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地說,皈依可以是如下的各種可能:你可以想像佛陀安坐在藍毘尼繽紛花園裏的一株樹下;或者在心中複誦佛陀的名號;或者複誦與佛陀相關者的名號,例如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姨母波闍波提、父親淨飯王等;你也可以想像他們曾經走過的森林與樹叢,地上撒滿了由珠寶裝飾的象腿所踩碎的蓮花花苞,當皇室成員走過時,大地一如毛毯般柔軟,空氣中彌漫著彈不拉( tambura)琴弦所彈奏出來的音樂;或者想像佛陀細心地折疊他的僧袍,在清冽的水中洗滌他的木缽,在心中持續複誦著他的名號。或者,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念誦釋迦牟尼佛咒:

Tadyatha om mune mune mahamunaye svaha

他迭塔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

佛陀的姨母波闍波提,她在摩耶夫人往生後撫養悉達多長大,後來成為首位剃度的比丘尼。當你憶念法的時候,不要只限於念誦聖典;更重要的是要記住佛陀開示的真諦,例如:諸行無常;任何人終將死亡;無論我們此生積聚多少財富與資產,它終將潰散;一切建造必會崩塌;我們生命中所聚合的人或物,一定會離散。同樣地,記住一切現象的本性是空性;事物的顯現並非事物的實相;我們所見的世界,是我們自己感知的結果,它並不真實存在。

我們對僧的憶念,是當我們想到那些深信並積極追循智慧真諦之道,並且有意識地生起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的一群人。

皈依的修持與降服及獲得庇護有關。舉例來說,下雨的時候,如果你不想淋濕,你就在雨傘下尋求庇護。相同的,如果你害怕痛苦,不想要承受執著於幻相之苦,只要尋求庇護(皈依)於真諦,就能讓你從一切的失望中解脫出來,而那種失望是因為皈依於錯誤的真諦所產生的。

皈依的效果或結果,是你會瞭解諸行無常(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的);瞭解一切現象都是幻相;瞭解你周遭的世界是你自己感知的產物;也瞭解不論智識上或實際上,每個人的感知都不同。你不接受這些真諦,你就會像建造沙堆城堡的孩童,當城堡崩塌,孩童必會哭泣。

傳統上,修行者一邊在心裏靜默地修持皈依,一邊在身體上做大禮拜。這是對治驕慢非常好的方法。做大禮拜是把全身伸直投向地上,或以四肢以及身上最尊貴的地方——額頭,一起碰觸地面。如此做,是象徵你將自己降服於佛、法、僧的庇護下,並且將你最珍愛的寶貝——你的身、語、意——供養給他們。

在聖地修持皈依,你應該坐下,不要擋到別人行進的路線。試著想像一切諸佛與菩薩都在你面前,但是如果這太難(親見一切諸佛與菩薩實際在面前的是很稀有的),你也可以在心中之眼專注於他們的形貌,而且以全然的信心,知道他們並非無生命的塑像而已,而是活生生地在你面前。所有這些證悟者都滿盈智慧,他們可以看見輪回的一切。絕對沒有任何在

過去、現在、未來他們所不知道的事物;特別對我們這種最無明、最染汙的眾生,他們的悲心廣大、訊如雷電,而且他們的威力巨大,能夠把我們從這無盡輪回的痛苦中連根拔起。

據信,佛具足了三十二相與八十隨好。這是以象徵性的方法,試圖將不同的哲學概念與我們這種心智有限的眾生溝通。然而事實上,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是沒有邊際而且完全超越數字的。換句話說,在整個輪回的存在中,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非佛」的;而對於那些積聚足夠福德的人,即使是見到一片秋葉飄落地上,都能激發出離心與虔敬心——在這種情況,你可以說那片落葉本身就是佛的化現。

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一提到「佛」這個字,在心中立刻就有了一個「人」的概念。尤其這些聖地都與悉達多太子有關,因此我們很自然地認為佛就是一個人。然而,如此想像的話,我們就是在量化佛;而究竟上,佛無法量化,也無法被時間、地點、性別所局限。這表示,如果你看到或聽到任何東西,它啟發了智慧與菩提心的慈悲在你心中生起,那麼你可以說那就是佛的示現。把這個想法放在心上,在比較實際的層次上它可以幫助你想像佛有金身、穿著傳統的僧袍、手持觸地印 bhumisparshamudra);他由全體聖眾所環繞,包括佩戴莊嚴的菩薩眾、阿羅漢眾、比丘眾與在家眾等。你可以選擇任何你喜愛的形式,例如西藏唐卡風格的,或某種漢傳的繪相。如果你喜愛文化上比較正統的,也可以從印度的繪畫上去尋找靈感。

