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6 23:08:53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九心輪”釋義

 《解脫道論》卷十“五方便品”中,論主從語義、認知物件、活動方式及概念的內涵外延等四個方面對識蘊加以分析,其中九心輪(論中稱為“彼夾勝心起”)即是分析方式之一種。

問:“雲何以夾勝心起?”

(答):“于眼門成三種:除夾上、中、下,於是上事,以夾成七心,無間生阿毗地獄——從有分心、轉、見心、所受心、分別心、令起心、速心、彼事心。”

由於翻譯及背景知識的關係,這段文字顯得相當難懂,其實它本意不過是說,從眼門而生的心識活動來說,譬如轉生阿鼻地獄,心識活動最全面的(彼夾勝心起之上事)情形下,除夾心(即前、後有分心),有七種心生起,即:轉心、見心、所受心、分別心、令起心、速心、彼事心。如果加上前後兩種有分心,即成九心輪:有分心、轉心、見心、所受心、分別心、令起心、速心、彼事心、有分心。

對於九心,《解脫道論》一一做了解釋:

“於是有分心者,是於此有根,心如牽縷;轉心者,於眼門色事夾緣故,以緣輾轉諸界,依處有分心成起,有分心次第,彼為見色事成轉,生轉心;轉心次第依眼應轉,現得見,生見心;見心次第已見,以心現受,生受心;受心次第以受義,現分別,生分別心;分別心次第以分別義,現令起,生令起心;令起心次第以令起義,由業,心速行;速行心次第以速行義,不以方便,生彼事果報心;從彼更度有分心。”

有分心,是每一個生命(有)的根本,在一期生命之中,此有分心相續不斷。這裏所用的是上座部傳統的說法。“有分”,巴厘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分”或“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有分心的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從投生至死亡之間的生命流不會中斷,但有分心沒有認識和了別的作用,每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在每一刹那中生滅。

轉心,現在一般譯為轉向心,巴厘文avajjana。當目標撞擊眼門(其他四種根門或意門)時,有分心在刹那波動之後,即告中斷,隨後生起的心就會轉向眼等五門或意門(有引發作用),該心即稱為轉心。《解脫道論》對轉心生起的過程也作了描述:當眼根與顏色等因緣和合(夾)時,因諸緣和合而流轉於三界中的有分心產生波動,次第生滅之後(有分心即中止),隨即起欲見色法的眼門轉向心。

見心,實際上就是眼識。轉向心生起之後,引發眼根與色境和合的刹那,轉向心即滅,隨後生起一個直接識知該撞擊眼根門目標的心——即眼識(如果撞擊的是耳等根門,所起即是聞等心)。這個見心持續時間十分短暫,僅有一個心識生滅的刹那。見心滅後,受心隨即生起。

受心,巴厘文sampaticchana,也譯為領受心。在眼識生起後,隨即對眼識所見之物生起相應的反應,感知其顏色、亮度、遠近等。在受心之後隨即生起分別心。

分別心,現在一般譯為推度心,巴厘文santirana。其作用是推度、檢查見心(眼識)與受心所識知的目標。領受心與推度心都屬習慣性反應,只發生於五門心路過程裏,而且都屬過去業的果報,不具善惡等倫理屬性。

令起心,現多譯為確定心,巴厘文votthapana。此時,意識才加入認識的過程中,意門轉向心在五門(眼、耳、鼻、舌、身五種根門)心路過程中執行“確定”的作用。“確定”之後,速行心隨之生起。

速行心,javana,巴厘文直譯是“迅速地跑”。在五門心路過程裏,這是確定之後的心識作用,由一系列的心(一般是七個同樣的心)執行,“迅速地跑”向目標以識知它。這裏雖然是業的作用使心快速跑向目標,但善惡屬性也在此時得以確定,因此從道德的角度來說,這個速行階段最為重要。

彼事心,tadarammana,巴厘文直譯是“取它的所緣”,此心以速行心所認知的目標為自己的認知物件。如果認知目標在眼等五根門或意門中是明顯的、清晰的,彼事心就會在7個速行心相繼滅後自然生起(速行心次第以速行義,不以方便,生彼事果報心),從而完成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在認知過程完成,彼事心滅後,心識活動也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活動週期,再度恢復到有分心的狀態,從而形成九心的輪轉。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