歡喜,而樂於身心散亂、說笑歌唱等痛苦之因?實在不應當喜歡這些。

辛三(斷除自輕淩懶惰)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勿怯積助緣,策勵令自主,

自他平等觀,勤修自他換。

比如,諸位國王通過四大軍隊而取得勝利。同樣,菩薩勝伏所斷,一開始就要做到毫無怯懦,披上精進盔甲,具備下文中要講的四種助緣,再以正知正念直接加以破立取捨,接著集中精力以對治法主宰自己的三門,最後精勤觀修自他平等與自他相換。

壬二(廣說)分二:一、修思維因無有能力而懈怠之對治;二、修緣難成而懶惰之對治。

癸一、修思維因無有能力而懈怠之對治:

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

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

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

我們絕不能以所謂的“我怎麼能獲得菩提”而退縮懈怠,善逝是唯一的真實語者,說了此諦實語:蠅蜂、蚊虻、昆蟲,如果發起精進力,都能獲得難得的無上菩提。《妙臂請問經》中雲:“此外,菩薩如是真實隨學,成為獅、虎、犬、狼、鷹、鶴、烏鴉、鴟梟、昆蟲、蜜蜂、蚊蠅、虻之彼等亦將成就無上菩提佛果。我想,轉為人時,縱遇命難而為何失毀獲得菩提之精進?”《宣說夢境經》中雲:“功德無論如何微,以勝心攝得菩提。”

況我生為人,明辨利與害,

行持若不廢,何故不證覺?

(一切眾生均能成佛)的理由也是因為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的緣故。一般來說,佛性有兩種,一種是自性住佛性,一種是修增長(也叫實修生)佛性,其中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法性,修增長佛性則指垢染如應清淨或存留於心中的善習氣,第一自性住佛性周遍于一切眾生,《寶性論》中雲:“佛身能現故,真如無別故,具種故眾生,恒具如來藏。”何況我已轉生為人,明辨利益與損害,如果沒有斷然放棄菩薩行,那麼我怎麼會不獲證菩提呢?

癸二(修緣難成而懶惰之對治)分二:一、無有怯懦之因;二、有歡喜之因。

子一(無有怯懦之因)分二:一、斷除難行之畏懼;二、斷除長期之厭煩。

醜一(斷除難行之畏懼)分二:一、宣說邪念;二、斷除邪念。

寅一、宣說邪念:

若言我怖畏,須舍手足等。

如果說:為了菩提需要施捨手足等,因而我對此害怕。

寅二(斷除邪念)分二:一、以觀察而斷;二、以修習而斷。

卯一、以觀察而斷:

是昧輕與重,愚者徒自畏。

無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燒複分解,今猶未證覺。

只是由於對輕重的差別未加觀察而不知取捨才導致愚癡的你如此畏懼。正因為從來沒有為菩提而歷經苦行,結果才造成於無數俱胝大劫在輪回中身體屢屢遭受砍截、棒擊、焚燒、剖割等痛苦,但通過這些苦難如今仍舊未能證得菩提。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為除腹疾,暫受療割苦。

我今為了修成菩提所受的這一痛苦是有期限的,由於它微不足道,因而能夠忍受。比如,為了去除腹部的疾患,身體暫時足能忍受醫療所致的創傷痛苦。

醫皆以小苦,療治令病除,

為滅眾苦故,當忍修行苦。

所有醫生治病救人都是以小小的治療痛苦去除疾病,既然這樣的苦痛也需要忍受,那麼為了摧毀惡趣等眾多劇苦就更應當安忍苦行的微小痛苦。

凡常此療法,良醫皆不用,

巧施緩藥方,療治眾屙疾。

雖然具有這樣一般治療痛苦的方法,但最高明的醫生——佛陀是不使用的,而是善巧採用極為溫和的措施即簡便易行的方法來根除一切煩惱的重症。慧源與普明論師解釋說:這是指佈施身體的苦行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不能行持的意思。

卯二、以修習而斷:

佛陀先令行,蔬菜等佈施,

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肉。

若問:需要施捨自己的肉等怎麼是溫和的措施呢?為了令以前未曾修習過的人能發放佈施,佛陀首先讓人們佈施些蔬菜等少量低等的物品,經過一番串習以後逐漸連自己的肉也能施捨。

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蔬菜,

爾時捨身肉,于彼有何難?

通過特別串習,一旦對自己的身體也能像低劣的蔬菜等一樣看待,生起無有耽著之心,到那時舍施自己的身肉等對他來說又有什麼困難呢?

醜二、斷除長期之厭煩:

身心受苦害,邪見罪為因,

惡斷則無苦,智巧故無憂。

如果有人認為:乃至在輪回中時需要為了他眾而苦行,被痛苦折磨得憂心忡忡。

事實並非如此,內心之所以遭受傷害就是因為這樣的邪分別念使得過分耽著自己等,而身體所感受的損害是由罪業所產生的痛苦。而依靠利他苦行則可斷除罪惡,因而身體無苦無痛,又由於精通所知的實相,是故心裏也會無憂無慮。

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

為眾處生死,菩薩豈疲厭?

如果了知不僅無有痛苦,並且以福德的果報而感召身體舒適、內心安樂,那麼為了利益他眾住於生死輪回中,慈悲為懷的菩薩怎麼會厭煩呢?

子二、有歡喜之因:

以此菩提心,能盡宿惡業,

能聚福德海,故勝諸聲聞。

菩薩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滅盡痛苦之因往昔所造的罪業,攝集快樂之因如海福德。因而遠遠勝過一切聲聞。慧源與善天尊者講解為比聲聞成就菩提要迅速。

故應除疲厭,駕馭覺心駒,

從樂趨勝樂,智者誰退怯?

因此,我們應當遣除一切疲厭駕馭菩提心的駿馬從安樂之處駛向安樂之處,了知功過的智者誰會懈怠退怯呢?

己三(增上對治)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庚一、略說:

勤利生助緣,信解堅喜舍,

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

故斷彼違品,以欲堅喜舍,

實行控制力,勤取增精進。

有些人解釋說為了成辦眾生利益與摧毀所斷之怨敵的助緣為信解,但《大疏》中說:“希求”在這裏是嚮往善法之義。邦譯師說:梵語的版本中也有希求之義。我們要將這裏所謂的信解理解成希求之義。助緣有四,即信解善法、開始著手後不退的堅毅、更加增上的歡喜、有大必要時的放舍。其中信解之因:畏懼惡業之果報痛苦,通過思維它的功德而生起信解。為了斷除違品懈怠、增上精進,我們一定要奮發努力。

如果有人問:依靠什麼方法增上精進呢?

通過具足信解、自信即堅毅、歡喜、放舍的助緣而勤奮取捨,主宰身心來增上精進。

庚二(廣說)分三:一、具備助緣;二、依助緣精進修持;三、主宰自己。

辛一(具備助緣)分四:一、信解;二、自信;三、歡喜;四、放舍。

壬一(信解)分三:一、無信解之過;二、信解之功德;三、以宣說因之方式生起信解。

癸一(無希求之過)分三:一、思維未行信解之事;二、安立理由;三、宣說思維於法無信解之過而不應捨棄。

子一、思維未行信解之事:

發願欲淨除,自他諸過失,

然盡一一過,須修一劫海。

我已經發了菩提心,因此就必須要淨除摧毀自他的無量過患,然而就算是盡毀這些過失的每一種,也需要在如海劫期間精進努力。

若我未曾有,除過精進分,

定受無量苦,吾心豈無懼?

如果明明見到自己不具備少分能滅盡罪業的精進,那麼就成了無量痛苦的器皿,我怎麼能對此無動於衷、毫不懼怕呢?

發願欲促成,自他眾功德,

成此一一德,須修一劫海。

然我終未生,應修功德分,

無義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同樣,我本該擁有促成自他(成佛)的眾多功德,當然即使要成辦每一分功德也需要在如海劫中修習。然而,我始終沒有生起應該修行的這些功德部分。本來,有幸擁有了難得的此生,而毫無意義地白白空耗,實在是莫名其妙,也是件非常遺憾的事!

子二、安立理由:

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樂,

未曾依教行,未滿貧者願,

未除怖者懼,未與苦者樂,

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

《普明論》中解釋說:所謂的“無義耗此生”只是起到連接上下文的作用。《大疏》中也有其他講法。因為我從來沒有供養過佛陀,也沒有給予眾生大喜宴的安樂,又沒有遵循教規依教奉行,也不曾滿足貧困者的心願,未曾賜予怖畏者無畏,這以上是指沒有發放法、財、無畏施。慧源與普明論師將“供佛”解釋為供養佛堂。也沒有給痛苦可憐的眾生帶來安樂,我只是給母胎帶來了痛楚而已,根本就沒有體現出獲得暇滿人身的價值。

子三、宣說思維於法無信解之過而不應捨棄:

從昔至於今,於法未信解,

故遭此困乏,誰複舍信解?

我從以前的世代直至現在的今生,對正法沒有信解欲樂,因而才遭遇如此乏少安樂的困境,此義是按《大疏》中解釋的。具有智慧者誰會捨棄信解正法呢?

