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9/20 03:18:14

 現觀略義講記 第一課

華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一課

今天開始講解藏傳佛教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也叫《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在藏傳佛教中地位極高。一般來講,格魯派寺院專學本論要四到五年,而我們學院的《現觀莊嚴論》學習班,男眾要學一年,女眾學兩年。極個別的今年學、明年學,兩三年中一直學修這部論典。

《現觀莊嚴論》的作者是彌勒菩薩。當年無著菩薩在雞足山苦行十二年,被彌勒菩薩以幻化身攝受到兜率天,得到《彌勒五論》的教授。《彌勒五論》中的《辨法法性論》、《辯中邊論》、《經莊嚴論》和《寶性論》,我們都學過,而學《現觀莊嚴論》是第一次。從漢傳佛教的歷史來看,法尊法師譯過頌詞和略釋,但傳授時聽聞者不是很多,任傑老師等也講過,但範圍並不廣。所以,我們這次傳講,聽聞的人數也許算是比較多了。

以前有人祈請過《現觀莊嚴論》,但我一直沒有講。其實這部論和中觀的意義基本相同,中觀主要解釋釋迦牟尼佛二轉*輪的顯義——空性方面的教義;《現觀莊嚴論》主要解釋它的隱義——現證方面的教義。一個是解釋對境空性;一個是解釋有境現證,也就是諸佛菩薩能證悟對境的智慧——智慧的次第和智慧的不同境界。不像《因明》、《俱舍論》主要抉擇名言,《現觀》有一種深奧感,也許字面上不難解釋,但要真正了達其內容卻很困難,因為它詮釋的是聖者境界。

現在先簡單講一下《略義》。《略義》將《現觀莊嚴論》的意義作了攝略,它本來零散地存在于華智仁波切的著作中,後經學院的法師搜集、整理,才成了這部《略義》。《現觀莊嚴論》在印度有二十一大講義,而藏地各教派的注釋也最多。如果按各大教派和各大上師的傳承解釋,內容很多,所以我們先從字面上對《略義》作個解釋。希望道友們學了《略義》以後,能從總體上把握《現觀莊嚴論》的內容。

下麵講《略義》:

頂禮文殊師利上師!

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經或者能夠抵達現證諸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

首先講般若。般若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叫智度——智慧到達彼岸。為什麼先講般若?其實現觀是般若的異名,因為釋迦牟尼佛廣、中、略三大般若的究竟意義,就是依靠彌勒菩薩智慧中流現的《現觀莊嚴論》來解釋的。所以一說般若,大家就知道是指現觀。藏傳佛教有中觀班、現觀班,現觀的藏語叫“協欽”,意為智度,也就是般若。

所謂般若的法相,就是已經到達或者將來能夠到達現證諸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已經到達的,是佛的境界;尚未到達的,是從聲聞緣覺到十地菩薩之間的境界,這些境界的有境智慧叫般若。智慧波羅蜜多的本義是從此岸到彼岸,指聖者境界,所以一般初學者只有相似般若。

般若的事相,就是證悟大乘三聖道一切萬法無有自性的部分。

證悟大乘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一切萬法無有自性,通達了這一點,稱為般若的事相。大家都學過因明,應該明白事相和法相的概念。

如果按照名稱來進行分類,則可分為自性般若、經典般若、道般若與果般若四種。自性般若:是指現量證悟諸法離戲智慧的對境,它與基般若是一個意思。其界限在大乘三聖道;

現量證悟諸法離一切戲論的智慧,它的對境叫自性般若,也就是基般若。它的界限為大乘三聖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因為只有聖者相續才證悟了離一切戲論的法界,所以自性般若只在三聖道有,資糧道和加行道都沒有真實的自性般若。

學《現觀莊嚴論》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瞭解每一個法的法相、事相以及界限,這三者非常重要。以前法王如意寶也要求:對於所講的每一個法,它的法相、事相要背誦,它的界限——在哪個菩薩相續中存在,也要通達。所以我們講每一個法,首先講法相,然後講事相及界限。

第二是經典般若。

經典般若:以詮釋基道果般若為主的經論,也即以所宣說的名稱、詞句以及文字而顯現的種種有表色,就是經典般若的法相。其界限,是從未入道直至最後有際 ;

由能詮釋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法義的種種詞句、文字以及名稱所組成的有表色,稱為經典般若或文字般若。廣義來說,佛陀所宣講的三大般若——廣般若、中般若、略般若或母子十七種般若,都可包括於經典般若當中;論典般若是印藏諸大論師們對般若經典的解釋,也包括漢傳佛教中對《金剛經》、《心經》等的注釋。總的來講,這些都可稱為經典般若。其界限是從未入道直至十地的最後有際之前。

