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19 01:01:4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19 00:43:49   編輯部

宗喀巴中觀思想的初步研究   指導教授:陳又新

宗喀巴於十五世紀初,一開始是從西藏的佛教並吸收了噶當、薩迦、噶舉等各教派的精華,發展成格魯派。
此外,宗喀巴早年在學識淵博的仁達瓦及受到文殊直接影響的鄔瑪巴教導之下,開啟其中觀思想研究方向,並在閱讀佛護《佛陀波利多根本中觀註》後,獲得不共的中觀見解,最後終於發展出不共的中觀思想「三遮五立」;此思想係自龍樹、提婆、佛護、月稱、寂天一脈相承而來,其中又以佛護、月稱為主要傳承。至於有關中觀著作,宗喀巴初期的中觀思想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一書開始見到,而《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成書時「三遮五立」已分列其中,至於《般若中觀根本頌的注釋─正理海》一書是發揚時期,最後《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則是宗喀巴中觀思想最完整的時期。
 
  有宗喀巴上述的各項努力,西藏的佛教迄今不致滅亡,格魯派的清淨宗風,也才能傳遍西藏、蒙古、中國及印度,甚至現在歐美綿延千里無垠之地,都有西藏佛教的蹤跡。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95/碩士/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研究生:吳武宗  指導教授:陳又新 

英文中華佛學研究所課程簡介 西藏佛教史, 陳又新. 印度文化史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04
第三節 文獻檢討及研究限制………………………………………………05
第四節 研究方法……………………………………………………………15
第五節 研究進程及論文架構………………………………………………17
 
第二章 中觀的基本內容及宗喀巴之前的中觀思想………………………… …20
第一節 中觀的基本內容……………………………………………………20
第二節 中觀思想在印度的傳揚…………………………………………… 37
一、 中觀派的分期……………………………………………………… 37
二、 龍樹的著作 …………………………………………………………39
三、龍樹以後印度的中觀家 ……………………………………………42
第三節、中觀思想傳入西藏 …………………………………………………42
一、 印度大師的傳入 ……………………………………………………42
二、 宗喀巴之前西藏本地學者 …………………………………………43
 
第三章 宗喀巴中觀思想之形成 …………………………………………………46
第一節 宗喀巴的修學………………………………………………………46
一、修學過程 ……………………………………………………………46
二、對聞思修的修習 ……………………………………………………48
三、由善巧門弘揚佛法 …………………………………………………53
四、宗喀巴的著作 ………………………………………………………55
第二節 中觀思想的建立……………………………………………………58
第三節 宗喀巴中觀思想的要點……………………………………………61
第四節 弘揚中觀思想的努力………………………………………………63
 
第四章 宗喀巴的「三遮五立」 …………………………………………………66
第一節 宗喀巴三本主要論著的「三遮五立」 ……………………………66
第二節 「三遮五立」…………………………………………………………70
第三節 「三遮五立」之外後世弟子增廣的主張 …………………………81
第四節 宗喀巴與其論敵的中觀論辯 ………………………………………82
一、 宗喀巴所破斥之中觀論者 …………………………………………83
二、 宗喀巴回答他派中觀論者 …………………………………………85
 
第五章 宗喀巴的中觀思想對後世之影響 ………………………………………87
第一節 建立格魯派…………………………………………………………87
一、 格魯派的形成 ……………………………………………………87
二、 格魯派的發展 ……………………………………………………87
第二節 對緣起性空學說的圓滿解釋……………………………………… 88
一、 佛教緣起性空之觀點 ……………………………………………88
二、 中觀應成派的批判 ………………………………………………89
三、 緣起性空之六不成立 ……………………………………………89
四、 宗喀巴的圓滿解釋 ………………………………………………90
第三節 對西藏後世的貢獻…………………………………………………90
一、 恢復西藏佛教戒律……………………………………………… 91
二、 對後世社會文化的影響…………………………………………93
 
第六章 結論………………………………………………………………………96 

 [ 參考文獻]
 

一、藏文原典
 
月稱,《入中論》,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台北市,2000。
 
月稱,《淨明句論》,大藏經,NO.3860。
 
月稱,《六十頌如理論釋》大藏經,NO.3846。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 ,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2002。
 