癸二、信解之功德:

佛說一切善,根本為信解。

所有善法的根本就是信解,《慧海請問經》中雲:“諸善之本即信解。”《文殊刹土莊嚴經》中也雲:“諸法由緣生,住于意樂上。”

癸三(以宣說因之方式生起信解)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子一、略說:

信解本則為,恒思業因果。

若問:那麼如何生起信解呢?信解的根本就是要恒常思維、觀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

子二(廣說)分二:一、總說黑白業果;二、廣說彼等特殊之果。

醜一、總說黑白業果:

痛苦不悅意,種種諸畏懼,

所求不順遂,皆從昔罪生。

五根門的從屬痛苦以及意識的從屬意苦受,還有種種恐怖、所有不幸,這一切果報均是由昔日造罪之因中產生。

由行所思善,無論至何處,

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

以欲樂心引發而奉行善法的人,不管轉生於何處,福報都會現前獻上善妙的供品。

惡徒雖求樂,然至一切處,

罪報皆現前,劇苦猛摧殘。

造罪之人雖然希求安樂,可是無論到哪里,罪惡的果報都會現在其前,被罪業所感的劇苦兵刃猛烈摧殘,如《教王經》中雲:“死亡來臨國王去,受用親友不跟隨,士夫無論行何處,業如身影隨其後。”

醜二(廣說彼等特殊之果)分二:一、善業特殊之果;二、罪業特殊之果。

寅一、善業特殊之果:

因昔淨善業,生居大蓮藏,

芬芳極清涼,聞食妙佛語,

心潤光澤生,光照白蓮啟,

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

因為昔日的清淨善業而感,生處殊勝、飲食殊勝、身體殊勝及生後殊勝。生處殊勝:即往生到比狹窄臭惡的胎生更為殊勝散發妙香涼爽的廣大蓮花蕊中;飲食殊勝:在那裏遠遠勝過以涎液漏水食物維生而依靠佛陀妙音說法的美食令自己光彩奪目;身體殊勝:超勝生的狹窄痛苦而以能仁佛光普照蓮花綻開,從中生出勝妙身體;生後殊勝:出生後勝過士夫攝受而住於無量光佛等前,蒙受佛法的庇護。具足這般殊勝而成為佛子,這完全是由不同尋常的善法所感召的。

寅二、罪業特殊之果:

因昔眾惡業,閻魔諸獄卒,

剝皮令受苦,熱火熔鋼液,

淋灌無膚體,炙燃劍矛刺,

身肉盡碎裂,紛墮燒鐵地。

由於昔日造罪,由自己業力形成的閻羅獄卒剝盡皮膚,苦不堪言,並且被極度熾熱的烈火熔化的沸騰銅汁澆灌體無完膚的身上,又再度被燃燒的劍矛刺入,肉碎百瓣,紛紛墜落在極其熾燃的鐵地上,這些都是以造無間罪等眾多彌天大罪所感召的。

子三、攝義:

故心應信解,恭敬修善法。

因此,應當信解希求善法,恭敬誠信取捨善惡,棄惡修善。

壬二(自信)分二:一、宣說生起自信;二、宣說趨入自信。

癸一、宣說生起自信:

軌以金剛幢,行善修自信。

首當量己力,自忖應為否,

不宜暫莫為,為已勿稍退。

《華嚴金剛幢之六——回向品》中雲:“譬如,天子日輪升起不為天盲及不平之群山等所退,普照堪為對境之一切。同理,菩薩為利他而現世,不為眾生種種過失所退,令堪為所化之眾生成熟、解脫。”我們應當按照此中所說的儀軌,修持能自始至終成辦善根的自信。在行事之初,要反復思量、認真觀察自己是否具有成辦這件事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著手進行,如果無能為力,則暫時放棄不做。假設力所不及,還是不做為好,如果開始以後就不應該半途而廢。

退則于來生,串習增罪苦,

他業及彼果,卑劣複不成。

如果半途而廢,那麼以等流果感召後世中也將屢屢退失誓言,士用果增上罪業,異熟果增加痛苦。放棄此事再做其他事,則做時及果時的這兩件善業都會有頭無尾,最終將一事無成。

癸二(宣說趨入自信)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子一、略說:

于善斷惑力,應生自信心。

對於善業、摧毀煩惱以及能力這三者,自己應當充滿信心。

子二(廣說)分三:一、業之自信;二、力之自信;三、滅惑之自信。

醜一、業之自信:

吾應獨自為,此是業自信。

為自他的一切善業我獨自便能行持的這種心態即是業之自信。

世人隨惑轉,不能辦自利,

眾生不如我,故我當盡力。

如是思維的理由:為煩惱左右身不由己而行事的人們在這個世界上,連成辦自利也力所不及,由於眾生不能像我這樣成辦自他一切利益,因此我應當行持利益自他的一切事。

他尚勤俗務,我怎悠閒住?

亦莫因慢修,無慢最為宜。

如果其他人尚且認為不充當低劣之事的助伴而去負起其他重任等庸俗之事,那麼我怎麼不做利他的助伴而悠閒自得?這是不合理的。也不要以“那件事低劣、我是上等者”的這種我慢而做那件事,無有我慢是最好不過的,因此這種我慢也要斷除。

醜二(力之自信)分四:一、理當依自信;二、對治之自信自性;三、呵責所斷之我慢;四、讚歎對治之自信。

寅一、理當依自信:

烏鴉遇死蛇,勇行如大鵬,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過損。

譬如,在遇到死蛇時,烏鴉也會像大鵬鳥一樣對它顯露出輕蔑的行為。同樣,倘若我表現出軟弱無能,那麼小小的墮罪也會加害於我。

怯懦舍精進,豈能除福貧?

自信複力行,障大也無礙。

倘若一想到斷除煩惱,就具有一種怯懦畏縮的心理,放棄精勤,如此又怎麼能去除福德的貧窮呢?永遠也不能擺脫這種貧窮。如果生起一種自信,並且勵力行持,那麼所斷再大也難以防害阻礙你。

故心應堅定,奮滅諸罪墮,

我若負罪墮,何能超三界?

所以內心應當堅定奮勇毀盡一切墮罪,我如果被墮罪擊敗,那麼如何能超離三界呢?想超勝三界顯然就成了可笑之處。

寅二、對治之自信自性:

吾當勝一切,不使惑勝我,

吾乃佛獅子,應持此自信。

作為人中獅佛陀之子的菩薩,我理當勝伏一切所斷煩惱,絕不能讓所斷煩惱戰勝我,要持有這種自信的我慢。

寅三、呵責所斷之我慢:

以慢而墮落,此惑非勝慢,

自信不隨惑,此信制惑慢。

眾生往往以具有功德等而自居的我慢摧毀自己,這種我慢是染汙性的,而不是殊勝的自信,具有殊勝自信心並非如此,真正的自信不隨煩惱敵人所轉,而(能制服)那些被煩惱敵所轉的我慢[1]

因慢生傲者,將赴惡趣道,

人間歡宴失,為僕食人殘,

蠢醜體虛弱,輕蔑處處逢。

如果有人心想:隨煩惱轉又有什麼過失呢?

以煩惱的我慢而生起驕傲自滿之心,結果就會將被這種我慢帶入惡趣,即便轉生為人也是毀滅喜宴,心不歡喜,成為他人使用的奴僕,愚昧無知,相貌醜陋,身體虛弱,隨時隨地被人淩辱、歧視。

傲慢苦行者,倘入自信數,

       堪憐寧過此?

再者,以我慢而苦行者本來是染汙性的我慢,如果把它列在自信當中,那麼還有比這更值得悲憫的對境嗎?

寅四、讚歎對治之自信:

為勝我慢敵,堅持自信心,

此乃勝利者,英豪自信士。

若複真實滅,暗延我慢敵,

定能成佛果,圓滿眾生願。

為了勝伏煩惱的慢敵而滿懷對治的自信這才是真正的自信者、勝利者,也堪稱為真勇士。只有這樣的人才必能毀盡我慢之敵,也能圓滿成辦眾生一切所欲暫時與究竟佛陀的果位。

醜三、滅惑之自信:

設處眾煩惱,千般須忍耐,

如獅處狐群,不遭煩惱害。

如果處於眾多煩惱的群體中,一定要經常千方百計地忍辱負重,加以對治,就像獅子不為狐狸群所害一般不會被任何煩惱所害。

人逢大危難,先護其眼目,

如是雖臨危,護心不隨惑。

當人遭遇極大恐怖處於危及時刻,最先要集中精力保護眼目。同樣,當遇到猛烈的煩惱外緣危難時,也要全力以赴爭取做到不被煩惱控制。如果按照本頌的翻譯來看,意思是很明顯的,但慧源與善天尊者譯為“人逢大危難,如眼不見味”,並解釋道:“如眼不取味一般,遇到再大困難,也根本不被煩惱左右。”

吾寧被燒殺,甚或斷頭顱,

然終不稍讓,屈就煩惱賊。

一切時與處,不行無義事。

我寧願被燒死或被砍斷頭顱,但無論如何也絕不向煩惱的敵人屈服。有些論中說“‘一切時與處,不行無義事’並不是阿黎寂天菩薩所說”,但由於難以分析,因而按原文保留為妙。

壬三(歡喜)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如童逐戲樂,所為眾善業,

心應極耽著,樂彼無饜足。

正如喜歡玩耍的孩童希求遊戲的樂果一樣,菩薩對所應奉行的善業執為所取,理當歡喜彼事永不滿足。

癸二(廣說)分三:一、理當行善本體安樂;二、理當不饜足異熟安樂;三、是故歡喜奉行。

子一、理當行善本體安樂:

世人勤求樂,成否猶未定,

二利能得樂,不行樂何有?

