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10 16:58:38

喇嘛網 日期:2010/01/10 16:55:02   編輯部 報導

生命實踐修證之道—以《圓覺經》的如來藏思想為建構依據  指導教授:高柏園 

近世以來,人類精神文明出現各式各樣的危機。身處於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知識爆炸的當代,人類普遍對「生命」形成了迷惘與焦慮。面對如此危機,唯有透過生命實踐,方能安定心靈、治療病痛。


《圓覺經》精簡的篇幅,簡易直捷、體系完備,適合吾人在日常生活中當下起修;如來藏思想給予眾生皆能成佛的保證,此保證正是生命實踐所以可能的終極依據。《圓覺經》精簡的篇幅承載高深淵博的如來藏思想,前者安定焦慮,後者解答迷惘。本文旨在以《圓覺經》的如來藏思想建構出在生命實踐道途之修證憑藉。首先,對於《圓覺經》與「如來藏思想」做出基本的理解鋪陳,再依照根、道、果的完備系統建構出適合現代人實修之修證原理。


第一章,敘述論題背景,首先開展本研究之期望目標,進而羅列相關研究成果,最後交代研究方法以及論述程序。第二章,介紹《圓覺經》與如來藏思想,將相關外緣問題作簡明梳理。第三章至第五章則分別以「根、道、果」之完備系統架構出簡明的生命實踐修證原理。


第三章,呈現生命實踐之觸動,首先直截了當表明因地法行—斷除無明。理解無明為何之後,進而回應對實踐原理易產生的質疑,最後分析實踐所需超越的對象—輪迴之層次與類型。第四章,展示生命實踐之歷程,首先說明實踐本質為一整體,無法割裂,然而為觀照一切眾生根器,便假說實踐之方便漸次。其次具體解析三淨觀法門,以及其所交替結合之二十五清淨定輪修行法,最後則提出進行修行工夫應避免四病之叮嚀,對此修行法作品質保證。第五章,呈現生命實踐之終極目標,首先標列眾生從凡夫至佛陀的四種隨順覺性,進而將其歸納為「如幻界」與「真如界」並說明二者之異質性,然後以遮、表兩種詮釋方法說明圓覺生命的真如境界。


最後於第六章殿以結論,總申本文之意趣。
本文立基於「生命實踐」之立場,藉由《圓覺經》之教授,嘗試究明如來藏思想之圓妙無窮,期待能以此建構出適合當代人類從原理到實修,從實修到證果的完整修證體系。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93/碩士/研究生:林彥宏   指導教授:高柏園

關鍵詞:  生命實踐 ; 圓覺經 ; 如來藏 ; 修證原理

英文關鍵詞:  The Heuristic Method of Life ; The Sutra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Buddha-Natural

一、 經論
(一) 印度漢譯經典(依經名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後省作:大正,16)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大正,9)
唐•佛陀多羅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17)
北涼•曇無讖譯,劉宋•慧嚴等再治(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大正,1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大正,2)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經》(大正,8)
菩提流支譯《佛說不增不減經》(大正,16)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大正,16)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經》(大正,33)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大正,2)
(二)印度漢譯論典(依論名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32)
聖天菩薩本,護法菩薩釋,唐•玄奘譯《大乘廣百論釋論》(大正,30冊)
龍樹菩薩造秦,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25)
龍樹菩薩造,梵志清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30)
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31)
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佛性論》(大正,31)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27)
彌勒菩薩造,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大正,31)
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異部宗輪論》(大正,49)
無著菩薩造,陳•真諦釋《攝大乘論》(大正,31)
(三)其他佛典註釋、史傳(依作者名號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隋•吉藏《大乘玄論》(大正,45)
唐•宗密《大方廣圓覺經大疏》(《卍續藏經》(後省作:卍續),14)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卍續,14•15)
唐•宗密《圓覺經略疏》(大正,39)
唐•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卍續,128)
宋•知禮《十不二門要旨》(大正,46)
唐•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大正,44)
唐•法藏《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45)
魏•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35)
唐•明銓《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55)
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55)
唐•智昇《續古今譯經圖記》(大正,55)
隋•智顗《觀音玄義》(大正,34)
隋•智顗《法華玄義》(大正,33)
唐•湛然《十不二門》(大正,46)
唐•湛然《金剛錍》(大正,46)
唐•圓照《貞元新訂釋教目錄》(大正,55)
明•憨山大師《圓覺經直解》台南:和裕出版社:2002年。
唐•窺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大正,33)
宋•贊寧《宋高僧傳》(大正,50)
明•釋德清〈刻圓覺經解後跋〉(卍續,16)
 
