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6 16:41:04
學習次第 : 進階

量理寶藏論 第九品 觀現量  第五十七課

蔣陽洛德旺波尊者著

索達吉堪布譯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量理寶藏論》中,今天繼續講四種現量裏面的瑜伽現量。關於瑜伽現量的對境,實際上瑜伽現量能照見萬法的真相,當然瑜伽現量當中也有不同的差別,但一般來講就是空性和無我。那怎麼照見空性和無我呢?比如說,我們以根現量的角度來講,對境要有自相才可以照見它的本體,而空性和無我本來都沒有本體,那怎麼現量見呢?如果是以總相的方式來見,就不是現量了,那怎麼能照見呢?我們可以這樣回答:五蘊當中沒有我和我所,就像照見沒有瓶子的地方一樣,實際上沒有瓶子的名言可以建立,也可以說現量見到沒有瓶子。因為,有瓶子的話,在這個地方就完全能照見;同樣的道理,如果有我和我所,那麼在五蘊中應該完全能照見。照見無有我和我所的五蘊的原因,在名言中可以安立我不存在的真相。雖然無的東西、空的東西沒有自相,但是我們在建立名言的時候可以這樣安立。所以瑜伽現量的對境就是無我、空性,可以這樣說。也可以說是瑜伽現量的所緣緣,所緣緣就是這樣的。

然後是瑜伽現量的增上緣。我們昨天也講了,應該是一種殊勝的等持,或者說是依靠等持而產生的修行的力量。

瑜伽現量的等無間緣。當然,見道以後的瑜伽現量的等無間緣就是前面的無分別念。那麼得一地菩薩的等無間緣是什麼樣呢?就是前面的有漏法。這一點你們也記得,《俱舍論》中也講了:一般來講無漏法產生無漏法,有漏法產生有漏法;但是也有特殊,比如說凡夫最後心的刹那的有漏法,它可以產生聖者的第一個無漏法,這是可以產生的。所以,所謂同類因並不一定是,它(因)的顏色、形狀或者說它的形體全部跟果一模一樣,不是這個意思。如果真的是這樣,種子是灰色的,而苗芽是綠色的,那這兩者從顏色來講就不是同類因了,有這種過失。其實,同類因是指對果的本體的產生起直接作用,這樣的一種因就叫做同類因,也叫做近取因。近取因的概念應該這樣理解,否則就像我們前一段時間所講的一樣:煙的近取因是火,因為是從火當中產生的。既然從火當中產生,火是燃燒性的,而煙沒有燃燒性;那是不是有無情當中產生有情,有情當中產生無情的過失呢?絕對沒有。這種過失不存在的原因,前面也已經分析過。世間當中,在瑜伽現量的因方面也可以這樣分析。

實際上,根現量也好,瑜伽現量也好,任何現量方面的知識都應該廣泛瞭解。如果沒有瞭解,我們現在現實中的有些現量的的確確也是很困難的。

比如說我們前兩天講的根現量,有時候認為根現量從阿賴耶中產生,有時候認為根現量的習氣在阿賴耶中不存在。但實際上,無垢光尊者的《宗派寶藏論》中說,眼識、鼻識等上面不能積習氣,它們不能作為習氣的所依;按照唯識宗的觀點,這八種識完全是分開的,也有這樣的說法。而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中,阿賴耶指的是無分別的部分,阿賴耶識指的是明現部分。這樣的話,我們的眼識也有明現的部分,也有無分別的部分;那是不是眼識也有阿賴耶,鼻識也有阿賴耶?從明現和它的本體的部分安立的話,我們可以這樣承認。那眼根上能不能積習氣呢?我們造的業在眼根上不保存,只是在心識的明清上面(指阿賴耶)保存(這裏的保存與不保存是從現在世間的概念來說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眼根容易失毀,眼識容易斷滅。如果真的在我們的眼根、眼識上面積習氣,那麼當眼根、眼識滅完了以後業也斷了,業就有耗盡的過失。所以說,應該在阿賴耶上面存在。

有些論典中也有這樣的比喻,金子可以作成耳環、項鏈等很多很多裝飾品,這些各自分開的裝飾品,實際上它們的反體都離不開金子的本體,但是它們並不是原來的金子。同樣的道理,阿賴耶可以分六種根識,它們是不同反體;但是積累的善業也好,惡業也好,它們全部存在阿賴耶上面。還有一些比喻,比如說下雪的時候,我們在雪上面倒一點墨,而墨在雪上面不可能永遠存在,在陽光的照射下它一會兒就沒有了,但是這種墨直接或者間接已經倒在了地上;同樣的道理,在眼根、眼識上面,眾生的習氣可以說已經經過,但實際上真正保留在阿賴耶上面。

阿賴耶,它是每一個眾生在獲得佛果之前一直不會斷滅的一種心識,當眾生轉生到無色界的時候它也存在,當眾生入於滅盡定的時候它也存在,是從這個層面來講的。

前一段時間我們也講了,關於無色定和滅盡定,各種宗派的說法都不相同,按照自宗的觀點來講它們也有一個非常細微的意識。如果沒有細微的意識,那就不太合理。比如說瑜伽士已經入定好幾天了,經過幾天之後,為什麼他的身體不腐爛?這說明細微的意識並沒有離開。很多教證也是這樣說明的。

我們在這裏分析根現量的時候,它牽涉到很多問題。關於這些問題,道友們只依靠平時所講的一堂課就完全能瞭解,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要勤看我們自宗最好的論典,就像《七寶藏》。如果沒有時間看《七寶藏》,那就看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論釋》。在顯宗方面,應該說《中觀莊嚴論釋》裏面講了很多很多的要點,這些要點也有因明方面的內容,也有中觀方面的內容。在方便的時候,希望大家再三看一看。並不是說,今天因為考試我要看一看,今天因為講考我要看一看,不要有這樣的目的。平時就要瞭解,到底我們自宗怎麼樣承認?關於阿賴耶和瑜伽現量等方方面面的道理,如果都想瞭解,那必須長期去聞思。因此,經常要翻閱我們自宗非常可靠、非常合理的論典。再次翻閱之後,你就會懂得這些道理。

當我們有些道友提問題的時候,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們對自宗的書籍根本沒有翻閱。雖然有時候也翻閱,但這只不過是,在我們講的時候走馬觀花般地過了而已。過完了以後再也沒有翻閱的話,那就有可能對自宗的無垢觀點並不清楚。很多難題,本來麥彭仁波切和無垢光尊者早就在不同的論典中給我們解釋得清清楚楚,可是我們有些人又再次地問,又再次地問。但當解釋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根本不在意,而後來到底阿賴耶識是什麼樣的,到底瑜伽現量是什麼樣的?……”憑自己的分別念整天這樣提出問題,實際上這是不合理的。

我想外面的有些人,這方面的書籍也沒有,資料也沒有,傳承也沒有,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可是這些問題我們以前都講過,講完了以後也不敢說全部都明白;但是基本上這個要點在多少頁,這應該清楚,或者說這是非常難的題,我一定要下功夫,這一部分我一定要瞭解。當你真正瞭解了以後,一輩子都可以用上。所以說,以後遇到一些難題的時候,希望大家不要成為永遠的難題,永遠都搞不懂這一部分,不要這樣,也沒有必要。通過分析,自相續一定會生起定解的。