世間人為了自己安樂而做事,結果會不會安樂尚且無有定準,而為了眾生,事情也安樂、果報也安樂,不行如此之事如何能得到安樂呢?《大疏》中解釋說:想要後世安樂的人不行成為安樂之事,如何能得安樂呢?

子二、理當不饜足異熟安樂:

如嗜刃上蜜,貪欲無饜足,

感樂寂滅果,求彼何需足?

對於如同粘在刀刃上的蜂蜜一般利益微薄、過患嚴重的一切妙欲尚且貪得無饜,那麼對於能感得暫時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的安樂怎麼會滿足呢?

子三、是故歡喜奉行:

為成所求善,歡喜而趣行,

猶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為了使所做之事善始善終,就要像春季正午時酷熱所逼的大象遇到湖泊立即會進入湖中般以歡喜的心情奉行善事。

壬四(放舍)分二:一、無力為之暫時放舍;二、完成後徹底放舍。

癸一、無力為之暫時放舍:

身心俱疲時,暫舍為久繼。

如果當下體力衰退、身心疲憊不堪而不具備成辦此事的能力,那麼為了將來能成辦,應當暫時擱置下來。

癸二、完成後徹底放舍:

事成應盡舍,續行餘善故。

如果前面的事已經圓滿完成,想成辦後後更為殊勝之事的人理應捨棄前面之事。

辛二(依助緣勤行)分三:一、精進修持對治之方法;二、斷除罪過之方法;三、成辦同品之事。

壬一(精進修持對治之方法)分二:一、勤持不放逸;二、勤持正念。

癸一、勤持不放逸:

沙場老兵將,遇敵避鋒向,

如是回惑刃,巧縛煩惱敵。

譬如,在沙場上久經百戰、經驗豐富的老將不會與敵人針鋒相對,以避免利刃擊中自己,再反過來摧毀對方。同樣,應當回避煩惱利刃,巧妙縛住一切煩惱,使其無法再度加害。

癸二、勤持正念:

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

例如,在戰場上失落鋒利的劍時,驚恐萬分會疾速拾起。同樣,如果喪失正念的兵器,就會忘失對治,當想起地獄的恐怖便會迅速拾起正念的利刃。

壬二(斷除罪過之方法)分二:一、不應出現罪業;二、出現罪業則制止。

癸一、不應出現罪業:

循血急流動,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惡盡覆心。

如果不慎中毒,那麼毒就會依靠血流而遍及全身,同樣,微乎其微的煩惱過失得到機會,依靠它深重的罪惡將逐漸彌漫內心。

如人劍逼身,行持滿缽油,

懼溢慮遭殺,護戒當如是。

比如手持寶劍者讓人攜帶裝滿芥子油的器皿上路,並威脅他說:如果途中一滴油溢出,就要殺死你。當時提油者由於畏懼而必須要全神貫注。同樣,具戒者護持戒律也務必要如此小心謹慎。

癸二、出現罪業則制止:

複如蛇入懷,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如果稍稍出現過患,就會導致嚴重的危害發生,因此應當像懷中進入毒蛇急不可待站起抖掉一樣,出現懈怠睡眠等時,要迅速加以制止。

每逢誤犯過,皆當深自責,

屢思吾今後,終不犯此過。

雖然這般努力,但假設出現少許過患,那麼每當犯錯誤之時,都應當自我譴責,並屢屢思維:無論如何我從今以後要盡心盡力做到不犯罪業。

壬三、成辦同品之事:

故于一切時,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師,圓成正道業。

盡可能不出現罪業,當出現的時候立即予以制止,總之于一切時分,依靠所謂精勤修習對治這一正念之心的此因來值遇彼因——善知識,或者圓滿完成正道的大業。關於正道,《大疏》中解釋為獲得正道業,意思是說以通過善知識教誡,為了從墮罪中解脫,根除罪業,而欲求修成正道。

辛三、主宰自己:

為令堪眾善,應於行事前,

憶教不放逸,振奮歡喜行。

如絮極輕盈,隨風任來去,

身心若振奮,眾善皆易成。

不管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要具備精進行持這所有善法的能力,並要憶念不放逸的一切言教,自己振作精神,極為歡喜而行持。其必要是,就像極其輕飄的柳絮隨風駕馭而來來去去一樣,心喜善法而運用自如駕馭身體與語言,如此一來,所有善法輕而易舉即可成辦。

第七品釋終

 

 

科判下載 

 

《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七品)

95節課

572、名詞解釋:精進  懶惰 

573、我們為什麼要精進?請以教證、公案、自己的體會進行說明。

574、在世間的工作學習中勤懇努力,或者在打麻將時廢寢忘食,這些是否叫精進?為什麼?平時你精進嗎?請舉例說明。

575、懶惰有哪三種?請結合周圍的事例詳細分析。

576、具體解釋同惡懶惰的因是什麼?你有幾種?以後有什麼打算?

577、在本節課中,作者教你怎麼樣思維死亡無常?

96節課

578、世人成天貪執世間八法、做無實義的事情,這是由什麼心態導致的?我們應當如何斷除?

579、《法句經》雲:“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勵力行精進。”對於這句話,你有什麼體會?

580、為什麼說死亡的來臨毫無徵兆?本論是從哪個方面來闡述的?

581、你對死亡是怎麼認識的?今後有何打算?

97節課

582、怎樣依靠思維後世的痛苦,來斷除我們相續中的懶惰?

583、為什麼說人身是渡越輪回苦海的船筏?請具體分析它的價值和意義。

98節課

584、為什麼說佛法是一切安樂之因?你有哪些深刻體會?

585、請一一闡述對治自輕淩懶惰的加行、正行、後行。

586、有些人認為眾生不是佛,原因是佛不可能有無明煩惱,對此你怎麼理解?

587、解釋頌詞:“佛身能現故,真如無別故,具種故眾生,恒具如來藏。”

99節課

588、有些人說:“雖然精進能成佛道,但此過程中必須修持施捨頭目手足等苦行,我肯定受不了,所以不敢精進修持。”這種說法合理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589、為什麼說輪回之苦遠遠勝過精進修行的痛苦?請以教證、理證、比喻進行分析。

590、如果有人說:“學佛需要經常供養,這個我做不到,所以不願意皈依。”你應該怎麼勸誡他?

591、以前你是如何評價孔孟之道的?學習了佛法之後,有哪些改變?

100節課

592、有些人一聽說大乘要佈施身體,就膽戰心驚,覺得特別可怕,為什麼作者反而會說它很溫和呢?

593、有些人因害怕犯戒而不敢入密宗,請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594、眾生感受身心苦害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說菩薩沒有這些痛苦?

595、在社會人群中弘揚佛法,應該注意什麼?你以後會怎麼做?

596、進入大乘修行之後,為什麼不但沒有痛苦,反而有快樂?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101節課

597、有些人不敢進入大乘,理由是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方可圓滿菩提,時間太久遠了。這種想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598、學習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麼?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599、精進利益眾生的助緣有哪六種?請一一解釋。

600、有些人經常問上師:“我學佛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還沒有開悟啊?”對這種現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102節課

601、若對佛法沒有希求心,會導致什麼過失?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

602、你在學習佛法、幫助眾生方面有哪些計畫?今後以什麼方式來度過難得的人生?

103節課

603、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什麼?它是由什麼而產生的?為什麼這樣說?

604、有些人業力現前時,祈禱三寶似乎沒有感應,便對佛教退失了信心。對此你怎麼看待?

605、“眾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對於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

606、學習佛法的基礎是什麼?為了打好這一基礎,你今後應該怎麼做?

607、什麼叫引業,什麼叫滿業?引業和滿業有哪四種不同情況?請舉例說明。

104節課

608、什麼叫善惡業的特殊之果?請詳細分析善業特殊之果的殊勝性。

609、有些人提起殘忍之事會毛骨悚然,可是聽到地獄的描述,一點感覺都沒有,這說明什麼?若認為地獄的痛苦不存在,會有什麼過失?請以教證、理證加以說明。

610、為什麼造善業會得到快樂、造惡業會感受痛苦?你今後有何具體打算?

611、有些人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遭到別人的輕辱誹謗,就不願意再發心了。這時候你會怎麼勸他?

612、做任何事情之前,應當如何觀察抉擇?此舉有什麼好處?你是這樣的嗎?

105節課

613、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廢、有頭無尾,會導致哪些嚴重過患?請對應頌詞一一說明。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在聞法方面有什麼打算?

614、我們應該生起哪三種自信?其各自的含義是什麼?請以你自身為例進行解釋。

615、為什麼說只有我才能度化眾生、弘揚佛法,其他眾生肯定不行?在此過程中應注意什麼?

616、有些人在學佛過程中,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想徹底放棄。對於這種人,你應該如何勸導?

106節課

617、不具足“力之自信”的人,在行為上有哪些表現?請舉例說明。

618、我們現在不能精進的兩大違緣是什麼?應當如何對治?

