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6 23:45:59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消除煩惱依賴於正確的方法與勤奮的練習 

消除煩惱依賴於正確的方法與勤奮的練習,正確的方法是,此方法是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所開示的,所以具有完全正確的理論基礎,勤奮則是修行者個人的努力精神。

 一、認出煩惱——這是重要的第一步

1、煩惱包括生氣、憂慮、哀傷、焦慮、憤怒、恐懼、牽掛、仇恨、嫉妒等種種負面情緒;

2、開始注意你自己的某些情緒,當它們生起,不管因什麼原因,你只注意這些負面情緒本身;

3、在留意你的負面情緒時,你一定會發現某些情緒對你最具殺傷力,也最困擾你;開始練習,找出這些最讓你痛心的情緒,起初,找到一、二個就可以了,然後專注地觀注它;

4、若你是一個愛生氣的人,隨著生氣你會大發雷霆,那麼,每當生氣出現的時候,要儘快地發現它,並在心裏快速地告訴自己:生氣、生氣、生氣;如此告訴自己三次——這是認識煩惱的重要的第一步。

 

二、看見煩惱的產生,保持不動,觀照它

1、以生氣為例,如果生氣出現,你要保持對它注意,專注地發現煩惱,是訓練的第一步;

2、不要找生氣的原因,例如是因什麼事情,因什麼人惹怒了你,切記不要為你的這一次生氣找原因。這個訓練是不需要找原因的——這是佛法修行的原則;

3、每當某種煩惱出現,你要在儘量短的時間內發現,然後緊盯住它。例如生氣剛剛出現,你要快速地意識到生氣的出現,並重複它的名子:生氣、生氣、生氣;這意思是說,你不要把心思放在其他的地方,只需緊盯煩惱本身即可;

4、開始時,每天訓練三、五次,每次保持五分鐘就可以了。開始運用這方法時,輕鬆自然是重要的,只所以如此,是避免給你帶來緊張與壓力,效果依賴於長期的訓練。

 

三、象看戲一樣看著煩惱,不要干預它

1、煩惱出現時,象看戲一樣,煩惱是演員,而你是觀眾;不要干預煩惱,你只是觀眾;嘗試讓自己保持觀眾的角色;

2、你可以試著做一段時間,如果你心思敏銳,你會發現,做個觀眾,其實非常困難。你的心非常不易調服,它總想趕走煩惱,或者不斷地要干預煩惱,努力保持平等心,只要看著煩惱就可以了;

3、當面對生氣等,你並沒有保持平等心,你干預了它,也不要生氣,再次建立你的中道原則——平等心,努力保持它。你剛開始接受這個方法,面對煩惱,沒有人能完全保持不干預的心態;

4、功夫在於積累,當你不斷地修習,努力保持不干預煩惱,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你自己可以面對煩惱而不干預它,你會感覺一些輕鬆!雖有煩惱,但你反而輕鬆,這就是這個方法的神奇之處;

 

四、你會發現,煩惱的次數越來越少,煩惱的時間越來越短

1、如果你發現這個方法很有效,令煩惱的次數與持續的時間都減少,保持修習,但不要過分努力,只要自然地面對煩惱就可以了;

2、如果你真切地感覺到生氣的次數少了,告訴自己:真的!生氣的次數減少了,每次生氣的時間縮短了!喜悅地告訴你自己。這有助於提高你的興趣與信心;

3、每天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運用這個方法觀照你的煩惱;例如,你今天要面對一個困擾你的人或事,此刻,當你想起那件事或人,你就困擾不已,那就觀照那個困擾;困擾也是負面的情緒;

4、如果有良好的效果,要繼續修習,注意你的重要的負面情緒,儘早發現它,並盯著它,只有這樣才能止息這些負面情緒;

 

五、穩固地推進你的修行,煩惱會隨之而減少

1、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佛陀在2500年前所開示的,我會在後面列出相應的佛經,以便讓你更有信心;但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努力並體會其效果,如果你專注並勤於練習,你會發現煩惱會減少,有些人在幾個小時的時間內就得到很大的利益;

2、確認這個方法後,要繼續穩固地推進你的修行,不要停下來。每天保持觀照,雖然開始時可能並不習慣,但要穩定地推進你的修行,以期從中得到利益;

