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9/28 03:46:22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觀莊嚴論總義講記 第十四課

華智仁波切

索達吉堪布 譯

祈禱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祈禱上師法王如意寶: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 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 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 證悟意傳求加持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十四課

前面講了,甚深見派和廣大行派其實圓融無違,誰通達了就是所謂的智者。

反之,如果緊抓住以偏執的貪嗔而進行的爭執不放,就會因此而積累起舍法的嚴重罪業,哪怕再聞思,也不能令相續獲得解脫。

反過來,如果不能圓融理解二大派,而認為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等所說的如來藏光明本體不空,龍猛菩薩的《中觀六論》等所抉擇的空性是單空,執持此種觀點並譭謗他宗,就會犯下嚴重的舍法罪。

其實這種情況確實比較嚴重。雖說藏傳佛教歷來聞思興盛,但由於偏執,部分人始終不能圓融二、三轉*輪,乃至在建立自宗的過程中排斥得厲害。有些人說,如來藏本體不空的他空派,跟常見外道無別;有些人則說,承認萬法空性其實是單空,跟斷見派相同。而在佛教融合的此時,由於不了知各派互不矛盾,學密宗的排斥顯宗,學顯宗的排斥密宗;顯宗當中,淨土宗不承認華嚴宗,華嚴宗不承認禪宗……今天有人給我打電話:“本來我學大乘佛法,受益頗大,但我們寺院的方丈只讓我念佛,不要學其他的。我氣得不行,所以不得不放棄聞思。”

現在的確有各種說法,但分別畢竟不能代替佛法的標準。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執一法舍一法,如果造了這種舍法罪,自相續無法獲得解脫。這是個極重要的問題。

總而言之,大乘道的主要追求目標,就是將普天下的所有眾生安置于圓滿正等覺的無上果位的佛陀之事業。

這句話大家一定要記清楚!大乘的教義既深且廣,但其主要目標,是讓普天下一切眾生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的佛之事業。

我們應該反省:我的所作所為、所行所思,是否為了讓眾生得佛果?如果是,說明你修的是大乘法。以這顆心攝持,哪怕天天掃地、掃廁所、在機關上班……做任何世間瑣事,也都成了菩薩行為。而如果你對利他,尤其願無邊眾生成佛的心絲毫沒有,那即使你每天講經說法、聞思誦經,講得高深莫測、行得如理如法,也根本不屬於大乘。

所以,我們在行住坐臥或行善的過程中,要反復觀察自心:我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也許沒有目標,只是隨別人而行;也許只是為了個人的往生……當然,如果是凡夫最初的心態,那也可以理解。比如在出家以前,我們寺院有位維那師 聲音特別好,當時我很想出家,目標就是當維那師;還有一位做供品的上師,叫且多,他的穿著非常好,所以我想出家以後變成他那樣……回顧這些,確實很慚愧。

跟那時候相比,現在雖不敢說有了利他心,但依靠上師和大乘論典,方向已經知道了,該想的、不該想的,也明白了。只不過自私自利心的力量強大,經常會覆蓋這顆微弱的想要利他之心。不管怎樣,希望道友們好好調整自己,儘量生起利他的菩提心。

諸大菩薩的善根也不但不會窮盡,而且還會無窮無盡。

為什麼得地菩薩或真實發心的菩薩,其善根不會窮盡反會增長,一直到菩提果乃至佛地以後永不滅盡?因為眾生無量無邊,所以菩薩緣眾生發的心無量無邊,而所獲善根也無量無邊。如果發心只為自己往生或成佛,那即使往生或成了佛,善根也會窮盡,無法利益眾生。

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說的一樣:“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說:虛空無有邊際,就像虛空無邊際一樣,三界輪回的眾生也無有邊際;就像眾生無邊際一樣,眾生相續的業和煩惱也無有邊際;就像眾生無邊、煩惱無邊一樣,我的誓願也無有窮盡。這樣發願,善根就會無窮無盡。法王如意寶就是以這種方式解釋的。

當然也有其他的解釋方法:即使虛空已盡,眾生的業和煩惱已盡,但我利益眾生的誓願沒有窮盡。

否則,如果以為大乘道的暫時追尋目標,是證悟甚深空性之義;而究竟的追尋目標,僅僅是獲得自相續解脫於二障之束縛的佛果,那麼諸大菩薩的善根也只有就此而窮盡了,就像小乘道行人獲得了無餘涅槃一樣。

