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1/01/16 NPO  編輯部 

      

 

維琪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涅槃巴厘文Nibbāna梵文निर्वाणNirvāa),佛教用語,意義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等的中道體性意義;也即成佛。佛教認為,輪迴是一個必然過程;人死去以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以後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神。只有到達涅槃的境界方可擺脫輪迴。

圓寂

涅槃是宗教用語,來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裏一般指一種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狀態,在印度教哲學裏意指通過肉體的解脫而與高級生命的結合。目前在中文裏,這個詞偏向於專指佛教裏的涅槃概念。

在詞源學方面,巴厘文 Nibbāna是源自動詞 nibbāti,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梵文 Nirvāa 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中給出四個解釋:「槃名為趣涅名為出。永出諸趣故名涅槃。復次槃名為臭涅名為無。永無臭穢諸煩惱業故名涅槃。復次槃名稠林涅名永離。永離一切三火三相諸蘊稠林故名涅槃。復次槃名為織涅名為不。此中永無煩惱業縷。不織生死異熟果絹故名涅槃」。

中文舊譯作“滅度”。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涅槃這個詞的中文意譯是圓寂。但圓寂一詞在日常中文中已被泛用;例如,常用於稱呼僧尼去世。在中文世俗用語裏常被等同於在肉體死亡的同時精神靈魂獲得永生再生

 

涅槃是什麼?

 

斌宗法師講述

一九五七年二月拾五日於澹雲精舍

前言

 

修學佛法最後的歸趣在求證涅槃,那麼學佛修行的人,當要徹底明白它,不可輕易忽略它。然而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讓我來略說一下:

 

一、涅槃的意義

 

涅槃是梵語,正音為波利暱縛男,舊雲涅槃,今順古亦雲涅槃。又名泥洹,或雲涅槃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不同。舊譯為滅度,或雲寂滅、無為、解脫、安樂、不生不滅等,名雖異其義則同。今單舉滅度和寂滅二義釋之:滅度,即「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寂滅,寂謂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亦可說,證得「寂」靜之體性,自然煩惱「滅」除;煩惱滅除,自然證得寂靜體性。『智論』雲:涅名為出,槃名為趣,謂永出諸趣生死,則亦可譯為出趣也。

 

若據新譯——玄奘法師則譯為「圓寂」,此義比較來得完善,因為寂滅、滅度、解脫等譯,不過僅約斷德方面,言斷滅生死煩惱。圓寂則統明智斷二德。今略釋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圓」;永離一切煩惱生死叫做「寂」。簡單的說:即德無不「圓」,患無不「寂」。詳細的說:即福慧二嚴做到圓滿無缺(圓),三惑煩惱徹底清除,二種生死完全度脫(寂),永遠不再被煩惱生死所困擾,回復「圓」明「寂」照的本有心體,而獲到一種純善純美的莊嚴解脫。這就是涅槃的境界——圓寂。圓約進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約滅惡方面言(斷惑滅苦)。據此研究起來,圓寂似乎大乘無為的涅槃,寂靜、滅度等為小乘涅槃。

 

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真心」。因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圓),永離一切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真心,故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向為夢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證得。所謂迷則顛倒夢想,悟則究竟涅槃。

 

當知夢想,根本是由本覺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滅一分夢想,即證一分真覺(如鏡子去一分塵埃,即現一分光明),乃至全滅全證。至此則一切功德無不復歸「圓」滿,一切煩惱生死無不畢竟空「寂」,是證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二、涅槃的種類

 

現在再來把它的種類介紹一下:涅槃有二種,一、有餘,二、無餘,要詳細明白它當分三段來講:

 

(一)就小乘方面:證得阿羅漢果,對於招感生死業因的見思惑,雖已斷盡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業所招的生死果報身未滅(生命體猶存),叫做有餘涅槃(尚有餘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滅故)。若連以前煩惱業所受之身亦滅,更不隨業受生死,叫做無餘涅槃(無餘外生死苦果可滅故)。換言之: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煩惱業惑已經解脫,即眾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現實生命體亦同稱解脫,此為無餘涅槃。以上為小乘的有餘、無餘涅槃(此有餘、無餘同為一體,因同斷見思,同證真理。其不同處,唯在有漏依身上滅,未滅上分)。

 

(二)就大乘方面:若變易生死因盡為有餘涅槃,變易的果盡為無餘涅槃。此為大乘的有餘、無餘涅槃。

 

(三)就大小相對言;小乘所證涅槃為「有餘」,因為它僅斷見思煩惱,滅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餘」的塵沙、無明煩惱未斷,變易生死未了,故曰有餘。至於大乘所證的涅槃,則為「無餘」,因為它是三惑全斷,二種生死永滅,再「無」其「餘」的煩惱可斷,生死可了,故曰無餘。此為大小相對的有餘、無餘涅槃。

 

又近代的學者說:果報身未滅為有餘(雖惑斷而身尚在)待果報身滅時,始稱為無餘的涅槃。

 

更對於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解,詳細可再分為三點說明:

 

1、小乘滅生死而涅槃,大乘達生死即涅槃,這叫做本性寂滅非寂滅異,此其一也。

 

2、小乘唯斷界內見思,大乘並斷界外(三界外)塵沙、無明,這叫做界內界外斷惑異,此其二也。

 

