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5/07 09:50:17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釋 佛子正道(下冊)(第十五講)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十五)2013年4月20日上午(大悲精舍)

 

第四世的班襌大師洛桑謙堅在《供養上師論》中有提到:

 

「觀見愛我執乃難療病,此即生起不欲痛苦因,

 

心仇恨彼眾過歸一者,摧滅我執大魔求加持。」

 

無始以來直到現今,我們之所以在輪迴當中不停的漂泊,最主要的關鍵是因為我們心中有愛我執的緣故。不要說是我們,就連斷除煩惱的小乘阿羅漢,他們雖然已經現證了空性的道理,並且成辦了諸多神通、神變的功德力,雖然心續中的證量非常高,但為什麼他們沒有辦法獲得佛果,而是透由小乘而獲得了小乘的寂靜涅槃?這也是因為他們的心中有「愛我執」的緣故。所以,我們之所以會在三有輪迴中流轉,小乘的羅漢之所以只能夠獲得寂靜的涅槃,這是因為我們的心中有「愛我執」所造成的。

 

提到小乘的羅漢,如果現今我們面前出現一位小乘的阿羅漢,在我們的心目中,這位阿羅漢可能跟佛的地位是無二無別的;但實際上阿羅漢心續中的證量並不圓滿,他想要追求的果位也不是究竟的,而最主要的根源都是來自於我們心中的愛我執。所以在這個偈頌當中,第一句話「觀見愛我執乃難療病」,愛我執它是很難療癒的重病,就像我們現今所謂的癌症、或者是一些慢性的疾病。剛開始我們不會有什麼感覺,但到最後它會讓我們產生疼痛,甚至摧壞我們的性命;我們心中的愛我執也是如此,剛開始生起愛我執的時候,我們不會有任何疼痛的感覺,甚至你會覺得因為我有「愛執我」,所以我很快樂、我能夠利益到我自己;但是我們心中的愛我執,卻是摧毀我們「能夠快速獲得一切遍智」的命根,所以提到「觀見愛我執乃難療病」。

 

「此即生起不欲痛苦因」,而在輪迴中漂泊的同時,我們不想要面對的痛苦,全都來自於愛我執。「心仇恨彼眾過歸一者」,我們心中最主要仇恨的對象,並不是外在的敵人,而是我們心中的愛我執,因為心中的愛我執,而產生了許多的過患,所以提到「心仇恨彼眾過歸一者」。「摧滅我執大魔求加持」,在這個偈頌裡將「愛我執」取名為「我執」,所以提到「摧滅我執大魔」,如果要仔細區分的話,「愛我執」跟「我執」並不相同。以小乘的阿羅漢而言,小乘的阿羅漢能夠斷除「我執」,但是他沒有辦法斷除「愛我執」,因為他從一開始修學小乘道的時候,內心中就是為了求得一己的解脫而修學佛法,所以他心中還是有強烈的愛我執;但透由修學小乘道,他能夠斷除顛倒的我執。但這個偈頌裡面,將「愛我執」取名為「我執」。

 

提到這一點,尊者達賴喇嘛法王在講法的時候也曾提到,過去他年紀還小,雖然懂得一些佛法的道理,但是當時他會覺得:「如果我能夠透由修學佛法,證得小乘的羅漢,那該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如果我能夠證得羅漢的果位,我就能夠跳脫輪迴,不需要忍受輪迴的痛苦,這時我可以安穩的入睡,我想這是再好不過的一件事。」但是等他學得越來越多,甚至了解大乘法的核心之後,他發現光是證得小乘的阿羅漢,並沒有辦法斷除心中的所知障,也沒有辦法圓滿的利益一切有情,所以他發現這是不足夠的;所以那時他對於大乘法生起了好樂,而對小乘的寂靜涅槃生起了厭離。因此從那時候開始法王就說,他時時刻刻所想的,都是希望能夠專修菩提心的教授。我相信這是從他自己本身修學的經驗當中,所得到的一個結果。有時我們會覺得淨土很殊勝、很快樂,但對一位修學大乘法的行者而言,他會覺得這根本不算什麼,我要想盡辦法來利益眾生,這才是最究竟的一條道路。

