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4 13:12:57
學習次第 : 進階

宗喀巴大師上師瑜伽法 視師即佛

梭巴仁波切

視師即佛

在尼泊爾索隆恭布,有位大德叫貢千師﹙Gomchenla﹚。他是寧瑪派的禪修行者。在座有些人可能見過他。貢千師制了多種藥物,用來解索隆恭布村民所制的毒。那些毒非常厲害,先會在人體內化成蠍子,再變成別種東西——不是龍蝦,而是蠍子!這些毒奇毒無比,化成疾病後,會潛藏於人體深處,應與人所呼召的鬼怪有關。有些西方人行山后生病。返家後診治多年,病情也毫無起色。有些人聽說,要病好的話,唯一的辦法是返回索隆恭布!有幾個人確實這樣做,並且服了貢千師特製的丸藥。貢千師擅於救人非時而死的險難。他好象在去年圓寂,看來是大瑜伽士唐當迦波(Tangtong Gyalpo﹚的化身,也跟唐當迦波畫像中的相貌頗為相似。貢千師曾給我一部論著,是他的根本上師的作品。他的師父也是楚息寧波車(His Holiness Tulshig Rinpoche﹚的根本上師。我會講解其中一些偈頌,相信對大家有用。

早前約略提到,明白到上師即佛後,應向上師尋求皈依。這會令你生起臻至上師果位的熱忱,不然他在你的眼中,只是教你佛教知識的人,跟學校裏的教師無別,依止他不見得有什麼好處。以往迦舉派的上師曾說:

具德珍貴師 不論作何事

悉皆為善行 所作諸行持

均具此功德 乃至作屠夫

斷人之性命 仍具大義利

有情定獲師 慈悲所攝受

這是指把作惡者的神識,轉至淨土的行持,就如修忿怒密法﹙例如火供﹚,把人的神識和肉體分離。事實上,不論以武器斷人性命,或以定力截斷命根,都是要達到同樣的目的。

雖現毀戒行 德行卻增長

積集諸功德 師現此行持

乃方便智慧 二者融為一

所謂「德行卻增長」和「積集諸功德」二句,是指善知識身為瑜伽行者,借著以上的行持,令自己的功德增長,增進自身對密乘道餘下各道的體會,繼而迅速斷除分別見,成就金剛總持的果位;也可說是善知識令有情遠離煩惱,擺脫欲求不滿的心和貪欲,把他們的內心調伏,令眾生取得道次第的證量;又可以簡單地說是攝受有情。至於「師現此行持,乃方便智慧,二者融為一」三句,則是指善知識跟金剛怖畏父母雙尊、勝樂金剛父母雙尊、金剛總持父母雙尊無異無別。這便是觀師行持悉皆清淨的法門,從而止息邪見,因為這種心念是成就菩提道最大的障礙。

即使師說謊 矇騙眾有情

是承智慧道 種種方便門

引領諸眾生 解脫六道輪

乃至行偷盜 亦為方便行

轉眾生資財 為福德資糧

是以師藉此 斷眾貧窮苦

換言之,這種接引有情的方法,是使用他們的財物,替他們積集功德。

師忿言苛斥 是為忿怒咒

除障定無疑 拳打複腳踢

乃是作加持 是以諸證量

悉皆由此生 敬師者歡喜

縱師一次過 斷百條人命

乃是佛事業 惠澤眾有情

享用百王女 與之共歡愉

為大樂般若 大印之行持

嘉華溫薩巴說:『簡言之,證量是高是低,在於觀修時信心是大是小。』

據宗座解釋,「觀修」是指憶念師德,引生信心,以及憶念師恩,引生敬意。

溫薩巴續說:『上師為證量的泉源。借著憶念恩師的德行,願我不觀師過,並以此為修心要訣,堅守承諾,不為障難所擾。』

這是指思惟上師功德,不應尋找上師過失。

克主生傑耶喜也說:『往昔降生的佛菩薩,現今仍在利益眾生,如明白這個道理,便知道具德上師便是那些佛菩薩。』

你可能對此仍有疑問。有一趟,我替一名弟子翻譯時,他提出同樣的問題:『我也教人佛法,但我不是佛,我怎能告訴別人,「你要當我是佛?」這怎麼可以呢?』以往的傳承上師曾就依師之道,說明如何止息對上師產生邪見。他們的開示既簡短又有效,其中一部分已在上文提到。在道次第依師一節中,金剛總持說上師是佛,但你聽到這個綱要時,邪見可能令你想到:『啊!這即是說上師當中,只有一位是佛,不是所有都是佛。』更辯解:『我見到這位上師有這樣那樣的過失,他不會是佛。他會不會是佛呢?不會,他這又不對,那又不對。』如你刻意尋過,一定可找到上師不善之處。儘管他學識淵博,但如你總是看他的過失,你必定會找到過錯,例如性格急躁,偏袒某個宗派或寺院,對事情不夠持平等。

