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10 20:54:07

入菩薩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瞋的對治為中心  指導教授:王邦雄 

本論文預期的研究成果,即是期望能透過此主題之研究,系統性建構出《入菩薩行》所蘊含的安忍滅瞋理據與修持之道。


寂天菩薩所著《入菩薩行》本身所涵藏義理中,本論文針對安忍滅瞋主題,以修行次第的角度,先談論不應瞋的理由,期以寂天菩薩悲心潤澤的循循善誘,於心上確立「瞋怒無理且百害無利」的知見,真實生起「滅瞋」的理性抉擇與渴求,此是為引發動機,因若無此確立,滅瞋的修持之道便成無意義的空談。生起迫切修持安忍滅瞋動機後,便需繼續探尋滅瞋方法,《入菩薩行》中有諸多與安忍滅瞋相關的修持法門,本論文針對瞋產生的行徑與修持的先後次第,將《入菩薩行》中有關的滅瞋方法分為基礎與究竟之道探究。從實修角度,基礎修持與究竟修持二者,前前是後後的基礎,所以基礎修持不但不是不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基底,所以二者並不能斷然分割,而且各法門間也存在彼此增益修持成效的關係。


第二章「不應瞋的理由」以引起瞋恚動機的「傷害」為主軸,從構成「傷害」的三種要素──傷害三輪,即「施害者」、「受害者」及「傷害物」,對此三者個別或之間的交互關係進行探討。第一節先總說傷害三輪產生的原因;第二節再別述從傷害產生過程中,三輪中施害者與受害者(即敵我)互動的真實利益關係;第三節接著探查傷害三輪中的「傷害」,其是否具有「損害實質」;再者,於第四節中將焦點縮至傷害者──敵,且將敵人置於也是有情眾生之一的角度,放開傷害所造成的敵我對立性,從生佛迴環一體的觀點談如何對待有情,而不從一般敵我之間「傷害」或「利益」的關係看待;最後,於第五節談瞋恚於現在、未來可能造成的過患。


因瞋產生的路徑即是:無明─>我執─>苦─>瞋,第三章所要探討的是如何對治「苦」與「瞋」。「瞋」,屬於心念產生煩惱而起的惡行,故以正知正念來「護心」,以對治生起瞋的「心念」;對於「苦」,寂天菩薩認為可以透過了解苦的來源與功德,並加強對苦的忍耐力,使苦的覺受降低,故以「習苦」對治引起瞋的「苦受」。但要談對治之前,需先建立滅瞋修持的基本態度,故談「出離心」;而就由「苦受」產生「瞋」的先後來看,若能先習慣「苦」,就能減低「瞋怒」的機會,所以先探討「習苦」,再談「護心」。


之所以將「出離心」、「轉苦為道」與「護心」置於基礎修持法門,是因此三部分的修學,雖能令瞋產生受到控制的效果,但使瞋根本消失的對治法,是去除產生瞋的根源:無明與我執,而「菩提心」與「空正見」正是破除無明我執的利器,此於第四章討論。所謂「菩提心」,是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完全是無我利他,若菩提心真實深切的發起,利益眾生都唯恐不及,絕不可能對眾生生起一絲一毫的貪、瞋、癡、嫉妒、傲慢,當眾生傷害自己時,只會悲愍眾生無知犯下墮惡趣的眾罪,於是使救度眾生的悲心更加迫切。真正生起菩提心者,只會問「能給眾生什麼」,完全不會以「自我」立場衡量得失利益,絕不會為他人侵害性行為感覺「失去什麼」而生起瞋心。


而「空正見」的觀修,可以直接泯除「」、「」、「傷害」、「損失物」、「痛苦」等元素是具體實存的錯誤執取。當實際去找尋,一一分析,就可了知萬法皆是因緣聚合而起,無獨立實存,所以根本沒有所謂「我」、「敵」、「傷害」、「痛苦」的具體實存,「瞋」的生起便無任何著力點,也就沒有所謂「我被傷害」、「我產生損失」、「我感到痛苦」、「我要瞋怒報復」的後續造作。當說勝義上無「具體實存」時,並不影響世俗諦上因緣聚合假有的顯現,但需了知一切是如夢如幻的存在,此有如若於夢中覺知自身在做夢,於夢中就不會為夢中得失感到瞋怒或痛苦。種種世俗菩提心的修學,若有空性的穿透,就能成就究竟的勝義菩提心,更可以無所執的任運,廣行利生之道,自然也能提昇菩提心滅瞋的效力。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0/碩士/研究生:楊麗娟   指導教授:王邦雄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王邦雄 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研所哲學組博士
 

