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所完成的涅槃思想及其定義
正如上節所述,涅槃經之出,承受了妙有思潮的階段,但為何會有此一思想的產生,我以為站在涅槃觀發展的立場來看,乃是一必然的趨勢,因為自原始佛教的歧異,部派佛教的紛諍,涅槃問題竟成為了一不可思議的懸案,同時也變作了玄想的戲論,於是始有龍樹之空觀出來橫掃執見,不論執涅槃為實有也好(如說一切有部),或執如燈滅而成虛無也好(如經量部),均破其偏執及其玄想,謂「涅槃與世間,無
有少分別」,不可離開世間而另有一無餘依的境界存在。
此一空觀思想出現,的確起了極大的作用。空有二邊的小乘邊見 ),均為其絕對而又即世間的真空破除了。然此種破除,只顯出了諸法當體的空寂性,循此下去,則所謂涅槃,又祗落於「現法的當體」而已,其另一面之永恒性,便不免忽略。忽略涅槃的永恒性,則對部派空見(經量部)之破又豈不等如不破麼﹖因此,而需另一永恒性的涅槃觀念來彌補祗止於當體空寂之過失。
此乃有「妙有」思想之出,循此觀察,則知「妙有」觀念的涅槃,它產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了。本經承受此一思想,故涅槃之發展,亦即至此而大成。茲就本經涅槃的定義說起。
本經所提的涅槃定義,共有兩項,一是在哀歎品中提出的如伊字三點,二是同品所提的常樂我淨四義。全經 (南本三十六卷‧北本四十卷。本論所依者南本,以下言及頁數均依臺灣影印的嘉興藏單行本) 之所發都依據此兩項。謂此兩項為全經之總綱,當亦可。涅槃思想之完成者,要言之,亦不過此兩項定義而已。至於全經所發揮之無量深義,皆為解釋其為何或如何罷了。
哀歎品中述及純陀及文殊為辦供佛食具,從座而去之後,佛便為諸比邱宣說﹕「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我諸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其中,入於涅槃。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此一宣說,無疑的,即給涅槃作了一新 的定義,同時答覆了以往(自原始佛教以來)對如來般入無餘涅槃之懷疑及錯誤觀念。 於此伊字
三點﹕解脫,如來 (亦謂法身 )、般若之三德構成大乘涅槃之特色。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講之涅槃,他們只有解脫一德,而不講般若和如來之法身。故此他們的涅槃意義,終難 講得圓融。本經透顯的涅槃思想,乃就特以此三德作為中心,反覆論說。尤其是如來之身一義,敘說者最多。其次是解脫一義,至於摩訶般若一義,則敘說較少。但自此總標涅槃之定義後,經文中並未再詳細將三德併在一塊講,只是各自單獨地說如來之身即涅槃,或解脫即是涅槃。若以此說,則與伊字三點之說,豈不相違﹖在伊字三點一喻中說﹕「如來
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而在四相品卻說﹕「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此一說法,與伊字三點之喻正相反,而另成一「相即」的意義。若以表將此兩說解之,乃是﹕ 解脫-→如來 如來-→涅槃 如果是,涅槃亦即解脫﹕
涅槃-→解脫 伊字三點則是﹕ 如來。 。解脫-→涅槃 或 ) ----。-→涅槃 般若。
此三者合成一「伊」字的涅槃,和如來即是涅槃的涅槃,若以邏輯的範疇說,那決不可相通,兩者之中亦必有一錯。這或者也果真是當時編集的大德,未曾慮及於此。故後在經中均不見有一語交待,為何會突從伊字三點之喻,轉到如來即是涅槃,忘記了哀歎品中說過的(如來)「亦非涅槃」一 語。今欲詳明此義,我們當從經文的實義去取,
勿拘泥於此前後之文字。若論實義,則雖謂三德兼具始成涅槃,實則此三德任舉一德亦即涅槃,蓋所謂三德者,一德即具三德。此三德之成非可分離,法身、般若、解脫原本一體,以其所顯之相言,而有三德,究其實質則仍為一。
小乘佛教不解此義,只執解脫一義,故評其而非究竟。基於此義,本經中乃又謂「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亦如同伊字,三點不可分離,任擇一點,即概其全。
此理於四相品中,亦略約表露了出來,如卷四云﹕「聲聞緣覺不解如是甚深之義,不聞伊字三點而成解脫、涅槃、 摩訶般若成秘密藏,我今於此闡揚分別為諸聲聞開發慧眼,假使有人作如是言,如是四事云何為一非虛妄耶,即應反質,是虛空、無所有、不動、無礙,如是四事有何等異,是豈得名虛妄乎。」這就說明了解脫,法身,般若、涅槃,雖分別立名,而實乃四者是一,並不可分離也。唯聲聞緣覺不解 此義,致有紛諍。亦因是彼等所證之涅槃,不得究竟,本經
則名彼等之所證為小涅槃或中涅槃, 不得語與大涅槃者。大涅槃則是本經特別所顯之名相,以其含具佛之三德,開出了大乘佛教的真實理想,故此稱名。但大涅槃一義,又非三言兩語可以詮盡,因是在全經各品中,又差不多都給大涅槃詮顯了一個定義以表其含蘊之廣之深。茲稍舉若干重要者如次﹕
一、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有人壽命無量,名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性……隨有調伏眾生之處, 如來於中而作示現,以是真實甚深義故,名大涅槃。 (四相品第七‧卷五‧六頁)
二、有善光故,猶如夏日,身無邊故,名大涅槃。 (月喻品第十五‧卷九‧六)
三、是大涅槃,即是諸佛甚深禪定。(現病品‧卷十‧三。)
四、若得常住無變易者,乃名自在,所謂大乘大般涅槃。(大眾問品第十七‧卷十‧一)
五、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摩訶莎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梵行品第二十之二‧卷十五‧二二)
六、是大涅槃無有生想,是名不生不生。(德王品第二十二‧卷十九‧一四)
七、不聞者名大涅槃,何故不聞,非有為故,非音聲故,不可說故。云何亦聞得聞名故,所謂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名不聞聞。(同上‧二○)
八、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無常樂我淨故,常樂我淨,乃得名為大涅槃也。(卷二十一‧一四)
九、有大慈悲憐憫一切,於諸眾生猶如父母,能度眾生於生死河,普示眾生一實之道,是則名為大般涅槃。(同上‧十五)
十、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為大我。(同上。)
十一、若有眾生於三惡道,煩惱惡業,不生怖畏,而能於中廣度眾生,當知是人得大涅槃。(同上‧十五)