如你聽從邪念,偏執己見,便不會找到已斷眾過,具足眾德的上師,甚至連一個也找不到。結果就如前述,你會把給你灌頂、口傳、注解,令你成就覺位的上師,當作是凡庸的眾生,而佛陀像是躲在某個角落,或成為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如你隨逐邪見,便會認為佛不具備經典所述的種種功德。你會想,他們有那些功德的話,必定會攝受我們,並且已在接引有情。不過,正如克主生傑耶喜說,佛菩薩攝受眾生唯一的明證,便是我們的上師。

善星比丘侍奉佛陀二十二年,但不以清淨心觀師即佛。那麼多年,他都覺得釋迦佛是騙子。他跟隨佛陀托缽。在一個村莊,有位村婦供佛一把穀粒,佛便為她授記:『藉此供養,未來你會成佛……』經中說「無相佛」或之類的東西。善星比丘怎樣想也想不通,為何一把穀粒可以令她成就覺位,於是認為佛只是為些許供養,奉承那個婦人,心術不正。儘管佛已在不可計量的時間以前,早已成道,但善星比丘不願觀師為佛,所以一直以來,在他的心目中佛都未曾斷除眾過,具足眾德。

事實上,一切緣生之法,體性都是無常,受因緣條件所限,每秒遷流不息,卻看似永恆不變。感官所接觸的事物,不論是我、五蘊、外境,都只是假名安立。所泛現的境相,都只是你假立的標籤,來自你的內心。對某物賦予名稱後,那樣東西才呈現出來。看到命名的基礎,給予假名之前,那樣東西並不存在,並沒有我、桌子、花朵、書本、座墊、牆壁、掛畫、兜率天閉關中心。你假立「兜率天閉關中心」的名稱之前,兜率天閉關中心尚未出現。每一日,由早到晚,由生到死,由無始以來的投生,直至開悟,所呈現出來的一切,包括你自己、別人,萬事萬物,都源自假名安立。這是事實的真相,也是事物的演變過程,更合乎邏輯論證。然而,我們深信的是主體、客體、行為、現象,全都無需假名安立,便可獨立存在。這是完全與現實不乎的。即使沒有服迷幻藥,我們已身陷眾多幻象之中!

縱使我們身處迷陣,邪見熾盛,但仍然認為,只有自己才有資格斷定誰是佛陀。經過所謂的深入剖析後,你始終相信,只有自己才可作出絕對正確的判斷。這是很普遍的問題。明白到自己的想法是多麼荒謬,對如法依師將大有裨益。假若所見的一切都真實無誤,其餘一切也必定是真確不疑。換言之,所有幻象、所有事物都是真的,都與事實相符,包括有常的觀念、自性存在的觀感,甚至把白色的雪山看成是黃色,把大地看成是一堆蠕蟲,都沒有什麼不妥。不過,如運用邏輯推敲,便能證明所顯現的一切,包括這些幻象都有違現實。此舉有助釋除我們的疑慮,增強上師也許是佛的見解,或至少令我們更傾向這樣的想法。如你知道,看來是平凡不過的人,可能是覺者,便會令你對待他的表現、所說的話、所起的心念更為謹慎。對待上師也大致相同。以上的想法,令你更傾向觀師為佛。

返回那位的弟子的辯解。他說:『我也教人佛法,但我不是佛。』我可以這樣反駁:『你說自己不是覺者,所以不讓弟子修如法依師之道。換句話說,你不去消除他們的邪見,也即是說你把他們送進三惡道,而結果是他們都墮下了三塗。除非他們學習,否則不懂得如何事師,不能轉化內心。他們會繼續造業,生於地獄,受苦多劫。這是成辦道次第一切證量最大的障礙。』