或稱「降魔印」,釋迦牟尼佛在證悟時,以指觸地,以大地為證。無論你希望佛以何形相出現作為你的皈依對境,想像他站立或盤坐在你面前,生動鮮活,然後對他行皈依。如果願意的話,你也可以繞行佛塔、寺廟或整個你所造訪的聖地,作為你對證悟功德有著無止盡胃口的象徵動作。

為了幫助你進入修持的情緒,你可以念誦《隨念三寶經》:

頂禮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薄伽梵。

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眾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

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

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淨,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

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解脫眾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瀑流。

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

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是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

純一、圓滿、清淨、鮮白。

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

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

所應合掌,所應禮敬。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在任何時候大聲念誦或默念經文,能積聚大量的福德,因此毫無疑問地,在聖地念誦經文會有很大的果報。

然後,再念誦能啟發你的任何皈依祈請文,例如:

乃至菩提藏,皈依諸佛陀,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

你自己也可以就在聖地當場信手作一個祈請文,或許更為有效。傳統上,你應該在皈依祈請文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你願意皈依於佛、法、僧,另一部分是你請求他們的保護。你的祈請文不須要有優美的文辭,也不必受限於某種詩詞規律、或其他任何規矩。只要以自己的話,表達出你受到保護與幫助的願望;而且,如果你太害羞而無法大聲說出來,在心裏默想這此字眼也可以。

皈依佛為指引,皈依法為道路,皈依僧為道上的同伴,然後請求他們保護你免於世俗的災禍,例如得到嚴重的病毒感染、染上瘟疫、遭遇車禍,以及各種不幸的意外,例如吞下塑膠牙籤等等。更為重要的,是請求他們保護你免於你一己的私利、自我中心、無止盡的欲望、烏雲般的無明、毀滅性的嗔恨、分別心、二元念頭、不淨觀、以及所有其他許許多多蒙蔽我們的障礙。

我們初學者常在皈依佛的時候,把他想像成救世主,因此我們的祈請文都會顯得有點卑微。事實上,從一個觀點看,我們沒有理由不應該祈請世俗的幸福,像是健康、良緣、事業成功、甚至我們的足球隊勝利等等。畢竟,輸掉一場足球賽,很容易會讓我們掉入鬱悶的心情,可能有好幾個禮拜都無法想到佛法的事。所以,雖然我們應該牢記欲求身體健康、個人財富、球賽冠軍等,不是一個真正想要超越世俗生活的人所應祈請的方式,但是我們只不過是凡人而已。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求世俗的快樂。因此,如果我們能夠稍微轉移一下世俗祈願所強調的重點,例如祈請我們能獲得保護、免于身體不健康,因為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來幫助他人;或者祈願我們擁有權力與金錢,所以我們能護持佛法等等;如此一來,本來是我們自私的欲求,就會轉變為能夠利益他人最深奧的泉源。理想上,你應該永遠將一切

有情眾生包括在你的祈請文中;最低限度,你至少應該包括你的朋友與所有認識的人。而且不要只是祈願他們在世俗上的努力得到好運,也要祈願他們能與佛法結緣,證得正覺,解脫億萬有情眾生。

最後,要讓皈依更為深刻,你在念完祈請文時,想像所有諸佛與菩薩都融入於你,因此你自己與你所皈依的對象成為無二無別。花點時間安住在這個狀態中。最後這個步驟非常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從究竟的觀點而言,我們所皈依的物件並非一個住在天堂,對我們做出審判、處罰、獎賞,實存於外在的全能庇護者。

如果你修持大乘之道,在你以皈依奠定了修行的基礎之後,接下來就是受菩薩戒的時候了。偉大上師們造訪聖地時,他們通常都花最多的時間在受菩薩戒,或至少重新受戒。根據大乘的傳統,在受戒之前,你應該先積聚一些福德,例如念誦七支祈請文。

七支祈請文

大乘佛法提供了一個結合智慧與方便的絕妙法門,它既容易做,又能帶來殊勝的成果。也許你認為要積聚無量福德,就得付出超過你能力所及的極大犧牲,比如供養你的皮肉、骨頭或房子等。但實質的供養並非我們唯一能做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就不是一個實際可行的系統了,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辦不到。所幸,大乘之道有智慧和方便來適應所有的修行者,而非只是富有者。它提供了觀想供品的方法,可以積聚與實質供養完全等量的福德;換句話說,大乘之道簡單、愉悅、不麻煩,但它的方法卻能獲得和實質供養等量的福德與智慧。