3、修行的環境很重要,選擇那些贊同斷除煩惱是有益處的人,告訴他(她)們,你生氣的時間短了,你生氣的次數少了!如此可以鞏固你的成果,並可促進你的進步。

4、持續地訓練是重要的,雖然效果在不同的人身上有所不同,但它的有效性是顯而易見的;重點是觀照你的那一二個重重點煩惱,耐心地看著它。

 

六、開始時不要把它複雜化,越簡單越好

1、開始運用這個方法時,只要觀照一個煩惱即可,你認為帶給你最痛苦的情緒是哪些一個,就把這方法用在那裏;不要貪多,多了效果並不好;

2、你可以自由選擇,例如憤怒、焦慮、恐懼、生氣等,這方法很易操作,但在開始時,力爭只觀照一個煩惱,並訓練自己快速地認出煩惱;

3、對於煩惱,一定要說出具體的名子,如憤怒、焦慮、恐懼、生氣、困擾、迷惑等,不要籠統地說那些只是煩惱,必須具體。

4、觀照一個煩惱是快速認出它的好方法,如此反復地觀照,你會越來越熟,每當那個煩惱出現時,你就能快速地認出它。

 

 

說明:

1、如果你信仰佛教,就讓它為你帶來真切的利益,它可以斷除煩惱;不要停留在信仰的階段,良好的信仰可以帶來真切的利益。

2、這種觀照煩惱的方法,可能與你以往的方法很不相同,如果你困惑並不能明白這其中的原理,不要試圖理解這個原理,對初學者而言,這很困難,重要的是堅持去做。

3、這方法是依照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教導的原理與方法編制而成的,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它是佛陀發現的斷除煩惱的方法,非常有效,而無任何副作用,因它源自佛陀,你可以因此而建立信心。

4、每一種煩惱都可以成為你每日練習的最佳素材,應用這法則,你終將會從中受益。

5、這方法的有效在於你的動機,你要以斷除煩惱為唯一目的,這是最重要的修行正見;

6、也許你比較不願意接受這個類似的修習方法,如果你很想斷除自己心中的某些煩惱。現在又沒有更好的方法,不妨先試一下這方法;

7、你可以這樣說服自己,我不願意與這些煩惱為伍,沒有人願意生氣、牽掛、擔憂、恐懼、憤怒,這些負面情緒是一股摧毀一切的力量,消除它們對我自己很有益;

6、開始訓練時,面對許許多多的煩惱,你依然不會在它們剛一出現時就能敏銳地發現它們,這不要緊,你是生手,重要的是堅持不斷。但每次發現與省察不要超過五分鐘的時間。

●附錄:《大念住經》中關於心念住的經文

比丘如何就心觀察心呢?

比丘們!

當心有貪愛時,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貪愛,當心沒有貪愛時,清楚了知心沒有貪愛;

當心有嗔恨時,清楚了知心有嗔恨,當心沒有嗔恨時,清楚了知心沒有嗔恨;

當心有愚癡時,清楚了知心有愚癡,當心沒有愚癡時,清楚了知心沒有愚癡;

當心收攝時,清楚了知心收攝,當心渙散時,清楚了知心渙散;

當心廣大時,清楚了知心廣大,當心不廣大時,清楚了知心不廣大;

當心有上時,清楚了知心有上,當心無上時,清楚了知心無上;

當心專注時,清楚了知心專注,當心不專注時,清楚了知心不專注;

當心解脫時,清楚了知心解脫,當心未解脫時,清楚了知心未解脫。

於是他就內在的心觀察心,就外在的心觀察心,同時就內在、外在的心觀察心。因此,他觀察心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心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心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於是他清楚覺知:「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觀察心。

當我們拜讀佛教的基本經典《阿含經》,不論是長部、中部或相應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在2500年前的教導非常簡明而直接。他的教導沒有高深的理論推理,而是直指修行者的身心。這些修行方法簡潔明瞭,即使不識字的人也能通過他人對修行方法的解釋而直接進入實際修習,從中獲益。

讓我們以《長部.大念住經》為例,佛陀在教導受念住時說:“比丘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呢?比丘在經歷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快樂的感受。」在經歷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痛苦的感受。」在經歷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不苦不樂的感受。」在他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沒有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於快樂的感受。」在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當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

於是他就內部的感受觀察感受,就外部的感受觀察感受,同時於內部、外部就感受觀察感受。因此,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於是他清楚覺知:「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

