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5 07:54:45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阿姜力的內觀要點 上

阿姜力的開示(林崇安編譯)

一、停和想

1.內觀不是某種能被教導的東西。它是某種你必須在自己內心生起的東西。它不是某種你只須記記或談談的東西。如果我們教導它使人能夠記得它,我保證不用五小時。但是,如果你要瞭解它的一個字,三年可能還不夠。記憶只生起記憶。行動則是生起真理。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在你自身努力和精進,去了知並熟練這種本領。

2.內觀生起時,你將知道什麼是什麼,它從那兒來,它會去那裡,就像我們看到一盞燈燒得很明亮:我們知道那是火焰、那是煙、那是光;我們知道這東西的生起是來自什麼混合什麼,以及當我們熄了燈,知道火焰去那兒。所有這些就是內觀的本領。

3.有的人說,寂止和內觀是二件不同的東西。但,這如何可能是對的?寂止禪修是「停」,內觀禪修是「想」,由此導致明晰的認知。當明晰的認知存在時,內心要靜靜停住而不動。它們是同一件事的所有部分。

4.認知必須來自「停」。如果你不「停」,你如何認知?例如,你正坐在快速移動的車子或船上,你想看沿途的人或景物,你不能看清誰是誰、什麼是什麼。但是,如果你靜止停在一個地點,你將看清東西。

5.或者,當我們說話時,每個片語之間總要停一下。如果你一直說而沒有一點點停頓,有誰能瞭解你說的是什麼?

6.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先要讓心靜靜停止。一旦心停在正常狀態時,定就生起了,智慧也就跟來了。這是你必須用功並且靠你自己去做的東西。不要只相信別人說的。要從自己內心知道「哦!哦!哦!」,而不是從別人說而知道:「哦?哦?哦?」不要將別人所說的好東西貼到自己的心上。你必須自己從內心生起這些東西。花掉你自己的一塊錢,比花掉借來的一百元好多了。用掉借來的錢,你會擔憂,因為你欠著債。用掉自己的錢,沒什麼好擔憂的。

7.「停」使你生起力量。一個在走或跑的人,去打站的人不能有利,因為好處占在站著不動的人這邊,而不是走或跑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被教導要使心靜靜停止,如此它才能得到力量,而後才能開始有力而敏捷的走動。

8.我們有兩隻腿是事實,但是當我們走時,必須一次一隻腿。如果你想同時用兩隻腿走,你不能走到那兒。或者,你只用一隻腿,也不能到那兒。右腿停時,左腿才前進一步。左腿停時,右腿才前進一步。如果你想要走得有力,必須一隻腿停,另一隻前進,因為力量是來自停的一隻腿,而不是來自前進的腿。一邊前進時,另一邊必須停止。否則,你沒有支撐,必然跌倒。如果你不信,試著兩隻腿同時前進,看你能走多遠。

9.同樣的道理,寂止和內觀必須在一起。你要先讓內心寂止,而後以審察往前一步,這就是內觀。所生起的瞭解,就是智慧。放下對這個瞭解的執著,就是解脫。

10.因此,「停」是生起力量、認知和智慧的原動力。這智慧是一種穩定的心,能夠知道世間與正法,在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中,導致超越。

二、增上心

1.佛陀教導:「增上心的追求,是佛法的心要。」增上心是一種處在超越煩惱的心,有二種方式可以達成它:

(3) 內心雖未見有任何增上的內在品質,但我們經由精進而增強它。

(4) 內心已發展正確的內在品質,並且利用它來使自己安穩而超越煩惱。

2.第一種狀況是屬於凡夫的心態。當他們不是禪坐時,內心並不處於任何一種專注(定)的狀態,因此,煩惱一旦生起,他們必須有決斷力和知覺力:覺知煩惱並且下定決心不讓煩惱拉著跑。這叫做正確的態度。雖然這心不是處在專注(定),這技巧可以得到結果。