十二、譬如寶藏,多諸珍異,種種具足,故名大藏,諸佛如來甚深奧義,亦復如是,多諸奇異,具足無缺,名大涅槃。(同上‧十六)
十三、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師子吼品‧卷二十五‧五)
十四、我於此婆羅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師子吼品‧卷二十八‧十四)
十五、無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為無相。(卷二十八‧二十一)
十六、明見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樂我淨之法,是則名為大涅槃樂。(卷二十九‧四)
十七、如來慈是大法聚,是慈亦能度眾生,即是無上真解脫,解脫即是大涅槃。(卷三十四‧二九,迦葉等品。)以上就各品中所詮大涅槃義,略錄其主要者以窺真義。
其他如欲詳之,還多。僅德王品即有十數則專解大涅槃之義。此處所錄者,細察之,當亦可詳知本經的涅槃實義所在了。
此外,本經所言大涅槃,有時亦簡稱涅槃﹗或又名大般涅槃或又名無上大涅槃。但涅槃與大涅槃有時又不可同解,這在後面再論。雖然涅槃一詞在本經所解者,其義極多,然確以表達本經之中心思想者,卻仍以大涅槃一詞為當。以涅槃一詞表達的意義而與大涅槃的涵蘊相同者,如﹕一、善男子,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夫
法性者,無有滅也。(長壽品第四‧卷三‧十四)
二、如來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無盡,無盡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決定,決定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相品‧二十二)
三、云何名為涅槃相,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為八,一者盡,二善性、三實、四真、五常、六樂、七我、八淨,是名涅槃。(卷二十三‧十)
四、直是諸佛斷煩惱處,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樂我淨。(卷二十三‧十三)
五、夫涅槃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云何為定,一切諸佛所有涅槃常樂我淨,是故為定,無生老壞,是故為定。(卷二十二‧五)
六、云何為定,常樂我淨,在何處耶,所謂涅槃。(卷二十‧四)
七、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卷二十五‧九)
由是以觀,則涅槃與大涅槃者亦原同義。
相關文章:
【No301】學佛真的很難 changchihchun 緣氣:(6297) 【No300】諸行無常 鄔金依喜 緣氣:(8694) 【No299】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釋法尊撰 緣氣:(4999) 【No288】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 張瑞良 緣氣:(9153) 【No287】「雙運論」&「次第論」 王堯論作 緣氣:(8602) 【No286】聖道三要 尊貴 達賴喇嘛 緣氣:(5765) 【No285】大圓滿傳承表 david 緣氣:(8403) 【No284】《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五〉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7096) 【No283】《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四〉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55056) 【No282】《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三〉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6290) 【No281】《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二〉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4801) 【No280】《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一〉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1646) 【No279】金剛薩埵法門介紹 Jonerson 緣氣:(9546) 【No278】密勒日巴中陰開示 祝務耕 緣氣:(6003) 【No277】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陳英善論作 緣氣:(4900) 【No276】智者與法藏圓頓研究 郭朝順論作 緣氣:(5717) 【No275】天台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 王寶珍論作 緣氣:(5178) 【No274】天台觀不可思議境 林建強論作 緣氣:(5769) 【No273】 智覬「摩訶止觀」之研究 古天英論作 緣氣:(6195) 【No272】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 黃雪梅論作 緣氣:(5679) 【No271】慧能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 陳平坤論作 緣氣:(5802) 【No270】《妙法蓮華經》「十如是」 黃國清論作 緣氣:(5795) 【No269】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 陳玉美論作 緣氣:(5874) 【No268】智顗醫學之研究 黃柏源 論作 緣氣:(5655)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5981) 【No266】四諦研究 聶秀藻論作 緣氣:(5681) 【No265】 天台法華三昧 韓子峰論作 緣氣:(5158) 【No264】清辨二諦研究 曹志成論作 緣氣:(5396) 【No263】智者大師教觀研究 林志欽論作 