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6 23:58:05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四之二 2006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四之二)

我剛剛問維那師父,你們會不會唸「妙香遍塗花散之大地」的這個供養文。於是法王就問說:你們剛剛說什麼?我說:我問他們會不會唸供養曼達拉的偈頌文。後來法王就說:「最好對我的供養,就是依教奉行。」

接下來是講到法施的部分,也就是:

88、無病而覆頭、纏頭或撐傘、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說法。

89、莫示無伴女,慧淺莫言深,於諸淺深法,等敬漸修習。

接下來就講到出家男眾的行為。對於智慧不夠的人,我們不應該跟他說很深奧的法,讓他產生迷惑,要以最淺的方式來教導他、引導他,所以在此有說到了,「慧淺莫言深」。而且一個人出去外面的時候,或者是一個人在說法的時候,如果沒有男眾出家人的法友(伴侶)的話,只有自己單獨一個人的話,不要對一個女孩子說法,所以「莫示無伴女」。如果是比丘尼、或者是沙彌尼的話,同樣的也是「莫示無伴男」。「於諸淺深法,等敬漸修習」,這句話確實是非常受用的,因為眾生根器不同的緣故,隨著不同的根器、有不同的教法。雖然是同樣佛陀所說的教法,但是衪也隨著根器的不同,而會說了「深」的法以及「淺」的法等,有眾多不同的教法。對這些眾多不同的宗義,我們都應該要去尊敬它。所以在此就說了,「於諸淺深法,等敬」,要尊敬,「漸修學」,並且有次第的去學習。“

90、於諸利根器,不應與淺法,不應捨律行,以咒誑惑人。

最下面這一句「以咒狂惑人」,這應該是以經咒惑人。如果有能力可以去學習經典,或者是可以閱讀經典,他有能力可以去聞思修的話,那就不要叫他一直唸經文、或者是唸佛號、咒語,不應該以這種方式去引導他的。因為他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去學經典,這個時候你就要跟他講聞思修的道理。

西藏過去的歷史裡面,我們可以知道某一些寺院,他們最主要所做的就是法會,所以那些有智慧的、或者是上根的學佛者,很可惜的!他們這一生就在法會當中度過。他們明明有能力、有慧根可以去聞思修的,很可惜的!沒有這個機緣。同樣的,像漢傳的淨土宗或禪宗,明明有能力可以多聞多學,廣聞或者學習證悟的,可是就叫他們什麼都不要想,只要好好的打坐就好,或者說什麼都不用去學,只要好好念佛就好的話,那就是很可惜了!當然,如果沒有這個能力讓他專注一境的去打坐,或者沒有能力去學習,那叫他好好的去念佛,那當然是值得隨喜的;可是如果有能力的話,那又另當別論了。

而且在學習的時候,如同《修心七義》裡面所說的,雖然內心裡面改變,可是外在的行為還是需要保持原有的樣子。西藏有一句俗語就說了,「內心的證量,如同天人般的成就,可是外在的行為,卻要像凡人一樣的庸俗。」同樣的,我小時候,也曾經被達札仁波切這樣呵斥過,那是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了。“

91、牙木與唾涕,棄時應掩蔽;用水及淨地,不應棄屎溺。

92、食時莫滿口、出聲與咧嘴。坐時勿伸足,雙手莫揉搓。

「雙手莫揉搓」,就是說不要用自己的手,一直抓自己手臂的肌肉,好像一幅很有肌肉的樣子。

93、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婦;世間所不信,隨俗避譏嫌。

「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婦」,這是針對男眾而說的。同樣的,若是女眾的話就倒過來,「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夫」,丈夫的「夫」也可以。「世間所不信,隨俗避譏嫌」。

94、單指莫示意,心當懷恭敬,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我們要跟別人說「是這個方向,你要這樣走才是正確」的時候,不要用一隻手指頭,應該用整個手掌,這樣去指示才對。用一隻手指頭是代表沒有禮貌的,一般我們生氣的時候會說:「你…」,都是一隻手指頭出來的。但是如果要介紹、尊敬的跟別人說某件事的時候,我們應該要五個手指頭都伸出來,以合掌的方式來指示。

95、肩臂莫揮擺,示意以微動、出聲及彈指;否則易失儀。

96、睡如佛涅槃,應朝欲方臥;正知並決志:覺已速起身!