宗喀巴,《辨了義不了義》,青海民族出版社,西寧,1987。
 
宗喀巴,《般若中觀根本頌的注釋─正理海》,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2002。
 
宗喀巴,《入中論善顯密義疏》,甘丹寺木刻版,甘丹寺。
 
果然巴,《中觀真實明義論》,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2001。
 
佛護,《佛陀波利多根本中觀註》,大藏經,NO.3842。
 
寂天,《入菩薩行論》,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台北市,2000。
 
清辨,《思擇焰》,大藏經,NO.3856。
 
清辨,《般若燈論》,大藏經,NO.3853。
 
凱珠傑,《宗喀巴小傳》,青海民族出版社,西寧,1982。
 
龍樹,《中論》,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台北市,2000。
 
龍樹,《中觀理聚六論》,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台北
 
市,2000。
 
 
 
二、中文大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
 
釋迦牟尼佛,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大正新修大藏經,No.1,
 
世樺印刷公司,台北市,1994。
 
維摩詰,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修大藏經,No.475,世樺印刷公
 
司,台北市,1994。
 
彌勒,玄奘譯,《辯中邊論頌》,大正新修大藏經,No.1600,世樺印刷公司,台北
 
市,1994。
 
龍樹,梵志青目釋,《中論》,大正新修大藏經,No.1564,世樺印刷公司,台北市,
 
1994。
 
龍樹,毘目智仙、瞿曇留支譯,《迴諍論》,大正新修大藏經,No.1631,世樺印刷
 
公司,台北市,1994。
 
聖天,玄奘譯,《廣百論》,大正新修大藏經,No.1570,世樺印刷公司,台北市,
 
1994。
 
 
 
三、中文專著
 
土觀.羅桑卻季尼瑪,劉立千譯注,《土觀宗派源流》,福智之聲出版社,台北市,
 
1994。
 
王堯、褚俊傑,《宗喀巴評傳》,東初出版社,台北市,1992。
 
王輔仁,《西藏密宗史略》,佛教出版社,台北市,1985。
 
月稱,法尊譯,《入中論講記》,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2002。
 
月稱,法尊譯,《入中論講記》,新文豐出版公司,台北市,1987。
 
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藏傳佛教寺院資料選編》,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出版,成都,1989。
 
石碩,《吐蕃政教關係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成都,2000。
 
平川 彰,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台北市,2004。
 
弘學主編,《藏傳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成都,2002。
 
冉光榮,《中國藏傳佛教史》,文津出版社,台北,1996。
 
多識仁波切,《佛教理論框架》,聖地文化出版社,台北縣,2005。
 
竹村牧男,《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東大出版社,台北市,2003。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台北市,1982。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台北市,1997。
 
呂澂,《西藏佛學原論》,大千出版社,台北縣,2003。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灣商務書局,台北市,1988。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灣學生書局,台北,1983。
 