第三是道般若。

道般若:能夠抵達現證一切萬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之法,即為道般若的法相;以見道、修道及無學道三道為主的五道,即為道般若的事相。其界限,從真實的角度而言,是從大乘聖道開始;從假立的角度而言,則是從資糧道以及加行道開始。

道般若的法相:能夠抵達現證一切萬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之法。而作為事相,以見道、修道、無學道為主,再加上相似道——資糧道、加行道,即是道般若的事相。大家應該清楚,法相就是定義,事相指具體是什麼。比如說,人的法相是知言解義;而人的事相,就是這個人、那個人,可以具體舉出幾個人來表示。這些在因明當中講得比較清楚。

真實的道從大乘聖道——見道開始;而假立的道,則是從資糧道以及加行道開始。

果般若:徹底現證一切萬法離戲的究竟無住涅槃智慧,就是果般若的法相;佛地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其界限僅為佛地。

果般若就是佛的智慧。佛地有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這種顯現中的如幻智慧就是果般若的事相。它的界限僅於佛地,菩薩和一般初學者不可能有果般若。

四種般若真假的差別是什麼呢?

真偽的差別:基般若與果般若二者,為真實般若;而經典般若,則只不過是假立般若而已;至於道般若,則真假二者兼備。

基般若(或自性般若)與果般若,叫真實般若;經典般若是假立般若;至於道般若,一般來說有真偽兩種,無學道的般若是真般若,其他是相似般若。

陳那論師所說的“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義故,論道立彼名”的密意,也就是為了表明它們之間的主從關係。

陳那論師說,智慧度無有分別,彼智慧即善逝如來正等覺,也就是說,只有佛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因為修持而具有意義,論般若(經典般若)和道般若就“立彼名”——假立般若之名。由此可見,自性般若和果般若是真正的般若無二慧;論典般若和道般若,或者都是假立,或者論典般若是假立而道般若分真假兩種。陳那論師的密意,也就是為了表明真偽般若之間的主從關係。

以上對《現觀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的“般若”作了簡單解釋,是名稱的解釋。下面介紹《現觀莊嚴論》的真正論義。

作為經典般若的《現觀莊嚴論》,是以三智、四加行和法身果八事,以及八事所分細的七十義來闡釋般若的。

《現觀莊嚴論》的所有內容,可攝於八事、七十義。七十義從八事細分出來,包括於八事。也就是說,般若要分就是三智、四加行、法身,只有八種事;而八事以七十種義來闡述,七十義中,有些用因來表示,有些用對境來表示。所以,要完全了知八事,一定要通達七十義。

這個《略義》雖短,但很重要。如果依靠它完全通達八事、七十義的法相、界限,學《現觀莊嚴論》頌詞時就很方便;如果不能通達,到時也會有雲裏霧裏的感覺,不知在闡述什麼道理。道友們的智慧很不錯,希望一開始能把八事、七十義背下來,實在不能背也要基本記下來。我們以前學《現觀莊嚴論》時,法王如意寶也是這樣要求的。

下面講八事中的第一事:

八事中的第一事,就是遍智[一切相智]:能于一刹那間現見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法相。可分為兩種。其界限為佛位。

什麼是遍智呢?就是佛的智慧。對一切如所有法、盡所有法或勝義法、世俗法,佛智于一刹那間完全了知,如是唯有佛陀才有的特法就是一切相智,也叫遍智,是八事中的第一事,也是《現觀莊嚴論》第一品的所詮內容。遍智可分為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它的界限僅限於佛地,別的地沒有。《現觀莊嚴論》第一品講遍智,每個眾生都想獲得佛果,所以,我們所求的目標就是遍智。

第二事叫道智:

道智[道相智]:了知三道無有自性,並依靠圓滿、成熟和修煉的方式,來現證空性的有學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可分為三種。其界限,為大乘五道。

道智就是菩薩的智慧。菩薩智慧能了知三聖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無有自性,而且能依靠圓滿、成熟、修煉的方式現證空性。道智可分為聲聞的道智、緣覺的道智和菩薩的道智。因為獲得菩薩果位時完全能瞭解聲聞緣覺的智慧,也需要通達聲聞緣覺的智慧,所以道智的分類有三種。相似的道智,大乘資糧道和加行道有,真正的道智,則見道以上才有。第二品主要講道智。