以上是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所講述的修習受念住的全部經文。可以看到,其中的話言平實而具有操作性,修行者在理解時也不會發生歧義。如果照此修習,也沒有太大的難度。例如,當你感覺快樂時,你清楚地知道這是快樂的感受,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如果修行者略有正念,就可以覺知到他當下正在經歷的感受。

如果進入實修,佛法就是如此簡潔明瞭。我們每天要經歷多少快樂與不快樂呢?如果在經歷這些情緒時,即時生起觀照,當下就是很實在的修行。我們不用閱讀全部浩翰的三藏經典,也不用去寺院尋找佛法,更不用去高山或清淨之地修行,修行就在當下的感受當中,如果我們觀照這些感受,就是實實在在的修行。

泰國著名禪師阿姜查早期的僧侶生活,遵循著研習佛教教義和巴厘經文的傳統模式,雖然經論中的闡述極為詳盡而精細,但阿姜查卻無法明白,如何把浩翰的經典理論付諸實踐。於是他徒步跋涉幾百公里,拜見了被譽為上世紀最偉大的禪修大師之一阿迦曼,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尊者阿迦曼告訴他:“雖然佛陀留下來的教導無所不包,但論到它們的核心實際上卻非常簡單,有了念住(覺知)的建立,如果見到內心當中生起的每一個事物——當下便是修行的真實之道。”這樣簡潔而直接的教導,對阿姜查的修行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而改變了他的修行方式。

阿迦曼尊者的教導可以幫助所有修行者理清思路,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雖然很多,佛陀教法無所不包,但是,若論到它們的核心,其實只有一個,覺察當下的身與心,就是止息痛苦之道。所以,我們的修行只要抓住要領,只要能掌握修行的精要,然後認真地修習,我們就能達到止息痛苦的目的。

對內心生起的事物保持覺知,這是修行的核心。阿迦曼尊者說:“雖然佛陀留下來的教導無所不包,但論到它們的核心實際上卻非常簡單。”他用簡單這一詞語來形容佛法的核心。我們無須也沒有必要探討所有的佛陀教法,人生有限,只要修行者抓住精要,領會佛法的實修原則,我們就可以開始修習佛法。

我們常常用佛法深似海來形容它的博大精深,是的,佛法確實是博大精深,但是,佛陀的諸多教法是針對不同類型的人。一位修行者,無須學習佛陀的所有修行方法,只要能真正學會一個,我們就可以完全解脫煩惱了。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如實地看待佛法的修行,如此,佛教修行的效益與實用性才能展現出來。

象任何偉大的思想一樣,佛陀的教導平實而簡潔,具有最佳的操作性與實際效益。許許多多善良的修行人,無法走上修行的正途,正是因為迷失在佛法的外在現象中。還有更多的人,迷信外道,相信錯誤的理論,人們把太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在了一些不太實用的事情上,而樸素簡潔,真正有益的佛法實修法則卻被人們遺忘了。

佛陀在世時一再強調,真正的平靜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內心。迷失於外在的事物上的修行人,不斷地尋找,希望從外面找尋到解脫痛苦的方法。因為這種尋找,造就了人們的迷惑,也使人們開始崇拜權威,對自己缺乏信心。

我們已經看到,佛陀不會教導超出人類能力之外的法則,也不會教導不可能修行的方法,佛陀的教導最樸實,最具效率。同時,佛法不需要太多外在因緣的配合,只要觀察自己的身與心,一切都具足了——修行就是這麼簡單。

簡而言之,修行是瞭解身心的本質。我們日夜與身心相處,但並不瞭解身心的真正本質,這讓我們一再地受苦。人類之所以受苦,主要原因是迷失在自我的怪圈中。我們一直受苦,從一生下來到最後的時刻,一直煩惱不斷,這源於對自己陌生,不曾真的認識身心的本質。身心的本質是什麼呢?佛陀說,身心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只要依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實際修習,我們就有可能象佛陀一樣,親自看到身心的本來面目,從所有的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

禪修的主題是如此清楚,五蘊身心是禪修的唯一主題。對此主題的正確觀察,可以消除我們內心的一切迷惑與煩惱。我們通過修習,可以完全瞭解,在此世間,無非名法與色法的生生滅滅;而在這個世間的彼岸,則只有涅槃的存在。

