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6 16:28:40
學習次第 : 進階

量理寶藏論 第九品 觀現量  第五十九課

蔣陽洛德旺波尊者著

索達吉堪布譯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量理寶藏論》第九品當中,正在講以量成立世尊成為量士夫,現在講說自宗合理,其中講建立無有我執之光明無終。

卯二、建立無有我執之光明無終:

前面已經給大家作了介紹,到了最後的時候我們的分別心會有終結,就是有完結的時候;因為分別念通過無我的智慧斬斷之後,再也不會產生。所以,輪回雖然是無始的,但是對個別眾生來講卻是有終的。於是有人心想:那麼,我們光明的心的本性是不是也有中斷呢?比如,當我獲得涅槃的時候,我心的相續會不會也以此而中斷?有沒有這種情況呢?下面進行回答,就是說沒有這種情況。

生起明心因已齊,無障礙故決定起。

眾生心的本體,不管是顯宗還是密宗,都共同承認為是空性光明無離無合的一種本性。這種本性,從凡夫到佛果都不會滅盡,也就是說這種光明的心沒有滅盡的時候。當然,這裏的光明是指如來藏心的本體。它就像有些論典中依靠四種理由來建立的,遠離能取所取的唯識宗的明心那樣。這種明清的心永遠也是不會滅盡的,原因:一個是它的因具足,任何一個法,因緣具足果就會無欺產生。第二個原因它沒有障礙,因為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與遠離能取所取的明清的心沒有任何相違之處。沒有相違的話,它一直會延續到佛果。因此,在獲得佛果的時候,它就不會像眾生不清淨的分別念那樣——中斷,這種明清的心不會終止、間斷。不間斷的理由,顯宗當中,《釋量論》與《寶性論》兩部論典有廣說;密宗裏面,外續部和內續部的有關密續裏面闡述得更清楚。

總而言之,我們的分別心最終全部都會滅盡的。因為,貪心等是煩惱障,三輪執著的法屬於所知障,而在獲得無我智慧的時候,隨著證悟的升高,相續中所有能取所取的分別心全部都會滅盡。遠離能取所取的心的光明雖然不是分別念的境界,但是這種光明的現分就像《定解寶燈論》裏面所講的那樣,永遠也是不會滅的。到佛果的時候,佛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也是以這樣的明清心而顯現的。但是,這種明清心無法以分別念來進行推斷、揣測,也就是說它是無法衡量的。

總之,因緣具足的緣故,無有障礙的緣故,心性的本性不會滅盡,它會連續不斷地存在,乃至現前佛果的時候也會存在。這個道理大家應該搞清楚。

下麵講前面所推出來的因是周遍的。

子二、建立周遍:

我們過去、現在、未來的心一定會變成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的智慧。怎麼會呢?因為,這跟任何其他事物都是不相同的。其他的事物,所依也不穩固、修行也沒辦法串習、它的本體也不可能達到無限的境界,其他任何事物都沒有這些功能和特點,而我們心的本體具有這些功能和特點。因此,下面所講到的這些理論是周遍的。怎麼周遍呢?

串習畏等生明受。

也就是說,心的所依是穩固的,下面還會講;因為我們從凡夫一直到佛之間,相續中所積累的資糧、功德,一直以蒸蒸日上的方式存在,這說明我們的所依是穩固的。再加上長期修行,心的相續從資糧道到加行道、加行道到一地、一地到十地一直有所增上,也就是說越來越修行,相續會越來越有所改變。這一點,《釋量論》也說了,如果我們的相續一點都沒有改變,那就應該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會越學越笨;或者到了一定的時候,再也無法上去。可是並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從小到現在越來越學習,自相續所積累的智慧也越來越多,功德也越來越增上。這一點,憑我們自己的體會也能感覺得到。

