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的經言祖語

 

(一)人類殊勝,人身難得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雲何得生善處?雲何快得善利?雲何安處善業?”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為天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有漏盡無漏。

  比丘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法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等見品》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我今當以何食飯如來乎?為用人間之食,為用自然無食?”世尊告曰:“可用人間之食用飯如來,所以然者,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

  《增一阿含經》卷二八《聽法品》

  佛告比丘:“閻浮提人有三事勝(貝*貝/隹)尼人,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以此三事勝……弗於逮,……勝鬱單越(3)…··勝餓鬼趣,……勝龍、金翅鳥,……勝阿須倫,…勝四天王,……勝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長阿含經》卷二十《世紀經》

  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果故··*如是一切賢聖道果,皆依於人而能修證。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華嚴》卷十二

  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無量壽經》卷下

  雲何人趣……名末奴沙?…··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本奴沙……有說:能寂靜意故名為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

  《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

  何故人道名摩拏沙?此有八義:一聰明故,二為勝故,三意微細故,四正覺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別虛實故,七聖道正器故,八聰慧業所生故。

  《立世阿毗曇論》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四十二章經》

  若優婆塞雖得人身,行於非法,不名為人。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現一切法皆是無常、無我我所,於一切法心無取著,見一切法不得自在,生滅苦空,無有寂靜。人身難得,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正見,雖具正見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聞正法,雖聞正法難得受待,能如是觀,是名人身。

  《優婆塞戒經》卷六《五戒品》

  不知三世事,亦寡法財寶,飽暖恣欲心,人形畜無別。

  《四十華嚴》卷十二

  若人壽百歲,遠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禪。
  若人壽百歲,邪偽無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學正智。
  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
  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惟佛法要。

  《法句經·述千品》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
  若人壽百歲,奉火修異術,不如須臾敬,事戒者福勝。

  《法句經·教學品》

  要想永久受苦,與永久得樂,均視此身。

  寂天《人菩薩行論》

  此十分難得之清淨人身,如果用它來作罪業和惡行之工具,實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此難得暇滿的人身,不用它來學佛,而讓它白白地空過死去,實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在這個惡濁短暫的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實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岡波巴《寶鬘集》

(二)人間缺陷與社會弊病

 

  當知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終不可制卻,亦複不可咒術、戰鬥、藥草所能抑折:所謂生老病死。亦如四大山從四方來,各各相就,摧壞樹木,皆悉磨滅。

  《增一阿含經》 卷五十

  一切歸於盡,果熟亦當墮,
  合會必當散,有生必有死。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等見品》

  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在呼吸之間耳。

  《處女經》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無量壽經》卷下

  命如果待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從初樂恩愛,因淫入胎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

  《法句經·生死品》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由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法句經·無常品》

  身空虛偽,不可長養……地水火風,合集成立,隨時增減,互相殘害,猶如四蛇,共處一篋。水火風種,散滅壞時,大小不淨,盈流於外,體生諸蟲,無可愛樂,捐棄塚間,如朽敗木。心如幻化;馳騁六情,……猶如世人,馳走空聚,六賊所害,愚不知避。

  《金光明經》卷二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無量壽經》卷下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何等為五?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傷,迭相噬吞,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廣/音)啞、癡惡、尫狂,皆因前世不通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入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顧前後。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迫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太苦毒。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尅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複取,神明尅識,終入惡道,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佚,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戳,強奪迫脅,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如是之惡,著於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途,無量苦海,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舍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複何及!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恨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愚癡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從何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恨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恒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長。是等輩人,如履泥途,負于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

  少壯不得財,並不修梵行,如油過老鷺,無魚而萎滅。少壯不得財。並不修梵行,臥如破折弓,悲歎於過去。

  《法句經·老品》

  食、色、財寶,無論如何吝惜珍藏,死時仍需空手而去,實在沒甚利益。

  岡波巴《寶鬘集》

(三)正命生活,得現法樂


  若不從天人,希望求僥倖,亦不禱詞神,是為最吉祥。
  友賢擇善居,常先為福德,敕身從真正,是為最吉祥。
  去惡從就善,避酒知自節,不淫於女色,是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養妻子,不為空之行,是為最吉祥。

  《法句經·吉祥品》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雲何人所作,智慧以求財?等攝受於財,若勝若複劣?”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始學工巧業,方便集財物,彼得財物已,當應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余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
  營生之業者: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方便修眾具,安樂以存世。
  如是修善業,黠慧以求財,財寶隨順生,如眾流歸海。
  如是財饒益,如蜂集眾味,晝夜財增長,猶如蟻積堆。
  不付老子財,不寄邊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諸慳吝者。
  親附成事者,遠離不成事,能成事士夫,猶如火熾然。
  善友貴重人,敏密修良者,同氣親兄弟,善能相攝受。
  居親眷屬中,熛顯若牛王,各隨其所應,分財施飲食
  壽盡而命終,當升天受樂!“

  《雜阿含經》卷四八(1283經)

  初當學技術,於後求財物,後求財物已,分別物四分:
  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需,
  拼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第五為娶婦,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樂,彼必饒錢財,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財,猶如蜂采花,長夜求錢財,當自受快樂。
  出財莫令遠,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財與,兇暴及豪強。

  《中阿含經》卷三三《大品·善生經》

  ”佛告婆羅門:有四祛,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不分失。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輒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不善守護。
  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兇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雲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人少出也,多出少人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卻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缽曇花,無有種子,愚癡食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人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羅門,四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會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為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為信具足?謂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及余世人間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其足。
  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
  雲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慳妒心,在於居家,行解脫施,常自手與,樂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雲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世安、後世樂。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方便建諸業,積集能守護,知識善男子,
  正命以自活,淨信戒具足,惠施離慳妒,
  淨除於迷道,得後世安樂。苦處于居家,
  成就於八法,審諦尊所說,等正覺所知,
  現法得安隱,現法喜樂住,後世喜樂住。“

  《雜阿含經》卷四

  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養父母已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余一分藏積俟用。

  《優婆塞戒經》卷三《受戒品》

  能善求財,得已能護,用以道理,如法惠施。

  《優婆塞戒經》卷七《般若波羅蜜品》

  佛告善生:”六損財業者,一者耽湎於酒,二者博戲,三者放蕩,四者迷於伎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惰,是為六損財業。……
  善生,當如飲酒有六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鬥諍,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善生,若彼長者、長者子飲酒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減。
  善生,博戲有六失,雲何為六?一者財產日耗,二者雖勝生怨,三者智者所責,四者人不敬信,五者為人疏外,六者生盜竊心。善生,是為博戲六失,若長者、長者子博戲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減。
  放蕩有六失:一者不自護身,二者不護財貨,三者不護子孫,四者常自驚懼,五者諸苦惡法當自纏身,六者喜生虛妄。是為放蕩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放蕩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善生,迷於妓樂複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卑,五者多羅槃,六者首呵那,是為妓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妓樂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惡友相得複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地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發他過。是為惡友六失,若長者、長者子習惡友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懈情有六失。一者富樂不肯作務,二者貧窮不肯勤修,三者寒時不肯勤修,四者熱時不肯勤修,五者時早不肯勤修,六者時晚不肯勤修,是為懈惰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懈情不已,其家財業日日損減。
  佛說是已,複作頌曰:
  “迷惑於酒者,還有酒伴黨,財產正聚集,隨已複散盡。
  飲酒無節度,常喜歌舞戲,晝則遊他家,因此自陷墜。
  隨惡友不改,誹謗出家人,邪見世所嗤,行穢人所黜。
  好博著外色,但論勝負事,親惡無反復,行穢人所黜。
  為酒所荒迷,貧窮不自量,輕財好奢用,破家致禍患。
  擲博群飲酒,共伺他淫女,玩習卑鄙行,如月向於晦。
  行惡能受惡,與惡友同事,今世及後世,終始無所獲。
  晝則好睡眠,夜覺多悕望,獨昏無善友,不能修家務。
  朝夕不肯作,寒暑複懈惰,所為事不究,亦複毀成功。
  若不計寒易,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至終無憂患。”