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臺灣商務書局,台北市,1999。
 
何秀煌,《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中研院民族所,南港,1982
 
李冀誠,《西藏佛教密宗》,佛光出版社,高雄縣,1993。
 
周加巷,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人民出版社,青海,1999。
 
林鑫,《龍樹菩薩中觀第一人》,佛光出版社,台北縣,2000。
 
宗喀巴,法尊譯,《入中論善顯密義疏》,新文豐出版公司,台北市,1987。
 
宗喀巴,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福智之聲出版社,台北市,2002。
 
宗喀巴,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方廣文化出版社,台北,1999。
 
宗喀巴,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大千出版社,台北縣,1999。
 
宗喀巴,法尊譯,《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福智之聲出版社,台北市,1993。
 
宗喀巴,僧海釋,法尊譯,《辨了不了義論釋難》,悲智佛學會出版,美國,2003。
 
夾社日娃贊巴、欽舖巴、昂巴日瓦、徐蘭巴、嘉惹敦結等,段克興譯,《阿底峽
 
尊者傳》,西北民族學院研究所,蘭州,1981。
 
洛桑嘉措,法尊譯,《略說四部見解》,悲智學佛會,美國,1997。
 
貢噶老人開示錄,《自性光明》,正法眼出版社,台北縣,2000。
 
貢卻亟美汪波,陳玉蛟譯,《宗義寶鬘》,法爾出版社,台北市,2000。
 
索代,《拉卜楞寺佛教文化》,甘肅民族出版社,蘭州,1993。
 
耿昇,《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人民出版社,拉薩,1992。
 
能海,《慧學》,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1995。
 
章嘉,白瑪旺杰譯,《中觀正理》,悲智學佛會,美國,2003。
 
根登曲佩,白瑪旺杰譯,《中觀精要》,悲智佛學會出版,美國,2002。
 
徐麗華,《藏傳佛教探秘》,巴蜀書社,成都,2001。
 
寂天,《入菩薩行》,諦聽出版社,高雄市,1998。
 
寂天,杰操大師廣解,隆蓮法師漢譯,《入菩薩行論廣解》,佛陀教育基金會,台
 
北市,2003。
 
梶山雄一等,《佛教中觀哲學》,佛光出版社,高雄縣,1990。
 
梶山雄一等,李世傑譯《中觀思想》,華宇出版社,台北縣,1985。
 
黃家樹,《中觀要義淺說》,全佛文化出版社,台北市,2002。
 
黃頌一,《佛教二百題》,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7。
 
黃懺華,《中觀的勝義》,世界佛教出版社,台北縣,1994。
 
第十四輩達賴喇嘛丹津嘉措,《中觀之鑰》,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1997。
 
第十四輩達賴喇嘛,蔣揚仁欽口譯,林耿如整理,《中觀正見》,悲智學佛會,美
 
國,2001。
 
第一世帕繃喀仁波切,仁欽曲扎譯,《掌中解脫》,白法螺出版社,台北市,2000。
 
陳慶英、高淑芬,《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鄭州,2003。
 
陳學仁,《龍樹菩薩中論八不思想探究》,佛光出版社,台北縣,2000。
 
陳兵編,《新編佛教辭典》,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北京,1994。
 
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民族出版社,北京市,1999。
 
張駿逸主編,《歐陽無畏教授逝世八週年紀念論文集》,蒙藏委員會,台北市,
 
2000。
 
曾國慶,《藏族歷史文化》,民族出版社,北京市,2004。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香光書鄉出版社,嘉義市,1998。
 
楊惠南,《龍樹與中觀哲學》,東大出版社,台北市,1988。
 
聖天,仁達瓦譯,《中觀四百頌詳解》,民族出版社,北京,2000。
 
聖天,賈曹杰釋,唐玄奘、法尊譯頌,觀空講授,任杰聽譯,《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福智之聲出版社,台北市,1999。
 
廓諾.迅魯伯,郭和卿譯,《青史》,華宇出版社,台北縣,1988。
 
察倉.朵藏才旦,《中國藏傳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3。
 
蔡巴貢噶多吉,東嘎.洛桑赤列校注,陳慶英、周潤年翻譯,《紅史》,全佛出版
 
社,台北,2004。
 
橫山紘一,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東大出版社,台北市,2002。
 
歐聲明,《藏傳佛教》,五洲出版社,北京市,1996。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上)(下)》,香港密乘佛學會,香港,1998。
 
鄭振煌,《認識藏傳佛教》,慧炬出版社,台北市,2001。
 
劉台痕,《雪嶺晶月星王宗喀巴》,法鼓出版社,新店,2000。
 
龍樹,鳩摩羅什譯,蕭振士今譯,《中論》,恩楷出版社,台北市,2002。
 
龍樹,《龍樹六論》,民族出版社,北京,2000。
 
龍樹,賈曹杰釋,觀空講授,任杰聽譯,《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福智之聲
 
出版社,台北市,2003。
 
藤田弘基,《西藏佛教密法》,武陵出版社,台北市,1984。
 
釋修慧,《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佛教出版社,台北市,1985。
 
釋印順,《中觀今論》,正聞出版社,新竹縣,2000。
 
釋法尊,《宗喀巴大師傳》,福智之聲出版社,台北市,1995。
 
釋法音,《宗義淺說》,大乘解行學佛會上課講義,1999。
 
Jaidev Singh,賴顯邦譯,《英漢對照中觀哲學概說》,新文豐出版社,台北市,1990。
 
Richard H. Robinson,郭忠生譯,《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正觀出
 
版社,南投縣,1996。
 
T.R.V.Murti,郭忠生譯,《中觀哲學》上,華宇出版社,台北縣,1984。
 
Elizabeth Nappery,劉宇光譯,《緣起與空性:強調空性與世俗法之間相融性的藏
 
傳佛教中觀哲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出版,香港九龍,2003。
 
 
 
四、外文
 
Jeffrey Hopkins,Reflections on Real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2002.
 