因此,如此所依穩固、長期修學,自相續的功德會越來越增上,因為經過了長期串習的緣故。這一點以我們平時的串習也可以知道:比如說有些人心裏面經常串習恐怖,結果就會出現恐怖的境相;或者說經常引發強烈的貪心,有時候貪心的對境就會出現。這說明我們的心隨著修煉會有所改變。當然,這兩個比喻並不是從最究竟的方面來比喻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隨著串習力會有所改變,是從這個角度來安立的。這樣一來就會知道,我們的心隨著串習、隨著修行會越來越有進步。

壬二、建立法相:

明清的心真正到了最究竟的時候,它的法相到底是什麼樣呢?這裏說:

無二取故成無謬。

前面也講了,瑜伽現量不可能有能取所取。能取所取的分別念全部沒有,而且存在心性的本來光明,所以這種心是無有錯謬、無有分別的,它能無誤衡量對境。因此,它是正量。所以,佛陀和菩薩的智慧應該以這樣的理論來建立:它能照見一切對境而且符合實際事實,與事實沒有任何相違的緣故,諸佛聖者的所見成為正量,因為它沒有錯謬、沒有分別。如果有分別,分別的心和心所是三界的本性,那就不符合實際真相,會有這種情況。這是建立法相。

希望你們把這個科判跟前面的內容結合起來繼續宣講、思考。因為時間關係,我在這裏進行詳細推斷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今天就講得稍微略一點。

壬三(遣于成立義之諍)分二:一、遣斷圓滿不合理之諍;二、遣智圓滿不合理之諍。

癸一、遣斷圓滿不合理之諍:

別人認為佛陀斷除一切障礙不合理,是這方面的辯論:

有謂不能不知曉,不穩故無斷解脫。

有些外道認為:從凡夫到佛之間智慧越來越增上,最後獲得佛陀的一切種智並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這種情況是不合理的。為什麼不合理呢?首先,他們認為不能斷除障礙,所有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不能斷除。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障礙是心的本性。他們認為,所知障和煩惱障是分別念,分別念跟諸障礙無二無別;如果斷了諸障礙,那眾生就沒有心了,因此不能斷除。其次,即使能夠斷除,但凡夫眾生具有愚癡煩惱,因此也不知曉斷除諸障礙的極其殊勝的方便。第三個原因,即使已經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但是到一定的時候也會恢復;原來斷完了的,已經獲得阿羅漢果位或者其他聖者果位的眾生,他們的煩惱習氣會恢復,所以不穩固。

通過以上三個理由,他們認為,佛陀斷除一切障礙的道理不成立。不能、不曉、不穩固的緣故,你們佛教所承認的,佛陀斷除一切障礙的說法極不合理,對方是這樣認為的。

我們可以對他們如是遮破:

非自性故有方便,及除因故解合理。

我們對上述幾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其實這些在《釋量論》中都講得比較廣。你們剛才說:不能、不曉、不穩固,我們說:能夠、了知、穩固,可以反過來這樣辯論。

第一個原因是能夠斷除。怎麼能夠斷除呢?因為,煩惱障和所知障根本不是心的自性。心的自性是光明,而煩惱障和所知障完全是眾生的迷亂分別,它們是偶爾性的,並不是心的自性,就像虛空中的雲霧一樣。如同我們不能認為雲霧與虛空一味一體一樣,心的本體絕對不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的自性。《釋量論》說,心性即是光明。正因為客塵是忽然、偶爾性的,不是心的本性,因此能夠斷除。

第二個原因,你們說眾生不知道斷除障礙的方便,其實是知道方便。有些凡夫眾生依靠佛陀與傳承上師的教言,已經了知如何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首先要通達空性見解,通過修行之後就可以斷除,也就是說以修行和見解的力量可以斷除。所以,不了知方便的說法也是不合理的。