  《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智者居家,節儉恭用,所奉有四,用得歡喜:一為供養父母妻子,二為瞻視人客奴婢,三為給施親屬知友,四為奉事君天正神沙門道士。

  《佛般泥洹經》卷上

  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需;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

  一食止知足,二修業勿怠,三當先儲積,以擬於空乏,四耕田商賈,擇地而置牧,
  五當起塔廟,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業,善修勿失時,如是修業者,則家無損減,
  財寶田滋長,如海吞眾流。

  《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博奕耽嗜酒,遊輕著女色,費喪於財物,是名墮負門。女人不自守,舍主隨他行,男子心放蕩,舍妻隨外色,如是為家者,斯皆墮負門。

  《雜阿含經》卷四八(1279經)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輸官稅,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國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優婆塞戒經》卷三《受戒品》

  十二惡律儀者:一者屠兒,二者魁膾,三者養豬,四者養雞,五者捕魚,六者獵師,七者網鳥,八者捕蟒,九者咒龍,十者獄吏,十一者作賊,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賊。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七

  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泥洹最快。

  《法句經·泥洹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時瘥,恒在床褥,雲何為五?于時病人不擇飲食,不隨時而食,不親近醫藥,多憂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苦複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時瘥,雲何為五?於是病人選擇而食,隨時而食,親近醫藥,不懷愁憂,鹹起慈心向瞻病人。

  《增一阿含經》卷二四《善聚品》

  若諸眾生身有疾病,心則不安,豈能修習諸波羅蜜?是故菩薩修菩提時,先應療治身所有病。

  《四十華嚴》卷十一

  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雜阿含經》卷四二

  佛言:”聽入浴室洗,洗有五功德:一者除垢,二者身清淨,三者除去身中寒冷病,四者除風,五者得安隱。“

  《十誦律》卷三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施人楊枝有五功德,雲何為五?一者除風,二者除誕唾,三者生藏得消,四者口中不臭,五者眼得清淨。“

  《增一阿含經》卷二八《聽法品》

  愚者常歡喜,如彼光音天,智者常憂懼,猶如處地獄。

  《增一阿含經》卷三六《八難品》

 

(四)知恩報恩

  爾時世尊夜後分時聞野狐鳴,是夜過已,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於夜後分聞野狐鳴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彼野狐者,疥瘡所困,是故鳴喚。若能有人為彼野狐治疥瘡者,野狐必當知恩報恩。而今有一愚癡之人,無有知恩報恩。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知恩報恩,其有小恩尚報,終不忘失,況複大恩!”

  《雜阿含經》卷四七

  世間之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

  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經於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竟來屠割,遂致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遊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湣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忿心,母發怨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忿之微,複速幹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二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仇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皆與其子,珍妙衣服,亦複如是。愚癡鄙陋,情愛無二。昔有女人遠遊他國,抱所生子波殑伽河,其水暴漲,力不能前,愛念不舍,母子俱沒。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以是因緣,母有十德:一名大地,於母胎中為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歷眾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但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莊嚴,以妙瓔珞而嚴飾故;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眾惡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

  佛……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在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五分律》卷二十

  爾時世尊告諸比五:“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雲何為二?所謂父母也。若複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屎尿,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

  《增一阿含經》卷十一《善知識品》

  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自三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道化其親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

  《三慧經》

  若欲供養諸賢聖及佛,但供養父母,諸賢聖及佛即在家中。

  《雜寶藏經》卷二

  佛言:“阿難,匪唯在家,及出家者,皆以孝行而為其先。”

  《菩薩本生鬘論》卷一引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
  于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

  《佛說梵網經》卷下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孝親最神也。

  《四十二章經》

  若有不孝眾生,不念父母生養之恩,舍背父母,與妻子居,所有衣食湯藥,念給妻子,不與父母;父母衰老,出入無力,曾不生憂,親近扶持,于其妻子晝夜不離;得一美味,不敢自噉,持與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財寶,私共妻子歡樂食噉;父母善言不肯隨順,妻子惡言信用無舍;或為妻子訶罵父母;或共親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於淫欲,無慚愧恥,如是眾生……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

  《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

  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毀戒勸令住戒,父母慳貪勸令住舍。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

  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托,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所以長大損,於出家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省庵實賢《勸發菩提心文》

  眾生恩者,既無始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於已有大恩德,不見自身於彼有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

  《攝大乘論本》卷二

  受他豐美食,自慳惜其財,食他不反報,是則墮負門。

  《雜阿含經》卷四八(1279經)

  國主恩者,福德最勝。雖生人間,得自在故。三十三天諸天子等,恒與其力,常護持故。……是大聖王,以正法化,能使眾生悉皆安樂。譬如世間一切堂殿,柱為根本,人民豐樂,王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萬物,聖王能生治國之法利眾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間,聖王亦能觀察天下人安樂故。王失正治,人無所依。若以正化,八大恐怖不入其國:所謂他國侵逼、自界叛逆、惡患疾病、國土饑饉、非時風雨、過時風雨、日月薄蝕、星宿變怪。人王正化,利益人民,如是八難不能侵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愛念無比,憐湣饒益,常與安樂,晝夜不舍。國大聖王亦複如是,等視群生,如同一子,擁護之心晝夜無舍。如是人王,令修十善,名福德王,若不令修,名非福主。所以者何?若王國內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國王常獲二分。善因王修,同福利故。造十惡業,亦複如是,同其事故。一切國內田地園林所生之物,皆為七分,亦複如是。若有人王成就正見,如法化世;名為天主,以天善法化世間故。諸天善神及護世王常來守護,守王宮故。雖處人間,修行無業,賞罰之心無偏黨故。如是聖主,名正法王。以是因緣,成就十德:一名能照,以智慧眼照世間故;二名莊嚴,以大福智莊嚴國故;三名與樂,以大安樂與人民故;四名伏怨,一切怨敵自然伏故;五名離怖,能卻八難離恐怖故;六名住賢,集諸賢人評國事故;七名法本,萬姓安住依國王故;八名持世,以天王法持世間故;九名業主,善惡諸業屬國王故;十名人主,一切人民王為主故。……王見人民造諸不善,不能制止,諸天神等悉皆遠離,若見修善,歡喜讚歎,盡皆唱言:我之聖王!龍天喜悅,謝甘露雨,五穀成熟,人民豐樂。若不親近諸惡人等,普利世間,鹹從正化,如意寶珠必現王國,于王鄰國鹹來歸服,人與非人,無不稱歎。若有惡人于王國內而生逆心,於須臾頃,如是之人,福自衰滅,命終當墮地獄之中,經歷畜生,備受諸苦。所以者何?由於不知聖王恩故。起諸惡逆,得如是報。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輔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現世安隱豐樂,有所願求,無不稱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

  雲何念施主恩?謂我等今世日用所資,並非已有,三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須,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彼則竭力躬耕,尚難糊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餘,寧知愛惜;彼則車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閒庭,優悠卒歲。以彼勞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將他利而潤已身,於理順乎?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側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省庵實賢《勸發菩提心文》