接下來就講到睡姿了。在睡覺的時候,最好就是還沒睡之前,就要想好明天大概什麼時候要起床,以這樣的正知和正念來進入睡眠。

97、菩薩諸行儀,經說無有盡。然當盡己力,修持淨心行。

菩薩們無論在行任何的菩薩學處的時候,一開始就要以正念和正知防護內心來修行的。

98、晝夜當各三,誦讀三聚經,依佛菩提心,悔除墮罪餘。

99、為自或為他,何時修何行,佛說諸學處,皆當勤修習。

100、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善學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菩薩為了利益有情的緣故,他是什麼都會去學習的,沒有說不學的內涵。至於所學的內容,要不要用上或者付諸於實踐,是要看當下的情況會不會對他人有利。所以這種菩薩學佛的方式,菩薩學習的方式,真的是值得我們去隨喜的。如果我們一早起來,馬上的讓自己回憶起:「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要迴向於無上菩提」的話,那你這一天任何的行住坐臥,都會因為早上的動機,即使在吃飯的時候,也能夠累積無比的資糧。因為你覺得吃飯是維護這個修法的工具,讓它能夠繼續的維持生命,讓它能夠繼續的走上成佛之道。所以同樣是在吃飯,可是因為動機不同,卻能夠累積無比的資糧。

101、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但為有情利,迴向大菩提。“

102、捨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

103、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此及餘學處,閱經即能知。

初學者為了能夠修學的緣故,所以對所修的道次第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要認識道次第,必須依靠有經驗的師長,他的引導下才能夠認知的;否則的話,只是了解文字上的意思,是沒有辦法真正體會到這個內容的。所以在此就說到了上師的重要,善知識的重要了。

在此有說到善知識的定義,「善巧大乘義」就是多聞大聖教法,並且通達教理。第二就是「安住淨律儀」,所聽聞的內涵,他有付諸於實踐,有如實的去行持這個律儀,也就是「修證」以及「多聞」的這二種功德。至於要如何依止這個善知識呢?如同《華嚴經》裡面,如何依止善知識之理般的去依止善知識。

在此說到了善知識的重要,就像我們接受一般的教育,學校裡面的學生,他的教育水準到達哪個程度,跟學校裡面的老師是有直接關係的。同樣的,像機械工或者是像醫生,我們要學醫的時候,就不光只是文字上的一種言述而已,最主要是要有一個有經驗的醫生,帶我們實際去做醫療,我們才有辦法學到他的工巧部分的。這個就必須要有一個有經驗的人來引導我們,我們才能夠更一進的了解技術上的問題;否則的話,光是靠文字上的言述,是很難了解的。所以修學佛法,更是需要一位有經驗的老師教導我們才有辦法的。

可是弟子還沒有依止這位善知識之前,必須要好好的觀察。雖然沒有善知識可能會讓我們墮落於邪道,可是也不要急促的去依止善知識。當你覺得這位上師值得去依止,那時候弟子就要去了解善知識必備的條件是什麼?觀察他是否具有這個條件?在觀察的過程,或者是還沒有依止之前,可以把這位說法的上師作為是法友,作法友想,他所說的佛法當作是一種討論,以這樣的方式來學習,這並不為過。“

103、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此及餘學處,閱經即能知。

如果我們已經接受了菩薩戒體的話,為了能夠了解菩薩戒條,必須要多多閱讀經典。閱讀哪些經典呢?「此及餘學處」,這裡面的「此」字就代表了《華嚴經》,《華嚴經》要多多的去學習。以《華嚴經》來講的話,翻成藏文的《華嚴經》只有六卷,但是翻成中文的話,那就有很多卷了,這個要多多的去閱讀。

104、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首當先閱覽,尊聖虛空藏。

已經得到戒體之後,為了能夠讓我們了解戒條,以及犯戒要如何淨除的這些儀軌,所以我們要去閱讀《虛空藏經》。

105、亦當勤閱讀,學處眾集要;佛子恒修處,學集廣說故。

「亦當勤閱讀,學處眾集要」,在這個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的去閱讀,寂天菩薩引經據論匯聚很多有關菩薩學處的這個經文,廣的部分叫《集學論》,以及略的這兩篇。略的部分沒有被列入為藏傳的論藏,聽說已經翻成藏文了,所以「佛子恒修處,學集廣說故」。在這個同時,也應該去閱讀龍樹菩薩所著作的《集學論》,所以:

106、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要。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107、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為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

108、再三宜深觀,身心諸情狀;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再三宜深觀,身心諸情狀」,一般正知最主要是由正念所產生的,這是正知的共同因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多少少對正知的生起會有幫助的,所以是由「身」以及「心」兩種的狀況而產生。「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109、法應躬謹行,徒說豈獲益?唯閱療病方,疾患云何癒?