二、 現代專書論著(依作者名號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太虛大師《圓覺經略釋》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3年。
太虛大師著《太虛大師全書》太虛大師叢書出版委員會,1955年版。
正果法師《佛教基本知識》台北:陀教育基金會。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書局:197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民72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民7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民83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9 年3月四版
《康德遺稿》,E.Adickes編次,頁653。見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頁401所引。
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6年。
印順法師 《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聞:民89年。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
東方橋《釋迦牟尼之圓覺經—讀圓覺經的方法學》台北:玄同文化:1999年。
叔本華著,林建國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遠流: 1989年。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民83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民83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民85年。
果煜法師《圓覺經中旨—迷悟的轉機》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民89年。
宗薩欽哲仁波切《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台北:眾生文化:民87年。
南懷瑾《圓覺經略說》台北:老古文化出版:1992年。
唐一玄《圓覺經自課》高雄:佛光:1998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80年9月。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台北:里仁書局:民90年。
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東京:法藏館:1988年。
貢卻亟美汪波著•陳玉蛟譯《宗義寶鬘》台北:法爾出版社:民86年。
海德格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出版:民79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台五版。
創古仁波切《轉心四思維》台北:眾生文化:民85年。
創古仁波切《三乘佛法心要》台北:眾生文化:民87年。
創古仁波切《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台北:眾生文化:民88年。
張保勝釋譯《圓覺經》高雄:佛光:1996 年。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台北:國家出版社:民90年。
聖印法師《佛教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8年。
聖嚴法師《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談錫永《密宗名相》台北:全佛文化公司,民87年9月
圓瑛大師《圓覺經講義》台北:佛教出版社。
蔡偉鼎譯《批判思考導論—如何精進辯論》台北:學富文化:2002年。
蔡耀民《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民國90年。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霍韜晦《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釋恆清《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出版:民86年。
T.R.V.Murit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收於《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台北:華宇出版社,第64冊。
 
三、 博碩士論文(依作者名號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周志煌〈民初佛學「唯識」與「如來藏」之交涉——以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
之法義論諍為核心的開展〉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84/碩士
楊惠珊〈《寶性論》中佛性思想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1988/碩士
楊麗娟〈《入菩薩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瞋的對治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0/碩士
曾瓊瑤〈華嚴如來性起正法之研究----以法藏《探玄記》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90/碩士
潘怡礽〈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0/碩士
潘慧燕〈《觀音玄義》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惡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91/碩士
鄭郁慧〈《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藏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89/碩士
韓子峰〈天台法華三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87/博士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名號首字筆畫,由簡至繁排列)
古正美〈定義大乘及研究佛性論上的一些反思〉台北: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
期:1998年。
杜正民〈當代如來藏學的開展與問題〉台北: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1998年 7 月
出版。
杜正民〈如來藏學研究小史〉佛教圖書館館訊第十╱十一期 86年 6/9月。
林鎮國〈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現代東亞「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收錄於《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
胡建財〈《楞嚴經》四科七大之會融與常住真心之體認〉收錄於《第二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湯次了榮〈圓覺經之研究〉載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十一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高柏園〈生命實踐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收錄於《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萬卷樓,民91年。
高觀如〈《圓覺經》〉載於《中國佛教》卷三。海:三聯上海分店出版 。
許宗興〈寂滅與普照—談《圓覺經》的佛性論〉收錄於《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民91年。
黃懺華〈中論的八不〉,收錄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6冊,《中觀思想論集》,頁237∼23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五、工具書
《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198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縣永康市: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