  雲何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為是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省庵實賢《勸發菩提心文》

  是時琉璃王將四部之兵,往至沙毗羅越。…世尊…即往逆琉璃王,便在一枯樹下,無有樹葉,於中結跏跌坐。是時琉璃王遙見世尊在樹下坐,即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面立。爾時琉璃王白世尊言:‘便有好樹,樹枝繁茂,尼拘留之等,何故在此枯樹下坐?“世尊告曰:”親族之蔭,故勝外人。“是時琉璃王便作是念:今日世尊故為親族,然我今日應還本國,不應往征迦毗羅越。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等見品》

  予雖學佛者,然愛君憂國之心,與忠義士大夫等。

  大慧宗杲《示成機宜季恭》

  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

弘一

(五)敦倫盡分,盡職盡責

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族為北方,
僮使為下方,沙門為上方,諸有長者子,禮敬于諸方,
敬順不失時,死皆得生天。惠施及軟言,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所有與人共,此四多負荷,任重如車輪。
世間無此四,則無有孝養,此法在世間,智者所選擇,
行則獲大果,名稱遠流布。

  《長阿含經》卷十-《善生經》

  夫為人子者,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父母複以五事敬視其子,雲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

  《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善教兒女,俾彼悉皆為賢人,為淑媛,實為敦倫之大者,以兒女既皆賢善,則兄弟姐妹姑嫂兒孫,皆相觀而善。從茲賢賢相繼,則賢人多而壞人少,壞人亦可化為賢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之基,皆於教兒女中含之。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複申曉國書》

  教子女,當從根本上著手,所謂根本者,即孝親濟眾,忍辱篤行。以身為教,以德為範,如熔金銅,傾入模中,模直則直,模曲則曲。

  《印光法師文鈔·複永嘉居士書》

  弟子敬奉師長複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給待所需,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

  師長複以五事敬視弟子,雲何為五: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所聞,三者隨其所聞令善義解,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己所知誨授不悕。

  《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師弟之義,義感自然,當想信厚。視彼若己;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崇禮律,訓之以道,和順忠節,不相怨訟。弟子與師,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慎莫含毒,小怨成大,還自燒身。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出家菩薩若有在家弟子,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行:供養成父母、諸師、和上、耆舊、有德,施于安樂;至心受戒,不妄毀犯;受寄不抵,見恚能忍;惡口惡語及無義語終不為之;憐湣眾生,于諸國王、長者、大臣,恒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調伏妻子眷屬,分別怨親,不輕眾生;除去驕慢,不親惡友;節食除貪,少欲知足;鬥諍之處身不往中,乃至戲笑不說惡語,是則名為不放逸法。

  《優婆塞戒經》卷三《攝取品》

  夫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雲何為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親族亦以五事親敬於人,雲何為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

  《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雲何為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假。僮使複以五事奉事其主,雲何為五?一者早起,二者為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

  《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缺,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妻複以五事恭敬於夫,雲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

  《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貞廉自守,一妻一婦,慈心不怒。

  《增一阿含經》卷十五

  菩薩娶婦有四因緣:一者宿命同福,二者畢罪,三者應當共生男女,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

  《惟日雜難經》

  佛告玉耶:”女人之法,不當以倚端正而生驕慢。形貌端正,非為端正,唯心行端正,人所愛敬,是為端正。……“

  佛告玉耶:”作婦之法,當有五等。何謂為五?一如母好二如臣婦,三如妹婦,四者婢婦,五者夫婦。何為謂母婦?愛夫如子,故名母婦。何謂臣婦?事夫如君,故名臣婦。何謂妹婦?事夫如兄,故名妹婦。何謂婢婦?事夫如妾,故名婢婦。何謂夫婦?背親向疏,永離所生,恩愛親呢,同心異形,尊奉敬慎,無驕慢情,善事內外,家殷豐盈,待接賓客,稱揚善名,是為夫婦之道。“

  佛告玉耶:”奉事姑嫜夫主,亦有五善三惡。“玉耶白佛:”何等五善三惡?“佛告玉耶言:”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進姑嫜夫主;二者看視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語,忍辱少瞋;四者矜莊誡慎,恒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親族歡喜,為人所譽。是為五善。何者三惡?一者未瞑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訶瞋,反見嫌罵;二者好食自啖,惡食便與姑嫜夫主,奸色欺詐,妖邪萬端;三者不念生活,遊治世間,道他好醜,求人長短,鬥亂口舌,親族憎嫉,為人所賤。是為三惡。“

  《佛說玉女經》

  隨順為姊妹,愛樂為善友,安慰則為母,隨意為婢使,此四賢良妻,則是夫眷屬。

  龍樹《勸發諸王要偈》

  愛念夫主,如母愛子,晝夜長養,不失時宜,心常憐念,無有厭患,念夫如子,是為母婦。
  承重夫婿,盡其敬誠,如兄如弟,同氣分形,骨血至親,無有二情,尊之重之,如妹事兄,是為妹婦。
  奉事夫婿,敬順懇至,依依戀戀,不能相遠,私密之事常相告示,行無違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相親相愛,欲令度世,如善知識,是為知識婦。
  供養大人,竭情盡行,無有一失,淨修婦禮,終不廢缺,進不犯義,退不失禮,常和為貴,是名婦婦。
  心常畏忌,不敢良慢。忠孝盡節,口不粗言,身不放逸,以禮自防,如民奉王;夫婿敬幸,不得驕慢;若得杖棰、敬承奉受,及見罵辱,默然無辭,甘身苦樂,無有二心,慕修婦道,不擇衣食,事夫如事大家,是名婢婦。
  見夫不歡,恒懷瞋恙,盡夜求願,欲得遠離,雖為夫婦,心常如寄,亂夫勤臥,無有畏避,不作生活養育兒子,身行蕩放,不知羞恥,陷入罪法,毀辱親裏,夫婿相憎,咒欲令死,是名怨家婦。
  晝夜不眠,毒心伺之;作何方便得遠離之?欲與毒藥,恐人覺之,心通外情,雇人害之,複遣傍夫伺而賊之,夫死更嫁,適我之願,是名奪命婦。

  《玉耶女經》

  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

  《印光法師文鈔·複高邵麟書》

  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傷父母之心。……現為人子,不久則又為人父,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兒女。譬如瓦屋簷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複周法利書二》

  雖無縱之聖,尚須賢母賢妻,以輔助其道德…··由是言之,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母與賢妻也。良以妻能陰相其夫,母能胎教子女。況初生數年,日在母側,親炙懿范,常承訓誨,其性情不知不覺為之轉變,有不期然而然者。余常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又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益謂此也。

  《印光法師文鈔·馮宜人往生事實發隱》

  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方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

  沙門、婆羅門當複以六事而教授之,雲何為六?一者防護不分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

  《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父母及兄長,和上諸師長,及諸尊重者,所不應生慢。

  應當善恭敬,謙下而問訊,盡心而奉事,兼設諸供養。

  離貪恚癡心,漏盡阿羅漢,正智善解脫,伏諸驕慢心,

  於此賢聖等,合掌稽首禮。

  《雜阿含經》卷四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於子言孝,各個盡其人道之份,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印光法師文鈔·與丁福保書》

  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但自盡誼盡份,決不於誼份之外,有所覬覦。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份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西方。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贊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揚帆,更加櫓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印光法師文鈔·複寧波某居士書》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份,不計他對我之盡份與否,我總要盡我之份。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份,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党不能盡份,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 光法師文鈔續編·一函編複》

