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觀念的探索
「自性」是壇經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欲了解壇經思想的重要線索,此可由壇經中起始六祖慧能得到五祖印可的偈子,一直到大梵寺說法終了之前,韋使君所提的往生西方的問題,幾幾乎都離不了「自性」一根本義而得證明。
例如,在傳衣傳法的故事說完後,慧能先云﹕「願聞先聖教者,各須淨心…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方再開始說法。此處,很明顯地,慧能在正式傳法之前,即先點出「自性」之說,此一「自性」,不為他物,即是「佛性」,即是世人本自有之的「菩提般若之智」之本,而大善知識所說之法皆為「示道」以「見性」。其後,在接下去的「我自法門,從上以來,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開
示中,更直接的顯示了「自性」的說法﹕其云﹕「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離二相諸塵勞,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從)性起念,即是見聞覺知,不染萬法……」無念是依「自性」而起用的,「自性」是無念之體。進一步地,其並據此而批評了「看心、看淨」之流,以其「不見自性本淨,心起看淨,卻生淨妄」﹔那麼真正的「座禪」又是什麼呢﹖他說﹕「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去為座,見本性不亂為 禪」,見本性不亂,即見「自性」,其對「座禪」之定義,
亦不離「自性」而說﹔再接下去的「自歸依三身佛,發四弘 大願,無相懺悔,受無相三歸依戒」,亦皆以「自性」而立 義,而顯出其獨特不凡的意義。其次,再就其所開示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法」而言,其定義「摩訶」如下﹕「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吾人性空,亦復如是,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又云﹕「般若常在,不離自性」。由此,可見「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必不離自性而生,若「自本性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即是見性,心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密經本無差別」,故其又云「三世諸佛十二部經,云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其他,關於「功德」、「淨土」等真義的解釋,六祖亦不離「自性」而定義之。尤其,他在回答志誠何為「戒、定、慧」時,更以「自性定」、「自性戒」、「自性慧」來說明之﹔凡此,可清楚見及「自性
」在壇經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那麼關於壇經此一核心觀念的產生淵源於何處呢﹖此須從「四卷楞伽」的譯主求那跋陀羅的禪法說起。
「楞伽師資記」中,求那跋陀羅的禪訓有云﹕「楞伽經云諸佛心第一,教授法時,心不起處是也。」此心是第一義之心,是於境心不起之心,是不著境之心,亦是其所云的「理心」、「佛心」(註16),而此「理心」、「佛心」乃「圓淨本有,不從因得」者(註17)。此「圓境本有」之心與壇經中慧能所引用的「菩薩戒經」的經文--「我
元本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中的「識心見性」的
「心性」,同指一物。其後,達摩東來中土,復以「理入」、「行入」教人,其定義「理入」如下﹕「深性眾生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能捨妄歸真,凝住壁觀,自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言教,此即與真理冥狀,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如此的要人認識「眾生本來同具真性」,要人「捨妄歸真」,在自我「真性」中求解脫,得涅槃,與壇經中慧能所云的
「無相三歸依戒」、「自歸依三身佛」與「四弘誓願的渡自性眾生」、「自性淨土」、「自性功德」等皆匯歸「自性」,強調「自性」的說法是可相互會通與契合的。關於此點,我們亦可在其所認可的楞伽經中,找到同樣的要人歸趨「自性」,在「自性」中成就菩提之智的說法,其云﹕「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得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此中,「離名相,事相妄想」,得「聖智境界」、「自覺聖智趣境界」,而「成
自性」的說法,與慧能教人「座禪」要「外離相曰禪」,要「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去)」的主張亦是極為一致的。
不過此處,我們當注意的是,像此種強調「自性本淨」、「同歸自性以求解脫」的「如來藏」思想, 在「大乘起信論」中,亦清楚地說明者,如﹕「是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又如﹕「從本以來,性自滿足,
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斷、 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那麼,又如何能從此「為無明所染」之「染心」中,求得「功德圓滿之如來法身」呢﹖論云﹕「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蘊、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四方求之,終不可得,如入迷故,謂為東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
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凡此,均與壇經中不斷出現的,亦不斷被強調的「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只為無覆蓋」,「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等類同的警語,極為相似。似此,我們大約可以明白,壇經中「重自性本淨」,「向心內求法」的觀念,與上來從「 楞伽」,達摩「理入」。乃至「大乘起信論」中的如來藏思 想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
