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4 21:40:41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2

講授格西洛桑卻佩翻譯法炬法師 2008-03-15

  首先,這八個偈頌,就像文章般很長。第一偈禮贊文已講完。這是向誰禮贊呢?在此主是向果位般若波羅蜜多禮贊。第一偈也是立誓撰著,也是佛教論著的需聯繫語。第一偈含此三者,這已講解完畢。

  接下來四個(2~5)偈頌,是獅子賢之前的四位論師們如何辨析﹑解釋本論軌理。第六偈是闡示獅子賢自己的大心願。第七偈是獅子賢教敕有緣所化機理應趣入論中作聞思。第八偈是獅子賢的謙虛,獅子賢實際上已完全了悟《般若經》的意義,但他很謙虛地講到自己尚未了悟,因此為了自己積聚福報的緣故才寫這部論。這八個偈頌的意思大概是如此。

  往昔的四位論師們如何辨析﹑解釋本論軌理,其中第一位無著菩薩如何辨析本論已講解過了,「聖無著救怙,不敗尊前聞,作大論之釋」是指無著菩薩于至尊彌勒座前聽聞已,寫了《廣中略三般若經》的解釋,在哪里解釋?在《二萬頌真如定論》中解釋。

無著菩薩如何從至尊彌勒處聽聞呢?無著菩薩修了十二年的至尊彌勒法門,最後親見至尊彌勒,由至尊彌勒以神通引到兜率天,在兜率天相當人間五十年的時間,在至尊彌勒座前聽聞《廣中略三般若經》,無顛倒地瞭解《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回到人間後,才寫了注釋。

  「作大論之釋」是指無著菩薩寫了釋論。無著菩薩寫了《二萬頌真如定論》,這是《廣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其實,無著菩薩不是只寫這部論,還寫了《五地論》﹑《二攝論》等眾多論著,多數是以唯識宗的主張見解而寫的,比較著名的論著有七部。

無著菩薩在印度出生,後來成為非常出名的學者,大家通稱他是三地菩薩,他已現證空性;實際上,可以肯定他是中觀宗者,但當他寫《廣中略三般若經》釋論時,卻以唯識宗的見解寫的,那是有原因的,因為過去大乘的教法﹑宗派都曾衰頹過,大乘的二宗派中觀宗和唯識宗都衰頹;中觀宗已由龍樹菩薩父子復興了,唯識宗尚無人復興,無著菩薩雖是中觀宗者,但不忍唯識宗無人復興故,刻意為了復興唯識宗而在寫《廣中略三般若經》釋論時,就依著唯識宗見解來寫,所以,無著菩薩被稱為唯識宗的開宗師(開創者),而龍樹菩薩稱為中觀宗的開宗師,因此有兩位開宗師。這就是為什麼身為中觀宗的無著菩薩寫了眾多中觀論著的原因。

  怎麼知道無著菩薩是中觀宗者呢?無著菩薩隨著至尊彌勒到兜率天聞法,當時至尊彌勒講了《慈氏五論》。《慈氏五論》是什麼?是《大乘無上續論(寶性論)》﹑《現觀莊嚴論》﹑《辯法法性論》﹑《辯中邊論》﹑《大乘經莊嚴論》。其中的《大乘無上續論》和《現觀莊嚴論》是中觀宗的論著;其他三部論是唯識宗的論著。後來無著菩薩寫釋論時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釋論,他是寫《廣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即《二萬頌真如定論》,另外寫了《大乘無上續論》的釋論,簡稱為《無上續論無著釋》。《大乘無上續論》是中觀宗的論著。要知道無著菩薩是那個宗派者,可從他寫該論的解釋《無上續論無著釋》中的見解可以看出他是中觀宗者。無著菩薩的究竟見解就寫在《無上續論無著釋》中。另外《五地論》﹑《二攝論》﹑《真如定論》這些論著都是唯識宗的見解。

無著菩薩是由誰處聽聞?由不敗尊者至尊彌勒處聽聞;至尊彌勒是由誰處聽聞?由釋尊處聽聞。釋尊在世時,有八大弟子,其中一位就是至尊彌勒。廣行傳承是從釋尊傳到至尊彌勒﹑再傳到無著菩薩…。當我們聞思修佛教的清淨論著時,都可追溯它的根源到釋尊。這部《明義釋》的最終根源可追溯到釋尊。從釋尊傳到至尊彌勒,至尊彌勒傳到無著,無著傳到世親,這就是廣行傳承的上師。