經歷: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所教授/
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教育部學審會委員。
 

著作:
《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中國哲學論集》/
《儒道之間》《當代人心靈的歸鄉》《做個出色的人》/
《行走人間的腳步》《生命的大智慧》《老子道》《生死道》/
《人間道》《人生關卡》《莊子道》《人人身上一部經典》/
《世道》《在家,出家與回家九歌》/
《 二十一世紀的儒道-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

演講主題《可視單位需求規劃相關講題》
1. 老子的人生智慧
2.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之專家研究
3. 文化傳統走向現代化之問題的省思
4. 人生問題的體會及其超越之道的開發
5. 儒道兩家的生死智慧
 

寂天菩薩生平及《入菩薩行》十品簡介

《入菩薩行》的重要與殊勝處

「安忍」與「忍辱」詞義辨析

從傷害三輪產生的原因分析

因果業力分析----從受害者角度

傷害及施害者皆依因緣不自主

從敵我互動的真實利益關係分析

眾生是成佛必要福田

從內外各類受損的實質分析

從瞋的現未二時過患分析

滅瞋基礎修持之道

轉苦為道 對治生起瞋的「苦受 」

護心 對治生起瞋的「心念」

滅瞋究竟修持之道 

菩提心 

以菩提心對治生起瞋的我執

修習自他交換 

空正見 

確立空性之見

空性滅瞋觀修之道 

證空性對滅瞋之功效

附錄─《入菩薩行.安忍品》五種版本

證空性對滅瞋之功效  

入菩薩行

參考書目
壹、專書
一、《入菩薩行》研究類
《入菩薩行論頌》(偈頌本),寂天菩薩造,三藏法師天息災奉詔譯,台北: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一版一刷。
《SANTIDEVA THE BODHICARYAVATARA》,Translated By Kate Crosby and AndrewSkilt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入菩薩行論 善解義海》,寂天菩薩造頌,無著賢論師著,明性法師譯,台南:湛然寺,1996年11月。
《入菩薩行導論》,如石著,高雄:諦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四版。
《入菩薩行衍義》,如石著,高雄:諦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初版。
《A GUIDE T0 THE BODHISATTVA WAY OF LIFE》,Santideve,Translated By Vesna
A.Wallace and B.Alan Wallace,New York:Snow Lion Publications,1997。
《入菩薩行論廣解》,寂天菩薩造頌,傑操大師廣解,隆蓮法師漢譯,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二刷。
《寂天菩薩全集》,寂天造,(宋)天息災、法護等譯,台北: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5月,一版一刷。
《入菩薩行》(偈頌本),寂天造,如石譯,高雄:諦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初版。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dhicaryavatara》,Paul Williams,Britain:Curzon Press,1998。
《入菩薩行譯注》,寂天造,如石譯注,高雄:諦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五版。
《平心靜氣》,達賴喇嘛著,周和君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一刷。
《入菩薩行論廣解》(偈頌本),寂天菩薩造頌,杰操大師廣解,隆蓮法師漢譯,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0年7月。
《入菩薩行集要》(偈頌本),寂天菩薩著,如石法師譯,高雄: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2000年9月,再版。
《入菩薩行論》(偈頌本),寂天菩薩造頌,隆蓮法師漢譯,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一刷。
《慧光集(八)─入菩薩行論廣釋(上)》,寂天菩薩造頌,勘布索達吉傳講,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1年6月。
《慧光集(九)─入菩薩行論廣釋(中)》,寂天菩薩造頌,勘布索達吉傳講,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1年9月。
《慧光集(十)─入菩薩行論廣釋(下)》,寂天菩薩造頌,勘布索達吉傳講,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1年12月。
《入菩薩行論》,寂天菩薩造,大堪布 貢噶旺秋仁波切講述,張惠娟居士譯,台北:中華民國正法源學佛會,2001年12月,初版一刷。
二、藏傳佛教譯注
《圓滿之愛》,達賴喇嘛十四世著,黃啟霖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九月。
《佛教史大寶藏論》,布敦大師作,郭和卿譯,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4年,一版一刷。
《土觀宗派源流》,土觀.羅桑季尼瑪作,劉立千譯註,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4年七月。
《學習即修行》,卓千波若仁波切等著,謝思人等譯,台北:眾生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7月,初版。
《證悟的女性》,堪布卡塔仁波切,何文心譯,台北:眾生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9月,初版。
《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台北:法爾出版社,1995年10月,一版二刷。
《西藏度亡經》,蓮花生大士著,徐進夫譯,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96年1月,三版16刷。
