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論 1.1.1.2 討論

1.1.1.2討論

可以將佛法定義成兩方面:

1)自然界的真實狀態,和

2)佛陀的教法

1)自然界的真實狀態

佛說「Sabbha dhamma anatta」意即「一切法(事物)無我」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宇宙中的四種實相——心王、心所、色法、涅槃都有共同的一個特性:他們都是無我的。

這四法是自然界的真實狀態(sabhava dhamma)——亦即無我、非男、非女、無上帝等。「sabhava(實體),在這句話中專指無我、無男、無女等。無我是三法印(無常、苦、無我)之中,唯一可以適用於這四個實相。因為涅槃是出世間法:是常、樂、但無我的,而心王-心所-色法是世間法:是無常、苦、無我。

a)每個人都具足四法中的三法(心王-心所-色法)。或者可以將這四法摘要成心和身(名和色)。或者將他們細分的五個部分,稱為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三法(心王-心所-色法)將我們束縛於生死輪回——不斷地生、老、病、死之中。這三法(心王-心所-色法)由因緣而生,而且彼此互為因緣(如:有身無心不能活動,有心無身不能作用)。而且身心在一生當中不斷地迅速生滅,不管我們察覺與否,每一剎那,身心都不斷地生滅變化,這是世間法,而這個體性的推動者並非上帝、梵天或其他神秘力量的介入。

五蘊或身心是苦(苦諦)(sacca」是「真諦」之意。因此「dukkha sacca」是苦諦——第一聖諦)。五蘊是真正的苦諦,是苦因的果,苦因是渴愛,如第二聖諦,苦集聖諦所述。身心真正的創造者是煩惱,煩惱是渴愛,或者對修行而言,煩惱即是貪、瞋、癡。也唯有煩惱才能創造身心。身心(五蘊)即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男、女,或此人、彼人,或這個國籍的人那個國籍的人。這個因(煩惱)和果(五蘊)都有三個特質——無常、苦、無我,這是自然的法則,沒有任何一個有情是例外的。

b)涅槃也是實相,但它不屬於五蘊——亦即不屬於「世間」(佛陀說:對眾生而言「世間」即是五蘊,因為我們都是透過五蘊來經歷每一件事物。這個「世間」可以稱為「蘊界」或「身心世間」。)涅槃為道剎那所緣,道剎那可以斷煩惱而滅苦——道剎那生起於十六階智中的第十四階智——且果心會隨之而來(第十五階智)。涅槃稱為出世間法,因為涅槃可以斷除煩惱而滅苦。涅槃是常與樂,但它不是男或女——無我。

這是真正的佛法。悉達多太子憑著自己的努力發現了這個智慧——也就是四聖諦。沒有人教他,因此他被稱為「大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悟不由他的覺者」)

2)佛陀的教法

這是佛法的第二種定義方式。佛陀的教法,視個人根機的不同,會產生三種不同的利益:

a)對現世有功德利益。

b)對來世有功德利益。

c)究竟的善法益,或稱為涅槃,能滅苦。

a)的例子,如經典談到不要生氣,佛陀教我們不要瞋恨。佛陀說「不要傷害你的心」。因為瞋恨只會傷害你自己而不是別人。

b)的例子,如有關持戒律或修習禪定的教法。

c)佛陀教授達到涅槃的方法——涅槃的樂不再變苦,不像世間的樂是苦樂參半的。

這裏我們只談涅槃可以滅苦,真正的苦是五蘊或身心(名色)。最後五蘊完全滅盡時,才能完全達到涅槃(般涅槃)。如佛陀和佛陀當時的徹悟者阿羅漢自己都不會再出生而產生痛苦了。

那麼,什麼是佛陀所教導滅苦的方法呢?

他所教的是八正道中的戒、定、慧(清楚認知)

為什麼是八正道中的戒、定、慧呢?

因為八正道中的戒、定、慧是中道法,而中道是成就四聖諦所必需具備的。

八正道稱為中道並且是「唯一的道路」可以到達四聖諦而滅苦。

中道意即避免欲樂和苦行兩種極端的行為,這是佛陀從當時婆羅門教的修行者當中所發現的。這些婆羅門的修行者認為:自我苦行可以去除貪愛而自我放縱可以去除瞋恨,中道也有避免貪瞋的意思。

體證四聖諦有什麼利益?

這個利益就是滅苦。苦滅於以涅槃為所緣的道剎那,而道剎那生起時,能斷除殘餘的煩惱而滅苦(第四道果)。涅槃是非常快樂的,因為不再生死輪回。

你說的非常快樂是什麼意思呢?

這種快樂是永遠不再變苦的樂,不同于世俗之樂,因此佛陀說「涅槃是非常快樂的」。

怎麼會生起快樂呢?

因為涅槃不屬於五蘊,五蘊是真正的苦(苦諦)。如果你沒有五蘊就不會再受苦——諸如老、病、死、哀傷、憂戚等等。這就是為什麼涅槃是快樂的,它不像世俗之樂是苦樂參半的,涅槃是佛法中最高的善法。

由戒、定、慧組成八正道。而戒、定、慧那一樣先呢?我們是要先持戒清淨了,然後才能體證定和慧嗎?

八正道當中的戒、定、慧是一起修的而不是一次修一樣。就像一顆藥丸有三種成分:我們是一次吞下去的。定的修持是平靜、喜悅的——尤其是達到專注(深定)的人,定是非常快樂的,那麼為什麼我們說唯有涅槃是樂呢?