619、佛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如何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小乘、大乘、密乘在對治煩惱方面,側重點有何不同?

620、傲慢與自信有什麼差別?傲慢會導致哪些過患?請以你周圍的事例進行說明。

107節課

621、傲慢與自信有什麼不同?你平時是怎樣區分這二者的?

622、什麼是真正的英雄?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樣做會有哪些利益?

623、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上中下三等人有什麼差別?你屬於哪一種?

624、現在末法時代,外境的誘惑非常強烈,作為修行人,你該怎樣護持自己的道心?請舉例說明。

108節課

625、什麼叫歡喜助緣?它可以對治哪些方面的懶惰?

626、解釋頌詞:世人勤求樂,成否猶未定,二利能得樂,不行樂何有?

627、作者用“嗜刃上蜜”這一比喻,想說明什麼問題?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628、為什麼應該對善法產生歡喜心?請從本體和果的角度進行說明。

109節課

629、什麼叫“放舍”助緣?它有哪幾種分類,其主要差別是什麼?這樣做有何必要?

630、前面說修持善法若中途放棄,會有五種過失,而這裏又說可以放棄,二者是否矛盾?請說明你的理由。

631、在修持對治方法時,應該怎樣不放逸和護持正念?請用比喻進行對比說明。

632、如果沒有謹慎護心,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危害?對此你有哪些親身體會?

110節課

633、什麼叫實行力和控制力?在對治懶惰的過程中,應當如何運用這兩種力?

634、護持正念的根本是什麼?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635、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時,需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攝持?這樣會有哪些利益?

636、學習本品之後,你在精進學佛方面有何打算?

 

95節課

572、名詞解釋:

答:1)精進:指喜愛善法的歡喜心。心態是一種歡喜心,對境是善法,從這兩方面來下定義。

2)懶惰:《大乘阿毗達磨》中雲:“懶惰屬於愚癡,是障礙善法的一種心法。”

573、我們為什麼要精進?請以教證、公案、自己的體會進行說明。

答:1)教證: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說:“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攝集經》中說:“精進不滅百法德,獲得無邊佛慧藏。”無著菩薩也說:“成就菩薩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進。”

2)公案: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羅漢果的故事。(略)

3)自己的體會:請自己發揮。

574、在世間的工作學習中勤懇努力,或者在打麻將時廢寢忘食,這些是否叫精進?為什麼?平時你精進嗎?請舉例說明。

答:這些不叫精進。衡量精進的標準,是觀察自相續中,是否具足對善法的歡喜渴求。如果對善法有發自內心的喜愛欣樂,能一心一意追求善法,這才叫精進。

精進的對境是善法。有些人在世間的工作學習雖然勤懇努力,但內心沒有專注於善法,只是為了一些世間目的,故不屬於精進。另外,若對打麻將廢寢忘食,按本論的標準來衡量,當屬一種懶惰,因為它的對境不是善法,而是惡法或無記法,所以也不叫精進。

575、懶惰有哪三種?請結合周圍的事例詳細分析。

答:1)同惡懶惰:也叫推延懶惰,即把當下應做的事往後推延,以為今後還有時間,於是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後日,它是一種得過且過的做法。

2)耽著惡事懶惰:指貪執散亂于無意義的世俗劣事,圍繞這些來虛度人生,而把修行善法擱置不顧。

3)自輕淩懶惰:指自己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什麼能力也沒有,什麼法也修不成,因此而自暴自棄,甘於墮落。

576、具體解釋同惡懶惰的因是什麼?你有幾種?以後有什麼打算?

答:同惡懶惰的因有三種,具體如下:

1)貪圖懶樂味:有些人對行持善法一點興趣都沒有,平時不願意念咒,也不願意聞思,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貪圖舒適快樂的感受。

2)習臥嗜睡眠:喜歡躺臥床席,愛好睡懶覺。假如身體姿勢不端正,要麼靠著、要麼躺著,氣脈會不通暢,進而引起身心昏沉,這樣之後,懶惰自然而然會生起。

3)不厭輪回苦:對輪回沒有厭離心,對輪回的苦好像沒有感覺,所以天天睡得特別香。

有了這三種因,便會屢屢生起把善法往後推的懈怠。

577、在本節課中,作者教你怎麼樣思維死亡無常?

答:我們自身已陷入煩惱的網罟中,被貪嗔癡慢嫉及八萬四千煩惱控制束縛,由此定會困入生老死病的輪回監獄中,一步步地邁向死神之口。

而且死神在不斷地奪走我們同類的生命,無有一人能免,只是時間上有先後差別,就像屠宰場裏天天有牛被殺,這種情況我們已現量見到,但若仍懈怠懶惰,不知自己的處境,那是非常愚癡的。

96節課

578、世人成天貪執世間八法、做無實義的事情,這是由什麼心態導致的?我們應當如何斷除?

答:因為他們相續中沒有死亡無常的概念。我們首先要通達這個道理,然後珍惜時間,精進行持對來世有利的善法,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意義的瑣事上面。

579、《法句經》雲:“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勵力行精進。”對於這句話,你有什麼體會?

答:請自己發揮。

580、為什麼說死亡的來臨毫無徵兆?本論是從哪個方面來闡述的?

答:死亡來臨往往不會有明顯的徵兆,也不會如人們所希望的,等自己做完該做的事才降臨。很多人剛開始計畫做某件事,事情還沒開始,或剛開始,死神卻突然降臨了;有的事剛做到一半,眼看要成功了,然而死神卻不會等待,毫不留情地將生命奪走,留下了無數的遺憾。

通過很多這方面的實例,我們可以知道,死亡的來臨毫無徵兆,故應趁未死之前多修善法。

581、你對死亡是怎麼認識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請自己發揮。

97節課

582、怎樣依靠思維後世的痛苦,來斷除我們相續中的懶惰?

答:應從三方面進行思維:

1)臨死時所受的畏懼,猶如掙扎待宰的活魚,那宿罪引來地獄眾苦,其難忍的怖畏痛苦更就不用說了。

2)好比為沸水燙著的時候,細皮嫩肉的嬰兒一定會疼痛至極,那麼已造下熱地獄之罪者,為何還敢如此逍遙度日呢?

3)不肯精進修習卻希冀得到安樂成就;嬌弱不能忍苦,造罪卻頻繁不休;明知老死將至,仍如天人一樣放逸度日,這種人後世一定會飽受痛苦的折磨。

583、為什麼說人身是渡越輪回苦海的船筏?請具體分析它的價值和意義。

答:六道輪回中,人身是最好的,如果有了人身如意寶,暫時可獲得善趣的安樂,究竟也能得到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倘若轉生為其他眾生,不說地獄和餓鬼的眾生,即便是變成了天人,由於生活太過舒適,生不起出離心,故也沒有這樣的福報。

98節課

584、為什麼說佛法是一切安樂之因?你有哪些深刻體會?

答:佛法具足初善、中善、末善,三個時分中都是善妙的。誠如《隨念三寶經》所言,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中間能斷除一切分別念的善妙,最後能生起解脫智慧的善妙。

佛法是引導人們趨入離苦得樂的妙道。依靠佛法的威力,能遣除我們一切的恐怖和痛苦,不說解決生生世世的輪回大事,僅僅從今生來講,它所賜予的精神力量,也是任何藥物與教言無法與之相比的。

585、請從加行、正行、後行分別闡述,你如何對治自輕淩懶惰?

答:請自己發揮。

586、有些人認為眾生不是佛,原因是佛不可能有無明煩惱,對此你怎麼理解?

答: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般而言,佛性有兩種,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修增長佛性。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修增長佛性是指通過智慧遣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現前正等覺的果位。其實,“眾生是佛”是從自性住佛性來說的,若從修增長佛性來講,眾生並不是佛,因為還沒有遣除二障,有客塵煩惱之故。

587、解釋頌詞:“佛身能現故,真如無別故,具種故眾生,恒具如來藏。”

答:一切眾生具如來藏有三個理由:一是具縛凡夫的相續中能現前圓滿佛身功德;二是眾生與真如的本性無別一味;三是眾生具有成佛的種性。依靠強有力的這三大理由,便可推知: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都能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

99節課

588、有些人說:“雖然精進能成佛道,但此過程中必須修持施捨頭目手足等苦行,我肯定受不了,所以不敢精進修持。”這種說法合理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不合理,這是因為愚昧無知、不能分辨利害輕重而生的錯誤想法。

一方面,痛苦並無實際存在的本質,只是凡夫的一種錯覺,因為執著我與我所,從而導致虛妄的身體受傷害之苦受,如果斷除愚癡分別念,即使將身體一塊塊割截,也不會有什麼痛苦。

另一方面,這種苦與輪回苦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尤其墮落地獄的痛苦是無法描述的,如果害怕修行之苦,則永遠不能從中解脫。所以,為消盡輪回中的無邊痛苦,現在應當忍受修行中的些微苦行。

589、為什麼說輪回之苦遠遠勝過精進修行的痛苦?請以教證、理證、比喻進行分析。

答:1)教證:五世達賴喇嘛說:“三界三苦所禁錮,輪回本性苦無邊。”本論雲:“無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刺燒複分解,今猶未證覺。”

2)理證:大乘修行之苦從時間上看,只是這一輩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間受苦,並不是生生世世、永永遠遠。從痛苦的輕重來講,可以說微不足道,根本無法與地獄餓鬼的痛苦相比。從意義上說,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無論對眾生還是自己的了脫生死都有相當大的利益。方方面面進行比較,修行之苦與輪回痛苦有天壤之別。

3)比喻:就像病人為了除去腹腔內的腫瘤,而暫時忍受切割手術的痛苦;醫師治病時,以一些有輕微痛苦的療法,來療除病患屙疾的大苦。

590、如果有人說:“學佛需要經常供養,這個我做不到,所以不願意皈依。”你應該怎麼勸誡他?