 

在偈頌當中第三句話有提到,「心仇恨彼眾過歸一者」,平時我們會認為外在的人或非人會來傷害我們,我們都覺得要盡可能的防範外在的敵人,但其實真正傷害我們的並不是外在的敵人,而是我們心中的「愛我執」。由於我們心中有「愛我執」的緣故,我們會面對我們不想要面對的這一切痛苦,所以當我們了解了真正的關鍵之後,我們心中要仇恨的對象並不是外在的敵人,而是我們心中的「我執」以及「愛我執」,所以特別提到「心仇恨彼」,這當中的「彼」指的就是愛我執。為什麼我們要仇恨心中的愛我執?因為心中的愛我執,它是一切過失的根源,所以提到「心仇恨彼眾過歸一者」。「摧滅我執大魔求加持」,真正傷害我們的魔,並不是外在的非人,而是我們心中的愛我執,所以我們要想盡辦法摧滅心中的大魔。

 

當時第五世的達賴喇嘛法王,為了要讓他的上師能夠長久住世,所以他故意學習寧瑪派的教法。這時他的上師會以為,這位格魯派的上師,如果平時將自己的心力都著重在寧瑪派的教法上,那他是否能夠住持格魯派的教法呢?他的上師內心產生了懷疑。但是五世達賴喇嘛法王,他之所以要這麼做,是故意讓他的上師內心產生疑慮,而能因此長久住世。直到了後期,五世達賴喇嘛法王造了《妙音教授》,這時他的上師──也就是第四世的班襌,看到了這本論,他內心放下了一塊石頭,他覺得很放心,為什麼?因為在《妙音教授》當中,五世達賴喇嘛法王將格魯派的不共傳承寫得非常清楚,而且從中都可看得出來,這是他本身透由實修之後所得到的一個結論,並且將這些結論、將他的經驗寫在論著裡面。所以他的上師看到這部論之後,內心感到很放心,而在不久之後就示寂了。所以從這公案裡面我們可以知道,不論是第四世的班襌、或者是第五世的達賴,他們都是相當有成就的大師;而現今很多不了解的人,他們會毀謗批評第五世的達賴,其實這是相當錯誤的行為。

 

提到第五世的達賴,在第五世的達賴喇嘛法王時間,他創建了「甘登波章」,也就是最主要是管理西藏方面政治的問題。所以這是當時第五世達賴所推行,最主要的一個工作之一。而由於當時第五世的達賴喇嘛法王,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學習寧瑪派的教法,但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的密意,所以他們會從旁批評,認為法王他只是表面上學寧瑪派,但實際上他還是偏袒格魯派,所以很多的人會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但其實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

 

所以我們回到原來的造者──也就是第四世班襌洛桑謙堅,他所造的這部論相當具有加持力,而且在這部論裡面,將愛我執的過患、愛他執的利益、以及如何修學自他相換的道理,都描述得非常清楚。我們平常應該將這幾個偈頌,牢牢的背在心裡面,時常的去思維才是。

 

接下來請看到第八品的第121個偈頌。

 

辰二、應力斷愛我執(分二) 

 

巳一、愛我執乃一切怖畏之因

 

巳二、思維由彼造作一切惡行 

 

巳一、愛我執乃一切怖畏之因

 

偈頌:121、因貪著自身,小怖亦生畏;於此生懼身,誰不似敵瞋?