3.這意思是,我們要警覺什麼正在發生。例如,當我們生氣,我們碰到不喜歡的事,我們必須警覺這事實,並且下定決心:不論如何我們要使生氣處於控制之下,阻止它並將自己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也就是說,當我們生氣時,我們要做得好象我們不生氣。不使生氣掌控我們的心,我們用內在的善來掌控我們的心。這被稱做「增上心」。當你碰到你不喜歡的事,不要讓你的不喜歡,這個事實顯現出來。反而,做得好象你很快樂而安靜,也就是,將你好的一面用出來。在任何情況下,不要呈現你壞的一面。

4.如果你很細心和鎮定,在煩惱以言、行的形式出現之前,能夠護持自己的心,又如果你能壓住你的煩惱,而以最好的風度呈現出來,你就可以算是擁有一顆「增上心」。你也是任何社會團體中的一個好份子,因為你可以使自己及團體有所進步。

5.在經上,這種品質稱做「寂靜」,是一種高於煩惱的心態。這是增上心的一種,也是我們儘量培養在心裡的東西。

6.第二種增上心的形式,是指內心脫離五蓋並且訓練到「正定」的狀態。這種心已穩固建立它內在的品質。煩惱生起時,不能擊敗內心,因為它們不能逼進內心,這是由於內心已被完滿的內在品質所保護。

7.以精進和堅持,珍惜自己的善心,我要大家將目標鎖在內心生起這種增上心,就好象我們有好的食物時,一定要趕走蒼蠅,如此才能享用它並有健康的身體。

8.為了這個,你必須留心並且做兩種努力:努力斷除你的煩惱以及努力發展你的禪修主題,也就是,去除五蓋。這五蓋是(1)貪欲(2)瞋恚(3)昏沉、睡眠(4)掉舉、後悔(5)懷疑。為了禪修,有兩種練習方式,(1)系列式(2) 單一式。現在解說如下:

(31) 以系列來練習是依據書本來練習:審察身體的不淨,例如,依書中所列的身體各部分而不遺漏或混雜。任何你所選的主題,必須瞭解如何歸類及排好次序,如此才能正確地處理。這種禪修,可以得到大益處,但同時也可能造成大的傷害。例如,你審察身體的不淨,可以導致不激情、不執著而安寧,但有時它可能讓你不想吃、睡,因為每件事看來髒而可厭。這是傷害的一種方式。或者,有時你觀審你的身體,直到一個心理景像出現,但你受到驚嚇或失去魄力,像這種情形,你必須以正面心態朝向所發生的,如此,你的主題將有助於你而不是傷害你。

(32) 以單一來練習,是專注于一單一細小的主題,而沒有許多相貌,也就是你專注於入出息,不讓注意力跑開。集中於呼吸,覺得緩和,內心將安頓下來。使呼吸愈來愈細微,同時使心柔和於呼吸上。一直做到你覺得沒有入息、出息,心不再遊蕩。它很寧靜、安靜,沒有過去或未來的念頭。在這一點,它變得更細,一點也沒有動搖。內心穩定,而不會從物件有所改變。它堅穩安住,對專注的點不移動,它變得固定而有力。

9.當你培養你的禪修到了這一點,將使心放下執著,獲得信心並且了知無常、苦、無我的真理。你的懷疑將消失,了知世間道及解脫道,這不需他人來確認。當你的智慧清晰無疑,內心堅定而有力。這將成為你自己的歸依處—當你的內心不再受他人或物的影響,並且抵達增上心的快樂與安適。

三、終於自由

1.一旦心是情緒和貪、瞋、癡的奴隸,這就像是窮人、惹事者和騙子的奴隸,我們不應被這些人所奴役。此處,窮人指貪,是對饑餓與貪求永遠不夠。覺得不夠,就是「窮」的意思。

2.至於瞋,並不一定指徹底的生氣。它可指壞脾氣或壞情緒。如果一個人惹了我們,或做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我們就激動而怨恨,這就稱做「成為一個惹事者的奴隸」。

