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6 18:39:46
學習次第 : 進階

量理寶藏論 第四品 觀建立遣餘  第二十四課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講《量理寶藏論》第四品,第四品中講對遣餘的幾種諍論,今天講第三個諍論。

辛三、遣除無有所斷不能運用遣餘之諍:

所知等詞無所遣,彼者否定實相違。

對方向我們提出辯論:你們因明派說,遣餘要斷除它的一切違品,只有斷除它的違品才是遣餘,比如我們說瓶子、柱子等時,非瓶、非柱等違品已經斷完了,這樣才安立它為遣餘;但是,世間當中有些詞並沒有它的違品,如所知等。大家都知道,所知的範圍非常廣,有實法和無實法全部都包括在裏面;還有一切、全部、所有、無餘等,它們包括一切萬法,所有的法已全部涵蓋無餘。這樣一來,它以外的法根本不存在。既然你們的遣餘要斷除它以外的法,而一切萬法中不包括的法在整個世界、整個輪涅當中都是不存在的,那麼就會出現它沒有違品、沒有所斷的過失,因為它根本沒有可否定的對境。既然沒有對境可否定,那就存在這樣的情況:有些詞有遣餘,有些詞沒有遣餘,這與你們的觀點明顯相違。

對方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難,下面作者對他們進行回答。

彼縱無餘有實法,然有假立而否定。

實際上,對方這樣的辯論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當然從事物本體的角度而言,除了這個法的本體以外並沒有其他的法,但是我們所謂的遣餘,並不是在事物的自相上安立的。如果在事物的自相上安立,所知以外就沒有其他的法了,如是就會出現不存在違品的過失;但是我們所謂的遣餘,前一段時間也講過,這是分別念的一種緣取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所知不存在它以外的法,但我們在分別念前可以這樣安立。比如說這個所知,它裏面已經包括了所有的法,從事物的自相而言,所知以外需要排除的其他法是沒有的;但是這一點在分別念前可以建立,所知以外的東西全部排除。比如說柱子建立起來的時候,柱子以外的法在心裏面就排除了;同樣的道理,所知也好,一切也好,這些詞語在我們的分別念當中其實也可遣除其他法。

當然,這個問題主要是由於因明前派為主的一些論師,他們一直把總相和自相混在一起而導致的;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所謂的遣餘在事物的自相上是存在的。如果真的是在事物的自相上存在,那麼除了所知以外,就沒有別的法了,這樣所知雖然建立起來了,但卻沒有可否定的法了,就會有這個過失。然而所謂的遣餘,是在我們心裏面安立的,既然在心裏面安立,就根本不會有上述不存在違品的過失。

並且諸如此類,如微塵無窮分的過失、法相無窮的過失、推理無窮的過失等都不能成立。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全部是在心中安立的,或者說是由分別念假立進行操作的。我們在前面也講過,分別念當中,一個法分為眾多也可以,眾多的法歸攝在一個當中也可以,這沒有什麼不合理;而如果我們在自相上進行破立,就會招致上述種種過失。但我們在自相上並沒有破立,因此你們所說的過失是不能成立的。

當然,從表面上看,他們似乎說得有道理。你看,瓶子以外還有柱子、犛牛等,這些東西都是瓶子遣除的物件,但是一切完全不同,除了一切法以外並沒有什麼可遣除的,那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可能有很多人會這樣想。但實際上遣餘僅僅是分別念的一種緣取方式,你只要懂得了這個道理,所有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外道與因明前派不懂總相和自相的差別,將它們混在一起。這樣一來,我們在總相上進行破立的時候,他們認為是在自相上進行破立的。如果真的是在自相上破立,那肯定會有這種過失,但我們並不是在自相上進行破立,因此就遣除了上述的所有過失。

辛四(遣除若觀察遣余成立有實與否則非理之諍)分二:一、宣說對方觀點;二、回答。

壬一、宣說對方觀點:

謂若汝之彼反體,乃有實法同共相,

無實則無必要力,是故反體無所需。

這是在反體方面的一個辯論,實際上也是遣餘的辯論。因為在《量理寶藏論自釋》當中明確講到:遣餘和反體在某些時候是一個意思;《釋量論》和《釋量論自釋》當中,都有遣餘跟反體在某種條件下是一個意思的說法。

那麼這裏如何對反體進行辯論呢?對方給我們提出這樣一個疑問:你們因明派承認的反體(遣餘)是有實法還是無實法?柱子本體建立的時候,柱子以外的事物全部排除,這種遣餘(反體)到底是有實法還是無實法?