 

  釋文,不修自他相換,而因貪著自身,雖毒蛇等小怖畏處,亦能令生極大怖畏,如果不修學自他相換,我們會因為過度的貪著自身,所以縱使只是面對毒蛇、蠍子等非常微小的怖畏處,這也會讓我們的心中生起極大的恐懼。我們時常將敵人擺在外面,但忽略了真正的敵人是在我們的心中,如果我們能夠去除心中的敵人,外面沒有任何的敵人能夠讓我們產生恐懼;但我們的行為卻是剛好顛倒的,忽略了心中的敵人,而不斷想要消滅外在的敵人。不要說是外在的敵人,縱使只是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都會讓我們的心中感到不悅,這都是來自於我們心中的愛我執;於此頻生畏懼之身,智者有誰不瞋彼似仇敵?對於不斷的生起畏懼的身體,有哪位智者不會向對敵人般的瞋恨他呢?不應珍愛。

 

巳二、思維由彼造作一切惡行(96)

 

偈頌:122、欲行療身法,除飢渴等病,遂殺魚鳥獸,於道劫他物;

 

123、或為求利敬,乃至殺父母,盜取三寶物,感無間火焚。

 

124、智者誰貪愛、守護供此身?誰不視如仇?誰不輕蔑彼?

 

  釋文,珍愛我故,欲行療身方法,除其飢渴等病,由於我們過度的珍愛自己,為了照顧或治療身體,去除飢渴等痛苦或疾病,遂殺魚、鳥及野獸等,於是我們殺害水中的魚、空中的鳥以及陸上的野獸,或於道途伺機劫他旅客財物,或者是在路上等待機會,搶奪其他旅客的財物;或為所愛之身追求利敬,或者是為了我們自己的身軀,而不斷的追求利養恭敬,乃至殺害利己父母,到最後甚至會為了求得利養恭敬,而殺害養育我們的父母,這些難以想像的惡劣行為都來自於愛我執;或為彼而盜取三寶財物,或者是為了我們自己的身體,而去盜取佛法僧三寶的財物,由此眾罪感無間獄,為火焚身。因為愛我執我們會造下許多的惡業,將來感生無間地獄,而長時被火焚燒,智者有誰貪愛、守護、供養此身?有哪一位智者會貪愛、守護,以及供養這樣的身軀呢?誰不視彼如仇?誰不輕蔑彼身?故應當於一切時處遮愛我執。

 

辰三、思以自他為主所生得失(分二)

 

巳一、愛自他之種種過患利益(分二)

 

午一、廣說(分五)

 

未一、以布施而言 

 

未二、以損害而言

 

未三、以讚揚而言

 

未四、以行事而言 

 

未五、以利樂而言 

 

午二、攝義

 

巳二、故應捨愛我執

 

未一、以布施而言(97)

 

「愛自他之種種過患利益」,這個科判當中將珍愛自己的過患、以及珍愛他人的利益合併起來說,直接對比這兩者的差異。

 

偈頌:125、若施何能享?思自利鬼相;若享以何施?思利他天法。

 

  釋文,若因慳吝而謂:「施他財等,我何能享?」如果因為心中的愛我執,而讓我們產生了慳吝的想法,提到「施他財等,我何能享?」如果將自己的食物、衣服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布施給其他有情的話,那我要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呢?唯思自利,乃餓鬼相,如果我們心心念念只想著自己,如此自私自利的人,一副吝嗇的樣子,外貌雖然是人,但他的內在跟餓鬼沒有什麼兩樣,其後將生怖畏,由於心中生起了慳吝,所造作的惡業會讓他感得惡趣,生起怖畏;若謂:「己享用已,以何施他?」相反的,如果我們心中串習愛他執,而想到:如果自己將好的衣食都享用完了,那用什麼來供養三寶、布施有情呢?唯思利他,這時因為愛他執會策發我們心中的利他心,則為天法,這樣的想法,能夠讓我們將來投生人天善趣,而這當中的「天」並不是在指天人,這當中的「天」最主要強調的是「菩薩」,這是菩薩所想要修行的法門,將生一切圓滿。透由「愛他執」能夠成辦我們想要追求的一切圓滿。

 

未二、以損害而言

 

偈頌:126、為自而害他,將受地獄苦;為他而捨己,獲一切圓滿。

 