讓我們專注在當下生起的感受上,知道它的生起,知道它的消失。如此修習,我們會發現,宇宙間沒有一法是恒常不變的。如果有興趣,你可以對你所熟知的事物進行檢驗,你也可以用幾年的時間進行這個工作——這就是修行,你會發現佛陀所發現的法則:“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法無我”是最究竟的自然法則,自然界與人類,沒有一個會在此法則之外。

修習內觀的目的就是親身體驗無常的法則。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刻體驗內心生起的感受,無論感受有多麼不愉悅,它生起之後一定會消失;無論感受多麼愉悅,它生起之後也會消失。無論是愉悅的或是不愉悅的,或是中性的感受,它們都具有無常的特質。顯然,我們已經對佛法的核心“諸行無常”有所體證。我們可以看到,佛法的修行並沒有那麼困難與高深。

修行者可以通過觀察,直接體證佛陀曾經體驗過的真理。直接體驗是修行的精髓,我們不是因為信仰才相信“諸行無常”的法則,也不是因為經典這麼說才相信,我們確切地相信“諸行無常”的真理,是因為我們的直接經驗。在修行的道路上,佛陀指出修行方法與修行的結果,而修行者,必須把這些方法與結果變成行動的指南,投身其中,親身體驗。禪修的本質是,要把聞、思得到的知識與智慧,轉換成親身體驗的智慧。

 

一、觀照當下的煩惱

1、不要觀照過去或未來的煩惱,那些都是想像中的煩惱,不是真實煩惱;例如你想起昨天某個時刻的生氣,那只是回憶,不是觀照,它只是一個回想而已;

2、已生的煩惱已經過去,未生的煩惱還未到,這些都不是觀照的對象。當下的煩惱產生了,立即觀照,這是唯一可以觀照的物件;

3、在練習過程中,禪修者必須注意,不要生起研究煩惱的欲念,你只要覺知當下的煩惱即可;

4、面對當下清晰展現的煩惱,保持專注,直到你的心很清楚地認識到煩惱就發生在當下的內心,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二、保持平等心是觀照煩惱的前提

1、親身體驗煩惱的真相,需要平等心做前提。如果在煩惱生起的時候,心不斷排斥它,心就沒有時間去發現煩惱的真相,也就沒有從煩惱中解脫的可能;

2、煩惱一旦生起,心立即排斥,這已經是人類潛意識的行為了。改變這種心理模式,需要正念與平等心的結合。在煩惱生起的一刹那,立即覺知並保持平等心。這是修習的核心技術,反復訓練才能掌握;

3、若能訓練到對煩惱不再排斥,就可體驗煩惱的真相——它一生起,立即消失,這會讓禪修者很受鼓舞;

4、看到煩惱刹那生滅,對禪修者具有非凡的意義。煩惱原來是虛幻不實的,這是修行者從煩惱中解脫的門;利慧的修行者立即會體驗到輕鬆,並無所畏懼。

 

三、提起正念,不要陷入煩惱之中

1、不論禪修者的佛法理論知識多麼好,若看不到內心煩惱的生起與消失,他的心理運作模式就無法改變,煩惱來了,心依然會排斥,這是痛苦的根源;

2、必須在當下的煩惱上觀照才有效果。人們並不排斥看不見、聽不到、感覺不到的煩惱,只對正在發生的煩惱產生排斥心,進而引發痛苦。所以,提起覺知力,防護自己的心,只要不陷入當下的煩惱即可;

3、禪修者必須訓練出敏銳的覺知力,在煩惱剛一閃現,就能覺知到它的生起。這要訓練,尤其在煩惱出現的時候訓練;

4、對煩惱不斷排斥,這就是陷入煩惱的情形;如此,心就無法觀照煩惱了。所以,修行的心要是,發展警覺,不要陷入煩惱之中。

 

四、立刻觀照,煩惱會在那裏消失

1、當煩惱閃現的那一刹那,若你立刻觀照,煩惱即刻消失;

2、如果你的行動略有遲滯,生氣(我們現在以生氣為例)就會漫延開來。那時,你再觀照,它不會立即停止——它會漫延開來,你的委曲、不滿、辯解等都會隨著膨脹開來,你將領受痛苦的滋味;

3、當下快速地觀照是一種特別的禪修能力,要訓練,讓心具有這種能力;

4、我們看到,止息煩惱就在敏捷的觀照中,這無須過多地解釋。快速地覺知到煩惱的來臨,越快越好,發展這種能力至關重要。

 