如果你們認為,這種反體是有實法,那肯定不合理。為什麼呢?如果柱子的反體是有實法,那就會招致承許共相為有實法的全部過失,就會變成跟共相(總相)的辯論一模一樣,以可見不可得的推理可以推翻。也就是說,反體有實法如果存在,那應該遍於所有的別法,每一個別法上面應該有一個實有的總法,但以這種方法進行觀察的時候,你們所許的遣餘在每一個有實別法上面是根本沒有的。因此,你們的觀點就會存在第三品裏面破總法的全部過失。

如果你們說反體(遣餘)是無實法,那它就沒有一點能力,沒有一點必要。比如說,柱子的反體如果是無實法,那它就跟石女兒和兔角一樣,沒有本體的緣故,作用也沒有,力量也沒有,什麼事情都做不了。那這樣,你們所謂的反體或者是遣餘,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實際上一點必要都沒有。

對方給我們提出這兩個疑問:承許反體為有實法,那就跟前面第三品中的總法一樣,沒有必要。承許反體為無實法,無實法是沒有實體的東西,這樣說也沒有任何必要。下面通過兩個方面進行回答。

壬二(回答)分二:一、破其他答辯;二、自宗答辯。

癸一、破其他答辯:

破其他答辯,是破除藏地雪域派個別論師的觀點。雪域派論師對他們的回答,薩迦班智達不滿意,在這裏進行破斥。

因明前派前面的部分藏地論師,還有一些外道,他們持對方觀點。下面,藏地夏瓦秋桑等個別論師對他們做出回答。

于此藏地多師許,有實反體為有實。

若爾則於總所說,此種過失難消除,

大家在學習因明的時候,思路一定要理順。看到別人提出的問題,你先不要看下文,應該自己想一想,如果是我,我該怎樣回答。剛才,遣餘到底是有實法還是無實法的問題,別人在路上擋著你,給你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怎麼回答?我現在沒空,我生病了,我今天不回答……這樣的回答方式不太合理,你必須要有理有據地做出回答。

大多數藏地雪域派的論師,如夏瓦秋桑等,還有後來格魯派裏面學《因類學》的部分論師,他們認為:無實法的反體是無實法,比如石女的兒子,它的反體是無實法,因為它本來沒有什麼建立的,無實法的反體(遣餘)就是無實法。而有實法的反體是有實法,比如柱子,它是有實法,有實法柱子的反體應該是有實法,如果不是有實法,那反體就沒有力量和作用了。

薩迦班智達對上述回答不太滿意,下面就予以遮破。

若爾,如果這樣,那於所說的過失就難以消除。這裏,總法、反體、遣餘基本上是一個意思。只不過在不同的場合當中,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實際上就是一個意思。

我們前面對外道進行遮破的時候講到,鴟梟派(勝論派)認為總法和別法異體,而數論派為主的其他外道則承許二者一體。總而言之,他們都認為:所謂的總法是實有存在的有實法。比如說總法瓶子是實有的東西,它遍于金瓶、銀瓶、銅瓶、鐵瓶等所有的瓶子,也就是說,所有的瓶子上面都有一個總法。

下面我們對它進行破析:你所許的總法到底是遍於所有的別法,還是遍於個別的別法?如果遍於個別的別法,是不合理的。如果遍於所有的別法,那是每一個別法上面有一個總法,還是一個總法遍於所有的別法?這種方式,我們前面觀察過。