緣氣:(4946) 【No262】唯識三性&二諦 蔡伯郎論作 緣氣:(5533) 【No261】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林明莉 論作 緣氣:(4996) 【No260】《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 陳世賢論作 緣氣:(5593) 【No259】 龍樹認識論 游祥洲論作 緣氣:(5293) 【No258】龍樹中道緣起 劉英孝論作 緣氣:(5669) 【No257】龍樹中論八不思想 陳學仁 緣氣:(8411) 【No256】宗喀巴菩薩戒研究 王惠雯 緣氣:(9869) 【No255】無我與解脫 簡淑雯 論作 緣氣:(5063) 【No254】天台懺法 蕭麗芬論作 緣氣:(4932) 【No253】攝義論 陳水淵論作 緣氣:(5566) 【No262】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 曾淑娟論作 緣氣:(6095) 【No261】中論論證方法 楊滿堂論作 緣氣:(7912) 【No260】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 黃靖芠論作 緣氣:(5285) 【No259】《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 簡秀娥 緣氣:(10138)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8895) 【No257】現代禪創始人談 古月胡 緣氣:(5021) 【No256】四法寶鬘 談錫永論作 緣氣:(5543) 【No255】大圓滿教義中原史 A. W. Barber 緣氣:(7644) 【No254】解脫道要義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5649) 【No253】方便道修持次第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5038) 【No252】僧叡「禪」「智」雙運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459) 【No251】戒律 釋果徹論作 緣氣:(5147) 【No250】禪法修行 釋果徹論作 緣氣:(5530) 【No249】藏密修行 藏密修行 緣氣:(6724) 【No248】西藏大手印 [下] :林崇安 緣氣:(9695) 【No247】西藏大手印 林崇安教授 緣氣:(9522) 【No246】喜金剛壇城 讀書人 緣氣:(10311) 【No245】清靜自己的方法--百字明咒 尊貴 貝瑪南傑論作 緣氣:(14095) 【NO244】菩薩﹝三﹞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531) 【No243】菩薩﹝二﹞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4894) 【No242】菩薩﹝一﹞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328) 【No241】修心所成之量 貢噶旺秋 口述 緣氣:(9054) 【No240】正修菩提心 ﹝下﹞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10300) 【No239】正修菩提心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9870) 【No238】菩提道次第略論﹝下﹞ 法尊法師 緣氣:(10912) 【No237】菩提道次第略論(中─2) 法尊法師 緣氣:(16529) 【No236】菩提道次第略論(中─1 ) 法尊法師 緣氣:(13048) 【No235】菩提道次第略論(上) 法尊法師 緣氣:(13723) 【No234】現觀莊嚴論內涵﹝下﹞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068) 【NO233】現觀莊嚴論內涵﹝上﹞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445) 【No232】現觀莊嚴論 陳玉蛟教授 緣氣:(5494) 【No231】四百論大義 釋見愷論作 緣氣:(5080) 【No230】四百論 釋見愷論作 緣氣:(5183) 【No229】菩提道燈論 阿底峽尊者造 緣氣:(5540) 【No228】達賴喇嘛全球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喇嘛演講 :michael chen 緣氣:(5409) 【No227】七十空性論 龍樹菩薩造 緣氣:(10154) 【No226】十善業道是菩薩戒根本 聖嚴法師 緣氣:(9142) 【No225】菩薩戒重點 聖嚴法師 緣氣:(9425) 【No224】心所是戒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5075) 【No223】寶性論 釋恒清教授論作 緣氣:(6112) 【No222】佛性&佛性自體相意義 釋恒清 緣氣:(8465) 【No221】佛性論意趣 釋恒清 緣氣:(8789) 【No220】解深密經疏 楊白衣教授論作 緣氣:(5304) 【No219】羅什法身析論 ﹝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491) 【No218】羅什法身析論 ﹝上﹞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403) 【No217】鳩摩羅什涅槃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488) 【No216】鳩摩羅什實相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601) 【No215】鳩摩羅什禪觀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293) 【No214】鳩摩羅什之空觀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177) 【No213】鳩摩羅什大乘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111) 【No212】宗喀巴中觀不共勝法 王堯教授 緣氣:(9658) 【No211】龍樹「緣起」解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939) 