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4 08:36:13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九
卷之十九
~P 1269
酉二、釋勝義諦分三 戌一、釋勝義與諦字義 戌二、釋勝義諦相 戌三、釋勝義
之差別。
戌三、釋勝義之差別
「勝義諦差別,入中論釋說,空性,廣分為十六空性,中分為有性、無性、自
性、他性四種空性,略分為人法二無我。餘論有說二種者,謂真勝義與順勝義。中
觀明論雲:『此無生理順勝義故,名為勝義,然非真實。真實勝義超出一切戲論故
。』中觀莊嚴論雲:『由順勝義故,此名為勝義,真實勝義諦,離一切戲論。』二
諦論亦如是說。二諦自釋與莊嚴論亦說,破勝義生名為世俗。昔諸先覺解釋彼義,
多分是否異門二種勝義,說於色等破勝義生所顯空性,為異門勝義。此乃假名勝義
,實是世俗。說非異門勝義,非所知攝,任何覺慧皆不能緣也,此非彼諸論義。當
作是釋,雖真實勝義是法性境,然亦多說理智心名勝義者。如二諦論雲:『由無欺
誑故,正理名勝義。』中觀明論雲:『言勝義無生等,當如是許。由正聞思修所成
諸慧,一切皆是無倒心故,同名勝義。是此(心)之勝義故。』理智有二謂聖根本
無分別智,與依正因量度真實之有分別理智等。分別熾然論說,勝義中有無分別智
~P 1270
與隨順慧二種之意趣,與中觀明論說二種勝義之意趣相同。故解二種勝義,不約心
說,唯約境勝義說,非是論義。其中初者,能於自境頓斷實有與二相戲論,是真勝
義。經說超過一切戲論,義亦指此。第二,雖於自境能滅實有戲論,而不能滅二相
戲論。由與出世勝義行相相順,故名隨順勝義。於色等法破勝義生等之境勝義,亦
可作二種解釋,謂空性境于無分別理智之前,是離二種戲論之真勝義,於有分別理
智之前,則僅離一分戲論,故非離二種戲論之真勝義,非說非真勝義諦也。以是實
空,除於少分慧前能離一切二相戲論外,多不能離一切二相戲論。有說,凡勝義諦
,須離一切二相戲論,非論義也。理成如幻派說,五蘊事與實空相,二事合聚,唯
理智比量所成立義為勝義諦者,亦是隨順勝義,非勝義諦。其以離實有一異相,成
立芽等無實相,於有無實有未斷疑之智者,不能成立彼義,於已斷疑者前,彼因亦
不成正因。中觀明論說:離一異之因法,俱屬但遮。(但遮─僅遮而不表。)說非
一異及無一異。任以何作因皆同者,勿作非遮解。由彼論舉喻即可了知。故彼定非
靜命父子與獅子賢論師所許也。於所現事破戲論中有遮表二義,任何大中觀師,亦
~P 1271
不許唯比量,所量之表義為勝義諦,菩提道廣論中說此等建立時,由此道理,亦應
詳知。
二諦論自釋說,破生等為隨順勝義之後,又雲:『由餘亦執真實。唯字即是攝
義。若以正理觀察,則為世俗。何以故?所遮若非有,遮亦真實無。』此說餘唯識
宗於所遮事,遮遣法我計彼滅空為真實有。自宗則說由無所遮法我,故遮彼之滅亦
非真實。故論說破勝義生等為世俗者,亦是世俗有義,非說是世俗諦。彼釋敘外難
雲:『如真實生等,有法現時即便不現,是倒世俗。則破真實生等,亦成倒世俗,
以所遮有法現時彼即不現也。』次答雲:非即不現,以與有法體無異故。此說如青
色現時,彼之實空亦顯現者,非說無實之但遮,眼等識亦能見,是約非遮而說。此
