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01/28 23:35:51
尊貴究給崔欽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上師瑜珈 (三):安住於見地之中

教法中曾經提及在白天時,你可以將上師觀想在自己頭頂上方,夜間則將上師觀想於心間。在白天的時候,觀想上師安坐在你頭頂的蓮花寶座上,晚上準備就寢時,觀想上師收攝入自己,變成一個光球,安住於自己心間。在準備睡覺時,你可以依照此種方式修持,然後以上師安住於心間的狀態入眠。

透過這樣的練習,你將能獲得加持,而且安住於見地之中的覺受將能增長。依靠傳承的加持力,將能夠引領你練習安住於見地之中。

此修持的要點是將上師收攝於心間,並真正觀想上師的心與你的心已經融合為一,然後安住於上師所介紹的自心本性的見地之中。日以繼夜,每次當我們將上師融攝入自心時,安住在那樣的狀態,並認知這種經驗的空無自性。在這樣的加持狀態中,我們就能夠體驗空性。我們必須讓自己持續安住於藉上師加持而產生的空性覺受。在某些時刻,於空性的覺受中能感受清晰的明性與自生本覺生起,我們只需要認出它就可以了。如果你盡力精進修持此法,將可淨除許多罪業與障蔽,這麼做絕對能獲得許多加持。

關鍵之處在於,當心安住於空性時,就越能獲得上師的加持。這種空性的狀態能讓我們正確無誤地領受上師的加持,並讓上師與我們合一。

藉由領受加持,我們得以積聚福德資糧,藉由安住於空性之中,我們得以累積智慧資糧。

在修持上師瑜伽時,我們觀想上師現於面前虛空,這是你的上師的外顯或徵象,是象徵性的上師,究竟的上師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智慧,是自生本覺的俱生智。

在一般尋常的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直接談論見地,所以通常在許多經典與教授之中,常常給予的是間接的教授。當一位上師對大眾給予灌頂時,針對四灌的見地,通常他可能只給予一般而簡短的教授。

若上師詳盡解釋四灌的意義,行者就能獲得了悟自心本覺的體驗。若沒有這樣覺性的體驗,我們對於空性的禪修就會像自然世界中的空間一樣一片空白,一無所獲。

真正自生俱生智的意義無法以凡夫智力來理解,它必須透過領受加持以及接受上師口傳教授,並真正付諸實修,我們才得以真正認出自心的本性。雖然學者們的著作對於掌握真正自心本性能有些許幫助,但是心的本性無法言傳。心的本性只有透過自己的修持,才能夠自己了悟。藉由聞思帶領我們展開禪修,而實修能夠帶領我們真正體驗見地的意義。

這些教授屬於實修傳承,也就是體證的傳承(the lineage of experiential realization),這必定如此,因為真實的自心本性遠離一切言說與戲論,換句話說,只有在超越概念的狀態下才能體悟自心本性。

只有在接受上師引介並根據上師的教法來實修後,才能了悟本覺。如果一位行者修持得很好,就能領受加持。透過加持並應用上師對真正心性的相關口訣教授,我們就能夠認出本覺並安住於(這樣的)見地之中。

有些上師能透過各種法門來向弟子介紹心性,他們能透過眼神或手勢來引介。讓每個人都驚嚇的巨大雷聲在上師的善巧方便下,就可能成為介紹心性的時刻。

一旦超越概念的狀態生起,上師就會指導弟子安住在那樣的狀態之中。

對於那些能夠安住於超越概念的人來說,上師就有可能會給予介紹覺性的教授。上師告訴我們當心處於空性時,在體悟空性的狀態中,自生本覺就會現前。這就如同我們一開始能先認知空性,接著在空性狀態之中,我們的自身本覺就能夠自證。

心的自性很難用言語或來表達,也很難用實例來闡述,因為它非常微妙。然而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常用象徵的方式來介紹心性。在教授中常援引很多例子,但這些只是讓我們瞭解要認知出什麼的指標。

舉例來說,教授中說本覺就像金剛或鑽石,意思是它有力量能夠切割任何東西。本覺能夠洞穿念頭,如同金剛能切割任何東西一樣,但金剛無法被任何東西摧毀;同樣地,本覺無法被念頭摧毀、傷害或干擾。