【No210】從法華到淨土 安愚論作 緣氣:(4885) 【No209】貫通顯密 陳玉蛟 緣氣:(9260) 【No208】菩薩戒學以無著為主寂天為輔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9515) 【No207】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功德利益 創古仁波切 緣氣:(10168) 【No206】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0444) 【No205】四臂白觀音法儀軌 尊貴 創古仁波切講授 緣氣:(6017) 【No204】六字大明咒利益功德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0840) 【No203】菩提道次廣論造作翻譯內容題解﹝下﹞ :法尊法師 講論 緣氣:(10265) 【No202】菩提道次第廣論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法尊法師 緣氣:(9406) 【No201】吉藏心性說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5630) 【No200】吉藏「中道」觀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5129) 【No199】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下﹞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369) 【No198】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上﹞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358) 【No197】觀音菩薩含義與系統 巴宙教授論作 緣氣:(5984) 【No196】涅槃定義〈下〉〈佛性定義〉 張曼濤 緣氣:(8583) 【No195】涅槃定義﹝中﹞〈解脫大意〉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754) 【No193】涅槃思想﹝二﹞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4229) 【No192】涅槃思想﹝一﹞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4338) 【No191】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下﹞ 張福成 緣氣:(9080) 【No190】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上﹞ 張福成教授 緣氣:(9327) 【No189】大乘資糧的涵攝--顯密融貫 張福成教授論作 緣氣:(10291) 【No188】壇經自性觀念的探索 李昌頤論作 緣氣:(4266) 【No187】心淨則佛土淨 釋惠敏教授論作 緣氣:(7483) 【No186】《維摩詰經》之心淨則佛土淨─釋惠敏教授 釋惠敏教授 緣氣:(9659) 【No185】三十七菩提分法的特色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5317) 【No184】大乘佛教菩薩觀念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5418) 【No183】大智度論大乘十地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5628) 【No182】大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4281) 【No181】二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4802) 【No180】無我定義 釋海實 緣氣:(4431) 【No179】中論破四緣觀法 釋圓智 作 緣氣:(7969) 【No178】《中論》<觀因緣品〉四門不生觀 釋圓智 作 緣氣:(12629) 【No177】法空的義涵 釋圓智 作 緣氣:(5142) 【No176】四無量法門重要性 釋開仁 論作 緣氣:(5034) 【No175】四無量心修行次第﹝巴利語系統傳承﹞ 釋開仁 論作 緣氣:(6040) 【No174】四無量心之方法次第﹝漢文系統的傳承﹞ 釋開仁論作 緣氣:(5334) 【No173】念佛色身三昧殊勝原因 釋果化 緣氣:(7982) 【No.172】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下﹞ 釋果化論作 緣氣:(5319) 【No.171】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上﹞ 釋果化論作 緣氣:(5306) 【No.170】格魯派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9398) 【No.169】藏地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504) 【No.168】漢地佛性論特別經據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423) 【No.167】三中論與佛陀之本懷 李志夫教授 緣氣:(8640) 【No.166】佛陀緣起理事本懷 李志夫教授論作 緣氣:(4343) 【No.165】十種直心持戒 釋慈汶 論作 緣氣:(5038) 【No.164】華嚴經.十地品地位 釋慈汶 論作 緣氣:(5308) 【No.163】『阿含』──空與解脫道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9923) 無量【No.162】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7473) 空與心解脫【NO.161】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7317) 大乘五蘊論 【No.160】 電子大藏經 緣氣:(4681)
上一篇(【No195】涅槃定義﹝) 回目錄 下一篇(【No193】涅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