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如法選擇顯宗、密宗的上師

想學佛的人,學佛入門必知 

   修學佛法,一定要有正知正見指導修行,而依止有正知正見正行的上師,是弟子修學佛法,樹立正知見的重要前提。 

   但是社會複雜,有上師稱號的人們中也是魚龍混雜,如果真假不分,如何能夠依止到真正的明師做上師?如果學佛時皈依了邪見外道做上師,很可能沒有學到佛法,而是外道邪見。自己不但無法解脫,反而造下極大罪業,譬如誹謗佛法,對自己今後的解脫成就、度化眾生造成極大違緣。

 

   因此需要先學觀察上師的方法。詳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密宗斷惑論》、《事師法五十頌》、《智者喜晏-灌頂寶蔓前行略論蔣揚親繞 著》等論著。

 

堪布索達吉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開示:

   『 首先觀察上師:

  本來凡夫人很容易為友伴等暫時的因緣所改變,所以我們當于一切時處依止上師和善友。譬如,普通的一節樹木落到瑪拉雅的檀香樹林中,經過數年後,就薰染上了栴檀木的妙香。於是,這節普通的木材也會發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樣,若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會薰染上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儀也將成為大德那樣(如理如法)。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雲:「如瑪拉雅樹林中,漂落普通一節木,枝葉滋潤出妙香,依止上師亦隨行。」

   如今處於五濁惡世,雖然圓滿具足眾多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一切法相的上師極為難得。

 

   但是,對於人們所依止的上師必須具備(以下)這些功德:

 

   1、未違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相續清淨;

   2、通曉經續論典——廣聞博學;

   3、對無邊的眾生如母對獨子般慈愛——具大悲心;

   4、精通外三藏、內密四續部的儀軌--(通達顯密);

   5、依靠修持實義于自相續中現前殊勝的斷證功德--(現前斷證);

   6、以佈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事攝受具善緣的弟子--(圓滿四攝)。

 

   如《功德藏》雲:「圓滿諸勝法相者,濁世力致故難得,三戒清淨之大地,多聞大悲潤心續,精通如海顯密儀,斷證淨慧果豐富,四攝鮮花奇爭豔,善緣弟子如蜂集。」

 

   尤其是宣說密宗金剛乘之甚深竅訣要點的上師,必須具足諸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下列條件):

 

   1、獲得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成熟相續;

   2、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淨持律儀;

   3、煩惱和分別念微弱--相續調柔;

   4、精通一切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精通顯密;

   5、面見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圓滿--念修圓滿;

   6、現量證悟實相之義--解脫相續;

   7、心相續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

   8、斷除了今生世間的貪執--瑣事鮮少;

   9、為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精進修持;

   10、現見輪回的痛苦,生起強烈厭離心,並且勸勉他人(趨入正法)--厭世勸他;

 

   以各種各樣善巧方便攝受調伏弟子--攝受弟子;

   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具有傳承之加持--具有加持。

 

   應當依止如此一位上師。如《功德藏》雲:「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淨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法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除此以外,應當捨棄的上師之法相:

 

  雖然自相續中無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卻自以為我乃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或者貴族子弟84等,種姓方面已勝過其他人,並且現在我的傳承也是那樣的。這種如同婆羅門世襲相傳的門第觀念(並非佛教中所說的具相上師);或者雖然具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希求來世的清淨心而修持,而是擔心自己在某處失去上師的地位等。所作所為只是為了今生的目的,此師稱為如木磨85之上師。

 

  有些上師不能調伏弟子的相續,自己的相續也與凡夫人無有差別,無有絲毫特殊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對他生起信心,未經觀察便將其置於高高的位置,他獲得名聞利養後,自相續已改變,充滿了我慢,見不到聖者的功德,這種上師稱為如井蛙之上師。據說從前,有一隻年邁的青蛙長期居於井底。一天,一隻來自大海的青蛙到它面前。井蛙問:「你是從哪里來的?」海蛙回答:「我從大海來。」「你的海有多大呢?」「大海非常大。」「那麼,有此井的四分之一大嗎?」「不止。」「那麼,有沒有一半大呢?」「不止。」「那麼,有此井這麼大嗎?」「不止不止。」「不可能有那麼大吧?那麼,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於是,兩隻青蛙一同前去,見到大海時,井蛙(嚇得)昏倒了,頭頂裂開而死。

 