前面已經講了瑜伽現量的法相與分類,下面講瑜伽現量的內容。當然瑜伽現量分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的四種瑜伽現量,但是我們在這裏主要講佛的智慧,就是佛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這種智慧在《釋量論·成量品》中有宣講。

實際上,《釋量論·成量品》專門講了陳那論師《集量論》的頂禮句。這個頂禮句的前兩句,就是《成量品》的所有內容,麥彭仁波切解釋的時候也這樣說,克主傑解釋的時候也這樣說。應該說《集量論》中的前兩句就是《成量品》的所有內容,而《成量品》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釋量論》的所有內容。也就是說,《成量品》是主要的論體,其他三品是支分。因此,我們學習因明的時候必須要懂得《釋量論·成量品》。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其他的道理就可以間接了知。

所以,這次講因明的同時,我也專門空出時間翻譯了《釋量論大疏·成量品》。全部翻譯也有一定困難,只翻譯了《成量品》。既然翻譯了這一品,我也很想把一些重要的問題給大家講完。如果實在來不及,我想到時候也有文字,只要有信心,你們自己也可以通過學習了知其中的內容。

我呢,就像現在世間人們所說那樣宏觀調控,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麼,我們必須抓住。那因明的重點抓哪些呢?第一個,抓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成為量士夫,這是我們學習因明的重要內容。要通達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基本的條件必須承認前世後世存在。在《成量品》中,前面著重建立量,然後抉擇前世後世,過了以後宣說釋迦牟尼佛是世間中唯一的量士夫。可見,也敍述了這個道理。那麼,釋迦牟尼佛成為量士夫是通過什麼樣的理由來抉擇的呢?他能了知一切萬法,而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就是他無誤了知並抉擇了四諦——苦集滅道,這是釋迦牟尼佛唯一的特點。跟任何外道、仙人、婆羅門等相比,這些智者和學者都沒有這個特點。所以說,我們學習因明的時候應該抓住重點,這一點相當重要。

壬三(內容)分三:一、智慧之因;二、彼究竟之時;三、觀待方便果之特點。

癸一、智慧之因:

善修方便及智慧,互為因緣將成就,

如所盡所有本智。

這裏是說,我們通過認認真真修學大悲佈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等五度的方便方法和智慧波羅蜜多,這樣的六波羅蜜多我們通過精進修持之後,就會互相成為因緣。怎麼樣成為因緣呢?這兩者,也就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或者說方便和智慧,它們是建立佛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相輔相成的不共因緣。怎麼成為不共因緣呢?智慧資糧成為佛的如所有智的近取因,福德資糧或者方便作為它的俱有緣;福德資糧作為近取因產生盡所有智,智慧資糧對它就成了助緣。

按照唯識宗以下宗派的觀點,也就是經部和有部的觀點,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也是依靠因緣而產生的。按照大乘的觀點,有能遣所遣的因緣關係等等,有不同說法。在這裏,一方面在我們世間人面前可以建立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因緣產生,另一方面也可遮破外道的各種觀點。所以說,論典中所說的佛的智慧依靠因緣而產生,這一點是成立的。如果我們想詳細瞭解,《六十正理論講義》,還有《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等內容可以說明這個道理。總之,在這裏就是說,佛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依靠智慧和方便而產生的,這兩者互為因緣,應該這樣來理解。

癸二、彼究竟之時:

三世以及一百劫,三大劫中彼究竟。

這些智慧大概在多少時日中究竟呢?也就是說,我們前面所講的三種聖者,他們的智慧需多少時間才能獲得?

三種聖者中的第一個——聲聞。非常非常精進的人在三世中可以獲得聲聞果位,這也是指利根者。利根者的話,經過前一世、這一世,在下一世的時候他就能獲得阿羅漢果位。這是非常利根者、精進者。如果是鈍根者,或者是不太精進者,那也不一定,拖得也比較長。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候的有些聲聞,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才獲得聖果,這種公案也比較多。所以說鈍根者也不一定。

然後是緣覺。當然緣覺分兩種,一種是麟角喻緣覺(指利根),還有一種是部行緣覺和住法緣覺(指鈍根),有些論典是這樣說的。但一般來講,大多數論典裏面說麟角喻緣覺比較利根,這樣的利根者在一百個大劫中能獲得緣覺果位。以前,榮素班智達在有些論典中說:緣覺中部行緣覺比較利根。為什麼呢?因為在大眾中(就是非常嘈雜的環境中),他的修行也不受影響。現在我們有些修行人一直閉關不敢出來,這說明不一定是利根。如果在大城市裏面成就,在各種環境、各種誘惑當中成就,那這是利根者。在這個問題上,榮素班智達也有不同說法。但不管怎麼樣,反正是指利根者,利根的緣覺在一百個劫中能獲得成就。所以世間當中也有這樣的差別。

而菩薩,三個阿僧祗劫就能獲得佛果,當然三個阿僧祗劫也是指最利根;如果是中根者,七個阿僧祗劫;鈍根者的話,三十三個阿僧祗劫,也有這樣的說法。

按照經典來說明,這些聖者成就的時間有這樣的差別,這是他們獲得各自究竟智慧的時間。不管怎麼樣,最後他們都獲得佛果。就像《定解寶燈論》裏面所講的那樣,聲聞和緣覺也入於大乘,入大乘後經過三個阿僧祗劫等,都會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那個時候的智慧,在世間當中是最圓滿、最完美的,它能照見一切萬法,能斷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是無比圓滿的一種智慧。

癸三、觀待方便果之特點:

方便薄弱二解脫,具習氣故非本師,

修習方便明萬法,斷習氣故即遍知。

方便薄弱是指佈施、持戒以及大悲心、菩提心等非常薄弱。二種解脫指的是聲聞和緣覺的解脫。這兩種解脫並不是很圓滿,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具有習氣。具有什麼樣的習氣呢?這與我們在其他論典裏面學過的一樣,就是四種不知因。小乘自宗裏面雖然沒有說是所知障,但實際上這就是所知障,我們大乘的觀點來講他們具有所知障。四種不知因存在的緣故,聲聞和緣覺兩者並不具有最圓滿的智慧,也並非最圓滿斷除一切罪業,所以他們不是真正的導師非本師

為什麼呢?真正的導師,他自己相續中的一切智慧和方便可以無誤開示其他眾生。就像《釋量論》裏面所講的那樣,如果自己不知方便,那對他人宣說就非常困難。方便生彼因,不現彼難說。有這麼一個頌詞。意思就是說,聲聞緣覺,他們自己尚且不能如實了知一切萬法的真理,那攝受眾生,為他人宣說,就更有一定的困難。

