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6 08:15:07

喇嘛網 日期:2010/03/26 08:13:18   編輯部 報導

 談皈依

 

堪布卡塔仁波切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處於六道輪回中。如果我們生於舒適環境並具備健全心理,這是由於前世累積功德;如果我們遭受痛苦,這是由於前世累積惡業。無論是何種情況,我們都尚未達到最後究竟及絕對本體,原因是我們缺乏正確的皈依基礎。


  一般人,尤其是現代西方人,初聞諸佛菩薩名號而陷入自我疑惑時,他們可能感覺有一條大鴻溝隔開他們與已開悟眾生,以為平凡眾生是不可能開悟的。事實上,開悟者曾經像我們一樣――受情緒所支配,他們能夠達成開悟,是因為修道之初皈依三寶――佛、法、僧。


  所有佛教的宗派都有皈依,由一位心靈上師在正式儀式中授與的。本質上,皈依是尊敬和信賴佛、法、僧的一種表達――佛陀即淨化和圓滿,佛法是引導開悟的教義,以及尊貴的僧伽、菩薩們。佛法透過僧伽(菩薩們)得以繼續弘揚。


  皈依佛,是承認自己的潛能可以體驗開悟的境界;皈依法,是承認由於自己倚賴拙劣方法來處置自己的困惑,迄今仍困在期望和恐懼的迴圈中;皈依僧,是承認信賴法侶(上師)之指導、鼓舞、開示的重要,原因是:若和保持原始純淨之佛陀教示的相續傳承失去聯絡,這個人在修道過程中就無法進步。


  皈依的三寶中,唯有被認定是究竟的皈依,我們可用病人尋求治療法的例子來瞭解,即使是生病,他或她仍可能痊癒,皈依就像吃藥,皈依就像遵照醫師的指示。一旦他被治癒,就不再需要任何藥物或醫學院療。同樣的,一個人若成佛了,就不再需要皈依了。
  不論我們是在最初皈依儀式下、或每天修持時間開始來皈依的,在大乘傳承中,我們持著一份大願心皈依,以期奮鬥到底直到開悟,且要奉獻己力以助所有眾生無一例外均達究竟開悟,這是菩薩無條件的悲願。皈依時,如果發心革除惡習,並且產生為眾生著想的積極態度,那麼不論我們的習氣多重,這悲願終將領導我們到達開悟的境界。
  依照金剛乘(密宗),皈依物件有六個,除了佛、法、僧外,行者尚得皈依三根本:上師、本尊、勇父空行及護法。上師是加持的根本,三寶的化身,尤其是佛陀的化身。本尊是諸佛的示現,以不同的形相具體地顯現佛性,以便行者能按照自己的根器去修持,而行者修持其身、口、意與本尊之身、口、意契合時,便顯示本具的佛性。因此,本尊是成就的根本。而勇父、空行母和護法是覺悟的眾生,他們藉四種佛行實踐以去除業障,這四種佛行是息、增、懷、誅,因此。他們被稱為佛行的根本,以使佛法得以傳揚延續。
  皈依的六個物件中,上師是最重要的。佛陀在世時,曾預言於未來末法時代,佛陀將化身為上師形相示現給需要他的指引保護的眾生,因而,如果我們視上師為佛陀,便可體驗到同沾佛陀化身的法露。
  上師通常是指已開悟的師父,他已完成廣泛的訓練,已達到心靈體悟的高層次,且依照一套有根本、完整的傳承來傳法。西藏的上師能以大智慧、大悲心無猶豫無差別地對待眾生,通常被冠稱仁波切,意指至高至尊
  一般人不一定明白師徒關係的本質,因此,來瞭解為什麼上師是必要的?瞭解弟子對師父的職責為何?是很重要的。縱使我們有與生俱來的聰慧且能接觸佛法,但是缺少上師的引導,我們仍然很難在修道上有所突破。這未開悟之心智尚被無始以來累積的習氣衝動指使著,若無上師超凡的洞察力和引導,是很難克服的。上師的寬大與悲心,給我們一個機會、改變觀察有情世界的習慣性方式。在上師完全無私中,我們找到一面觀察真我的鏡子,如果我們瞭解這情況,學習如何對治,那麼我們的修持就更有效益了。


  因為師徒關係的特質,以虔誠態度來對待上師是極重要的。傳統上,經過一段相互考驗時期,師徒關係形成,並在修道的階段一直持續著。修持方法中的智慧與熟練,上師能夠洞悉這位元弟子的需要與能力,然後教了正確的靜坐修持。當弟子有了進展時,上師便給予各種金剛乘修持的灌頂,經由這些直接傳承的加持,使觀想者能成功地修持。密乘修持是相當深奧、精妙,如果正確地修行,便能即身成就,若是修持不正確——由於錯誤的動機、瞭解或行為,就會導致更大的困惑和苦難,因此,眾生想直接修持達到開悟,那麼一位上師的個別指導是絕對必要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