第三個原因是穩固,你們說不穩固,這種道理也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是以斷除種子的方式而斷掉障礙的根本,就像種子已經燒壞了,它永遠也不可能再恢復一樣。水銀通過處理之後,它再也不會變成毒;同樣的道理,通過無我的智慧,自相續中的障礙從根本上、從種子習氣上已經斷掉的話,那它再也不可能恢復。自古以來,不管是阿羅漢,還是不退轉果位的菩薩或者佛陀,他們從來沒有變成過凡夫人,這是事實。所以,已經開悟、證悟的人,最後又退失到凡夫地的情況是沒有的。就像講阿羅漢果位的時候一樣,雖然小乘自宗的觀點認為,有些阿羅漢有暫時退失,但大乘並不這樣承認。獲得佛果以後,原來的種子、習氣又復蘇,再流轉輪回當中,這種情況絕對沒有。因為自相續當中,流轉三界輪回的根本煩惱和業的相續,已經被無我的智慧火燒完了。既然已經燒完,那怎麼還會開花、結果呢?絕對不可能有。如果有,那就違越了因果規律;因此這種情況也不合理。只不過你們外道對因果規律不太瞭解而導致如此邪見而已。這個問題應該這樣來安立。所以,從斷除障礙的角度來講,佛教自宗所承認的解脫以及所獲得的佛果合情合理。

癸二(遣智圓滿不合理之諍)分二:一、遣因修道不合理之諍;二、遣果遍知不合理之諍。

子一、遣因修道不合理之諍:

謂以跳水熔金喻,成立串習非容許。

這是個別外道這樣認為的。他們說,你們佛教徒認為經過漫長時間修習,凡夫的心變成菩薩的心,最後獲得佛陀的智慧,已經變成無量無邊的廣大智慧,這種情況不太合理,因為世間上的任何一個東西都不可能達到無限的境界。

他們用了三種比喻。首先是跳躍的比喻,他們說:比如有些運動員跳高、跳遠,到一定限度的時候,就再也不能無限度地跳了。國際上所有運動員,沒有一個人一直跳跳跳,一直訓練,最後飛到虛空中去了,跳到了天邊,沒有這樣的情況。雖然有這樣的情況,剛開始這個人不會跳,慢慢慢慢通過訓練確實有一點進步;但是到一定的時候,他再也不可能有進步了。從這個比喻也可以知道,你們的佛陀有無邊的智慧不合理。

第二個比喻是水的比喻。比如說用火來燒水最後水開始沸騰,但無論怎麼樣水也不可能變成火的本性,水再怎麼樣熱,它的溫度再高,它的本體也不可能變成火的本性。同樣的道理,你們說我們的心通過修煉,最後變成佛陀二無我不可思議的智慧本性,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水也應該變成火的本性;但這種事實是沒有的。

第三個比喻是純金熔化的比喻。比如說一些金屬物或純金通過火來熔化,熔化之後一旦離開火又會變成固體,又會凝固,不可能永遠處於液體狀態。同樣的道理,雖然通過對治力精進修持已經斷除了這些障礙,也增長了智慧,但是你一旦離開對治,佛的智慧就很有可能變成凡夫人的心。

通過三種比喻可以說明,你們佛教所承認的佛陀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不合理。對方以這三個比喻來進行辯論,其實這些比喻在《釋量論》中都有。

下面我們進行回答:

觀待勤奮不穩固,複生起故不堪喻。

你們這種比喻不合理。要用比喻的話,應該用相合的;完全不相合,用這樣的比喻,那就不合理。佛陀具有不可思議、無法衡量的智慧是成立的,沒有任何理由不成立。你們在這裏所用的這些比喻,完全都是不合理的。怎麼不合理呢?首先是跳躍的比喻不合理。當然我們也知道,運動員到一定限度的時候再也不能跳得更好,其實其原因是這樣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不能跳很高,其原因是,按醫學來講人的身體中有涎分等沉重的元素、因素。通過鍛練、訓練,這些沉重的元素、因素越來越少,那個時候你的身體就能跳得越來越高。但是,當你身體中的沉重障礙全部遣除完了以後,你身體的跳躍就到了最高的限度了,你的所依——身體再怎麼樣修煉,也沒辦法提高成績,因為你原來的障礙已經遣除完了。從此之後,自身能力就會退回到原有的力量,而不可能接連不斷地增上。所以身體並不是無有限度的比喻。而我們的心識從凡夫到佛果之間,心的慈心、光明和智慧會越來越有進展、越來越有上進,一直到與所知萬法相應的不可思議的智慧展現。