《量理寶藏論自釋》裏面說,他們不僅方便薄弱,而且智慧也淺薄。因為聲聞緣覺二者智慧也還沒有圓滿,只通達了一個人無我的智慧,根本沒有通達法無我的智慧,所以他們的智慧也很欠缺,有這種說法。但小乘自宗認為,只有一個圓滿的無我——人無我,並且聲聞緣覺都已經圓滿了。所以他們自己認為智慧已經圓滿了,但是方便的菩提心還不足夠。所以具有四種不知因,這一點可以成立。意思就是說,我們世間所有的解脫當中,前面的兩種解脫還不圓滿,所以他們不能直接攝受有緣的眾生。

修習方便明萬法,也就是說,經過漫長時間精進修行,大乘菩薩的智慧已經圓滿了,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都已經通達了。智慧通達的同時,相續中所有的無明煩惱障和習氣障全部都斷根了,全部都斷除了;所以能了知萬法,而且一切斷證功德圓滿。斷證功德圓滿的就是佛陀,佛陀就是世間唯一的遍知,這一點可以成立。所以我們應該瞭解,在整個世間中佛陀是唯一遍知一切萬法的智智,任何學者、智者都無法與他的智慧相比,這一點大家也應該清楚。這是佛和其他果位的差別。

辛二(成量之理)分二:一、建立現量;二、依此量進行取捨之理。

壬一、建立現量:

已決識及決定識,乃分別故非現量,

所有瑜伽之現量,皆現量故成立量。

我們前面講的,以前已經了知而再了知的已決識,與相續當中通過不同的途徑而引生出來的決定性定解,因為這兩者都有分別的緣故,所以它們並不是這裏的瑜伽現量。意思就是說,瑜伽現量肯定不是已決識與決定識。因為因明前派的有些論師認為,已決識和現量有同體的部分;但是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我們前面都已經遮破完了。還有外道的論師認為,分別念和現量也有同體的關係,但這個道理也是不合理的,我們前面也已經分析過。所以說,決定識和已決識的瑜伽現量絕對不存在。

那麼,瑜伽現量可不可以作為正量呢?可以。為什麼是正量呢?因為它是現量的緣故。不管是聲聞緣覺的照見或者是佛菩薩的照見,外境真相如何存在,他們的有境就會如理如實地照見。這樣的照見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現量。所以說,雖然它不屬於根現量和意現量當中,但是他這裏有一個特殊的現量——瑜伽現量,因此我們稱為量。為什麼是量呢?因為是現量之故。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壬二、依此量進行取捨之理:

異生凡夫之正量,由決定性行取捨,

離分別念諸聖者,由等持行經論說。

依靠這種量怎麼樣進行取捨呢?

世間中是依靠量來取捨的,既然是依靠量來取捨,那麼聖者是怎麼取捨的,凡夫人是怎麼取捨的?有這麼一個疑問。

首先我們說,世間中這些還沒有得聖果的,相續中還具有業障的凡夫人,他們的正量是依靠自己的見聞覺知、憶念等來決定,決定之後再進行取捨。比如說我們先通過現量見到,見到以後在相續中產生決定性,有了決定性以後才可以取捨。

僅僅是現量能不能取捨呢?絕對不行。比如說有些嬰兒,他對紅紅的火看是看得到,可是因為他的決定性還沒有成熟的緣故,他的手在火裏面燃燒,他也不知道取捨。把火扔出去或者不能接觸火,這樣取捨的概念對嬰兒來說是沒有的。對我們大人來講,既能現量見到火的自相,又能產生決定性。我們通過決定就可以知道,這裏面有水不能跨過去,不然沉在裏面淹死了也不知道;這裏有火,我不能接觸,接觸的話可能會把我的手燒爛。有取的概念,也有舍的概念。

我們凡夫人的取捨,全部是依靠現量來產生決定,然後再依決定性進行取捨,這是我們凡夫人依靠量來進行取捨的一種方法。而聖者完全是不相同的,聖者全部是依靠等持。比如第八地菩薩以上全部是依靠等持力,不管是佈施也好、持戒也好,什麼都是依靠等持力來進行取捨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經》等經典裏面已經講了十萬個等持。佛和菩薩積累資糧、增長智慧,全部是依靠等持來進行取捨的。所以聖者完全是依靠等持來取捨的,這種量也是瑜伽現量。我們凡夫人,先用自己的現量,產生決定性後再進行取捨;而聖者是以瑜伽現量的等持——能照見一切諸法的力量來進行操作的,這方面有一定的差別。

辛三(能立之量)分三:一、建立本體;二、建立法相;三、遣于成立義之諍。

壬一(建立本體)分二:一、建立過去未來;二、建立所依能依。

癸一、建立過去未來:

不可思議智慧者,彼之智慧無法測,

這個道理大家也應該清楚,世間唯一的遍知——佛陀,他是依靠什麼樣的量來成立的?尤其是,佛陀既要知道現在的一切法,又要知道未來和過去的一切法,那麼他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照見的呢?是不是能照見自相?如果能照見自相,過去的法已經滅完了,現在的法雖然存在,但是未來的法還沒有產生,過去和未來的法的自相現在絕對不存在,不存在的東西,佛陀以什麼樣的現量來照見?有這方面的疑問。

當然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以前克主傑大師在相關因明論典中說,佛陀照見未來和過去的原因,主要是他的智慧資糧已經圓滿,我們在講《中觀莊嚴論》的時候也講過。就像佛陀福德資糧圓滿的緣故,在佛陀面前一些不清淨的食物(如馬麥)已經變成了清淨的美味佳餚;同樣的道理,未來、過去的一切法也是依靠佛陀智慧資糧圓滿的力量才照見的,也有這種說法。在《釋量論》和《量理寶藏論》裏面,對佛照見過去和未來的事實是通過比量來說明的。同時也說了,佛陀如何照見萬法的境相,以凡夫的分別念來進行衡量非常困難。我們凡夫人就像孩童一樣,大人所有的想法、心裏面的各種目的,讓愚癡的孩童來進行預測恐怕有一定的困難。比如說有一位讀幼稚園的孩子,他父親是博士,他父親的所作所為以及想法全部讓他來衡量,恐怕在他的智慧還沒有成熟之前,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對我們凡夫人來說,佛陀到底對一切萬法是怎麼樣了知的?是以有為法的方式而知道的,還是以無為法的方式而知道的?我們像盲人摸大象一樣去觀察佛陀不可思議的智慧了知一切萬法的境相,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但是我們在外道面前也千萬不能說:佛陀都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可能會問:不可思議的話,那麼你們怎麼知道或怎麼成立佛能照見一切萬法?這一點也是不可思議的。”“那所有的一切回答全部在不可思議中能包括嗎?這樣一來,我們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所以我們在這裏面也應該進行分析。但是分析的時候,並不是說佛陀就是遍知,不能三言兩語就解決一切事情,應該很細緻地去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己對佛陀的智慧要產生無偽的定解,對對方也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充分的理由來進行說明。