很多人修大手印、大圓滿和禪宗,想依靠上師的教言證悟,但對他來講,證悟只意味著快樂;也有很多人想往生,以離開世間瑣事。但作為修大乘道者,如果暫時目標是證悟空性,究竟也只是要歷經十地,從業、煩惱和痛苦中解脫而獲得佛果,那麼得佛果以後,由於發願已經實現,所以善根也自然窮盡,就像阿羅漢入于涅槃一樣。這個道理,也像學生為找工作而讀書,找到工作就不讀書了;或者爬山,到了山頂,吼一吼、看看藍天白雲,就只有下山了。因此,大乘佛法的最終目標並不是成佛,而是利益眾生。只不過,不成佛就不能圓滿利益眾生,所以才追求佛果。

很多人不懂佛法,他們有些不想成佛,學佛也只是為了遣除疾病和痛苦;而有些就很想作佛,想獲得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那樣的功德,但他們只願作佛,為了作佛才去完成所有修學。雖說後者好一點,但也未脫離自利的心。

現在很多人修禪就是如此,沒有利他心,目標就是滅盡分別念、住于阿賴耶上,認為這是最高的境界。當然為壓制分別,暫時修一些寂止是有必要的,否則總是隨著分別轉,也利益不到眾生。但如果最終目的就是這個,即使像無色界眾生八萬劫中不生任何分別念,也沒有用。而如果學佛是為了顯示神變,其實也不必學佛,因為餓鬼也可以像鳥一樣飛行虛空,但也做不到什麼。

因此,只有利益眾生才是修學大乘佛法的究竟目標。

上述道理對於智者[高僧大德]而言,因為他們已經徹底通達,所以沒有必要再次建立,但是,對於與我相同的某些淺慧者,諸如:

上面所講的,大乘的主要目標是利益眾生並讓其得佛果的道理,長期暢遊佛法大海的智者已完全建立,所以華智仁波切說,為他們解釋沒有必要。

可是我想,有些所謂的高僧大德也不見得明白。就像對生活一樣,每個人對佛教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有人說這樣究竟,有人說那樣究竟,但都是自己的理解。在藏地,以前有這樣的人,現在也有。如果沒學過這麼好的論典,恐怕很多人還是,有的說證悟空性最深,有的說對治煩惱最妙,有的說如如不動、安住無分別智慧最高……所以,不一定所有高僧大德都明白。

緊接著,華智仁波切又以謙虛的口吻說:對像我一樣的淺慧者,還是很有必要。當然,像華智仁波切那樣肯定不是淺慧者。下面列舉了七八種不同見解,就是對有這些見解的人反復宣說利益眾生應在第一位,很有必要。

將初發心時,因為是瞭解到佛陀的功德而發心,以及在看到各乘的高低賢劣之後,便對佛地產生了嚮往之類的,總之並不是從大悲心根源產生的其他發心,詡為大乘之發心;

有的人最初發心,是因為聽到佛陀的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相好圓滿等功德,心裏產生了嚮往:我一定要作佛,具有佛的功德。的確,看看《釋尊廣傳》,佛在一瞬間能利益無量眾生,而凡夫一輩子也幫不了幾個眾生。所以,有的人是因為佛的功德,而想成佛。還有人看到大小乘的賢劣差別,認為大乘殊勝、功德大,便對佛地產生興趣,而對小乘發心乃至羅漢果位興趣索然。如《經莊嚴論》說大乘有七大 等功德,有些人就因看到這些,所以要學大乘。

總之,他們的發心不是以大悲心引發。或者想獲得佛的功德,或者認為大乘殊勝,這兩種發心,恐怕我們在座的人當中也有。

或者是認為在學道時,一旦證悟空性之後,則永遠不必再修學佈施等行為;

還有一種人認為:不證悟空性就要行六度萬行,很艱難;而一旦證悟空性,就不用佈施、持戒了,很快樂。所以,他們認為證悟空性以後,沒有煩惱且功德具足,而從未想到利益眾生,更不會把利生放在首位。