「七支供養」就是這些殊勝法門之一,它包含了七種不同積聚福德的方法,而且每個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目的。這些供養是:禮拜、供養、懺悔、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福德回向。你可以選擇任何一個經典或法本裏的「七支祈請文」來念誦。

禮拜

我們以大禮拜來摧毀我們最頑強的外殼,那就是驕慢。一個人若是驕慢,證悟的功德就無從增長;而缺乏證悟的功德,菩薩的利生事業就會受到阻礙。除此之外,驕慢的本質是缺乏安全感,而且它還造成許多層面的偽善。

想像你能將自己的身體數量倍增,因而有成億成兆的你,在皈依對境面前做大禮拜。佛陀說,這個做法能讓每個想像的大禮拜都積聚完全等量的福德。

化身微塵數,匍伏我頂禮,三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禮敬佛靈塔,菩提心根本,亦禮戒勝者,方丈阿闍梨。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第 24-25偈頌。供養

對治慳吝的方法是作供養。慳吝是根植於一種與貧窮完全無關的貧乏心態;這世界上有許多人擁有豐富的物質財富,然而他們總覺得缺少某些東西。器量狹小是慳吝的一個副作用,

一個器量狹小的人無法發展出吸引他人所必要的莊嚴特質。

你能供養的數量是沒有限制的,事實上是無邊無際的。雖然「無限的」供養在我們耳裏聽來,好像就是我們應該進行大量、繁複又美妙的供養,但它完全不是這個意思。一個無限的供養也可以非常小,比如一個名叫「月官」的小男孩所作的供養。月官家境很窮,他的父母、兄弟、姊妹都被迫去乞食,以免餓死。有一天,當月官出去行乞時,他注意到路旁的寺廟裏恭奉著一尊觀世音菩薩像。他被這尊菩薩像的慈悲面容所吸引,於是把當日上午乞得的一些米粒灑向菩薩像的手上。令他詫異的是,無論他如何小心翼翼地供養,米粒總是從菩薩像滑落到地面。他再供養一些,米粒還是從菩薩像的手中滑落到路上。月官開始擔心,是否觀世音菩薩由於某個原因而不接受他的供養。他不斷朝口袋深處再掏出一些米粒來供養,直到最後一粒不剩。至此,月官感到十分沮喪,他眼含淚水、滿懷歉意地向觀世音菩薩說:「我現在已經沒有東西可以供養你了!」就在那一刻,這孩子深信觀世音菩薩事實上就在他面前的專注力量,讓菩薩像活了起來,並且以緊緊的擁抱來安慰他。很顯然的,我們都應該做實質的供養;不過,想像的供養或許更為重要。在你的心中和眼裏,觀想堆積成山的所有傳統供品,以及其他任何你想得到的美麗、貴重、令人喜愛、或非凡的東西,比如加拿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或北京的紫禁城、優雅誘人的藝妓舞娘或魁梧全副武裝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讓你的想像盡情飛揚,而且不要局限你的供品只在自己的文化所欣賞的範圍內。

為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世間珍寶物,悅意澄淨水。巍巍珍寶山,靜謐宜人林,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蓮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祈請勝福田,悲湣納吾供。福薄我貧窮,無餘堪供財,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願以吾身心,恒獻佛佛子,懇請哀納受,我願為尊僕。尊既慈攝護,利生無怯顧,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馥鬱一淨室,晶地亮瑩瑩,寶柱生悅意,珠蓋頻閃爍。備諸珍寶瓶,盛滿妙香水,洋溢美歌樂,請佛佛子浴。香熏極潔淨,浴巾拭其身。拭已複獻上,香極妙色衣。亦以細柔服,最勝莊嚴物,莊嚴普賢尊,文殊觀自在。香遍三千界,妙香塗敷彼,猶如純煉金,發光諸佛身。于諸勝供處,供以香蓮花,曼陀青蓮花,及諸妙花鬘。亦獻最勝香,香溢結香雲。複獻諸神饈,種種妙飲食。亦獻金蓮花,齊列珍寶燈。香敷地面上,散佈悅意花。廣廈揚讚歌,懸珠耀光澤,嚴空無量飾,亦獻大悲主。金柄撐寶傘,周邊綴美飾,形妙極莊嚴,亦展獻諸佛。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唯願珍寶花,如雨續降淋,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吾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我以海潮音,贊佛功德海,願妙讚歌雲,飄臨彼等前。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第二品,第 1-23偈頌。懺悔

