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4 09:33:32
學習次第 : 進階

 南傳 佛陀法語

達爾卡法師著
郭錦彪、劉妙蓮譯

佛陀法語 七月

七月

  七月一日

  正如所有星星的光輝合起來都不及明月的十六分之一;正如秋天雨季的最後一個月,天空無雲彩,太陽升起後,散發光芒,驅走一切黑暗;正如在黎明前,星星散發出光亮。同樣的,為了能往生在善道而造的善業,及不上使心解脫的慈愛的十六分之一。這慈愛所散發的光輝,超越了一切善行。

  讓慈愛無限滋長

  專注心念觀察輪回的終止

  他所受束縛便減少

  憑藉純淨的心

  向單一生命散發慈愛

  已足以使他成為善人

  憑藉充滿慈愛之心

  聖者造了大善業

  七月二日

  我教導佛法,使它清楚明顯,將它公開宣說、對它加以解釋、去除它不關切要的部份。因此,有信心瞭解佛法的人,一定能證悟。

  七月三日

  滿懷慈心的人應如何將慈心散發到某個地方呢?正如我們對於一個可愛友善的人充滿慈心,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將慈心散發到所有眾生身上。何謂慈心?即在眾生心中是慈心的、慈心的行為、慈心的境界、不含敵意的慈愛。

  滿懷悲心的人應如何將悲心散發到某個地方呢?正如我們對於一個不幸或罪惡的人充滿悲心,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將悲心散發到所有眾生身上。何謂悲心?即在眾生心中是悲心的、悲心的行為、悲心的境界、不存殘酷的悲心。

  滿懷喜心的人應如何將喜心散發到某個地方呢?正如我們對於一個可愛友善的人充滿喜心,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將喜心散發到所有眾生身上。何謂喜心?即在眾生心中是喜心的、喜心的行為、喜心的境界、不存忌妒的喜心。

  滿懷舍心的人應如何將舍心散發到某個地方呢?正如我們對於一個既不是友善,也不是不友善的人充滿舍心,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將舍心散發到所有眾生身上。何謂舍心?即在眾生心中是舍心的、舍心的行為、舍心的境界、不存憂慮的舍心。

  七月四日

  增長五項東西可促進一個高尚女弟子的發展、掌握佛法的精華與要義。那五項?她增長了信心、德行、學識、佈施與智慧。

  七月五日

  有四種善時。那四種?在適當的時刻聽聞佛法、適當的時刻討論佛法、適當的時刻入定、適當的時刻開啟智慧。

  七月六日

  我們應跟隨服侍、尊敬那一種人?有德行同時性情善良的人。為甚麼應跟隨他呢?跟隨了他,即使彼此的意見不同,但有關於我們結交善友、擁有可敬的朋友的聲譽就此傳開。

  七月七日

  當時,在舍衛城與祇園交界處,幾個孩童正在折磨魚兒。世尊看見了,上前說道:‘孩子們,你們都怕疼痛嗎?討厭疼痛嗎?’

  ‘怕的!長者。’

  世尊於是說出了這首偈:

  你若懼怕、厭惡疼痛,

  莫在明裏、暗裏行惡。

  你若在行惡、計畫去行惡,

  逃跑與躲避,離不開疼痛。

  七月八日

  摩訶叩迪達(Maha Kotthita)問舍利弗尊者:‘有幾件事能啟發正見?’

  ‘有兩件事能啟發正見:他人的言語和密切的注意力。’

  ‘有幾件事能促進正見,以獲得心念的解脫、心念解脫的益處、通過智慧而得的解脫以及通過智慧而得的解脫的益處?’

  ‘若以以下五件事來促進正見—德行、學問、討論、平靜和見識,便能獲得心念的解脫、心念解脫的益處,通過智慧而得的解脫及通過智慧而得解脫的益處。’

  七月九日

  疾病有兩種。那兩種?即肉體的病與心理的病。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在一年、二年、五年、十年、甚至一百年裏都不曾患病的眾生;但是,除了那些已斷除煩惱的人之外,很難找一個即使只脫離心病片刻的人。

  七月十日

  慈心的特質是促進他人的幸福。它的作用是追求幸福。它所顯露出來的是煩惱的解除。激發它的原因是看見眾生的可愛處。能把惡念去除是它的成功;引發了自私的愛欲則是它的失敗。

  悲心的特質是促使他人解除痛苦。它的作用是不忍心他人痛苦。它所顯露出來的是仁慈與憐憫。激發它的原因是看見眾生受苦時的無助樣子。克制了殘忍是它的成功;引起傷感則是它的失敗。

