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4 13:08:18
學習次第 : 進階

宗喀巴大師上師瑜伽法 業果

梭巴仁波切

業果

作了業的話,如沒有其他業的阻隔,一定會引生果報;業力更會增長廣大;此外,如未造業因,不會感受業果;一旦作業,則永不失壞。

不運用四力懺悔,對治惡業,惡果定會降臨。同樣地,作了善業,如當中沒有障礙,必定引生善報。

業力比外物增長的幅度為大。一顆小小的菩提籽,可以長成枝葉茂密、果實累累的大樹,覆蓋五百輛馬車。業力的增幅還要厲害。一個業因,可以引生無比的安樂,或無窮無盡的痛苦。相比之下,小小的菩提籽長成一棵大樹,沒有什麼大不了。

轉輪王頂生往昔撒豆供佛,其中四粒落在佛的缽,一粒落在佛頂。就是以這微不足道的供養,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果報。他投生為輪轉王時,統馭了四大部洲和三十三天,威權無比,財富豐盈。除了感得現前的善果外,更積集瞭解脫和開悟之因。

上文是以善業為例。以惡業為例的,有以下一則故事。毗舍離生於富有之家,生了三十二個孩子,小兒子跟宰相的公子發生衝突。毗舍離家跟國王關係密切,宰相無從代子復仇。及後,宰相向國王進讒,指毗舍離諸子密謀作反。國王便下令處決他們,把三十二個首級送回毗舍離家。毗舍離感此苦報,因為過往生曾讓三十二個賊住在她家。賊人殺掉一頭牛,在她面前大快朵頤,她感到很是歡喜。就是這樣,她種下了來生的苦報。她雖然沒有親手殺牛,也沒有指使別人動手,但只是一時幸災樂禍,換來了這樣的下場。

想一想這些事例,便會發覺業力不可思議,造夢也想不到這些事會發生。我可以肯定,毗舍離從沒料到會有這樣的遭遇。我們也是一樣,不清楚過往造了什麼業,即使自己做過類似的事,但不會預期這樣的怪事會降臨。由於我們沒有一切種智,了知每一個業的結果,因此倒楣時便一蹶不振,無法接受現實。正如佛在經典中說,造惡業很容易,不消一會兒,但惡報卻難以承受,受苦的時間多麼漫長。就像以上事例,小小的惡行竟釀成如斯的報應。換言之,不論善事惡事是多麼微小,結果都是難以思量的。

還有一則有關微妙比丘尼的故事。她出家前,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在河中溺斃,一個被狼吃掉,丈夫被毒蛇咬死,房子被燒,雙親死去。她後來改嫁。有一天丈夫喝醉,回家殺了兒子,迫她吃兒子的肉。她逃離家園,改嫁別人,那個男人死掉後,習俗上要她陪葬。我想中東有這樣的習俗。她被埋葬後,那一夜賊人把她挖出來,她便嫁了土匪的首領。那人後來被國王處決,她又再一次被迫陪葬。她接連交上惡運,因為往昔生為公主時,殺了女僕的孩子,但不斷發誓自己清白。就是一樁惡行,令她一次又一次飽受折磨。

同樣地,我們的難題或許接踵而來,身邊的朋友也有類似的遭遇。不久前在倫敦,一名年輕的日本人殺了妻子,把她的肉放在冰箱,留下來吃,跟上述故事很是相像。報章也登了他的照片。時至今日,這樣怪異可怕的事情,我們仍時有所聞。

阿育王為弘揚佛法的君王。除了建造多所寺院外,更在一日內於不同地方,興建合共一百萬座佛塔,積集不可思議的功德。經中曾提到興建寺院的許多功德。有一部著作,按經典內容寫成,指出如有人協助建寺,不論他贊助多少塊磚,只要寺院一日仍然存在,或直至世界壞滅,每一塊(或磚的每一顆微塵)都能不斷為他帶來利益。阿育王有緣建造寺院,上供下施,一生中積集不可勝計的功德,全因他曾向佛作微少的供養。有一天,佛托缽乞食時,三名孩子在玩泥沙。佛陀很高,三名孩子便踏在對方肩上作供。他們沒有什麼可供養,於是站得最高的孩子將一把沙放進佛的缽中,想像:『這是黃金。』儘管那只是微少的善業,但果報卻大得不可思議,凡夫俗子實難以參透。