或者是因誤解“見道之後修持修道”的詞義,而認為在獲得見道之後,僅僅修持無分別智慧就能獲得所謂的“佛果”;

相關的大乘經論常說:證悟空性獲得見道以後,必須不斷修持所見之法性。有些人誤解此理,認為見道後只要修無分別智慧就能得佛果,也未曾想到利益眾生。但他並未認識到,其實在見道、修道的過程中,始終不離利益眾生。

或者是因為不了知大小乘之間的差異,是以菩薩的發心以及行為來區分,而僅僅將空性見作為區分標準;

阿底峽尊者曾說:大小乘以是否具足菩提心和利他行而區分。所以,有菩提心、有菩薩行才是大乘。但由於不懂,個別人就認為空性見是區分大小乘的標準。

或者是將沒有絲毫的發心或行為,只是誇誇其談地說一些見解修行方面似是而非的深奧法語,誤以為是所謂的“大乘”;

在現今,這種現象較多。有些人的相續中毫無利他心,也從不做利生的事,可以說他的心裏沒有眾生的位置。而只是誇誇其談,說些禪宗、大圓滿的高深法語:一切都是平等,一切都是光明自現,現空雙運、明心見性、萬法皆空、法界平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些好聽的詞句,漢地人多引自于《金剛經》、《楞嚴經》、《妙法蓮華經》等;藏地人則引用《七寶藏》等。就這樣,他們從未想過眾生,只會背幾句就認為是大乘行人了。

這樣的人我遇到很多,他們會說些似是而非的大乘術語,但相續中全是貪嗔癡慢,連出離心、對三寶的純潔信心以及業果不虛的見解都沒有。而且,他們還看不慣小乘:“你是小乘者!”其實自己護持不了小乘戒律,對業因果、今世來世也無誠信,卻認為已經開悟了,跟十地菩薩無別。至於佛地,因為沒有佛的相好莊嚴,可能還不敢說。但可憐的是,也許他對佛陀有無相好也不一定知道。

或者是將甚深見解與廣大行為的兩種無垢自宗執為水火不容、完全背離的觀點;或者是將佛陀二轉*輪與三轉*輪的觀點相互割裂、分別執持,並以此為滿足的分裂見解者們而言,我想或許還是會有一些利益的吧?!

或者認為甚深見派與廣大行派水火不容,或者割裂二、三轉*輪的觀點。對執持如是觀點以及上述觀點的人,把反復建立菩提心放在首位,是有利益的。他們以前誤入了歧途,現在講一下,可能會改過自新吧。

正因為如此,我才不顧囉嗦嘮叨的罪名,不厭其詳地就一個意義反復進行了說明。

正是為了這一個意義——利益眾生,華智仁波切不怕囉嗦地反復宣講。這個角度、那個角度,從不同角度反復宣講這是大乘修行人的主要目標;不管是開始也好、中間也好,乃至獲得佛果也不能以此為足,還要不斷利益眾生。因此,有智慧者應該明白它的重要性。而我們最初雖然也可能是為了某種安逸而出了家,但學了這些甚深佛法以後,應該像難陀生起出離心一樣,生起真實的菩提心。

另外,對於將來那些想要不錯亂地修學大乘論義的善緣者來說,在凡夫地期間,首先要依靠《入菩薩行論》等論著所講述的,初學者的修心方法以及道之次第,令自相續(逐步變得調柔起來,)如同通過敲捶而使皮革遠離堅硬,以及通過伸直而使箭矢變得挺直一樣;

這裏講了一個大乘道次第竅訣,是非常殊勝、簡短的竅訣。小乘的道次第,先要看破世間、斷除一切貪戀,對三界毫無羡慕、希求而生起出離心以後,再修持人無我。而大乘的道次第也要有出離心的基礎,否則,一邊貪執世間八法,一邊利益眾生,這是不現實的。只有當我們對輪回生起強烈厭離,了知轉生何處也沒有意義,那時才有機會進入大乘。進入了大乘,具有一切束縛的凡夫先要學《入菩薩行論》,通過這部華智仁波切一生都強調的論典,調柔剛強難化的相續。

