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聖典,其經所蘊涵的圓滿義理,皆是佛陀海印三昧中所炳現的自證境界,決非小乘根機之人所能信受理解。而<十地品>則是《華嚴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品,其於佛一代時教中的地位如何?下面將逐一來探討。

 <十地品>的佛教地位
 
《華嚴經.十地品》的內容主要在說明登地菩薩修行菩薩道的十個階位,從最初的歡喜地一直到第十法雲地,於此十地中詳細闡明菩薩如何修因趣果,分證菩提,如何實踐十度,成就三學,經中說得相當清楚分明,次序井然,所以這十個階位,不祇是菩薩道通前徹後的中心幹道,同時也是趣證佛果菩提的要階。
然非僅如此,此<十地品>中所說,菩薩於十地中順其階位所修行的法門教義等,亦可說是將佛陀說法的一代教綱,悉皆濃縮統攝於此品經中,故於其他的經典中較少見到此種殊勝的情形,因通常經典,大致上不是單說空,就是但說有,或唯說中道;或偏於戒學,或偏於定學,或偏於慧學,而<十地品>不祇無此缺失,且將佛陀一代時教中,菩薩於菩提道所必須修學的一切教綱,悉皆網羅統攝無遺,這正是<十地品>獨特之處,故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九說「此十地通攝五乘」,1即是在說明十地所攝的菩薩法周全圓滿,由此足見<十地品>的重要地位和其權威性。

另外,菩薩由於在此十地中,修行戒定慧三學及圓滿十波羅蜜等諸菩薩行後,即具足福德智慧,乃至最後圓證佛果菩提。故<十地品>初歡喜地的經文中說: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此正說明佛的一代時教中,乃是以十地為大小乘佛教的中心,而大乘佛教修行者-菩薩,必須徹底去修滿十地的菩薩行,才能證得一切智慧,由此可知,菩薩不歷經十地是無法成佛。
  另外,《六十華嚴》卷二十三的<十地品>,及羅什譯的《十住經》卷一,和世親造.菩提流支譯的《十地經論》卷一中,也皆有相同的主張,其經文說:
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

這幾種譯本所說的和前面引《八十華嚴.十地品》經文所說的,可看出是文異義同,皆同樣主張十地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修大乘菩薩行的菩薩,須十地徹底修圓滿,方能證得一切智慧及福德,唯有福慧圓滿具足,方能成就佛道。
 
因此可知十地在佛法中的重要地位,更因此明白詮釋十地菩薩法之《十地(品)經》的重要性及權威性,無怪古今中外的佛教祖師和學者,皆極努力在為這部大乘佛教最富權威的經典做傳譯和弘揚的工作。

所以根據資料顯示,目前這部《十地(品)經》除了有多種的梵語寫本及版本外,又有漢、藏、蒙、滿、日等各種譯本6,而漢譯本中,除了晉、唐二譯的《華嚴經.十地品》外,又有三種別行譯本,即西
釋慈汶論作


晉竺法護譯的《漸備一切智德經》、姚秦鳩摩羅什譯的《十住經》、及唐朝尸羅達摩譯的《十地經》。另外,由於《十地經論》中所依據的經文是完整的《十地經》,所以應該可視為是《十地經》的另一種別行譯本。