Tenzin Gyatso ,The Meaning of Life,Translated by J. Hopkins. Somerville:Wisdom Publications,2000.
 
五、期刊論文
 
王堯、褚俊杰,〈宗喀巴思想的歷史淵源〉,《中國藏學》,第15期,中國藏學出版
 
社,北京市,1991。
 
王堯,〈緣起不能破-宗喀巴對中觀緣起學說的肯定〉,《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
 
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1992。
 
王堯、褚俊杰,〈作為哲學家的宗喀巴和宗喀巴的中觀哲學〉,《藏族歷史宗教研
 
究》,第1輯,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市,1994。
 
田必偉,〈宗喀巴“緣起性空”哲學思想淺析〉,《中國藏學》,第3期,中國藏學
 
出版社,北京市,1991。
 
曲丹,〈拉卜楞寺醫藥學院概述〉,《中國藏學》,第4期總第12期,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市,1990。
 
成中英,〈中國哲學中的方法銓釋學-非方法論的方法論〉,《台大哲學評論》,1991。
 
周煒,〈有關宗喀巴佛典傳授年代的幾個問題〉,《中國藏學》,第3期,中國藏學
 
出版社,北京市,1992。
 
松本史朗,褚俊杰譯,〈宗喀巴中觀思想研究〉,《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西藏人
 
民出版社,拉薩,1992。
 
原田覺,〈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中華學術院佛學研
 
究所,台北市,1984。
 
耿晴,〈《中論》第十三品再探-對第三頌到第六頌以及第七頌之論證的再思考〉,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台北市,2001。
 
陳又新,〈論達賴喇嘛解決西藏問題的中道主張思想〉,《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2
 
卷,第5期,蒙藏委員會,台北市,2003。
 
許得存,〈宗喀巴關於中觀應成派八大論述〉,《西藏研究》,第2期,西藏研究編
 
輯部,拉薩,1990。
 
許得存,〈宗喀巴《中觀廣釋》試析〉,《西藏研究》,第2期,西藏研究編輯部,
 
拉薩,1989。
 
許得存,〈宗喀巴關于中觀應成自續兩派的論述〉,《藏學研究論叢》,第2輯,西
 
藏人民出版社,拉薩,1990。
 
聞國根,〈藏學入門〉,《藏學研究論叢》,第2輯,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薩,1990。
 
劉嘉誠,〈中觀學的基本觀點〉,《法光》,第131期,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台北,
 
2000。
 
 
 
六、博碩士論文
 
王惠雯,〈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台北縣,1998。
 
李日章,〈緣起性空與相對論〉,台大哲研所,台北市,1969。
 
林士倚,〈宗喀巴三士道思想中的生死觀-以《密宗道次第廣論》為主之探討〉,
 
南華大學生死所碩士論文,嘉義縣,2004。
 
黃英傑,〈藏傳佛教「他空見」研究-以果燃巴《辨別正見》為中心〉,玄奘人文
 
社會學院,台北縣,2003。
 
陳學仁,〈龍樹菩薩《中論》八不思想〉,中央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1998。
 
程國強,〈龍樹、智顗、惠能之存在論-空、圓、無的比較研究〉,能仁書院哲研
 
所,香港,1993。
 
賴惠芬,〈佛所教空-龍樹《中論》第十八品研究〉,台大哲研所碩士論文,台北
 
市,1997。
 
羅沛霖,〈從中觀論看龍樹對法有自性之主張的批評〉,新亞書院哲研所,香港,
 
1986。
 
簡淑霞,〈無我與解脫-清辨、月稱關於《中論、十八品》「人法二無我」詮釋之
 
比較研究〉,政大宗研所,台北市,2000。
 
簡端良,〈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的美學觀-以中觀思想為中心〉,東海哲研所,台中
 
市,2002。
 
劉英孝,〈龍樹的中道緣起思想〉,政大哲研所碩士論文,台北市,1995。
 
劉嘉誠,〈《中論》如何以智導情〉,《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01。
 
劉嘉誠,〈《中論》解脫思想之研究〉,輔大宗研所碩士論文,台北縣,1997。
 
鍾國賢,〈宗喀巴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註〉,國立政治大學邊政所碩士論
 
文,台北市,1994。 
謝裕琳,〈《中論》觀因緣品青目註釋初探〉,《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01。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