  受優婆塞戒有四惡人常應離之:一者樂說他過,二者樂說邪見,三者口軟心惡,四者少作多說。

  《優婆塞戒經》卷二《受戒品》

  若遠至他國,行伴名為親。
  于自居家中,慈母最為親。

  《別譯雜阿含經》卷八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何謂如秤?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秤友也。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佛說孛經》

  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見有過失,輒相諫曉;二者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者在於苦厄,不相棄舍。

  《太子善權經》

  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髮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有此七法,名為親友。

  《四分律》卷四一

  化善從惡,切磋以法,忠正誨勵,義合友道。

  《佛說孛經》

  佛告善生:"有四怨如親,汝當覺知,何謂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順,四者惡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雲何為四?一者先與後奪,二者與少望多,三者畏強故親,四者為利故親,是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親複有四事,雲何為四?一者善惡斯順,二者有難舍離,三者外有善來密遮止之,四者見有危事便排擠之,是為美言親四事。"
  "敬順親複有四事,雲何為四?一老先誑,二者後誑,三者現誑,四者見有小過便加杖之,是為敬順親四事。"
  "惡友親複有四事,雲何為四?一者飲酒時為友,二者博戲時為友,三者淫佚時為友,四者歌舞時為友,是為惡友親四事。"
  世尊說此已,複作項目:
  "畏伏而強親,美言親亦爾,敬順虛誑親,惡友為惡親,此親不可恃,智者常覺知,宜速遠離之,如避於險道!"
  佛告善生:"有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人救護。雲何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湣,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為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人救護,當親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一雲何為四?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湣念,四者示人大路,是為四止非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複次,慈湣有四事:一者見利代喜,二者見惡代憂,三者稱譽人德,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制,是為四慈湣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利益有四,雲何為四?一者護彼不分放逸,二者護彼放逸失財,三者護彼使不恐怖,四者得相教誡,是為四利人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同事有四,雲何為四?一者為彼不惜身命,二者為彼不惜財寶,三者為彼濟其恐怖,四者為彼屏相教戒,是為四同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世尊說是已,複作頌曰:
  "制非防惡親,慈湣存他親,利人益彼親,同事齊己親以親乃可親,智者所附近。親中無等親,如慈母親子。若欲親可親,當親堅固親,親者戒具足,如火光照人。"

  《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緩急別友,戰鬥見勇,論議知明,穀貴說仁。

  《佛說孛經》

 

(六)自塑人格,即人而佛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雜阿含經》卷十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

  九類眾生,一身具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潤為濕生,倏起煩惱為化生。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

  大珠慧海《頓悟人道要門論》

  雲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雲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辜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省庵實賢《勸發菩提心文》

  寧以有德而死,不以無德而存!

  《采花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莫窮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

  契嵩(《禪林寶訓》)

  有出格見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學問;有超方學問,方有蓋世文章。

  蕅益《靈峰宗論》卷二《示生簡在》

  須置身千古聖賢之列,不屑為隨波逐浪之人。

  蕅益《靈峰宗論》卷五《與曹源三書》

  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虛宜遠,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謙,處同輩宜退讓;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鬱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蕅益《靈峰宗論》卷三《示養德》

  一切菩薩複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三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雲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

  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含果,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優婆塞戒經》卷一《集會品》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身,自損至終。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莫能勝,自勝之人。

  《法句經·述千品》

  心馬馳惡道,放逸難禁制,佛說切戒行,亦如利轡勒。

  《彌沙塞五分戒本》

  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而不忘失。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四意斷品》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法句經》

  聖人無論怎樣困苦,也不吃來自罪惡的食物;獅子寧可餓著肚子,也不吃噁心的東西。

  《薩迦格言》

  譬如百草藥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種種善法皆依不放逸為本。

  《雜阿含經》卷三一

  夫人語默舉措,自謂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內不欺心,誠可謂之得矣、然猶戒謹乎獨居隱微之間,果無纖毫所欺,斯可謂之得矣。

  黃龍慧南答王安石書《禪林寶訓》

  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則嗟怨之聲作。

  佛鑒禪師《禪林寶訓》

  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雲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雲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雲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雲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雲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雲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雜阿含經》卷三七(1O44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祛,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淨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爾時世尊即說偈言:”世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淨道,向生老病死。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雜阿含經》卷三六(1243經)

  吾常謂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至於邪淫之事,無廉無恥,極穢極惡,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豔女來奔,妖姬獻媚,君子視為莫大之禍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臨,皇天眷佑。小人視為莫大之幸福而納之,必致災星蒞止,鬼神誅戮。…··世人苟於女色關頭,不能徹底看破,則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樂,以及子孫無窮之福蔭,來生貞良之眷屬,斷送於俄頃之歡娛也。哀哉!

  印光《欲海回狂序》

  由此私欲固結於心,則所有知見,皆隨私欲而成偏邪。如貪名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營為,或至身敗名裂。愛妻愛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惡,養成禍胎,或至蕩產滅門者,皆由貪與愛之私欲所致也。……甚矣,私欲之物之禍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決不令彼暫存吾心,則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正知顯而意誠、心正、身修,……人皆可以為舜堯,人皆可以作佛。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標本同治錄序》

  學聖學佛,均以敦倫盡份、閑邪存誡、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為本,又須卑以自牧,韜光潛耀,上效古人,躬行實踐,能如是,則其學其品,便可高出流輩。每每聰明人,均屬矜誇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絕無涵蓄。其人非坎坷終身,必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險奸巧,則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複全善生書》

  當時時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縱人負我德,亦當作我負人德想。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作,歉憾無遺。則暴戾之氣,便無由生矣。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複郝智熹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五人不可療治,雲何為五?一者滔諛之人不可療治,奸邪之人不可療治,惡口之人不可療治,嫉妒之人不可療治,無反復之人不可療治、“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等見品》

  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亦應質直其心。

  《佛遺教經》

  離兩舌,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語破壞彼,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群黨。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

  《中阿含經》卷三《伽藍經》

  若人無實語,小人中小人。實是法之階,明中第一明;實是解脫道,財中第一財。

  《正法念處經》卷八

  惡言罵詈,驕淩蔑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法句經·言語品》

  用諫曉事,善心好意,敬事尊老,禮節兼備。

  《分別善惡所起經》

  言行忠信,表裏相應。

  《無量壽經》卷下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發言必慮其所終,立行必稽其所蔽。

  白雲守端《禪林寶訓》卷一

  護世者以八法護世:一言與行相應不違,二奉敬尊長不輕慢,三柔軟言辭不粗獷,四謙下恭順常執遜意,五常質樸不諛諂,六常修仁和不佞飾,七不為一切諸惡,八以德本隨於世間。

  《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

  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讚歎反生慚愧。修習道時歡喜自慶,不生驕慢。能調惡人,見離壞眾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餘說。不為世事而作咒願。少思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恒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湣,……見來打者生於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寧喪身命終不虛言。

  《優婆塞戒經》卷二《自他莊嚴品》

  無害於天下,終身不遇害,慈念於一切,孰能以為怨?