由上面這些頻繁的傳譯實況,可知《十地經》是何等受佛教界及佛教學者所重視。

然而既知《十地(品)經》一直被佛教界及佛教學者認為是大乘佛教重要的典籍。
摘錄《華嚴經.十地品》的地位與弘傳
相關文章:
【No301】學佛真的很難 changchihchun 緣氣:(5861)
【No300】諸行無常 鄔金依喜 緣氣:(7928)
【No299】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釋法尊撰 緣氣:(4597)
【No288】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 張瑞良 緣氣:(8367)
【No287】「雙運論」&「次第論」 王堯論作 緣氣:(7802)
【No286】聖道三要 尊貴 達賴喇嘛 緣氣:(5311)
【No285】大圓滿傳承表 david 緣氣:(7704)
【No284】《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五〉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6569)
【No283】《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四〉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54596)
【No282】《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三〉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5807)
【No281】《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二〉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4212)
【No280】《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一〉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1098)
【No279】金剛薩埵法門介紹 Jonerson 緣氣:(8808)
【No278】密勒日巴中陰開示 祝務耕 緣氣:(5484)
【No277】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陳英善論作 緣氣:(4471)
【No276】智者與法藏圓頓研究 郭朝順論作 緣氣:(5250)
【No275】天台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 王寶珍論作 緣氣:(4739)
【No274】天台觀不可思議境 林建強論作 緣氣:(5371)
【No273】 智覬「摩訶止觀」之研究 古天英論作 緣氣:(5700)
【No272】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 黃雪梅論作 緣氣:(5231)
【No271】慧能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 陳平坤論作 緣氣:(5316)
【No270】《妙法蓮華經》「十如是」 黃國清論作 緣氣:(5345)
【No269】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 陳玉美論作 緣氣:(5413)
【No268】智顗醫學之研究 黃柏源 論作 緣氣:(5203)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5534)
【No266】四諦研究 聶秀藻論作 緣氣:(5261)
【No265】 天台法華三昧 韓子峰論作 緣氣:(4732)
【No264】清辨二諦研究 曹志成論作 緣氣:(4895)
【No263】智者大師教觀研究 林志欽論作 緣氣:(4517)
【No262】唯識三性&二諦 蔡伯郎論作 緣氣:(5089)
【No261】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林明莉 論作 緣氣:(4570)
【No260】《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 陳世賢論作 緣氣:(5126)
【No259】 龍樹認識論 游祥洲論作 緣氣:(4883)
【No258】龍樹中道緣起 劉英孝論作 緣氣:(5184)
【No257】龍樹中論八不思想 陳學仁 緣氣:(7701)
【No256】宗喀巴菩薩戒研究 王惠雯 緣氣:(8963)
【No255】無我與解脫 簡淑雯 論作 緣氣:(4627)
【No254】天台懺法 蕭麗芬論作 緣氣:(4501)
【No253】攝義論 陳水淵論作 緣氣:(5142)
【No262】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 曾淑娟論作 緣氣:(5629)
【No261】中論論證方法 楊滿堂論作 緣氣:(7224)
【No260】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 黃靖芠論作 緣氣:(4846)
【No259】《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 簡秀娥 緣氣:(9268)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8191)
【No257】現代禪創始人談 古月胡 緣氣:(4607)
【No256】四法寶鬘 談錫永論作 緣氣:(5112)
【No255】大圓滿教義中原史 A. W. Barber 緣氣:(6984)
【No254】解脫道要義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5159)
【No253】方便道修持次第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4623)
【No252】僧叡「禪」「智」雙運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051)
【No251】戒律 釋果徹論作 緣氣:(4721)
【No250】禪法修行 釋果徹論作 緣氣:(5083)
【No249】藏密修行 藏密修行 緣氣:(6290)
【No248】西藏大手印 [下] :林崇安 緣氣:(8949)
【No247】西藏大手印 林崇安教授 緣氣:(8783)
【No246】喜金剛壇城 讀書人 緣氣:(9501)
【No245】清靜自己的方法--百字明咒 尊貴 貝瑪南傑論作 緣氣:(12563)
【NO244】菩薩﹝三﹞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109)
【No243】菩薩﹝二﹞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4492)
【No242】菩薩﹝一﹞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4945)
【No241】修心所成之量 貢噶旺秋 口述 緣氣:(8223)
【No240】正修菩提心 ﹝下﹞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9348)
【No239】正修菩提心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8968)
【No238】菩提道次第略論﹝下﹞ 法尊法師 緣氣:(10003)
【No237】菩提道次第略論(中─2) 法尊法師 緣氣:(15609)
【No236】菩提道次第略論(中─1 ) 法尊法師 緣氣:(12013)
【No235】菩提道次第略論(上) 法尊法師 緣氣:(12714)
【No234】現觀莊嚴論內涵﹝下﹞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4727)
【NO233】現觀莊嚴論內涵﹝上﹞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020)
【No232】現觀莊嚴論 陳玉蛟教授 緣氣:(5134)
【No231】四百論大義 釋見愷論作 緣氣:(4696)
【No230】四百論 釋見愷論作 緣氣:(4782)
【No229】菩提道燈論 阿底峽尊者造 緣氣:(5097)
【No228】達賴喇嘛全球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喇嘛演講 :michael chen 緣氣:(4954)