「法應躬謹行,徒說豈獲益?」了解了正法的內容,應當付諸於實踐,而不只是言詞上的一種解說而已,就像好比「唯閱療病方」,如果我們只是了解、或者是解讀藥方的話,「疾患云何癒?」這個病怎麼可能會獲得治療呢?這以上結束了第五品。“

第六品  安忍

1、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2、罪惡莫過瞋,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現在就講到第六品「安忍」的部分。首先先講到安忍的殊勝,以及不安忍瞋恚的過患。如同我們透過四力懺悔,能夠洗滌以前的惡業,同樣的,我們的善業是由什麼而被洗滌的呢?是被「瞋心」給破壞的。當然「邪見」也是破壞善業的力量之一,但最主要在此是講到了瞋心。「瞋心」要破壞善業的時候,它的因緣有很多種,就像他平常很容易生氣,或者平常不是很容易生氣,這也是有差別的。所以它破壞力的大小,會隨著眾多因緣的不同,而決定這個瞋心破壞善業力量的大小。當然所破的這個善行,最容易被破除的就是布施的功德,或者是供養的功德,這個是很容易被瞋心給破壞的。

當然在破壞的過程當中,有分「瞋者」和「被瞋者」之間,道證功德的不同,所破壞的善業也不一樣,它的破壞力也不一樣,是有這種的區別。總言之,沒有比瞋心更有力量的去摧毀我們所累積的種種功德,也是因為如此,瞋心的正對治力──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對一般修行者而言,瞋心是極大的忌諱,因為瞋心會帶來極大的傷害,更何況是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如果是菩提心的行者,瞋心是萬萬不可有的。在利眾的時候,佛曾經有開緣說:如果以貪心去利眾,能夠有收攝眾生的作用,或者有這一方面的好處的話,貪心有時候可被開緣;可是瞋心卻不是如此,瞋心是沒有被開緣過的。

可是在金剛乘裡面,因為「方便」和「智慧」這種無二的瑜伽的緣故,他刻意的遮止了凡夫相,那時候的我執不會產生;我執遮擋之後,仔細的去思惟空性,再把思惟空性的智慧,轉為了本尊相;現起本尊相之後,在「所緣壇城諸尊、能緣空證智慧」,也就是說已經現起的了壇城相之後,再把它想成空性,以這種方式為根本意樂。可是為了要調伏眾生的緣故,他現起了這種憤怒相,他的心好像是一種憤怒的感覺,這個我們把它取名為「瞋心轉為道用」,因為他那時候當下的意樂,看起來是有點粗魯的,但是實際上他的根本意樂是空正見,在這樣的情況當中,我們說到了「瞋心轉為道用」。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去看佛像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憤怒相等等。就像華人就有不動佛,憤怒不動佛的這種本尊之相,他會露出厲牙等等。有一次有一個日本商人去了西藏之後,遇到了我,他跟我說:西藏人非常好,心地非常善良,而且非常懂禮貌。我去西藏寺院拜拜,在寺院的一個角落,有一個蠻暗的、黑漆的房子,於是我就跑到這個房子裡面,那都是很暗、很暗這樣子。可是突然間,我看到一個面目猙獰,好恐怖的樣子,原來是一個本尊像,嚇了我一大跳,嚇得我晚上都睡不著覺。他就問我說:奇怪!你們藏人的佛法不是一直在強調悲心嗎?怎麼會有這一種的本尊呢?怎麼會有這麼恐怖的佛像呢?這是因為不了解之前所說的咒乘內涵的緣故,所以產生這個疑惑的。

