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8/08 14:08:27
學習次第 : 進階

無明煩惱對治法·伏虎 身、語、意

 

阿康仁波切

你若能助人,自是非常好;
否則你至少 亦應不害人。


每逢困難來臨,或生活中有了痛苦,我們就怪別人,或怪非我們所能控制的外在環境;非但不承認人性本淨,反而常常避重就輕,把自己的不好順手往外一推了事。於是,我們乃認為別人的做法、說法和想法,是我們發怒、起妒或產生其他不良情緒的原因。這種對世間和對自己的看法是錯誤的,我們不該如此,而應認清和鑒別自己的困難與缺點。然後便會發現自己的困難並沒那麼多,剩下來的,也並非我們所不能控制。用實例來說,穿皮鞋顯然比用皮鋪路要容易得多。

我們不要再偽稱自己的困難是別人的過錯,不要再把自己的過錯用各種面具來掩飾。認為入時的服裝能使我們的身體完美、認為沈默不語能改善我們的口才;認為既然沒人能看到我們的心,生起惡念就沒關係——這些想法都不對。進步之道是放棄使用面具,如實看清自己,並勇於面對實相。真實的日常生活情況,不管是刻板無聊,還是多變有趣,全能反映我們,全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必須坦誠以對。

為了鑒別和認清苦因,須先瞭解自己是如何體驗世間。從身、語、意三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有助於我們的瞭解。

無論是青年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我們每個人皆有一個由血、肉、骨及其他物質所組成的身體,用於體驗多種感受;同時也有語言和溝通的能力——雖然所說的並不一定是真話:最後,還有一個善念、惡念及感情的製造者,其名為心。對當前的我們來說,身、語、意都是實存的。

我們所做的,顯示於身體的行為;所說的,由語言和聲音來表達;但我們的善惡,則根源於心。在這方面,身、語反應心意,像傀儡一樣為心意所操縱,問題出在我們太忙於管理別人和外境,以致操縱自己的身、語之線,因不用而生銹,有加點潤滑油的必要。是故,我們的現況就不大對勁了。身、語之所為,不符合我們的心意,而這種操縱上的不順和無效,即是很多問題與失望的起因。

理想的情形是身忠於心,順心之意,不與心分道揚鑣。若不如此,而讓身依其卑劣的性向行事,便很容易陷入追逐聲色物欲的生活,難以擺脫。此一陷阱,乃為粗心和任性之人所設,其結果都是一樣——失去自由。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如何拉傀儡之線,善用身、語,將我們真正的心意與信仰轉變成語言或行為。

這並非說我們應拒絕身體的一切需要,或壓抑身體所表現的本能之智。我們的指導原則是慈悲。此處所說的慈悲,其義可界定為一種信心,那就是深信我們既為得天獨厚、可能成正覺之人,便應對世間及其眾生有大貢獻才是。在內心種下此一積極的態度,並令其遍及和充滿我們的一切言行。這可將我們的身、語、意結合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之下,使得三者在任何時候、在每一知覺層面、在各種表達方式裏,都能彼此協調合作——慈悲是立基的種子和開端,也是道與果。

我若向一隻狗伸手,它可能會走過來,期望得到食物或友誼;但若向它舉手,它就會以為要傷害它而跑開。同樣地,我們所發出的每一動作、聲音或思想,都會多多少少影響到別人。只要看看四周,就能證實此點。例如,我們行動的方式,便是對別人發出的信號——不管有意無意。見人跛行,便會臆測他患風濕,或意外傷害。若見男人或女人擺臀走過,可能覺得那人性感,在向我們挑情,即使那人也許全然不知有此信號傳出。肢體語言是一種有力的通訊工具。因此,我們若要使自身的表現于人有益,令人能有好感,那就必須留心自己的行為,要知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周遭的人,並會引起反彈。

我們同樣須要注意自己所發之聲與所說之話。和藹的聲音及言語,對別人的心情有良好的影響,能給予鼓勵和安慰;即使是深受痛苦的人,也會因聽到適切的安慰話,或藉禱告、或咒語的撫慰力,而解除痛苦。我們說話的方式,至少也跟我們所說的話同等重要。
一切言行的幕後操縱者是心。不管我們認為心在腦中,或在他處,都無所謂,主要是,我們的一切言行皆源於心。心雖無形,其處所亦無法確認,但我們仍要瞭解,若想改善行為的品質,終究須在心地上下工夫。

除了要注意這個棘手之心的明顯表現,還須謹防它那隱微的、同樣有害的性向。例如,我們也許覺得看充滿暴力的影片或電視節目沒什麼害處,但是如果我們的心認同其中演出的酷刑或殺戮,那殘忍無情的性向,便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加強。

迄今為止,激起我們言行的,多半是自私執我之心,這種心乃是因我們不願或無能加以節制而坐大。目前,我們也許連它的存在都不知道,但到了某一階段,便不得不把這位獨裁者找出來而與之面對、不得不與該階段的心當面交涉。那時我們可以說:瞧!你統治我的身體和語言太久了,你造成的傷害和痛苦已經太多了,現在你得老實點!在拋棄或轉化私心之前,我們不會有真正的進步;但在此之後,我們即可開始朝正確的方向邁進了。禪修能幫助我們,讓我們有空間與時間從問題中抽身後退,以便能把問題看得更清楚。禪修能啟發我們,有助於我們瞭解心和心的運作,包括心本身如何運作,以及心藉我們之身、語又如何運作。
以上是將身、語、意分開來看,事實上,它們當然是相互依存的。若要在修行之道上前進,三者必須同行。三者同修,才能少做搗亂、有害之事,才能多做對自己、對他人、對整個環境全都有益之事。

本書中的修法,旨在提供實修的依據,協助修者為善祛惡。此後,當我們到了淨化身、語、意的階段,才能深入地探討,那時便可漸知三者皆無實質——身發彩虹、語如迴響、意如水中倒影。不過,這種解悟,非下一番苦工不能獲得。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