以上,是就慧能有關「自性」的觀念,其可能銜接的源流,做了一種「跳躍式」的探索。如果我們再就其直接的師 門的傳承--亦即從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思想或禪法中,來探討此一問題,其脈絡更是清晰。首言四祖,四祖在其「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中,起首便
云﹕「為有根緣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
此是「楞伽傳心」的宗旨,亦是其法門的歸趨,故道信在其後又云﹕「略而言之,凡有五種,一者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二者……」。凡此「以心為宗」、「心體本淨」的思想,皆是壇經中一再強調與說明的,此已如前述,不再贅言。不過於此,我們要稍微一提的是﹕雖然 道信亦提出「佛語心為宗」及「認識心體本淨」的思想,而承襲了「楞伽傳宗」的命脈,然而事實上,其禪法已有很濃
厚的「止觀」的色彩,甚而亦融和了「文殊師利說般若經」的「念佛法門」,此可由其「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中見之,如﹕「常觀自身空淨,如影可見,不可得,……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又如「
若初學坐禪時,於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依此行者,無不得入無生正理。」及「若心緣異境起時,即觀起處畢竟不起,……」等,而在「念佛方便」方面,其直引「文殊師利說般若經」之文而云﹕「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散意,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凡此,可知道信雖重「楞伽之心」,而此心亦與「文殊師利說般若經」的「一 行三昧」即指「法界一相繫緣法界」的三昧境界,無所差異,但其方便行門則已非達摩所主張的單純的「看心、看淨」 的修持方法了。次再言五祖﹕
五祖的「最上乘論」有此說法﹕「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換言之,真要修道之人先識自身心本來清淨,若能以此「本自清淨」之本師修行,即能「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反之,若攀緣外相,不識自本真心,而念求佛道者,此非真修道之人,故其又云﹕「……乃至舉一手爪,盡佛形相,或造恒沙功德,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作當來勝報之業及見佛之因,若願自早 成佛者,會是守本真心,三世諸佛無量無邊,故經云﹕『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像這樣子的要人「回歸真心」、「守本真心」,在「自心」上求無上佛道的說法,很顯然地,與壇經的「自性」思想是相互發明,共見意趣的。但是,尚須注意的是,五祖的「守本真心」,又與四祖的理論與方便的多元性大不相同,他又重拾「楞伽淨心」的方便,再回到單純的「佛語心為宗」的達摩宗旨上去了,若就壇經
的單一的「自性」觀念與行持而言,此勿寧與五祖禪法的單純性是頗為接近的。
總之,從以上的跳躍式的、以及師門的思想傳承方面,我們可以發現﹕壇經中「自性」之觀念源自楞伽經的「佛語心為宗」的如來藏思想,在求那跋陀羅之後,菩提達摩予此「心本清淨」之說一明確不移的地位,再經二祖慧可繼承延續,到了道信,雖然彼時「楞伽與文殊般若早有融合的傾向」,且「起信論之引用『一行三昧』就是楞
伽與文殊師利說般若經的融合」,以及「……他們(指道信以下之禪者)受到起信論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起信論的如來藏思想依然契合「自性原本清淨」之說,道信雖應需要,廣開方便但仍不離本宗,而建立弘化,其 後之五祖,則又倡言「守心、看淨」,回返達摩門風。大要說來,「自性本淨,在自性中求解脫」的思想,從求那跋羅以至六祖慧能其脈絡是清楚明確的。
節錄壇經思想源流

相關文章:
【No301】學佛真的很難 changchihchun 緣氣:(6297)
【No300】諸行無常 鄔金依喜 緣氣:(8695)
【No299】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釋法尊撰 緣氣:(4999)
【No288】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 張瑞良 緣氣:(9154)
【No287】「雙運論」&「次第論」 王堯論作 緣氣:(8602)
【No286】聖道三要 尊貴 達賴喇嘛 緣氣:(5765)
【No285】大圓滿傳承表 david 緣氣:(8403)
【No284】《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五〉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7097)
【No283】《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四〉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55057)
【No282】《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三〉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6291)
【No281】《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二〉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4802)
【No280】《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一〉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1648)
【No279】金剛薩埵法門介紹 Jonerson 緣氣:(9548)
【No278】密勒日巴中陰開示 祝務耕 緣氣:(6003)
【No277】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陳英善論作 緣氣:(4900)
【No276】智者與法藏圓頓研究 郭朝順論作 緣氣:(5717)
【No275】天台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 王寶珍論作 緣氣:(5179)
【No274】天台觀不可思議境 林建強論作 緣氣:(5769)
【No273】 智覬「摩訶止觀」之研究 古天英論作 緣氣:(6196)
【No272】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 黃雪梅論作 緣氣:(5680)