3.癡的意思把善看成惡,把惡看成善,把對看成錯,把錯看成對,當你惡時自以善,當你善時自以為善,這就稱做「成為一個騙子的奴隸」。

4.但是,如果心變成「善事」的奴隸,這就稱做「成為佛、法、僧的僕人」。在此情況下,我們是富裕的,因為佛是慈悲的人,他不會讓我們整天工作,反而讓我們有時間休息並且尋找內心的安祥。

5.但是,只要我們是奴隸,不能說是真正的好,因為奴隸沒有自由,在他們身上仍有價碼。只有當我們從僕役中解脫,我們才是完全自由與快樂。為了這個理由,你們要努力工作:每天多點禪修,你將得到利益,使自己從佛、法、僧的僕役中買回自己而得到解脫。不要讓任何人高過你、對你下命令。這是當它真正理想的時候。

6.實際上,佛陀並未想要我們除了我們自己之外,去拿其他任何事物做我們的靠山。甚至當我們歸依佛、法、僧時,他並未稱讚這是真正的理想。他要我們以自己為歸依。自己是自己的靠山。我們不要把別人當權威。我們可以依賴自己、管理自己。我們是自由的,並不須要依賴別人。當我們達到這狀態,就是我們從僕役解脫之時,這是真正的快樂。

7.當我們僕役于佛、法、僧時,我們被教導要慷慨、要守戒、要禪修。所有這些是使我們自己生起內在的價值。要慷慨,就要承受辛苦和工作,因為努力求財物而後才能佈施。要守戒,就要放棄原先想說或想做的行為。這二種行為,我們幫助別人多於幫助自己。但是,當我們禪修,我們犧牲掉我們內心的不良念頭與心理,使我們的心堅固、自主並清淨。

8.這就稱做「經由修習來敬禮佛、法、僧」,佛陀稱讚「修習」比以物質來敬禮為佳。雖然以物質來敬禮有益處,但佛陀從未稱讚它比經由修習來得佳;經由修習可使修習者得到所有的益處。這種敬禮,使佛喜悅,因為練習內心使達到淨化,是一個人從痛苦、壓力中解脫的方法。佛陀具足慈悲心,希望能幫助眾生從所有痛若中解脫出來,因此他教導眾生禪修,使內心都能從世間煩惱的奴役中解脫出來。

9.當我們成為佛、法、僧的僕役時,只要我們的內心仍有煩惱和擔憂,便仍未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做擔憂的奴隸,就像對它們欠債。當我們負債,我們內心就沒有真正的自由。只有當我們找到錢去還債,我們才能快樂、自由、安閒。我們還愈多的債,我們感覺愈輕鬆。同樣的,如果我們放下我們種種的煩惱和擔憂,內心就會生起安祥。我們從貪和煩惱的奴役中脫出,我們將找到快樂,因為快樂是來自痛苦中脫出。這就是為何佛陀教導我們要我們內心專注,生起寧靜、安祥以及內在的財富,以此來償還我們的債。我們將獲到快樂與安閒。我們所有的負擔與痛苦都將從心中消失而進入完全的自由。

10.我們心中有二種念頭,善巧與不善巧的。不善巧的念頭是當我們的心以貪、瞋、癡的不好方式來想過去或未來的事。當這個發生時,心就是煩惱的奴隸。至於善巧的念頭是以好的或善良的方式參與過去或未來的事。如果我們想從役奴中解脫,我們必須試著放下這二種念頭,使它們不存在於心中。

11.如果我們想從奴役中完全贖回自己,就必須培養身體的四大:地、水、火、風的完滿,練習禪修並利用純粹呼吸的感受,使身體的每一部分舒暢、營養。當內心純淨,身體舒暢時,就像田地有足夠的雨和地下水來營養農作物,也就是,禪修堅固而進入初禪,具足了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支。「尋」就像耙地,「伺」就像翻土、播散種子。「喜」像農作物開始發芽。「樂」像花朵開了,「心一境性」像果實長大成熟且甜,同時果實的種子包含著其性質。這意思是,每一粒種子是未來另一棵包含枝、花、葉的樹。一個人所種下的種子,將長成一棵樹,像種子自己來處的樹一樣。

