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4 09:02:11
學習次第 : 進階

習禪者報告指南

/班迪達法師 著

馬來西亞佛教徒坐禪中心 中譯

 

  經過習禪教導後,還有些習禪者(yogi)不能正確的修習及不能向禪師準確的報告他們的經驗。一些習禪者能夠順利修習,但是卻不能正確的描述他們怎樣修禪及他們的經驗。這個講座的目的是有意協助這些習禪者正確的報告他們怎樣修禪,他觀察什麼目標及修習禪定的經驗。

  

    關於習禪法,已故緬甸馬哈希禪師(Mahasi Sayadaw)已灌錄一個概括講解(給初學者),給予精確的指導;在四念處(Satipatthana)禪定中開始觀察所應注意的基本目標,那就是當習禪者呼吸時腹部的膨脹及收縮。

  

    從經典上的解釋,每一時刻,精神與物質現象都在習禪者的六根呈現。當看到一個目標時,那個能看目標的眼根及所看到的目標都是物質現象,而使一個人知道目標的眼識是精神現象。同樣地,經驗聲音、氣味、嘗味、觸覺及妄念,和種種身體上的行動,例如彎曲和伸張手臂,傳向或躺下及走路時的步伐都是精神與物質現象的呈現。馬哈希禪師曾經指示,當這一切呈現時,必須仔細觀察其實相,甚至不可忽略瑣碎事項。

  

    雖然馬哈希禪師的指示是以清楚及簡易的詞句來講解,習禪者將它實行於實際修習時,卻面對一些難題。為了協助習禪者克服這些難題,這個坐禪中心的禪師須要向初學者講解及示範怎樣去觀察及專注於所要注意的基本目標;當其它(次要)目標如思想和回憶,感覺呈現、外來的影響,像色塵和聲音接觸到精神時或者其他舉止行動呈現時應怎樣觀察。

  

    這些解釋須要屢次的以及越簡易越好的向初學者重複。雖然如此,一些初學者還是不能真正的明白及在修習時不能正確的跟隨。為了排除這些難題,禪師須要應用一些易於牢記的格言。

 

  第一格言是:說出你怎樣觀察基本目標及在意識中有什麼結果?(換言之:你知道什麼?)

 

  習禪者呼吸時,腹部的膨脹與收縮行動就是專注心所應拴住的基本目標。這基本目標的意思是說在沒有其它顯著的目標時,習禪者必須觀察它。當已被觀察的次要目標消失後,應再專注觀察腹部膨脹與收縮的行動。

  

    習禪者必須能夠講出他怎樣觀察或注意從腹部起點至終點的膨脹行動。例如,當他吸氣時,腹部開始膨脹有點快,如他繼續吸氣腹部也隨著膨脹。當習禪者停止吸氣,膨脹的行動也就到了終點。

  

    當觀察或專注腹部的膨脹行動時,必須體驗及知道所有的行動過程。經典上鼓勵,應把它運用在經驗一切身(Sabba Kaya Patisamvedi)。這告誡的涵義是說,一切有關腹部膨脹行動的現象,必須盡可能持續的觀察它的起點、中間及終點(即不間斷)。觀察心或專注心必須持續不斷的觀察腹部三個膨脹階段的行動,即起點、中間及終點。初學者當然不可能觀察到全部三個階段的行動,不過,他必須精進不懈的以便有能力做到。他如此地被催促以便精進不懈,以免他輕率地對待自己的禪修,以致修禪課程結束了也沒有獲得多大的益處。另一方面,要確保習禪者能嚴肅及有足夠的專注心集中於目標上。

  

    習禪者必須能夠說出他是否有足夠的集中力來觀察目標,觀察心與目標是否能一致,他是否能夠觀察到腹部行動的連續過程。如他能正確的觀察到這個目標,他體會到什麼及他經驗到什麼?並非他該關注和敘述那些無關聯的目標,而是他應能夠準確的報告有關他所觀察的目標及他所經驗膨脹的行動是什麼。

  

    在習禪中有兩種步驟。第一是,觀察或專注於目標。第二是,觀察或專注目標後所產生的「識」。只有在這兩種步驟後,習禪者才有能力說出他所體會到或經驗到的實際情形。  

  

    在此,關於所專注的基本目標,習禪者必須能夠說出其專注心與習禪目標(腹部之膨脹)的延續行動是否一致(一起呈現)。假如這兩種步驟能夠一致,他體會到什麼(知道什麼),是腹部膨脹的形式,或者是腹部膨脹的張力及行動。

  

    腹部膨脹的物質構造中有三個形態。它們被列為:

  

    1.形狀,2.形式,3.本質。

  

    形狀體態就是習禪者所專注的腹部形狀。由於腹部是身體的一部份,因此膨脹的腹部也是物質性的形狀體態。

  

    形式體態。這個體態的構成是腹部在任何一個特定片刻所導致的。如,腹部是扁的、膨脹或是收縮?在巴利文經典的專有名詞裡,這種情形叫行相或相貌(akara)。另一個行相的例子是,手掌是握緊成拳頭或者是張開?再一個例子是,身體的姿勢是行、住、坐或臥? 