  釋文,若為自樂而於他作殺等損害,自身將墮地獄等處受苦;若為他樂而捨己身、資財,將能獲得一切圓滿。如果為了追求自己想要獲得的快樂、而損害他人,將來我們必須墮入惡趣受苦;相反的,如果為了成辦他人的快樂,而捨棄自己的身體、資財,最終我們能夠獲得一切圓滿的果位。

 

對於這一點,在不久之前,尊者達賴喇嘛法王曾經告誡弟子們說:關於西藏跟中國的問題,我們要用和平的方式來討論,千萬不能動武;如果要動武的話,我寧可不要自由。為什麼?因為只要發動戰爭,最後的結果,對自己、對他人都沒有任何利益,這是兩敗俱傷的一種作法。既然是如此,如果最終必須要走上戰爭的這條路上,那我寧可不要自由,如果要自由,我們就要用和平的方式彼此坐下來好好的談。這一點,對二十一世紀現今的人而言,是特別重要的一個觀念。

 

未三、以讚揚而言(98)

 

偈頌:127、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若此轉換他,受敬升善趣。

 

  釋文,欲求自於聲名等處高過他者,如果只想要自己,在聲名、財富、外貌、權勢等各方面都比別人好,藉此得到他人的讚美,或許短時間之內,我們能夠得到他人的讚美,但最終我們因為心生我慢,反而會墮入惡趣,所以提到來生反墮惡趣。縱生為人,然其種姓、身形卑劣,心智愚鈍,縱使之後跳脫惡趣投生為人,但是我們也會生在低賤的種姓,「身形卑劣」而且「心智愚鈍」;若串習將此求高欲轉換於他,如果我們將之前只求自己好的心,轉換於他,希望他人得到恭敬、讚揚、並且至誠的侍奉他人的話,則於後世能升善趣,這時我們的地位反而能夠提升,而投生在善趣當中,受他圓滿恭敬承事。最終我們能夠得到他人至誠恭敬的承事。

 

未四、以行事而言

 

偈頌:128、為自役他者,將受僕役苦;為他自勞碌,則感君王樂。

 

  釋文,若為自利,役使他人為僕,令彼無自主者,如果為了自利看不起他人,任意使喚差遣他人,讓他人失去自由的話,來世將生卑賤種姓,受僕役等眾苦,之後縱使我們投生為人,我們也只能生在卑賤的種族,並且受他人的控制必須承受各種痛苦。不只是人,有時有些畜生雖然牠能夠協助我們,但是我們也不應該過度的使用這些動物,讓牠們負載過重的物品,這些行為都是不可以的;為他利樂而自勞碌,如果我們為了利益他人,四處奔波忙碌,則於後世感生君王、高貴種姓、身形莊嚴等樂。

 

未五、以利樂而言(99)

 

偈頌:129、世間所有樂,悉從利他生;世間所有苦,皆從自利起。

 

  釋文,總之,世間當中所有安樂,悉從欲他安樂、利他而生,在世間上我們能想到的所有安樂,都是從我們想要讓他人快樂、利益他人的這顆心而產生的;世間當中所有痛苦,皆從貪愛自我、欲求自利而起,相反的,在世上我們能想到的所有痛苦,都是從貪愛自我、自私自利的心態,而衍生出來的,故應精勤除愛我執。所以我們先不討論來生,從今生我們都可以看得到,世間上想要追求的安樂、想要避免的痛苦,都是來自於愛他執。

 

午二、攝義

 

偈頌:130、此何須繁說?愚人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

 

