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11 05:18:01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11 05:17:42   編輯部 報導

七十空性論 龍樹菩薩造 法尊法師譯  

敬禮曼殊室利智慧薩陲!
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
生、住、滅、有、無、劣、等、勝是等一切,佛唯依世間名言故說,非依真實。

問:如現說我等,此豈非有?後有無我慧轉,故定應有我。答:何以故?
無我非無我,非故無可說。一切所說法,性空如涅槃。

問:汝說一切諸法皆自性空者,為依國王教敕而說,為有通達一切法皆性空之正理耶?答:
一切法自性,于諸因緣中,若總若各別,無故說為空。
一切諸法之自性,于諸因緣中,或於因緣和合,或於隨一一法上,悉皆非有,故說一切諸法自性都空。

有故有不生,無故無不生,違故非有無,生無住滅無。
法若已有,則不從因生;已有,乃名有故。無,亦不從因生,以無故。有無相違亦不得生,不相順故。如有無相違,其非有非無又豈能生?是相違法故。生無故,住滅亦無。

問:佛說有三有為相,謂生住滅,又說生時有生,故有為法應有生?答:
已生則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時亦不生,即生未生故。
且已生則非所生,何以故?已生故。故已生者則非所生。又未生者亦非所生,何以故?尚未生故。諸未生者則非所生,離生作用、勢力,自體非有,故非所生。又正生時亦非所生,何以故?此即已生及未生故。若是已生、未生,仍如前說,非是所生;其已生者已生訖故非是所生,其未生者尚未生故,離生用故,無勢力故及無體故,非是所生。由離已生、未生,無別第三生時,故亦非所生。
複次;因不成故亦無生。何以故?

有果具果因,無果等非因,非有無相違。三世亦非理。
若有果者,具足果故說名為因。若無彼果,則同非因。若非有果非無果,則成相違,有無應不俱故。
又於三世因亦非理,何則?因若在前,因為誰因?因若在後,何用因為?若因果同時,此同時所生之因果,誰為誰因,誰是誰果?如是三世因亦非理。

問:有一、二、多等數,數應理故,非一切法皆空;若有諸法,此數乃有,故一切法非皆是空?答:
無一則無多,無多亦無一,以是一切法,緣起故無相。
若無一者則無有多,多若無者一亦非有,故諸法皆是緣起;以緣起故即為無相。

問:經中廣說緣起能有苦果,諸傳教者亦說一心中有及多心有。答:
緣起十二支,有苦即不生,于一心多心,是皆不應理。
經說十二緣起有苦果者,此即無生,以於一心中有、多心中有不應理故。何則?若一心者,則因果俱生;若多心者,則前支已滅,應非後支之因。俱非理故,緣起即無生也。何故無生?以諸緣起因無明生,佛說無明緣顛倒起,而彼顛倒自性空故。何以故?

非常非無常,亦非我無我,淨不淨苦樂,是故無顛倒。
言無常者,謂非有常;常若無者,即無能治之無常。餘三亦爾,故無顛倒。複次:

從倒生無明,倒無則不有,以無無明故,行無餘亦無。
若無四倒,則無從彼所生無明;無明無故,則不起諸行;余支亦爾。複次:

離行無無明,離無明無行,彼二互為因,是故無自性。
自若無自性,雲何能生他?以緣無性故,不能生於他。
若離諸行,無明則不生;若無無明,亦不生諸行。此二互為因生故,皆無自性。若自無自性,雲何能生他?是故自體不成之諸緣,非能生他。複次:

父子不相即,彼二亦非離,亦複非同時,有支亦如是。
父非是子,子亦非父,非相離而有,複非同時。如父子不成,十二緣起當知亦爾。複次:

夢境生苦樂,彼境亦非有,如是緣起法,所依緣亦無。
如夢境中實無依境所生之苦、樂,亦無彼所依境。如是因緣所生諸法及所依之緣,悉皆非有。問:

若諸法無性,應無勝劣等,及種種差別,亦無從因生。
是故汝說諸法皆無自性,不應正理。答:

有性不依他,不依雲何有?不成無自性,性應不可滅。
若謂諸法有自性者,應非依他之法。若謂雖不依他可有法者,故曰不依雲何有,謂不依他則不成法。若謂雖不依他亦成法者,則應不成無性;性若是有,應不滅壞,終不成無。

問:緣自性、他性、無性之心非無所依,故性不空。答:
自他性及滅,無中雲何有,故自性他性,性無性皆倒。
無者,謂非有義。於此無中,豈可說有自性、他性及以滅壞?是故自性、他性、有性、無性皆顛倒攝。問:

若諸法皆空,應無生無滅,以於性空中,何滅複何生。
若謂諸法皆自性空,則應無生無滅。汝說性空而有生滅,然於自性空中有何可滅及可生耶?

答:一切法皆唯是空,何以故?
生滅非同時。無滅則無生。應常有生滅。無生則無滅。
生滅非同時者,謂生滅不同時有。若謂唯有生者,破曰無滅則無生,謂無滅中生不應理,以無無常性則無有生故。又應常有生滅者,謂應常有生與無常性。
若謂無常性恒隨法轉,於生、住時不起作用,要至滅時方滅其法者,破曰無生則無滅。謂無生時滅亦非有。

若無滅,則無滅相之無常性,以無滅者,說是無常性不應理故。故唯應有滅也。
若謂即唯有滅。答:
無生時無滅,不從自他生,是故生非有,無生則無滅。
于無生時應無有滅。彼生非從自、他生,由此生非有。非有生者,即不生也。無生則無滅者,謂無生者則無彼生之滅,故彼滅即非有。複次:

有生性應常,無者定成斷,有生墮二失,是故不應許。
若有生性應墮常過,至無生時定有斷滅之失。以說有生性犯上二過,故不應許有彼生也。問:

相續故無過,法與因已滅。
生與滅是相續故,無有常斷二失,與因力已其法乃滅。答:

此如前不成,複有斷滅過。
生滅非同時,我前已說,故許相續,如前不成。又汝相續,亦應有斷滅失。問:

佛說涅槃道,見生滅非空。
由見生滅,佛說涅槃之道,非為空性故。答:

此二互違故,所見為顛倒。
此非見無生,是見生滅故。又見生與滅相違,見滅與生相違,彼生滅二相互違故,故見生滅知成錯亂。依生乃有滅,依滅乃有生,故唯是空。問:

若無有生滅,何滅名涅槃?
若無生滅,何所滅故而名涅槃?答:

自性無生滅,此豈非涅槃。
若性無生無滅,豈非即是涅槃耶!複次:
若滅應成斷,異此則成常,涅槃非有無,故無生與滅。
若謂滅是涅槃,則應成斷。若是不滅,則應成常。是故涅槃非有、無性,無生無滅是涅槃。

問:滅應是有,是常住故。答:
滅若常住者,離法亦應有。
若滅常住者,應離法有滅,複應無依,然此非理。複次:

離法此非有,離無法亦無。
若離法及無法,俱無有滅。雲何應知?

能相與所相,相待非自成,亦非輾轉成,未成不能成。
能相待所相而立,所相亦待能相而立,離此,不能自成。亦非輾轉成者,謂互不成。由此理故,能相、所相二俱不成。此自未成之能相所相,亦不能成諸法。
複次:
因果受受者,能見所見等,一切法准此,皆當如是說。

問:諸時論者說有三世,故時應有。答:
不住相待故,亂故無體故,無性故三時,非有唯分別。
時不成,何以故?不安住故。時不安住,作不住想。若不住者,則不可取。不可取者,雲何施設?故時不成。又相待故,謂互相觀待而立;由依過去成立現、未,依待現在成立過、未,依待未來成立過、現,由是相依而立故時不成。又即此時觀待現在說名現在,觀待未來則是過去,觀待過去則是未來,如是雜亂故時不成。又無自體故,由自體不成故時亦不成。又無性故,時亦非有。要先有性,其時乃成,遍求彼性全無自體,故時亦非有性,唯分別耳。

問:如說一切有為皆具生、住、滅三相,與此相違是名無為,故有、無為皆應是有。答:
由無生住滅,三種有為相,是故為無為,一切皆非有。
所說生、住、滅諸有為相,若審觀察皆不應理,故彼非有。由彼無故,有為、無為都無所有,縱許有為,若審觀察,不應理故,說為非有。何以故?

