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8/01 01:13:25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念住實修中的感受 

內觀研究所 

四念住的練習,也就是建立覺知。從許多經文中都可以見到,佛陀非常讚賞這個方法。在大念住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佛陀以「一乘道(ekayano maggo)」稱呼它,說明瞭它的重要性。這是眾生克服憂傷、減除痛苦,走上正道,體驗涅槃(解脫)的唯一方法。注1

 

在經文中,佛陀提出一個實際的方法來開展自我的了知,也就是利用 kayanupassana 持續地觀察身體(身),vedananupassana 持續地觀察感受(受),cittanupassana 持續地觀察心(心),以及 dhammanupassana 持續觀察心的內含(法)。注2

 

為了探索我們自身的真相,我們必須從身與心兩者來檢視我們是什麼。我們必須學會直接在我們自身中觀察。因此,我們必須記住三點:

 

1. 身體真相有可能是被揣測而想像出來的。但為了直接體驗它,我們必須就身體中生起的感受(身體的各種感覺)來處理。

 

2. 相同地,藉由觀察心的內含來實際經驗到心。所以,身體和感受是無法分開體驗的,而心和其內含也不能分開觀察。

 

3. 心與物是如此緊密地交互關連,心的內含通常以感受在身體上呈現。因此緣故,佛陀說:

 

當諸法在心中生起時,就有感受伴隨而生(Vedanasamosarana sabbe dhamma.注3)。

 

所以,觀察感受提供了檢視我們自身的唯一方法,不管是物質上或是心靈上。

 

我們的自然本質可以分成四個領域,身體和身體的感受,心和心的內含。這提供了在念住中建立覺知的四個途徑。為了讓觀察能夠更完整,每個小地方都必須體驗到,正如同我們能藉由感受來體驗。這真相探索會去除我們對自身的迷惑。就像從外在世界的迷惑中走出來一樣,我們與外在世界接觸的心物現象必須被探索。外在世界只能和我們的六個根門相接觸,眼耳鼻舌身與意。因為所有的根門都在體內,每一個與外在世界的接觸都發生在身體層面。根據自然法則,每一個接觸都局限在感受上。每一次六個根門的接觸,身體就會生起感受。因此,為了瞭解自己內在的心物交互作用,就一定要瞭解感受;為了瞭解外在世界與個人的交互作用,也一定要瞭解感受。

 

如果企圖利用揣測或推想來探索真相,我們便很容易忽略感受的重要性。儘管,佛陀教導人們的難題就是,瞭解真相不僅只是在知識層面,更要直接的體驗。因此緣故,感受的定義如下:

 

感覺到事物的是感受。它的特性是去體驗,它的功能是去認知事物(Ya vedayati ti vedana, sa vedayita lakkhana, anubhavanarasa)。注4

 

儘管,只是身體根門上的感覺並不足以使我們去除迷惑。相反的,要瞭解所有現象的三法印(ti-lakkhana三種特徵)。我們必須在體內直接體驗無常(anicca),苦(dukkha)與無我(anatta)。在這三者,因為深入體驗無常之後,隨即便容易瞭解苦與我們的真相,所以佛陀總是特別強調無常的重要。在自說經的 Meghiya Sutta 中,他說:

 

Meghiya 從他的自身中,了知無常,再從無常中確立無我。了知無我的他拔除在此生的自私執著,於是,他達到涅槃(Aniccasannino hi, Meghiya, anattasanna santhati, anattasanni asmimanasamugghatam papunati dittheva dhamme nibbanam)。注5

 

所以,念住的實修,對無常的體驗,生起和滅去,扮演著重要角色。

 

大念住經從觀察身體開始。這裏說明幾個不同的出發點,如觀察呼吸出入,注意身體的移動等等。從這些地方開始,我們可以逐漸地培養持續對感受觀察,持續對心觀察,以及持續對心的內含觀察。儘管無論從什麼地方出發,每一個人的旅程都必須經過某些階段,才能到達最後的終點。這些在觀身念住、觀受念住、觀心念住與觀法念住的經文段落中,都有重要的句子反復描述它們:

1. 能觀察到現象的生起

2. 能觀察到現象的滅去

3. 能觀察到現象的生起和滅去注6

 

這幾句顯示了念住實修的精髓。一個人除非實踐無常的這三種階段,不然他不會開展智慧。因此,要實修四念住,我們必須持續培養對無常的了知,在巴厘文中稱為正知(sampajanna)時時徹知無常。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觀察現象的生起和滅去(anicca-bodha),不起反應地客觀觀察。生滅法(無常)的練習,不能靠揣測,或思考過程,或想像,甚至信仰。它必須以直接體驗(paccanubhoti)來完成。這裏,觀察感受扮演重要角色,因為藉由感受,內觀者能夠很清楚明確地瞭解生起和滅去(samudaya-vaya)。注7正知時時徹知無常,實際上是瞭解感受的生起與滅去,從而瞭解我們身體內的其他四個層面。

 

此即四念住、時時徹知無常與精勤(atapi)、覺知(satima)是重要特質的原因;並且這三者會在念住中不變地反復出現。如佛陀所說明,時時徹知無常是觀察感受的生起與滅去。注8因此,感受在念住實修中扮演的角色不能夠被忽略,否則便做不到念住實修。

 

佛陀說:禪修者,有三種身體感受,是哪三種呢?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禪修者啊,想要完全地了知這三種感受,就要實修四念住(Tisso ima, bhikkhave, vedana. Katama tisso? Sukha vedana, dukkha vedana, adukkhamasukha vedana. Ima kho, bhikkhave, tisso vedana.Imasam kho, bhikkhave, tissannam vedananam, parinnaya cattaro satipatthana bhavetabba.)。注9

 

只有當我們直接體驗無常,才算做到念住實修。身體的感受提供了身心聚合的連結,好讓我們清楚明確地觀察無常現象,然後走向解脫之路。

 

 

Notes:(All references VRI edition)

注:(參考均來自內觀研究中心版本)

 

1. 長部 Digha Nikaya 2.373

2. Loc. cit

3. 增支部 Anguttara Nikaya 3.8.83

4. 法聚論 Dhammasangami Atthakatha 1, Kamavacacarakusalapadabhagamiyam

5. 自說經 Udana 31

6. 長部 Digha Nikaya 2.374

7. 自說經 Udana 31

8. 相應部 Samyutta Nikaya 3.5.399 - 400

9. Ibid. 3.5.415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