眾生之中,父母是積善積惡最有力的對象。對父母造惡業,產生的力量更大,更為險惡,果報比對其他眾生作業為重。如孝養父母,侍奉恭敬,所積集的善業會引生更強的業力,善報也會更大和更為持久。與父母比較,僧伽是更有力的對象,不管對他們積善積惡,產生的業報都更為重大。再進一步是羅漢、菩薩和佛。藐視一位菩薩,對他怒目而視,惡業比挖掉世間一切眾生的眼睛還要重。反過來說,虔敬地瞻視一位菩薩,善業比向世間一切眾生佈施眼睛還要大。兩者實有天淵之別。比佛更為有力的對象是上師。上師是眾多物件中至高無上的。如能善巧依師,行者可在極短的時間內,積集最廣大的功德。不過,假若行者不謹慎事師,即使少許的惡業也會變得極為沉重,引生極長時間的果報。由父母到上師,所積的善惡業不斷遞增。基於對上師所作的惡業,比對其他有情所作的惡業更為厲害,因此那些惡業是生起道次第證量最大的障礙。我們需在這個問題上下點功夫。鑒於在思想和行為上如法依師,是菩提道的根本,因此不論上師是否覺悟,都不要緊。為了圓滿佛果,獲得無比的安樂,你需要從修行中獲取利益。你也渴求至高無上的安樂,以及一切快樂。最重要的是,你不可讓自己生起邪見,必需不斷保持正念,修習依師之道,恒常觀所有曾教導你的上師,為真正的佛陀。我時常提出這個問題,用心思惟將很有幫助。

想起自己的母親,或在千千萬萬人之中見到她時,你會即時很自然地知道:『那是我的母親。』同樣地,每當想起上師,不論是打座或下座的時候、任何時間,或見到他時,都要盡力轉化內心,即時憶念:『上師是佛。』你可以想他是釋迦佛。如你修本尊法,則觀想:『他是度母。

他是某某本尊。』迦當派碩嘉華格西開示的轉心法門,以及《入菩薩行論》,都說只要加以訓練,沒有什麼我們的心不能熟習。為此,如每日打座或下座時憶念這個道理,生起上師是佛的念頭,便會愈來愈容易產生。你見到上師犯錯,想起上師的過失,內心萌生邪念時,由於你早已調伏心念,便會明白是自己出了問題,正在為道次第的修行製造障礙,並會轉而立刻憶記上師是佛。

宗座常說,即使不能視師為佛,但至少不要生起邪見,以免為自己的修行作障。這是整個問題的要點。為此,迦舉派上師以淨相觀師,藉以訓練依止上師的心。如你修勝樂金剛,要點是絕對相信上師是勝樂金剛,百分之百肯定上師是勝樂金剛。不論你修哪位本尊,都要視上師為該位本尊。每一次你對上師萌生邪見時,都應儘快想上師是勝樂金剛、釋迦佛,或某位本尊。你必須恒常不斷確信上師是佛。為了鞏固這種心念,你應閱讀有關上師身、語、意功德的嘉言懿行,例如明理、慈悲、擅於攝受有情等等,即一般眾生所沒有的功德,這將會很有幫助。

保持著這種正念,尊師重道之心和其他功德便會自然萌生。你對待上師的態度會突然轉變,更會心生畏懼。除了尊敬自己較少尋找過失的根本上師外,對於不那麼有信心的上師,你也會想:『他們是根師的化身』,進而萌生敬畏之心。

基於以上理由,以及經典的教誨,你必須在拜師之前,審察上師的功德。這是經常強調的一點。你一旦與上師建立法緣,便有機會對上師萌生邪見。為了圓滿成佛的願求,你必須運用道次第傳承上師的開示調心,依照他們的行持對待上師。如一開始便善加審察,不如理依師的危險便少一些。首先,你必須全盤理解依止上師的教法。不明白事師之道,你便無從修學,不懂得怎樣對治邪見。你掌握到有關道理後,便要看你修得有多誠懇,下了多少苦功。這又取決於你對此法的理解有多深。至於該八種過患,你會犯上幾多種,也視乎你的瞭解有多透徹。由此可見,你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修行。

歌摩寧波車﹙Gomo Rinpoche﹚在印度德里格勒寧波車﹙Gelek Rinpoche﹚的房間,向耶喜喇嘛﹙Lama Yeshe﹚、百古拉寧波車﹙Bakula Rinpoche﹚和格勒寧波車說法時,曾給予一番開示,對調伏內心非常有效。耶喜喇嘛用完晚飯,返家後談及歌摩寧波車的教誨。寧波車解釋了「上師」的含意,指這個詞語有「份量具足」和「更大功德」的意思。寧波車開始灌

頂時,便告訴三位大德:『你們都很博學,我卻不及你們。不過,我倒有一樣你們沒有的東西,就是這個灌頂。就此而言,我比你們有更大的功德。』即使只是一句咒的口傳,或諸如此類的東西,也可令人具有更大的功德。