雖實是世俗,其但遮實有之空性為勝義諦,亦無相違也。中觀莊嚴論雲:『雖遮勝
義生等是正世俗,由與勝義相順,故名勝義。』真勝義者,遍離有性無性等一切戲
論網。此戲論網,如二諦論自釋雲:『是故此非空,非不空(非)有無,非生非不
生,佛作如是說。』又雲:『何以故此無戲論,以真實義遍離一切分別之網,此說
分別網為戲論網。此於現證真實義之智前乃滅,故此是真勝義。其未能如是之理智
~P 1272
及境,則僅隨順前者,如前已說。又破真實生等,有能破之理智,與彼所量之二事
。說為正世俗攝之理,亦應於彼上了知。上說離二諦戲論網之理,是多處所共需者
也。』」
如入中論釋雲:「佛為解脫諸有情,說有人法二無我,又隨開為多種空,其遮
實有則為一。」「彼論釋說空性,廣分為十六空性,中分為有性、無性、自性、他
性四種空性,略為人法二無我。」入中論分空性差別,乃根據般若經。經中尚有二
十空、十六空等多種分別。皆依有法差別而立多名。亦如說金瓶有金瓶之虛空,銀
瓶有銀瓶之虛空,雖同是一無礙之空,而所依瓶有多種,說空亦有多種。外空者,
謂外色等諸法,無實有成就。內空者,謂內識等無實有成就。內外空者,謂諸根無
實有成就。空空者,謂于空性計為實有自性,破除此執即稱空空。大空者,謂器世
間無實有自性成就。無始空者,謂于生死輪回計有自性之執,空後之所顯,亦稱為
無際空。然此皆就共通而說,若就各別有情言,則生死雖無始而有終者。無失空,
又稱散空,謂執大乘道實有自性,遮破此執,於大乘道不失,故稱無失空。入中論
說,外空,謂色等無實有成就,與前共通說同。而說內空,乃依諸根無自性成就。
~P 1273
內外空,乃依此內實有諸根,外實有諸色等境,並皆遮破,而立內外空。分二無我
、四空、十六空,乃中觀應成派之規矩。「餘論有說二種者,謂真勝義與順勝義。
」餘論指中觀自續派教典,分真勝義與隨順勝義之二。「如中觀明論雲:『此無生
理(比量智境),順勝義故,名為勝義。然非真實勝義,勝義超出一切戲論。』」
中觀明論,或譯為中觀現見論,為蓮花戒師造。彼謂聖者等持無分別智,稱勝義。
比量智稱為隨順勝義。以比量智境雖是勝義無生,然非真實勝義。以與空性等持境
相隨順故,說名為勝義。真實勝義,謂根本智超出實有及二現之戲論故。「中觀莊
嚴論雲:『由順義故(順根本智境),此名為勝義(比量智境)。真實勝義諦,離
一切戲論。』」中觀莊嚴論,為靜命大論師造。順勝義,謂與根本智相順。「二諦
論中亦如是說。二諦論自釋與莊嚴論,皆說破勝義生等名為世俗。」二諦論,智藏
造,自續教典,系就其有而說為世俗。非以遮破生住異滅等為因,而說為世俗。因
自續派有如是分別,「故過去藏中人士多有誤解彼義,而分為異門與非異門二種勝
義。于色等(諸法)破勝義生所顯空性,為異門勝義。此乃假名勝義,實是世俗。
其說非異門勝義,非所知攝。任何覺慧皆不能緣。」此乃藏中人士誤解自續派教義
~P 1274
如是。彼謂異門勝義者,即指隨順勝義。以隨順勝義實是世俗。例如呼犬為獅子,
乃假名為獅,非真獅也。必真獅乃可稱為合相獅子。其謂非異門勝義,乃真勝義。
任何亦不能緣者,謂任何心皆不能就境作用,故許為非所知攝。此由彼等誤解離戲
論之文,以為無論凡聖之心,皆不能行於此境。由是引起一般人士,多說空性境為
回絕言思。大都由誤解中觀莊嚴論與中觀明論而受其影響,以不解何者為戲論故。
