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7 00:26:57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我與空性

 

   作者:親慧

 

佛教是覺悟的宗教,那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到底是悟到什麼呢?吾人發現一些佛法較深入者,對「無我」與「空性」有些混淆,或許有人會問世尊在菩提樹下所悟到的,究竟是「無我法」還是「緣起法」呢?在觀念的差異,今將「無我」與「空性」略為說明,並提供少許淺見,與諸仁者參考。

 

「無我」是佛法的三法印之一,那就是所謂的「諸法無我」,而「無我」有兩種,那就是「人無我」與「法無我」。所謂「人無我」是指吾人之身心,知是四大五蘊的假合,它沒有永恆不變的個體存在,也就是說倘若離開四大五蘊就不能稱之為「人」。而「法無我」是指諸法皆由眾緣所生,同時也由因緣而滅,簡單的說:諸法皆是因緣而生滅的,在這緣起緣滅的諸法中,它沒有不變的體性,故稱為「法無我」。佛教中常言道:眾生皆有佛性。它指的是諸法的體性也是稱為「空性」。空性本來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墮入「有」的範疇,它須要實證方能了知,但它的特點在於藉不假修真,本自具足。若想要以「心」知即乖,更不能將「無心」會。妙就妙在此,然而體性本有空寂,體本不動,動即是用,體知道在用,體就是主人,而用不知道用,體就變成客。然而體用原一如,能離一切的知見解會和心識的分別。如《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說法本離一切的見聞覺知,執著見聞覺知是無明本。可見「空性」並非由修而成,它本自具足。

 

以上是吾人以「無我」與「空性」淺略說明兩者的不同點而已。前者于理能解,後者于證方知。「空性」是站在絕對的體性上來發揮,而「無我」是站在相對上來論說的,所以「無我」與「空性」就有顯然的差異了。

 

而「緣起」與「空性」有它的關係存在,緣起是指諸法皆因眾緣假會。同時也由因緣而滅,在這點不難理解,而難理解是空性不變的體性,這點非實證不可。倘若用腦筋去揣測皆無法了知。或許有人會應用一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來說明緣起法的「空性」,而不同處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是指緣起當體是空。「緣起」是用,「空性」是體,兩者不同的是「緣起」是生滅法,「空性」是絕對的體性來立論,這就是兩者之差別處。所以世尊在菩提樹下,所悟道的不是空中閃過的星星,也不是「無我」,更不是「緣起法」;而真正悟到的是「空性法」。所以在《大般涅槃經》雲:佛性長恒無有變異,無明複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這裏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性第一義是指「空性」,也就是所謂的「佛性」。「緣起」與「無我」並非究竟,勸諸位仁者,切莫只見「指」不見「月」。切記!切記!慎之!以上之淺略說明,願與大家共勉之。五明|佛學論文|因明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