其實我們現在學因明的時候,我非常希望我們的道友,大家在互相溝通的時候要會說話。有些人可能這麼想,怎麼說會說話呢?我一直會說話,從幾歲開始到現在我都在說話。可是,真的,在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辯論的過程中好多人都不會說話。心裏面所想的,要麼說一句話,要麼中間根本沒有裝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確確實實語言非常重要。如果說話非常完美,那麼別人的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昨前天,有幾個我所資助的大學生,可能有七八個,我也跟他們講了:你們以後還是好好地鍛煉一下!我們很多人都不會說話,很多問題怎麼樣銜接、怎麼樣表達,在這些問題上也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不管是外道也好,或者是世間上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他們說:你們佛教的見修行果的關係是什麼樣?那我們的回答既要符合對方的心意,又要能說出自己的依據。要用這樣的語言來進行溝通,沒有一定的鍛煉,沒有一定的語言功夫,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平時自己在修學、學習的過程中,大家還是要互相溝通,這有一定的必要。

我們這裏的有些人,理解能力還是可以,但是一直口裏面吐不出來,要吐出來非常困難,一直半天說不出來。即使說出來也好像一塊一塊的,中間都是斷的,斷斷續續。這樣的話,就沒辦法成為完整的語言。說什麼事情,該說的時候,這個問題從頭到尾必須要說清楚。不該說的時候,無關的語言不需要說很多。所以,平時對自己的語言進行鍛煉還是很重要。

當然,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界,也許就會知道。任何一位大學生也好、老師也好、領導也好,如果他們語言功夫非常好,那不管找工作,或者做什麼事情都非常方便。如果語言功夫不太好,不善於表達,一說話就馬上得罪上上下下的人,或者自己的想法根本沒辦法表達出來,那做什麼事情恐怕都不太方便。所以,說話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我想雖然我們不像世間人一樣,通過花言巧語來引誘別人,這倒是不需要的;但是講經說法,或者是把自己對佛教的理解傳達給別人,這都需要語言藝術。甚至,有時候打一個電話也有很大的差別,你們很多人可能也有這種感覺:對方說話非常不錯,打電話聽起來很舒服;如果對方說一句話,要麼罵人,要麼說不出來……反正有很多區別。

所以,大家在世尊成為量士夫這個問題上也應該值得分析。那麼,當對方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回答呢?可以這樣說:比如佛陀怎樣了知一切萬法,《釋量論》及其解釋裏面都已經講了,一般入於睡眠的人不知道醒覺者的心;同樣的道理,我們這些可憐的眾生——被能取所取蒙蔽的凡夫人,怎麼能如理如實了知一切智智照見、衡量萬法的境界呢?根本不知道。所以說,一切智智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首先我們可以這樣確定,這一點也非常需要。

那佛陀到底怎麼成為遍知呢?有些人說,佛陀肯定是遍知,因為我們身上有84000蟲,他已經知道了,所以佛陀是遍知者。這也是一個層面。有些說佛陀肯定是遍知,因為2500多年前或者2900多年前出世的佛陀,已經對未來的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等授記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是遍知者。這也是一部分。但是在《釋量論》中講了,佛陀了知昆蟲的數目並不是特別需要,因為並不是以這個來建立遍知的。有些說佛陀有神通,他能照見弟子的相續,所以他是遍知。這也是不圓滿的,因為不僅是佛陀,世間上的仙人也能做到。有神通的話,世間的鷲鷹,也就是老鷹,它們也有神通。可以這樣說吧,它們有眼通。《釋量論》中也說了,如果你特別喜歡神通,那你不用依止佛陀了,依止老鷹或者鷲鷹就可以了。而我們唯一的理由,剛才也給大家講了。

所以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難以測度,不可思議智慧者,彼之智慧無法測,這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他的智慧以我們凡夫人觀現世量來進行衡量,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得不出一個非常完美的結論。

雖然佛智無法測,但也可通過以下兩個推理來推知。第一個,以佛陀的教言來推知,他是一切智智者。

言詞特徵若決定,亦能推知前生也。

佛陀具有一切智智的智慧,那我們通過什麼樣的推理能了知呢?言詞特徵。對佛陀言詞的特點,如果我們如理如實通達、決定,已經確定無疑,那麼就能推知語言的來源肯定有不可思議的智慧。也就是說,佛陀的智慧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推知的呢?可以這樣回答:佛陀的教言我們現在可以看見、可以照見,通過閱讀佛教的《大藏經》之後,我們就會明白,這樣深奧的意義,唯一一切智智的智者才可以通曉,一般的凡夫人絕對不可能通達。

我們有些人,雖然沒有見過這個人,也不認識這個人,但是翻閱了他的書以後,噢,這個人的學問肯定很不錯,你看他把古今中外所有論典的相關內容全部都引用在這裏面,肯定這個人的智慧很了不起。通過他的語言,對他會有一定的認識。同樣的道理,佛陀的《大藏經》已經擺在很多寺院的藏經樓裏面,後代的智者通過翻閱《大藏經》,就會認識到佛陀的智慧無與倫比。而一般的仙人、老鷹,或者說世間的智者等等,他們根本不能通達這樣的智慧。所以說,通過語言來了知佛陀,應該是最好的一種論證方法。

當時,中國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的魯迅先生,他看了《瑜伽師地論》和《賢愚經》之後,一直讚歎不已地說,我們這些文學家辛辛苦苦一輩子研究,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就對我們講得明明白白。他最後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道理。實際上,這也是通過語言來了知佛的智慧的。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這樣確信。因為,歷史上這麼多智者的論著一一都被推翻完了,但是佛陀的教理,尤其是他所宣講的四諦真理,任何人也沒辦法推翻,因此說詞句是非常重要的。言詞的特徵如果決定,也能了知前生。所謂前生,是指這種言詞的來源肯定有一個瑜伽現量。它前面肯定有獲得無我智慧的瑜伽現量,否則,這麼深奧的道理怎麼能說得出來呢?以前的佛陀怎麼是遍知者呢?我們通過現在的道理可以了知。

這是對前世的推斷,然後是建立未來我們也能獲得這樣的瑜伽現量:

串習圓滿明瞭彼,遮他邊定而證實。

那麼,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能斷定我們未來會成就瑜伽現量呢?我們可以通過推理了知。前面的佛陀是怎麼樣修道的呢?他們是依靠自己心的力量,經過漫長時間地修學,在圓滿福德和智慧資糧以後才成就這樣的果位;那麼,我們現在這些人也通過積累資糧、圓滿修學、圓滿串習,漫長的時間過後,也可以獲得如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的瑜伽現量。

為什麼呢?因為遮除了其他的邊而成立了自己的真相。為什麼遮除了其他的邊呢?遮除其他邊如我們前面所講的那樣,如果我們的所依不穩固,很有可能現在學的在以後全部都報費了,最後一點都不剩下;但是並不是這樣,心性光明的所依非常穩固。在這樣的心上面會不會,如果沒有增加力量,就有可能失毀,但是也並不是這樣的。在我們心的力量上,依靠前世學的真理和後世學的真理,