接下來,為了拆解「我執」的藏身之處,你要揭露懺悔惡行;這是反擊嗔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把你的墮罪深藏在黑暗的隱密之處,那就好比你身患重病,卻不告訴醫生哪里疼痛;隱瞞如此重要的訊息會讓醫生無法作出正確的診斷。如果你忘了曾經做過的一些事,或者不完全確定從佛教的觀點何者屬於惡行,你也不用擔心,就盡己所能地懺悔就好了。想像你在諸佛與菩薩面前,他們知道過去發生的一切事、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以及現在正在發生的事;你在他們面前揭露所有你感到羞愧的事情和念頭、所有我不該做的事情、不該想的念頭,或甚至你在未來可能會做的事或會想的念頭,不要遺漏掉任何一件。

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念誦寂天《入菩薩行論》中的懺悔文。

我於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諸聖眾,合掌如是白:無始輪回起,此世或他生,無知犯諸罪,或勸他作惡,或因癡所牽,隨喜彼所為,見此罪過已,對佛誠懺悔。惑催身語意,于三寶父母,師長或余人,造作諸傷害。因昔犯眾過,今成有罪人,一切難恕罪,佛前悉懺悔。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第 27-31偈頌。以及

吾因無明癡,犯諸自性罪,或佛所制罪,如是眾過罪,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禮諸佛,懺除一切罪。諸佛祈寬恕,往昔所造罪,此既非善行,爾後誓不為!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第 63-65頁。隨喜

隨喜他人的成功,也許是積聚福德最簡單的方式;這好似有著大量的福德在你的四周,就等著你去拾取。當你看到別人做了一些有價值的事,你只要隨喜他們的善行,就能積聚海量的福德。對治嫉妒——這個讓我們受苦的最荒謬、最可悲的情緒反應,隨喜最強而有力。當你看到他人的美貌或成功時,不要沉溺於嫉妒,要隨喜之;並且記住,這兩種功德是他們過去世安忍與佈施的結果。

同樣的,在你的朝聖途中,想想你認識的每一個具有良善特質的人,隨喜他們所做的善事,不論是經營醫院或是創造美妙的花藝;也隨喜他們所享有的結果,不論是名望還是美貌。而隨喜諸佛與菩薩的佛行事業,更是特別有力。

欣樂而隨喜,一切眾有情,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隨喜積善行:彼為菩提因。隨喜眾有情:實脫輪回苦。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亦複樂隨喜,能與有情樂。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三品,第 1-4偈頌。請轉*

我們處於末法時期,對於五濁惡世以及我們所有問題的根源——無明,最有力的對治方法,就是請諸佛與菩薩轉動*輪。

佛陀於二千五百多年前滅入究竟涅槃,因此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還要繼續請佛教導我們?

首先,在日常生活裏,每當我們遭遇困難,大部分人最先想要做的,就是請求我們尊敬或信賴的人給予幫助。在目前的狀況,我們在輪回裏普遍面對的問題,就是根本無明,所以我們應該去請教確定能解決這無明的那個人。「可是我們為什麼要請教佛陀?又該如何請教他呢?」這是大部分人立即的反應。「他現在並沒有活在這個世界上,難道我們要等到未來佛出世,才能得到答案嗎?」很遺憾的,這樣的問題完全錯失了重點。

請轉*輪並不只是以一般的方式請求法教而已,*輪轉動可以有很多種形式。舉例來說,*輪可能在你做非常平凡的事情時轉動,比如正在看一局你最喜歡的連續劇、或見到一棵枯樹、或讀到一本書的某個章節等;因為任何能觸動火化,點燃你的悲心以及對此生徒勞的了悟,那就是「*輪轉動」。佛法學子常在第一次翻閱神聖的法本時有所障礙,因為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然而到後來,積聚了多一點的福德之後,當他們再回去閱讀相同的法本時,就會發現相當容易瞭解。這是諸佛與菩薩轉動*輪的方式之一。

歷史上說,佛陀曾經三轉*輪。同時,佛陀也曾向我們每個人承諾,每當我們心懷虔敬,他就與我們同在。這就表示佛不曾間斷地一直在轉動*輪,而這種教法也永遠不會停止。

普于十方佛,合常誠祈請,為苦惑迷眾,燃亮正法燈。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三品,第5偈頌。請佛住世