  

    如習禪者在修習時專心觀察腹部,他將先體會到形狀或形式體態,然後才能體會到本質體態。可是體會到形狀和形式體態不是內觀智慧。習禪者一定要超越形狀或形式體態的體會,才能體會到本質體態。即是腹部膨脹時的顯著行動和張力。如果習禪者專心觀察,他將體會到這種本質的體態。他應能夠在報告時敘述。可是,他必須根據事實「體會到」來說出,而不是從他想像他體會到如此這般。他必須依據他本身實際所獲得的內觀智慧作出報告。

  

    相同地,習禪者也必須能夠觀察、體會,及報告當他呼出氣時,腹部的連續收縮過程。行禪(cavkama )也是如此。當提起腳時,他是否有能力一致的觀察從起點至

終點的連續提升行動?假如有這能力,他體會到什麼?他是體會到腳或者是提升的形式體態,或是感覺腳越來越輕和向上升,又或是腳越來越重和被推動。

  

    他必須有能力報告這三個體態中的任何一個。他的注意力必須集中才能使他做出如此的報告。當他把腳推向前時,他的觀察或專注心與腳的推進行動是否能夠一致?這裡也是如此,他體會到什麼?他是體會腳或者是推進的形式又或者是這個行動的一些本質。例如,腳從後推進及被拉向前?相同地,當他放下腳時,他是否有能力觀察或專注從起點至終點,以至觸及地面的累進放下行動。他將體會到什麼?體會到腳或放下的形式,或是這行動的本質。例如,腳越來越輕軟?

  

    對於觀察或專注其他的目標時也是一樣。例如,彎曲和伸張四肢,轉向或身體躺下,承擔坐的姿勢成站的姿勢。習禪者是否能一致的觀察或專注從其起點至終點所呈現的現象?重要的是,習禪者的報告要限制他所觀察特定目標的三個體態,而不是錯亂的報告。

  

    習禪者必須明白以下三種精神與物質特徵的涵義。

  

    1.特殊特徵或自然特徵(sabhava lakkhana)

  2.有條件特徵(savkhata lakkhana)

  3.普通特徵(samanna lakkhana)

  

    Sabhava lakkhana的意思是精神與物質現象的特殊特徵。舉例來說,硬或軟(地質或是佔有空間的性質),是骨或肉的特殊特徵。這個特徵只是屬於地質,而不是其餘的三個性質(凝聚、冷熱、流動)。其他的特殊特徵是火質(冷熱的性質)。水質(凝聚的性質)和風質(流動的性質)也是特殊特徵。

  

    專注能力的識是精神的特殊特徵。觸把心染上色彩(使淨或不淨)及與其他現象接觸。受是感覺能力。

  

    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的每一個特徵都有起點、中間及終點。在巴利文經典裡,稱之為生、住、滅。「生」的意思是一個現象的起點或呈現。「住」是過程或成長或是邁向消失。「滅」是解散或消失。這三個特徵被稱為有條件的特徵。

  

    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的第三個特徵是稱為普通的特徵。所有因緣現象無常、苦、無我構成普通特徵。

  

    在巴利文經典裡,這三種特徵被稱為無常的特徵、苦或不滿足的特徵及無我的特徵。這些特徵對一切精神與物質現象來說是很普通和普遍的。因此,它們被稱為普通特徵。

  

    簡要的說,我們務必了解上述的三個特徵。那就是現象的特殊特徵、條件特徵(即是呈現、成長及消失)、以及普通特徵。

  

    在這三個特徵中,我們習禪,是要邁向領悟所觀察或專注其精神與物質現象的特殊特徵。問題是,我們怎樣運用正精進來領悟現象的特徵?我們必須觀察或領悟這些現象的實相及它的起點。只有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將領悟它們的特殊特徵,否則無他法。

  

