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6 23:50:13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三之三 2006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第五品  護正知

在一位大師所著作的論典裡面,曾經有說到煩惱等種種的過患。在此又就說到了:在煩惱生起的那個當下,內心會無自主的失去理智,這也是煩惱的過患;而且煩惱生起的時候,它沒有辦法看清楚實際的狀況,反而會顛倒的去執取,去加油添醋,去添增它的好,或者是毀謗、減少它的好處,並且添增它的壞等;煩惱生起的時候,會使以前煩惱習氣的力量增大;煩惱生起的時候,會使自己將來更容易生起煩惱,而且將來生起煩惱的力量會越來越大;煩惱生起之後,會造成自他的損害,至於這個詳細的內容,就是之前所說的;煩惱生起之後,會對今生、還有後世帶來無邊的痛苦。煩惱生起之後會造成內心的不寧,而影響身體的健康狀況等,就像一個人,如果很記恨一個人、或者嫉妒一個人,或是太貪著某個東西的時候,他是睡不著覺的,吃飯的時候也會想著那個東西或那個人,所以吃也吃不好,食不知味,睡不知眠。煩惱會使自己跟解脫的涅槃境界拉長距離;煩惱會讓自己在聖者的僧團當中產生畏懼;依由煩惱會讓我們死亡的時候恐懼的死去,沒有辦法安心的死去,因此將來會墮落於惡趣,說到這些煩惱的種種過患。

除了跟前後世有關的內涵,或者是跟解脫涅槃境界拉長距離等過患以外,其他的過患,我覺得這是不認為有前後世存在的人,也能夠接受的理論。所以我們在介紹煩惱過患的時候,針對這些人要解釋煩惱過患,或者是介紹煩惱壞處的話,可以從這方面下手。也就是說如果煩惱生起的話,那時候的內心沒有安寧,那時候起伏是非常大的,所以你沒有辦法看清楚實相。就像我有一位認識的西方朋友,他是一位心類學家,他曾經跟我說過,他說:一個人如果生氣的話,他生氣當下對於那個事物的認知,對於那個事物的壞處的看法,已經遠遠超乎實際上事物壞的百分之九十了,可見他研究之後的結論和經典裡面所描述的是一模一樣的。所以無論相不相信有前後世,或者是有沒有輪迴,或者涅槃等,可是很現實的一點,煩惱會讓我們看不清楚實際的狀況,而且煩惱會帶來痛苦的副作用。“

如果隨時防護內心,隨時保持謹慎的態度,這種謹慎我們稱為「不放逸」。也就是說隨時在觀察,謹慎的保持內心的話,那正念正知就可以做得很好了。由「正知」來讓自己反覆提醒:我應該要去行什麼可行之處,或者不應該行需要排斥的、需要捨棄之處。由「正念」來秉持內心,由「正知」來判斷何者是可行,何者是不可行。如果我們沒有這樣不放逸的、謹慎的保持這顆心的話,那很可能會隨著放逸而懈怠和散亂。當我們知道何謂取捨,可是因為放逸的關係,因為沒有小心翼翼的保護這顆心的關係,很有可能雖然知道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可是卻還是去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會有這種的危險。所以為了能夠防護這一顆心能夠走上正當的途徑,所以在此說到了正念和正知,這個就是護心品最主要的內容。所以首先先講第1句:

1、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

一般在學習三學的時候,「正念」和「正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修學菩提心的這個法門,更是需要防護內心。一般戒體可以分三者:別解脫戒體、菩薩戒還有金剛三昧耶的戒體。如果是講到「別解脫戒體」的話,它最主要是防護身、語行為的這種惡行,但是對意的作用、或者意的作意上的防護,並沒有說得很仔細,它不是最重要的、它是次要的。可是在菩提心的菩薩學處、或者菩薩戒來講的話,雖然有身、語行為上的防護,可是最主要是防護自力作意,最主要是防護自己的起心動念了,所以這時候在「意」上的戒行就非常多了,而且是最主要的。同樣的,金剛三昧耶戒也是如此。其原因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心被調伏的話,身、語的惡行為自然能夠被調伏。惡行為縱然被調伏,可是心沒有調伏的話,將來會有可能再次的犯身、語的惡行為,所以心的調伏還是最主要的。例如什麼呢?

2、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未馴大狂象,為患不及此。

如何去調伏呢?我們以正念的繩子,來綁上如同大象般的心。

3、若以正念索,緊拴心狂象,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4、虎獅大象熊、蛇及一切敵、有情地獄卒、惡神並羅剎,

「虎獅大象熊、蛇及一切敵」,就講到今生有形色的仇敵,或者是不想要的這種逆緣、逆境等。或者是後世的「有情地獄卒、惡神並羅剎」,這是後世不想要的這種逆境或逆緣。但是無論是今生或者是後世,這一切的仇敵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現,而讓我們遇到這些仇敵或者是看到的。這個業是從哪裡來的呢?業是由煩惱所成的,煩惱去造作的。可是內心如果調伏的話,煩惱就會被消滅,煩惱被消滅的話,煩惱所造的惡業就會不見,由惡業所現的這些仇敵也會跟著不見了。其實最主要的根本,還是來自於內心有沒有調伏,才會不會顯現種種逆緣的,所以在下面就說到了:

5、唯由繫此心,即攝彼一切;調伏此一心,一切皆馴服。

「唯由繫此心,即攝彼一切」,唯有好好的保護這一顆心,使這一顆心獲得調伏,才能夠消滅這一切種種的外敵。「調伏此一心,一切皆馴服」,內心獲得調伏的話,惡業再也不會生起,惡業不會生起的話,那惡業所生的仇敵將會不見了。

6、實語者佛言:一切諸畏懼、無量眾苦痛,皆從心所生。

7、有情獄兵器,施設何人意?誰製燒鐵地?妖女從何出?