因為實際的情況當中,有「瞋心轉為道用」的緣故。由於這種「道」,相應的「本尊」他必須要示現憤怒相,才有辦法相應這個道理,否則的話,由「瞋心轉為道用」與這個相應的本尊,他示現不憤怒、或平息相的話,那就很奇怪了!因為每一個道,都有它相應的本尊,自然就會顯示、或露出與此道相應的相。“

3、若心執灼瞋,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生氣的時候有很多的過患。第一個就是你生氣的當下,原本快樂的心情,馬上就會瞬間的不見,這是很直接可以看到的。原本你的心是很安寧的狀況,或者是很平息的情況,可是一旦瞋心一生起的話,那時候內心就會非常煩燥。原本可以睡得很好的,但因為生氣就沒有辦法安眠入睡了。原本吃飯的時候,可以知道這飯是什麼味道的,因為生氣的緣故,所以連飯的味道都忘記了。因為生氣的緣故,所以看到自己原本最好的朋友也會生氣,雖然不是對自己的好朋友生氣,可是他平常就很生氣的話,好朋友過來看他的時候,他無論看到任何的人都會生氣,這很奇怪!他看到花也會生氣,看到自己家裡養的鳥也會生氣,他什麼東西都想要踢、什麼東西都想要摔,這個就非常煩燥了。

4、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施主若易瞋,反遭彼弒害。

對自己有恩惠的,像父母親、或者是平常幫助自己的這些親朋好友,他們可能過去都一直在幫助我們,他們已經幫助我們好幾年了;可是,就是因為當下那種強烈的瞋心,完全不去在乎他們之前對我們的恩惠,好像完全忘記一樣,反而去傷害他,最後造成終生的遺憾,這個就是瞋心的過患。

5、瞋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若心有瞋恚,安樂不久住。

「瞋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如果有一個人生氣的話,隨著他的那個瞋心,周遭的氣氛都不對勁了。我們去好友家拜訪的時候,如果這個好朋友他正在生氣的話,我們連那個門都不想進去,一看到情況不對勁就想要逃走,這就是代表瞋心所帶來的氣氛不對的加持力吧!同樣的,如果以生氣的心態,去餵這些動物的時候,我相信動物也不會想吃你餵的東西。其實像動物來講,牠們是非常現實的、也是非常直接的,如果你餵貓狗的時候,你是以摸頭的方式,慢慢的、輕撫的去餵牠的話,說不一定牠很高興;可是,你邊踢、邊打、邊餵的話,那貓狗也不會理你的。無論是上師,或者是任何人的,只要他平常脾氣是非常暴躁的話,最後他就沒有人會去依止他了,沒有人會去接近他、靠近他的。像一個家庭來講的話,如果這個家庭的成員,他們平常脾氣並不是很好、很暴躁的話,那這個家庭就沒有辦法和睦相處了。以個人來講的話,個人的情緒如果沒有好好控制的話,不只內心沒有辦法安寧,會引發不需要的痛苦以外,而且會有更多的疾病,對身體健康也不好,而且會讓自己提早夭壽(折壽),會有這種的危險。而且死之後,會留下不好的名譽。“

6、瞋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精勤滅瞋者,享樂今後世。

在此就說到忍辱的利益以及瞋心的過患。有關瞋心的過患的解釋上,我們也可以知道說,瞋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是絕對有傷害的。並不是以佛法的角度去看,以一般世間注重自己身體健康人的角度,以科學的角度去看的話,也可以知道生氣對自己的身體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我們為什麼要生氣?會認為生氣好像會給自己帶來心力,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必須要勇氣來面對、來解決這個問題,會覺得瞋心會給我們帶來勇氣,瞋心會給我們帶來心力來面對這個事情;可是仔細這樣去想的話,這種勇氣是一種愚笨、愚蠢的勇氣和心力。因為當你產生強烈瞋心的時候,乍看之下是勇氣,可是實際上他看不清楚真實的狀況。  

我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有生氣的經驗,都有生氣過的這種成就,所以你們一定會知道的。怎麼說呢?如果你家裡有一隻寵物,是狗,你真正要打這隻狗的話,我的建議是你先慢慢的摸牠的頭,對牠笑一笑,再狠狠的往牠的屁股這樣一打的話,你才能夠打得剛剛好;否則的話,你一開始就很生氣,光是看到你的表情,牠就已經逃之夭夭了,你連打都打不到了。縱使牠沒有逃之夭夭,你這樣用力打下去的話,也不一定打得中,因為你生氣的話,你就看不清楚牠在哪裡了!所以生氣,它像強烈的火一樣,燃燒著你的心,所以它沒有辦法讓你看清楚實際的狀況,因為在生氣的當下你已經完全喪失理智了。