【No227】七十空性論 龍樹菩薩造 緣氣:(9400)
【No226】十善業道是菩薩戒根本 聖嚴法師 緣氣:(8377)
【No225】菩薩戒重點 聖嚴法師 緣氣:(8544)
【No224】心所是戒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4692)
【No223】寶性論 釋恒清教授論作 緣氣:(5580)
【No222】佛性&佛性自體相意義 釋恒清 緣氣:(7740)
【No221】佛性論意趣 釋恒清 緣氣:(8136)
【No220】解深密經疏 楊白衣教授論作 緣氣:(4866)
【No219】羅什法身析論 ﹝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168)
【No218】羅什法身析論 ﹝上﹞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069)
【No217】鳩摩羅什涅槃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079)
【No216】鳩摩羅什實相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200)
【No215】鳩摩羅什禪觀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888)
【No214】鳩摩羅什之空觀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4699)
【No213】鳩摩羅什大乘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4725)
【No212】宗喀巴中觀不共勝法 王堯教授 緣氣:(8809)
【No211】龍樹「緣起」解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617)
【No210】從法華到淨土 安愚論作 緣氣:(4547)
【No209】貫通顯密 陳玉蛟 緣氣:(8471)
【No208】菩薩戒學以無著為主寂天為輔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8634)
【No207】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功德利益 創古仁波切 緣氣:(9325)
【No206】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9592)
【No205】四臂白觀音法儀軌 尊貴 創古仁波切講授 緣氣:(5443)
【No204】六字大明咒利益功德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9988)
【No203】菩提道次廣論造作翻譯內容題解﹝下﹞ :法尊法師 講論 緣氣:(9419)
【No202】菩提道次第廣論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法尊法師 緣氣:(8432)
【No201】吉藏心性說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5208)
【No200】吉藏「中道」觀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4719)
【No199】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下﹞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052)
【No198】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上﹞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051)
【No197】觀音菩薩含義與系統 巴宙教授論作 緣氣:(5544)
【No196】涅槃定義〈下〉〈佛性定義〉 張曼濤 緣氣:(7930)
【No195】涅槃定義﹝中﹞〈解脫大意〉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320)
【No194】涅槃定義﹝上﹞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4792)
【No193】涅槃思想﹝二﹞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3907)
【No192】涅槃思想﹝一﹞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3998)
【No191】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下﹞ 張福成 緣氣:(8425)
【No190】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上﹞ 張福成教授 緣氣:(8560)
【No189】大乘資糧的涵攝--顯密融貫 張福成教授論作 緣氣:(9305)
【No188】壇經自性觀念的探索 李昌頤論作 緣氣:(3947)
【No187】心淨則佛土淨 釋惠敏教授論作 緣氣:(6816)
【No186】《維摩詰經》之心淨則佛土淨─釋惠敏教授 釋惠敏教授 緣氣:(8855)
【No185】三十七菩提分法的特色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4825)
【No184】大乘佛教菩薩觀念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4988)
【No183】大智度論大乘十地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5200)
【No182】大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3982)
【No181】二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4490)
【No180】無我定義 釋海實 緣氣:(4060)
【No179】中論破四緣觀法 釋圓智 作 緣氣:(7369)
【No178】《中論》<觀因緣品〉四門不生觀 釋圓智 作 緣氣:(11630)
【No177】法空的義涵 釋圓智 作 緣氣:(4779)
【No176】四無量法門重要性 釋開仁 論作 緣氣:(4612)
【No175】四無量心修行次第﹝巴利語系統傳承﹞ 釋開仁 論作 緣氣:(5597)
【No174】四無量心之方法次第﹝漢文系統的傳承﹞ 釋開仁論作 緣氣:(4895)
【No173】念佛色身三昧殊勝原因 釋果化 緣氣:(7329)
【No.172】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下﹞ 釋果化論作 緣氣:(4896)
【No.171】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上﹞ 釋果化論作 緣氣:(4730)
【No.170】格魯派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8536)
【No.169】藏地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177)
【No.168】漢地佛性論特別經據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086)
【No.167】三中論與佛陀之本懷 李志夫教授 緣氣:(8010)
【No.166】佛陀緣起理事本懷 李志夫教授論作 緣氣:(4041)
【No.165】十種直心持戒 釋慈汶 論作 緣氣:(4687)
【No.163】『阿含』──空與解脫道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9098)
無量【No.162】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6768)
空與心解脫【NO.161】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6533)
大乘五蘊論 【No.160】 電子大藏經 緣氣:(4244)

上一篇(【No.165】十種直心) 回目錄 下一篇(【No.163】『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