第五十七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量理寶藏論》中,今天繼續講四種現量裏面的瑜伽現量。關於瑜伽現量的對境,實際上瑜伽現量能照見萬法的真相,當然瑜伽現量當中也有不同的差別,但一般來講就是空性和無我。那怎麼照見空性和無我呢?比如說,我們以根現量的角度來講,對境要有自相才可以照見它的本體,而空性和無我本來都沒有本體,那怎麼現量見呢?如果是以總相的方式來見,就不是現量了,那怎麼能照見呢?我們可以這樣回答:五蘊當中沒有我和我所,就像照見沒有瓶子的地方一樣,實際上沒有瓶子的名言可以建立,也可以說現量見到沒有瓶子。因為,有瓶子的話,在這個地方就完全能照見;同樣的道理,如果有我和我所,那麼在五蘊中應該完全能照見。照見無有我和我所的五蘊的原因,在名言中可以安立我不存在的真相。雖然無的東西、空的東西沒有自相,但是我們在建立名言的時候可以這樣安立。所以瑜伽現量的對境就是無我、空性,可以這樣說。也可以說是瑜伽現量的所緣緣,所緣緣就是這樣的。

然後是瑜伽現量的增上緣。我們昨天也講了,應該是一種殊勝的等持,或者說是依靠等持而產生的修行的力量。

瑜伽現量的等無間緣。當然,見道以後的瑜伽現量的等無間緣就是前面的無分別念。那麼得一地菩薩的等無間緣是什麼樣呢?就是前面的有漏法。這一點你們也記得,《俱舍論》中也講了:一般來講無漏法產生無漏法,有漏法產生有漏法;但是也有特殊,比如說凡夫最後心的刹那的有漏法,它可以產生聖者的第一個無漏法,這是可以產生的。所以,所謂同類因並不一定是,它(因)的顏色、形狀或者說它的形體全部跟果一模一樣,不是這個意思。如果真的是這樣,種子是灰色的,而苗芽是綠色的,那這兩者從顏色來講就不是同類因了,有這種過失。其實,同類因是指對果的本體的產生起直接作用,這樣的一種因就叫做同類因,也叫做近取因。近取因的概念應該這樣理解,否則就像我們前一段時間所講的一樣:煙的近取因是火,因為是從火當中產生的。既然從火當中產生,火是燃燒性的,而煙沒有燃燒性;那是不是有無情當中產生有情,有情當中產生無情的過失呢?絕對沒有。這種過失不存在的原因,前面也已經分析過。世間當中,在瑜伽現量的因方面也可以這樣分析。

實際上,根現量也好,瑜伽現量也好,任何現量方面的知識都應該廣泛瞭解。如果沒有瞭解,我們現在現實中的有些現量的的確確也是很困難的。

比如說我們前兩天講的根現量,有時候認為根現量從阿賴耶中產生,有時候認為根現量的習氣在阿賴耶中不存在。但實際上,無垢光尊者的《宗派寶藏論》中說,眼識、鼻識等上面不能積習氣,它們不能作為習氣的所依;按照唯識宗的觀點,這八種識完全是分開的,也有這樣的說法。而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中,阿賴耶指的是無分別的部分,阿賴耶識指的是明現部分。這樣的話,我們的眼識也有明現的部分,也有無分別的部分;那是不是眼識也有阿賴耶,鼻識也有阿賴耶?從明現和它的本體的部分安立的話,我們可以這樣承認。那眼根上能不能積習氣呢?我們造的業在眼根上不保存,只是在心識的明清上面(指阿賴耶)保存(這裏的保存與不保存是從現在世間的概念來說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眼根容易失毀,眼識容易斷滅。如果真的在我們的眼根、眼識上面積習氣,那麼當眼根、眼識滅完了以後業也斷了,業就有耗盡的過失。所以說,應該在阿賴耶上面存在。

有些論典中也有這樣的比喻,金子可以作成耳環、項鏈等很多很多裝飾品,這些各自分開的裝飾品,實際上它們的反體都離不開金子的本體,但是它們並不是原來的金子。同樣的道理,阿賴耶可以分六種根識,它們是不同反體;但是積累的善業也好,惡業也好,它們全部存在阿賴耶上面。還有一些比喻,比如說下雪的時候,我們在雪上面倒一點墨,而墨在雪上面不可能永遠存在,在陽光的照射下它一會兒就沒有了,但是這種墨直接或者間接已經倒在了地上;同樣的道理,在眼根、眼識上面,眾生的習氣可以說已經經過,但實際上真正保留在阿賴耶上面。

阿賴耶,它是每一個眾生在獲得佛果之前一直不會斷滅的一種心識,當眾生轉生到無色界的時候它也存在,當眾生入於滅盡定的時候它也存在,是從這個層面來講的。

前一段時間我們也講了,關於無色定和滅盡定,各種宗派的說法都不相同,按照自宗的觀點來講它們也有一個非常細微的意識。如果沒有細微的意識,那就不太合理。比如說瑜伽士已經入定好幾天了,經過幾天之後,為什麼他的身體不腐爛?這說明細微的意識並沒有離開。很多教證也是這樣說明的。

我們在這裏分析根現量的時候,它牽涉到很多問題。關於這些問題,道友們只依靠平時所講的一堂課就完全能瞭解,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要勤看我們自宗最好的論典,就像《七寶藏》。如果沒有時間看《七寶藏》,那就看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論釋》。在顯宗方面,應該說《中觀莊嚴論釋》裏面講了很多很多的要點,這些要點也有因明方面的內容,也有中觀方面的內容。在方便的時候,希望大家再三看一看。並不是說,今天因為考試我要看一看,今天因為講考我要看一看,不要有這樣的目的。平時就要瞭解,到底我們自宗怎麼樣承認?關於阿賴耶和瑜伽現量等方方面面的道理,如果都想瞭解,那必須長期去聞思。因此,經常要翻閱我們自宗非常可靠、非常合理的論典。再次翻閱之後,你就會懂得這些道理。

當我們有些道友提問題的時候,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們對自宗的書籍根本沒有翻閱。雖然有時候也翻閱,但這只不過是,在我們講的時候走馬觀花般地過了而已。過完了以後再也沒有翻閱的話,那就有可能對自宗的無垢觀點並不清楚。很多難題,本來麥彭仁波切和無垢光尊者早就在不同的論典中給我們解釋得清清楚楚,可是我們有些人又再次地問,又再次地問。但當解釋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根本不在意,而後來到底阿賴耶識是什麼樣的,到底瑜伽現量是什麼樣的?……”憑自己的分別念整天這樣提出問題,實際上這是不合理的。

我想外面的有些人,這方面的書籍也沒有,資料也沒有,傳承也沒有,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可是這些問題我們以前都講過,講完了以後也不敢說全部都明白;但是基本上這個要點在多少頁,這應該清楚,或者說這是非常難的題,我一定要下功夫,這一部分我一定要瞭解。當你真正瞭解了以後,一輩子都可以用上。所以說,以後遇到一些難題的時候,希望大家不要成為永遠的難題,永遠都搞不懂這一部分,不要這樣,也沒有必要。通過分析,自相續一定會生起定解的。

前面已經講了瑜伽現量的法相與分類,下面講瑜伽現量的內容。當然瑜伽現量分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的四種瑜伽現量,但是我們在這裏主要講佛的智慧,就是佛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這種智慧在《釋量論·成量品》中有宣講。