此外,古沙裏王生為國君,眷屬無量,威德巍巍,資財不盡,也是因過往生曾向四名僧人奉獻湯藥。只是一點湯藥,卻令他生為帝王,獲得無數助伴。

空性非常微細,難以取證。儘管羅漢已能證空,但卻不能觀見微細的業力,只有佛的聖意才可了達一切。在《滿願金日》(The Wish-fulfilling Golden Sun)一文開首,載述了沙拉寺大德般卓湛剛寧波車(Phurchok Jamgoen Rinpoche)撰寫的一段禪修開示。寧波車被譽為是彌勒佛化身,不但博通經論,慈悲為懷,更是持戒精嚴。在那篇開示中,他只是寫道:「業力深邃難測」,沒有提及道次第中有關業果的綱要。有人認為應作更深入的解釋,但事實上原文只是說「深邃難測」四個字。

既然業力極為深邃難測,因此不應掉以輕心,以為造了一些惡業,不會有大問題,無需承受惡報,甚或會自然消失。《法句經》說:『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滴水雖微,漸盈大器。』

重大的惡業固然必須禁絕,小的也不可輕易為之。即使所作的惡業很小,但業會不斷增長,惡報也會變得異常沉重和厲害,而且受苦的時間也非常漫長。我們都不願意面對些微的痛苦,連造惡夢也不想,更不喜歡吃味道差的東西,因此,必須盡力禁止自己行惡。同樣地,我們都渴求最些微的歡樂,因此應積極行善,連至微小的善業也應盡力為之,因為善業可令我們長時間獲得現前和究竟廣大的安樂。

只是在功德田等聖物跟前,合掌禮敬,已能帶來八種利益。在《佛說施燈功德經》中,便述說了有關利益,其中包括獲得俊美的身體,五官齊全,地位崇高,人人都會尊敬你,聽從你的說話,住的地方美輪美奐,眷屬賢善,善持禁戒,具足信心(信心是圓滿累積資糧的要素,欠缺信心,就如燃油耗盡的車輛,無法起行,又或者像停了電的城市,一切全然停頓)。此外,更能勇猛無畏,調服煩惱,精勤修法,惠澤有情,獲人天身,得證聖道,圓滿佛果。

佛也提到做禮拜的十種利益,包括獲得莊嚴的色身,金光晃耀,極其美麗,語音和雅,悅耳非常,一聽便令人滿心歡喜,更能處眾無懼,獲得人天尊敬。如想人見人愛,快快樂樂,似乎要做很多禮拜呢!此外,還可與佛、菩薩、羅漢為伴侶,受用豐足,生於上三道,得人天身,獲得解脫,速證無住涅槃(即正等覺位)。簡言之,仍未解脫之際,你會多生多世獲得現前的快樂,進而取得究竟的利益。