如果我們佛教宗派承認所有的反體是有實法,那我們對外道就沒辦法破斥,因為我們自己也承認總法是有實法。這樣一來,我們破斥外道就非常困難,根本沒辦法破斥。怎麼沒辦法破呢?下面的理證非常重要,大家應該記住。這個偈頌表面看來只有一句,但這一品當中,如果下面的理證方式沒有搞懂,恐怕最根本的要領很難掌握。

怎麼難以遣除呢?下面進行推理。

遮遣非樹彼有實,若是沉香餘非樹,

餘若是樹沉香非,彼之自性非他故。

這個推理表面看比較簡單,但很重要,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在講解之前,我首先將前面的辯論簡單重述一下。對方提問:柱子的反體或者遣餘,到底是有實法還是無實法?是無實法,就沒有作用;是有實法,則會出現總法實有的全部過失。藏地的個別論師給予回答:無實法的反體是無實法,有實法的反體是有實法。薩迦班智達破斥這種回答:如果這樣,我們佛教對外道總法實有的觀點就沒辦法破斥。

為什麼沒有辦法破斥呢?頌詞當中這樣講的,如果遮遣非樹的反體是有實法,那這種有實法跟沉香樹是一體還是他體?如果這個有實反體跟沉香樹是一體,那麼其他的樹就不是樹了,即檀香樹、柏樹、松樹等其他樹就不應該是樹了。為什麼呢?因為樹的有實反體與沉香樹無二無別,而沉香樹的微塵與特質,跟其他任何樹不可能有同體的關係。這樣一來,整個世間就只剩下沉香樹了,其他的樹就不是樹了,有這種過失。反過來說,如果有實的反體與沉香樹是他體,而與檀香樹、柏樹等樹為一體,那麼檀香樹等其他樹就變成樹了,因為非樹的反體跟檀香樹等是無二無別的緣故。這樣一來,檀香樹等應該是樹,而前面的沉香樹就不是樹了。為什麼呢?因為檀香樹等的本體跟沉香樹的本體永遠也不可能有一體的關係,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雖然有部宗和經部宗的觀點略有不同,但在色法的成分上沒有什麼差別,都認為它是由四大——地、水、火、風,再加上色、香、味、觸(沒有聲塵),共八種微塵組成;雖然沉香樹與檀香樹上面都有八種微塵,但沉香樹的八種微塵與檀香樹的八種微塵毫無關係,從來沒有同體的關係。這樣一來,它們之間不可能存在一體的關係。既然沒有一體的關係,此時遣除非樹的有實反體如果與沉香樹無二無別,那檀香樹就不是樹了;反之,遣除非樹的反體如果與檀香樹一體,那沉香等其他樹就不是樹了。

這個過失依然存在,無法避免。

當然,這個問題剛開始的時候有點難懂。的的確確,我都是在年輕的時候,花了一定時間以後才明白的。但因明中所講的這些道理一旦通達以後,就是這麼一回事了,再也沒有更深奧的地方了;它並不像中觀和密法的境界那樣,有時候覺得懂,有時候又覺得不懂,有這種感覺。但不管怎樣,因明的推理方式還是很重要的。

這裏的推理方式跟前面破總相實有的推理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尤其是在這一品當中,主要分析的就是外境物質上有沒有自相遣餘的問題。

如果外境物質上有自相遣餘,那會有很多過失。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過失呢?因為,遣餘實際上是我們分別念的一種緣取方式,並不是真的要在事物的本質上遣除一個法、建立一個法,事物的本質上是沒有破立的。前一段時間也給大家講過,《釋量論》當中說:一個事物的本質不可能跟其他事物的本質混雜在一起;在事物的本質上根本沒有建立一個法、遣除一個法的作用。

任何一個法,它都安住在自己的本體上。但是當我們要建立一個法、遣除一個法的時候,就得在分別念中進行操作了。可是外道和因明前派的很多論師,他們根本沒有搞懂這個道理,認為在事物的本質上有破立的關係。如果在事物的本質上有破立的關係,這個頌詞所講到的過失,對方就不可能遣除。