    當習禪者吸氣時,腹部膨脹。在吸氣之前,腹部沒有膨脹。習禪的心必須繼續觀察,從起點至終點的腹部膨脹行動。只有這樣,習禪者才能體會這個行動的實在本性。什麼是它的實在本性(特徵)?在吸氣時,風進入,那麼風是什麼?這是張力性質、行動性質。這就是習禪者所體會行動的實相。只有當他觀察或專注原有的行動及起點,同時繼續觀察至消失時,他才能體會。如果他不如此的觀察或專注,他甚至不能體會形狀或是形式體態。至於它的本質體態更不必說了,更不能體會到。當他持續不斷的專注於智慧禪目標,即是當他吸進及呼出氣時,腹部的膨脹與收縮,他的定力將

累進增強。當定力增強後、他將不再體會腹部的形狀體態或者膨脹與收縮的形式體態。他的正智將超越這些見識,致使他體會所觀察或專注腹部行動中的張力、壓力及行動。當他呼出氣時,他將感覺到張力消失及呼盡氣時,腹部的收縮行動也到了終點。

 

  至於在行禪裡的行動,腳的提升,推向前及降下到地面上,亦復如是。

  

    禪師將不會告訴習禪者他們將體會到什麼,但將指示他們怎樣去觀察或專注。這與演算數學題是一樣的,教師將不會說出答案而只教導得到答案的公式。

  

    同樣的指示可運用在其他身體的行動,身體的感覺經驗及呈現於心的念頭。這一切開始呈現時就應專注其原本現象,以致使實在本性被體會。

  

    我們已經討論過第一格言:只有在原本的現象一開始呈現時就觀察,實在本性才將被揭發。

  

    第二格言說:只有當實在本性(sabhava)被體會後,條件特徵才逐漸呈現。意思是說被專注的現象將被體會其呈現、成長和消失。當條件特徵被體會後,普通特徵將顯現,一旦實在本性被定力及專注心拴住後,很自然的,這兩種特徵:條件特徵和普通特徵將顯現。當普通特徵顯現時,將揭發無常、苦、無我,即是現象不能自主的特徵。

 

  第三格言是:只有當條件特徵逐漸明顯後,普通特徵才將被體會。

  

    第四格言是:當普通特徵體會後,內觀智慧就浮現。

 

  內觀智慧浮現後,將漸漸成熟。內觀智慧成熟後,道智( magga bana)將隨著浮現。接著是聖道正智(ariyamagga bana)。這將使習禪者證悟涅槃,即是了斷精神與物質和苦。

  

    必須重複的是,在報告時,習禪者必須敘述他確實體會到的,而不是想像中所體會到的。只有他確實體會的,才是他本身的智慧。想像出來的,不過是借來的(二手或間接)知識,與他所觀察現象的實在本性或特徵不符合。

  

    當習禪者坐禪時,觀察或專注基本目標,即是腹部膨脹與收縮行動時,種種妄念與心的目標將產生,這就是心不受控制的本性。我們的心傾向於分散,離開基本目標,繼續著種種淨與不淨的念頭。那麼,習禪者應怎麼辦呢?只是專注一切觸及心的目標。你是否有能力這樣做呢?你必須可以。如你可以,妄念是否繼續著或是否被拴住或者完全消失了?或者你的專注歸向規律的基本目標。你應能夠如此的報告所有發生的事項。

 

  第五格言是:所有被觀察及知道的妄念應被敘述。

 

  當初學者專注基本目標時,感受還不會呈現。但是多半會有妄念。雖然如此,初學者是不可能專注所有呈現的念頭。為了減少這些妄念,初學者應盡量緊密的專注於所注意的基本目標。不過當他坐禪五、十或十五分鐘後,符合於心的結果,某些不舒適的身體感受易於呈現。當感受呈現時,它們應被觀察。在報告時,與其引用經典上的語言「感受」,不如以日常簡易的語言來描述。例如,癢、痛、麻或剌痛等。這些自然呈現的感受,應以上述的方法來觀察它;它們是否變強、變弱、持續或消失。

 

  第六個格言是:所有的感受應被觀察、了解及在報告時敘述。

 

  接著,還有什麼現象應被專注及了解?它們是看到的景物、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及嘗到的味道。還有像喜歡、內疚、怠惰、分心、掛慮、疑惑、回憶、理解、注意、滿意、歡喜、鎮定、平靜、禪悅等等的精神現象。

  

    佛陀把它們總稱為心的目標。假如「喜愛」呈現,當被觀察時,會怎樣?跟隨著喜愛的是執著。習禪者應能夠如此的報告。另舉個例子,習禪者正經驗慵懶和昏沈,當他觀察這些心境時,呈現了分心。如分心也被觀察或專注,會怎樣?無論心的目標何時呈現,應觀察它們。

  

    以下是四念處智慧禪的四個簡略注意目標。

  

    身體的行動(身念處)

    感受   (受念處)

  識的形態 (心念處)

  心的目標 (法念處)

  

    在這種禪修中,有三項事件連續發生。(A)現象的呈現。(B)觀察或專注呈現的現象。(C)習禪者知道和體會些什麼?