五、在煩惱出現的地方反復練習

1、面對煩惱,要明確目的,你不是要趕走它,你只對它保持敏銳地覺知;然後,煩惱自己會走開;

2、在煩惱出現的那一刹那保持清醒,這很不容易做到。在煩惱出現的地方反復訓練,如此才能有效地截獲煩惱;

3、這一小節是訓練對煩惱的敏感。不要只是想像或閱讀,要培養覺知能力。在煩惱生起的地方訓練,這是最好的現場練習。只要煩惱一生起,即刻觀照,越敏銳越好;

4、敏銳的能力要靠反復訓練,你越是訓練,你越敏銳;敏銳的心也會同時覺察到,痛苦煩惱已經開始減退,它的殺傷力已大不如前。

 

六、負面情緒很難對付,你必須全力以赴

1、雖然你是禪修者,但是,當一些大的負面情緒陡然來臨時,你可能會全然失控,出現憤怒或嚎啕大哭。很顯然,人是很容易被煩惱控制的。若你具有豐富的經歷,你會發現,負面情緒不好對付,你要全力以赴;

2、敏銳地發現煩惱顯得尤其重要,你要比貫常的反應速度快一些。若你經歷生氣(我們正在以生氣為例),後面會有臉色發白、渾身顫抖等,你要在生氣剛剛露頭的那一刹那,發現生氣,你需要全神貫注;

3、某些負面情緒很能迷惑人,遭遇到它,你可能只是情緒高亢、懶散等,你要意識到它依然是煩惱,或是煩惱產生的前奏;你要敏銳,不要上當,不要為它營造的幻相迷惑;

4、在粗糙的心中,煩惱常常是井噴式地爆發,往往令你措手不及,大錯常常在此時已經鑄成。你要有決心,使出全力,與煩惱戰鬥,決不要被它制服,而一直成為它的俘虜。

 

 

■說明:

1、這是一個基本的心理訓練方法,其唯一目的在於斷除內心的所有煩惱。

2、正文中提供的練習說明,只是指出了練習的方法與意義。然而,你必須親自操作,親身進行這些練習,才可能達成目標。

3、沒有經過訓練的心是無法成就任何事情的,這即是你訓練心的最好理由。只是拜讀經典,或者進行思考,或者閱讀這些指引禪修的文字,只能帶給你很小的利益。

4、學會一門斷除煩惱的方法,並勤加練習,是非常有利益的。沒有人願意與煩惱為伍,沒有人願意生氣、牽掛、憂慮、恐懼、憤怒,這些負面情緒是比火山還恐怖的摧毀力量,消除它們對任何人都有益處。

5、消除煩惱依賴於正確的方法與勤奮地練習,此方法是依照佛陀在《大念住經》中的教導編制而成的,它非常有效,而無任何副作用。

6、如果能按步就班,耐心地進行練習,你會發現,這個練習會逐漸化解你內心的煩惱。若能假以時日,堅持不懈,更好的效果會不斷地展現出來。

7、最好按照步驟練習,不要跳躍地練習。先辨認煩惱,然後覺知煩惱的生起。當然,對煩惱保持平等心,試著不要生起拒絕與排斥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修習要領。

8、只有在平等心的基礎上,你才會有定力,只有在定力的基礎上,你才會有正念;這是心次第生起的因緣。

9、這方法的有效性在於修行者的動機,你要以斷除煩惱為唯一目的。若你的修習參雜了太多的思想,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10、開始訓練時,面對紛至遝來的煩惱,你依然不會在它們剛一閃現時就能敏銳地撲捉到它們;這不要緊,你是生手,重要的是堅持不懈。

11、每次修習時間不要超過十五分鐘,每天訓練三、五次即可。開始修習的前幾個月,輕鬆自然,保持興趣是重要的,效果依賴於長期地訓練。

12、負面情緒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生起、消失、生起、消失。觀照負面情緒的消失,本篇文字未涉及這一部分,將會在以後專門談到,那是更高一級的修行主題。

13、這是《一個斷除煩惱的修習方法》的續篇,上一篇中闡述的修習方法是這一篇的基礎。上一篇中闡述的修習原則,在這一篇中依然有效。

 

禪修心法——正確的修行態度

                          ——史歐明禪師(緬甸)

正確的態度是禪修時最重要的一件事

當你修行時:不要過於努力專注,

不要去控制,

不要企圖製造任何事物,

不要強迫或限制自己。

不要企圖製造任何事物,

但也不要拒絕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然而,當事情發生或停止發生時,不要忘記他們,

要對它們保持覺知。

企圖製造某件事是貪,

拒絕正在發生的事是嗔

不清楚某件事在發生或停止發生是癡。

只有當觀照的心沒有貪、嗔或煩惱/焦慮時,寧靜的心才會升起。

你必須反復檢查自己修行時的態度。

你必須同時接納並觀察好與壞的經驗。

你只想要好的經驗,你連最微笑的不愉悅經驗都不想要,這是否公平?

