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20 22:03:05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四念住禪觀入門

 

緬甸:大慈禪師MAHASI SAYADAW著

智如法師翻譯

 

行人用功修習毘婆舍那(內明禪觀)乃欲認清自身內所生之色心二法本來面目。色法即可以覺察之周遭事物,認清人體為一團色性(Rupa)。心法則屬心識(Nama)活動。此色心二法(Nama-Rupas)現起於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身觸、思法間,念住此諸法之道須以觀照法「看見,看見」,「聽到,聽到」,「嗅到,嗅到」,「嘗到,嘗到」,「觸到,觸到」,或「念著,念著」加以覺照。

 

凡一看,一聽,一嗅,一嘗,一觸或一念間,皆應如實觀照。初習之始,一一無漏觀照殆不可能,故應由明顯易觀處著手。

 

腹部于每次呼吸時,其起伏極為明顯,屬色之風大(Vayodhatu)。 初習者應觀照此起伏,其法為聚精會神觀照腹部,吸氣時見腹脹起,呼氣時癟落。脹時心裏觀照「脹起」,落時觀照「癟落」。如嫌脹癟欠明顯,可置手掌於腹部説明觀照。呼吸宜保持正常,莫放慢,莫加快,更莫急驟,否則會令人疲倦。如常平穩地呼吸,並於腹部一脹一癟時攝心觀照,切忌口念。

 

修毘婆舍那禪觀,名相並非重要,要緊的是覺知觀照。腹脹起時,應似親眼目睹般從頭到尾觀照脹起,能知脹起之心與所知之脹起,彷佛投石中的(譯者注:如漢語箭無虛發義),呼應同步。腹癟落時亦複如是。

 

觀照時心會由腹部跑開晃蕩,應即觀想:「散亂,散亂」。如此對治一兩次,散亂停止,再恢復觀照腹部之脹癟。心晃到某地,就觀照:「晃到,晃到」,再恢復觀腹部脹癟。幻覺撞見某人,就觀:「撞見,撞見」,再回到腹之脹癟。撞見並與人閒談,就觀照:「閒談,閒談」。

 

總而言之,任何起心動念、回憶,皆應觀照。幻想時,觀「幻想」;思考時,觀「思考」;計畫時,觀「計畫」;明白時,觀「明白」;回憶時,觀「回憶」;快樂時,觀「快樂」;無聊時,觀「無聊」;高興時,觀「高興」;沮喪時,觀「沮喪」。此類心法之觀照名心念住(Cittaupassana)。

 

此類心法未加觀照時,易認其為人(譯者注:認賊作父喻),以為是「我」在幻想、思考、計畫、明白。此人從幼到老,有生命,會思考。實則並無如此之人。惟是此類心法之連續而已。所以必須觀此類心法以照見其本來面目,並一一隨起隨觀。如此一觀,心法即滅,此時再恢復觀腹部之脹癟。

 

靜坐過久,身體會酸硬發熱。對此亦應細細觀照。對疼痛及倦怠亦複如是。此類感受皆屬苦受(Dukkhavedana )。觀照苦受即受念住(Vedananupassana)。苦受未加或疏於觀照,則會以為「我酸硬,我發熱,我疼痛。我剛纔一切正常。由於非樂的感受我現在不安。」認此類感受為我,實為大錯。其實哪里有「我」!都不過是些一連串非樂的感受不斷此起彼落罷了。

 

如一連串連續不斷的電流點亮電燈般,身體每有非樂之觸,非樂的感受就此起彼落。這些酸硬、熱或疼痛的感受一一皆當細細觀照。初習禪觀行人,因此類感受增多而生變換姿勢之想。此念頭亦須加以觀照,然後恢復觀酸硬、熱等感受。

 