 

  第七個格言是:所有產生的現象需要如此的了解。

 

  (B)(C)是習禪者所應關注的。

  

    對於每一個所注意的目標(屬於以上所述的四個範疇)。重要的是要了解上述的三個連續事件。習禪者所關心的是觀察或專注以上(B)項。這個格言是:「呈現的、被觀察的、知道的及體會到的,都應在報告時徹底的敘述。」

◇◇◇◇◇◇◇◇◇◇◇◇◇◇◇◇◇

回首頁

陸、緬甸內觀禪修道場簡介

/空法師 張慈田

 

前 言

 

  緬甸為中南半島最大的國家,面積是台灣的18.8倍,它是一個佛教國家,人口為 4千萬人(1990),約有90%是佛教徒,人民生活與佛教的關係極為密切,甚至有一普遍的說法:「要做緬甸人,就要做佛教徒。」全國各地都有佛塔和僧院,優雅尖錐狀的白色佛塔,構成緬甸風景的基本部分,緬甸因此常被稱作「佛塔之國」。緬甸的佛教對保存和發揚上座部佛教有極大的貢獻,在十九世紀,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佛教傳統受到破壞,到1948年緬甸獨立,佛教又恢復了重要的地位。

  

    現今緬甸僧團,主要分三派,即哆達磨派(Thudhamma)、瑞景派(Shwegyin)、達婆羅派( Dvara),三派對三藏聖典同樣遵奉,唯戒律上、生活儀節略有差別。緬甸佛教僧眾只有比丘、沙彌,沒有比丘尼、沙彌尼、正學女(式叉摩那),但有一種近似沙彌尼的女眾,剃除頭髮,受持八戒或十戒。

  

    從人民信眾婚喪喜慶,聽法進修,短期或長期受戒出家……等各方面活動,即能看出佛教深入人民生活中,尤其週末假日更多民眾前往聆聽法義,請求法師開示祝願,爾後恭敬誠心地做布施供養,所得功德皆回向一切眾生安樂。

  

    緬甸位於熱帶地區,季節分三季,10月中旬至 2月中旬是涼季,諸多觀光旅客或禪修者皆喜歡此季進入,2月中旬至5月中旬是夏季,平均溫度為攝氏30度以上,酷熱難耐,有些人即往北部上緬甸避暑, 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雨季,7-10月是出家僧眾雨季安居,精進辦道,也有很多老禪修者會放下世務雜事,進入道場和出家僧眾共修,因為此時的修行氣氛最為嚴肅、寂靜、精進,經律藏亦提及:「諸多比丘於雨安居中,證初果、二果甚至四果,比比皆是,諸天歡喜。」足證明天時、地利、人和、諸善因緣積聚波羅蜜是多麼重要。

  

    進入緬甸先以觀光簽證28天期限,到某禪修道場後,若欲長期禪修者,於一兩週後可在禪修道場申請禪修簽證( Meditation Visa),向禪師提出三個月至一年的禪修請求,禪師會依我們的禪修熱誠懇切的表現,向宗教廳提出擔保證明書後,再由移民局給予禪修簽證,費用5至7美元,若有事外出或想換道場,皆要先向禪師報告,切莫輕率妄舉,將為自己和往後欲進修之本國人士留下不好的印象和障礙。若以禪修簽證切莫從事交易買賣、跑單幫、觀光旅遊或非法行為。

 

禪修中心概況

 

一、馬哈希禪修系統

 

道場簡介

 

1.馬哈希禪修中心

 Buddha Sa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佛法弘揚協會)

 Mahasi Meditation Centre

 16 Thathana Yeiktha Road,

 Yangon 11201, Myanmar

 TEL:95-1-550392, 552501, 51472

  

    位於仰光市內,離仰光明加拉敦機場(Yangon Mingaladon Airport)約二十分鐘車程。本中心成立於1947年,在這時期,新獨立的民主政府,禮請高僧馬哈希法師(Mahasi Sayadaw 1904~1982 )駐錫,弘揚佛法和傳授指導內觀禪修法。在諸多禪修者(yogis )親證法義,親嘗甘露味後,即熱烈廣泛地從當地推展擴及全球各地。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約數千人來此做短期或長期修學,誠懇熱切地來此修習,只有為了一個目的──現世得利益安樂,滅苦解脫。目前世界有幾個國家傳授馬哈希禪法,它們是美國、英國、澳洲、印度、尼泊爾、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