  請看文:「利生親世親,自信解為主,所知屬內性,依此而作釋。

  這偈是講到世親如何解釋《般若經》。「利生親世親」是世親菩薩的名號。稱世親為「利生本末」是因為他圓滿宣說能得增上生及決定勝的根本和支分法,所以稱為「利生本末世親尊」。「利生」指增上生及決定勝。

世親跟無著菩薩兩者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世親是無著菩薩的弟弟﹑也是弟子,他們兩個既是兄弟也是師徒。世親跟隨無著菩薩而行,無著菩薩解說《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時,是隨順所化機而講解,故是依著唯識宗的見解講的,雖然如此,他的究竟密意是中觀宗。世親菩薩講《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時,也以唯識宗的見解講的,那是他的究竟密意,不是隨順所化機而講解。

「自信解為主」指世親以他本身的信解為主而寫《廣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世親和無著菩薩都未曾寫《現觀莊嚴論》的論疏,他們都寫《廣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實際上,《廣中略三般若經》的究竟密意是中觀宗的「諸法無諦實成立」的見解。但世親寫《廣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時,並不以《廣中略三般若經》的究竟密意是中觀宗的見解撰寫而是依著唯識宗的見解寫的。世親因為非常鍾愛唯識宗,所以,解釋時就以自信解為主的講說,他說外在的一切所知,色聲香味觸法等,皆是內心識之體性;與內心識體性「異」的色聲香味觸法,是沒有的。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並不是沒有,是「有」的。它的「有」是因為與內心識體性「一」故。雖然這並不是《廣中略三般若經》的究竟密意,但世親卻以本身信解為主﹑以唯識宗的見解來解釋《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而說了「無外境存在,一切所知皆是內心識之體性」。

  「所知」是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內在」是指心識。若說「所知是內在」是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皆與內在心識體性一。世親認為外在所知色聲香味觸法等皆與內心識是體性一,所以就依著如是的見解解釋《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

無著菩薩撰寫《二萬頌真如定論》,世親菩薩撰寫《二萬頌釋論》,這二部都是《廣中略三般若經》的釋論,不是《現觀莊嚴論》的釋論,他們兩位都未曾寫《現觀莊嚴論》的論疏。

一般公認的唯識宗見解是什麼?是「色和見色眼識兩者體性一」。為什麼?因為所見的色和見色的眼識,它們是由同一近取因「同質識」蘇醒而產生,因此是同時形成。怎麼同時形成?我們過去在輪回中,已經串習過眾多的色聲香味等,例如曾見過非常多各種不同的色﹑聽過各種不同的聲,也生起過「這是色﹑這是好聽不好聽的聲…」等許許多多耽著的分別心,已種下眾多的習氣,全都放在心識上,爾後這些習氣蘇醒時,會分成兩分:一分是顯現為外色行相﹑一分是顯現為見色的識行相。色和識兩者都由同一近取因「習氣」形成,種下習氣者是心識,彼二是由同質之識形成,因此色和見色眼識二者是體性一﹑質一。因為「體性一」故,「體性異」是空的,「空掉體性異」是唯識宗最究竟的見解,唯識宗不講「諦實不成立」。若略思,就是如此。至於「色及詮色聲之趣入識本身自性相成立空」這些很艱深難解,但主要意思是前面說的。

  所以,唯識宗認為「所知皆是內識」,一切所知皆為內識的體性,又該宗認為外色及內識兩者都是諦實成立,不論在無著菩薩寫的《二萬頌真如定論》,或者世親菩薩寫的《二萬頌論釋》,都這樣講。兩位論師都沒辦法真正抉擇《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無著菩薩雖然能真正抉擇,但因為所化機的關係,座下的聞法者是唯識宗的緣故,所以沒有真正作抉擇。但世親菩薩是以本身的信解為主,因此沒有究竟抉擇《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然而他是非常精通唯識宗的見解。

世親菩薩是位大家共稱非常厲害的學智者,宛如「遍智第二」,是百分之百的菩薩,他到底是第幾地的菩薩就不曉得了。

  請看文,「已屬聖者流,名為解脫軍,亦見彼非釋,住中道慧釋。

第三偈是指聖解脫軍,肯定他是位大乘聖者,可是他是第幾地菩薩就不知道了,沒有詳細記載,他主要的宗派是隨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第一部《現觀莊嚴論》釋論就是他寫的。聖解脫軍是世親菩薩的弟子,世親菩薩的見解是中觀宗,他卻是唯識宗,其實也沒有什麼關係,例如阿底峽尊者是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他的上師金洲大師是唯識宗的見解,有很多這類的情形。阿底峽尊者本身是中觀應成派,他的弟子中有很多是小乘的宗派者,有很多是毗婆沙宗,一樣的,佛世尊本身是應成派,衪的弟子卻有各種不同的宗派,所以師徒之間各有不同宗派是沒有關係。