實際上,《釋量論·成量品》專門講了陳那論師《集量論》的頂禮句。這個頂禮句的前兩句,就是《成量品》的所有內容,麥彭仁波切解釋的時候也這樣說,克主傑解釋的時候也這樣說。應該說《集量論》中的前兩句就是《成量品》的所有內容,而《成量品》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釋量論》的所有內容。也就是說,《成量品》是主要的論體,其他三品是支分。因此,我們學習因明的時候必須要懂得《釋量論·成量品》。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其他的道理就可以間接了知。

所以,這次講因明的同時,我也專門空出時間翻譯了《釋量論大疏·成量品》。全部翻譯也有一定困難,只翻譯了《成量品》。既然翻譯了這一品,我也很想把一些重要的問題給大家講完。如果實在來不及,我想到時候也有文字,只要有信心,你們自己也可以通過學習了知其中的內容。

我呢,就像現在世間人們所說那樣宏觀調控,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麼,我們必須抓住。那因明的重點抓哪些呢?第一個,抓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成為量士夫,這是我們學習因明的重要內容。要通達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基本的條件必須承認前世後世存在。在《成量品》中,前面著重建立量,然後抉擇前世後世,過了以後宣說釋迦牟尼佛是世間中唯一的量士夫。可見,也敍述了這個道理。那麼,釋迦牟尼佛成為量士夫是通過什麼樣的理由來抉擇的呢?他能了知一切萬法,而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就是他無誤了知並抉擇了四諦——苦集滅道,這是釋迦牟尼佛唯一的特點。跟任何外道、仙人、婆羅門等相比,這些智者和學者都沒有這個特點。所以說,我們學習因明的時候應該抓住重點,這一點相當重要。

壬三(內容)分三:一、智慧之因;二、彼究竟之時;三、觀待方便果之特點。

癸一、智慧之因:

善修方便及智慧,互為因緣將成就,

如所盡所有本智。

這裏是說,我們通過認認真真修學大悲佈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等五度的方便方法和智慧波羅蜜多,這樣的六波羅蜜多我們通過精進修持之後,就會互相成為因緣。怎麼樣成為因緣呢?這兩者,也就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或者說方便和智慧,它們是建立佛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相輔相成的不共因緣。怎麼成為不共因緣呢?智慧資糧成為佛的如所有智的近取因,福德資糧或者方便作為它的俱有緣;福德資糧作為近取因產生盡所有智,智慧資糧對它就成了助緣。

按照唯識宗以下宗派的觀點,也就是經部和有部的觀點,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也是依靠因緣而產生的。按照大乘的觀點,有能遣所遣的因緣關係等等,有不同說法。在這裏,一方面在我們世間人面前可以建立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因緣產生,另一方面也可遮破外道的各種觀點。所以說,論典中所說的佛的智慧依靠因緣而產生,這一點是成立的。如果我們想詳細瞭解,《六十正理論講義》,還有《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等內容可以說明這個道理。總之,在這裏就是說,佛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依靠智慧和方便而產生的,這兩者互為因緣,應該這樣來理解。

癸二、彼究竟之時:

三世以及一百劫,三大劫中彼究竟。

這些智慧大概在多少時日中究竟呢?也就是說,我們前面所講的三種聖者,他們的智慧需多少時間才能獲得?

三種聖者中的第一個——聲聞。非常非常精進的人在三世中可以獲得聲聞果位,這也是指利根者。利根者的話,經過前一世、這一世,在下一世的時候他就能獲得阿羅漢果位。這是非常利根者、精進者。如果是鈍根者,或者是不太精進者,那也不一定,拖得也比較長。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候的有些聲聞,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才獲得聖果,這種公案也比較多。所以說鈍根者也不一定。

然後是緣覺。當然緣覺分兩種,一種是麟角喻緣覺(指利根),還有一種是部行緣覺和住法緣覺(指鈍根),有些論典是這樣說的。但一般來講,大多數論典裏面說麟角喻緣覺比較利根,這樣的利根者在一百個大劫中能獲得緣覺果位。以前,榮素班智達在有些論典中說:緣覺中部行緣覺比較利根。為什麼呢?因為在大眾中(就是非常嘈雜的環境中),他的修行也不受影響。現在我們有些修行人一直閉關不敢出來,這說明不一定是利根。如果在大城市裏面成就,在各種環境、各種誘惑當中成就,那這是利根者。在這個問題上,榮素班智達也有不同說法。但不管怎麼樣,反正是指利根者,利根的緣覺在一百個劫中能獲得成就。所以世間當中也有這樣的差別。

而菩薩,三個阿僧祗劫就能獲得佛果,當然三個阿僧祗劫也是指最利根;如果是中根者,七個阿僧祗劫;鈍根者的話,三十三個阿僧祗劫,也有這樣的說法。

按照經典來說明,這些聖者成就的時間有這樣的差別,這是他們獲得各自究竟智慧的時間。不管怎麼樣,最後他們都獲得佛果。就像《定解寶燈論》裏面所講的那樣,聲聞和緣覺也入於大乘,入大乘後經過三個阿僧祗劫等,都會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那個時候的智慧,在世間當中是最圓滿、最完美的,它能照見一切萬法,能斷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是無比圓滿的一種智慧。

癸三、觀待方便果之特點:

方便薄弱二解脫,具習氣故非本師,

修習方便明萬法,斷習氣故即遍知。

方便薄弱是指佈施、持戒以及大悲心、菩提心等非常薄弱。二種解脫指的是聲聞和緣覺的解脫。這兩種解脫並不是很圓滿,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具有習氣。具有什麼樣的習氣呢?這與我們在其他論典裏面學過的一樣,就是四種不知因。小乘自宗裏面雖然沒有說是所知障,但實際上這就是所知障,我們大乘的觀點來講他們具有所知障。四種不知因存在的緣故,聲聞和緣覺兩者並不具有最圓滿的智慧,也並非最圓滿斷除一切罪業,所以他們不是真正的導師非本師

為什麼呢?真正的導師,他自己相續中的一切智慧和方便可以無誤開示其他眾生。就像《釋量論》裏面所講的那樣,如果自己不知方便,那對他人宣說就非常困難。方便生彼因,不現彼難說。有這麼一個頌詞。意思就是說,聲聞緣覺,他們自己尚且不能如實了知一切萬法的真理,那攝受眾生,為他人宣說,就更有一定的困難。

《量理寶藏論自釋》裏面說,他們不僅方便薄弱,而且智慧也淺薄。因為聲聞緣覺二者智慧也還沒有圓滿,只通達了一個人無我的智慧,根本沒有通達法無我的智慧,所以他們的智慧也很欠缺,有這種說法。但小乘自宗認為,只有一個圓滿的無我——人無我,並且聲聞緣覺都已經圓滿了。所以他們自己認為智慧已經圓滿了,但是方便的菩提心還不足夠。所以具有四種不知因,這一點可以成立。意思就是說,我們世間所有的解脫當中,前面的兩種解脫還不圓滿,所以他們不能直接攝受有緣的眾生。