請求諸佛與菩薩住于輪回而不要滅入究竟涅槃,是我們反擊邪見和懷疑的方法。輪回眾生的心,是二元分別的;而二元分別的心,其本質充滿懷疑;而懷疑滋生邪見。靈性追求者,耗費許多時間懷疑關於他們的修行、他們的法道,以及靈性生活的方式;這可能是我們多數人必須面對的最艱難的挑戰;然而,懷疑會伴隨著我們,一直到我們靈性修行的最終點。有人認為,我們的智慧愈增長,我們的懷疑也就更敏銳;這很有道理,因為我們愈聰明,我們的懷疑也就會愈聰明。事實上,我們有很多的懷疑是我們最大的障礙,主要是因為它占去太多的時間。懷疑愈嚴重,我們就愈可能困在連續的自我遣責狀態中;我們的注意力因而被導離正見,造成我們對業果定律失去信任,並且腐蝕我們對緣起、空性、三寶的究竟實相之信念。

懷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侵擾我們的心。你也許會困惑:為什麼完成了這麼多佛法修持之後,我的健康狀況仍然不佳?或者,如果佛是遍知的,為什麼他不能消滅愛滋病、貧窮、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他們究竟有沒有法力?真的有「來生」嗎?我們第一個人真的都有佛性

嗎?許多類似的懷疑,只要我們聽聞教法就很容易清除;不過大部分的人也需要某種與邏輯推理無關的啟發來增強信心,比如經歷了某種超凡的體驗,或遇見了一位具啟發性的人物。通常,遇見一位我們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代表佛的身語意化現的佛教大師,這是最好的一種啟發——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而我們所請求的,不只是具足全套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圓滿諸佛住於輪回而已,我們也請求那些能啟發眾人、體現教法、示現諸佛與菩薩一切尊勝功德的人住世;同時還要伴隨著一切令我們振奮鼓舞的事件或活動,不管它們是多麼不合邏輯或多麼不切實際。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住世無量劫,莫遺世間迷。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三品,第 6偈頌。回向

最後,我們必須儘快地回向我們的修持和善行,才不致於浪費我們所積聚的福德。藉由回向,將福德給予一切眾生的究竟快樂與證悟成佛,我們不僅保障了福德安全,也保證它會持續累積——就像銀行存款的利息一般——因此,我們的善行就會成為我們的成佛之道。假使我們不立即回向,這些福德資糧可能被突發的嗔火,或任何其他折磨我們的極端惡行或惡念燒毀殆盡。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乃至眾生疾,尚未療愈前,願為醫與藥,並作看護士。盼天降食雨,解除饑渴難,於彼災荒劫,願成充饑食。為濟貧困者,願成無盡藏,願諸資生物,悉現彼等前。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三品,第 7-10偈頌。供品

淨水是極為普遍的供品,你在寺廟或佛堂裏,常常可見許多套的淨水供養。水除了象徵清淨之外,它對所有形態的生命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供養的時候,我們需要培養的重要心態,就是對供品不要有任何執著,而且當它不再屬於我們的時候,要毫不後悔。我們的心是易變的,無論從事多麼有利益的活動,在月底結算時,也許有那麼一刹那,我們會後悔不應該供養了一萬盞燈,而希望當時應該控制在五千盞就好。相較之下,供養淨水的花費就少很多,所以我們也就比較沒有機會後悔。

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世間珍寶物,悅意澄淨水。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第 18偈頌。供燈也非常普遍,它充滿著靈性的象徵。我們遵循佛陀的教法的原因,是渴望獲得證悟,而只有在我們調伏或修持了自心之後,證悟才會發生。正如燈照亮了周遭而讓人得以看見,它同時也照亮了自己;相同的,心不只了知他人,同時也了知自己。由於這個原因,燈是我們對於心最近似的譬喻;因此,任何有力量可以驅逐黑暗的,都可以用來作為供品。

亦獻金蓮花,齊列珍寶燈。香敷地面上,散佈悅意花。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第 17偈頌。供曼達

曼達 <壇城>象徵整個宇宙、以及宇宙之內所有事物的最清淨形式。我們將心所能企及、能想像的一切東西都拿來供養,比如大地、水、山、河、城市等;我們供養這個世間所有的財富,以及天人、阿修羅的財富;我們供養一切被視為珍貴的物質,比如黃金與鑽石等;我們供養一切被認為是強壯的東西,比如大象;我們供養一切被視為吉祥之物,比如孤沙草或優酪乳等。傳統上,西藏的儀式會以曼達盤、米粒和寶石等來供養,不過你也可以僅以抛灑米粒作供養,或者抛灑花瓣更好。當你這麼做的同時,念誦任何一個供曼達祈請文。例如:香水鮮花芬芳地,須彌四洲日月嚴,諦觀淨剎供諸佛,普願有情生淨土。

 

 





主持人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