  釋文,此理何須繁說?愛我執的過患以及愛他執的利益,根本不需要繁瑣的介紹,愚人愛作自利,故生一切不欲之事,看看我們的現狀,我們就可以知道愛我執有哪些過患。無始以來直到現今因為「愛我執」,我們雖然想要追求快樂,可是我們得到的卻不是快樂,反而是源源不絕的痛苦;能仁則行他利,是故一切究竟圓滿。再看看世尊,世尊棄捨了愛我執,而專修愛他執,最終他得到什麼樣的果位?他得到自利利他兩方面都圓滿究竟的佛果,應觀此二差別而發勝解!所以不用講太多道理,看看我們自己跟世尊的差別,為什麼會如此的懸殊?是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串習的是「愛我執」,而衪串習的是「愛他執」,所以觀察這兩者的差別之後,我們在內心中應該相信以上所說的那些道理。

 

巳二、故應捨愛我執(分四)

 

午一、不可現見之過患

 

午二、可現見之過患

 

午三、總明過患

 

午四、是故應捨愛我執著 

 

午一、不可現見之過患(100)

 

偈頌:131、若不能真換,自樂與他苦,佛果不能成,輪迴亦無樂。

 

  釋文,昔以成辦自樂、去除己苦為主,倘若不能反之而行,真換自樂與他眾苦,在過去我們都是以成辦自己的快樂、設法去除自己的痛苦為主,但現今「倘若不能反之而行」,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將這樣的行為轉換過來的話,「真換自樂與他眾苦」,將自己的樂與他人的苦對調過來。在字面上是提到「真換自樂與他眾苦」,但是我們真的能夠將自己所擁有的快樂施與他人嗎?很困難!我們真的能夠將他人的痛苦取過來,而讓我們自己承受嗎?這也很困難!除了一些特殊的例子,確實如果取苦的人本身,他有難以想像的功德力,而且被取苦的對象跟這位成就者之間,又有業緣的關係的話,的確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是能夠取對方的苦,但是這對我們絕大部分的人而言,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在這個地方,「真換自樂與他眾苦」是什麼意思呢?

 

下一句,珍愛他人,精勤為他引樂、除苦,在過去我們不斷的設法成辦自己想追求的快樂,這時將這樣的念頭轉向於他人,很努力的為他人付出,讓他人能夠獲得快樂,並且設法去除他人的痛苦,非僅不能成就佛果,如果我們不能這樣做的話,先不談成佛這件事情;縱念:「吾雖不能成佛,猶可住輪迴中。」有些人會認為「我沒有修學愛他執,所以不能成佛,但是由於我的心中有愛我執的緣故,所以我安住在輪迴當中,還是能夠獲取我想要追求的快樂。」這樣的想法是完全顛倒的,然於輪迴亦無圓滿安樂。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去串習愛他執的話,縱使我們身處輪迴也得不到任何的快樂。

 

午二、可現見之過患

 

之前在第一個科判中我們提到「不可現見之過患」,在這個科判裡面最主要提到的過患是,如果我們不串習愛他執,最終是沒有辦法成辦佛果的。第二個科判「可現見之過患」。

 

偈頌:132、後世且不論;僕役不工作,雇主不予酬,難成現世利。

 

  釋文,若不捨愛我執,並串習愛他執,後世過患姑且不論,如果無法棄捨愛我執,並且串習愛他執的話,我們先不談論後世會有哪些過患;縱於今生,僕役不為雇主工作,或完事時雇主不予僕役酬勞,其現世利皆難成辦。就以今生而言,如果僕人不想要為雇主工作,他只想要得到雇主的酬勞;或者是對調過來,「或完事時」,或當僕人將工作完成之後,雇主他不想要給予僕人酬勞,他只想要僕人完成他的工作的話,「其現世利皆難成辦」,到最後這兩個人,他想要達到的目標都沒有辦法達到。僕人之所以要為雇主工作,他心裡面想的是想要得到對方的酬勞,但是想要獲得酬勞卻又不想工作,這樣雇主會給他酬勞嗎?當然不會。相同的,雇主之所以會雇人來工作,是希望有人能夠代替他完成這件事情,但是在對方完成之後,如果不給予對方酬勞,那還會有人替你工作嗎?也不會!所以提到「其現世利皆難成辦」。如果我們都只想到自己所追求的利益,而不從他人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的話,到最後我們想要成辦的現世利益都沒有辦法成辦。