答:其實佛教並沒有強迫你必須佈施,佛陀也說了,佈施的時候不能有吝嗇心,如果稍有一點吝嗇,那不佈施也可以,沒有一點強迫性。

真正來說,上師諸佛已斷除貪心,不會貪求供養,只是為了令眾生積累資糧,而悲憫接受這些世間的有漏財產。

591、以前你是如何評價孔孟之道的?學習了佛法之後,有哪些改變?

答: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剛學習時覺得含義很深奧,古人的文化思想很有價值,但是遇到了佛法以後,發現裏面雖有些教言值得借鑒,但一遇到深奧的地方,他們往往採取回避的態度,說明其對這些問題的真相不瞭解。比如有一個弟子問孔子:“到底鬼神存不存在?”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問:“人死後是什麼樣的?”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若是我們佛教的話,對鬼神的存在怎麼樣瞭解,對死亡的到來怎麼樣面對,這些問題講得非常清楚。也因之而對佛陀的信心更加增上,依靠佛陀給我們的慧眼,對一切都不再迷茫。

100節課

592、有些人一聽說大乘要佈施身體,就膽戰心驚,覺得特別可怕,為什麼作者反而會說它很溫和呢?

答:佛陀並沒有要求剛學佛的人佈施身體,在修菩薩行時,佛陀教導行人先以蔬菜等無足輕重的財物施捨給他人,久而久之心量可漸漸放寬,我執與我所執漸漸減弱,然後才嘗試施捨較大的財物,乃至身體肢分等。這樣層層遞進修習,一旦覺悟自身空性的本質,對之生起了像菜葉一樣無足輕重的感覺,那時候舍施身肉對菩薩又有何困難呢?

593、有些人因害怕犯戒而不敢入密宗,請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答:這種做法不正確。如果失壞戒律的話,不僅是密宗,顯宗中也是非常可怕,肯定有一些因果報應。不僅僅是我們佛教,世間中也是如此,假如違犯了社會制度,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今生中定會受到法律制裁。但這些約束對人心來講,有向善的一面,是一種好事,所以沒必要對大乘佛法生起恐懼之心。

594、眾生感受身心苦害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說菩薩沒有這些痛苦?

答:眾生內心的痛苦,是由於無明邪見造成;身體受到的損害,是自己前世殺生、偷盜等罪業導致的。

作為菩薩,1)身體痛苦之因——罪業是沒有的。因為發了大乘菩提心之後,多生累劫中行持十善,以各種方便方法來斷除罪業,罪業斷了以後,絕對不會產生身體的痛苦。

2)菩薩也沒有心的痛苦。因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將我和我所全部觀空,了達一切諸法為空性,在這樣的境界中,哪里會有心的痛苦呢?

595、在社會人群中弘揚佛法,應該注意什麼?你以後會怎麼做?

答:首先應當弘揚世人容易接受的簡單道理,待他們成為佛教徒之後,再進一步宣講見修行果的甚深教言。否則,剛剛遇到一個人,就拉著他講最甚深的離戲大空性,可能誰都無法接受。因此,這種方便方法不能搞錯!

596、進入大乘修行之後,為什麼不但沒有痛苦,反而有快樂?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進入大乘修行之後,以行持六度萬行的福德力,將會感召菩薩的身體舒適;已通達諸法無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薩內心安樂。為了一切眾生處於生死輪回中,慈悲為懷的菩薩怎麼會有疲厭痛苦呢?

101節課

597、有些人不敢進入大乘,理由是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方可圓滿菩提,時間太久遠了。這種想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答:不正確。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表示說法。《大解脫經》、無垢光尊者的教言中都講過,三大阿僧祇劫是針對眾生的信解、意樂、根基不同而說,其實菩薩每一刹那均能積累無邊資糧,不需要那麼漫長的時間。顯宗的般若經中也講:“獲得一地菩薩的果位後,若想很快成佛,七天內即可成辦。漢地禪宗的高僧大德說三大阿僧祇劫只是針對眾生相續中煩惱習氣而言,如能刹那見性成佛,便可在一刹那曆三大阿僧祇劫。因此,我們不要被三大阿僧祇劫嚇倒了,應更深地理解大乘法門的殊勝。

598、學習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麼?你平時是怎麼樣的?

答: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要明心見性,“我”要馬上開悟,“我”要離苦得樂……。大乘佛教是捨棄自我、利益眾生,所以為了眾生而失壞自己並不可怕,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像雜毒的食物一樣非常可怕。

599、精進利益眾生的助緣有哪六種?請一一解釋。

答:1)信解力:指對利益眾生的大乘佛法具有強烈的希求心。2)堅毅力:踏踏實實、持之以恆、堅定不移地行持。3)歡喜力:對大乘佛法有不共的歡喜心。4)放舍力:在行持佛法的過程中,有時候身心疲倦或者身體生病,那就應該放鬆一下、休息一會兒,或者出去看看病。5)實行力:通過正知正念來取捨,然後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6)控制力:依靠自己的智慧進行分析,令身心獲得調柔自在。

600、有些人經常問上師:“我學佛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還沒有開悟啊?”對這種現象,你如何看待?

答:這是對佛法沒有真正瞭解。因為自他相續中的煩惱罪業,要經過如海大劫的長時期修習,方能淨除。不要說所有眾生的煩惱罪業,就是自己的一種煩惱,比如說嗔心,由於無始以來的薰染串習,它十分堅固,要斷除頑固習性,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如果只修行過短短的幾年,就想一勞永逸,根除無始以來的過失習氣,這只是凡夫的一種癡心妄想而已。

102節課

601、若對佛法沒有希求心,會導致什麼過失?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

答:過失:1)會導致滅除過失方面不精進,從而失壞自己曾在諸佛菩薩上師前立下的“要淨除自他無量罪過”之誓言。

2)自己曾發誓“成就自他解脫的眾多功德”,修成一個功德也需要一大劫時間,現在卻毫無意義地虛耗人生,真是非常不應理。

理由:自己雖已發了菩提心,但未曾對諸佛作過廣大供養;沒有以廣大喜樂施予眾生;不曾遵行如來的教法;不曾以財物受用滿足貧窮者的心願;未曾消除畏懼者心中的恐懼;也不曾使痛苦者獲得安樂,今生只是令母親飽受懷胎之苦。這些都是對佛法沒有希求心所導致的。

602、你在學習佛法、幫助眾生方面有哪些計畫?今後以什麼方式來度過難得的人生?

答:請自己發揮。

103節課

603、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什麼?它是由什麼而產生的?為什麼這樣說?

答:1)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對善法的信解希求。而產生它的根本,是經常思維因果報應的道理。

2)《慧海請問經》雲:“諸善之本即信解。”如果沒有希求心,則從根本上失去了修善法的內在主動力,沒有內在推動力,那我們不可能精進修行佛法,求證菩提。

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是絲毫不虛的,這一點並不是佛陀所說的教條,而是在輪回中真實存在的。若對此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相續中一定會產生對佛法的信心、對解脫的信解心。倘若沒有這種信解心,再怎麼皈依學佛,也都是表面上的。

604、有些人業力現前時,祈禱三寶似乎沒有感應,便對佛教退失了信心。對此你怎麼看待?

答: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果規律不論是誰都無法超越,不要說我們凡夫人,大成就者也不能避免,就算是有神通,也敵不過業力。所以一個人業力現前的話,誰也沒辦法救護,如果業障沒有清淨,自己的一切都是隨業力而轉的,不要認為三寶沒有加持。

605、“眾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對於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眾生的各種痛苦和快樂,佛說都是由往昔的業力所生。自己造了善業,必定感受快樂;自己造了惡業,就無法遠離痛苦。

通常人們在感受苦樂時,總會往他人外境上找原因,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些苦樂源於自己往昔所造的業,由於這些業的果報成熟,自己才會不斷地感受苦樂。

606、學習佛法的基礎是什麼?為了打好這一基礎,你今後應該怎麼做?