「已屬聖者流」是指他已證見道故屬聖者的範疇。「名為解脫軍」是他的號。「亦」指無著﹑世親明示《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聖解脫軍也明示。「見彼非釋」是「見彼所作非作已」之意,聖解脫軍也造論闡示《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雖然之前無著和世親已明白闡示,但彼二所示並非真正密意,因為彼二是以唯識宗主張闡示的,而《廣中略三般若經》真正的密意是中觀宗見解,所以彼二並未善明《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見彼非釋」是「見彼二未善加闡示」之意。「住中道慧釋」是指聖解脫軍以中觀宗見解造釋論。「中道慧」是中觀宗見解,那是什麼?是「諸法雖無諦實成立,然名言上有」。聖解脫軍依著中觀宗的主張造釋論明示《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無著和世親彼二是以「諸法諦實成立﹑一切所知皆是內識體性」的角度解說《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聖解脫軍見到彼二所說並非如實的解釋,因而他就以中道慧「諸法雖無諦實成立,然名言上有」為基礎抉擇《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他寫的論著是結合《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彼二者只單獨詮釋《般若經》的密意並未結合《現觀莊嚴論》作解說。

  首先應知,所謂《般若經》就是《廣中略三般若經》。《廣中略三般若經》真正的密意是中觀宗,經中直接宣說從「色」至「相智」間之一切諸法都是無諦實(成立);間接宣說現觀次第。對此,唯識宗詮釋密意時,將之解讀為不了義經,無法如實承許經中所說內容。唯識宗說《廣中略三般若經》的真正密意不是經典字面上的意思,真正的密意不是這樣;唯識宗對此做了側面攻擊;唯識宗說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諦實成立,真正《廣中略三般若經》的究竟見解不是「諸法無諦實成立」,而是「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諦實成立」,「空掉色和執色量體性異的二空」才是究竟見解。因此,無著菩薩寫的《二萬頌真如定論》以及世親菩薩寫的《二萬頌論釋》都以唯識宗的這種主張解釋的原因就在這裏。聖解脫軍見到彼二所說並非真正的正確見解,因此就以中觀宗的主張「諸法雖無諦實成立然于名言上有」為基礎,結合起《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解釋。

聖解脫軍是最初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做解說者。《二萬頌般若經》有八品,《現觀莊嚴論》有八事,聖解脫軍結合此二解說。「住中道慧」的「中道」是「中間」的意思。若是「有諦實成立」則落入「常邊」;若是「名言上亦無」則落入「斷邊」。若是「無諦實成立」則離「常邊」:若是「名言上有」則離「斷邊」。離了常斷二邊,就是住于中道。聖解脫軍是以中觀見解「諸法雖無諦實成立,然名言上有」為基礎而作抉擇,因此稱之「住中道慧釋」。那麼他撰寫什麼論著呢?《二萬頌光明論》。這部論是最初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解釋的論著,這部論並不是結合《廣中略三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解釋的。另外他還有結合《十萬頌般若經》和《八千頌般若經》解說的論著。這部《二萬頌光明論》只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解釋而已。

獅子賢寫的四部釋論解說《現觀莊嚴論》。聖解脫軍寫了很多《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有結合《八千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稱為《大釋論》;另外,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也有結合《般若攝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明義疏》只有解說般若沒有結合經典。《般若攝經》是在《一萬八千頌般若經》內,《一萬八千頌般若經》有八十七品,《般若攝經》是第八十四品。獅子賢寫結合起《般若攝經》和《現觀莊嚴論》寫了釋論。聖解脫軍應該是無著菩薩的弟子,因為大家都知道無著菩薩活了一百五十歲,無著菩薩在世時世親也在,一方面無著和世親菩薩是同師徒﹑也是兄弟﹑同輩的。聖解脫軍在世時無著菩薩也還在世的話,他一定是無著菩薩的弟子,當然也是世親菩薩的弟子。