  

    中心內無早晚課誦、法器敲打、叩鐘擊鼓、佛事經懺、持咒灌頂、灑聖水加持、求神問卜等,四眾弟子皆依四念處自我觀照和遵循禪師指導,生活作息井然有序。全年整日地密集專修十六小時至十八小時,行禪、坐禪交互進行。禪修者熱切專注靜修,互不打擾或放肆談笑,所以中心內幾乎悄然寧靜,悠遊安詳。樹梢時時傳來鳥兒婉轉啼聲,能令禪修者保持清醒;在戶外行禪或散步時,貓、鳥兒和人們悠閒和諧地穿織在一起。

  

    中心內平常約有 200人左右修習四念處,大家欲離苦得樂的迫切心和誠心,真是深深令人感動。此中心終年無休,對外開放時間為早上8點至下午4點,外國人士皆可隨時來此靜修和隨喜隨力布施供養,中心內護法居士熱心誠懇地護持,尤其對海外人士倍加關照,深受溫馨和感動法的力量保護。

 

2.班迪達禪修中心

 Panditarama Sasana Yeiktha

 80-A Thanlwin Road,

 Bahan Township, Yangon 11201, Myanmar

 Tel:95-1-531448, 537171 

 Fax:95-1-527171

  

    位於仰光市內,距仰光機場約20分鐘路程,其規模面積較小,但此禪修中心,靜修氣氛較為嚴肅、緊密。此中心住持是班迪達法師( U Pandita Sayadaw, 1921年生),曾跟隨馬哈希法師修習經教和實修內觀禪,得到很高的成就。馬哈希法師交託班迪達法師教導法師教導禪修,馬哈希法師至世界各地弘法教禪。馬哈希法師圓寂後,曾任馬哈希禪修中心院長數年,爾後在一成熟因緣之下,接受護法居士們的懇請,主持現今的班迪達禪修中心,弘揚正法,其中一項是班迪達法師針對青少年的佛法教育工作。因緬甸開放觀光後逐漸受到歐美科技物質主義的潮流衝激及其他宗教滲入,因此班迪達法師每年皆舉辦青少年和成人短期或長期出家訓練,給予各方面良好的薰陶,和栽培他們研讀佛學經教和禪修。

  

    在此中心內亦有數十位外籍男女人士,在此出家長住靜修。而班迪達法師雖已年邁,仍廣受世界各地人士禮請,風塵僕僕,為法忘軀地前往教授一至三個月的密集禪修,而在中心內,對禪修者尤其是外國人士,更是多加關注。

  

    無論是說法、報告指導和生活各方面,班迪達法師猶如嚴父兼具慈母般,散發自然的光與力,尤其教禪方面,更可明了法師的善巧和洞察力。雖然我們研讀經教,手握了一本好的地圖,可是出發路途中,得遇經驗豐富、智慧善巧的導遊,更加重要,可以免除很多的岔路、陷阱、暗路,而班迪達法師正是一位優良導遊。班迪達法師另有開闢森林道場,有心前往修學人士,要先在本中心打好禪修基礎,約三個月左右,方可前往靜修。

 

3.達磨倫西禪修中心

 Saddhammaransi Meditation Centre

 7 Zeyar Khemar Street,

 Mayangon Township, Yangon 11061, Myanmar

 TEL:95-1-661597

  

    此中心位於仰光機場十多分鐘車程,是一頗為安靜、清爽的道場,這位住持昆達拉法師(Kundalabhivamsa Sayadaw)亦是聞名修行成就極高的大禪師,曾跟隨馬哈希法師修習內觀禪,德高望重,倍受信眾敬仰,禮請至本中心弘法教授智慧禪,昆達拉法師為人極為謙和柔順、謹慎、善攝,從他的言行舉止、舉手投足間皆能感受到他很深的正念、定力、慈悲攝受。在此道場特別感受洋溢安詳、輕鬆、恬靜與慈愛的氣息。近年來亦有各國人士來此修學或出家長期靜修。昆達拉法師與班迪達法師有同樣為法忘軀的熱誠,也受請至世界各地教禪,他是一位難得難遇的善知識。願他長住世教化有緣人,而有心尋善知識者亦要把握良機,稍縱即逝,後悔晚矣!