有「涅槃靠忍耐」的老話。此話頗似針對精進而言。靜坐真需忍耐。酸硬或發熱等等如忍耐不住而常常改換姿勢,則定(三摩地,Samadhi)無由生。定不生則慧無由發,而道(Magga,涅槃之道),果(Phala,涅槃道之果)及涅槃(Nibbana)亦無由證得。坐禪必須忍耐,尤以酸硬、發熱、疼痛等等難忍之非樂感受為然。切莫稍有感受即丟下功夫改換姿勢。宜耐心用功,觀照「酸硬,酸硬」或「發熱,發熱」。經耐心觀照後,輕微的此類感受就會消失。定力強時,再烈的感受也會消失。此時再回頭觀腹部之脹癟。

 

如久久觀照仍未消失反更難受時,則勢需改換姿勢。此時應先觀照:「想改換,想改換」;舉手臂,觀:「舉起,舉起」;手臂移動,觀:「移動,移動」。改換時緩緩進行並觀:「舉起,舉起」,「移動,移動」及「觸到,觸到」。

 

身體搖晃時,觀:「搖晃,搖晃」。舉足時,觀:「舉起,舉起」。移步時,「移動,移動」。踩下時,「踩下,踩下」。靜止無何改動,則觀腹部之脹癟。前後之能觀心,前後所生定,前後所發慧間須綿密不疏,行者智慧方得節節趨於成熟。惟得賣力若此,方有望取證道及果智(Magga and Phala Ba na)。譬如鑽木取火,須用力無間方始熱聚火生。

 

同理,禪修亦須精進不懈,隨法現起,能觀心須綿綿密密。如癢極欲搔,莫頓搔止癢而應先觀癢及欲搔之念。

 

依此觀照堅忍,癢即消散,則恢復觀腹部之脹癟。如非搔不足以止癢,應先觀搔念,接著是止癢的過程,如觸及癢處,擰、捺、搔及隨後觀腹之脹癟。

 

凡改換姿勢,先觀想換之念,一一動作隨之,包括由坐起立,舉臂、移臂、伸臂。所變動作與能觀之心宜同步同時。身前傾時,觀之。起立時,輕身起立,聚精會神觀「起立,起立」。

 

行者舉止應宛若一羸弱病人。健康正常者起立易、速或猛。虛弱病家則否,其立慢且緩。背痛患者起立同樣輕且緩,以免引發背傷背痛。

 

行人亦複如是,改換姿勢宜輕緩,方期有勝妙念、定、慧。所以一開始諸動作要輕緩。起立時,行若病家輕輕起立,並觀「起立,起立」。非但如此,行人更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用功時,行人一心唯在觀照,見、聞非其用心處。即令見聞物何等怪異,亦當如不見不聞而專心用功。

 

身動時,行人須效虛弱病家般緩緩而動。移動、曲伸臂腿,俯仰其首,皆宜輕緩。由坐起立時,漸緩漸起,並觀「起立,起立」。直立時,觀:「站立,站立」。四下張望時,觀「張望,看見」。經行時,不論踏右足左足,都要觀照步子。由舉足到踩下,一一連貫動作皆須覺照。不論右足左足,皆一步一觀。這是快步經行之觀法。

 

快步經行及行程稍長時,如所說觀照即可。慢步或牆垛式經行(Cankama Walk,步直舉、移前再直落)時,每步應觀三動作:足舉起時,移前時及踩下時。先習觀舉起及踩落之一一動作。其舉起,覺照明白。其踩落,足之笨重落下時亦明明白白。

 

經行時,每步應觀「舉起,踩下」。這種方法約兩天后即輕鬆易為。接著依前述觀三個動作「舉起,移動,踩下」。初習時,僅觀一或二動作即可,所以快步時,觀「右步,左步」,而慢步時「舉起,踩下」。經行中,欲坐下時,觀「想坐,想坐」。真坐下時,全神觀身軀之「笨重」落下。

 

坐時,觀安頓腿臂之一一動作。無此類動作、身唯靜止時,則觀腹之脹癟。用功中如四肢酸硬,身體發熱,即加以觀照,之後纔回到腹之「脹,癟」。用功中如想躺下,觀此心念及躺下時腿臂之一一動作。臂之舉、動,肘之息靠地板,身之搖晃,腿之伸,慢慢躺下時身之歪斜等一一觀照。