這次學《入行論》,總共兩百零一堂課,一千零五十道問答題。外面的人學得不錯,雖然忙,週一至週六沒時間,但星期天還是把三堂課一次聽完。和學院的人相比,雖說我們也精進,但畢竟沒有世間瑣事,而外面的人在繁雜的事務中克服任何困難來學,的確難得。過段時間就圓滿了,學得好的,一生都會成為一個調柔的修行人。

所以,修大乘的人,先用《入行論》調柔相續很重要,華智仁波切也用了兩個比喻來說明:藏地以前用牛皮做口袋,牛皮不敲捶就不柔軟,而敲捶了之後,什麼都可以做;做箭的木條彎彎曲曲,先要拉直,古代的箭師有竅訣,拉直以後就不會彎。同樣,雖說我們的相續剛強野蠻,從未調柔過,但通過佛法就能從根本上改變。就像一片曠野,拔了雜草才有希望成為耕田。所以,我們先要以《入菩薩行論》、《大圓滿前行》等修心法門調柔相續。

之後,便依靠吉祥怙主--聖者龍樹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等論典,以甚深見解之義斷除邊執增益。縱然有少許實有耽著的所緣境,也將其徹底摧毀,從而抉擇出離戲之見解;

打好了基礎,下一步是破執著。通過《中觀根本慧論》生起甚深見的定解,可將自相續對萬法的實執全部打破。2004年我講過《中論》,總共一百一十四堂課,後來也有了較略的講記。再過幾十年,《講記》的有些道理也許對眾生有利。當時講的時候,我也翻閱了藏漢各大注釋,結合自己學中觀的經驗以文字方式奉獻給大家,所以對有緣的人應該會有利益。

一般來講,大多數人應該先學《入行論》,再學《中論》,這樣次第打好世俗和勝義的基礎。不過我們很多道友先學《中論》再學《入行論》,這樣也可以,因為利根者就是先抉擇勝義諦,再學世俗諦。

然而還不能以此為滿足,應在審慎觀察三轉甚深*輪的深奧見解,以及佛陀補處[彌勒菩薩]及其追隨者[無著菩薩等]的無垢論典之後,

華智仁波切的意思,學《入行論》調柔了自相續還不夠,還要通達空性;而學《中論》通達了萬法空性也不夠,還要學三轉*輪。像《如來藏經》,以及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無著菩薩的《寶性論釋》等,這些經論都著重抉擇了如來藏,對每個眾生本具佛性、如來藏圓具一切功德以及成佛時如何現前光明智慧等道理,講得很清楚。所以,還要學三轉*輪。

我們能學到這些殊勝論典,應該非常有福報。有個人對我講:“我這輩子最幸運的就是遇到佛法,尤其是寧瑪派的教法,當然其他教派也殊勝,但傳承上師的竅訣還是有不同之處。”我也是這樣想的,即生遇到自宗的教法確實幸運。單從顯宗來看,從世俗到勝義,從一轉到三轉,所有教義都可以完整通達。

人生短暫,而我們遇到佛法又晚,要通達《大藏經》恐怕很困難。我們很多人,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都沒遇到佛法,現在遇到了,但過幾年人又老了。那時候,眼睛模模糊糊看不清,心迷迷糊糊記不清,一些簡單的差別也分不清,要通達了義經論就更困難了。所以,趁現在還年輕——也算是風華正茂的時候,一定要學習佛法的精華。

全力以赴地投身於無上的普賢之行,

先通達《入行論》等基礎法門,再對空性及如來藏有所了悟,之後修學無上的普賢行——盡心盡力利益眾生。

而不能像(為了令其迅速乾燥,)而將潮濕的皮革扔進火中(,最終必將使皮革收縮報廢)一樣,為了想在即生(獲得成就,)而過於急躁冒進,缺乏長遠的目光。

把潮濕的皮革扔在火裏烤,本想讓它馬上乾燥,但它卻越收越緊,結果什麼都不能做了。就像這樣,有些人學佛也過於著急:“我一定要馬上成就,就今天,明天不行;而且不是羅漢果、菩薩果,一定要直接到佛果,快給我傳法、灌頂……”這樣著急,心越縮越緊,最後什麼都修不了,很危險。