六加行法的灑掃功夫也具有十種利益。宗座講解《上師會供》時,指出陳設佛壇前,應先打掃房間。在金洲大師的傳承中,設有佛壇的房間,即是功德田降臨之處,必須非常乾淨整潔。許多奉行迦當教法的格魯派僧人和上師,都把禪房打理得一塵不染,井井有條。在那兒打座,你會覺得思緒通明,易於引生證量。不過,我的房間是別人清潔的,是其他人代我修六加行呢!灑掃房間的善報也是一樣,令你獲得美麗的身體。別人以至動物見到你,都不會感到不悅,每一位有情都是那麼高興。此外,你的蓋障微薄,更不會生於亂石紛陳,荊棘滿布的地方,而會生於美不勝收之處。看來有些人,特別是西方人,現正感受往昔累積的善因,而東方的行者則在感受往昔所作的惡因。不過,他們現在修六加行法,則是在積集未來的善緣。打掃房間的另一種利益,是能夠持戒精嚴。此外,你會獲得廣大的受用,生於三善道,以及速證覺位。如向上師三寶作供,即使只是供花,你的身體也不會發出異味,無需花錢買香水塗抹,並會發出自然的芳香,別人也會嗅到你的戒香。我小時候曾遇過這樣的上師,即使年紀很少的僧人也有這陣戒香。我記得大約六歲時,一位年輕的寧波車由紀白斯(Jimbasi)來泰彌寺(Thami monastery),做會供時一直在睡。他離去後,座位卻留下陣陣幽香。那時候,我想住在山上的人不會塗香水的!這應是過往生和今生持戒清淨所致。有些僧人,尤其是德高望重的上師,都有這陣戒香。經中也說「先拔頭籌」。這是指比別人先取得受用等東西。供花的另一種利益,是所獲得的都是美的,並不會取得醜陋的東西。人人都想得到最好的東西,但有些人總是事與願違,有些人卻往往喜出望外。此外,你也會獲得很多財富,生於善道,圓滿佛果。

供燈也有十種利益,主要是成就五眼六通,以及增長智慧。天眼通是能夠看見遠處的神通。向功德田供燈,驅走外在的黑暗,內心的暗障便會消除,令你獲得分辨善惡的智慧,以及了悟世俗諦等的慧根。此外,未脫輪回之際,不論你身處何方,不分晝夜都有光明。日間你見到陽光,夜間有月光和電燈照明。看東西清清楚楚,都是往昔供燈的善果。有些人很多個月,日日夜夜都活在黑暗之中,這是因為沒有積集供燈的善因。供燈的另一種利益,是你會獲得許多受用,投生上三道,以及成就正等覺位。

不管供飲用水、濯足水、花、燃香、燈明、塗香、飲食、音樂,基本上都有以上十種利益,只是當中有少許差別。每次誦「阿甘、叭登、布啤、都啤……」時,都應憶念獻上每一種意變的八供和曼達供,都能帶來以上十種利益,積集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議。

在《大悲蓮華經》中,佛說:「除向真佛、舍利和佛塔作供外,即使只是念起〔佛〕這個名字,然後作供,也會成為正等正覺之因。」

由此可見,供佛的每一樣供品,都能令你成就覺位。在《觀自在菩薩經》中,佛說:「向殊勝的福田積集功德,儘管只是追求今生的快樂,把功德回向現世的利益……」,例如說:『願以此功德,成就現世安樂,切勿令我開悟』,「……但在毫無選擇餘地之下,那些功德定會成為覺悟之因。正如農夫一旦播種,只要因緣條件成熟,即使他不斷祈求〔種子不要發芽〕,種子仍會不斷成長。向佛陀這最殊勝的福田獻供,情況也是一樣。」

我們修自灌頂儀軌時,大部分時間都在獻供,要供的東西多得不可勝數。供完一組供品,跟著又要供這位佛、那位菩薩,供個不停。如果這是無關重要,金剛總持、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諸位傳承上師,也不會在儀軌加入這個環節。他們不是不知怎打發時間才這樣做的。我沒去想供養的利益時,不禁疑惑:『為什麼要供那麼多東西?為什麼不一開始便自灌頂?』其實,這是佛陀善巧方便之道,因為累積功德不可或缺。積集資糧是儀軌中經常強調的一點。我們一方面須盡力陳設實質的供品,另一方面要把供品幻化成無窮無盡。

在行為上如理依師方面,包括向上師求法、侍奉上師和供養資具。《善說精髓》便提到替上師抹身和按摩,以及向上師供水等行持。三者之中,物質供養雖然是最不重要的,但應盡可能呈奉品質最佳的供品。我提出這一點好象有點奇怪,但我認為知道一下也是好的。上師瑜伽已涵蓋一切法門,包括儀軌中所作的諸種供養。如法依止上師,利益比修習其他法門更為廣大,因此在《上師會供》中,道次第的禪修以「最勝福田上師前」一句為首。我已解釋「上師」的含意。「福田」指殊勝的功德田,而令我們可迅速圓滿積集至廣大功德的「最勝福田」,便是我們的上師,這又視乎你有否在以上三方面如理依師。觀想向上師獻浴,便可替代實際侍奉上師。

