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1/01/16 NPO  編輯部

     

        梵行  定義為不違反佛教戒律,能夠導至涅盤的良好行為

 

 

梵行,佛教術語。最初來自於印度教,指能夠幫助人往生梵天的行為。佛教吸收這種說法,但是將梵行定義為不違反佛教戒律,能夠導至涅盤的良好行為,特別是戒除飲酒與不近女色。

因此,佛教也稱呼出家僧侶為梵行者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梵行】  

   (術語)梵者清淨之義,斷婬欲之法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則生梵天。  

  智度論曰:「斷婬欲天皆名為梵天,說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婬行法名為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  

  同八曰:「有人行十善業道不斷婬,今更讚此行梵天行斷除婬欲,故言淨修梵行。」  

  維摩經方便品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註曰:「肇曰:梵行,清淨無欲行也。」  

  法華嘉祥疏七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婬為梵行。故大品云:婬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  

  【又】涅槃名梵,證涅槃之萬行,云梵行。  

  法華經序品曰:「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法華嘉祥疏三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  

  大日經疏十七曰:「梵謂涅槃。(中略)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中略)具大涅槃名為梵。」  

  【又】涅槃五行之一。梵者清淨之義,菩薩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離過清淨,故名梵行。  

  FROM:【佛學大辭典】  

  【梵行】  

  清淨的行為,也就是斷絕淫欲的行為。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於梵天。  

梵行

  梵行(Barhmacara),譯為淨行,意為生於梵天的行為。原為印度婆羅門教人生四期中的第一階段,名梵行期,度其離家、隨師、習吠陀、禁欲的生活。在曇無讖譯的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菩薩五行:聖行、梵行、大行、嬰行、病行。在其卷十四的梵行品,詳明梵行之意,即是以顯露離空有二邊之愛染的清淨心而運慈悲,為眾生拔苦與樂。大智度論卷二十則說:「斷姚欲天,皆名為梵,說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媱欲法,名為梵行。」因為大智度論卷八說:「有人行十善業道,不斷媱,今更讚此行梵天行,斷除媱欲,故言淨修梵行。」中阿含卷九郁伽長者經云:「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云:「若有人,戒律具足,無所犯者,此名修得清淨梵行。」梵行以離媱欲為準,然在諸家所明之定義則略有異趣。故於吉藏的法華經義疏卷七有云:「通則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則名斷媱為梵行。」又如長阿含卷九的十上經,以具足禪、隨順遊行於入解脫,名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經卷七不眴菩薩品、大寶積經卷八十六大神變會等,以入正道為梵行;大般涅槃經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為梵行,又以菩薩能夠具足知法、知義、知時、知足、自知、知眾、知人尊卑等七種善法者,為得具梵行。

 

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修梵行十法』 眾所周知:『菩薩摩訶薩』者,具名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薩埵作道眾生,新譯曰覺有情。摩訶薩埵作大眾生,新譯曰大有情。求道果之眾生,故雲道眾生,求道果者通于聲聞緣覺,故為簡別於彼,更曰大眾生也。又菩薩有中高下之諸位,但為示地上之菩薩,更曰摩訶薩。如同《佛地論》曰:「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須複說摩訶薩言。(中略)此通諸位,今取地上諸大菩薩,是故複說摩訶薩言。」《法華嘉祥疏》曰:「摩訶薩埵者,摩訶雲大。十地論雲:大有三種。願大行大度眾生大。薩埵雲眾生,即大眾生也。(中略)摩訶薩者簡異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眾生。」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修梵行十法』?依《大方廣佛華嚴經》開示: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茲依該經所示細述之如下:(一)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淨,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屍,則為蟲聚。

(二)    【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

(三)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胸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

(四)    【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諭說直說,贊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五)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

(六)    【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饑渴,苦樂憂喜。

(七)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八)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是法耶,涅盤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

(九)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十)    【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梨是戒耶,剃發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由此觀之,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若能如是『十法』觀已,於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何以故?蓋『梵』者,清淨之義,斷淫欲之法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則生梵天。如同《智度論》曰:「斷淫欲天皆名為梵天,說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淫行法名為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同八曰:「有人行十善業道不斷淫,今更贊此行梵天行斷除淫欲,故言淨修梵行。」《維摩經方便品》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注曰:「肇曰:梵行,清淨無欲行也。」《法華嘉祥疏》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故大品雲: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又】涅盤名『梵』,證涅盤之萬行,雲『梵行』。如同《法華經序品》曰:「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法華嘉祥疏》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盤,即根本法輪大涅盤也。行即萬行,到大涅盤也。」《大日經疏》曰:「梵謂涅盤。(中略)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中略)具大涅盤名為梵。」【又】涅盤五行之一,梵者清淨之義,菩薩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離過清淨,故名『梵行』。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想證得『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證得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至成就『佛道』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8226星期二 妙音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