所以,修行人要有遠大目光。要多看諸佛菩薩傳記,看他們如何修行。既然他們是在多生累劫中發心並利益眾生,那我們也應隨學,而不能奢望在一生一世或短暫的幾十年完成所有事情。不要說成佛這樣曠劫久遠的大事,就算是世間法,大學一年讀完四年的課程也很困難;甚至一年級的小學生學二、三年級的知識也很費勁。小孩子太急躁了,不願次第來而想馬上得博士證,老師最多會說:“好,方便的時候給你發博士證。”但實際是不會發的。所以,我們學佛不能太著急。

還要以聽聞的方法,建立起以虛空邊際以及眾生邊際為標準,依靠不可思議的解脫門而行持的,等同虛空、如同海洋、超離思維的菩薩之行。

我們要多聽聞諸佛菩薩的傳記和大乘教言,對虛空無有邊際、眾生也無有邊際,菩薩以三解脫門攝持而行的廣大菩薩行,以及為利一個眾生而於千百萬劫中精進的道理,要有所瞭解。

因此,我們的心地不能太狹窄,應該看看藍天,藍天是如何的廣闊;或者到海邊去看看大海,大海是那麼的無邊無際……那時候,發心的力量會增強,願意為天邊無際的眾生做事,也願意一點一滴地去做,直至成佛乃至盡未來際。

如同《普賢行願品》所說的“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一樣,

我們要像普賢、文殊那樣修學無邊法門,使思想開闊,使所學越來越廣而不是鑽進牛角尖。有的法師說:我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你們也是,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其他什麼都不要看,什麼都不要學,不要見其他上師,因為對你有害……不能這麼狹隘;我們藏傳佛教的人也不能說:只念一句嗡瑪呢巴美吽,不要看漢地佛經,不要學任何其他法……當然,念阿彌陀佛、念觀音心咒功德很大,但眾生的根基無量無邊,如果思想過於狹隘,對弟子不一定有利,對上師也不一定有利。

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發願修學的法門無量無邊,所獲功德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行為無量無邊,而這些也不是以勤作方式實現的,是像諸佛菩薩一樣,以“了達一切神通力”無勤利益眾生。所以,作為大乘修行人,心胸要開闊,行持要廣大。而我們發願時要這樣發,行持時也要這樣行。

現在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學習,對社會、人類都有很大利益,可我們佛教徒往往鑽進自我見解的地洞裏,怎麼也不出來,這是否缺乏開放的氣象?當然,開放的同時也要有重點。否則,太開放了,這個也學、那個也學,始終抓不到重點,也找不到方向。

所以,我們應該有主要的修行,同時也學眾多法門以便廣利眾生,這樣才圓滿。

依靠佛陀所宣說的,甚深而廣大的(般若)佛母論義,在內心深處將佛陀以及佛子的所有無垢自宗作為嚮往目標,並進一步認為:如果這些發願能夠實現,那是多麼的美妙啊!

我們應該以甚深般若法門為基礎,以諸佛菩薩利益眾生的廣大行持為嚮往目標,而且要經常祈禱:願我以證悟空性的方式利益無邊眾生!白天想、晚上也想,這樣觀想的功德無量無邊。

值得高興的是,現在很多人求加持時說:“祈禱上師加持,讓我相續生起無偽菩提心,利益無邊眾生!”不僅是口頭上,他心裏也確實這樣想,而且行為上也力所能及地做了些事。因此,在凡夫因地,我們要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行持作為發願目標。隨時隨地有這種信念,就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下面是一個總結偈:

甚深廣大大乘道,深廣無違攝集要,

誰知深廣之此理,彼為佛母所攝持。

龍猛菩薩、無著菩薩的甚深見派和廣大行派,其實圓融一味,是大乘道的全部。證悟空性而不利益眾生、利益眾生而不證悟空性的情況都不存在,因為空性和六度並不相違,二者是融入一個要點當中的。任何修行人,如果懂得了這一深廣法理,就已真正趨入佛道,時時會得到十方諸佛菩薩及般若佛母的加持。因為般若是諸佛菩薩的母親,誰行持般若,自會得到保護和加持,善法也會自然增長。

如果沒有大悲與空性無別的見解,反而站在一邊譭謗另一邊,那就遠離了諸佛菩薩的妙道。所以,一定要行持現空雙運之正道,這非常重要!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