8、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所以在這上面最主要說到了,一切的恐怖和畏懼,還有一切的逆緣,最主要都是由業所成,這個業是由煩惱所造作,煩惱是因為內心沒有調伏的緣故而形成的,所以要好好的防護內心,使內心獲得調伏。“

接下來就是由功德的角度來解釋心的重要。就好比以功德而言有分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以及智慧。首先先講布施度。什麼是真正的布施度、圓滿布施到彼岸呢?並不是讓所有世間的乞丐都消失,這個叫做圓滿布施到彼岸,而是內心想要施捨給眾生,這一顆心的能力發揮到最極限,圓滿這一顆施心之後,這個才叫做圓滿布施到彼岸。所以在此就說到了:

9、若除眾生貧,始圓施度者,今猶見飢貧,昔佛云何成?

如果布施般若波羅蜜多,是讓世間所有的乞丐都消失的話,那之前的佛怎麼能夠圓滿布施到彼岸呢?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從這句話已經暗示了,圓滿布施到彼岸的意思,是圓滿我們的那一顆施心。在此就強調了身語意當中,心是最重要的,所以要護心。

10、心樂與眾生,身財及果德,依此施度圓;故施唯依心。

之後講到了尸羅到彼岸,什麼叫尸羅到彼岸呢?是要讓一切眾生的惡行為都拿掉了,這個才叫做尸羅到彼岸嗎?不是的。最主要是自己本身的那種惡念,還有自力作意的這種惡心完全徹底消滅的時候,才叫做尸羅到彼岸。

11、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斷盡惡心時,說為戒度圓。

之後就說到了忍辱到彼岸的部分。同樣的,忍辱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說,自己內心的那個忍辱做到了最圓滿的時候,這個叫做忍辱到彼岸;而並不是說,把世間所有的仇敵都拿掉的時候,這個才叫做忍辱到彼岸的。

12、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若息此瞋心,則同滅眾敵。

13、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

13句就說到這種比喻了,與其把大地都用皮革給舖上去,還不如自己穿上皮鞋走在大地上。

14、如是吾不克,盡制諸外敵;唯應伏此心,何勞制其餘?

如果自心已經消滅了仇敵的話,就等於消滅外敵了,因為外敵再怎麼多也沒有辦法傷害你了,所以真正消滅的仇敵,是把內心的仇敵拿掉。所以忍辱到彼岸,並不是說把所有外面的仇敵拿掉,而是把內心的仇敵拿掉。同樣的,靜慮也是如此。

15、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

16、雖久習唸誦,及餘眾苦行,然心散它處;佛說彼無益。

15句,如果我們好好的守護內心,可以得到梵天的果位。可是我們不去守護內心,只是精進在身和語上的善行的話,無論再怎樣的精進,時間再怎樣的長久,也沒有辦法獲得梵天的果位了。例如什麼呢?就像我們長時間去唸誦早晚課,或者唸誦佛號等,在唸誦的同時,只要內心不小心隨著散亂而走的話,唸誦的功德就非常微弱了,佛說這是沒有意義的。可見身語意三者裡面,心還是最主的。

17、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

在此又說到了心的密法。什麼叫心的密法呢?以增上生來講的話,增上生最主要成辦的因緣,就是十善業了。在十善業裡面,身語意三業裡面作比較的話,意業是最主要的,而且力量是最強大的。同樣的,像十惡業來講的話,身語的惡業和意的惡業比較起來的話,意的惡業的能力和力量,會遠超過身和語的惡業。也就是說我們的身業或者是語業,它是善或者它是惡,最主要是由意業來作決定的。所以縱使是以增上生而言,最主要還是要懂得心的這個密法,身語意當中最主要是護心的這個密法,才有辦法真正獲得增上生,同樣的,決定勝也是如此,解脫也是如此。

另外一種的角度來作解釋的話,像外道者他們首先先觀想四禪天。觀想四禪天之後,覺得一直緣有形色的話,還是會產生煩惱,於是就讓自己想遍虛空,一切像虛空一樣,於是而成辦了「遍虛空天」。當他在遍虛空天的時候,還是覺得有煩惱,於是他想說緣外境不行,要緣內心,只是緣心識而已,所以「遍意識天」是這樣形成的。當他覺得緣意識之後還會產生煩惱,於是他就摒除內緣和外緣,之後亳無作意,「無所有天」是這樣形成的。最後產生了「非想非非想天」。雖然他們禪定的力量可以到達這麼高深的地步,可是他們還是沒有辦法獲得解脫,為什麼呢?因為不了解真實執著,它是主要煩惱的根本,所以內心的奧秘、秘法如果不了解的話,解脫是永遠不可能獲得的,也可以以這種角度來作解釋的。“

18、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餘?