  《法句經·刀杖品》

  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

  《雜阿含經》卷三二

  一者於請有情普發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處智不退轉;三者於諸有情起親友想,於險難中誓當救護;四者常於有情起負債想;五者恒懷慚愧,何時償華。能發如是五種心,速能征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理趣般若經·發菩提心品》

  一切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眾生,是為最吉祥。

  《法句經·吉祥品》

  愛人如愛己,率已以隨人。

  《四十華嚴》卷十二

  一者見他得利歡喜如己,二者自得安樂不樂獨受。

  《優婆塞戒經》卷二《發願品》

  若能自舍己樂,但為一切眾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若但為眾生故行善法,眾生未成就,自利則為具足。

  《大智度論》卷九五

  能行忍著,方可名為有力大人。

  《四十二章經》

  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馬車,我說善禦士,非謂執繩者。

  《雜阿含經》11O7經

  眾生設以大惡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終不惡報。若來悔謝,即時受之。見眾生時心常歡喜,見作惡者,生憐湣心。

  《優婆塞戒經》卷四《六波羅蜜品》

  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敵皆調伏。

  《人菩薩行論》

  弱者憤怒有何用?強者何必把氣生?為了辦事而憤怒這是無謂的自焚。

  《薩迦格言》

  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髮露。

  《長阿念喲》卷十六《堅固經》

  內實有穢不自知,內有穢不知如真者,此人于諸人中,最為下賤。若有一人,內實有穢自知,內實有穢知如真者,此人于諸人中為最勝也。

  《中阿含經》卷二二

  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象令他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梵網經》卷下

  佔便宜的事讓給別人,吃虧的事自己承當,乃上人之象徵。

  岡波巴《寶鬘集》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煩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憨山《勸世文》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法句經·多聞品》

  財富無量而無驕逸,失利名稱無有憂戚。

  《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

  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實凡夫。

  弘一

  學者雖然知識淵博,別人的微小長處也要汲取。

  《薩迦格言》

  蹄窩容易被水灌滿,小庫容易被財物裝滿,小塊田園容易播種,學識淺薄的人容易自滿。

  《薩迦格言》

  如人執小木,而入於巨誨。人本則俱沒,懈怠者亦然。

  《雜阿含經》第446經

  不作懈怠,不受不貪坐臥等樂。如作大事功德力時,及營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業要令畢竟,作時不觀饑渴寒熱,時與非時。……大事未訖不生悔心。

  《優婆塞戒經》卷四《六波羅蜜品》

  愚蠢而憨直的人們,有的毀己,有的傷人;林中的直樹被人砍,筆直的利箭會傷人。

  《薩迦格言》

  若敬愛於他,以德自稱讚,他德既稱讚,乃是自敬愛。

  《菩提行經》卷三

  視人之善,猶己之善;視己之善,猶人之善。念念同觀,亙古無間。法界偕遊四德城,方滿最初誓宏願。
  視人之惡,猶己之惡;現己之惡,猶人之惡。猛省力除,無分愧怍。法界眾生三毒除。彼我同歸無上覺。
  視人之樂,猶已之樂;視已之樂,猶人之樂。所願與共,嫉妒永卻。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尋徇略。

  蕅益《靈峰宗論》

  無論世法佛法,動靜語默,但發慧眼,熔習氣,磨礪身心,增益我所不到者,即實工夫。……應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時不待人,一磋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輕息心,一言有益於己,便應著眼銘心;以深廣心治將就心,期待誓同先哲,舉措莫類時流。

  蕅益《靈峰宗論》卷二《示海印方丈》

  學道不難伶俐,難於慎重;發心不難勇銳,難於堅久;涉世不難矯俗,難於自持;作事不難敏達,難於深忍;研義不難領解,難於精確。

  蕅益《靈峰宗論》卷二《示劉學昭》

  作事倉猝,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無量壽經》卷下

  (白居易)曰:佛法大意如何?”(鳥巢道林禪)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

  《釋氏稽古略》卷三

  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怠,罪根水已拔。

  《增一阿含經》卷三九《馬血天子品》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圓悟克勤《與文主薄》

  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

  《印光法師文鈔·與陳錫周書》

  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於人不求順適,人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解脫,以障礙為逍遙,以群魔為法侶,以事難為安樂,以弊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施德為棄屣,以疏利為富貴,以受抑為行門。

  妙葉《念佛直指》卷下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金*盧)韝者。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於秋草同腐而己,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琢不成器,頑金不鍛不致精,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蕅益《十大礙行跋》

  一是惜福,二是習勞,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教徒應該注意的。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

  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須從我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樣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當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方我想將來做一位大菩薩,那麼就當依經中所載的菩薩行,隨力行去,這就是自尊。……自尊是自己增進自己的德業,其中並沒有一絲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弘一《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

(七)佛法在人間,菩提向心求

  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

  《華嚴經·十行品》

  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門。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中論·觀涅槃品》

  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菩薩摩訶薩得是實相故,不厭世間,不樂涅槃。

  《大智度論》卷十九

  若深識世法,即是佛法。

  《金光明經》卷四

  不舍佛住,不違世法。

  《華嚴經·十行品》

  不舍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

  《華嚴經·十回向品》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

  自行之權,即自行之實。如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智顗《法華玄義》卷一

  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複周伯道書》

  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諦義。

  《解深密經》卷五

  若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智故。·’…內明為求自解學,因明為伏外執學,聲明為令他信學,醫明為所治方學;巧明為攝一切眾生。

  《大莊嚴經論》卷五 

  佛在阿羅毗園,見門楣損,乃自修之。

  《十誦律》卷三六

  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即自執彗,欲掃林中,時舍利弗、大目犍連、阿難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彗,共掃園林。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四

  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

  《五分律》

  釋法顯,……嘗與同學數十人于田中刈稻。

  《高僧傳》卷三《法顯傳》

  釋道安,姓衛氏,……至年十二出家,……驅役田合,至於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

  《高僧傳》卷五《道安傳》

  (百丈懷海禪師)凡作務執勞,必先於眾,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曰:“吾無德,爭合勞於人?”既遍求作具不獲,則亦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傳諸方。

  《指月錄》卷八

  偽山與仰山摘茶次,溈雲:“終日只聞子聲,不見汝形。”仰山撼茶樹。溈雲:“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汾陽善昭頌曰:“摘茶更莫別思量,處處分明是道場。體用共推真應物,禪流頓覺雨前香。”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卷中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戚,不染亦無憂。二心俱寂靜。

  《雜阿含經》卷三八

  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

  龐蘊居士(《五燈會元》卷三)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是菩薩因般若波羅蜜,世間諸事,皆同實相,不見資生之事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者。

  《小品般若經·阿惟越致品》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維摩經·佛國品》

  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

  《萬善同歸集》

  菩薩乘人于恒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未曾舍離菩提之心,如是菩薩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薩善能守護安住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使不為其患,而是菩薩所有煩惱漸漸當盡,不應一生便盡諸結。

  《大寶積經·優波離會》

  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嘗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已眷屬,令入菩薩智。……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教,隨順妻子,于菩薩道無所障礙。……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舍一切智心。

  《華嚴經·十回向品》

  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

  雖複處居家,服寶嚴身具,善攝諸情根,厭離於五欲,若能如此者,是為真出家。身雖在曠野,服食於粗澀,意猶貪五欲,是為非出家。

  《長者子耶舍經》

  遠離之行,有其二種:一身遠離,二心遠離。身遠離者,若人出家,身處空閒,不染欲境,名身遠離。身雖離故,心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遠離。若淨信男及淨信女,身居聚落,發無上心。以大慈悲饒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遠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于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

  菩薩欲得禪波羅蜜,先當親近真善知識,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謂戒戒、攝諸根戒,斷於邪命,如法而住,隨順師教,於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時心無休息,……知時知法,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昧,雖處世法,身心不動,猶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正念堅固,亦見知覺有為多過。若人樂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當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鑽火,以不息故,火則易得。

  《優婆塞戒經》卷七《禪波羅蜜品》

  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

  火中生蓮花,是可謂稀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

  《維摩經·佛道品》

  余聞古之學道者,博參遠訪,陸沉賤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百苦無不備嘗,並未有宴坐一室,閉關守寂,以為學道者也。……入明乃有閉關學道之事。夫閉關學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厭動趨寂者也。只此一念,便為入道之障,況關中不受知識鉗錘,又無師友策勵,癡癡守著一句話頭,如抱枯樁相似,日久月深,志漸靡,力漸疲,話頭無味,疑情不起,忽然轉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紛飛者有之,又何貴於關哉?

