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此次大選的勝負,決定在兩岸政策。

大選顯示,當前兩岸政策的大方向受到多數民意的支持,卻仍不夠堅實;因為,台灣政治情勢的變數極多又極不可測,一個宋楚瑜參選,即被擔慮會否顛覆整個情勢,而使既有的兩岸成就在一夕之間盡付東流。

馬英九勝選,贏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兩岸政策架構。但「九二共識」卻被蔡英文指為不存在,「一中各表」亦被蔡英文指為北京不承認。因此,如何能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求同存異」的原則與法制,落實在兩岸正式簽署的協議文書中,應是兩岸當局未來四年可以努力以赴的課題。

馬總統在選舉中曾提出「和平協議」,後來又追加公投及十大保證;此一轉折,可謂是此次大選對國家的最大損傷,也形同預告「和平協議」已難在馬的第二屆任期中實現,但他原本是最有可能完成此事的人選。

然而,此次大選也已證實,兩岸若無「和平協議」之類的「中程方案」,海峽情勢即無安定的憑藉。因為,如果兩岸能夠簽成「和平協議」,應即代表兩岸相互承認為政治實體的問題已告解決;也就是說,「和平協議」之簽成,必須建立在兩岸相互承認為「交戰團體」或「不是外國的國家」的基礎上,亦即簽字者的身分應具中華民國政府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官銜。倘克臻此,兩岸局勢即可大定,再也不可折返。

因此,我們建議,在馬總統第二任期中,北京應當創想:主動以中華民國總統的名義邀馬訪問大陸,並簽訂「軍事互信機制」(CBM),或共同發布「兩岸和平宣言」。北京宜應徹悟性地三思,此項邀訪必須以「中華民國總統」的名義為基本條件;打開了這個死結,兩岸關係即不可折返,也就有了堅實的「中程方案」,即可慢慢經由「合理的過程」,通向「改善之目的」。

昨日社論指出:就兩岸關係言,台灣根本的問題仍在「中華民國」的國憲認同問題。中華民國的認同穩定,兩岸局勢就穩定;中華民國的認同脆弱,兩岸情勢就動盪。此即本報所主張的杯子理論:中華民國是杯,台灣是水;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準此以論,若欲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關鍵即在必須建立一個容入「中華民國」的「中程方案」;它可以是「和平協議」,可以是「軍事互信機制」,也可以是「和平宣言」。唯無論何者,對台灣而言,皆必須以「中華民國」的地位簽署;北京若無此領悟,如何簽得成「軍事互信機制」?而若能實現此一條件,北京自可邀訪馬英九總統,台灣多數民眾想必亦會欣然支持馬總統往訪。

馬總統在選前稱,他在連任後往訪大陸的機會非常小,理由是「我是中華民國總統,這個身分是不能改變的」;此意是指,倘不能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往訪大陸,他自己不能同意,台灣民意亦不會同意。但是,北京必定知道,若能促成馬總統往訪,並簽成「軍事互信機制」或「和平宣言」,對兩岸關係必有無以倫比的重大意義;問題全在北京願不願稱他「馬總統」。

突破兩岸關係瓶頸,應有創新思維。須知,北京接受了「中華民國」,其實也並未排除「統一」;反而必須覺悟,不能穩固「中華民國」的國憲認同,不能使台灣人覺得「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不能使台灣人覺得「自己也是中國人」,那才是「統一」無望。因而,必須建立一個「容入中華民國的中程方案」,始有可能讓兩岸關係從「合理的過程」,通向「改善之目的」。

試想:今年大選的主題是,「要不要否定九二共識?」「要不要停廢ECFA?」,差堪使情勢暫告穩定;倘若到了二○一六年,當年的大選主題能成為「要不要否定和平宣言?」「要不要停廢軍事互信機制?」,屆時兩岸的局面豈不更加堅固不可動搖?

沒有一個「容入中華民國的中程方案」,兩岸關係就像一只存不住金幣的破口袋,一切努力均可能留不住;北京當局應知珍惜未來四年的寶貴機遇,宜思主動邀訪馬英九總統。美事若成,兩岸幸甚。

【2012/01/1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