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8/01 01:01:32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正知 時時徹知無常

 

在前一篇論述正知(sampajanna--時時徹知無常的正智)的文章中,我們已探討了論藏典籍如何從字源學的角度定義這個詞。本文將探討佛陀在各經典中如何解釋正知,以及這個詞應如何正確地譯成英文。

每當有人請求佛陀講解sati (覺知/正念),他的開示總是包括正知(sampajanna)這個詞。

Katama ca bhikkhave, samma-satisamma-sa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1

「比丘們,什麼是正確覺知(正念)呢?在這裏,禪修者熱誠安住於時時徹知和正確覺知,就身體觀察身體,去除對這個世間(心和物質)的貪愛和瞋恨的習性。」(注1)

從這段話可以明白看出,按照佛陀的意思,只要談到正念(sammasati)或念處(satipatthana),總是離不開正知,也就是離不開般若(panna,慧)。否則就只是念住;只是憶念或覺知而已。

在經藏裏,佛陀針對「正知」這個詞給了兩個解釋。在《相應部》(Samyutta Nikaya)中,他對「正知」作出如下的定義:

Kathanca,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an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vidita vedana uppajjantividita vedana uppajjanti, vidita upatthahanti, vidita abbhattham gacchanti; vidita sanna uppajjanti, vidita upatthahanti, vidita abbhattham gacchanti; vidita vitakka uppajjanti, vidita upatthahanti, vidita abbhattham gacchanti. Evam kho,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ano hoti.2

「比丘們,禪修者怎樣才算徹知呢?在這裏,禪修者知道感受在心中生起,知道感受持續,知道感受滅去。他知道知覺在心中生起,知道知覺持續,知道知覺滅去。他知道思維在心中生起,知道思維持續,知道思維滅去。比丘們,這就是禪修者的徹知。」(注2)

從以上開示可以清楚看出,只有當我們領悟無常的特性,才算是正知。而這領悟也是在體驗感受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不是透過感受來領悟,那它只不過是知識的運作;因為與世界(外界)根本上的接觸是建立在我們的感受上。必須直接透過感受,體驗才能發生。上述開示進一步指出,「正知」的要義在於體驗感受、思維(vitakka)和想(sanna,知覺)的無常性。在此,我們應注意,首先必須領悟感受的無常性,因為根據佛陀所說:

Vedana-samosarana sabbe dhammavedana-samosarana sabbe dhamma.3

「在心中生起的一切都伴隨著感受。」(注3)

佛陀對「正知」的第二個解釋是,它必須持續不斷。他解釋如下:

Kathanca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an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bhikkante patikkante sampajanakari hoti. Alokite vilokite sampajanakari hoti. Saminjite pasarite sampajanakari hoti. Sanghati-patta-civara-dharane sampajanakari hoti. Asite pite khayite sayite sampajanakari hoti. Uccara-passava-kamme sampajanakari hoti. Gate thite nisinne sutte jagarite bhasite tunhi-bhave sampajanakari hoti.4

「比丘們,禪修者如何徹知呢?比丘們,禪修者向前走和向後走時徹知無常。向前看和向側看時徹知無常。彎腰和伸腰時徹知無常。嚼、飲、食及嘗味時徹知無常,穿雙褶袍、持缽和穿單褶袍(若是出家眾)時徹知無常。傾聽大自然的呼喚時徹知無常。走路、站立、坐下、睡覺、醒來、說話和靜默時徹知無常。」(注4)

這段經文在其他一些經典裏也被復述,包括《大念住經》身念住部份有關正知的段落。

經文很清楚地強調正知必須持續不斷,我們應該培養時時徹知無常,無論我們做什麼,例如向前走或向後走,向前看或向側看,彎腰或伸腰、穿袍等等。如此持續不斷,連坐下、站立甚至睡覺時也必須體驗時時徹知無常,這就是正知。

正確瞭解佛陀的教導,就可以明白:如果這個持續不斷的正知只包含徹知走路、吃東西以及身體的其他活動,那它只不過是覺知(sati)而已;但如果時時徹知的內容包括禪修者做這些活動時感受的生起和滅去的特性,那麼這就是般若(慧,panna)。這就是佛陀要人們修習的。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裏,佛陀有一段話更具體描述了這一點,那一段落所用的語言一定會讓人想起《大念住經》裏面,正知的智慧。

Yatam care yatam titthe, yatam acche yatam saye;

Yatam saminjaye bhikkhu, yatamenam pasaraye.

Uddham tiriyam apacinam, yavata jagato gati;

Samavekkhita ca dhammanam, khandhanam udayabbayam.5

「行有節,立有節,坐有節,臥有節。禪修者彎腰有節,伸腰有節,向上、橫跨、向後的動作也一樣,只要他在世間,所有活動都應如此,觀察五蘊的生起滅去都應有節。」(注5)

由此可見,重點是放在以身體感受為基礎,持續不斷地覺知無常。佛陀經常強調,禪修者不可忘記時時徹知無常,連一瞬間也不可以(注6)。對於遵照他的教導正確修習內觀而時時徹知無常的禪修者,佛陀給予以下的保證:禪修者將可證悟到最高階段(阿羅漢)或次階位(阿那含)(注7)。

為使禪修者瞭解「正知」一詞的意思,我們把它譯為時時徹知無常(the constant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impermanence),我們認為這樣翻譯較能充分表達佛陀使用這個詞語的確切意涵。如果「正知」這個詞的翻譯太過於簡略,可能會漏失它的意義;通常它被譯為清楚了知、僅是了知(無修飾的了知 ?)等等。乍看之下,這些翻譯似乎正確無誤,但是有些人據此,以為只要清楚了知身體活動即可。諸如此類的翻譯可能已誤導了某些禪修者偏離佛法的正確道路。為了儘量減少禪修者知解上的混亂,我們採用了「時時徹知無常」這個比較冗長的譯詞。

注解:(以下所有參考書目都是 VRI版)

長部(Digha Nikaya) 2.402

相應部(Samyutta Nikaya) 3.5.201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3.8.83

長部(Digha Nikaya) 2.160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1.4.12

相應部(Samyutta Nikaya) 2.4.251

長部(Digha Nikaya) 2.404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