  未曾依止過智者上師,也沒有精進修學經續,孤陋寡聞;相續中煩惱粗重,無有正知正念,違犯戒律破誓言;相續比凡夫人還低劣,而行為卻如大成就者一樣,所做所為高如虛空;嗔恨和嫉妒心粗重,斷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這便是所謂的如瘋狂嚮導之上師,將弟子引入邪道。尤其是無有勝過自己的少許功德、遠離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師,乃稱為如盲人嚮導之上師,不知道打開(弟子)取捨之雙眼。如《功德藏》雲:「猶如梵志護門閥,顧慮失毀自地位,聞思非為來世果,猶如木磨之導師。雖與凡夫性不違,愚者起信置高位,獲得利養心傲慢,猶如井蛙之上師。孤陋寡聞破律誓,心劣行為高如天,折斷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師增罪惡。尤無勝己之功德,依無悲心名聲師,如依盲主大錯誤,欺詐相伴漂暗處。」鄔金蓮花生大士也說:「不察上師如飲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師是生生世世的皈依處,也是開示取捨道理的導師。如果不善加觀察,遇到邪知識,將毀壞信士一生的善資糧,並且將失毀已得的暇滿人身。譬如,一隻毒蛇盤繞於樹下,某人以為是樹影而前去乘涼,結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雲:「若未詳細觀察師,毀壞信士善資糧,亦毀閒暇如毒蛇,誤認樹影將受欺。」

 

  因此,善加觀察並且無誤辨別後,應當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講的諸功德的上師,並且恒時不離上師為真佛之想。如此圓滿一切功德的上師乃是十方諸佛大悲與智慧的本體,僅僅是為了利益所化眾生而顯現補特迦羅的形象。如《功德藏》雲:「圓滿德相之上師,諸佛智慧大悲體,所化前現士夫相,悉地之根即無上。」

 

  如此殊勝的上師,為了引導所化眾生,他暫時的行為好象與所有的普通人相同。但是,從了義上來講,其已安住於佛的密意中,所以又與一切世人的行為相違。上師的一切所做所為都是為了隨順所化眾生相續具有密意的行為,所以他又超勝於一切凡夫。他善巧遣除弟子的懷疑,並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憂勞,如獨子之母一般。如《功德藏》雲:「不了義隨一切眾,了義相違諸眾生,具密意故勝有情,善遣疑忍憂邪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寫到:

   『所依善知識之相: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複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于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其中調伏者·謂屍羅學。別解脫雲·「心馬常馳奔·恒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雲·「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 龍〕〔?* 戾〕馬·根如〔?* 戾〕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屍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雲·「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如樸窮瓦雲·「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如塔乙雲·「我于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此亦如雲·「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于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悲湣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須猶如博?瓦告慬哦瓦雲·「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會受贊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博朵瓦雲·「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湣心·五是主要。我阿?黎響尊滾·既無多聞複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如是若于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贊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 ·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三摩地王經雲·「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屍羅,然不求屍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次雲·「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雲·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贊戒活命·彼等無屍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 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由時連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或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妙臂請問經雲·「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湣·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諸能完其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複同此。故于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智者喜晏-灌頂寶蔓前行略論蔣揚親繞 著》中寫到:

   『大乘善知識十相:

   一、戒  二、定  三、慧  四、德勝  五、精進  六、教授富饒  七、通達真實

   八、說法善巧  九、具悲憫  十、斷疲倦』

 

  如果要修學密宗,則弟子首先應該觀察自己,對照對於密宗弟子應該具備的條件,看自己是否具備修學密宗的資格,如果具備了,再觀察尋找具有密宗上師德相的密宗上師,依止他修學密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寫到:

   『 能依學者之相: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解雲·「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于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于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于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雲·「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鎮他法派。應觀自心·舍如是執。菩薩別解脫經雲·「應舍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舍無堅實品取諸堅實。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開說為五。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于法法師起大敬重·棄舍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舍違緣謂正直住。

   是諸堪為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為具不具。若完具者應修觀慰·若不具者須於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際·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智者喜晏-灌頂寶蔓前行略論蔣揚親繞 著》中寫到:

   『灌頂前應知:

1.受灌弟子資格-

   甲、大乘弟子資格-

   一、基本要求-求法義利,義攝心聽,敬法及師,取捨善惡說(總歸要具慧與住

   質直)。

 

  二、修道三要-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如不具修道三要證量,則不應受灌,但

   現今末法時期,此種弟子實屬難尋,故只要求勝解修道三要,則為受灌之最

   低限度,再低則結緣罷了.特別是發心,來受灌之人,除了不正當之利益(如

   為增加能力以報復,顯耀等)以外,可分三類,一為求現世或來世福,此為下

   士道發心; 二為求自身解脫輪回,此為中士道發心; 三為眾生而來受灌,此

   為上士道發心; 唯有第三發心方是正確受灌發心.