 

4.恰宓禪修中心

 Janakbhivamsa Meditation Centre

 Chanmyay Sasana Yeiktha

 55A Kaba Aye Pagoda Road,

 Yangon 11601, Myanmar

 TEL:95-1-661479; FAX:95-1-667050

  此中心住持恰宓(傑拿克)法師(Janakbhivamsa Sayadaw ),曾跟隨馬哈希法師習禪,受信眾禮請至 Chanmyay Sasana Yeiktha弘法,中心各方面設備亦佳,唯靠馬路旁,車聲噪音繁多,但道場內卻瀰漫靜修氣息,此教學特重行住坐臥生活舉止輕柔緩慢。此中心亦在離仰光市約一小時車程的莫比(Hmawbi),另有開發森林道場經允許後,可直接前往靜修。

  若欲前往進修以上四間國際性道場,最好能先電話通知,或是以英文信函自我介紹(並寫明國籍、名字、性別、生年,附上照片)和修學的背景、過程,若曾參加禪修,寫明該禪修道場名稱、地址及指導老師名字,及欲前往日期,靜待回函。

  

    如急欲前往靜修者,可先前往馬哈希禪修中心,靜修一段時日,若想轉往其他道場,先與大師面談,表明意願後,再看因緣機運。

 

禪修提要

 

  馬哈希法師教授純正的四念處內觀禪,在緬甸從1947年至今,長達五十年之久,其間無論是當地人或外國人,只要充滿信心、謙虛、熱切誠懇地修學,獲得成就者難以計數。印證經典所說:「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年乃至七日,便可望得到兩種聖果位之一,當生證得阿羅漢(澈底解脫聖人)或證得阿那含果(不還者)。」這是一套最有系統、安全、清晰、直接、明確的方法。如欲學習內觀禪,先要放下將曾經學過的方法技巧,像一個空且淨的杯子,才能接受淨水,謙虛誠懇地學習,依照禪師指導,切莫輕忽單純單調的坐禪觀腹部「上」「下」,行禪觀腳步「提、進、放」,如果無法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動作觀照覺察到身心生滅的真相,更難把握觀照日常生活中迅速如閃電般生滅因緣。

 

如何面談報告(Interview)

 

  報告時要虔誠合掌於胸前,報告的內容和順序簡述如下:

 

  坐禪時觀照腹部膨脹上升和收縮下降的全部過程。

  身體任何部位明顯強烈的感受變化。

  心生起任何的念頭,如幻想、計劃、貪瞋等。

  精確的專注:身或心呈現的目標,觀察它和區別它。

  所發現新的經驗及要點。

  簡潔、清楚、誠懇地述說。

  把握時間,每人約5-15分鐘。

  

    通常是一週有兩次面談報告,時間在下午2至3點,如果外國人多,每個人報告時,平均只有 5至10分鐘,在短短的時間內要明確、清楚地報告,初學者較不易掌握要領技巧,可事先在筆記本上做記錄,再前去報告,較為妥善。待掌握要領,得心應手及深切的實修實證後即能順口流暢無礙。出家男眾先做報告,餘後看個人排隊先後次序進行,約2至3人在報告室順序報告,其餘在另一室靜候,如果輪到自己,即可安詳緩步地進入報告室,然後適當位子跪下,緩慢柔和地跪拜三次即可開始報告。

 

關於說法(Dhamma talk)

 

  每週至少有一次說法,有些禪修道場甚至一週四次,皆是以英文進行,各國禪修者聚集在說法堂內聆聽。禪師會講述佛法、禪修要領和針對一些特別狀況指導,在說法後,禪師會留一段時間,讓禪修者發問,有時發問討論熱烈時,時間會稍做延長,若個人需請求禪師協助,可於討論後私下向禪師請益。

 

生活作息、起居

 

 1.生活作息:每天早上三點或三點半起床,至晚上十點或十一點休息,大約一小時靜坐一小時經行的安排。禪師對於初學、精神失調或病因緣故者,會較為寬鬆、緩和,不一定完全要遵照時間表。身心各方面狀況良好的禪修者,是必須要完全跟著時間表進行,絲毫不得馬虎放逸。當我們在做面談報告中,禪師能立刻知曉我們是否真誠、熱切、專注的修學,和五根、五力的平衡、調和發展、成熟度等,是疏而無漏的。嚴肅有力的禪師甚至現金剛忿怒相,警策懈怠者,這是禪師為鞭策我們向上,發自內心的真切慈悲展現。

  