答:學佛的基礎是深信因果。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607、什麼叫引業,什麼叫滿業?引業和滿業有哪四種不同情況?請舉例說明。

答:引業:牽引有情轉生至某處的決定業。

滿業:引生這一過程所感受苦樂的業。

在《俱舍論》中,引業、滿業有四種不同情況:1)引業善,滿業善:轉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天快樂,如帝釋天王等;2)引業惡、滿業惡:轉生到三惡趣中,感受惡趣的各種痛苦,如地獄的眾生;3)引業善、滿業惡:轉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貧窮、他人威脅等痛苦,諸如欲界中具有痛苦的人天;4)引業惡、滿業善:轉生到三惡趣中,但在那裏享受快樂,諸如閻羅法王以及財豐龍王之子等。

104節課

608、什麼叫善惡業的特殊之果?請詳細分析善業特殊之果的殊勝性。

答:善業、惡業的特殊之果,分別指轉生到清淨刹土、地獄中去。

1)生處殊勝:我們降生在人世間,要受很多痛苦,在住胎時,母胎臭惡狹窄,母親不當的飲食會導致胎兒感受各種劇痛。而往生到清淨刹土以後,全部是在蓮花中化生,對自己及父母無害,不需要像胎生那樣漫長,而且清淨的蓮花胎藏無有任何垢染,周圍的一切妙香芬芳、悅意清涼。

2)飲食殊勝:降生之後的飲食,也不像世間這樣食用有漏的食物,要通過消化吸收來維持生命,而是以諸佛菩薩的大乘妙法甘露為食,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潤滋圓滿,絲毫沒有飲食缺乏或營養不足的痛苦。

3)身體殊勝:我們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轉生到淨刹之後,十方諸佛菩薩心間發出光芒,清淨無垢的蓮花自然開啟,托生出花蕊上的身體莊嚴相好,所有的身肢刹那間全部圓滿。

4)生後殊勝:我們出生後,學知識要通過老師的教導,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常伴有諸多痛苦與煩惱。而清淨刹土中的佛子,以自己的發願力和諸佛菩薩的智慧加持力,恒常在如來面前聞受深廣法門,身心法喜充滿,隨時可示現無量化身而利益無數眾生。

609、有些人提起殘忍之事會毛骨悚然,可是聽到地獄的描述,一點感覺都沒有,這說明什麼?若認為地獄的痛苦不存在,會有什麼過失?請以教證、理證加以說明。

答:這說明他對因果沒有生起真實定解。

對因果產生邪見,比造五無間罪還嚴重。1)教證:《極樂願文大疏》中說:“聽聞了上述這些善不善業因果法門,反而認為這是不真實的,只不過是一種表面的說法、傳說而已。對因果產生邪見,這是比造五無間罪還嚴重的惡業。”2)理證:因為五無間罪有懺悔的機會,而這種惡業斷絕了善根,乃至在沒有對因果生起誠信之前,進行懺悔也無有恢復的機會,將于許多阿僧祇劫中不能從惡趣中解脫。

610、為什麼造善業會得到快樂、造惡業會感受痛苦?你今後有何具體打算?

答:這是一種因果規律。佛經中說:“譬如種子苦,它的果也苦;種子甜,它的果也甜。同理,罪業的苦種子,只會產生痛苦的苦果;善業的甜種子,只會產生快樂的甜果。”有些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說:“快樂全部是往昔造善業而得,不要說人間的快樂,縱然在熱地獄裏出現一瞬間涼風,寒地獄裏出現一絲溫暖,也是前世造善業的果報。痛苦全部是往昔造惡業而得,不要說凡夫的痛苦,即使阿羅漢身心不適,也是前世造惡業的果報。”因此,今生來世一切快樂的來源,就是造善業;今生來世一切痛苦的根本因,就是造惡業。

611、有些人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遭到別人的輕辱誹謗,就不願意再發心了。這時候你會怎麼勸他?

答:引用比喻勸說他:比如太陽在普照大地的時候,雖然盲人看不見,群山中有個別地方照不到,但太陽不會因此而乾脆不來人間,不管怎麼樣,它都會平等地普照大地。同樣,菩薩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雖有野蠻眾生對他譭謗、造違緣,並做各種各樣的邪行,但發心強烈的菩薩不應退失信心,因個別人的不良行為而放棄利益眾生。否則,這不是大乘的行為。

612、做任何事情之前,應當如何觀察抉擇?此舉有什麼好處?你是這樣的嗎?

答:首先要觀察自己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著手進行,如果無能為力,則暫時放棄不做。假設力所不及,還是不做為好,一旦開始就不要半途而廢。

一方面對生生世世是很好的緣起,自己一生中都會很順利;另一方面也符合做人的基本標準。

105節課

613、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廢、有頭無尾,會導致哪些嚴重過患?請對應頌詞一一說明。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在聞法方面有什麼打算?

答:1)“串習、增罪”(等流果和士用果):在修持某件善法時,如果中間就放棄,這種惡習將感召來世也將屢屢退失誓言的等流果。以此等流果所導致,士用果的罪業也越來越大。

2)“增苦”(異熟果):以罪業上中下的不同程度,分別墮入三惡趣,即使獲得人身,也會感受極其難忍的痛苦。

3)“他業卑劣”:若放棄了這件事情,其他事情也很難成功。

4)“彼果卑劣”:本來會有十分善妙的果報,但因為中途中斷,所以果報不一定成熟。即使成熟,時間也極為漫長,效果不太理想,根本不如善始善終的功德大。

5)“複不成”:有兩種解釋方法:(1)中斷了以後,雖然很想再接上,但大多不能成功,常因各種違緣而拖延,一生中也不一定有這個機會。(2)一件善事沒有圓滿的話,其他善事也無法善始善終,最終必將一事無成。

614、我們應該生起哪三種自信?其各自的含義是什麼?請以你自身為例進行解釋。

答:1)善業自信:為了利益眾生,對行持善法充滿自信。

2)斷惑自信:也叫滅惑自信,為了利益眾生,對滅除自他一切煩惱充滿自信。

3)能力自信:行持善法和斷除煩惱時,自己有強大的心力,堅信必定會斷盡煩惱、圓滿行善。

這三種自信,本體上沒有區別,只是反體不同而已。

615、為什麼說只有我才能度化眾生、弘揚佛法,其他眾生肯定不行?在此過程中應注意什麼?

答:因為世間上的芸芸眾生,日日夜夜為煩惱所左右,被痛苦所束縛,一輩子奔波忙碌,到頭來連成辦自利也力所不及,何況是將無量眾生安置於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果了。而我不僅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大乘善知識,而且相續中有利他的菩提心,相比之下,“眾生不如我”,所以我應當努力成辦自他一切利益。

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雖然應以承擔一切的自信成辦自他二利,但這種自信千萬不可變成一種傲慢,產生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的顛倒執著。

616、有些人在學佛過程中,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想徹底放棄。對於這種人,你應該如何勸導?

答:勸他不要這麼脆弱,而應振作起來。不具足正知正念,才會非常脆弱,如死蛇一樣,即使遇到烏鴉般的小違緣也無法對治,使自己的修行受到損害。

其實外境並沒有什麼損害,真正障礙自己的是內心怯懦,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所以,自己應該精進努力,不要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否則任何善法都無法圓滿成辦。

106節課

617、不具足“力之自信”的人,在行為上有哪些表現?請舉例說明。

答:懦弱膽怯,做任何事都覺得自己不能勝任,以此而不能精進努力,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導致任何善法都無法圓滿成就。

比如,有些人只是患了小感冒,就趴在床上起不來,甚至連吃飯也很困難;有些人稍微遇到一點違緣,馬上被嚇跑了,自己的聞思修行全部中斷;有些人怕冷,缺乏過冬的燃料或因身體稍有病痛,就忙著要離開修行道場。這些都是不具足“力之自信”而導致的。

618、我們現在不能精進的兩大違緣是什麼?應當如何對治?

答:一是白天散亂,沒完沒了地做些無聊的事情;二是晚上睡眠過多,經常超出常人的標準線。

必須先從內心發起堅定自信,然後發起勇猛無畏的精進,如果一再為罪惡所敗,卻想超越三界,那豈不是笑話嗎?我們應當戰勝一切煩惱罪惡,而不讓任何煩惱擊敗。我們是三界獅王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子,應該堅持這種戰勝一切的信心。

619、佛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如何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小乘、大乘、密乘在對治煩惱方面,側重點有何不同?

答:側重對治貪心煩惱,宣說了二萬一千律藏;側重對治嗔心煩惱,宣說了二萬一千經藏;側重對治癡心煩惱,宣說了二萬一千論藏;平等對治所有煩惱,宣說了二萬一千密法。

小乘認為貪心最可怕,菩薩乘認為嗔心危害最大,密乘認為癡心是最大的違緣,三乘可分別對治三大煩惱。

620、傲慢與自信有什麼差別?傲慢會導致哪些過患?請以你周圍的事例進行說明。

答:我慢是染汙性的煩惱,能使人墮落,而殊勝的自信並非如此,它根本不隨煩惱所轉,反而能制服被煩惱所轉的我慢。

由於傲慢屬於六根本煩惱,故能令人墮入惡趣,即便轉生為人,因為以前的異熟果所感,也會不斷遭受各種痛苦,失去人間的種種歡樂,經常成為他人使喚的奴僕,食用的是殘羹剩飯,而且愚笨、醜陋、體力不足,處處受人輕賤和蔑視。

107節課

621、傲慢與自信有什麼不同?你平時是怎樣區分這二者的?

答:1)傲慢是五種根本煩惱之一,認為自己的見解至高無上,像外道一樣無義苦行,就是因為傲慢所致。而所謂的自信,是對修法、成佛、度眾生充滿信心,堅信自己能承擔一切。

2)傲慢是一切苦惱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暫時究竟快樂的來源;傲慢是增長煩惱的,自信是對治煩惱的;傲慢只能增長三界輪回的痛苦,自信能帶來暫時究竟的成就和解脫。所以,二者不能相提並論。

622、什麼是真正的英雄?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樣做會有哪些利益?