遍智以發心等十種法表示,道智以十一種法表示。遍智、道智屬於八事,十法、十一法屬於七十義,七十義從八事分出來,包括於八事。什麼叫道智、什麼叫遍智?簡單地講,道智就是菩薩的智慧,遍智是佛的智慧。第一次學習《現觀莊嚴論》,這些基本名詞一定要記住。記不住的話,以後不知道學幾年,如果是七年,七年當中就要“坐飛機”了。

第三事是基智:

基智[一切智]:現證一切萬法補特伽羅人我為空性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可分為兩種。其界限,為小乘五道。

證悟人我空性——人無我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可分大乘智慧和小乘智慧兩種。也可以說,基智有所取基智和所舍基智兩種。所取基智是指菩薩相續中的人無我智慧;而聲聞緣覺的自利境界在菩薩境界中不需要接受,所以成了所舍基智。基智的界限是小乘五道,七十義中以九種法來表示。

遍智、道智、基智三種智慧叫三智。按華智仁波切的觀點,三智是所去的方向,是要獲得的果。我們為什麼修《現觀莊嚴論》?就是要獲得遍智佛果,要得遍智,中間必經道智和基智,無此二智則不能攝受聲聞緣覺和菩薩,也就是未得遍智。所以這是一個過程,就好比我從色達前往拉薩,先到甘孜,再到昌都,最後才到拉薩。而如果到達了遍智,也說明已經了知或經過了下面的境界。因此,三智都是所得之果。

那麼三智通過什麼方式獲得呢?就是四種加行。下面講八事中的第四事——四種加行的第一個正等加行:

正等加行[圓滿現觀一切相加行]:為了使三智所證獲得自在,而總攝無生三(智)進行修習的菩薩瑜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可分為二十種加行。其界限,是從小資糧道直至十地之最後有際之間。

凡夫人對遍智、道智、基智未獲自在,為了使三種智慧獲得自在,總攝這三無生智進行修持的菩薩瑜伽,就是正等加行。正等加行共有二十種,以十一種法來表示。

四加行中的第二個,叫頂加行:

頂加行:依靠正等加行,總攝無生三(智)進行修習而獲得自在的菩薩瑜伽,是頂加行的法相。可分為七種。其界限,是從暖位直至最後有際之間。

頂加行就是依靠前面的正等加行,為使三智獲得自在而進行修行的菩薩瑜伽。對於三智的自在,這兩個加行是一對因果,正等加行從因方面安立,頂加行從果方面安立。所以,三智獲得自在可以從兩方面分析。頂加行的分類有七種,界限從暖位直至最後有際之間,七十義中以八種法來表示。

第三種加行,叫次第加行:

次第加行[漸次加行]:為了使與三智識相同時生起的證悟獲得穩固,而次第修習三智之相的菩薩瑜伽,即是次第加行的法相。可分為十三種。其界限,在漸悟者中,以聞思為主的,是從資糧道開始;而修行者,則是從暖位開始,直至最後有際之前(不包括最後有際)。

修持正等加行和頂加行使三智之相獲得了自在,為使這一自在境界進一步穩固而修習的菩薩瑜伽也有因和果兩方面,因方面就叫次第加行。下面會講到,它主要是按次第修持三智之相。次第加行由十三種法來表示。

第四個加行,叫刹那加行:

刹那加行:次第修習三智的菩薩瑜伽,便是刹那加行的法相。可分為四種。其界限,僅在十地的最後。

次第加行最後到達頂點,叫刹那加行。有些論典說這是到達究竟的修行,因為此時前面所有次第在一刹那間能夠現前。刹那加行的界限僅在十地最後,原因下面會廣說。本論八事中的每一事,都由一品來宣說。

最後一個事叫法身:

法身:修習加行所獲得的究竟之果,也即具備眾多無漏功德,便是果法身的法相。可分為四種。界限僅在佛地。

為了獲得遍智,我們開始修習加行,四加行圓滿就獲得法身果位。

通觀整部《現觀莊嚴論》,表示遍智的十法第一法是發心,表示法身的四法最後一法是事業,從發菩提心開始,一直到佛的事業——度化眾生,此間所有過程已圓滿無缺地闡述了。而整個過程就是《現觀莊嚴論》的次第。格魯派有些論師也認為:《現觀莊嚴論》是見解,《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修法。因此,概括《現觀莊嚴論》的整個內容,可以說:所得三智通過四種加行進行修持,而究竟獲得的是法身果位。

以上八事希望大家銘記在心,否則下面學習會有一定的困難。任何一部法都是這樣,剛開始沒有學好,到後來就困難了。所以,希望你們法師都重視這個《略義》,不管是輔導還是自己學,我覺得《略義》很重要。如果《略義》不懂,一開始就講《現觀莊嚴論》頌詞,可能會有不知所措的感覺,不知道在說什麼。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