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9/19 14:44:45
學習次第 : 高階

貝諾法王開示於美國加州柏克萊

口傳的重要性

在佛教的修持傳統中,無論是小乘,大乘與金剛乘,修持過程的特色即是學生依止一位老師。無論我們稱這老師為喇嘛,上師或其他名稱,重要的是在老師與學生之間有口傳的教授發生:老師講授教法,學生聽聞,然後思維其精義及將之付諸實修。

 

我們重視口傳是有理由的。從釋迦牟尼佛時代至今,佛法一直是有意地靠著口耳相傳,以確保此純淨傳統被灌注原始純淨教授的加持與力量。如此,不僅可防止有些老師出自己意的杜撰,也可為依傳承講授的老師提出佐證。這使得佛法有別於可供人任意創新的其他學問。在其他學問的領域有新思潮或創意或許是合適的,但當我們談到佛法時,一個教法的有效與否,得端視它是否來自佛陀的原始教授。佛法不是某人出自己的意見,它是來自於師師相授的。

 

同樣地,在傳授人類的其他知識時或許允許以儘可能娛樂或舒服的方式來進行,但是在傳授佛法時,雖然我也嘗試讓大眾喜歡聽聞,重要的卻是能加持及影響他們,讓他們此世與來生皆能獲益。所以雖然傳授佛法時應文辭優雅與契機,最重要的是心要指示的加持。

 

喇嘛的品質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佛,是由釋迦牟尼佛最初傳授的。這些教授是由迄今傳承仍持續不斷的老師們,追隨佛陀的足跡,研修佛道並傳授他人而維繫著。在任何各種佛法的傳統中,我們都可發現有無數行者,藉由聞思與修持而學養淵博或在精神上有殊勝的成就與證悟。但是他們之所以教導及之所以潛修佛法的原因不是為了沉溺於自我的壯大。進一步的說,我們不應為博取名聲及地位而修學佛法,也不應以自傲的發心來教導。佛法的維繫在於聽眾能因接受法教而受益。這是教法背後的動機。

 

在佛教傳統中,真正的老師不是由多讀幾本書,變得在法義上很聰明而自我升格成就的。相反地,是在我們特殊成就與證悟的上師允許,或觀修的本尊在淨觀中給予加持及授權可教導他人的情況下,我們才可以教導他人。

 

所以,這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善談法義的問題。教法的真正利益不會是由世俗的方式來獲得,因為愈世俗的方式只會導致自傲與衝突的情緒,這樣不會有任何利益。只有在真正的傳承與純然無私的基石上傳授佛法,我們才能受益,教法才得以維繫。

 

倘若我們談的佛陀,印藏袓師宣講及其他佛教傳統所有的經律論三藏,那將無人能將之全部付諸修持。這並不意味著這些教法是無用的。釋迦牟尼佛在此世間三轉法輪,在金剛乘中我們說有顯教的八萬四千法門及密續的六百四十萬續,很明顯地,無人能將之全部吸收並付諸修持。

 

檢驗上師

所以,這將引導我們談論到上師瑜珈的主題。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喇嘛〞的字意義。第一音節〝喇〞的意思為無上的,第二個音節〝嘛〞的意思為母親。這意味著上師的心態就像母親對待子女一般。所以弟子與上師的關係是重大而深遠的。弟子有極大的潛力從這層關係中獲益。這也是為什麼在金剛乘密續修持中強調在開始時,師徒相互觀察是十分重要的。這種相互觀察是必須謹慎而細膩的。例如在密續中談到,如果上師是好求多得,有野心、易動情緒、自傲、有忌妒心的的話,則無論這任上師是誰,都不適合依止。作為一位上師應符合各種應有的條件,其中包括慈悲心的內涵。如果上師不具足這些基本條件,那麼從無效的師徒關係中要獲得加持是十分困難的。

 

在檢驗上師的過程中,一個凡夫要去判斷上師的內在心續將很困難,特別是初次見面時。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可以考慮的,那就是這位上師所持有的傳承,與及這個傳承是否維持著清淨的三昧耶誓句。

 

弟子不能從這位上師是否有淵博的知識,來斷定他是否有精神成就力來加持他人。如果上師的心續並非為利他與慈悲心(菩提心的內涵)來驅動,那麼即便是這位上師擁有再淵博的學養,師徒的關係也不會是有利的。這是因為上師的動機不純正。如果作弟子的以這種正確的方式選擇上師,並對之心存敬信,則作弟子的都將在這純淨的傳承中,直接領受到佛的加持,這是絕無錯謬的。

 

牧羊喇嘛的故事

在西藏有一遊牧家庭,他以養售牲畜為生,基於他工作生活的庸俗,他們從未接觸教法。他們家庭有雇用一牧羊人,如他帶領牲畜出外食,他將有一頓飯可吃。通常這位牧羊人會來到河邊,他牧養的牲畜可在旁邊吃草,他則會坐下來煮茶並享用他的午餐。就在他坐的旁邊,有一塊凸出地面的岩石。每次他享完午餐及茶後,會將殘食放在此岩石的三個面上。這個特殊岩石的三面,每面都住著一個非人精怪。這三個非人精怪非常感激此牧羊人如佛法修持者般,每天都慇勤地供養他們。他們決定應有所回報,於是派遣其中之一進人此牧羊人的身體。此牧羊人也因此變得學問好又聰明。當他從原野回來時,完全變成另一個人。與往常不同的是,他回來後不僅談論佛法並且教導他人,經過一些時間,他已擁有上千徒眾。他以身為精神導師而聞名,他的隨從弟子愈來愈多。他甚位寫了幾本論著,過了幾年名氣也蒸蒸日上。他的事業活動不斷持續,直到另一喇嘛造訪此地並知悉此事。由於此喇嘛的真實精神成就,他知道此牧羊人非真才實學而是有非人作怪。此喇嘛於是要求他的侍僧幫他帶一束香至牧羊喇嘛說法處,點燃它並讓在場的聽眾及牧羊喇嘛都聞到此香。當此侍僧照辦時,此非人精怪便離開此牧羊人的身體。可憐的牧羊人於是乎坐在法座上,面對著大眾說:「我的羊呢?」