剛才,我們是以樹木為例來進行分析,說明事物的自相上有遣餘存在不合理,或者說斷除非事物的反體是有實法不合理。我們換一個角度,在其他事物上進行觀察也可了知此理。

比如,人的反體是有實法還是無實法?如果你說,人的反體是無實法,這是可以的。遣餘實際上就是無實法,因為它的反體是我們在分別念當中假立的。但是,如果像外道和因明前派論師所說那樣,遣除非人的反體(即人的反體)是有實法,那我們可以對此進行觀察,遣除非人的反體(遣余),跟男人是一體還是他體?如果這個反體跟男人他體,除了男人以外還有人的總相實有存在,那麼應該以正量得到,但是現量比量都得不到的,所以這一觀點肯定是不合理的。如果你說,遣除非人的反體跟男人一味一體,那麼除了男人以外,女人應該不是人了(你們不要笑啊!笑的話呢,說明你可能還沒有考慮明白)。為什麼呢?不管是男人的微塵也好,心也好,什麼都不可能與任何女人一體。世間當中,任何一法都安住於各自的位置上,不可能與他法成為一體。但你們剛才承許遣除非人的反體與男人一體,而男人與女人又不可能同體,這樣一來,女人就不是人了。如果你說,這個反體跟女人是一體,那麼與男人肯定不是一體,男人就不是人了。如果將反體承認為實有,就有這種過失。

而薩迦班智達自宗不是這樣的,所謂的人就是我們分別念假立的一種概念。這種概念是無實法的原因,男人上面具有人的概念也可以,女人上面有人的概念也可以,就這樣根本不會存在過失。

有些人可能這樣想:遣除非人的反體有很多,男人也有這種有實法的反體,女人也有這種有實法的反體。但這種說法是完全不可能的,為什麼不可能呢?因為你們承許,遣除非人的反體是有實法的原因。如剛才所講那樣,瓶子反體的假立概念在金瓶、銀瓶上面都可以有。但是,如果真正瓶子的有實反體存在,當它與金瓶無二無別的時候,就永遠不可能與銀瓶無二無別,瓶子的這種有實反體被金瓶已經佔據完了,銀瓶根本不可能再有瓶子的實體了。

這個問題,你們應該好好考慮一下,過一段時間,我們還要在這個問題上面探討。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搞懂,這一品當中的很多問題就非常困難。如果你把這個推理方式弄懂,內心當中真正覺得:遣餘、反體和總相全部是分別念來安立的,這一品當中的很多問題就比較容易。如果是在分別念中,遣餘和總相都可以安立。同類的事物都有一個總相,這種概念能遍於自己類別的所有別法當中。如果我們承認遣餘在事物的自相上真實存在,那這種道理就非常難解釋。

前面也講了,克珠傑尊者和麥彭仁波切,他們在論典中都承許自相的遣餘,但這種外境事物的自相遣餘,只不過是從名言的角度來講的;在事物的實質上、本質上沒有什麼可遣的,我要遣除你,這樣的破立關係在事物的本質上根本沒有。本論五、六品當中一再說,相屬和相違只是我們在分別念中假立的。有些人可能會這樣想:怎麼會是分別念假立的呢?你看火與煙,它們應該在本質上有能生所生的關係。對於這個觀點,我們下面會破的。分別心上,可以有相屬與相違的聯繫;而在物質的本質上,煙與火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同樣的道理,每個事物的本體跟其他任何事物不可能混雜而存在,遣除、建立都是由分別念假立的而已。

這樣一來,對於世間當中,所有破立全部是依靠分別念來進行操作的這一點,我們會深信不疑。學習因明以後,我們應該懂得,外境是如如不動的,全部都是心在假立。在《壇經》中講到有兩位和尚辯論,一個人說是幡動,一個人說是風動,後來六祖大師說,不是其他在動,是心在動。真是這樣的,外境當中,相違與相屬、破與立,這些全部是沒有的;但我們心裏面,的的確確有很多的破立。你沒有懂得這種關係,一直認為外境當中真實有破立,那這是搞錯了。所以,因明如果稍微講得深一點、細一點,可以直接進入唯識宗的觀點。麥彭仁波切說:在抉擇名言實相的時候,按照真相唯識的觀點非常合理,其原因就在這裏。