修習方便明萬法,也就是說,經過漫長時間精進修行,大乘菩薩的智慧已經圓滿了,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都已經通達了。智慧通達的同時,相續中所有的無明煩惱障和習氣障全部都斷根了,全部都斷除了;所以能了知萬法,而且一切斷證功德圓滿。斷證功德圓滿的就是佛陀,佛陀就是世間唯一的遍知,這一點可以成立。所以我們應該瞭解,在整個世間中佛陀是唯一遍知一切萬法的智智,任何學者、智者都無法與他的智慧相比,這一點大家也應該清楚。這是佛和其他果位的差別。

辛二(成量之理)分二:一、建立現量;二、依此量進行取捨之理。

壬一、建立現量:

已決識及決定識,乃分別故非現量,

所有瑜伽之現量,皆現量故成立量。

我們前面講的,以前已經了知而再了知的已決識,與相續當中通過不同的途徑而引生出來的決定性定解,因為這兩者都有分別的緣故,所以它們並不是這裏的瑜伽現量。意思就是說,瑜伽現量肯定不是已決識與決定識。因為因明前派的有些論師認為,已決識和現量有同體的部分;但是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我們前面都已經遮破完了。還有外道的論師認為,分別念和現量也有同體的關係,但這個道理也是不合理的,我們前面也已經分析過。所以說,決定識和已決識的瑜伽現量絕對不存在。

那麼,瑜伽現量可不可以作為正量呢?可以。為什麼是正量呢?因為它是現量的緣故。不管是聲聞緣覺的照見或者是佛菩薩的照見,外境真相如何存在,他們的有境就會如理如實地照見。這樣的照見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現量。所以說,雖然它不屬於根現量和意現量當中,但是他這裏有一個特殊的現量——瑜伽現量,因此我們稱為量。為什麼是量呢?因為是現量之故。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壬二、依此量進行取捨之理:

異生凡夫之正量,由決定性行取捨,

離分別念諸聖者,由等持行經論說。

依靠這種量怎麼樣進行取捨呢?

世間中是依靠量來取捨的,既然是依靠量來取捨,那麼聖者是怎麼取捨的,凡夫人是怎麼取捨的?有這麼一個疑問。

首先我們說,世間中這些還沒有得聖果的,相續中還具有業障的凡夫人,他們的正量是依靠自己的見聞覺知、憶念等來決定,決定之後再進行取捨。比如說我們先通過現量見到,見到以後在相續中產生決定性,有了決定性以後才可以取捨。

僅僅是現量能不能取捨呢?絕對不行。比如說有些嬰兒,他對紅紅的火看是看得到,可是因為他的決定性還沒有成熟的緣故,他的手在火裏面燃燒,他也不知道取捨。把火扔出去或者不能接觸火,這樣取捨的概念對嬰兒來說是沒有的。對我們大人來講,既能現量見到火的自相,又能產生決定性。我們通過決定就可以知道,這裏面有水不能跨過去,不然沉在裏面淹死了也不知道;這裏有火,我不能接觸,接觸的話可能會把我的手燒爛。有取的概念,也有舍的概念。

我們凡夫人的取捨,全部是依靠現量來產生決定,然後再依決定性進行取捨,這是我們凡夫人依靠量來進行取捨的一種方法。而聖者完全是不相同的,聖者全部是依靠等持。比如第八地菩薩以上全部是依靠等持力,不管是佈施也好、持戒也好,什麼都是依靠等持力來進行取捨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經》等經典裏面已經講了十萬個等持。佛和菩薩積累資糧、增長智慧,全部是依靠等持來進行取捨的。所以聖者完全是依靠等持來取捨的,這種量也是瑜伽現量。我們凡夫人,先用自己的現量,產生決定性後再進行取捨;而聖者是以瑜伽現量的等持——能照見一切諸法的力量來進行操作的,這方面有一定的差別。

辛三(能立之量)分三:一、建立本體;二、建立法相;三、遣于成立義之諍。

壬一(建立本體)分二:一、建立過去未來;二、建立所依能依。

癸一、建立過去未來:

不可思議智慧者,彼之智慧無法測,

這個道理大家也應該清楚,世間唯一的遍知——佛陀,他是依靠什麼樣的量來成立的?尤其是,佛陀既要知道現在的一切法,又要知道未來和過去的一切法,那麼他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照見的呢?是不是能照見自相?如果能照見自相,過去的法已經滅完了,現在的法雖然存在,但是未來的法還沒有產生,過去和未來的法的自相現在絕對不存在,不存在的東西,佛陀以什麼樣的現量來照見?有這方面的疑問。

當然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以前克主傑大師在相關因明論典中說,佛陀照見未來和過去的原因,主要是他的智慧資糧已經圓滿,我們在講《中觀莊嚴論》的時候也講過。就像佛陀福德資糧圓滿的緣故,在佛陀面前一些不清淨的食物(如馬麥)已經變成了清淨的美味佳餚;同樣的道理,未來、過去的一切法也是依靠佛陀智慧資糧圓滿的力量才照見的,也有這種說法。在《釋量論》和《量理寶藏論》裏面,對佛照見過去和未來的事實是通過比量來說明的。同時也說了,佛陀如何照見萬法的境相,以凡夫的分別念來進行衡量非常困難。我們凡夫人就像孩童一樣,大人所有的想法、心裏面的各種目的,讓愚癡的孩童來進行預測恐怕有一定的困難。比如說有一位讀幼稚園的孩子,他父親是博士,他父親的所作所為以及想法全部讓他來衡量,恐怕在他的智慧還沒有成熟之前,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對我們凡夫人來說,佛陀到底對一切萬法是怎麼樣了知的?是以有為法的方式而知道的,還是以無為法的方式而知道的?我們像盲人摸大象一樣去觀察佛陀不可思議的智慧了知一切萬法的境相,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但是我們在外道面前也千萬不能說:佛陀都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可能會問:不可思議的話,那麼你們怎麼知道或怎麼成立佛能照見一切萬法?這一點也是不可思議的。”“那所有的一切回答全部在不可思議中能包括嗎?這樣一來,我們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所以我們在這裏面也應該進行分析。但是分析的時候,並不是說佛陀就是遍知,不能三言兩語就解決一切事情,應該很細緻地去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己對佛陀的智慧要產生無偽的定解,對對方也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充分的理由來進行說明。

其實我們現在學因明的時候,我非常希望我們的道友,大家在互相溝通的時候要會說話。有些人可能這麼想,怎麼說會說話呢?我一直會說話,從幾歲開始到現在我都在說話。可是,真的,在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辯論的過程中好多人都不會說話。心裏面所想的,要麼說一句話,要麼中間根本沒有裝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確確實實語言非常重要。如果說話非常完美,那麼別人的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昨前天,有幾個我所資助的大學生,可能有七八個,我也跟他們講了:你們以後還是好好地鍛煉一下!我們很多人都不會說話,很多問題怎麼樣銜接、怎麼樣表達,在這些問題上也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不管是外道也好,或者是世間上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他們說:你們佛教的見修行果的關係是什麼樣?那我們的回答既要符合對方的心意,又要能說出自己的依據。要用這樣的語言來進行溝通,沒有一定的鍛煉,沒有一定的語言功夫,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平時自己在修學、學習的過程中,大家還是要互相溝通,這有一定的必要。