  喜心的特質是能為他人的成功感到快樂。它的作用是去除妒忌心。它所顯露出來的是厭惡心的解除。激發它的原因是看到了眾生的成功。克制了厭惡是它的成功,引起作樂笑鬧是它的失敗。

  舍心的特質是促使自己對眾生一視同仁。它的作用是能看見眾生的平等素質。它所顯露出來的是平息了喜好感與厭惡感。激發它的原因是看到眾生的業,瞭解眾生是他們所造的業的繼承者;是他們自己選擇要不要快樂、要不要脫離痛苦及要不要從他們所取得的成功中墮落下來。摒除厭惡感與喜好感是它的成功;在生活中引發了對無知的毫不在乎是它的失敗。

  七月十一日

  一個人可能是個有德行與學識的信徒,但卻不是一個佛法導師。這樣的人是不夠圓滿的。要補救這個缺陷,他應該自我反省:‘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既是有德行與學識之信徒,又是佛法導師呢?’當一個人具備了這些條件時,他才算是圓滿。

  七月十二日

  世尊對眾比丘說:‘在阿拉維(Alan)的哈達卡(Hatthaka)真正具備了七種奇妙的素質。那七種?他有信心、德行、責任感、知廉恥、有學問、為人慷慨與有智慧。’說畢,世尊由座位處站起進入室內。過後,有一位比丘去找哈達卡,並告訴他世尊所說的話。哈達卡說:‘我希望當時沒有身穿白衣的在家居士在場。’

  ‘沒有,朋友,一個也沒有。’

  在托缽乞食之後,那比丘前去告訴世尊他與哈達卡的對話。世尊說:‘善哉!比丘,善哉!他是多麼謙虛呀!不想別人知道他具備那七種好素質。因此,阿拉維的哈達卡實際上具備了第八種奇妙與令人讚歎的素質—謙虛。’

  七月十三日

  世間排第一者是導師,是大智者,

  其次是修行有成的弟子,

  再次是行正道、學識淵博、嚴守德行條規的修行者。

  這三種人在天神與人之中排最高,

  他們是光明的使者、佛法的演說者;

  他們打開了永生之門,

  讓眾生得到解脫。

  任何人踏上由至上領導所清楚指示之路,

  認真追隨教義,

  將於今世脫離煩惱。

  七月十四日

  女流浪者蘇茜慕琪(Sucimukht)上前來問舍利弗,說道:‘當你進食時,為甚麼眼睛往下看?’

  ‘我進食時,眼睛並沒有往下看。’

  ‘那你進食時,眼睛是往上看的。’

  ‘我進食時,眼睛並沒有往上看。’

  ‘那你進食時,眼睛是往四方看的。’

  ‘我進食時,眼睛並沒有往四方看。’

  ‘那你進食時,眼睛一定是望著中間了。’

  ‘我進食時,眼睛並不望著中間。’

  ‘那你怎樣進食?’

  ‘任何沙門和婆羅門以不正當的途徑如占卜及其他卑下技藝謀生,他們才被叫做望下而進食的人。任何沙門和婆羅門以不正當的途徑如占星或其他卑下技藝謀生,他們才被叫做望上而進食的人。任何沙門和婆羅門以不正當的途徑如傳送信訊、當跑腿謀生,他們才被叫做望四方而進食的人。任何沙門和婆羅門以不正當的途徑如看掌紋或其他卑下技藝謀生,他們才被叫做望中間而進食的人。我不以這些技藝謀生,我以正當的途徑尋找食物,以正當的方式進食。’

  七月十五日

  知足者是怎樣的呢?知足者有袍子蔽體、食物喂肚便心滿意足。知足者接受了施物便繼續上路,有如一隻飛來飛去小鳥一樣,除了自己的翅膀之外,並不帶走任何東西。

  七月十六日

  聽聞佛法有五種好處。那五種?即聽聞以前未曾聽聞的、澄清以前所聽聞的、消除疑問、糾正見解、使心念平靜。

  七月十七日

  如來或如來的弟子住在世間是為了廣大眾生的利益、是出於對世間的悲憫、是為了天神與人的利益、福利和快樂。

  何謂如來?如來出世在世間,是一位無上士(世間最尊貴者),是正遍知(正確遍知一切事物)、明行足(德行與善行都圓滿俱足)、善逝(雖入涅槃卻以不捨棄眾生)、世間解(瞭解世間一切事理)、調禦丈夫(能善巧調禦眾生的根性,化導他們)、天人師(教化天神與人之導師)、應供(德行圓滿,受人天供養)、世尊(世人所共同尊重者)。