你見到上師有多少功德,視乎你有多少善業。一切都是業的使然。這也視乎你的心有多調柔,福德資糧有多少,淨除了多少障蔽。有些人首次見到上師時,沒有任何依止心,其後才萌生信心。有些人一開始便有信心,但後來消失淨盡,特別是如果他們跟上師太接近,時間一長,信心就如白雲在空中消失。對這些人來說,離上師遠一點,反而更易引生信心!這便是兩種人的差別。就某些上師而言,你起初不太有信心,但後來因為堅持修依師之道,信心就此萌生。基本上,我們需要瞭解教法,持續不斷地如法依止上師。

依師之理已在道次第教法中詳細闡述,因此宗座在講解《上師會供》時,沒有把全部綱要逐點說明。不過,宗座卻非常清楚解釋最重要的觀點,包括道次第中許多關於事師的道理,對調伏內心十分有效。宗座的一句話,已能掃除所有邪見!宗座說道:『現凡夫相的意思,是指具有凡夫的過失和煩惱。』除此之外,我認為此話沒有其他解釋。明白到這個道理後,上師即使示現任何過失,反而可增長你的信心,令你只會看到他的功德。假如你是這樣對待上師,便證明你的事師之道已牢牢紮根。這是依止上師中至為重要的,而你對上師的信心,今後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動搖。瞭解到以上的論點,有助加強我們對上師的信心。

這也取決於你怎樣看待事情。帕邦嘉寧波車在講解道次第教法時,舉了一個例子:『師父很晚才休息,弟子想早點睡又不行,弟子便覺得上師遲睡是過失!反之,師父很早睡覺,弟子也習慣早睡,早睡便是上師的美德!』從以上事例,便可知道一切取決於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問題源自我們看不透事實的真相,不明白何謂真諦,而真諦是超越我們所見所聞的。很不幸,我們太執著於表面,深信事實便是如此。例如,一般人想到「我」或見到外境時,都覺得是真實不變,特別是尚未證得空性的人,更相信除自性實有的我之外,「我」再也沒有另外的存在模式。事實上,「我」只是依緣而起,假名安立,但那個人不會認為這是真相。他找不到這樣的「我」,也無法明白這個道理,反而覺得緣起的「我」並不存在。我們就是這樣執著外相,百分之百相信眼前的一切真確無誤,事情本身便是如此。

耶喜喇嘛曾多次發怒,但他說:『既然對方是眾生,我又怎能生氣呢?』喇嘛說的是真心話。對方既然是受苦的有情,無知可憫,他不可能對他發怒,這是自相矛盾的。儘管喇嘛沒有貪戀世間八法的心,但卻示現這樣的形相。他也毫不吝嗇,但有時像是一毛不拔。喇嘛有很多這樣的表現。只是我們得悉他內在的證德後,才知道所見到的並不真確。喇嘛圓寂時,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徵兆。為此,我們怎樣看待上師,跟自己的業力息息相關。

很多時候,上師看似被業力煩惱操縱,歷經死亡與投生,但其後示現不可思議的功德,跟平常的他截然不同。在《善說精髓》事師一節中,帕邦嘉寧波車說:『儘管上師很粗暴或急躁,但如弟子視他為文殊彌勒,弟子便可累積善因,來生值遇功德跟文殊彌勒無別的善知識。』

這一點大家必須明白。依師之道以信心為首,方法是觀上師為佛。為何要視師即佛?因為我們都想獲利,不想虧本,這是很合理的。即使你的上師很粗暴或急躁,但如你觀他的本質和外相﹙特別是本質﹚為文殊、釋迦佛、彌勒佛、金剛瑜伽母、度母、勝樂金剛、密集金剛、時輪金剛或任何本尊,你會獲得釋迦佛、彌勒佛、文殊、度母、勝樂金剛、時輪金剛等本尊的加持。同樣地,如你視他為凡夫菩薩,便獲得凡夫菩薩的加持;視他為大菩薩,便獲得大菩薩的加持;視他為佛,便獲得佛的加持。儘管上師不是大菩薩或佛陀,連凡夫菩薩也不是,但如果身為弟子的你如法依師,便能獲得許多加持;即使上師連凡夫菩薩也不是,但如弟子如理依止,甚至可在上師成佛菩薩之前,預先臻至佛菩薩的果位。如前所述,我們都想獲利,不想虧本,因此要好好修習上師瑜伽。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