他們統統都是那爛陀寺的學者。龍樹菩薩在那爛陀寺時,找不到是中觀宗者而不是龍樹菩薩弟子的,除了龍樹菩薩自己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位。一般而言,《廣中略三般若經》的究竟密意有二:「諸法無諦實成立,然名言上有」,聖解脫軍寫的釋論就是結合此二密意和《現觀莊嚴論》作解說的。下麵將會提到。然而有個問題:《現觀莊嚴論》第八事中直接闡示的「智慧法身」,法身有四:色身﹑報身﹑自性身﹑智慧法身共四身。在聖解脫軍的釋論中並沒有談到,就因為這一點,所以聖解脫軍的釋論不成為眾釋論中的第一名;獅子賢寫的《明義釋》是第一名,因為他詳釋第八事的色身﹑報身﹑自性身﹑智慧法身等四法身,所以成為眾釋論中的第一名。聖解脫軍的釋論只談到第八事的色身﹑報身﹑自性身等三身而已。在這點上獅子賢和聖解脫軍之間存有些許爭議。

  請看文,「彼後解脫軍,以住信行地,未得論全義,順已見作釋。

這偈是指尊者解脫軍。「彼後解脫軍」指聖解脫軍之後是尊者解脫軍。解脫軍是他的名號。「以住信行地」指他是住于「信解地」者。「信解地」是大乘資糧道,不是小乘成資糧道,因為他是大乘道的行者。「未得論全義」指他未獲得《般若經》及《現觀莊嚴論》的詞﹑義完整義理。「順已見作釋」指他隨著自己所理解的寫了釋論,雖然他沒有得到經和論的詞義完整義理,然他盡己所知寫了釋論。

  尊者解脫軍寫的論著是《二萬頌釋論》。他是效法聖解脫軍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寫了《二萬頌光明論》,尊者解脫軍也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寫了《二萬頌釋論》。看他寫的這部論時會發現他並沒有很完整解說《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完整詞義,雖然「未得經論之全義」,但他卻對自己所理解的詳細作了解說,「順已見作釋」這句有稱讚他的意思。「未得論全義,順已見作釋」這句是讚美?還是貶罰?「未得論全義」有貶罰的意思,但是「順已見作釋」卻是讚美的意思,整個看來是讚美。就像說:「這只小鳥的翅膀很小,…」這句話有點貶低的意思,「…可是它卻很會飛。」這句是讚美的意思,「小鳥的翅膀雖然很小,可是很會飛。」整個是讚美的意思。

尊者解脫軍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者,跟聖解脫軍一樣。聖解脫軍寫的論著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尊者解脫軍寫的論著也是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獅子賢論師也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寫了《二萬頌八品論》;另外,精通密法的大成就者向提跋也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寫了《二萬頌清淨論》。所以,在二十一部釋論中結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作解釋的論著有這四部,一部是聖解脫軍撰著的﹑一部是尊者解脫軍撰著的﹑一部是獅子賢論師撰著的﹑一部是向提跋撰著的。

獅子賢論師有沒有從尊者解脫軍之處聽聞《現觀莊嚴論》的意義,我們就不知道了。他主要從靜命論師之處聽聞《現觀莊嚴論》的意義。靜命論師有很多名字,有:毗缽遮那﹑菩提薩埵,和這本書的最後122頁,中間有一段偈頌的第四偈「敬禮阿闍黎,明照賢師後」,其中的「明照賢師」就是毗缽遮那。靜命論師有眾多門生,其中有兩位最得意的門生:一位是精通「般若」的獅子賢論師﹑一位是精通「中觀」的蓮花戒論師。

  廣行傳承上師,在尊者解脫軍之後是勝軍,勝軍之後是調伏軍,調伏軍之後是靜命論師,靜命論師之後是獅子賢論師。勝軍和調伏軍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的釋論,獅子賢論師和他們並沒有直接關係,和跟無著﹑世親也沒有直接關係。

  到此為止,講了往昔的四位論師。下一偈是獅子賢講到自己的大心願。

  請看文,「諸學者所顯,有未得真實,如是論諸義,得彼誠稀有。

(翻譯說:「諸學者」的「諸」這個字應該沒有,因為只有指一個人而已。藏文的意思是「如是學者所顯示」。)