 

講這個公案的主要目的在說明,博學多聞的上師未必是真正合格的上師。你必須很清楚地檢及了解你個人是在追求甚麼,及你所追求的上師有那些內涵。如果你有經過這種檢試過程來尋求上師,且確定已遇上良師,屆時你與上師的關係會因你的敬信與淨觀,而自然地坦誠不造作。你會成為好的法器來接受上師對你的教導。

 

依止上師

有一些重要問題是你必須去探詢了解的,那就是:這個上師是否有從痛苦與迷惑中解脫的經驗?此上師是否心懷菩提心?他或她是否真的很慈悲地對待我這個弟子?這是在經論、密續,特別是心性教授如大手印與大圓滿的教授中談到的:在依止上師前,好好地檢試上師再作決定是極為重要的。

 

整個的檢試過程不是以吹毛求疵或抽象地將上師置於公開的場合來評論。相反地,而是以你個人做學生的角度來衡量,在此上師座下是否能有所收獲。這個上師是否有內涵及法教,能讓我在聽聞教法後能獲實益?這純然是你個人的觀點,而不是概念性的認知。

 

弟子如要獲得純淨的教法傳承,依止一位上師是非常重要的。對大圓滿的教法來說,這點尤其重要。你只能從活生生的上師那兒獲得純淨的傳承。除了在合格的上處有此法源外,你別無他法。

 

再一次要談的是,你所尋求或依止的上師必須在心續上非為一己之私所策動,不是心機深或不實,所說之法沒有矛盾或言行不一致的地方,不自傲自己的優點且沒有忌妒心。以上所談的上師都應該避免。相反地,如你所遇見的上師有著高貴的品質,諸如:總體而言,對佛法的修持很純熟且具內觀的智慧;特別是就金剛乘之言,內心續為菩提心所策動,極為慈悲地關愛他人,甚而對一切現象的本質有著真實而直接地徹悟。當我們遇到這種上師時,我們可以確定已找到應依止的理想上師了。因他具足合格好上師的所有條件。

 

因此,當我們在談好喇嘛時,我們不是在說他有甚麼榮銜或一般普概念的喇嘛。只有我們在談到某人具足這些真實的內涵時,我們才說他是一位合格而真實的喇嘛。依虛這種上師才能獲益。如你遇上這種堪稱喇嘛的上師時,那麼你與他的關係只會助長你對佛法的修持與體驗。

 

當做弟子的面對上師的態度,能具足信心與虔誠心地視上師為真實的佛陀、金剛持或弟子觀修的本尊--當弟子真的具足那種完全的信心,沒有絲毫的疑惑或遲疑--屆時,所有佛菩薩身口意的功德與加持都會藉著上師傳輸到弟子的身上。

 

也有一此情況是當我們碰上多生多劫有緣的上師,只聽到他的名字就會毛髮直豎,眼淚直流。這些經驗是任運自然而不做作的。當你在心續上十分確認你所遇到的上師是真正的佛、金剛持或蓮花生大士,如法依止並向他祈禱,那麼你確定可從這種關係申獲得加持。但是這也意味著作為弟子的你,能小心翼翼地護念對上師的恭敬與依教奉行的態度。千萬不可因循傲慢與自我的舊習,違背或阻撓上師而破壞師徒之間的關係。因為這些態度會阻礙師徒之互信與開放的關係,從而無法獲得經由上師傳予弟子的加持。

 

在密續中不斷地強調哀止上師作為修持加之源的重要性。無論作弟子的對上師做多麼特殊的或多麼小或微不足道的祈禱,只要是基於對上師完全的淨信,那麼上師的加持是永不止息的。在「無始覺海密續」裡有談到,以純淨的信心與虔誠誦一遍上師祈禱文,其功德將遠勝持誦億萬遍的本尊咒。如此可知,表達自己對上師之無比虔誠與淨信的祈禱功德是如何的殊勝啊!

 

當我們與上師間建立一種淨信與虔誠的關係時,不同的依止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成就結果。如果弟子期望成就最崇高的覺悟本身,他可視上師為法身佛--金剛持。如果他想成就最深的智慧,他可觀上師為文殊師利--代表智慧的菩薩。為了激勵自己的愛與悲心,他可觀上師為觀世音菩薩。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力量,他可視上師為金剛手菩薩。為了消除恐懼與焦慮,他可觀上師為可敬的度母。為了增長壽命,他可觀上師與長壽佛無二無別。為了消除疾病,他可觀修上師為藥師佛。為了獲得財富與欣榮,他可視上師為財神。如他想淨除各種業障,他可視上師為金剛薩埵。如想獲得榮耀,財富與機會,他可視上師為寶生佛。為了增進自己利益世間的事業,他可視上師為阿彌陀佛或咕嚕咕啦。如想成就誅法事業,亦可視上師為各種忿怒本尊。如想觀修一位本尊而成就以上種種功德與事業,則可觀上師與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在以上的各種方法中,重要的是自己視根本上師與各種觀修的佛菩薩無別的態度。(待續)

(文自:白玉法訊第二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