你們用一個有限度的事物來比喻無限度的事物,這完全是不合理的,所以第一個比喻不成立。因為你們的比喻,身體的跳躍觀待勤奮,一旦離開勤奮,或者身體上面的沉重物全部去除以後,就再也不可能有進步了,這就是事物的必然規律。

你們剛才所舉的水的比喻也不合理,因為它的所依不穩固。水,我們大家都知道,用火來燒開的時候它的溫度很高,但慢慢再燒,它也不可能變成火的本性,要麼繼續沸騰,要麼變成沒有,也就是燒幹;因為它的所依不穩固,它是水的微塵組成的。而我們的心識並不是這樣,通過修煉以後,原來的悲心和慈心可以變成無我智慧的本性,或者說我們心識的慈悲和智慧的本體逐漸逐漸可以體現出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慈心和善心可以變成佛的本性,這在《釋量論》中也講了。為什麼說眾生的慈悲心是心的一種光明成分呢?《釋量論》講,這是因為每一個眾生都具有善心,比如說非常粗暴的眾生,像猛獸,它們的相續中也有對自己兒女或孩子的慈悲之心。當然,如果用貪心、嗔心來比喻,老虎等猛獸的相續中也有貪心、嗔心,那與這個理由好像就比較相同。但是,他這裏講慈心和悲心的原因,是因為慈心和悲心與無我智慧不相違,這在《釋量論》中也講了。

當無我智慧越來越增上的時候,慈心和悲心也會跟著它而增盛;而貪心、嗔心以及嫉妒等煩惱分別念與無我智慧完全是對立、直接相違的,它們會逐漸減弱乃至毀滅。因此說,我們現在的慈悲心會變成無分別的慈悲心,並且越來越增上,到佛地的時候,慈心的光明和智慧的光明更會以增上的方式而存在。而貪心、嗔心與無我智慧完全是相違的,就像水和火一樣;這樣一來,在佛的智慧面前,不管是有緣的方式也好,無緣的方式也好,貪嗔等煩惱分別念都不會存在,其原因也在這裏。剛才第二個比喻,水不能變成火的本性,是因為它的所依不穩固;而慈悲心變成佛陀無我智慧的本性,是因為心的所依是穩固的。不管眾生轉生到地獄中也好,或者是轉生到旁生中,乃至一地到十地,全部都是依靠光明如來藏的本體穩固而產生的。所以你們第二個比喻也不合理。

第三個是金子的比喻不合理。當然金液離開火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固體,這是對的。可是我們這裏是以斷根本的方式已經悟入了法的本性、實相,所以永遠也不會退轉。因為,雖然以前處在迷亂當中,但將迷亂的現象全部驅開而悟入真正的真相之後,就已經獲得了一種殊勝的果位,所以最後退回到凡夫的現象絕對是沒有的。你們剛才所講的,雖然金子已經熔化,但當火離開以後它又會變成固體,這跟我們現在所分析的事物完全不相同,所以你們這一比喻不合理。

因此,你們用三個比喻來說明佛陀的遍知智慧不成立,這種說法不合理。反過來說,我們自宗的觀點:佛陀的智慧完全是依靠勤奮的力量、依靠串習、依靠所依穩固,最後斷除所有的種子而現前的,所以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智慧完全成立。因此,具有這兩種智慧的佛陀是成立的。應該以這種方式來回答。這是因修道方面的辯論。