「此非彼論義,當作如是釋,於法性境雖應名作勝義,然於有境之理智,亦多有說
彼為勝義者。」此宗喀大師特為明示糾正解釋之辭。「如二諦論雲:『無惑之智即
勝義。』」此謂於法性境不顛倒者,名為勝義。「中觀明論雲:『言勝義無生等,
當如是許,由正聞思修而生之一切智,非顛倒之有境,故應名勝義,以此義是最勝
故。』」義既非倒,故沿境之名而說有境為勝義。在造論者之意,謂非凡見勝義二
字,以為即是空性。有多種教典所說勝義,皆是指慧言,是應了知。「理智有二,
謂聖根本無分別智,與依正因相而見空性之有分別智。」此為宗喀大師再加解釋之
辭。謂前者乃通達空性之現量,後者乃達空性之比量智。雲依正因相者,謂依緣起
~P 1275
因通達空性理,及依比量智之所得,如見煙因相,而比知有火是。「分別熾燃論說
,勝義中具有無分別智與隨順彼之智。與中觀明論說二種勝義之意趣相同。」分別
熾燃論(為清辨菩薩〔即倫敦傑〕所造),與中觀明論,二論之意,謂二無我,雖非
現量證得,然為比量所得,前者為根本智,後者為比量智。自續派說,根本智為真
勝義,後得智為隨順勝義。如就共通說,二智皆為有法,非真勝義諦。「故有解二
種勝義唯約境勝義說,不約心說,非是論義。」此明釋唯境上作勝義,非彼論義也
。過去藏中人士說,色等遮生住之空,乃異門勝義。真勝義非所智境,說為非異門
勝義。彼等自以為根據自續派,而不知中觀自續派於真勝義及隨順勝義,皆於境及
有境兩者之上安立。故說彼等非自續之教理,以與上引諸論相違故。「此中初者(
根本智),能於自境頓斷實有與二相戲論,是真勝義。經說,超過一切戲論,義即
指此。」此中初者之此字,即指分別熾燃論。初謂根本無分別智。以能斷諦實及二
現(境與有境)戲論,即真勝義。自境,謂境與有境二現,或世俗二現。其空性境
自性顯現,二現沉沒,境與有境成為一味,如水注水,實有顯現,亦複遮除盡淨,
所謂心行處滅,亦即此義。說此智慧為真勝義者,以登初地時,真證空性,安住空
~P 1276
性之情況,說為離諸戲論,以任何不起分別,此況形容之,而近世初業有情,乃執
此譬喻形容之詞,以為修法,實成大錯。不知修習乃以比量引生現量,彼以比量為
紆緩,直接取無分別之現量而修,遮諸境相及諸分別,住於空洞渺冥之中,如出神
然。混過半世,乃至一生,至為可憫。藏文「黑底瓦」,即出神意。如人乍聞大可
驚喜事,便一時出神,無所知覺。如此修法,縱使能遮破實執之空性,於有境中無
從顯現,如何能達勝義。凡夫于境起分別時,固多執實,然亦有不盡執實者。但彼
非認識應破分而不執實,彼不過如取土掩境,令其暫不顯現而已。如我執,在平時
不甚顯現,迨至苦樂增上時,即甚顯著。如乍聞人譽,則我慢不禁油而起。以故欲
斷除此執,不獨應成派應依次第而修,即在中觀自續派,亦須先修隨順勝義之比量
有分別智,以引生真勝義之無分別智。如前引中觀現見論說,於空性生起聞思修三
慧,于修慧中,又分有戲論與離戲論(境與有境,融為一味之二現沉沒。)二種,
依此次第,轉入離戲論時,方可稱為真勝義。經中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超
出一切戲論者,亦即指此。然此非共通之真勝義,乃對隨順勝義而言真勝義。「其
~P 1277
次者,雖於自境(比量智境)能滅實有戲論,而不能滅二相戲論。由與出世(聖者