3、小乘無身無智,未徹證法身般若之德;大乘則身知具足,眾德圓備,這叫做眾德具不具異,此其三也。我來引一段經文補釋這眾德具不具的道理,使讀者易懂。

 

『法華玄贊』二雲:「一、真如之體靈明妙覺,名為般若」;彼為覺性故也。小乘之涅槃體非覺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體出所知障,名為「法身」;彼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小乘之涅槃非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體眾苦都盡,名為「解脫」;彼離分段變易故。小乘之涅槃唯離分段,未脫變易,故非圓滿解脫。

 

據上所說,小乘涅槃所斷的是見思煩惱,所滅的是分段生死,所證的是偏空真理,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見思煩惱,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為有漏煩惱感受生死所依之身)。大乘涅槃,所斷的是塵沙、無明煩惱,所滅的是變易生死,所證的是中道實相理。此則以塵沙、無明為變易生死因,空及二邊之法相為變易生死果。

 

二乘人滅分段生死,不受後有而入涅槃。大乘菩薩及佛雖變易生死,息妄歸真,而證無餘涅槃。或雲:「佛息應身之化,歸於真身之本」謂之無餘涅槃。

 

總之,二乘所證涅槃,它的本體是見思煩惱永寂,偏空真諦理顯現。菩薩所證涅槃,它的本體是塵沙煩惱永寂,但中俗諦理顯現。佛所證的涅槃,它的本體是無明煩惱永寂,實相中諦理顯現。

 

小乘雖然不算圓滿解脫,可是它已能了脫分段生死,因此,亦得稱為涅槃——小涅槃;三德中僅具解脫一分。至於大乘所證的涅槃,可就不同了,它是圓斷煩惱、圓滿解脫、圓證三身、圓獲三智;那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具備,常樂我淨的四德不缺。

 

此外還有性淨涅槃、無住涅槃,合前有餘、無餘為四種涅槃。有餘、無餘是三乘共證,凡夫無分;性淨涅槃是凡聖同具;無住涅槃是佛果獨證。今略說明之:「性淨涅槃」謂諸法自體,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聖凡不二的理性。「無住涅槃」是說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為它是福慧圓滿,更無所求。體雖如如而能不變隨緣;用雖生滅而能隨緣不變。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忍坐視沉溺生死的眾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無明所迷,業力所轉),故雲無住。

 

結語

 

如上所明,涅槃是學佛修行最後的歸趣,不消說它當然是個無法估價的聖果。嗟嗟!世有一班不懂教義的人,竟以涅槃認為是死的別名,這是根本錯誤的!要知道,它——涅槃,乃諸佛聖者所同證的聖果,是由歷劫辛苦,積行一切功德所換來的代價。就以小乘涅槃來說:並不是個個死了就能即證涅槃。請大家認識清楚為幸!

 

涅槃

『涅槃』,即作滅或寂滅,與解脫同義;本意是指吹滅之狀態,再轉作燃燒煩惱的火滅盡,達到覺悟的境地。它是超越生死的迷界,亦是佛教終極的實踐目的。雖然經典說:「生死即涅槃」,但一般人將「生死」視為「涅槃」,是不瞭解佛教的原意。
  
  一班人所謂生死,即純粹肉體的存在與毀滅,此與涅槃相異。佛教將生死視為一切有情的輪迴,依業因在六道迷界相續,這是苦惱世界(生死苦海),此跟涅槃相對;因為學佛的目的,在超越「生死苦海」,而到達涅槃的彼岸。
  
  《雜部經》雲:「涅槃是徹底斷絕貪愛,放棄它、摒棄它、遠離它,從它得到解脫」,「一切有為法的止息,放棄一切污染,斷絕貪愛,離欲,涅槃」,「它是貪的熄滅,瞋的熄滅,癡的熄滅」。
  
  涅槃有「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兩種。煩惱已斷,但肉體仍然存在,稱為有餘涅槃;一切都歸於滅無的狀態,稱為無餘涅槃。釋迦牟尼佛的圓寂即是「入滅」,是已進入完全涅槃的狀態。
  
  經典記載,涅槃有四種大樂和八味。四種大樂:1.無苦樂2.大寂靜樂3.大知樂4.不壞樂。八味:1.常住2.寂滅3.不老4.不死5.清淨6.虛通7.不動8.快樂。
  
  有人認為涅槃是積極或消極,都是不對的;因為二者是相對或兩立的意思。殊不知,涅槃是超越相對和兩立的境界。凡是親證真理或涅槃得人,不會受制於任何迷執、悲苦、憂愁等心理狀態;它是以最純淨的心情,生活在紮實的現在,而不摻雜自我的成份,以達到「涅槃寂靜」。
  
  由於人的無明,而在六道迷界中翻滾,煩惱始終不斷,無法解脫。因此,只有勤奮修持,淨化自我,依智慧克服無明,才能證得真正的涅槃。

 

涅槃,百度

佛教用語,意義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等的中道體性意義;也即成佛。佛教認為,輪回是一個必然過程;人死去以後,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以後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神。只有到達涅槃的境界方可擺脫輪回。

 

1.                             涅槃- 維琪百科,自由的百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