  鼓山元賢《寐言》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注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品》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一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人治政法,救護一切;人講論處,導以大乘;人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祛;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數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宮,內宮中尊,化政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今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方便品》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品》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品》

  茶裏飯裏,喜時怒時,淨處穢處,妻兒聚頭,賓客酬酢,公私各處,都是第一等好做工夫提撕底時節。

  《大慧宗杲語錄·普說》

  事事無礙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間,頭頭爾,法法爾,豈必高推聖境,謂凡夫絕份哉!

  蕅益《靈峰宗論》卷二《示達心》

  心地不生閑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東山浣禪師《禪林寶訓》

  居塵學道,即俗修真,乃達人名士及愚夫愚婦皆所能為。勉力修持,以在家種種系累,當作當頭棒喝。……即病為藥,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歡,不下失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人同因見聞增長淨心,何樂如之!

  《印光法師文鈔·複周群錚書五》

  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提道莊嚴伴,何以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而為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為道伴,惡友及業,亦複如是。

  《優婆塞戒經》卷-《義菩薩心堅固品》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之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份。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

  《印光法師文鈔·複徐彥如軼如書》

  俗人在火宅中,與貪瞋癡為伴,作為見聞,無非惡業。然於中打得徹,其力勝出家幾千倍。……所以入得世間,出世無餘。

  《大慧宗杲禪師語錄》  

  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

  《虛雲和尚法匯·複星洲卓義居士》

  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印光法師文鈔·複馬契西書三》

  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

  《印光法師文鈔·複林介生書》

  外盡人倫,內消清慮,使複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豈在兩根頭髮上論也!

  《印光法師文鈔·複林介生書一》

  儒之德業學問,實佛之命脈骨髓。故在世為真儒者,出世乃為真佛。

  蕅益《靈峰宗論》卷二《示石耕》

  世八法隨世回轉,雲何為人?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當求方便除此人法。

  如來出現世間,又于世間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猶如淤泥出生蓮花,極為鮮潔,不著塵水。

  《增一阿含經》卷三九《馬血天子品》

  若非契理,決不契機,以理非權實,能權能實,權實皆理,如甘、毒皆藥放;若非契機,亦決不契理,以說不當機,便成非量,如藥無貴賤,起病者良故。

  蕅益《金剛經破空論》

  佛法以人道為肇基,而人道以佛法為究竟。

憨山《夢遊集》卷三二

 

(八)佈施奉獻,利樂眾生

   

  心常喜惠施,功德具足成,在眾無疑難,亦複無所畏,智者當惠施,初無變悔心,在三十三天,玉女而圍繞。  施為後世糧,要至究竟處,善神常將護,亦複致歡喜。

  《增一阿含經》卷二四《善聚品》

  當知佈施之時.恒懷歡悅,身意牢固,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錯亂,如實而知之。……當求方便隨時惠施,若欲得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皆悉如意。

  《增一阿含經》卷二四《善聚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時之施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施遠來人,二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儉時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穀食,先施與持戒精進人,然後自食。

  《增一阿含經》卷二《善聚品》

  在家菩薩應修二施,雲何為二?一者法施,二者財施,出家菩薩應修四施,雲何為四?一者筆施,二者墨施,三者經本施,四者說法施。

  《大寶積經·優波離會》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于諸眾生視若自己。

  《無量壽經》卷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惠施不得其福,雲何為五?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淫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是謂比丘有此五施不得其福。比丘當知:複有五施令得大福,雲何為五?一者造作園觀,二者造作林樹,三者造作橋樑,四者造作大船,五者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是謂比丘有此五事令得其福。"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園觀施清涼,及作好橋樑,河津渡人民,並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恒當受其福。戒定以成就,此人必升天。"

  《增一阿含經》卷三五《邪聚品》

  雲何人心?謂思念利他。

  《大日經·住心品》

  不求自樂,喜他得樂。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

  自舍己樂,施與他樂。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卷一》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

  《維摩詰所說經·問疾品》

  見一切眾生受諸苦惱,如被刑戮。

  《小品般若經·深心求菩提品》

  既自利已複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為實,利益他者乃名自利。……菩薩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

  《優婆塞戒經》卷宗二《自利利他品》

  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

  《涅槃經·梵行品》

  助成他務,無所希望。有所作為,而不中舍。

  《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

  平日不為別人著想,他的行為跟畜牲一樣;專門尋找自己的吃喝,難道牲畜不也是這樣?!

  《薩迦格言》  

  佛親為阿那律裁三農,諸比丘同時縫合而成。

  《中阿含經》

  世尊即扶病比丘尼起,拭身不淨,拭己洗之,以泥漿塗灑,極令清淨,與日俱增敷新草,並敷一衣,安臥病比丘己,複以一衣覆之。

  《四分律》卷四一

  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

  《華嚴經·十行品》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

  《佛說罵意經》

  猶如奴僕事其主,利於眾生亦如是,如僕事主心專注,雖被瞋辱而無對,
  凡所動止常在心,唯恐役主責其過。晝夜勤行利他行,利己內心無我相,
  如母愛子常衛護,寒暑雖苦心無倦。

  《佛母寶德藏般若經》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梵網經》卷下

  孤獨鰥寡,衣食不充,疾病困篤,無以自濟,當給醫藥,糜粥消息,令其得愈。

  《佛說阿難四事經》

  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乏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

  《優婆塞戒經》卷二《二莊嚴品》

  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巧明處,為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

  《瑜珈師地論》卷八

  為利一切有情故,以佛教法為正因,遍作一切事業成,彼得廣多勝妙福。

  《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卷十五

  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術、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鹹所通達;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幹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贊詠、歌舞、伎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鹹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鹹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人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鹹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華嚴經·十地品》(第五地)

  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堅牢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樑過渡贏弱,六者近道作並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

  《福田經》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四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佛說梵網經》卷下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牛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身故,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佛說梵網經》卷下

  若佛子,以噁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燒。

  《佛說梵網經》卷下

  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佈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

  《優婆塞戒經》卷五《雜品》

  能以世事用教眾生,見學勝己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驕慢。

  《優婆塞戒經》卷四《六波羅蜜品》

  作瞻病舍,具病所須飲食湯藥以供給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寬,除去刺石糞穢不淨。險處所須若板若梯,若橡若索,悉皆施之。曠路作井,種果樹林,修治泉潢。無樹木處為畜樹柱,負擔息處為作基睡。造立客舍,具諸所須瓶盆燭燈床臥敷具。臭穢流處為作橋隥,津濟渡頭施橋船筏,不能渡者自徑渡之,老小贏瘦無筋力者,自手攜將而令得過路。次作塔,種花果樹。見怖畏者輒為救藏,以物善語誘喻捕者。若見行者次至險處,輒前扶接令得過險。若見失土破亡之人,隨宜給與善言慰喻。遠行疲板當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見行路者示道、非道。……見人靴量衣裳缽盂朽故壞者,即為縫補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虱毒蟲,能為除遣。……其廁上安置淨水澡豆淨灰土等。…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亡失財物、父母喪歿,當以財給,善語說法,慰喻勸諫。