另一個例子是心的自性被形容如同在虛空之中。雖然它就像虛空一樣是空的,但並不是空白一片,什麼都不知道的空。真正的心性具有明的特性,因此具有了知空性(empty knowing)的特質,不像物質的虛空無法去感知任何事物。

我們說覺知就像在虛空之中,是因為我們無法精準定位它。當你想要找尋心的本質在哪時,它就消失了,不管在什麼地方你都找不到它。為了瞭解這一點,盡力練習尋找心的禪修,試著去發現是否心或念頭從某處生起?安住在某處?要去何方,或在何處息滅。

真正的心性也被形容像是虛空的回音。虛空是引介法性(現象本質)的最佳例子之一,雖然我們找不到它,但是能夠認出它。一開始我們的認知不會像虛空一樣廣闊,就像學習放下執取時自然會發生的情況一樣。執取會束縛與侷限我們對見地的體驗。

欲指出心性,我特別喜歡引用薩迦班智達的箴言:

「(心性即為)在兩念之間,不見斷的相續光明。」

當前一念已經過去,後一念還未生起時,會有一個間隙,一種無念(thought –free)的狀態。雖然這個狀態沒有念頭,但並非空白無知,而是有一個能感知萬事萬物的層面(knowing aspect, sal cha)。當在無念狀態中認出這種知曉的層面時,事實上它就是不見斷的相續光明。

一但認出這種相續光明後,雖然它一直就在那裡,但很快我們又會失去它。當我們從無念狀態中離開,妄念又再度生起時,我們就失去了它了。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實踐薩迦班智達所教授的精義。再度回到兩念之間的狀態,認出自性空(empty essence),但進入這個無念狀態時,必須對空性的覺受沒有執著。

我們只需要認出無執了知空性的特質,也就是安住在無念的狀態,僅只是認出這種狀態就可以了。現在安住在這樣的認知狀態之中,不要被念頭所左右。一旦我們分心,就把心拉回到薩迦班智達的偈頌上。不管生起什麼念頭或覺受,只要再度轉向自心,認出空性,在認出空性的當下,念頭就會消於無形。

這是持續實修的要點,讓我們學習怎樣能認出並開始實修安住於見地之中。這是薩迦傳承有關見地實修的要義,也是大圓滿及大手印的要義。

實修安住於見地之中需要特別精進。一開始我們對空性的認知無法保任很久,因為我們很快就會分心並落入二元分別的概念之中。若我們不注意這一點,就無法再回到見地之中,因此我們需要精進努力練習安住在當下(attentive presence),不這樣努力精進,就無法安住在地見之中。

安住當下是正知與正念的結合。正念代表憶念自心本性,也就是空性。除了記住要認知空性以外,因為心能夠了知週遭及內心的變化,因此要了知心的明性也在持續地運作。

正念是明性的功能之一,它能注意到發生了什麼事,也能注意到我們何時分心或開始妄念紛飛。一旦我們發現失去自心正念,正念能把我們再度拉回到自心的本質上。

現在我們能夠瞭解安住當下本質的意義,這是安住在見地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精進實修安住在連續見地中的關鍵。

把心帶回到念頭的間隙(空無自性的自心本質),是止的面向。認知出明光,也就是無執了知空性的無念特質,是觀的面向。

很多人都很喜歡領受加持甘露丸,認為吃下這些甘露丸可以獲得加持。甘露丸很重要,但那僅只是外在的甘露丸,可幫助人們累積福德資糧。真正的甘露加持是自心的本覺智慧。我們需要認出本覺,這麼做是為了要累積智慧資糧。

在灌頂時,如果你具足信心,就可領受加持並認出真正的自心本性。即使上師是一介凡夫,但只要具信領受灌頂,你就能獲得諸佛菩薩及傳承上師的加持,能夠獲得心性的體驗。透過加持而產生的心性體驗,稱為俱生智降臨,行者在實修上師瑜珈領受灌頂時,也可能反覆出現這樣的覺受。

當我們的實修融合領受加持,將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理由來對上師產生敬信、感恩及虔誠心。

一旦我們認出上師所揭露的見地,就能感受到他為我們揭除無明迷妄的障蔽——亦即煩惱之源——的大慈悲。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