子二、遣果遍知不合理之諍:

謂由修習空性悲,變成彼性雖可能,

然諸所知無有邊,建立遍知實困難。

意思就是說,對方也是這樣講的,他們說:你們剛才所說的空性智慧的功德和悲心的方便法,這兩者通過串習,最後自己的心真的大悲和智慧無二無別,成了佛陀的智慧;通過你們上面的分析,我們覺得這是有可能的。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們不能理解,為什麼不能理解呢?你們佛教說佛陀是遍知,能通曉一切萬法。但通曉一切萬法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一切萬法有邊際,那通曉它也是可以的。但是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沒有邊際,那佛陀的智慧怎麼通曉一切萬法的邊呢?所以這一點是不合理的,有一定的困難。對方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回答的時候,用兩個方面來進行回答。首先是:

主要之義不欺惑,乃是遍知如眾聚。

我們對他們進行回答的時候,應該從兩方面來考慮,這是一個方面的回答。其實,自古以來佛陀能不能成為遍知的辯論都是有的;如果我們佛教徒真正能按照兩大理自在——法稱論師和陳那論師的觀點來進行分析,那麼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回答。在古代,在具有邪見的人面前,以古代的文化和佛教的邏輯推理結合起來就可以進行回答;有些現代人也有各種分別念,也產生種種邪見,在他們面前,以佛教的邏輯推理與現代文化結合起來就可以進行回答。這是完全可以答復的。所以說只怕我們佛教徒不懂佛教的真理,如果懂了,那麼回答對方的問題就絕對不會有任何困難。但是現在有些佛教徒,平時也沒有深入研究佛教,一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麼說,或者只憑自己的分別念來進行回答,恐怕這是靠不住的。因為現在世間的有些智者,他們的相似智慧應該說還是比較尖銳;所以,憑我們自己的力量來對他們進行回答,很多問題確實有一定困難。但是,如果我們會用前輩因明論師的教理,那就沒有困難。

對他們怎麼回答呢?回答的方式有兩種,也就是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建立佛陀就是遍知。一方面,佛陀徹知一切必要之義,以這種道理可以論證佛陀就是遍知、量士夫。另一方面,以徹知一切萬法的意義的推理可以了知佛陀就是遍知。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的意思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你要知道佛陀是遍知,不一定需要以了知無邊無際的萬法來成立,但是應該了知的一定要了知,對一個人最重要的希求,要滿他的願,所以對最重要、最主要的問題必須要精通。如果精通了這個學問,那就可以叫做遍知。比如說世間當中,這個人叫智者,因為他是專門研究物理學的學者,所以人們稱之為智者。可是,這位物理學學者對天文、地理會不會精通呢?不一定精通,但是人們卻稱他為智者。以這個比喻可以說明佛陀就是遍知,因為他了知一切眾生最需要的事情的緣故,所以稱為遍知。這個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懷疑:主要了知的事情佛陀倒是知道,但是萬法是不是不知道?這不用懷疑,下面會給你回答的。

世間中,沉溺在三界輪回裏面的可憐眾生,他們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趕快、迅速離開三界輪回的痛苦。對每一個眾生來講,這是迫不急待、極其需要的一件大事。比如說監獄中有一位非常痛苦的眾生,對他來講,其他的事情:監獄裏面所有建築物的分析,監獄裏面的其他知識,這些並不是很重要,他只想從這裏面解脫出來。對這樣的人來講,了知解脫的方法可不可以叫遍知呢?可以叫遍知。按照《釋量論》的觀點,佛陀是遍知的唯一理由就是佛陀無誤宣說了四諦法門。這個四諦法門,世間任何一位學者和智者都根本不能通曉它的奧義。因此我們要知道:眾生要離開痛苦,首先必須要知道痛苦,進而了知痛苦的來源就是集諦——業和煩惱。那麼,這樣的根或種子是依靠什麼樣的法來斷除呢?依靠道諦。依靠道諦來斷的話,最後就會出現滅諦的果。所以,四諦對希求解脫的眾生非常重要。