  《優婆塞戒經》卷五《雜品》

  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其淨土。
  於人事善利群眾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為生西資糧。

  弘一《淨宗問辨》

 

(九)王法政道

  佛告阿難:“汝聞跋抵國人數相集會講論正事;……君臣和順,上下相敬;……奉法曉忌,不違禮度;……孝事父母,敬順師長;……恭於宗廟,致敬鬼神;……閨門真正,潔淨無穢;……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嘗懈倦不?”答曰:“聞之。““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

  猶如牛渡水,導者而不正,一切皆不正,斯由本導故。
  眾生亦如是,眾中必有導,導者行非法,況複下細人。
  萌類盡受苦,由王法不正。猶如牛渡水,導者而行正,
  從者亦皆正,萌類盡受樂,由王法教正。

  《增一阿含經》卷九

  若王治化不以正理,爾時臣佐亦行非法;…群臣長吏已行非法,爾時國界人民亦行非法;國界人民已行非法,爾時人眾兵馬亦行非法;兵眾已行非法,爾時日月倒錯,運度失時,……風雨不時。

  《增一阿含經》卷八

  人以王為命,王以法為身。世道既和平,佛祛由茲始。

  《四十華嚴》卷十二

  王欲為治,不用賢人,既失其民,後又無福。治國不正,則使天下有爭奪之心。如人治產,不勤用心,則財日耗。國有勇武習戰者,不足其意,則弱其國。為王不敬道德,不事高明,生則賢者不歸,死則神不生天。掠殺無辜,使天下怨訟,則天降災,身失令名。治國以法,為政得忠,敬長愛少,孝順奉善,現世安吉,死得生天。譬如牛行,其道正直,余牛皆從。貴賤有導,率下以正,遠近伏化,則致太平。為君當明,探古達今,動靜知時,剛柔得理,惠下利民,佈施平均。如是則世世豪貴,後可得泥洹之道。

  《佛說孛經》

  宣佈法化,調禦眾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罰其罪惡,決其諍訟,擾其孤弱。皆令永斷殺盜邪淫,亦令禁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又使遠離貪瞋邪見。

  《華嚴經》卷六六

  在家菩薩若得自在,為大國主,擁護民庶猶如一子,教諸離惡修行善法,見作惡者撾打罵辱,終不斷命。財物六分,稅取其一。見瞋惡者教修忍辱及不放逸,所言柔軟,又賺分別善惡之人,見有罪者忍而不問。隨有財物常行惠施;……能化眾生不令作惡,見貧窮者生大憐湣。自于國土常修知足,惡人讒謗終不信受。不以非法覓財物。如法護國,遠七種惡,一者不樂摴蒲圍棋六博,二者不樂射獵,三者不樂飲酒,四者不樂欲心,六者不樂兩舌,七者不樂非法取財。常樂供養出家之人。能令國人常于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見有勝己不生嫉妒,見己勝他不生驕傲。知恩報恩,小恩大報。能伏諸根,淨於三業。讚歎善人,呵責惡人。先意發言,言則柔軟。……眾生恐怖能為救解,常以四攝而攝取之。善能分別種種法相,不受法者軟言調之。

  《優婆塞戒經》卷三《攝取品》

  明者有四不用:邪偽之友、俟諂之臣、妖嬖之妻、不孝之子。

  《佛說孛經》

  有八事可以安樂:順事師長。率民以孝。謙虛上下,仁和其性,救危赴急,恕己愛人,薄賦節用,赦恨念舊。

  《佛說孛經》

  國人造惡業,王舍不禁制,斯非順正理,治擯當如法。
  若見惡不遮,非法便滋長,遂令王國內,奸詐日增多。
  若非王作法,親近於惡人,令三種世間,因斯受衰損。
  人有諂誑者,應當如法治。……
  若友諂誑人,當失於國位。
  於親及非親,平等視一切,若為正法王,國內無偏黨。
  令彼一切人,修行於十善,率土常安樂,國土得安寧。

  《金光明最勝王經·王法正品論》

  王子養民當赤子,推幹去濕不待其言。

  治彼罪人,……不行割截眼耳鼻舌手足身根。……者呵責以為治罪,二者奪其所有資生以為治罪,三者牢獄系閉、枷鎖打縛、呵罵驅擯以為治罪惡。

  所有臣佐宰官僚司,不憂國計但求利己,或從私忿以害公政,或受貨財以枉治道,……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此是國之最大惡賊。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王論品》

  高居俯視,聽政萬方,寂然不動,感能無礙,
  言不虛發,一切自成。王欲理人,先自理身。

  《四十華嚴》卷十二

  為王有五可愛法,雲何為五?一世所敬愛,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敵,四善攝養身,五能行善趣。又有五能行可愛法,雲何為五?一恩養世人,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愛境界,五勤修法行。

  為王有五誤衰損門,雲何為五?一不善觀察而攝群僚;二雖善觀察,無忌妙行縱有非時;三專行放逸,不思機務;四專行奢侈,不成財力;五專行恣縱,不修法行。

  《佛說出愛王經》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靈源清禪師《禪林寶訓》

  誠而向正,雖愚亦可用。佞而懷邪,雖智終為害。

  自得慧輝禪師《禪林寶訓》

  蓋人皆含靈,惟勤誘致。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則佳璋;如水之發源,壅淤則淤泥,疏浚則川澤。乃知像季非獨遺賢而不用,其於養育勸獎之道,亦有所未至矣。

  高庵禪師《禪林寶訓》

  器雖粗弊,不可便棄,各有所貯;愚賤不肖,亦不可棄,各有所用。

  《佛說孛經》

  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

  《增一阿含經》增三一《力品》

  是什麼樣的材料,就放在什麼地方;首飾不能戴在腳上,腳鐲不能頂在頭上。

  《薩迦格言》 

  若彼暴惡補特伽羅先居王位,菩薩有力尚應廢黜,況當施與?

  《瑜伽師地論》卷三九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湣,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湣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四一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呵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瞋心而不呵責,或雖呵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是名有犯。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

  王為臣民主,常以慈愛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
  處安不忘危,慮明福轉厚。福德之反報,不問尊與卑。
  夫為世間將。順正不阿枉,心調勝諸惡,如是為法王。
  見正能施惠,仁愛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眾附親。

  《法句經·道利品》

  譬如父母拎湣于子,心常欲令離苦得樂,王亦應爾。於諸國邑所有眾生,僮僕作使、輔臣僚佐,應以諸佛所說四攝而攝受之。何等為四?一者佈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事。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

  因貧無財物者不能給恤故,人轉窮困,因窮困故盜轉滋甚,因盜滋甚故刀殺轉增,因刀殺增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

  《中阿含經》卷十五《轉輪王經》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取利不公則事亂;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服。其悖戾鬥諍,不顧死亡者,自此發矣。

  契嵩《禪林寶訓》

  共同和合,歡樂不諍,同-一心,同-一教,合一水乳,共同遊行。

  《中阿含經》卷五二《周那經》

  佛告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日數相集會,講論正義;……二日上下和同,敬順無違;……三日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四日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也……五曰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六日淨修梵行,不隨欲態;……七曰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