 

  修道三要-出離心,菩提心,正見概論:

 

  由欲離苦得樂,發起出離心,就如在獄中,發現獄中之苦,獄外自由之樂,

   要決心出離。而在獄中,依靠獄吏比依獄友有力,而最能完全依靠之人,以

   仁慈的國王為最有力的對象,故發心歸依三寶。而依國王所定離獄規矩,唯

   有守規矩,不再犯錯,多作好事,方能受到早日假釋,因此受別解脫戒; 而

   又發現如母眾生皆深陷在輪回苦中而不自知,就如在關在獄中的母親一般,

   所以迫切希望他們亦能離苦得樂,此為慈悲心,但發現自己因亦在獄中,幫

   助他們的到底力量不大,因此希望早日離獄,其至成王,方能徹底能幫助如

   母眾生,所以為利眾生而誓願發覺悟者,此為發菩提心,由此受菩提戒,但

   離獄成王之日雖以在短期內成完成,而又不忍如母眾生獄中之苦,故發殊勝

   不共菩提心,希望能在最短期內離獄成王,故受金剛乘戒,此道次第分明,

   沒有覺獄中之苦,不可能發出離之心,不覺獄中之苦,亦不覺得獄中母親需

   要離獄,故不可能發真正菩提心.

 

  輪回之根本在執萬法本性為實有,故在修持佛法中,其各種法門主要皆以去

   掉此種執著為目的,故必須具性空正見,其可經由各種邏輯思考判斷,來決

   定正誤;而在西藏主要宗中觀應成派為最純淨之正見。故弟子為了『覺圓滿

   』,必須先有正見,沒有正見,就如無目的之船,終到不了岸。

 

  乙、無上瑜伽弟子資格-依

 

  一、己修共道(上述)淨治相續大乘種性。

   二、大乘中具足最勝種性大堪能者,因大悲發動意故,成就猛利欲樂急願成佛,欲入無上瑜伽法門速疾成佛。

   三、無倒了知續義。

   四、善學二種次第及諸密行。

 

  ——————————————

 

  灌頂上師資格-分大乘及金剛乘各德相

 

  甲、大乘善知識十相:

   一、戒  二、定  三、慧  四、德勝  五、精進  六、教授富饒  七、通達真實

   八、說法善巧  九、具悲憫  十、斷疲倦

 

  乙、密乘上師資格-除上具備大乘善知識之德相外,尚要具備下列資格方足稱灌

   頂上師。如龍智雲:『佛說金剛乘,有二阿□黎,一謂重持咒,二謂住靜慮

   』,故依>:簡論二種阿奢黎之德相。

 

  一、住咒生起次第阿奢黎資格-

   此德相應如(第六十四品):『善息災等業,知咒瑜伽軌,此師可

   稱讚。行施住淨戒,具最勝忍精,晝夜勤修行,有慧善工巧,具師長德聚,

   說名阿□黎,內愛樂集密,外作聲聞行,以如是教授,轉教諸弟子,當知為

   大師。』

 

  約分為十相-

   (1)善息災等業-善修四事業,息增懷殊。

   (2)知咒瑜伽軌-知咒密義,灌頂儀軌,繪彩土壇城,本尊瑜伽儀軌。

   (3)行施

   (4)住淨戒

   (5)具最勝忍

   (6)具最勝精

   (7)晝夜勤修行

   (8)有慧善

   (9)工巧

   (10)具師長德聚

 

  在內外總論,內愛密行(如樂集密),外作聲聞行(現出離象),有以修四座瑜

   伽堅固本尊瑜伽,複須誦咒,故說重咒。

 

  二.住定圓滿次第阿奢黎資格-

 

  >:『除了具足生起次第一切德相,並有增上功德,此極

   稀少,若無彼師,生起次第之阿奢黎,亦具灌頂阿□黎之德相』,其與生起

   次第阿奢黎不同,由住無二智雙運,及幻身靜慮,即可灌頂。由此可知所謂

   住定,非一般隨住何任定而言。因灌灌頂與三昧耶等為金剛乘之道基,故上

   師必須得過此灌頂,有清淨的傳承,而且守戒及三昧耶,其實這些條件非我

   們凡夫能力所觀察的到,故乃必須以上述大乘及金剛乘上師為准,仔細觀察,

   最尊貴十四世DL啦嘛曾說,在未認定為真正可依之上師前,要如偵探觀察

   小偷一樣客觀細心的觀察。』

 

  堪布索達吉在《密宗斷惑論》中開示:

   『 密宗上師必須其足灌頂傳承圓滿、戒律清淨、精通續部竅訣、修行得到正量境界、誦咒圓滿等條件。』

 

  如果已經皈依上師了,也許你會看到上師的功德,也許你會看到過失。當你對自己的上師的某些言行感到不如法或者難以理解時,怎麼辦?