我們這裏的有些人,理解能力還是可以,但是一直口裏面吐不出來,要吐出來非常困難,一直半天說不出來。即使說出來也好像一塊一塊的,中間都是斷的,斷斷續續。這樣的話,就沒辦法成為完整的語言。說什麼事情,該說的時候,這個問題從頭到尾必須要說清楚。不該說的時候,無關的語言不需要說很多。所以,平時對自己的語言進行鍛煉還是很重要。

當然,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界,也許就會知道。任何一位大學生也好、老師也好、領導也好,如果他們語言功夫非常好,那不管找工作,或者做什麼事情都非常方便。如果語言功夫不太好,不善於表達,一說話就馬上得罪上上下下的人,或者自己的想法根本沒辦法表達出來,那做什麼事情恐怕都不太方便。所以,說話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我想雖然我們不像世間人一樣,通過花言巧語來引誘別人,這倒是不需要的;但是講經說法,或者是把自己對佛教的理解傳達給別人,這都需要語言藝術。甚至,有時候打一個電話也有很大的差別,你們很多人可能也有這種感覺:對方說話非常不錯,打電話聽起來很舒服;如果對方說一句話,要麼罵人,要麼說不出來……反正有很多區別。

所以,大家在世尊成為量士夫這個問題上也應該值得分析。那麼,當對方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回答呢?可以這樣說:比如佛陀怎樣了知一切萬法,《釋量論》及其解釋裏面都已經講了,一般入於睡眠的人不知道醒覺者的心;同樣的道理,我們這些可憐的眾生——被能取所取蒙蔽的凡夫人,怎麼能如理如實了知一切智智照見、衡量萬法的境界呢?根本不知道。所以說,一切智智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首先我們可以這樣確定,這一點也非常需要。

那佛陀到底怎麼成為遍知呢?有些人說,佛陀肯定是遍知,因為我們身上有84000蟲,他已經知道了,所以佛陀是遍知者。這也是一個層面。有些說佛陀肯定是遍知,因為2500多年前或者2900多年前出世的佛陀,已經對未來的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等授記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是遍知者。這也是一部分。但是在《釋量論》中講了,佛陀了知昆蟲的數目並不是特別需要,因為並不是以這個來建立遍知的。有些說佛陀有神通,他能照見弟子的相續,所以他是遍知。這也是不圓滿的,因為不僅是佛陀,世間上的仙人也能做到。有神通的話,世間的鷲鷹,也就是老鷹,它們也有神通。可以這樣說吧,它們有眼通。《釋量論》中也說了,如果你特別喜歡神通,那你不用依止佛陀了,依止老鷹或者鷲鷹就可以了。而我們唯一的理由,剛才也給大家講了。

所以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難以測度,不可思議智慧者,彼之智慧無法測,這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他的智慧以我們凡夫人觀現世量來進行衡量,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得不出一個非常完美的結論。

雖然佛智無法測,但也可通過以下兩個推理來推知。第一個,以佛陀的教言來推知,他是一切智智者。

言詞特徵若決定,亦能推知前生也。

佛陀具有一切智智的智慧,那我們通過什麼樣的推理能了知呢?言詞特徵。對佛陀言詞的特點,如果我們如理如實通達、決定,已經確定無疑,那麼就能推知語言的來源肯定有不可思議的智慧。也就是說,佛陀的智慧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推知的呢?可以這樣回答:佛陀的教言我們現在可以看見、可以照見,通過閱讀佛教的《大藏經》之後,我們就會明白,這樣深奧的意義,唯一一切智智的智者才可以通曉,一般的凡夫人絕對不可能通達。

我們有些人,雖然沒有見過這個人,也不認識這個人,但是翻閱了他的書以後,噢,這個人的學問肯定很不錯,你看他把古今中外所有論典的相關內容全部都引用在這裏面,肯定這個人的智慧很了不起。通過他的語言,對他會有一定的認識。同樣的道理,佛陀的《大藏經》已經擺在很多寺院的藏經樓裏面,後代的智者通過翻閱《大藏經》,就會認識到佛陀的智慧無與倫比。而一般的仙人、老鷹,或者說世間的智者等等,他們根本不能通達這樣的智慧。所以說,通過語言來了知佛陀,應該是最好的一種論證方法。

當時,中國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的魯迅先生,他看了《瑜伽師地論》和《賢愚經》之後,一直讚歎不已地說,我們這些文學家辛辛苦苦一輩子研究,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就對我們講得明明白白。他最後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道理。實際上,這也是通過語言來了知佛的智慧的。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這樣確信。因為,歷史上這麼多智者的論著一一都被推翻完了,但是佛陀的教理,尤其是他所宣講的四諦真理,任何人也沒辦法推翻,因此說詞句是非常重要的。言詞的特徵如果決定,也能了知前生。所謂前生,是指這種言詞的來源肯定有一個瑜伽現量。它前面肯定有獲得無我智慧的瑜伽現量,否則,這麼深奧的道理怎麼能說得出來呢?以前的佛陀怎麼是遍知者呢?我們通過現在的道理可以了知。

這是對前世的推斷,然後是建立未來我們也能獲得這樣的瑜伽現量:

串習圓滿明瞭彼,遮他邊定而證實。

那麼,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能斷定我們未來會成就瑜伽現量呢?我們可以通過推理了知。前面的佛陀是怎麼樣修道的呢?他們是依靠自己心的力量,經過漫長時間地修學,在圓滿福德和智慧資糧以後才成就這樣的果位;那麼,我們現在這些人也通過積累資糧、圓滿修學、圓滿串習,漫長的時間過後,也可以獲得如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的瑜伽現量。

為什麼呢?因為遮除了其他的邊而成立了自己的真相。為什麼遮除了其他的邊呢?遮除其他邊如我們前面所講的那樣,如果我們的所依不穩固,很有可能現在學的在以後全部都報費了,最後一點都不剩下;但是並不是這樣,心性光明的所依非常穩固。在這樣的心上面會不會,如果沒有增加力量,就有可能失毀,但是也並不是這樣的。在我們心的力量上,依靠前世學的真理和後世學的真理,逐漸逐漸會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這是成立的。不成立的任何因緣,在因明的推理中根本找不到。

所以我們只有兩種推理:第一種推理,用佛陀的語言來了知佛陀是遍知者;第二種推理,我們任何一個人通過現在的修行,未來都可以成佛。將來成佛的原因有二:它的所依穩固之故,遮除了其他邊的緣故;通過這兩種推理可以建立我們自己將來會現前瑜伽現量。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逐漸逐漸會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這是成立的。不成立的任何因緣,在因明的推理中根本找不到。

所以我們只有兩種推理:第一種推理,用佛陀的語言來了知佛陀是遍知者;第二種推理,我們任何一個人通過現在的修行,未來都可以成佛。將來成佛的原因有二:它的所依穩固之故,遮除了其他邊的緣故;通過這兩種推理可以建立我們自己將來會現前瑜伽現量。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