    我們長久在世俗的散漫不經心、怠惰、苟且偷安、我行我素、自作主張、傲慢、偏見、主觀等種種惡習污染,皆會在跟隨生活作息過程中展露無遺,這是一場辛苦而又有趣的拉踞戰。

 

  2.起居:道場基本上提供電風扇、蚊帳、草蓆、被墊、毛巾被、熱水壺、杯子、碗盤用具、靜坐墊子、醫療。另隨個人所需自行添加衣物用品。

 

二、莫哥禪修中心

  Mogok Meditation Centre

  82 Natmauk Road, Baha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Tel:95-1-550184

  

    位於仰光市巴罕區的莫哥禪修中心是緬甸二百多座分院的總部。本道場的導師是莫哥法師(Mogok Sayadaw 1899-1962 ),他是本世紀初雷迪法師(Ledi Sayadaw 1846-1923)的追隨者。莫哥法師曾在上緬甸教授三十多年佛教心理學及佛經,後來到明貢(Mingun)接受毘婆舍那訓練,之後就開始教導內觀禪修。莫哥法師強調要對法有所認識才可進入內觀。需正確的了解四大元素、五蘊、六根、緣起法等。在心法方面,一般被歸納為89種,但莫哥將它簡化成13種,以便利把握,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貪識、瞋識、惑識、非貪識、非瞋識、心識、入息識、出息識。

  

    莫哥的禪法是以觀感受和心念為主。而對緣起法也相當重視。實修時先以呼吸觀下手,專注呼吸使心集中,二十至五十分鐘,再觀察感受或心念。感受的觀察是如實知苦、樂、不苦不樂受在六根對六境時輪番生起與消滅,並可認知任何兩個連續剎那的感受都不同,而體證無常、無我。心念的觀察是隨著深入禪觀,所有知覺都變成只是五蘊的生滅,藉著透過五蘊生滅觀,來止息我見及一再輪迴的因。

 

三、孫倫禪修中心

  Sunlun Meditation Centre

  16/2 Block Thingun Kyun

  Yatana Road,

  South Okkalapa Yangon, Myanmar

  Tel:95-1-565623

  

    位於仰光市南歐卡拉帕區很幽靜的孫倫禪修中心是總部。目前在緬甸有一百座以上的禪修中心。

  

    本道場導師是孫倫法師(Sunlun Sayadaw 1878-1952),據說他1920年就證得阿羅漢果。他自創一種強烈呼吸法有效地驅除雜念與昏沈。他的禪法簡單、有效,獲得認同與學習。

  

    每天清早三點鐘就開始靜坐,他們最初約花45分鐘用很密集地集中精神去作強、猛、快的呼吸,然後轉到身體感受的觀察,每次禪坐一個半小時以上。每天有五至七次靜坐時段。坐時若感覺痛、癢,甚至抽筋也保持身姿不動搖,特別是通過苦的歷練,而快速獲得法的真相。他們認為他們的修法最清楚、最簡單、最直接,而認為自然禪修法太慢太不直接,也不認同利用觀念去引導集中心念。孫倫的禪法簡單,貴在實踐,很少有理論說明。

 

四、國際禪修中心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

  31-A Inyamyaing Road

  Baha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Tel:95-1-531549

  

    國際禪修中心由烏巴慶(U Ba Khin 1899-1971 )於1952年成立,每個月第二個星期五起有十天的密集禪修。因寮房有限,一般學員沒長期住在中心。目前世界有十二個國家有烏巴慶的禪修中心,即澳州、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荷蘭、新加坡、瑞士、比利時、丹麥、義大利。

  

    本禪修中心導師烏巴慶曾是緬甸重要的政府官員,受到烏帖(U Thet 1873~1945,曾在雷迪法師〔Ledi Sayadaw〕座下修學七年)的指導,精熟多種專注,並發明一種有效的技巧來洞察色法和心法的內觀。在實修中,先以呼吸專注練習後,再將注意力移到身體上,觀察肉體感受,培養對活躍中的無常的覺知,對無常的覺知將產生「涅槃元素」(烏巴慶用語),它將消除自身內在的雜念和毒素,在淨化過程,行者將體驗涅槃寧靜。

 

五、內觀禪修中心

  Dhamma Joti

  Nga Htat Gyi Pagoda Road

  Baha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Tel:95-1-524983;

    Fax:95-1-248174~5

  

    本禪修中心1993年成立,佔地20英畝。中心其中三分之一的土地由一池塘環繞。

禪堂可供170人共修。

  