  一方面,有些大成就者的示現,以戒律的條文看來,是破戒之舉,包括殺生等極重的惡業。另一方面,佛門上師,包括密宗上師,並非必須是佛陀、登地菩薩等大成就者才有資格擔任,具備一定資格的凡夫,也可以做一些有緣弟子的上師。大學教授也並非只有科學家、諾貝爾得主才有資格擔任。

  而做為內心沒有斷盡貪嗔癡等無明煩惱的凡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或許是由於智慧不夠,或者是習氣使然,難免有過失。如果上師偶爾做出一些對眾生不會造成較大損害的小過失,弟子不必因此而否定自己的上師,一心對外去宣說上師的小小過失。也不必對上師失去信心,做為上師最重要的條件,也是弟子依止上師最重要的目標,是弟子能夠得到上師對其修行的指導,樹立正見正行,走上解脫成佛之路。

 

  堪布索達吉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開示:

  『 有時上師的行為顯現不一定如理如法,無論是怎樣的行為,應當了知都是善巧方便的行為,唯一觀清淨心。從前,大智者那諾巴已得大成就後,有一次本尊告訴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師是聖者諦洛巴,你應前往印度東方。」那諾巴尊者立即起程奔赴東方。但是不知道諦洛巴上師到底住在何處。問當地的人們,都說不認識,他又問:「那麼在此地還有沒有誰叫諦洛巴呢?」人們回答:「有個以行乞為生的諦洛巴,人們稱他乞丐諦洛巴。」那諾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於是又問:「乞丐諦洛巴住在哪里呢?」他們告訴他:「就在那邊正冒出煙的破圍牆內。」他前去(拜見)。諦洛巴尊者正坐在那裏,面前放著一個裝滿了死魚活魚混雜的木盆,從中取出的每一條魚都放在火上烤,然後享用,接著彈一響指。那諾巴上前頂禮請求攝受。諦洛巴尊者說:「你說什麼?我是個乞丐呀!」那諾巴又再三誠摯請求,諦洛巴尊者才攝受了他。這樣的行為並非是諦洛巴尊者因饑餓未得到食物而殺魚,而是因為那些魚是不知取捨之處的惡業眾生,他具有超度它們的能力,為使它們與他結上緣而享用魚肉,之後將其神識引到清淨剎土。

 

  同樣,薩RA哈以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熱以獵人的形象等,印度聖地數多成就自在者顯現劣種等極其低劣的形象。所以,對於(上師的)任何行為都不能生起邪見,應當唯一觀清淨心。如《功德藏》雲:「諸行不應生邪見,聖地數多自在者,顯現劣種惡行相,惡劣之中極惡劣。」如果將那些形象看作是邪行,觀其過失的話,則如頌雲:「長處於佛亦見過。」雖然是佛,但是也會有人見其過失。往昔,世尊的兄弟善星比丘,於二十四年(不同經中說法不一)中做世尊的侍者。他精通十二藏並能不參閱經文傳講。但是他看世尊的一切行為都是欺誑的,他想:除了有沒有一尋光的差別外,我們二人完全相同。生起這種邪分別念,並且說:「二十四年為汝僕,除身具有一尋光,芝麻許德吾未見,知法我勝莫為僕。」說完就離開世尊了。當時阿難作為世尊的侍者,他問世尊:「善星比丘將來轉生何處?」世尊回答:「善星比丘現在只有七天的壽命,死後將於花園中轉生為一餓鬼。」阿難到善星比丘面前告訴他世尊所說的那些話。善星比丘想:有時他的妄語也可能是真的,所以這七天中我應謹慎行事,七天過後我再羞辱他。於是七天中未進飲食。到了第七天的早晨,(因為已)口乾舌燥,於是他喝了一口水,沒想到水未消化而死去。死後,於花園中轉生為一具有九種醜相的餓鬼。

 