如果我們是動物的話,像狗牠為了要摒除種種的逆緣,所以牠會用生氣來解決問題的。如果是石器時代的人類的話,當然那時候生氣就無所謂了,因為那時候的生活跟畜生是沒有兩樣的。可是慢慢的,人有思想了,已經有文化的時候,生氣就沒有任何用處了,真正要解決問題是靠智慧,而不是靠生氣了。所以我們不能生氣,不是說我們是佛教徒不應該生氣而已,而是說以科學的理念來認知到,生氣於事無補,沒有辦法解決任何問題的。

所以就講到第6句了:「瞋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精勤滅瞋者,享樂今後世。」生氣是從哪裡來的呢?生氣主要是由內心的不歡喜而來的,這個就是瞋心的主因。內心有一種不歡喜的感覺,有了這個不歡喜的基礎之後,才會產生瞋心的。當瞋心強烈產生的話,想要對治就沒有辦法了,那就是難之又難了。所以與其去對治強烈的瞋心,還不如一開始就把內心的不歡喜給拿掉,這才是比較重要的。“

7、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得此不樂食,瞋盛毀自他。

8、故應盡斷除,瞋敵諸糧食;此敵唯害我,更無他餘事。

所以在第7句和第8句的時候就說到了,我們內心會產生不歡喜的主要來源,是因為有人傷害我及我的親友,或者有人障礙我及我的親友得到順緣等,而產生內心的不歡喜。

9、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10、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那如果內心有不歡喜的話,這時候我們要怎麼辦呢?可以透過第9句和第10句的內容來思考。遇到任何的事情,不要因此而撓亂我們的內心,因為你憂惱的話於事無補,反而會傷害種種的善行。第10句就說到了,如果有問題發生的話,就用你的智慧去解決,何需煩惱呢?煩惱沒有用。如果問題一旦不能解決的話,你煩惱又有何用呢?“

11、不欲吾與友,歷苦遭輕蔑,聞受粗鄙語;於敵則反是。

在此是講到了世間八法的內涵。「不欲吾與友」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遇到痛苦,所以有苦則不喜,有樂則歡喜。「遭輕蔑」,如果被別人輕視的話「不喜」,被別人讚嘆的話則「歡喜」。但是中間有少一個字,就是被別人供養、或者是收到禮物的話則「歡喜」,沒有被別人供養尊敬的話則「不喜」,我也不知道那幾個字要加在哪裡了。「聞受粗鄙語」,被別人說到惡言、或者是有關影響自己名譽的話則「不喜」,有人尊重我們的名譽、或者是對名譽有幫助的話我們則「歡喜」的,就是說到了八法了。哪八法呢?再重覆一次:「快樂則歡喜,痛苦則不喜」兩個,「受到別人尊敬或供養的話則歡喜,沒有受到恭敬或供養的話則不喜」兩個,「他人粗言(就是罵三字經)的話不喜,讚嘆的話則歡喜」,「名譽有損害的話則不喜,名譽上有利益的話則歡喜」,這八法。這是針對自己的,可是在敵人的身上呢?敵人他們痛苦的話歡喜,敵人快樂的話則不喜,自己的敵人被供養或尊敬的話不歡喜,自己的敵人沒有供養、沒有受到尊敬的話則歡喜等,所以「於敵則反是」,剛好顛倒了。所以在此就說到我們不高興的理由來自於哪裡,不歡喜的原因是來自於這八法的。

