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9/15 08:12:02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明煩惱對治法·實修法 感覺(三)
阿康仁波切

在此實修法中,我們學習如何與生活最基本的事實——我們實際的感覺——達成協議。鬆弛是當我們在探究身體感覺層面的經驗時,所產生之有益的副作用。用心於那些當我們避而不談的私事,會使得許多恐懼與緊張自行消除。精確認知自己的感受,而且無論它是苦是樂,一律接受,這種能力乃是如實面對外在事物的堅固基礎。
人大多是希求身心的快感,而逃避不快的感覺。或許我們是被自己的痛苦所迷,以致不易認知痛苦的不實。痛苦永遠在變,而且其中混合著中性與正面的經驗。重複修此感覺法,我們即可熟悉無常在與我們最親密的那層面上如何運作,從而得到鬆弛。專注的行為,本來就有鬆弛的作用。

實修
(1)建立情況
背部挺直地坐著,或身體平衡地躺著。領略自身與座位或地板接觸的感覺,體會所有的接觸點,注意何處壓力最大,同時還要注意壓力會隨著呼吸稍起變化。一旦掌握了身體在躺著或靜坐時的概況(唯一的動作是輕微的自然呼吸),我們便可更仔細地觀察自身的感受。

(2)更仔細地體會自身的感受
從雙腳的大拇趾開始,體會它們所有的感受;如果沒感覺,只要曉得沒感覺就可以了。然後繼續去體會另一對腳趾的感受,要同時注意左右二趾。
不斷移動注意力,從腳往上移,注意所有感受上細微的區別——冷暖、沉重、刺痛、鈍銳、悸動等——只是注意、只是感覺,而不在感覺中加入自己的看法。
繼續將注意力從腿上移至臀,然後手指開始,將注意力沿著手、臂上移至肩。接著將注意力下移至脊柱底端,再一個脊椎一個脊椎的慢慢往上移,一心觀察每一階段的感受——觀察脊柱本身,也觀察軀幹的其餘部分。注意所有與內臟和呼吸相關的感受,盡可能只是去感覺,而不予以分類或分析。

到在頸部時,繼續將注意力沿頸、喉往上移,同時體會內外的感覺,如是持續至口。然後在心中了知的情況下,讓注意力行經面部和頭部內外的各部分,最後停在頭頂的中央。
接著將注意力移動的方向倒轉,移動的速度加快。想像自身中空,充滿了水。拔掉腳底的塞子,水即瀉出,你要隨著體內水位的逐漸下降去體會全身各處的感受。而不是把身體分段,專注某一部分。回到腳趾時,注意呼吸在全身之內的活動。在該次修行的其餘時間裏,只是以放鬆而不局限於一點的方式觀察呼吸的活動,修畢,舒展全身。

重要的是,每次將注意力從腳上移至頭後,即應反轉過來將注意力從頭下移至腳。有人總是覺得,將注意力從頭下移至腳,更有令人舒服和鬆弛作用。
此一鬆弛法,應每天修一小時左右,連續修一周,以後需要鬆弛時再修。
問:在修感覺法的時候,如果感到非常痛苦,而又不能置之不理,以致無法繼續修行,那該怎麼辦?

仁波切:首先,重修鬆弛法或許會有幫助,而不要勉強去修感覺法。但是如果這些痛苦的感受連續幾個月一再生起,那就可能需要釘住它們,面對它們了。
問:您說重修鬆弛法,是說重修兩種呼吸鬆弛法之一嗎?
仁波切:我想,只管躺下來,讓痛苦的感受消退,盡力不去憂慮任何事務,也許就可以了。
問:在修感覺法時,我的注意力有時不聽使喚,不肯通過身體的某一部分,似乎在什麼地方黏住了。遇到這種情形,我該怎麼辦?
仁波切:也許是你想移動的東西太沈重、太穩固,或許是推得太用力了。有時,螺絲釘鑽不進孔是因為釘大孔小,這時你須用一個小一點的螺絲釘——你須以較為輕鬆的方式去修。
問:當身體的感受不斷引起強烈的情緒或記憶時,觀察和分析這類經驗有沒有用?還是我們應該把注意力儘量集中在身體的感受上?

仁波切:只跟著身體的感受走就行了,不要太注意身體的感受又引發了什麼。
問:在修感受法時,我開始有了從未有過的感受。這只是我的想像作用嗎?
仁波切:不一定。可能是這些感受本來就有,只不過你到現在才曉得——你開始看得更清楚了。修此法時,心念減緩,致使你能覺知以前沒有注意到的事物,這很好。不過,你應只是如實體會,不要有所增添。許多療法都教人小題大作,把身體上些許的感覺誇大並加以解釋,好像都在心理上具有特殊意義;這會使人越來越敏感,越來越不能面對現實。這不是本實修法的目的。本實修法只是教人修心,令能接受任何現實而不加以分析或摻入情緒。
問:你若修行此法而身體毫無感覺,那會怎樣?

仁波切:總會有些感覺,先從你一定會有的感覺開始,如腰帶擴張。你要以你能明顯感覺得到的而滿足,不要為你感覺不到的擔心。以此為前進之基,則你能感覺得到的就逐漸增多了。重要的是不可因感覺不到什麼而煩惱,不必因修法當中感覺太少而心虛或不快,你只管繼續修下去。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