佛經中有個比喻,一個人的心臟中了箭,對這位元病人來講需不需要分析:箭的品質是什麼樣?從什麼地方射來的?它的長短是多少釐米?這些並不是很重要。應該把箭拔出來並進行醫治,讓他的痛苦早日解除,這一點才很重要。同樣的道理,我們這些眾生現在已經中了煩惱、痛苦的箭,從這些煩惱、痛苦中馬上獲得解脫,這才是非常關鍵而且極其需要的一件大事。所以說,佛陀為眾生宣說了四諦法門,宣說了緣起空性,這就是成為遍知的最好理由。

這可不可以稱為遍知呢?可以稱為遍知。這裏說主要之義不欺惑,乃是遍知如眾聚。眾聚指眾人聚足,或者說人全部來了。人全部來了,這需不需要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來呢?不需要,只要應該來的全部來了就可以這樣說。或者為了治病而配中藥,我們很多中藥醫師會知道,中藥全部齊全了,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中藥全部都齊全呢?不一定。但醫生卻說:這個病人來了,藥全部具足了。你把藥全部帶走,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藥他全部要背走呢?不可能。但是人們平時說話的時候卻說,你把藥全部帶走,這種說法倒是有的。同樣的道理,因為佛陀了知四諦法門,所以可以稱之為遍知——知道一切萬法。可見,佛陀稱為遍知的一個理由就是佛陀通曉一切必要之事。必要之事是什麼呢?就是眾生最需要解決的事情,也就是解脫。

解脫大事唯一佛陀能解決,其他任何凡夫眾生都不能解決,世間中雖然有很多智者、學者、理論家和文學家,但是他們有沒有力量、智慧或者說辦法,讓眾生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呢?這樣的人一個也沒有,他們自己在臨死的時候也非常可憐。你們看一看科學家的傳記就會知道。有時候,我不想看他們前面的貢獻,只想看他們臨死的痛苦。因為,不管他們在世間中獲得了什麼樣的獎,獲得了什麼樣的榮譽,但是當他們離開人世的時候,完全比不上我們山谷裏面一般的老修行人。這些老修行人雖然在世間法方面沒有他們那麼精通,但是他們臨死的時候卻知道自己的心怎麼樣轉為道用。

下面以偈頌的方式總結前面所講的意義。

了達一切必要義,諸智者稱一切智。

如果我們了達了一切所需要的意義,那麼諸智者就稱之為遍知。薩迦班智達在《智者入門》中也說了,智者有兩種,一種智者是了知一切萬法的學者,一種智者是對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知識精通無礙。

悉皆雲集而聽聞,黃牛雖無非過失。

世間也是這樣的。比如說,我們今天聽法的行列中,所有的聽法者都來了嗎?我們說來了,全部來了。但是,這裏面犛牛、小狗、小猴子沒有參加,有沒有過失呢?沒有。那你剛才不是說所有的聽法者都來了嗎?聽法者裏面犛牛也可以聽法,猴子也可以聽法,以種下善根。犛牛不來的原因,所以我們今天上不成課,沒有這種原因。我們平時,今天人全部來了沒有?我們昨天開會的時候,現在人全部到了沒有?人全部到了。沒有到啊!美國人還沒有到,非洲人還沒有到,沒有這種說法。所有人全部到了,有些人沒有到也可以。所有的聞法者全部到了沒有?聞法者裏面犛牛也有,大象也有,它們沒有到,所以現在上不成課,沒有這種說法。因此我們平時的語言中,遍知指的是在某一範圍中對最主要知識精通無礙的人。人們並沒有說這不能叫遍知,因為他還有其他的知識不知道,沒有這種說法。