《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1996年10月,初版60刷。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下),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台北:大千出版社,1996年,10月。
《《菩提道燈》抉微》,釋如石著,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
《三乘佛法心要》,創古仁波切著,帕滇卓瑪譯,台北: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轉心四思惟》,創古仁波切著,帕滇卓瑪譯,台北:眾生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二刷。
《入中論釋》,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妙因法師錄,台北:方廣文化公司,1998年6月,一版二刷。
《佛教的建地與修道》,宗薩欽哲仁波切著,楊憶祖.馬君美.陳冠中 合譯,台北:眾生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月,初版。
《慧光集(三)─百業經》法王 晉美彭措上師傳講,索達吉勘布譯,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1999年12月。
《修心七要》,勘布貢噶旺秋仁波切講述,張惠娟居士翻譯,埔里:佛香書苑文教基金會、台北:菩提圖書館倡印,2000年。
《慧光集(四)─佛子行三十七頌講義》,圖登諾布仁波切傳講,聽列秋尊、圖登扎西拉嫫繕稿,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0年1月。
《空,大自在的微笑》,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馬爾巴翻譯學院 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2000年1月,初版2刷。
《宗義寶鬘》,貢亟美汪波著,陳玉蛟譯,台北:法爾出版社,2000年5月,二版二刷。
《菩提道次第簡明釋論》,達賴喇嘛三世原著,達賴十四世傳法,彌勒若巴喇嘛譯撰,蔡東照監修,台北:唵阿吽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1月,一版一刷。
《善言初慧擇眼》,十四世達賴喇嘛著,蔣揚仁欽喇嘛譯,埔里:法相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3月,初版二刷。
《三乘佛法指要》,卡盧仁波切著,釋成觀譯,寶鬘印經會發行,出版年月不詳。
《入中論講記》,月稱論師造頌,法尊法師譯講,台北:佛教出版社印行,出版年月不詳。
《西藏古代佛教史》,敦珠金剛上師造,劉銳之、釋明珠譯述,香港:金剛乘學會。
三、現代專集論著
《絕對與圓融》,霍韜晦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4月,初版。
《圓滿生命的實現)─布施波羅蜜》,陳柏達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9月,再版。
《龍樹與中觀哲學》,楊惠南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10月。
《六波羅密的研究》,釋依日著,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四月,三版。
《簡明佛學概論》,于凌波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8月,再版。
《印度暨西藏佛教》(收錄《法鼓全集》.第二輯.第一冊),釋聖嚴著,台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11月。
《大轉世)─西藏度亡經》,合邑厚德.林由香里著,李毓昭譯,台北:方智出版公司,1995年6月,初版。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II》,韋柏著,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7月,初版一刷。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呂澂著,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96年10月,初版五刷。
《細說輪迴生死書》,談錫永著,台北:全佛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大中觀論集》(上)(下),談錫永著,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11月,初版。
《印藏佛教史》,劉立千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一版。
《僧侶與哲學家》,Jean-Francois Revel,Matthieu Ricard合著,賴聲川譯,台北:先覺出版公司,2000年10月,初版10刷。
《佛教寶藏》,不動慧獅子編,台北:佛教出版社,初版年月不詳。
貳、論文
《六波羅蜜的研究》,陳香珠,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3。
《四諦之研究 以成實論為中心》,聶秀藻,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6月。
《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研究》,李明芳,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7,1月。
《論阿底峽及其《菩提道燈》對藏傳佛教之影響《,張福成,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1月。
《《入菩薩行論》〈靜慮品〉土登卻扎注疏譯注》,黃奕彥,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2,7月。
《六度四攝與《瑜伽論‧戒品》》,釋體韜,中華佛學研究所論文,民84,6月。
《天台安樂行之研究》,蔡朝枝,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6月。
《《中論》解脫思想之研究》,劉嘉誠,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7月。
《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黃靖芠,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6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