初地菩薩能化現一百副身體作禮拜,積資懺罪。二地菩薩甚至能化現一千副身體。菩薩品位愈高,神通力愈大。我記得不大清楚,好象九地和十地菩薩可化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身體,向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佛作供養,積集功德。不過,我們只得這副身體。它又是多麼脆弱,不像鐵石一樣堅固,而且不能久住。生命是多麼短暫,還有機會時,如不以現有的人身作七支供養,累積些微的功德和淨除蓋障,可說是愚癡得不可理喻。菩薩有那麼多的化身,而我們只得一副身體,因此必須加倍用功,精進修行。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宗喀巴大師說:「複應於此如經說雲。〔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大師是說,如有人以務農為業,有田有地,萬事俱備,卻不在適當的季節播種,人人都會說這是重大的損失。一年四季,每季都有適合種植的蔬菜和瓜果,不下種實在浪費得很。如世上有這樣的人,他便是個大笨蛋。同樣道理,功德是一切利樂的泉源。如不把握良機,在每日四座修行,以至任何時間,累積功德,真是愚癡無智。農田一年只可播四次種,或者只是兩次,僅此而已。獲得修成之前,又不能再種其他東西。不過,功德田則不同,每一分鐘、每一秒,每一日,你都可恒常不斷積集資糧。還有機會時,不好好把握,可說是十分可惜。只是浪費一小時、一分鐘,也是愚不可及,損失慘重。大師要表達的,便是這個道理。

明白到大師的一番話,便會發現一日二十四小時,你都有無可比擬的良機和自由,以身語意三門積集樂因,更是沒有人可阻止你的!瞭解這一點很有幫助。具備這樣的善緣,根本沒有理由感到沮喪,問題只是自己沒善用現有的機遇修行。

帕邦嘉寧波車說:『我們需不斷積資懺罪,直至成就覺位。身為初學者,應用盡畢生的精力,累積功德,淨除罪障。』寧波車續說:『打座觀修和積資懺罪之間,重點應放在後者。』迦當派賈宇哇格西在道次第教法中,更指出:『如積資懺罪,祈請道次第傳承上師,並按道次第修心,證量便會不期而至。即使你以為用上一百劫,也不會有成就,但在十年內、七年內、三年內、甚至一個月內、一個星期內,都有可能引生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的體驗。』迦當派的格西一生專注修行,對於修行的善巧之道,瞭若指掌,以上便是賈宇哇格西的經驗之談。

你可能覺得,自己作惡多端,煩惱熾盛,思緒散亂,連一分鐘也不能集中精神,又怎可在這一生中成為菩薩?連想也不會想自己可以做到。不過,如你聽從宗喀巴大師的教導,像迦當派格西和傳承上師一樣修道次第,這的確是有可能的。諸位大德的生平事蹟,已說明他們怎樣修道次第,如何窮盡一生修前行法,淨除蓋障,積集功德,矢志修心。此外,更載有他們依照實修經驗給予的開示。這些都是修行的基礎。除打座以外,在休息時間也要不斷保持正念,觀察自己身語意的舉動,令三門契合上師瑜伽,或觀修出離心、菩提心、緣起性空之理。這樣甚至世俗事務,都會轉化成積資懺罪的行持。

帕邦嘉寧波車指出,有些人以為做了十萬次大禮拜、十萬次曼達供等加行法,便可安枕無憂,悠哉遊哉,像是一個人辛勞了一整天,身心俱疲,於是大肆休息一番。這樣悠悠忽忽,只會令你一事無成。儘管你完成了若干數目的加行法,但如不持續積資懺罪,懶懶散散,最終只會停滯不前。寧波車跟著說道:『如你是真的在累積功德,懺悔惡作,便無需勞累身心,擔憂累積不夠十萬次的數目。』數目並不是最重要的。如修得善巧,便能累積大量功德,淨除許多蓋障,奠定取得證量的基礎,而證量便會自然而至。儘管你做不夠十萬次,但證量仍會在你心內萌生。