【No271】慧能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 陳平坤論作 緣氣:(5802)
【No270】《妙法蓮華經》「十如是」 黃國清論作 緣氣:(5795)
【No269】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 陳玉美論作 緣氣:(5874)
【No268】智顗醫學之研究 黃柏源 論作 緣氣:(5656)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5982)
【No266】四諦研究 聶秀藻論作 緣氣:(5683)
【No265】 天台法華三昧 韓子峰論作 緣氣:(5158)
【No264】清辨二諦研究 曹志成論作 緣氣:(5396)
【No263】智者大師教觀研究 林志欽論作 緣氣:(4947)
【No262】唯識三性&二諦 蔡伯郎論作 緣氣:(5533)
【No261】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林明莉 論作 緣氣:(4996)
【No260】《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 陳世賢論作 緣氣:(5593)
【No259】 龍樹認識論 游祥洲論作 緣氣:(5294)
【No258】龍樹中道緣起 劉英孝論作 緣氣:(5669)
【No257】龍樹中論八不思想 陳學仁 緣氣:(8411)
【No256】宗喀巴菩薩戒研究 王惠雯 緣氣:(9869)
【No255】無我與解脫 簡淑雯 論作 緣氣:(5063)
【No254】天台懺法 蕭麗芬論作 緣氣:(4933)
【No253】攝義論 陳水淵論作 緣氣:(5566)
【No262】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 曾淑娟論作 緣氣:(6095)
【No261】中論論證方法 楊滿堂論作 緣氣:(7912)
【No260】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 黃靖芠論作 緣氣:(5285)
【No259】《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 簡秀娥 緣氣:(10138)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8897)
【No257】現代禪創始人談 古月胡 緣氣:(5021)
【No256】四法寶鬘 談錫永論作 緣氣:(5543)
【No255】大圓滿教義中原史 A. W. Barber 緣氣:(7644)
【No254】解脫道要義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5649)
【No253】方便道修持次第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5039)
【No252】僧叡「禪」「智」雙運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459)
【No251】戒律 釋果徹論作 緣氣:(5148)
【No250】禪法修行 釋果徹論作 緣氣:(5531)
【No249】藏密修行 藏密修行 緣氣:(6724)
【No248】西藏大手印 [下] :林崇安 緣氣:(9695)
【No247】西藏大手印 林崇安教授 緣氣:(9523)
【No246】喜金剛壇城 讀書人 緣氣:(10311)
【No245】清靜自己的方法--百字明咒 尊貴 貝瑪南傑論作 緣氣:(14096)
【NO244】菩薩﹝三﹞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531)
【No243】菩薩﹝二﹞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4894)
【No242】菩薩﹝一﹞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328)
【No241】修心所成之量 貢噶旺秋 口述 緣氣:(9055)
【No240】正修菩提心 ﹝下﹞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10301)
【No239】正修菩提心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9871)
【No238】菩提道次第略論﹝下﹞ 法尊法師 緣氣:(10913)
【No237】菩提道次第略論(中─2) 法尊法師 緣氣:(16529)
【No236】菩提道次第略論(中─1 ) 法尊法師 緣氣:(13048)
【No235】菩提道次第略論(上) 法尊法師 緣氣:(13723)
【No234】現觀莊嚴論內涵﹝下﹞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069)
【NO233】現觀莊嚴論內涵﹝上﹞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446)
【No232】現觀莊嚴論 陳玉蛟教授 緣氣:(5494)
【No231】四百論大義 釋見愷論作 緣氣:(5080)
【No230】四百論 釋見愷論作 緣氣:(5183)
【No229】菩提道燈論 阿底峽尊者造 緣氣:(5540)
【No228】達賴喇嘛全球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喇嘛演講 :michael chen 緣氣:(5410)
【No227】七十空性論 龍樹菩薩造 緣氣:(10155)
【No226】十善業道是菩薩戒根本 聖嚴法師 緣氣:(9142)
【No225】菩薩戒重點 聖嚴法師 緣氣:(9425)
【No224】心所是戒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5075)
【No223】寶性論 釋恒清教授論作 緣氣:(6112)
【No222】佛性&佛性自體相意義 釋恒清 緣氣:(8466)
【No221】佛性論意趣 釋恒清 緣氣:(8790)
【No220】解深密經疏 楊白衣教授論作 緣氣:(5304)
【No219】羅什法身析論 ﹝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491)
【No218】羅什法身析論 ﹝上﹞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404)
【No217】鳩摩羅什涅槃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488)
【No216】鳩摩羅什實相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601)
【No215】鳩摩羅什禪觀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293)
【No214】鳩摩羅什之空觀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177)