 

提到這一點,現今在地球上,窮人越來越多、富有的人越來越少,其實這非常的危險。如果有錢人不懂得少欲知足,甚至隨分隨力的去幫助他人的話,到最後我相信這會成為地球上的一個亂源。為什麼?因為當窮人越來越多,他們自然會想要反抗,到最後你有錢也阻擋不了。提到了這一點,在不久之前,尊者達賴喇嘛法王就在一個會議上面有特別提到:「我們先不討論佛法,我們先坐下來想想看,要如何才能夠讓我們的地球,在進步的同時又能夠獲得和平。如果我們只追求外在物質的進步,到最後一定會引發戰爭,因為每一個人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想辦法讓自己獲得利益而摧滅對方,到最後一定會引發戰爭,所以我們應該仔細的思考,如何讓這個地球不斷的進步,但是又能夠讓人民帶來和平的生活。」所以在那場會議裡面,法王就特別的提到:「在座的科學家們,不論你們有沒有宗教信仰,在這個地方我們都不討論,我們要討論的是以今生我們能夠看得到的這個地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讓這個地球,在進步的同時也能夠帶來一分的和平。」

 

現今在地球上有很多先進的國家,他們打著要利益他人的口號,但實際上你仔細的看看,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他們在做的事情。雖然他們會提倡和平,會想要去幫助貧困的國家,但其實他們內心的出發點,是為了壯大自己國家的聲勢,讓更多人能夠靠攏他們。其實這樣的想法,到最後一定沒有辦法達到世界和平的這個目標,因為他的行為跟他心裡面最真實的想法,剛好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提到了這個偈頌,我們更進一步的延伸,在一個團體裡面,有做事的人、有領導的人,如果每一個人所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那最後這個團體要如何維持下去呢?這個偈頌的內涵值得我們不斷的去思維。

 

午三、總明過患

 

偈頌:133、能成見未見,圓滿樂盡捨;由害他苦因,愚者受劇苦。

 

  釋文,「自他相換」乃是能成見與未見──今生、後世──安樂之妙方便。在偈頌裡面有提到「見與未見」,所謂「見」指的是今生,而「未見」指的是來生。自他相換的法門,能夠成辦今生、後世一切安樂,因此它是成辦今生、後世一切安樂的妙方便;倘若不以利他為主,捨棄彼法,則是盡捨圓滿喜樂,如果平時我們沒有辦法以利他為主,棄捨了自他相換的法門,這時等於是完全捨棄圓滿的喜樂。我們多數人在修學大乘法的時候,內心想的是自利,但是表面上裝模作樣看似在利他,其實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所以提到「倘若不以利他為主,捨棄彼法,則是盡捨圓滿喜樂」,因為縱使我們外表裝模作樣看起來是在利他,但如果我們的心中是以自利為主的話,其實這根本沒有辦法成辦任何的安樂;又由害他受苦之因,愚昧不解苦樂之方便者,相續將受難忍劇苦。如果我們完全不了解苦樂的方便為何──要如何才能夠去除苦因,如何來成辦樂因的話,最終「相續將受難忍劇苦」,我們的心相續將必須要承受難以忍受的劇烈痛苦。其實提到了自他相換,在《入行論》裡面自他相換的教授,都是希望我們在面對周遭的人的時候,能夠以平等的方式來對待其他的人,而這樣的精神正是二十一世紀所欠缺的一種精神。

 

午四、是故應捨愛我執著(101)

 

偈頌:134、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苦,悉由我執生,此鬼有何益?

 

釋文,世間一切人與非人所成諸多災害,在世上不論是人或者是非人所形成的眾多災害,包括戰爭、傳染病以及所有的天災人禍,心之怖畏及身眾苦,甚至內心的恐懼以及身體必須要遭受的痛苦,悉由緣我而愛執我所生,這都是因為我們過度的執著自己,而對自己產生愛我執之後所造成的;此愛我執厲鬼,引生一切不欲之事,我們心中的愛我執才是真正傷害我們的敵人,它就像是厲鬼不斷的傷害我們,造成了我們不想要面對的結果,於我有何利益?既然是如此,我們心中的愛我執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利益呢?應當盡力斷除!