這個問題,希望大家再三考慮一下。剛才這個頌詞,遣除非樹的實體,如果與沉香樹是一體,檀香樹等就不是樹了;如果跟檀香樹等是一體,沉香樹就不是樹了。為什麼呢?因為自之本體非他故,這是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同樣的道理,金瓶的本體跟銀瓶不可能有同體的關係,如果遣除非瓶的反體與金瓶是一體,那銀瓶就離開瓶子的範圍了,但這種過失誰也不敢承認。因此我們千萬不能認為:總相在事物上存在,遣餘實體存在,反體是有實法。

薩迦班智達在這裏不太滿意,認為因明前派的有些論師根本沒有了達法稱論師的究竟密意,但還認為自己在弘揚因明,其實你們到底在幹什麼呀?

下麵是暫停偈。薩迦班智達和他們辯論,感覺有點累了,所以要暫停休息一下;也就是說,有些論師一直在講,然後中間要稍微休息一下,喝個咖啡。開玩笑啊,薩迦班智達那時候,肯定沒有咖啡,所以用暫停來休息一會兒,是這個目的。

受持法稱意趣者,反而破斥大師理,

如棲林間之猴群,糞便灑於綠樹中。

他這裏說,凡是認為共相、反體實有的這些人,實際上根本沒有通達法稱論師的觀點。為什麼呢?法稱論師在《釋量論》當中一再強調:所謂的總相不可能是有實法,就是無實法,並且通過七個(或者八個)理證已經做了圓滿的抉擇;而且所謂的總相、反體、遣餘是一個意思,他們全部是無實法。不僅是《釋量論》,在《因明七論》的其他相關論典當中,這個觀點也說得非常清楚。所以,你們因明前派為主的這些論師們,自認為是在守持法稱論師的觀點、意趣,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通達。

在因明學界,不管是藏傳因明,還是漢傳因明,任何一個因明學者,不承認法稱論師觀點的,一個也沒有。當然,這種情況在藏傳佛教中比較普遍,無須多講;前一段,我看了一些漢傳佛教的因明書籍,不管是翻譯者,還是研究者,他們主要的依據、最終的依據,就是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的論典,都將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看作因明學中最主要的傳承上師。應該說,研究佛教邏輯、佛教推理的人,對世間兩大理自在王的法語是沒有不承認的。為什麼呢?因為在釋迦牟尼佛教法的六大莊嚴當中,真正把因明教法在人間弘揚開來的,就是這二位尊者;也可以說,因明教法是依靠法稱論師和陳那論師的加持和弘揚,才在人間出現乃至興盛的。

你們因明前派為主的論師們,雖然自認為在守持法稱論師的意趣,可是你們在守持的過程當中,並沒有對法稱論師觀點的弘揚作出貢獻,反而將法稱論師根本沒有承認的、明顯遮破的垃圾拿來當作自己的裝飾品,而建立自己的宗派,這是非常不應理的事情!

當法稱論師遮破對方觀點的時候,你就一直站在外道的觀點,對法稱論師充滿忿恨,並對法稱論師究竟無垢的觀點進行駁斥、遮除,這就像棲于林間的猴群,將不淨糞灑在自己的住處一樣,非常不合理。猴群本來住在鬱鬱蔥蔥的森林當中,但是它根本不愛護自己的住處,整天將不淨糞灑在林間,染汙自己的住處。這些人就像猴群一樣,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因明宗派,在受持法稱論師的意趣,但實際上卻在染汙自己的傳承上師,真是特別的可憐!因此,後來的一些論師,經常用猴子來比喻對傳承上師不恭敬的人,或者對自己的寺院、自己的宗派進行破斥的人。

