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8/01 01:18:48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正知(正智)

內觀研究所

巴利文有一些術語,對理論(pariyatti)和實踐(patipatti)方面都很重要,其中一個詞是Sampajanna(正知、正智)。

這個詞常常與sati(正念、覺知)連用,構成諸如以下的詞語:sati sampajanna(正念正知),sato ca sampajano(正念的和正知的—形容詞),sato samppajano(正念正知的)等。結果,它被廣泛解釋為教導保持覺知,並被定義為幾乎與sato 1(正念、覺知)同義,只不過表示更深的覺知罷了。然而阿毗達摩論藏(Abhidhamma Pitaka)卻顯示這個詞有不同的譯法。在Dhammasangani(法聚論), Vibhanga(分別論)和Dhatukhatha(界說論)裏,我們發現正知(sampajanna)有以下定義:

Sampajano ti tattha katamam sampajannam? Ya panna pajanana vicayo pavicayo dhammavicayo sallalakkhana upalakkhana paccupalakkhana pandiccam kosallam nepunnam vebhabya cinta upaparikkha bhuri medha parinayika vipassana sampajannam... sammaditthi-idam vuccati sampajannam.2

什麼是正知(sampajanna)?那就是智慧、理解、調查、深刻調查、真相調查、明辨、分別、分化、闡明、嫺熟、善巧、分析、考慮、密切檢查、廣度、伶俐、引導、洞見、徹底了知無常...正見,這就叫做正知(sampajanna)

這一大堆名詞和比喻詞清楚告訴我們,正知(sampajanna)不是覺知,而是智慧,這個定義可以由這個字的字源來證實,即字頭sam 3加上pajanana 4,意思是「以智慧來了知」。它意指一種帶有智慧的正確而深刻的理解,或是全面的徹知。佛陀的教導不僅是發展覺知,而且要發展智慧,經文說:

Sampajannam ti panna.

Sampajanna正知即是智慧。

論典更精確地解釋正知(sampajanna)包含什麼意思──

Samma pakarehi aniccadini janati ti sampajannam.5

正確了知無常(以及苦和無我)的人有智慧,即有正知(sampajanna)。

Samantato pakarehi pakattham va savisesam janati ti sampajano.6

一個能從(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所有角度,以智慧清楚了知整體的人,或一個清楚了知(究竟實相)的人,是有正知(sampajanna)的人。

佛陀總是教導說,智慧是從不同角度正確瞭解事物,他使用以下的描述方式:「從不同角度,整體了知(samma pakarehi jananam)」;「得到完整而正確的瞭解,沒有任何事情看不到和不知道(samantato pakarehi-jananam)」;

Samma, samantato, samanca pajananto sampajano.7

「透過智慧完整而正確了知的人即是正知(sampajano)」。

尤其是禪修者,不僅要看到表面和外在,即表面實相;更要對實相有究竟或精細的瞭解。世界和我們自身的表面實相是,我們以分離的個體而存在;但究竟實相是,一切事物,包括世界和我們自身,每一瞬間都在持續變動著。這個無常的事實必須在經驗的基礎上來領悟,而不僅在知識上瞭解。只有當我們體驗到生起滅去的實相,我們才能從苦(dukkha)和自我(atta)中解脫,正知(sampajanna)使我們能做到這一點。

因此,對禪修者來說,正知(sampajanna)是完全的瞭解,這是對人的所有面向,包括心和身體的洞見。必須知道,心每次接觸到事物,都會透過往昔被制約的習性的有色眼鏡,作出扭曲的認知和評價,因而以貪瞋癡作出反應。這就是因為缺少智慧,而產生苦的過程。

心會在身體上反映出來,透過身體的明白顯現,我們得以清楚掌握心生起滅去的性質,這就是為什麼在大念住經中,有關正知(sampajanna)的段落是包含在觀身的部份。要想領悟身體活動的無常,我們必須在身體感受的層次上去體驗它們,這使我們得以在一個深刻的直覺層面上,認識我們短暫無常的性質。

因此,正知(sampajanna)是在最深層面對我們短暫無常的本質的領悟;它不是sati(覺知)的同義詞,而是sati的補充。

這兩種能力的結合就是念住:建立覺知;藉由覺知的建立,我們可以達到離苦的目標。


Notes: (All references VRI edition)
1. For examples see Pali-English Dictionary, ed. T. W. Rhys Davids, Pali Text Society London, 1925, entries for sampajanna and sampajano
2. Dhammasangani,1359; Vibhanga 360; Puggalapannatti, 80
3. See A 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 ed. R. C. Childers, Kegan Paul Ltd. London, 1909, p. 423, under entry for sam
4. pa + janana = pajanana-know with wisdom
5. Dhammasangani Atthakatha,16, Kamavacarakusalabhajamiyam; Patisambhidamagga Atthakatha, 1.1.108 - 9
6. Digha Nikaya Tika 2.373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