 

偈頌:135、若未捨我執,則苦不能除,如火未拋棄,不免被火灼。

 

釋文,若未盡捨愛我執著,則不能除一切有情之苦,如果沒有斷除心中的愛我執,這時是沒有辦法去除一切有情的痛苦,如手握火若未拋棄,則不能免被火灼傷。當我們的手上有火而感到疼痛的時候,如果不能夠將火拋棄的話,很難避免被火灼傷;相同的,如果沒有辦法斷除心中的愛我執,不要說是「利他」就連「自利」都無法成辦。

 

卯二、攝義(分三)

 

辰一、自他換法

 

辰二、自他換已遮顛倒行

 

辰三、修無倒行 

 

辰一、自他換法(102)

 

偈頌:136、故為息自害、滅除他人苦,捨自盡施他,愛他如愛己。

 

釋文,棄捨他人、珍愛自己,此乃一切不欲之源,捨棄他人、珍愛自己這樣的想法,是我們獲得痛苦的根源,故為止息自害、滅除他人痛苦,應當捨棄珍愛自我,所以為了息滅自他二者的傷害以及痛苦,我們應該捨棄珍愛自我的想法,為利有情盡施予他,將自己的身體、資財、一切的善根都完全施與他人,珍愛他人猶如愛己。

 

偈頌:137、意汝定當知:吾已全屬他。除為利有情,汝今莫思餘。

 

  釋文,意汝從今定當了知,這時我們要告訴自己的心,心!你啊!從今天開始一定要了解:「吾已全屬他人所有。」我已經完全歸屬他人,我的身體、我的資財都是屬於他人的,此後除為成辦有情一切利益,汝今莫思僅求自利等諸餘事。從今天開始除了成辦有情的一切利益之外,你不要再想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做那些自利的事情了。

 

辰二、自他相換已遮顛倒行

 

偈頌:138、眼等屬他有,不應辦自利;亦不以眼等,於彼顛倒行。

 

  釋文,若已迴向作有情僕,既為僕役,則不應以己之眼等顛倒而行,是故眼等屬他所有,不應怒目視有情等,既然我們迴向希望能夠做一切有情的僕人,這時我們就不應該去傷害其他有情。當我們將自己的身體布施給其他有情之後,我們的眼睛、我們的手腳都是屬於他人的,所以這時不應該用我們的雙眼去怒視有情,也不應該透由身語去傷害有情,或以彼等唯辦自利,當行利他,也不應該透由我們的身體,只成辦自利而忽略了利他;亦不應以屬他眼等,於彼有情顛倒而行。也不能夠用屬於他人的眼睛或者是手腳等,來做出傷害有情的顛倒行為,故若見己三門顛倒行於有情,應當思其過患,數數生防護心。所以當我們發現,我們自己的身語意三門所行不如理法,或者是縱使如法,但是出發點是為了追求自利的話,這些行為都應該設法避免,這時我們要想到:如果我僅求自利會產生的諸多過患,在內心中生起防護。

 

提到這一點,對於修學大乘法的我們而言,在受持了菩薩戒之後,受用任何的食、衣,我們都必須想到利他。如果我們在受用之前,是以自利為出發點而受用食衣的話,這對我們而言會有很大的傷害。當我們在享用飲食的時候,我們要想到:希望透由眼前的這一餐,能夠維持我的身體機能,並且透由我健康的身體,進一步去利益其他的眾生。我們的心念應該保持在利他,而盡可能設法避免自利作意的這種心態。

 

    * 

 

    此篇法寶乃道寬比丘尼現場聆聽之筆記,僅供學習參考。

 

    *

 

    中譯如性法師欲將法寶精髓整理出版,敬請期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