  何謂如來的弟子?他是教導佛法的人。這佛法不論是在開始、中間或結尾部份;不論在文句上或字義上都很美妙。如來的弟子清楚地解釋那完整與純正的聖潔生活。

  這就是如來與如來的弟子。他們住在世間為了廣大眾生的利益、是出於對世間的悲憫、是為天神與人的利益、福利和快樂。

  七月十八日

  應該如此思想慈心的高尚特質:“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不顧他人利益的人,今世得不到成就,來世得不到快樂。願意幫助所有眾生,但不慈愛自己的人又怎麼能證得涅槃呢?如果你願意統領大眾證得非凡的涅槃,就應先祝福眾生獲得世俗的福利。你應該想:‘單只是空想是不能提供眾生福利與快樂的,讓我努力去實踐。’你應該想:‘我現在支持他們,促進他們的福利,過後他們就會是與我分享佛法的同伴。’你又應該想:‘沒有這些眾生,我無法累積、達成正覺的必要因素,因為他們正是修持與成就佛性的原因。這些眾生是我積德、種無上善根的無比福田。所以,他們是至高的崇敬對象。’你應如此激發那增進眾生福利的強烈心願。為甚麼應把慈心推廣到所有眾生呢?因為這是悲心的基礎。當一個人以無量心來為眾生謀求福利與快樂,要為眾生解除痛苦的心願會因此變得堅強穩固。悲心是成佛的必要因素,是成佛的基礎、根源與首領。”

  七月十九日

  有一次,在眉沙卡拉園(Bhesakala Grove)中的鹿野苑內的鱷魚山上,世尊在峇起士(Bhagqis)族人之中居住。訥庫拉筆達(Nakulapita)病得很重。他的妻子訥庫拉瑪達(Nakulamata)對他說:‘我求你不要死得憂鬱不安,因為世尊說過憂鬱而死的人後果不好。你可能想著:‘啊!我死後,妻子無能力扶養子女或無能力維持家庭。但是,千萬不要這樣想,因為我精於紡織棉線、梳理羊毛。你死後,我能扶養子女,維持這個家。’

  “或你可能想:‘我死後,妻子會改嫁。’但是,你千萬不要這樣想,因為你我都知道,在這十六年裏,我們都過著在家居士的聖潔生活。”

  “或你可能想:‘我死後,妻子不再渴望會見世尊或眾僧。’但是,千萬不要這樣想,因為我去會見他們的欲望會比以往更強。”

  “或你可能想:‘我死後,妻子不會堅守德行。’但是,千萬不要這樣想,因為只要世尊有收穿白衣、守德行的在家女弟子,我將會是其中一位。誰若有疑問,可去問世尊。”

  “或你可能想:‘我死後,妻子不能定下心。’但是,千萬不要這樣想,因為只要世尊所收的穿白衣的在家女弟子能達到這個境界,我將會是其中一位。誰若有疑問,可去問世尊。”

  “或你可能想:‘妻子不能建立對佛法與戒律的堅固基礎與立足點。她不能得到安樂、釋疑斷惑、建立信心、自力及照導師的話修習。’但是,千萬不要這樣想,因為只要世尊所收的穿白衣的在家女弟子能建立對佛法與戒律的堅固基礎與立足點,並能得到安樂、釋疑斷惑、建立信心、自力及照導師的話修行,我將會是其中一個。誰若有疑問,可去問世尊。”

  在妻子的這般安慰之下,訥庫拉筆達的病情逐漸好轉,並且終於復原了。他起了身,拿著拐杖,去拜見佛陀。他把這經過告知世尊。世尊說:“這是你的受益。你有訥庫拉瑪達輔導與教導;她對你滿懷慈悲,關心你的幸福。你從中受益不淺。”

  七月廿日

  我學到兩樣東西:對自己所達成的善境不要自滿,未達成的不要放棄。我不放棄,繼續努力,並想:‘只要能爭取到以人力所能達到的,就算我的皮、骨、腱都萎縮,血肉都乾癟,我也在所不惜。’通過努力精進,我證得正覺與不受束縛的至上自由。