【No213】鳩摩羅什大乘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112)
【No212】宗喀巴中觀不共勝法 王堯教授 緣氣:(9658)
【No211】龍樹「緣起」解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939)
【No210】從法華到淨土 安愚論作 緣氣:(4885)
【No209】貫通顯密 陳玉蛟 緣氣:(9261)
【No208】菩薩戒學以無著為主寂天為輔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9515)
【No207】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功德利益 創古仁波切 緣氣:(10168)
【No206】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0444)
【No205】四臂白觀音法儀軌 尊貴 創古仁波切講授 緣氣:(6017)
【No204】六字大明咒利益功德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0840)
【No203】菩提道次廣論造作翻譯內容題解﹝下﹞ :法尊法師 講論 緣氣:(10266)
【No202】菩提道次第廣論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法尊法師 緣氣:(9406)
【No201】吉藏心性說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5630)
【No200】吉藏「中道」觀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5129)
【No199】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下﹞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370)
【No198】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上﹞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358)
【No197】觀音菩薩含義與系統 巴宙教授論作 緣氣:(5985)
【No196】涅槃定義〈下〉〈佛性定義〉 張曼濤 緣氣:(8584)
【No195】涅槃定義﹝中﹞〈解脫大意〉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755)
【No194】涅槃定義﹝上﹞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172)
【No193】涅槃思想﹝二﹞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4229)
【No192】涅槃思想﹝一﹞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4339)
【No191】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下﹞ 張福成 緣氣:(9080)
【No190】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上﹞ 張福成教授 緣氣:(9327)
【No189】大乘資糧的涵攝--顯密融貫 張福成教授論作 緣氣:(10291)
【No187】心淨則佛土淨 釋惠敏教授論作 緣氣:(7483)
【No186】《維摩詰經》之心淨則佛土淨─釋惠敏教授 釋惠敏教授 緣氣:(9659)
【No185】三十七菩提分法的特色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5320)
【No184】大乘佛教菩薩觀念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5418)
【No183】大智度論大乘十地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5629)
【No182】大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4281)
【No181】二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4803)
【No180】無我定義 釋海實 緣氣:(4431)
【No179】中論破四緣觀法 釋圓智 作 緣氣:(7969)
【No178】《中論》<觀因緣品〉四門不生觀 釋圓智 作 緣氣:(12630)
【No177】法空的義涵 釋圓智 作 緣氣:(5142)
【No176】四無量法門重要性 釋開仁 論作 緣氣:(5035)
【No175】四無量心修行次第﹝巴利語系統傳承﹞ 釋開仁 論作 緣氣:(6040)
【No174】四無量心之方法次第﹝漢文系統的傳承﹞ 釋開仁論作 緣氣:(5334)
【No173】念佛色身三昧殊勝原因 釋果化 緣氣:(7984)
【No.172】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下﹞ 釋果化論作 緣氣:(5319)
【No.171】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上﹞ 釋果化論作 緣氣:(5308)
【No.170】格魯派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9398)
【No.169】藏地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504)
【No.168】漢地佛性論特別經據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423)
【No.167】三中論與佛陀之本懷 李志夫教授 緣氣:(8640)
【No.166】佛陀緣起理事本懷 李志夫教授論作 緣氣:(4344)
【No.165】十種直心持戒 釋慈汶 論作 緣氣:(5038)
【No.164】華嚴經.十地品地位 釋慈汶 論作 緣氣:(5308)
【No.163】『阿含』──空與解脫道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9923)
無量【No.162】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7474)
空與心解脫【NO.161】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7318)
大乘五蘊論 【No.160】 電子大藏經 緣氣:(4681)

上一篇(【No189】大乘資糧的) 回目錄 下一篇(【No187】心淨則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