於是,我們有些人認為:這樣的話,是不是有些事情佛陀不知道?因為這裏只講精通四諦法門就可以叫遍知,那其他的知識佛陀是不是不知道?是不是用這種方式來搪塞,是不是這樣呢?絕對不是。實際上,佛陀能知曉一切萬法。

下面用推理來說明佛陀知曉一切萬法。

抑或憑藉比量者,成立彼為一切智。

或者通過比量成立佛陀為一切智智。當然,現量知道佛陀的智慧無量無邊誰也沒辦法,阿羅漢觀察佛的智慧也無能為力;菩薩呢,即使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去觀察佛的智慧到底是不是遍知,他們也沒辦法。這如同小人的智慧沒辦法衡量大智者的度量一樣,世間中這是絕對不可能容有的。但是,我們通過比量完全可以了知佛陀就是遍知。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對世間任何一個非常細微、非常深奧的道理,就像空性、五道十地以及業因果的關係等,都能無誤了知。既然這麼細微的道理都能了知,那麼比較粗大的或者比較容易的事情就決定會知道。

佛陀在講經說法或者在講事實真相的時候,他所講的完全符合實際道理,而且他的語言沒有任何前後矛盾,所以我們稱他所說的道理是正確的,是自己現量所見的。比如說一個人講他故鄉的一些事情,他講得非常清楚:我的家裏面有什麼,我的故鄉如何,這是因為他有現量的境界以後才能講得出來。我們通過他的語言也可以推斷,他已經現量照見。有這個比喻。

以前有些論師認為佛陀就是遍知,為什麼呢?因為他對如是甚深的《般若經》都能宣講,何況我們名言中的迷亂現象。通過這種推理也可以知道佛陀就是遍知。

或者說,我們尚且能現量見到日光下極其細微的微塵,那心專注的時候,前面的瓶子、柱子等就應該完全能照見,沒有任何問題。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會知道佛陀決定是一切智智。

剛才也講了,一切智智有兩種,一種是了知一切必要之事的智智,一種是了知一切所知的智智。佛陀具此二者,世間的學者只有前者。比如說精通天文地理的智者,因為他們了知天文地理,所以在名言中我們稱之為智者。但是佛陀並不是這樣的,他既知道一切必要之事,也就是說佛陀知道眾生最需要的;又知道一切萬法。因此,我們通過推理可以建立佛陀遍知一切,在這個世間中任何一個人的智慧也無法與之相比。

如果我們學習過《釋量論·成量品》,並看了一些佛陀所宣講的很深奧的因果道理、空性道理和緣起道理,那我們就會知道佛陀真的有這樣殊勝的特點。以前我們講《中論》的時候,大家在這方面都對佛陀產生了信心:不說聖者,以我們凡夫的眼光來比量推斷,既然佛陀所說的緣起空性的理論如是深奧,那佛陀的盡所有智了知世間的所有知識就沒有任何困難。以前,目犍連他們經常測試佛陀到底是不是遍知,在佛陀面前作各種各樣的實驗,最後他們也特別害怕。這個公案以前給大家講過,這裏不講。

現在世間中的有些人認為佛陀就是遍知,因為他在科學儀器沒有之前,對身上的八萬四千蟲已經說得清清楚楚,因此佛陀就是遍知。但這只是一個相似理由,並不是很完整。其實這一點非常簡單,因為佛陀在有關醫學續部、密宗續部中,對眾生的身體結構、心識和身上面的蟲類,還有世間中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有說明。實際上,對佛陀的盡所有智來講,這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完全能了知。