  七月廿一日

  我不緩不急地渡過了洪水。若我拖延便會沉溺;若我匆忙,則會被水旋轉。我就這樣不緩不急地渡過了洪水。

  七月廿二日

  有如大海逐漸地深入,沒有突然陡峭下陷的現象,同樣的,佛法與戒律也是漸進的,是一種循序漸近的修行、循序漸近的訓練;並不是突然的了悟。

  七月廿三日

  一時,我剛成道,坐在尼連禪河(Neranjara)河畔的榕樹下,魔羅對我說:‘入寂吧!這正是世尊入滅的好時辰。’我卻對魔羅說:‘在比丘眾,比丘尼眾,在家男女居士能深入學習、獲得智慧、獲得良好訓練、能牢記教誨、精通大小教義、培育德行、教導與宣揚佛法,使它興盛、把佛法加以開放,加以解釋,使它清楚、能駁他人所教之錯誤教義,並把可確信和自由的真理傳佈到外地等時刻,我才入滅、在修行生活已很盛行、成功受眾人歡迎接受、不受人輕視、在天人之中廣泛傳佈等時刻,我才入滅。’

  七月廿四日

  有五件事情出家與在家男女應時時念住。那五件?‘衰老最終會降臨我身上,我未能超越衰老;疾病最終會降臨我身上,我未能超越疾病;死亡最終會降臨我身上,我未能超越死亡;我是自己的業的成果,是業的承受者—業是根源、親屬與根基。凡我造的業,不論是善或惡,我都得承受後果。’這五件事情,出家與在家男女都應時時念住。

  七月廿五日

  在南部地區有一種洗禮,舉辦期間必定有豐富的軟硬食品、糖漿飲料、歌唱、舞蹈與音樂。這是一種洗禮,但它並不能洗去任何東西。它是卑下、普通、庸俗、可恥的,並不能使人行善、去惡、消除欲望、平定心念、獲得高深知識及證得涅槃。

  我將教導你另一種洗禮。它能使人行善、去惡、消除欲望、平定心念、獲得高深知識及證得涅槃。它能使眾生脫離輪回、脫離衰弱、脫離死亡、脫離悲傷、痛苦、哀痛、苦惱、沮喪、絕望等境界。那是甚麼洗禮呢?一個人如果具備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完整知識與自由,他的邪見、邪思、邪語等都會被洗去,因這些而引發的惡境也一樣被洗去。通由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所引發的善境也因此而成熟。

  七月廿六日

  當你和他人交談時,時間上可能恰當或不恰當;內容上可能符合事實或乖離事實、契合宗旨或遠離宗旨;語氣上可能溫和或粗暴;內心裏可能充滿慈愛或充滿嗔恨。

  你應如此訓練自己:‘心不存邪念,口不說惡語,我們溫和仁慈,充滿慈愛,毫無嗔恨地過活。我們先向某一個人散發慈心,然而推而廣之使全世界彌漫著無邊、無際、無量、無惡、無嗔的慈愛。’你應如此訓練自己。

  七月廿七日

  何謂錯誤的羡慕?例如有一個居士或他的兒子擁有大量的麥粒、金或銀,下人看見了心想:‘若是這筆財富不屬於他們,啊!’或者有一個沙門或婆羅門得到他人供給的許多法衣、食物、住所或藥物,另一個沙門或婆羅門見了心想:‘若是他得不到這許多東西,啊!丶。’這就叫做錯誤的羡慕。這錯誤的羡慕不是通過言談舉止所能去除的。只有通過智慧看透它才能去除。

  七月廿八日

  人應控制言語心念,

  也勿使身體做錯事。

  家裏物質若是豐足,

  就取與他人共分享,

  待人應溫和有信心,

  言語也應親切友善。

  七月廿九日

  如果一個人在早上、中午、傍晚時分都佈施一百錢,或者在早上、中午、傍晚時分發展慈愛心,既使只用有如擠一頭牛之乳所需的短片刻來發展。兩者相比,後者比前者更有益。因此,你們應如此訓練自己,想著:‘我們通過慈愛來發展自由的心,我們會經常修習,使慈愛成為我們的媒介物與基礎。我們應該支援、保護、與發展它。’

  七月三十日

  能夠正確掌握經文、效仿經文的文句與字義的人,對眾生的利益、幸福與快樂都負有責任。此外,他們也造了大善業與幫助鞏固佛法。

  七月卅一日

  那庫拉比達(Nakulapita)對世尊說:‘世尊,我是一個老弱的人,壽命已不長。能夠見到可敬的世尊與僧眾,很是難得。因此,請世尊鼓勵我、安慰我。這將使我受益、快樂一段長時間。’

  ‘居士,你說得很對。有肉體的人即使只宣說自己有片刻之健康也是愚癡的。所以,你應訓練自己,思想著:“雖然我的肉體病了,我的心卻沒有病。”你應如此訓練自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