滅未滅不滅,已住則不住,未住亦不住,生未生不生。
此當問彼:為已生者生,抑未生者生?若已生者是則不生,何以故?已生故。未生者亦不生,何以故?尚未生故。即此生法為已住者住,抑未住者住?已住者是則不住,已住故。未住者亦不住,何以故?未安住故。又彼為已滅者滅,抑未滅者滅?俱不應理。設許有為,若以此三次第觀察皆不應理,故無有為。有為無故,無為亦無。複次:

有為與無為,非多亦非一,非有無二俱,此攝一切相。
若審觀察,有為與無為非多,非一,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應知此中此二法之一切相悉已盡攝。問:

世尊說業住,複說業及果,有情受自業,諸業不失亡。
世尊於經中多門說業及業果,複說諸業非無有果,及說諸業皆不失壞,及說有情各受自業;故業及說業果決定是有。答:

已說無自性,故業無生滅,由我執造業,執從分別起。
如前已說業無自性,故彼無生亦無有滅。頌言「由我執造業」,故業是我執所起。此執複從分別而生。複次:

業若有自性,所感身應常,應無苦異熟,故業應成我。
若業是有自性,則從彼業所感之身應是真實,應成恒常自性,彼業應無苦異熟果,彼業常住,故應成我;以無常為苦,苦即無我故。由業無自性,故業無生,由無生故即無有失。複次:

業緣生非有,非緣亦無有;諸行如幻事,陽焰尋香城。
業從緣生即非是有,從非緣生,更不得有。何以故?由諸行如尋香城、幻事、陽焰,故業無自性。複次:

業以惑為因,行體為惑業,身以業為因,此三皆性空。
業從煩惱因生,諸行從業及煩惱為因而生,身從業因而生,是故此三皆自性空。

無業無作者,無二故無果,無果無受者,是故皆遠離。
如是,若以正理觀察:果無自性,則業非有;若無有業,作者亦無;若無業及作者,則亦無果;若無有果,即無受者;是故皆成遠離。複次:

若善知業空,見真不造業,若無所造業,業所生非有。
由見真故,善能了知業自性空,不復造諸業。若無彼業,則從業所生者亦悉非有。

問:為全無耶?抑少有耶?答:可有。如何而有?
如佛薄伽梵,神通示化身,其所現化身,複現餘變化。
佛所化且空,何況化所化,一切唯分別,彼二可名有。
作者如化身,業同化所化,一切自性空,唯以分別有。

如佛世尊以神通力示現化身,其所化身複現其餘之化身。當知業亦如是。如來所化自性且空,況彼化身所化餘身耶?如是二事唯以分別可名為有。其業亦爾。複次:

若業有自性,無涅槃作者,無則業所感,愛非愛果無。
若謂業有自性者,有自性則定無涅槃,亦應無作業者,何以故?即無作者,亦有業故。若有自性者,則業所感之愛非愛果亦皆非有。

問:經廣說有,雲何言無耶?答:
說有或說無,或說亦有無,諸佛密意說,此難可通達。
經中有處說有,有處說無,亦有處說亦有亦無。諸佛密意語言,於一切種不易通達。

問:此中說色是大種生故有,余非色諸法亦應是有。答:
色從大種生,則從非真生,非從自性生。彼無非他生。
若說色是大種所造,色則從非真實生。從非真者,謂非從自,是故色非從自性生。」
問:是事實爾,非從自性生,是從他生,以諸大種是他故。破曰「彼無非他生
。」謂色非從他生。何以故?以彼無故。彼無,即他無。雲何他無?謂自性不成故從他非理;說無從他生固非理,說無之他亦非理故。
複次:大種非有故。若說大種從相生,彼相在大種前,不應正理。若無能相,則所依之大種亦不得成。複次:

一中非有四,四中亦無一,依無四大種,其色雲何有。
由四中無一,一中無四故,依止無體之四大種,其色雲何得有耶?無者,謂非有也。複次:

最不可取故。
最不可取故,色即非有。何以故?由最不可取故。色是最不可取,若無可取,雲何是有?

由因因亦無,從因緣生故。有無因非理。
若謂由因,因即緣色之心。若有緣色之心,則能成彼色,以若無境,則心不生,由此心為因,故知有色。
答:由因因亦無。因亦無者,因非有也。何以故?從因緣生故。其為因之心從因緣生,故彼非有。
又:有、無因,非理;若謂色是有,而無成立有色之因,亦非正理。謂因非有,非正理也。複次:

若謂能取色,則無取自體,緣生心無故,雲何能取色。
若能取色者,則應取自體。然以自體能取自體,未見此事。從緣所生之心由自性空故無體,彼雲何能取無色?

問:經說過去色、未來色,故取色應有。答:
能剎那生心,不取剎那色,雲何能通達,過去未來色。
此約剎那色心而破。剎那生心尚不能取剎那生色,況能通達過去及未來之色;以非有故,不應通達。雲何者?是除遣義。由此理趣,色最不可取。又雖許顯色、形色,然說取色亦不應理。何以故?

顯色與形色,異性終非有,不應取彼異,許同是色故。
若顯色、形色有異者,取彼二為異,容應正理。然許顯、形同是色法,故不應理。複次:

眼識非在眼,非色非中間,彼依眼及色,遍計即顛倒。
若審觀察:眼識非眼中有,非色中有,亦非彼二中間而有。遍計依眼及色有彼生者,即是顛倒。

問:眼等諸處是有。眼所見等亦有,謂眼見色、耳聞聲等。答:
若眼不自見,雲何能見色,故眼色無我,餘處亦同爾。
若眼不見自見,雲何能見於色?由不自見,亦不見色,故說眼無我,即無自性。又色亦無我,如不可見,即非是色。餘處亦爾。以此次第,則余諸處皆成無我,即無自性。

問:眼能自見,非是識見。何以故?識是能取故,由能取細色等,故名曰識。眼能自見,眼以清淨大種為體,此即眼之自性。能取此者,是識;如是能取顯色、形色等諸色差別者亦唯是識。是故汝說若眼不自見雲何能見色,不應正理。
答:是事不然。何以故?
眼由自性空,複由他性空。色亦如是空,餘處空亦爾。
眼由依他起故名空,即眼是依他而成,凡依他成者即自性不成,故眼是自性空;眼由自性空者,自性即自體也。若許有他性,亦非正理。何以故?自性若無,豈複有他性?他性亦無,故是他性空。又言他性空者,他即是識,即是眼由識空異名;何以故?以眼無知故。若無知者,則不應有識性,故亦是他性空。又識亦即是空也。由何知空?以識是依他起故。雲何依他?謂識依所知等而有。凡是依他有者即無自性,故識無自性;是故說識能取細色等,不應正理。
色亦如是者,謂與彼相同。如眼是自性、他性空,色亦是自性、他性空。雲何色是自性、他性空耶?如前已說一切法自性於一切非有;若審觀察,一切法皆非有,即是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之異名。空者,即不可得之異名也。又由緣起故,亦說名空。如色由大種為因而成,是依他成,凡依他成者,則非自性成,故色是自性空。亦是他性空;色之他為眼及識,眼與識是有境,色即是境,境非有境,故他性空。又識屬內,色是所行是外非內,故亦是他性空。
亦爾者,謂如色由自性、他性空,如是餘處亦由自性、他性空。複次:

若觸俱一起,則餘者皆空,空不依不空,不空不依空。
若時一處與觸俱起,則餘者皆空。是空則不依不空,不空亦不依空。複次:

三非有自性,不住無和合,則無彼性觸,是故受亦無。
三非有者,謂彼無。於不住自性中則無和合。和合無故,則無彼性觸,謂無從彼所生之觸。由無觸故,受亦無。複次:

彼止內外處,而有心識生,是故識非有,如幻如焰空。
由依內外處而有識生,故識非有。如幻事,如陽焰,其性本空。若作是念:有識、有識者,亦不應理。何以故?

由依所識生,是故識非有,識所識無故,亦無有識者。
識依所識而生,故識非有。由所識、能識俱非有故,識者亦無。

問:如說一切無常;以說一切無常故,即顯不空。答:
一切無常者,非常無有常,常無常依性,其性豈能有。
一切無常者,當知意說非常或無有常。若有性者,可說常或無常。其性豈能有,謂無有也。

問:貪、瞋、癡應有,經中廣說故。答:
愛非愛顛倒,緣生貪瞋癡,是故貪瞋癡,非由自性有。
從愛緣、非愛緣,顛倒緣生貪、瞋、癡,故貪、瞋、癡非由自性而有。複次:

於彼起貪欲,瞋恚或愚癡,皆由分別生,分別非實有。
於一境上起貪、瞋、癡,故貪、瞋、癡並由分別而生。分別非實有故,分別所生貪、瞋、癡亦非實有。雲何非實?

所分別無故,豈有能分別,以是緣生故,能所別皆空。
所分別全無。若無所分別,豈有能分別?由緣生故,所分別自性空,能分別亦自性空。複次:

四倒生無明,見真則非有;此無故行無,余支亦如是。
由見真實故,不復從四倒而生無明。由此無明無故,則不生諸行,如是余支亦不生。複次:

依彼有此生,彼無此不有,有性及無性,為無為涅槃。
若依彼而生此,則此從彼生,彼無此亦非有。有性、無性寂滅及有為、無為寂滅,即是涅槃。複次:

因緣所生法,分別為真實。佛說為無明,出生十二支。
謂於緣起法貪著、顧戀、分別、執持。複次:

見真知法空,無明則不生,由無明滅故,十二支皆滅。
行如尋香城、幻事及陽焰、水泡與水沫、夢境旋火輪。

如實了知諸法性空,即不生無明,此即無明滅;無明滅故,十二支悉滅。何以故?若審觀察,諸行如幻、如陽焰、如尋香城等,是故性空。善了知此,則無明不起,即無明滅,故十二支皆當息滅。複次:

無少自性法,亦非無有法,以從因緣起,法無法皆空。
若審推求,全無少許有自性法,亦無少許無法。法與無法皆因緣生,故悉是空。
複次:

以此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
由一切法皆自性空,故佛說諸法皆是緣起。複次:

勝義唯如是,然佛薄伽梵,依世間名言,施設一切法。
於勝義中,一切緣起諸法皆自性空,唯此而已。然佛世尊依止世間名言如實施設種種一切諸法。複次:

不壞世間法,真實無可說,不解佛所說,而怖無分別。
于世間諸法不破不壞,於真實中則全無法可說。由未了知緣起勝義,不逮如來所說,故諸愚夫於無生、無相、無分別而起恐怖。複次:

依彼有此生,世間不可壞,緣起即無性,甯有理唯爾。
世間說依於彼法有此法生,此世間理不可破壞。然凡緣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何能說有?決定如是!複次:

正信求真實,於此無依法,以正理隨求,離有無寂滅。
若成就正信勤求真實,於此所說都無所依之法,能以正信隨求隨欲者,則能遠離有性、無性而得寂滅。複次:

了知此緣起,遮遣惡見網,斷除貪瞋癡,趨無染涅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