12.同樣的,當我們使心全神貫注,將得到智慧,了知自己的過去,也許很多世,好好壞壞,快樂與痛苦。這種智慧使我們對存有與投生失去興趣與激情,並覺乏味。內心將放下對自我與身心現象的執取,不再執著于過去、未來、好好壞壞的種種念頭和想法,而進入平等舍的狀態。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用功,將切除更多的存有與投生。當內心得到「種性智」時,由世俗進入出世,將看到什麼會死、什麼不會死。它將以覺悟來開花:覺知不死,明亮於脫離念頭、負擔與內心的煩惱。如果我們這樣練習,將到達不生不死的實相,這是最高的快樂,而進入解脫。這是我們如何償還我們的債而不再欠一點點。就如經上所說的,在解脫時,自己有智慧知道:「已解脫了。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13.為了這個理由,我們要立志清理我們的心,使自己從憂慮與煩惱中解脫出來。憂慮與煩惱是痛苦、不滿的根源。使安祥、平靜與明亮的快樂在內心生起,就如同從累贅的負債中解脫束縛一樣。我們自由了—超越一切痛苦與壓力所及的範圍。

願一切眾生活得快樂,免於敵意。

願眾生分享這些來自本人行善的祝福。

四、如何禪修

以單跏趺坐著,右腳擺在左腳之上,兩個手掌擺在你的小腿上,右手擺在左手上,保持上身挺直,閉上你的眼睛,但是不要緊閉得像在入睡。你的視覺神經必須保持某程度的運作,否則你會昏沉。

繼續注意你的心是否停留在入出息上,你必須保持控制心的覺知力,譬如,當氣息進入時,想「佛」;氣息出去時,想「陀」,要專心,不要忘記或讓心跑掉。放下所有你外面的職責,也不管所有外在的念頭和想法。只有保持你的心在呼吸上而沒有別的。不要將你的注意力移到其它任何東西上。

通常,當你禪坐時,會有許多過去或將來的念頭湧現,而干擾你的禪修品質。這些念頭,不管它們是有關過去或未來的事情、有關世間或佛法,都是不好的。它們只會給你添加麻煩和痛苦。它們使心不安定、擾動,而不能獲得任何安祥與平靜,因為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未來的事還沒有到來,所以我們不知道它們是否會符合我們的期待。

我們必須將心固定在當下的呼吸上。當我們觀察呼吸並同時想著「佛」「陀」;想著呼吸的心理,稱作「尋」。當我們開始對呼吸評估時,我們就放下「佛」「陀」,開始觀察每一個入出息在體內的影響能夠感覺多遠,當氣息進來時,是否感覺舒適?當它出去時,是否感覺放鬆?如果不感覺舒適和放鬆,就改變它。當你的心不斷伺察呼吸時,放下「佛」「陀」,此時你完全不需要它。讓覺知力充滿全身,在入息時,開始感覺好象氣息充滿全身。當我們放下「佛」「陀」,我們對呼吸的評估變得更細膩,心的移動將平靜下來,並且變得專注,外在的想法將靜止下來。「靜止下來」並不表示我們的耳朵聽不到或變聾了,它表示我們的注意力不跑到外在的想法,或過去與未來的念頭,而是完全停留在當下。當我們以這個方式將自己的注意力固定在呼吸上,不斷保持注意,並且觀察氣息如何流動,我們將知道入息和出息像什麼:它們是否舒適?何種呼吸使我們覺得好?何種呼吸使我們覺得緊張而且不舒適?如果呼吸覺得不舒適,試著調整它,使它生起一種舒適而鬆弛感覺。

當我們繼續以這個方式觀察並評估呼吸,正念和自我的覺知就會充滿體內,併發展出寧靜、洞見與智慧。

五、禪坐的理由

禪坐使人的內心寧靜並且正確瞭解事物,使人能夠更清楚看事情。禪修使人消除壓力、煩惱與憤怒。禪坐得宜,內心自然清明而集中,身體也健康。于佛法哲理,應努力去理解正法,誦讀並明白經文,而且以禪修淨化內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