    本道場導師是葛印卡(S. N. Goenka, 1924年生),他1955年向烏巴慶學習內觀十日禪,了悟自己的法與道,之後有14年繼續親近烏巴慶,早晚靜坐、週末就到國際禪修中心,每年至少十天以上的密集禪修。1969年開始至印度傳法,並得到成功的回應。1976年在印度孟買附近的伊加埔里(Igatpuri, Maharashtra )設立總部,全世界每年均有5萬人參加內觀課程,有4百位以上助教。

  

    內觀十日禪,早上四點起床,晚上十點休息,每天有八次內觀活動,至少一小時播放葛印卡的錄音帶演講。前三天半純粹觀呼吸,以清除散亂的思緒,再來三天半,從頭到腳,從前至後的身體做小塊小塊地觀照掃描,最後三天做從前至後,從後至前,從頭至腳,及從背椎節節穿透觀照,並修習慈心觀。台灣的行者可參加在台灣舉辦的內觀十日禪,連絡電話Tel:(886)(4) 2581-4265;Fax:2581-1503

 

六、其他禪修道場

  緬甸有很多禪修道場,現僅列數個。若前往緬甸參學,必可發現更多的道場與善知識。

 

  1.Pha-Auk Tawya Zingyon Monastery(帕奧禪林)

  Pha-Auk Tawya Zing Kyan Kyaung

  Pha-Auk P.O., Mawlamyine,

  Mon State, Myanmar

1.U Khin Maw & Daw Tin Aye Kyaw (通英語)

Tel:(95)(1) 224-352

2. 朱健美、葉盛富居士(通華語、英語、廣東話)

Tel:(95)(1)650-040, (95)(1) 650-025, 095-099925288

Fax:(95)(1)651-473

E-mail:bluestar@mpt.mail.net.mm

  由仰光前往毛淡棉(Mawlamyine)的帕奧禪修中心,搭乘巴士南下約十小時,U Thet Tin 可幫忙安排行程。帕奧法師(Pha-Auk Sayadaw 1933 年生),教授安那般那念(呼吸法),出版"Light of Wisdom"、"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等。

 

 2.Mohnyin Monastery(莫因寺)

  185 Dhammazedi Road

  Baha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莫因法師(Mohnyin Sayadaw 1872-1964 )強調行者應在實修前應先熟悉阿毘達磨的基本觀念,以精確清楚的方式直接觀察所有現象。現實世界看似實在而連續,但藉著對肉體與心念的構成元素的分析檢證,發現其無常、不可樂、無實在性,而發展出真正的內觀知識。莫因寺住眾約兩百多位。

 

 3.Taungpulu Monastery(唐卜陸寺)

  Wandwin Township,

  Mandalay Division, Myanmar

  仰光坐巴士到北方 338英哩的密鐵拉(Meiktila),再僱車前往,約十多英哩,有一半路是沙石路。道場佔地555英畝,沒有電力、電話,住眾30多位,現任住持U Zagara法師。唐卜陸寺導師唐卜陸法師(Taungpulu Sayadaw 1896-1986 )修苦行,50多年不躺臥,但目前他的弟子沒有人修常坐不臥的苦行。

Webu Monastery (韋布寺)

Kyaukse, Upper Myanmar

住持:Sayadaw U Kemainda

另二道場在:1.Shwebo 2. Ingyinpin

韋布寺為於Mandalay之南不到一小時的車程。韋布西亞多(Webu Sayadaw, 1896~1977)是緬甸本世紀最出色的禪師之一,傳說他已證得阿羅漢。他出生於上緬甸的Ingyinpin村,九歲至廿七歲接受一般的巴利經典教育。之後,他曾有四年離開寺院過單獨的生活體驗。他31歲即開始教授呼吸法,直至57歲都只在上緬甸他的三個禪修中心教導禪法,他教導注意鼻孔與風的接觸,風息與鼻孔是「色」,證知風與鼻孔接觸的知覺是「名」,專注於吸入、呼出當下的覺知,即覺知名、色的生滅。覺知「觸」生起之前無覺受,「觸」止息了,也無覺受,在覺知當中貪、瞋、癡沒有生起的機會。透過呼吸的觀照,一切事物只是「色」與「名」及其生滅,其餘的不存在,「我」、「他」、「你」、「男」、「女」、「自我」都消失,而證知「名色分別智」,持續用功可進一步體證涅槃。韋布西亞多的教法請參考「嘉義新雨」第17期〈智慧的語言〉、〈見法之道〉。

韋布西亞多傳記:

http://www.edhamma.com/sayadaws/webu.htm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