12、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上述雖然有說到種種痛苦、或者不歡喜的因緣,可是實際上痛苦一定是百分之一百的痛苦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的。痛苦一定是那麼嚴重的問題嗎?不一定的!為什麼呢?就像也佛親自說了,為了能夠獲得脫離的緣故我們要「知苦」,所以就在四諦裡面說到「知苦」,所以可見了解痛苦,對於解脫是有幫助的。所以痛苦也好像不是百分之百的那麼壞了!而且遇到痛苦之後,可以將「痛苦轉為道用」的話,那不是很善巧嗎?就像如果可以把毒物轉為藥物的話,這是一種很善巧的。而且再加上,我們既然已經在輪迴了,痛苦的因緣一定是無有間斷的,一定會產生的,它就是一個自性,它就是一個自然的軌則,它一定會有痛苦的話,你又何需那麼的在意痛苦的嚴重性呢?因為我們平常的感覺是,一旦有痛苦就受不了,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裡面一直認為痛苦是百分之百的壞,所以當我們遇到痛苦的時候馬上就要排斥,可是實際上好像也不是這樣子。所以當我們透過另一個角度覺得說,痛苦也有它利用的價值的話,遇到痛苦的時候,就不會馬上產生那種不歡喜心了。

13、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苦行伽那巴」,伽那巴是現在印度南部的伽那巴洲的人,不是指一個人,是那一洲裡面有許多的苦行者,「無端忍燒割;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在那個地區的人,他們覺得給予自己身體上的苦行,是一種修行上的莊嚴的話,更何況是我們現在已經承諾,為了利有情眾生要成就無上菩提的這種菩提心的行者,更需要修忍辱,更需要忍受種種的痛苦,不能夠因為一點點的小事情,整個人馬上變得像瘋子一樣,這樣的話是不行的!真正善巧的人,是無論痛苦怎樣的發生,或者再怎樣的嚴重,可是不要被當下痛苦的境給轉走,而是應該藉用痛苦的逆緣,來策勵自己去尋求痛苦的根本,連根拔除,這個才是真正的善巧者。所以遇到痛苦時,應該內心先緩下來,以理智去尋求苦因的根本,把這個苦因拿掉,這才是真正的善巧了。當然這是很困難的,如果我們覺得這個痛苦要去面對它,要去解決痛苦我做不到!會有這種疑惑的話,第14句就說到了:

14、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一切的事情都是透過串習的力量,慢慢轉為自然的,所以一旦你習慣之後,就可以成為自然,只是你願不願意去習慣而已。所以剛開始一定是很困難,可是慢慢的串習它之後,將來一定有辦法做到的。

15、蛇及虻蚊噬、飢渴等苦受,乃至疥瘡等,豈非見慣耶?

就像好比什麼呢?好比我們時常被蚊子叮的話,慢慢的,叮到最後也會覺得蚊子叮也無所謂了。

16、故於寒暑風、病縛捶打等,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

同樣的道理,或者是在一個很熱或者很冷的地方,我們會慢慢去適應那個環境。如果你認為這一點點的痛苦,都沒辦法承受的話,因為你嬌縱自己,反而會更容易獲得痛苦的。就好比什麼呢?

17、有人見己血,反增其堅勇;有人見他血,驚慌復悶絕。

「有人見己血,反增其堅勇」,他去戰爭的時候,被兵器給碰到所以流血了,因為他看到自己在流血,更堅定自己的勇氣,奮鬥的去打仗;可是有一些人,看到別人在流血的時候,就哇!受不了!馬上就昏倒在那裡。差別是來自於哪裡呢?是來自於他們內心有沒有這種的勇氣。

18、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故應輕害苦,莫為諸苦毀。

更何況是我們想要修學菩提心,我們承諾要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這個菩提行者,我們更需要去忍受這一切的痛苦,不要因為當下的那個痛苦,馬上讓整個人的情緒變得很糟糕,或者是很容易灰心,像瘋子一樣。

19、智者縱歷苦,不亂心澄明。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

20、然應輕彼苦,力克貪瞋敵。制惑真勇士,餘唯弒屍者。

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串習著真實執著、或者是愛我執一直到今天,所以今天想要去反抗它們、對抗它們,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可是我們要這樣去做,而且這樣去做的話,才叫真正的勇士;否則,在戰場上的勇士,他只是在屍體上劃個刀而已,沒什麼值得驕傲或者表揚他英勇事蹟的。真正的英勇,是能夠對抗無始以來到現在的仇敵,這才是真正的勇士。以世間來講,有經驗的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先靜下來,再慢慢去思考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不會很急促的說:哇!怎麼辦!好像天塌下來一樣,他不會的。同樣的道理,學菩提心的這些修行者們,遇到痛苦的時候、或者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先靜下來,冷靜的去思考這個問題,以智慧來解決才是。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