薩迦班智達在不太滿意的時候,他會用很多的旁生來做比喻,如老豬、猴子、犛牛等,學過《格言寶藏論》的道友都應該知道這一點。此處的意思是說,這些人跟猴群沒有什麼差別,自己居住的地方本來應該好好保護,但他們不但不保護,反而進行染汙,這是應該受到呵責的。因此,我們後學者,對自己的傳承上師,對自己教法來源的大師們應該恭敬有加,不應該染汙他們的觀點。

癸二、自宗答辯:

反體不成有實法,若析心識緣取式,

一切有實皆具足,是故遣餘無此咎。

我們自宗所承認的反體,根本不會像上面論師所承認的那樣,成為有實法。如果反體是有實法,那就說明遣餘在外境當中存在;如果遣餘在外境當中存在,那沉香樹和柏樹就變成一體,因為遣除非樹的樹木反體,實際上在每一棵樹上都是存在的。或者說犛牛和其他動物也變成一體,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所謂的犛牛,它已經遣除非動物,這個遣除非動物的有實反體,在老狗等其他動物上也是存在的。這樣一來,所有外面的動物要麼本質一體,要麼一個也不是旁生了,有這個過失。因此我們自宗根本不會承認,遣餘是有實法,反體是有實法。

如果我們以心進行分析,所謂遣餘就是一種緣取方式。它是怎樣緣取的呢?就是把總相和自相誤認為一體進行判斷的。這一點,在同類的所有事物上都具有,柱子也好,瓶子也好,它們上面都具有。心緣取的時候,把事物的總相和別相混在一起,這樣的概念能遍於它的所有別法,這一點的的確確是存在的。所以,我們自宗在真正建立法稱論師無垢觀點的過程當中,根本沒有對方所說的過失。

因為我們承認的遣餘,就像學中觀時所講的中觀應承派的觀點一樣,別人怎麼樣講,我們都可以分析。你說的遣餘是在本質上安立還是在分別心上安立?如果在分別心上安立,遣余可以成立。比如遍于所有金瓶、銀瓶等的瓶子,我們可以承認。這種瓶子不是有實法的緣故,在分別念面前可以遍於所有的瓶子;如果在本質上安立,就不能遍,不能遍就會出現遣余不能遍於同類法的過失。因此,我們自宗所承許的反體肯定不是有實法。不是有實法就沒有你們所講的這些過失。

由此縱說一詞語,亦具破立二功效

我們自宗這樣承認:任何一個詞語,任何一句話,比如我們說瓶子、樹木、旁生等,它們都具有兩種功效。哪兩種功效呢?建立它自己的本體,排除它以外的法。任何一個人說出的話,都有這兩種功效,或者說任何語言都有這兩種功效。比如我說:用瓶子給我倒水。別人就馬上知道,盛水的應該是瓶子,不是鍋等容器,這樣就馬上遣除了違品,建立了它自己的本體。如果我光說給我倒水,那瓢也可以,碗也可以,反正倒上水就可以。所以,每一個詞語都有這兩種功效。

有時候我覺得,不要說我們人的語言,車的喇叭聲也有這種功效。路上過的時候,雙方司機互相打招呼:嘟嘟!表示你好!再見,我走了!等等,就直接過去了,是用這種語言來建立與遮破。雖然不像我們人說話那樣,什麼再見、快讓車、快快快等,但它確實具有這兩種功效。如果前面堵車了,嘟嘟……嘟嘟,表示快過去、快過去,不要堵、不要堵。汽車的嘟嘟聲應該有這種功效。

當然,不同語言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跟習慣有一定的關係。雖然漢語、藏語、英語等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但任何一個語言都有破立的作用,這一點是相同的。但這兩種作用並不表示正在做事情,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我們不要認為,說瓶子的時候,就真的建立一個瓶子,瓶子以外的東西全部擋住。就像門衛一樣,他自己可以見上師,其他人不能見上師,被擋在門外,不是這樣的。語言並沒有親自去做,一些講義和注疏當中都是這樣說的。但是語言確實有兩種功效,人們說出任何一個語言的時候,它能建立它自己的本體,並排除它以外的法,具有這樣的力量。