這是正法之道嗎?

不要有任何期望,

不要何求任何事物,

不要焦躁不安,

因為,如果你的心中有這些態度時,

你將很難修行。

你修行時為何這麼努力的專注?

你是否想獲得什麼東西?

你是否期望什麼事情發生?

還是期望什麼事情停止發生?

很可能你存著這其中一種的心態。

如果你的心逐漸感到疲倦,

你的修煉方式一定有些錯誤。

當你內心緊繃時,你不能修煉。

如果你的身和心漸漸感到疲倦,

這是你應該檢查自己修行方式的時候了。

修行是以覺知和領悟的心來

等待和觀察,

不是思維,

不是回想,

不是批判。

不要抱著想要得到某物

或希望某事發生的心態來修行,

這唯一的效果將使你自己疲累

修行時,你的心應該是輕鬆與平靜的

你的身和心都應該感到 舒適。

一顆輕鬆自在的心,使你得到良好的修行

你擁有正確的態度麼?

修行就是:

不論發生任何事,好事或壞事,

接受它,放輕鬆,並且觀察它。

你的心正在做什麼?

思維?還是保持覺知?

你的心現在何處?

在你自身裏面?還是外面?

這顆觀看/觀察的心

是否有正確的覺知?

還是只有膚淺的覺知?

你並非試著將事情轉變為,

自己期望的狀態;

你是嘗試去瞭解當下發生的實相。

不要被自己的意念煩擾,

你修煉的並不是要停止思維,

你修煉的是:每當意念生起時,你要覺察並且接納它。

你不應該排斥觀照的物件(正在發生或正被覺知的現象/事物),

你應該知道並覺察因所緣境而生起的雜念,

如此這般地消除它們(煩惱)。

只有當你有信念/信心時,精進才會生起。

只有當你有精進時,正念才會持續不斷。

只有當正念能持續不斷時,定才會成就。

只有當定成就時,你才會瞭解到事物的實相。

當你開始瞭解事物的實相時,你的信心會因此而更加增強。

只要將注意力放在當下,

不要追憶過去!

不要計畫未來!

觀照的物件並不重要,

在幕後運作的那個心——從事與覺知,也就是說,

那個觀察的心——是比較重要的。

如果你抱著正確的態度來觀察,你所觀照的物件就是正確的物件

          

              願我們一起分享法施的功德

              願一切眾生受利益

              願正法久住

 

出入息念。修出入息念是透觀察呼吸的出與入而禪修,將注意力自然地

置於鼻端。從開始注意呼吸,直至完全解脫,共有十六個過程

(傳統上稱為十六特勝)。

(1)出息長時知道出息長,入息長時知道入息長;不能出息時不知道出息,

不能入息時不知道入息。

(2)出息短時知道出息短,入息短時知道入息短。觀察呼吸有長有短。

(3)學習覺知出息的整個過程,學習覺知入息的整個過程。知道呼吸在身體

旅行。

(4)學習平靜安住整個呼吸的出息,學習平靜安住整個呼吸的入息。旅行累

了,身體與呼吸休息,平靜下來。

(5)覺知喜。休息之後快樂舒服起來。

(6)覺知樂。更快樂,安享餘年。

(7)覺知心行。呼吸中,心攀緣製造各種東西。

(8)覺知安息心行。心不攀緣不製造,躺下來了。

(9)覺知心。發現心的各種樣子,貪、嗔、癡等。

(10)令心喜悅。鼓勵心,令心歡愉。

(11)令心等持。心定下來。

(12)令心解脫。放棄心的各種樣子,想的、製造的、攀緣的等等。

(13)觀無常。看一切都是改變的,無常的,呼吸也是無常的。

(14)觀離欲。離開心的各種狀態。

(15)觀滅。心中風了。

(16)觀舍遣。不執著了,丟掉一切垃圾。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