雖然修定是善法,定能降伏煩惱(),但定只是暫時的平靜,只有五蓋被壓制住時,才能維持定的狀態,而且快樂的程度是取決於禪定的深淺。

但這種禪定的樂受仍在苦樂輪回之中。

禪定的修行在佛陀之前早就存在了。佛陀修習禪定直到他成就最高的(第八次第)定。但他發現這種定不能斷除潛伏的煩惱。後來他發現八正道而體證四聖諦——也因此悟道了。然後他說「這是我的最後一生」。因此悟道(涅槃)能斷除煩惱而滅苦——不再輪回——所以我們說唯有涅槃是樂。

世界上所有的哲學,只有佛法談到滅苦的智慧。我們怎麼證明這一點?好好地遵循八正道就可以斷除苦的因——煩惱。而煩惱唯有用智慧才能斷除。

修行成就可以增長智慧,而這種智慧(內觀或實相般若)可以斷除煩惱,只有佛法可以完全斷除煩惱——意即達到涅槃。這證明修學八正道可以增長智慧。

最後這些問題是有關於涅槃的重要問題:

a)什麼是涅槃?

b)何處是涅槃?

c)你如何見到涅槃?

(意即,如果你相信涅槃存在的話。)

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因為所有佛教徒都想滅苦,而要滅苦就要證得涅槃。我們將簡短地回答這些問題,但如果你修行成就時,你就會更清楚了。

a)什麼是涅槃?

涅槃是短暫的道剎那的所緣。涅槃是實相,或者自然事物的真實狀態。道剎那以涅槃為所緣能斷除煩惱而滅苦。苦是「我」(身心)。如果沒有「我」(身心)就沒有諸如老、病、死等等的苦——因為涅槃的狀態是沒有五蘊的。五蘊是真正的苦(苦諦)

我們每一個人都由五蘊組成:色、受、想、行、識。或者更簡單說,五蘊是身(色法)和心(心法)(五蘊的後四項是心法)。五蘊是苦的真理(苦諦,或第一聖諦)。苦諦是一直存在著,但我們通常都體會不到。這是由於煩惱(渴愛),而這個煩惱創造了我們。創造我們的煩惱跟我們相處很長一段時間了——除非我們對它做一番改變。

b)何處是涅槃?

涅槃不是一個地方;它不是任何地方。沒有人,甚至有超能力的人也沒辦法回答涅槃在那裏。涅槃不在天堂;涅槃就像風:只能由它的作用來認知它的存在。涅槃是非常殊勝的道剎那的所緣,涅槃是這種道剎那心的所緣。

凡夫沈浸於煩惱之中,但如果他修毘婆奢那而啟發實相般若時,他的心就轉成清淨了。這就稱為道剎那和道果。這兩者皆以涅槃為所緣(十六階智中的第十四階智和第十五階智)。

涅槃不是心,它只是心的所緣。當實相般若很強的時候,心就可以轉凡成聖。這種轉變稱為道剎那。道剎那後面緊跟著是道果。兩者皆以涅槃為所緣。當苦的因滅時,苦()就在那一道被殊勝的道剎那所滅。悟道的四個道是:入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和圓覺或圓滿者(阿羅漢果)。有十種束縛障礙了我們悟道:

1.我見。

2.懷疑佛陀的教法。

3.執著儀式和典禮(戒禁取見)

(這是指相信任何儀式,諸如:點香或任何慣例的行為或禮拜,可以導致涅槃的任何信仰)

4.欲貪。

5.瞋恨。

6.色貪。

7.無色貪。

(色界是仍然有色身存在的地方。無色界是只有心存在的地方,所以67兩項都是關於貪求天界的存在欲)

8.慢。

9.掉舉。

10.無明。

因此,在第一道,入流果的道剎那滅除前三項束縛;第二道,一來果的道剎那減弱了第四、第五項束縛;第三道,不還果的道剎那斷除第四、第五項束縛;而第四道,阿羅漢的道剎那斷除了殘餘的五項束縛。

c)你如何見到涅槃?

想要見到涅槃,必須以正確的方法修四念處。正確地修行四念處是導致悟道唯一的道路。佛說:「比丘們!這條路(詳見《大念處經》,長部第二十二經)是令凡夫導致清淨,唯一的道路。」

四念處是三十七道品的最初基礎。而誠如佛陀修過的,三十七道品可以引導體證四聖諦。當心完全淨除煩惱的時候,你是自知的——不需要別人告訴你——因為涅槃是實相,是由你自知的。誠如比丘所誦的偈子中:「每個人由他自見」。

 

 

相關文章: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1 佛法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362)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1.1.1 什麼是佛法?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4357)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2 智階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4012)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 三十七道品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396)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 四念處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484)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1 修四念處的要件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185)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2 身念處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321)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3 如理作意和覺察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171)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4 修行所緣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186)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4.1適合不同人的念處所緣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049)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5 修行的助緣(有利於斷煩惱的條件)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319)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1.6 正確的修法(四念處)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4346)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2 四正勤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2983)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3 四神足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261)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4 五根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067)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5 五力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2960)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6 七菩提分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982)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3.7 八正道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583)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理論 1.4 四聖諦 阿姜念 緣氣:(7355)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4.1 四聖諦的特質 阿姜念 緣氣:(6683)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4.2 應用四諦法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緣氣:(3734)
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第一篇 理論 1.4.3 此修法為何符合四聖諦 阿姜念 緣氣:(7163)

上一篇(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 回目錄 下一篇(阿姜念·身念處禪觀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