無漏智)勝義行相相順故,名為隨順勝義。」此即前所說依因相而通達空性之有分
別智,亦能遮一切實有之相,不過尚有世俗顯現。以彼雖緣空性,二現尚未沉沒,
境與有境,不能融為一味。然已遮破實有盡淨,與根本無分別智相似,故稱為隨順
勝義。凡欲通達真實,須依聞所成慧,生思所成慧,又由思所成慧,生通達空性之
修所成慧,乃至真實通達空性之修所成慧。在資糧位時,分上中下三種。此時有聞
思所成二慧。然亦有未入資糧位即通達空性者,此處但就直入大乘有情而言。加行
位分四,有通達空性之修所成慧,明得、明增等四等持中,二現沉沒與否?依聲聞
地雲:「忍位時慧,有如二現沉沒之顯現,而非真正二現沉沒。」謂境與有境,不
見其為異,尚有世俗戲論,應安為隨順勝義。但此處異釋甚多,茲系依自所抉擇而
釋,應安立為隨順勝義。
複次,通達空性之比量智,「於色聲等法,或色受等蘊破勝義生等之境勝義,
境與有境,亦可作二種勝義解釋。謂空性境于無分別理智之前,是離二種戲論之真
勝義。于有分別理智之前,則僅離一分戲論,而非離二種戲論之真勝義,非是說非
~P 1278
真勝義諦也。」境勝義,謂境與有境。二種戲論,謂實有戲論及二現戲論。無漏智
之境,即空性。其說為真勝義者,以依有境之心,已離二種戲論而說。有分別智所
通達空性,僅離實有成就之一分戲論,尚非已俱離二種戲論之真勝義。就共通說,
雖是真勝義,就此間分別真實隨順而言,則非真勝義諦。以故有一分慧已離二相戲
論,有一分慧尚未離二相戲論。「以是於實有成就空,除少分能離二相戲論外,多
分未離二相戲論。有說凡勝義諦皆須離二相戲論者,非此論之義也。」以通達空性
之比量智所見空性境,雖是勝義,尚未離二相戲論故。依比量智之有境,未離二相
戲論,故說其空性境未離二相戲論。若離開有境,僅留其境,說未離二相戲論,此
義尚不易安立。反復詳說此義者,為初業有情多執任何亦不分別方為勝義諦,以為
凡是分別,皆是實執。如是誤解,則入歧途。故說先由比量智,依正因相而見空性
,就應破分觀察一異,而加抉擇,得決定智。此即依因而通達空性之情狀。亦即前
說由正聞思修而通達空性之次第。若謂離此別有方便法門,則非餘之所知。總之先
多聞,何為實有成就,及實有成就如何而無之理。知實有境及實有執,如何虛妄之
梗概,即生聞慧之芽,由思令芽增長,由修令其開花結果,如是而已。中觀,昔在
~P 1279
印度分理成如幻及極無所住二派,為馬鳴菩薩所說。前者謂自續派,後者謂應成派
,原無不合。而藏中人士,則以許勝義諦現空雙聚,即理成如幻派,唯於現境能滅
戲論,即極無所住派,此則非理。凡中觀師,皆說現空雙合為世俗諦,非勝義諦。
靜命及蓮花戒論師,皆理成如幻派,亦皆不許現空雙聚為勝義諦。「理成如幻派,
說五蘊事(差別事)與實空相(差別法)二事合聚。唯由理智比量所成之義為勝義
者,亦是隨順勝義,非勝義諦。」彼說差別事(五蘊)及差別法(實空)二相雙聚
,唯由彼量理智所成之義(此乃專指通達空性之比量理智而言),此為通達蘊等無
實有自性成就之比量智所許。但自續派許蘊等與實空相合,為通達蘊等無實有自性
成就之比量智境:(1)及其所量(2)與其所成之義(3)此三義,皆為應成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