答:能克制傲慢嗔心等煩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要堅信自己能戰勝一切煩惱,這是斷除傲慢等煩惱的有力助緣。如果一直堅持這種信心,那麼由此能產生巨大的功德,為降伏煩惱而奠定堅固的心理基礎。

如果斷了以傲慢為主的煩惱,那麼一定會成就佛果,以二十七種事業來度化天下無邊的眾生。

623、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上中下三等人有什麼差別?你屬於哪一種?

答:上等修行人,在遇到惡劣環境時,不僅自心不為煩惱染汙,還能通過善巧方便,對其他煩惱眾生加以調伏。

中等者,自己能把握自己的心,不被煩惱所轉,雖然沒能力度化他人,但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中呆下去。

下等者,應遠離不良環境,前往寂靜的地方。

624、現在末法時代,外境的誘惑非常強烈,作為修行人,你該怎樣護持自己的道心?請舉例說明。

答:請自己發揮。

108節課

625、什麼叫“歡喜”助緣?它可以對治哪些方面的懶惰?

答: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樂地遊戲一樣,我們的心應非常熱衷於投入自己所修的種種善法,而且要樂於其事,永不滿足。

它可對治有些人時得少為足的心態,認為自己學佛三五年了,現在已經足夠了;可對治什麼都不執著,對善法也不行持的錯誤觀點;還可對治對聞思佛法沒有興趣的行為等等。

626、世人追求的快樂,與修行人追求的快樂有何本質上的差別?明白此理之後,我們應當怎樣做?

答:世人勤求安樂,但能否成功也無有定準。而修行人修學佛法,為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萬行,百分之百可以獲得安樂。

明白此理之後,我們在自由自在之時,應精進努力行持善法。若不腳踏實地付諸實際行動,安樂不會自動地降臨,就像一大盆美味的水果擺在面前,如果不自己動手取食,那也不可能品嘗到美味。

627、作者用“嗜刃上蜜”這一比喻,想說明什麼道理?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答:如同舔食寶劍利刃上所粘的蜜汁,嘗食的甜味甚少,而付出的代價非常可怕。同樣,世人不顧一切去追求五欲享受,貪欲滿足所帶來的快樂渺小而短暫,為此卻要付出長久劇烈的惡道痛苦。

628、為什麼應該對善法產生歡喜心?請從本體和果的角度進行說明。

答:1)本體:我們為成就二利事業而奮鬥,依教奉行斷除惡業、自利利他的善行,必然會得到無比的大自在、大安樂,遠遠超過了世間上任何快樂。

2)果:行持善法能招感暫時的人天福報、究竟的佛陀安樂,遠勝於為追求渺小而短暫的五欲享受,付出長久劇烈的惡道痛苦。

109節課

629、“放舍”助緣有哪幾種分類?其主要差別是什麼?這樣做有何必要?

答:放舍分為兩種:暫時放舍、徹底放舍。

差別:暫時放舍,是行持善法過程中的放舍;徹底放舍,是圓滿一件善法後的放舍。

必要:暫時放舍,可以恢復力量,以圓滿完成善法,如果強撐著繼續下去,事情的成功率很低;徹底放舍,在行持其他善法時,將已成功的善法放置一旁,以便輕裝上陣,不讓它分散牽制自己的力量。

630、前面說修持善法若中途放棄,會有五種過失,而這裏又說可以放棄,二者是否矛盾?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並不矛盾。暫時的放舍,是在修法中身心疲乏、力量不濟時,自己主動地作的調整,是為了保證完成善法而作暫時調節,其發心不是捨棄善法,而是為保質保量完成善法。所以,與修持善法中途放棄完全不同。

631、在修持對治方法時,應該怎樣不放逸和護持正念?請用比喻進行對比說明。

答:1)不放逸:好比沙場上身經百戰的老戰士,遇到敵人攻擊時,能巧避鋒芒而戰勝對方。和煩惱作戰時也應如此,先避開煩惱鋒刃不為所傷,而後巧妙地對治、消滅煩惱。

2)護持正念:在戰場上失落了手中利劍的戰士,都會害怕被殺而立刻拾起劍來。同樣,如果忘失了對抗煩惱、精進修行的正念之劍,應該想到地獄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632、如果沒有謹慎護心,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危害?對此你有哪些親身體會?

答:就像為毒箭所傷者,箭毒隨著血液迴圈很快就會漫及全身。同樣,如果煩惱逮到了機會,罪惡染汙就會立刻遍覆自心,從而造下各種惡業,將今生來世的一切功德摧毀無餘。

110節課

633、什麼叫實行力和控制力?在對治懶惰的過程中,應當如何運用這兩種力?

答:實行力是通過正知正念來取捨,然後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控制力是依靠自己的智慧進行分析,令身心獲得調柔自在。

1)實行力:好比沙場上身經百戰的老戰士,遇到敵人攻擊時,能巧避鋒芒而戰勝對方;和煩惱作戰時也應如此,先避開煩惱鋒刃不為所傷,而後巧妙地對治、消滅煩惱。

在戰場上失落了手中利劍的戰士,都會害怕被殺而立刻拾起劍來;同樣,如果忘失了對抗煩惱、精進修行的正念之劍,應該想到地獄的恐怖而迅速提起正念。

就像為毒箭所傷者,箭毒隨著血液迴圈很快就會漫及全身;同樣如果煩惱逮到了機會,罪惡染汙就會立刻遍覆自心。

好比有人為劍所逼,捧著注滿油的缽行進,如果油溢了出來,他立刻就會血濺當場,這時,捧缽者一定全神貫注地捧缽而行;同樣,持戒者也應如此謹慎專注的護心。

又如毒蛇入懷時,人們會立刻起來將它抖落;同樣,察覺到睡意和懈怠生起的時候,應立即驚醒過來把它們消除。

每次遇到疏忽而犯過錯時,都應當深刻地自責,然後再三提醒自己:以後一定不犯這種錯誤。

總之在任何時候,都要精勤修持正念,以防罪過發生。並且以這樣的心態向善知識求學,完成菩提正道的修行。

2)控制力:為了有能力堪任種種善行,應該在行事之前,憶念有關教言而謹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歡喜愉悅地去進入行動。

就像絲絮能隨風吹送而來去自如輕盈地飛舞,倘若身體輕安,為振奮的心意帶動,一切善法都易於成就。

634、護持正念的根本是什麼?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答:護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師,《劄嘎山法》中說:“我們這些初學者,應當像諺語中所說的‘小孩拉著母親的衣襟’一樣,瞬間也不離開上師。”按照《毗奈耶經》的要求,修行人入門之後,最少十年不能離開上師。假如不具足這種因緣,有些大德說,那絕不能離開上師的教言,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用正念來約束自己。

635、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時,需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攝持?這樣會有哪些利益?

答:應該在行事之前,憶念有關教言而謹慎不放逸,努力振作精神,歡喜愉悅地去進入行動。

若做任何善事都能隨順歡喜,不會生厭煩心,則會為振奮的心意帶動,一切善法都易於成就,中間也沒有什麼退縮、牢騷等等之類的麻煩。

636、學習本品之後,你在精進學佛方面有何打算?

答:請自己發揮。

 

第八品  思考題答案

111節課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沒有專注於佛法,原因是什麼?應當如何對治?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答:不專注的原因,一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很可怕,二是周圍的環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較差,以這種種因緣所致,心整天處於散亂和迷亂中。

應當舍離世間的一切,完全拋棄塵俗的妄念。這樣身心得以寂靜,散亂就不會產生了。

638、為什麼要斷除親友、名利等世間俗事?應該怎麼樣斷除?

答:修行人如果不遠離親友名利等,身心常為這些所羈縛、干擾,那麼要舍離世間,生起出世的禪定、智慧,可以說是無有任何可能性。這些貪執都是輪回之索,如果自心不能斷除這些,則斷絕了出離輪回的希望。

依靠禪定所生的勝觀,才能滅盡種種煩惱種子。知道了這個道理後,應當首先努力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須先使內心遠離世間貪著。

639、禪修為什麼需要良好的環境?為此你有何打算?

答:外境對心識的作用非常大,《學集論》雲:“若除外境擾,心寂不動搖。”倘若沒有外境的干擾,心便會寂然不動,所以我們應首先捨棄俗世的憒鬧而使身寂靜。假如身體得以寂靜,心也會從分別妄念中解脫出來。

640、名詞解釋:外散亂  內散亂  寂止  勝觀  九種住心

答:1)外散亂:身體跟親朋好友吃喝玩樂,口裏說些無關緊要的話。

2)內散亂:意識胡思亂想,分別念紛紛湧現。

3)寂止:心安住於真實的法界。

4)勝觀:真正認識了法界的本性。

5)九種住心:安住、正住、攝住,從外方面進行調心;近住、調住、寂住,從內方面進行調心;最寂住、續住、等持住,從密方面進行調心。依靠這九種調心次第,令心逐漸得以安住。

112節課

641、為什麼說貪執無常的親友,是非常愚癡的行為?我們應怎樣將此轉為道用?