這樣一來,對方產生疑問:按你們的講法,那語言實際上就成了破立兩者的作者。比如說瓶子,瓶子的自體依靠我的語言得以建立,瓶子以外的東西全部被擋住。很明顯,這一句話就成了破立的作者。

實際上,並沒有變成正、反兩方面作者的過失。為什麼呢?下面進行回答:

二法不容是一體,反體本性不成立,

是故依憑說反體,成立自體之有實。

我們可以這樣回答:任何一個語言根本不會充當作者,因為二法不可能在一體中容有。比如我說瓶子,瓶子的本體是自相有實法,遣除瓶子以外法的反體是無實法。在一個事物的本體當中,既是有實法又是無實法,這種情況不會有的。又比如說樹木,樹木它自己的本體建立的時候叫做樹,它遣除非樹的部分叫做反體,也叫做遣餘。一個是有實法,一個是無實法,沒有這兩個合在一起的情況。

在我們分別念面前,建立瓶子的時候,非瓶已經遣除,好像有這種感覺。但實際上,我說瓶子,瓶子的本體已經建立,這時遣除非瓶的反體跟瓶子的本體,並不是以無二無別的方式存在,這種情況肯定是沒有的。

有些人可能認為:瓶子是真實的瓶子,它本身就具有遣除柱子等非瓶的功用,所以遣除非瓶的反體跟瓶子的本體就是以無二無別的方式存在。我們回答:並不是這樣,我說瓶子的時候,遣除非瓶的功用雖然存在,但這只不過是在分別念中進行的,我把自己的概念總相誤認為瓶子的自相,口裏面說瓶子,這時就排除了心裏面瓶子以外的其他法,所以遣除非瓶的反體完全是無實法,不可能與有實的瓶子是一體。

反體的本性為什麼不成立呢?如果反體真實成立,我說瓶子的時候,遣除非瓶的反體就會真實出現,但沒有這種情況。是怎樣的呢?我一說瓶子的時候,瓶子的語言就間接排除了瓶子以外的所有法。由此看來,遣除非瓶其實就是一種總相、一種反體,這個總相(反體)並不是實有的東西。

憑著我們的想像說瓶子的時候,瓶子的語言實際上就是遣餘。這個時候,瓶子的自體可以建立起來,在我們的心識當中,或者在我們的詞語當中完全可以建立。

因此,任何語言根本不會成為破立兩者的作者,不會有這個過失。大家應該以這種方式來理解。

現在我們還沒有學《因明七論》,《量理寶藏論》也還沒有學完。我看個別人剛開始的時候非常精進,並說:我一定要學通因明,但現在卻開始有些鬆懈;網上的佛友也是,剛開始的時候,學因明的興趣特別大,後來一個接一個地掉在《大圓滿前行》上來了。當然,學習《大圓滿前行》也很好。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想過,很多人不一定能學懂因明。但有些人說:我正在學因明,我正在研究邏輯!聽起來倒很舒服的。但任何一個學問,沒有下一定功夫是很難通達的。

學習因明,對比較聰明,有一定智慧的人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所謂的因明對世間的名言分析得相當清楚,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智慧,學起來肯定非常困難。但是如果你真正懂了以後,對世間當中的一切萬事萬物,也即世間名言,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悟的感覺,應該說那時對什麼法都不會愚癡。就拿我們剛才講的一些道理來說,它牽涉到世間的語言學,但現在的語言學根本沒有講得這麼清楚;有些因明知識也牽涉到心理學,比如心類學;還有世間的宇宙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它們有很多問題直接或間接包括在因明學當中。因此,如果通達了因明學,那世間當中人與動物的關係、語言與心理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等,很多學問會通達的。所以,學習因明對有智慧的人來講,有非常大的利益。我們這裏有些老年人,雖然聽得不是特別懂,但態度很好,表情非常不錯,我也非常開心!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