 

如前觀照躺下頗為重要。在躺下過程可成就明慧(道智,Magga-Bana 及果智 Phala Bana)。定(Samadhi)、慧( Bana)俱有力時,曲伸臂頃間,明慧隨時可得。阿難尊者就是這般成就阿羅漢的。

 

阿難尊者於首次三藏結集之前晚拚力於一夜間趣證阿羅漢果。他徹夜依毘婆舍那(Vipassana)禪觀之身念住(Kayagatasati)法用功,觀右步、左步、舉足、移動及踩下;觀現行諸法,觀想經行之念及經行時身體之一一動作。如此這般以迄快破曉時猶未成就阿羅漢果。因覺經行過多,為平衡定(Samadhi)及精力(Viriya),宜稍臥作觀,遂入臥室。尊者坐榻上,徐徐躺下並觀:「躺下,躺下」,於瞬間證得阿羅漢果。

 

躺下之前,阿難尊者僅是位須陀洹(預流果或涅槃道初果)。由須陀洹果(Sotapannahood),繼續用功,而斯陀含果(Sakadagamihood,一來果或涅槃道二果),而阿那含果(Anagamihood,不還果或涅槃道三果)及阿羅漢果(Arahatship,證得究竟果位之聖者)。連證後三品果位僅花了一會兒功夫。由阿難尊者證阿羅漢果之例子以觀,證果時刻說到就到並不費時。

 

所以,行人宜時時刻刻精進用功。不應鬆懈。莫以為「稍稍偷懶應無大礙」。躺下及安頓臂腿之一一動作均應綿密觀照。(身)靜止不動時則觀腹之脹癟。及晚而眠,行人亦先莫就寢而放下用功。認真而精進之行人修念住應至於廢寢的地步,用功不息直至入睡而止。觀境殊勝時會睡意全消,但如昏沉嚴重就會睡著。睡意濃時,觀「想睡,想睡」;如眼皮垂下,觀「垂下」;眼皮沉重,「沉重」;眼睛酸痛,「酸痛」。如此一觀,昏沉不再,眼睛恢復「清爽」。

 

此時行人應觀「清爽,清爽」,再繼續觀腹部之脹癟。若行人再何等賣力用功,昏沉真難敵時,也要睡倒。睡倒不難,其實容易。躺著修觀時會漸漸昏沉而終於睡著。所以初習者不宜躺修太多而應多靜坐經行。但夜深安板時,應躺著修而觀腹部脹癟,就自然睡著。

 

呼呼入睡是行人休息的時間。但實在認真的行人應限制睡眠時間在四小時左右。此是佛所許之「中夜」時間。四小時睡眠委實足夠。初習者如認為睡四小時對健康不宜,可延長到五或六小時。就健康言,六小時睡眠顯已足夠。

 

醒來時,行人應馬上恢復用功。真齎志證道及果智(Magga and Phala Bana)之行人,功夫應僅于熟睡時中輟。其餘清醒時間宜脅不著席不斷用功。所以一醒來就要觀清醒的狀態「清醒,清醒」,不然就觀腹部之脹癟。

 

打算起床時,應觀「想起床,想起床」,接著觀調整臂腿等一一動作。抬頭起身時,觀「起身,起身」。坐定時,觀「坐著,坐著」。安頓臂腿的任何動作均應觀照,靜靜安坐並無變動則恢復觀腹部之脹癟。

 

洗臉沐浴也不離觀照。不過因其一一動作較快,觀照能越多就越好。穿衣動作,整理床榻,開關門戶等,其觀照亦盡可能周密。

 

用膳時眼望飯桌,宜觀「望,看,望,看」。伸臂取食,觸、抓及拌,揑送到口邊,垂首並摶食入口,再松臂抬頭,皆宜一一觀照。

 

(上述觀法系依緬甸抓飯食之方式,使用叉、匙或筷者應如其所應觀照)