不是說你做了十萬次、二十萬次、三十萬次、四十萬次加行法,便無需繼續修行,也不代表你再沒有任何蓋障。如果是這樣,一旦你完成十萬次加行法,便會蓋障盡除,成就正等正覺。只需少許功夫,便可成佛作祖。這並不是計算次數的目的。帕邦嘉寧波車說,這是為了隨喜自己的善行,令自己的功德增長,其他人也會為你感到高興。這便是隨喜的法門,可令功德大大增加。

如真的想獲得快樂,事事順利,便必須盡己所能,上供三寶,下濟眾生,積集功德。由於惡業是安樂的障礙,會令善果無從成熟。為此,你必須懺悔惡行,不然就像想從牛角擠出奶,或者想從沙榨出油一樣,肯定是徒勞無功!你雖然是多麼渴求快樂和成就,但從不想快樂從何而來,也不會為獲取快樂而努力,不會累積功德,締造安樂的善因。我們又誦經,又身處佛法流傳的地方,但總是妙想天開,期望不勞而獲,快樂自然而至,不去懺悔罪障,卻妄想惡事永不降臨。

此外,我們每當遇上惡事,受到指責,總在說別人不是。從不想自己曾經作惡,令自己功敗垂成,更不會懺悔以往的惡業,淨除正在成熟的惡報,反而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一再累積不可勝數的惡因。正因為這個緣故,惡事便接踵而來。只要我們一日不停止作惡,為自己製造麻煩,不懺清以往所作的惡業,便會不斷飽受困苦折騰,無從獲得現前和究竟的快樂,惡事更永無休止。我們只能不斷抱怨、忿怒、嫉妒,生起邪見。不但這一生是這樣子,來生也依舊是一樣。儘管再生而為人,仍會過著同樣的生活,如是者迴圈不息,輪回的苦痛便沒有終結。即使我們有機會掙脫這樣的困局,但實際上自己所做的一切,卻令自己永無出期,萬劫不復。

要扭轉逆境,止息惡緣,滿足所願,唯一的辦法是令心向善,對三寶萌生信心,對眾生慈悲為懷。不論生活中的境遇是好是壞,都必須深信因果。不然的話,學法和聞法便只是為了向別人講授,自己卻毫無受用。佛法和你之間便出現很大的鴻溝。正如迦當派格西說:『佛法和你之間的空隙,幾乎可以容得下一個人!』換言之,佛法沒有觸動到你的心,跟你的心相距很遠。

如在日常生活中實修道次第,例如思惟業果法則,這樣不論境況是好是壞,是喜是悲,都成為一番道次第的開示。你會更深信因果,更熱衷於修行。你不想受苦的願求,會迫使你追尋痛苦從何而來。你會發現息滅苦因,才能帶來究竟的安樂。你見到斷除業力煩惱的契機,便推使你踏上修行之道。由此可見,患病等違緣障礙,都在向你宣說四聖諦的道理。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源自業力煩惱引生的五蘊。我們都不想承受輪回中種種痛苦,而這些困難正推動你掙脫六道的束縛,但你必須首先捨棄對今生的貪著。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思惟依止上師、暇滿人身(即暇滿人身的三大義利,以及再得人身的困難之處)、死無常、三惡道苦、皈依和業果等下士道的教法。

你歷經的種種艱困,也在驅使你為眾生拔苦予樂。正如你不想面對困難,不願承受些微的痛苦,眾生也有著相同的願望。他們也希望遠離一切憂悲苦惱,獲得現前和究竟的安樂,但可惜事與願違。他們的命途上荊棘滿布,縱然是多麼渴求快樂,但快樂總是遙不可及。這樣會令你想為眾生做點事情,把他們的痛苦消滅,引領他們臻至正等覺位,進而令你生起圓滿佛果的念頭。

為此,如你每次遇到困難,都把問題歸咎別人,認為自己毫無過失,便顯示出你沒有用心思惟道次第,特別是業果法則。這也證明瞭你仍未對業果產生信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