  佛告阿難:“…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

  《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

  佛坐草座,告諸比丘言:“我無過處於大眾中乎?又不犯身口意業乎“如是至三。

  《增一阿含經》卷二

  善住持者,以眾人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務求已過,與眾同欲,無所偏私,故眾人莫不歸心。

  靈源清禪師《禪林寶訓》

  住持無他,要在審察人情,周知上下。夫人情審則中外和,上下通則百事理。……其或主者自恃聰明之資,好執偏見,不通物情,舍僉議而重己權,廢公論而行私惠,致使進善之途漸隘,任眾之道益微,……是猶卻行而求前,終不可及。

  草堂禪師《與山堂書》

  住持有三要:曰七,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興教化,安上下,悅往來;明者,遵禮義,識安危,察賢愚,辨是非;勇者,事果決,斷不疑,好必除,佞必去。

  浮山遠禪師《二事與淨因臻和尚書》

  住持之要,臨眾貴在豐盈,處己務從簡約,其餘細碎,悉勿關心。用人深以推誠,擇言故須取重;言見重則主者自尊。人推誠則眾心自感。尊則不嚴而眾服,感則不令而自成,自然賢愚各通其懷,小大皆備其力,與夫持以勢力,迫以驅喝,不得已而從之者,何帝萬倍哉!

  法演禪師《禪林寶訓》

  住持之要無他,要在戒謹其偏聽自專之弊,不主乎先入為主之言,則小人謅佞迎合之讒,不可得而惑矣。蓋眾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論難見,須是察其利弊,審其可否,然後行之可也。

  草堂禪師《疏山實錄》

  禦下之法、恩不可過,過則驕矣;威不可嚴,嚴則怨矣。欲恩而不驕、威而不怨,恩必施于有功,不可妄加於人;威必加於有罪,不可濫及無辜。

  山堂禪師《禪林寶訓》

  用事甯失於寬,勿失於急;甯失於略,勿失於詳。急則不可救,詳則無所容,當持之以中道,待之以含緩。

  佛眼禪師《禪林寶訓》

  凡操心所為之事,常要面前路徑開闊,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

  黃龍慧南禪師告王安石語《禪林寶訓》卷-

  只要眾人一條心,弱者也能成大事;據說螞蟻結成群,送掉了幼獅的牲命。

  《薩迦格言》

 

(十)建設人間淨土

  莊嚴國界,饒益有情。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

  具行眾善,淨諸世界。

  《華嚴經·明法品》

  菩薩摩訶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眾生,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摩訶般若經》卷二六

  嚴淨一切世界盡,我願乃盡。

  《華嚴經》卷六四

  如有情世間,器世間未淨,修治成清淨,嚴淨佛刹行。

  《大般若現證莊嚴論》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成就眾生淨,則佛土淨。

  《維摩經·佛國品》

  淨佛世界者,有二種淨:一者菩薩自淨其身;二者淨眾生心令行清淨道。以彼、我因緣清淨故,隨所願得清淨世界。

  《大智度論》卷五十

  轉輪聖王治此閻浮提時,其地平正,無有荊棘坑坎埠阜,亦無蚊蟲蜂蠍蠅蚤蚖蛇惡蟲,石沙瓦礫自然沉沒,金銀寶玉現於地上。四時和調,不寒不熱。其地柔軟,無有塵穢。如油塗地,潔淨光澤,無有塵穢,轉輪聖王治於世時地亦如是。地出流泉,清淨無竭,生柔軟草,冬夏常青,樹木繁茂,花果茂盛;地生軟草,色如孔翠,香若婆師,軟如天衣,足蹈地時,地凹四寸,舉足還複,無空缺處。自然粳米,無有糠(米*會),眾味具足。時有香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果自然裂,出自然香,香氣馥熏。複有衣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衣。複有莊嚴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莊嚴具。複有鬘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鬘。複有器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器。複有果樹,花果茂盛,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果。複有樂器樹,花果茂盛寧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眾樂器。

  轉輪聖王治於世時,阿耨達龍王於中夜後起大密雲,彌滿世界,而降大雨,如(殻/牛) 牛頃,雨八味水,潤澤周普,地無停水,亦無泥淖,潤澤沾洽,生長草木,猶如鬘師水灑花鬘使花鮮澤,令不萎枯,時雨潤澤亦複如是。又時於中夜後,空中清明,淨無雲翳,海出涼風,清淨調柔,觸身生樂。

  聖王治時,此閻浮提五穀豐賤,人民熾盛,財寶豐饒,無所匱乏。當時轉輪聖王以正治國,無有阿枉,修十善行。爾時諸人民亦修正見,具十善行。

  《長阿含經》卷十八《世紀經轉輪聖王品》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將來久遠,於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雞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爾時城中有龍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清和。爾時雞頭城中有羅刹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每伺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又以香計而灑其地,極為香淨。阿難,當爾之時,閻浮提地,東西南北十萬由甸,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誨水各據一方。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穀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諸村聚落,雞鳴相接。是時弊華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於地,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鬱單越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一響,無有若干差別異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複還合。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硨磲瑪瑙真珠琉璃,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更相傷害,系閉在獄,受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儴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寶,是謂七寶,鎮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國伊羅缽寶藏,多諸珍寶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提羅國,般綢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吒大國,有大寶藏,亦多珍寶。第四波羅奈國,儴佉大寶藏,亦多諸珍寶,不可稱計。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儴佉大王得此寶已,亦複不省錄之,竟無財物之想。
  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如今鬱單越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
  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敬。又且顏貌端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玉女中最極殊妙,如天帝妃,口作優缽羅華香,身作旃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態永無複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
  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思,皆壽八萬四千歲,女入五百歲然後出嫡。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豐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雞一飛。……唯有如是:病、寒熱、大小便、欲、飲食、老,更無餘患。

  《中阿含經》卷十五《轉輪王經》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為十六?摩訶男!若優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淨戒,亦以淨戒建立他人;自行佈施,教人佈施;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亦教人往見諸沙門;自專聽法,亦教人聽;自受持法,教人受待;自觀察義,教人觀察;自知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複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刹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後,威德顯照。”

  《雜阿含經》卷三三(929經)

  一者佈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薩皆應修學。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

  在家菩薩若在村落、城邑、郡縣人眾中住,隨所住處,為眾說法:不信眾生勸導令信;不孝眾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識長幼,不順教誨,無所畏避,勸令孝順;若少聞者,勸令多聞;慳者勸施;毀禁勸戒;瞋者勸忍;懈怠勸進;亂念勸定;無慧勸慧;貧者給財,病者給藥,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

  若是菩薩隨所住處,不教眾生,今墮惡道,而是菩薩則為諸佛之所呵責。

  《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

  荷負重擔,發大精進,教化眾生而無疲倦。

  《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

  攝眾生法莫過於檀,…乃至怨家得施,則為中人,中人得施則成親善。

  《大智度論》卷四五

  當自尅修,隨其教訓,已不被訓,焉能訓彼?

  《出曜經》卷二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雲何為五?一者除風,二者病者得瘥,三者除去塵垢,四者身體輕便,五者得肥白。”

  《增一阿含經·聽法品》

  若比丘為三寶,種三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花樹,三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

  《毗尼母經》

  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雲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楞嚴經》卷六

  (臨濟義玄禪)師栽松次,黃檗問:“深山裏栽許多作什麼?”師雲:“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榜。”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佛言:“從今不得唾淨地,犯者突吉羅”。

 





主持人
戒幢佛學研究所網路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