 

咀嚼時,觀「咀嚼,咀嚼」。嘗味時,觀「曉得,曉得」。吞咽並食物通過食道皆一一觀照。此即摶食時行人觀照之法。喝湯時,伸臂、舉匙、杓取等動作皆宜觀照。膳事繁雜,依此觀照委實困難。初習者難免會漏掉些應觀項目,惟應有求全的決心。疏漏一些亦無可奈何。不過定力(Samadhi)增強時,觀照就能巨細無遺。

 

行人宜觀事項具如前述。綜合起來,觀照者亦不過數事。快步經行,觀「右步」、「左步」,慢步時,觀「舉起,踩下」。靜坐時,觀腹部之脹癟。躺著時,如無其他所緣境,亦觀腹之脹癟。用功時如心散亂,觀所起妄想,然後恢復觀腹部脹癟。有酸硬、疼痛及癢等感受時亦宜觀照,再回頭觀腹部脹癟。四肢曲伸、移動;頭俯仰;身搖晃挺直等等,亦應隨起隨觀,再觀腹部脹癟。

 

繼續這般用功,行人能觀之法遂愈觀愈多。初期,行人妄心四竄,其觀照難免疏漏很多。惟不宜氣餒,蓋初習者每人所遇困難相同。只要精進用功,就能念起即覺, 最終妄念不起。心止於所緣之境,而能觀心之起,幾與所緣境如腹脹癟俱時。(換言之,腹之脹與能觀心俱起,腹之癟亦複如是。)

 

所緣色境與能觀心系俱時生起,于此俱時生起間無人無體,惟是所緣色境與能觀心俱生。行人遲早會如實親證此俱生法。觀腹脹癟時見腹脹之色法及能觀腹脹之心法。腹癟落時亦複如是。行人乃能明悟此色心諸法系俱時生起。

 

這樣,每次用功時,行人皆明瞭實不出所緣境之色及能觀之心二法。此辨別智慧名色心辨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為觀智(Vipassana-Bana)之首。如法成就此智很重要。行人繼續用功,接著成就明辨因果之智能,名緣覺智(Paccaya-Pariggaha-Bana)。

 

用功繼續,行人親見所現片刻即逝。常人以為色心二法一生之中不變。實則不然。法皆無常,生滅迅速,乃至一瞬之常亦不可得。行人用功時,如此親證,因而深信法皆無常。此不壞信名無常觀智(Aniccanupassana-Bana)。

 

此智之後,接著證得苦觀智(Dukkhanupassana-Bana),悟諸無常即苦。行人自身亦遍嘗眾菩,乃知身即苦蘊,此亦是苦觀智也。其次,行人亦得悟此色心諸法皆緣生無主,無人無我。這種覺悟名無我觀智(Anattanupassana-Bana)。

 

繼續用功時,行人徹悟諸法皆無常,苦及無我,而得證涅槃(Nibbana)。過去諸佛、阿羅漢及聖者悉依此道證得涅槃。諸行者常知今汝正循此四念住(Sati-Patthana)道進趣道智(Magga-Bana),果智(Phala-Bana)及涅槃大法(Nibbana-Dhamma),並諸波羅蜜之圓滿,自當慶倖,慶倖諸佛、阿羅漢及聖者所證之莊嚴定(Samadhi)、慧( Bana,出世慧),自未曾證而今有望親證。

 

親證諸佛、阿羅漢及聖者證得之道、果及涅槃大法指日可待。實則禪修一月,二十日或半月都可隨時證得,諸波羅蜜(Parami)功德殊勝者乃至七日內就能體證諸大法(Dhammas)。

 

行人因此應具信心於前述時間得證諸大法(Dhammas),清除我見(Sakkaya-Ditthi)及疑使(Viciki-ccha )而免生惡道。宜深具此信心而繼續用功。

 

願諸位禪修勝妙並速證諸佛阿羅漢及聖者證得之涅槃。善哉!善哉!善哉!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