答:為了貪執一個人,便會造作種種惡業,種下種種惡的習氣,果報成熟以後,後世將墮入惡趣,千百萬劫中見不到所喜愛的人。縱然下一輩子偶爾見面,是親是怨也很難預料。所以貪執無常的親友,去觀察時無有任何意義,反而是毀壞自己的根本因。

在修行中捨棄暫時的親人,應了知一切眾生都曾做過自己的親人,從而拋棄狹隘的貪愛煩惱,代之以廣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報答輪回中一切父母親人的恩德。

642、假如自己如願以償,得到了所喜愛的人,是否就會從此滿足?為什麼?對此你有哪些感受?

答:並不會就此滿足。因為眾生的欲望沒完沒了、永無止境,佛陀在有關教言中講得非常清楚,對人事物的貪戀越大,執著就會越多,如同飲用鹽水一樣。《廣大遊舞經》雲:“喜歡世間欲樂者,如飲鹽水無足時。”

643、為什麼說“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請分析其中的邏輯關係。

答:因為貪執親友,心靜不下來,寂止就沒辦法產生;沒有壓制煩惱的寂止,勝觀智慧如同無根之苗芽,無法生長起來;而本來清淨的諸法實相,也就不可能現見。

644、無常的親友為何能毀壞常有的解脫法?這種說法是否矛盾?為什麼?

答:不矛盾。因為世間親友雖是無常易壞之法,但我們因對其百般執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來藏智慧,一直沉溺在輪回中不得解脫。

645、本論中“凡愚”的範圍包括哪些?如此鑒別有何必要?常與這些人交往接觸,會有什麼過患?

答:“凡愚”按藏文講義的解釋方法,分為與智者對立的凡愚、與老者對立的凡愚、與聖者對立的凡愚。本論指的是與智者對立的凡愚,並不是與聖者對立的凡愚。

有些人說:“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貪心,這是不會避免的。因為我是凡夫,不是登地菩薩,所以難免不精進。”如果鑒別了此處的“凡愚”是與智者對立的凡愚——愚者,就間接說明了智者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不一定非要獲得一地菩薩以上的果位。

世間凡愚的行為,無非是出於貪嗔癡的惡習煩惱,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不求向上解脫,只有恆時積累罪業。如果一心親近愚癡的凡夫,行住坐臥也隨同他們,這無疑會導致自己墮向三惡趣。甚至像麥彭仁波切所說: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毀鮮花一樣,一個晚上就全部毀壞了。如果想得到解脫,趨入聖者之安樂境,那就毫無必要去親近凡愚。

113節課

646、為什麼說與凡夫愚者交往時,對他們沒有利益,對我們也沒有利益?

答:對他們無利:因為凡夫愚者刹那之間會成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須臾間又會變成仇敵,對於本應歡喜信受的善行也會生起嗔恚,非常難以取悅。所以,進獻忠言時,他們不但要生嗔恨,還會反勸我們放棄各種善法,如果不聽從他們的惡言,便會大發嗔怒而墮入惡趣。

對我們無利:凡夫愚者對勝於自己者生嫉妒;對與自己相等者,則爭強好勝;對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稱讚會驕矜自滿;聽到逆耳之言是怒氣衝衝。與這樣的凡夫交往怎會有利益呢?與他們親近交往,必定會導致自己犯下自贊毀他的罪過,並且喜好閒談世間的無義之事。

總之,和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他們對我的修行沒有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給他們真正的利益。

647、既然與凡愚相處有害無利,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是否與大乘菩提心相違?為什麼?

答:作為大乘修行人,不能捨棄眾生,將他們置之不顧、拋之腦後,但要明白的一點是,我們的行為在什麼樣的人群中可以展開,在什麼樣的場合中可以行持,務必要掌握這個分寸。如果現在因緣沒有成熟,儘量不要接近他們,不然很有可能被他們同化。

這與大乘菩提心不相違。因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強,如果自己沒有定力,只會隨順他們,最後使道心徹底退失。我們應遵循佛陀的教言,內心中不能捨棄眾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響時,行為上還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為主!

648、在修行的時候,為何要選擇適當的環境?應儘量避免與哪些人接觸?請引用教證進行分析。

答:人畢竟受環境的影響,也受別人語言的影響,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個特點。若與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他們對我沒有幫助,我對他們也無法饒益,故而只有遠離他們,默默發願將來度化他們,現在最好不要跟他們同流合污。否則,不久的將來,自己的道心必將退失無疑。

《寶雲經》中說了九種惡知識:破戒者、邪見人、失威儀者、邪命人、樂憒鬧處者、多懈怠者、樂著生死者、違背菩提行者、樂居家眷屬者。若與這九種人接觸過密,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違緣、障礙,因而應敬而遠之,謹慎地對待。

114節課

649、正式講課之前,上師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幾點?你平時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1)提醒每天早上修菩提心;2)聽法的行為要如理如法,不能看法本以外的書以及做其他事情、講話等;3)在每次聽經之前,大家一定要發菩提心,並且在發心時要串習訓練。

650、修行人理當以什麼原則與人交往?為什麼要這樣?

答:應該遠離凡愚俗情的羈縛。一旦遇上了,應和顏悅色地善待他們,但是不要過於親密,最好採取君子之交的不親不疏。

世間的一切都會顯現無常,而且每個人前世的業力不同,今生的性格愛好也不同,沒有深交時覺得對方一切都隨順自己,言行舉止隨自己而轉,實際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漸交往的過程中,不可能不發生矛盾,對別人的希望越高,最後無常到來時,失望痛苦也就越深,保持平常而穩重自主的心態處世修行,今生定會過得安穩而富有意義。

651、請以比喻說明,出家人與施主之間應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否則會有哪些過患?對此你有何深刻體會?

答:作為一個出家人,外出化緣乞食時,應像蜜蜂采蜜而不戀花一樣,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後,對施主應視為素昧平生,與他們淡然相處。

如果一個凡夫出家人,長期與固定的施主來往,貪執習氣難免增長,結果施主把上師執為己有、上師把施主執為己有,對雙方都是一場災禍。彼此互相捨棄、製造違緣、爭鬥詆毀的情況會經常發生,甚至僧人因與施主經常交往,最後會還俗成家,墮入世俗之網。

652、為什麼說貪執將會導致無量痛苦?請從出世間、世間的角度一一分析。

答:從出世間法而言,哪怕你只貪一點食物,來世的果報也非常可怕。在活著的時候,對人也好、財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貪執。否則,臨死時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態,很有可能會墮落。

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很多人貪這個、貪那個,世間上可貪的對境非常多,得不到時就很羡慕他人,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完美,總想要成為別人。但回歸原地的時候,其實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貪執都會消於法界。

115節課

653、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名聞利養?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貪著外境財利,貪著這些將引生墮落三惡道的恐懼。

貪欲重的人今生會因所欲不遂而恒常處於懊惱痛苦之中,在後世,更會因此而招感墮落惡道的恐懼痛苦。另外,名聞利養的本性是離散壞滅的無常法,如同水中月、空中花,無有任何實質,人們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去追求,最終也會如同夢中的買賣,實際中毫無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財物利養豐富,美名也傳揚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卻無法隨心所欲地伴我去後世。

654、在聽到別人讚美或譭謗自己時,應該怎樣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對?世間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樣對待的?

答: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讚美,此時應把持自己,去反思這並不值得喜悅,因為在讚歎者的背後,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眾生對我不滿,在這種情形下,自己還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

同樣,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譏諷、譭謗,此時也不能因此而頹喪、憂傷,喪失信心勇氣。以全面的眼光看,雖然眼前有人譏謗,但其他還有很多人會讚歎、鼓勵我,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為那些區區的譏毀言詞而憂傷。

後一問請自己發揮。

655、在利他的過程中,眾口難調,無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滿意,這時候應該怎麼辦?你以前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答:佛陀都無法滿足所有眾生的願望,我們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只要自己發心清淨,對得起一切眾生,應該自己做主、憑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為有人誹謗就放下來。

116節課

656、前面講菩薩要全力攝受眾生,這裏又說要捨棄凡愚,前後是不是自相矛盾?為什麼?在此過程中,需要避免哪種誤區?

答:這並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講得非常清楚,如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裏說:“雖無力利他,彼意樂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實行利他。”雖然我們沒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顆純潔的利他心,實際上已經利益眾生了。我們作為凡夫人,直接利益眾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說,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過利他的發心來利益眾生。

當然,大家也不要認為只發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機會,也什麼事情都不做,這是不應理的。假如會受到環境的污染,那可以暫時保護自己,但如果有了不為外境所擾的修證功德,度化眾生義不容辭。

657、寂靜處的友伴和處所分別指什麼?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樣創造寂靜環境修行的

答:友伴:指山林中的樹木、飛鳥和走獸。它們不會發出刺耳煩心的言詞聲音,與它們相處,內心會非常安樂平靜。

處所:指樹下、山洞裏、無人寺院中。可使心對什麼都不牽掛,不再眷念家宅和親友,完全斷舍一切對塵世的貪欲。

 

 

第七品

精 進

   

法本下載   科判下載   思考題下載   思考題答案   頌詞MP3下載

   

第七品全部音頻/視頻/配套文本點此進入

       

 



[1][1] 此句藏文原義是:而一般染汙性的的我慢隨著煩惱敵所轉。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