19、如處亂眾中,人皆慎護瘡;置身惡人群,常護此心傷。

在此「亂眾中」有二種的解釋。第一種的解釋,雖然不是刻意的隨著貪瞋作跳舞之類的,而是很自然跑到舞廳去跳舞等等的話,大家就是又動手、又動腳的,那時候如果你的身體有傷口的話,會怕被別人碰到,會很小心這個像瘡一樣的傷口。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一個修行者,要到有貪瞋的地方、或者是有危險的地方的時候,要如同這個有傷口的人去跳舞的時候,會小心翼翼保護他的傷口般的,我們修行者要隨時隨地的隨護自己的內心。這是一種的解說方法。第二個像普珠仁波切他在解釋「亂眾」的時候,他是怎麼解說的呢?他就說沒有入根本定的時候,叫做「亂眾」,有入根本定的時候就是「遠離亂眾」,有這種的解釋方式。「置身惡人群,常護此心傷。」

20、若懼小瘡痛,猶慎護瘡傷;畏山夾毀者,何不護心傷?

21、行持若如斯,縱住惡人群,抑處美人窩,勤律終不退。

「行持若如斯,縱住惡人群」,在此的「惡人」的意思,就像有些人會「搧動」,就是會有極大強烈瞋心的人,他們在講一些八卦事情的時候,我們也隨著起哄,這叫「惡人群」。「抑處美人窩」,因為寂天菩薩本人是一位比丘,是一個男眾,在此是說美人窩。如果是一個女眾修行者的話,說不一定可以說帥哥窩。「勤律終不退」。

22、吾寧失利養、資身眾活計,亦寧失餘善,終不損此心。

23、合掌誠勸請,欲護自心者:致力恒守護,正念與正知!

在此寂天菩薩就合掌的,勸導他的弟子們,你們要把身語意裡面,心的這一部分看成是最主要,要好好的去守護它,不要放逸。但是在噶當派的這些上師們,他們有說到了,針對一個初學者而言,如果我們遇到貪瞋等境的話,與其對治貪瞋,還不如先遠離貪瞋之境更好;因為我們沒有那個能力直接去對治貪瞋的話,還不如遠離。可是一般來講的話,身語意裡面,心是最重要的。

24、身疾所困者,無力為諸業;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

25、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復住正念。

26、縱信復多聞,數數勤精進,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27、惑賊不正知,尾隨念失後,盜昔所聚福,令墮諸惡趣。

28、此群煩惱賊,尋隙欲打劫;得便奪善財,復毀善趣命。“

29、故終不稍縱,正念離意門,離則思諸患,復住於正念。

29句,這裡就說到了「正念」和「正知」的重要性。「正念」的因緣是什麼呢?

30、恒隨上師尊、畏墮聞法語,易令善信者,恒常生正念。

「恒隨上師尊」,可以依賴著上師、或者是自己的法友,「法友」是暗喻,它沒有直接在詞意上。所以「恒隨上師尊」這是第一個,「畏墮聞法語」,或者是透過暇滿義大的這種思惟,或者是念死無常等教法的聽聞法語等,來生起正念,「易令善信者,恒常生正念」。如果是按照思惟法語而生起正念的話,這是屬於內緣,那外緣就是跟隨著上師、或者是戒師、或者是法友等,這是屬於外緣,內緣就是透過自己的思惟。

31、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32、如是思惟已,則生慚敬畏;循此復極易,慇慇隨念佛。

3132句或者也可以這麼想,生起「正念」的一個好方法,就是說隨時隨地的憶念著。憶念著什麼內容呢?「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佛和菩薩能無礙的看到諸法,「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我所做的一切,他們會看得非常清楚。「如是思惟已,則生慚敬畏」,如果這樣反覆思惟的話,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如果這樣繼續的、無有間斷做下去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呢?「循此復極易,慇慇隨念佛」,就可以生起隨念佛、或者隨念菩薩的功德,甚至於死亡的時候,也能夠容易的隨念佛及菩薩了。“

33、為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隨臨,逝者亦復返。

「正知」,如果我們繼續保持、堅持下去的話,正知就會很容易的產生,所以「正知」是依靠著「正念」而有的。縱使有時候「正知」可能會消失,可是因為「正念」這個根本把它抓緊的緣故,所以已消失的「正知」會馬上返回的。

34、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即時護正念,堅持住如樹。

不只要「正念」以外,「正知」也是非常重要,我們要了解到何謂是所取、何謂是所捨,如果感覺到內心偏向於所捨之處的話,那就要馬上提醒自己防護自心。

35、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決志當恒常,垂眼微下望。

36、蘇息吾眼故,偶宜顧四方。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

37、為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

38、前後視察已,續行或折返。故於一切時,應視所需行。

於是就唸到了第38句,也就是說無論在何時何處都要防護自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