有些人講,那這樣,為什麼佛陀不講造飛機或者造火車呢?這麼重要的事在佛經中為什麼沒有?如果這些事在佛經中沒有記載,那佛陀就不是遍知。他們也說一些相似的理由。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因為這些沒有任何意義。怎麼樣殺豬,殺豬的時候豬怎麼吼,或者是螞蟻洞裏面有多少螞蟻,螞蟻洞到底怎麼造,等等,這些都沒有任何實義。但是,世間中的迷亂眾生卻認為,造飛機多麼了不起,造火車多麼了不起,造原子彈多麼了不起!愛因斯坦真的很偉大啊!很多人都這樣想。但實際上,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就是三界輪回的眾生普遍被三種痛苦折磨著,如何讓他們出離這才是最關鍵的,也是最困難的。所以,佛陀給我們宣說了最重要的緣起法門。每一個迷亂眾生的分別念中,都有自己覺得非常關鍵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以佛的智慧來講這些都沒有任何意義。世間中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還一一去做、一一去說,這實在沒有意義,所以佛陀並不是不知道。

上面這些問題大家也應該詳細考慮,考慮以後就會知道,佛陀慈悲的開示就是為了讓眾生獲得解脫的方便方法。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特別關鍵的事,如怎麼樣吃飯、怎麼樣炒菜等等,這些都不重要。對廚師來講,他可能會覺得:既然佛陀是遍知,那麼豆腐和白菜炒在一起到底胃口如何,這個問題佛陀為什麼不給我開示?對廚師來講,可能諸如此類的問題比較關鍵。對擠牛奶的牧民來講,他們可能會認為:為什麼佛陀不告訴我們擠牛奶的方法?對製造飛機的人來講,他們可能會認為:為什麼佛陀不告訴我們怎麼造飛機?可能會這樣想。其實,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事情。雖然每一個眾生的迷亂分別念都非常多,但是這些並不是很重要,最關鍵的就是要講四諦法門,所以佛陀成立為遍知。

下麵是暫停偈:

縱經劫間有所說,然於鏡內頓時現,

如是所知無止境,佛智刹那即徹知。

世間中,縱然一個劫也說不完或者漫長的時間也無法宣說清楚的有些事物,通過圓光鏡的緣起卻可以頓時顯現。比如說四大洲、須彌山,還有未來、過去、現在許許多多的事情。我們用語言來說,可能說之不盡,需要花很長時間。可是在藏傳佛教當中,當然不僅僅是藏傳佛教,印度也有圓光鏡。關於圓光鏡,我以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但沒有出版。圓光鏡非常奇妙,通過修行人念咒,通過鏡子的緣起力,在圓光鏡中就會顯現過去、現在、未來的很多事情,各種各樣的境相在鏡子裏面都可以顯現。當然,比較特殊的眼睛才能看得見,一般的我們有些人的眼睛不一定看得見。鏡子中,三世——未來、過去和現在所講到的堆積如山的道理,以緣起表示的方式可以頓時現前,這是非常奇妙的,是一般人想像不了的事情。

同樣的道理,在佛陀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面前,未來、過去的事情以及現在各種各樣細微、粗大事物的境相都會頓時現前,互相不會遮障,這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所以法稱論師說:如來遍知不可思。我們凡夫人怎麼樣想,也是無法了知。我們也可以看到,佛經對未來的龍猛菩薩、無著菩薩是如何授記的,以及佛法的毀滅、興盛還有未來劫的情況都說得很清楚。原因是什麼呢?在佛陀的智慧中,未來、過去、現在的一切境相都會頓時顯現,這就是原因。這是我們凡夫人怎麼想也想不清楚的事,因為我們凡夫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不可思議啊!這是在刹那間頓時顯現的,並不是佛陀經過很長時間思維,一直冥思苦想,最後才稍微知道有種模模糊糊的外境,不是這樣。一刹那間,所有世間各種瞬息萬變的事實完全呈現,這就是佛陀不可思議智慧的功德和威力。

當然,如果我們多學習一些有關佛陀智慧和功德方面的大乘經典就會知道,佛陀跟任何凡夫和菩薩的的確確不相同。包括在《隨念三寶經》的講義當中,也講了遍知佛陀的一些功德。我相信,各位對佛陀應該都有深信不疑的定解。有了這樣的信心之後,我們才成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

好!學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