  因此,若看到聖者上師的行為有過失,則應自相呵責,並且想:這是我自己的心識、眼識不清淨所致,上師的行為無有絲毫過失或罪業,應對上師更加生起信心和清淨心。如《功德藏》雲:「自己未調自心前,迷亂觀察無量罪,善星精通十二藏,見師行為狡詐相,善加思維改自過。」

 

  此外,假如上師聖者表面似乎對自己特別憎恨,我們也不應生起嗔恨心,而應想:上師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種過失,才如此呵斥我。即上師觀察到以呵責方式調伏我的時機已成熟,於是才如此調伏。應當在上師心情平靜時,到上師面前作懺悔等。如《功德藏》雲:「倘若上師現忿怒,見己過失呵責調,時機成熟應懺悔,如是智者不著魔。」』

 

  堪布索達吉在《密宗斷惑論》中開示:

  『依止上師是修學密宗的關鍵,但這不只是密宗的特色,在顯宗中要取得成就,同樣也須歸依上師。因為上師不是個人,而是將佛法僧三寶總集為一身,佛在多處強調了依師規則,如《彌勒菩薩請問經》中雲:「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顯宗經雲:「阿難尊者,請勿憂愁,我將現師相,饒益汝等。」《二思維續》雲:「於後末法五百歲,我將化現上師相,心中認定為我者,於彼當生敬仰心。」不必說廣得灌頂、傳承、引導的上師,甚至僅得四句經偈的上師也應該誠心尊敬,否則有極大的過失。續中雲:「若人聞一偈,不敬上師者,彼轉數百犬,後成有痣者。」若犯了四墮罪,五無間罪等大罪,通過入密法懺悔可消盡,並能成就,但誹謗上師不但成就無望,且必墮地獄。《金剛心莊嚴續》雲︰「若人詆毀金剛師,雖棄睡眠遠憒鬧,精進修持深密法。專心修持一千劫,亦成反修金剛獄。」《密集金剛》雲:「世人雖犯無間等,墮落性之種種罪,若已趣入金剛乘,修持此道得成就,一心詆毀上師者,修亦不可得成就。」其注疏中說譭謗上師者不但不成就,甚至親近他的好友等人亦不成就。《句義寶藏論》雲:「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時輪金剛》雲:「於師生嗔一剎那,則毀一劫諸善行,數劫墮入地獄等,惡道遭受深痛苦。」密續中雲:「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金剛藏續》雲:「已受灌頂之弟子,若違上師之教言,今生遭受多災難,來世墮入地獄中。」德洛巴雲:「不聽師言教,不會得成就。」嘎當派先輩們曾雲:「不敬上師者、雖通三藏法、亦無稍許用。」依止了上師後,無論他做得如不如法,也不應對其生起邪見,也不能輕易譭謗。若已得灌頂傳法,爾後才發現此上師不具足上師的資格,然而此時,因其已成為你上師之故,唯有發清淨心,而不能說上師過失,也不得生起邪見,否則自己反而墮落。如續中雲:「依止上師後,是否是正士,勿違諸教言,若破師教印,生金剛地獄。」又如續中雲:「雖不具功德,依止上師後,若人舍彼師,則謗諸上師,亦謗三世佛,彼過不可言。」卡饒公瓊雲:「開示大乘之上師,外相雖現不如法,其內境界難測故,于師不得生疑惑。」其實若弟子具信心,受上師打罵也得加持,大成就者藏巴嘉熱雲:「師打即灌頂、由此得加持,師罵即猛咒、由此除魔障。

 

  密宗上師必須其足灌頂傳承圓滿、戒律清淨、精通續部竅訣、修行得到正量境界、誦咒圓滿等條件。如今有些連灌頂儀軌也不懂,卻到處傳授密法,實是非理。信徒們也不經觀察,盲目依止上師,猶如盲人騎瞎馬,然後再觀察上師有沒有法相,並講說上師的各種過失,由此而造了無量的嚴重罪業。又有些愚笨的人說:某某師父是我灌頂傳法的上師,而不是我真正的師父,我真正的師父是我的皈依師上某下某等。此類人顯然不懂佛法,既然你已得密法,豈有不皈依而得?其連皈依的含義也沒弄清,真是可歎!」』

 

  堪布索達吉指出:『如今有些連灌頂儀軌也不懂,卻到處傳授密法,實是非理。信徒們也不經觀察,盲目依止上師,猶如盲人騎瞎馬,然後再觀察上師有沒有法相,並講說上師的各種過失,由此而造了無量的嚴重罪業。』

 

 

 





主持人
陳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