「學者所顯」指聖解脫軍。聖解脫軍闡釋什麼?闡釋中觀見解:「諸法雖無諦實成立,然名言上有」以中觀宗見解作抉擇。

  「有未得真實」的「有」是有些的意思。有些是指誰呢?無著﹑世親﹑尊者解脫軍三位。無著雖有獲得真正《般若經》的密意,但在《二萬頌真如定論》作抉擇時並未使用「諸法無諦實成立」來解釋《廣中略三般若經》的密意,而用唯識宗見解作解釋,因此也屬「未得真實」的範圍。世親菩薩是真的沒有得到密意。尊者解脫軍更不用說了,他連論著中詞和義的完整意義都沒有得到。這句「有未得真實」的「有」就是指無著﹑世親﹑尊者解脫軍他們三位。在《金鬘疏》中說無著有獲得《般若經》密意,但因隨順所化機的緣故,才未如實解說。有誰得到呢?聖解脫軍。

  「如是論諸義,得彼誠稀有」,「論」不是只有指《現觀莊嚴論》,應該理解為經典和論著。經典和論著的完整意義,無著﹑世親﹑尊者解脫軍未得,有誰得到?聖解脫軍,如是獅子賢亦獲得;「得彼誠稀有」能獲得實在非常的稀奇,獅子賢心想:我是怎麼得到的?怎麼能像聖解脫軍一樣得到如是的密意,可能是自己往昔積聚福報的關係。這句是他自我讚歎一番。

圓滿撰寫論著有三因:第一:「勝士口訣未間斷」,獅子賢具有勝士夫一路傳來,未曾斷絶的口訣。從佛釋尊→至尊彌勒→無著→世親→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勝軍→調伏軍→毗盧遮那→獅子賢,尊勝士夫的口訣傳承一路未曾間斷過,這一點獅子賢具足了。第二:「親見本尊,獲得撰論開許」,我們可以從獅子賢的傳記裏看到,獅子賢親見至尊彌勒,得到至尊彌勒開許撰寫釋論的開許,第二點獅子賢也具足了。第三:「精通全部所詮義」,不只全部瞭解而且精通於所撰論著的所有內容意義,最好自己要精通五明,至少對自己所寫的論著所詮內容要全盤瞭解而且精通。這三點圓滿因獅子賢全都具足。我們怎麼知道獅子賢無倒全盤瞭解論著所詮意義呢?從「諸學者所顯,有未得真實,如是論諸義,得彼誠稀有。」這偈可知。以上是講到獅子賢具足撰寫論著的三圓滿因。

  請看文,「由是甚難得,何幸得深道,依佛力而得,智者可入論。

  這偈是說其餘學者理應趣入此論,透過他所寫的論著,願令他人趣入。「由是甚難得,…深道」是指《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裏面的內容是極難得之甚深道。「甚深道」指現證(現觀)之八事之義是「諸法雖無諦實成立,然名言上有」。這一點其餘者未曾獲得。「何幸得」指如是難得的深道,如寶藏,他已獲得到,真是運氣亨通,之所以能獲得並不是大自在天或世間神祗加持賜給悉地神通而得到,而是「依佛力而得」承蒙佛的加持力而獲得的,就像得到寶藏(地下伏藏)般,運氣亨通。「智者可入論」是說諸智者﹑學者理應趣入作聞思修,值得做剖析。

  請看文,「一切諸經義,雖非我行境,隨順修福故,欣奮利自他。

這是獅子賢的一番謙虛詞。「一切諸經義,雖非我行境」,獅子賢不說他已全盤了知經論的意義,他說經論的全部意義不是我的所行境,我未如理如實的了知,這是他的謙虛詞,實際上他已完全了知經論意義了。「隨順修福故,欣奮利自他」,可是我會盡己所知撰寫釋論。撰寫釋論和積聚福德是隨順的,撰寫釋論不但對自己有益可以積聚福德,也使看到釋論者積聚福德,所以才寫這部釋論。為能饒益自他,使自他獲得久暫利益故,好樂而寫此釋論;經論裏的意義並非我所懂的﹑非我的所行境。

以上講到寫這部論的必要性﹑原因﹑他希望他人也趣入這部論中(他人理應趣入此論)。講到這裏,只是這部論的前行部份而已,還沒有談到這部論的正行。第12頁開始,正式進入到正行部份﹑正式解釋《現觀莊嚴論》。

  「聖慈氏」就是至尊彌勒。《現觀莊嚴論》的作者是至尊彌勒。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正行之前,寫了三智的禮贊文禮贊三智:基智﹑道智﹑相智。先禮贊三智是有必要性的;獅子賢寫的《明義釋》就解釋了為什麼至尊彌勒在正行之前,先贊三智的兩點必要性:觀待自利的必要性﹑觀待利他的必要性。「觀待自利的必要性」:「自己」是指至尊彌勒,闡示自己隨順勝士夫的行持是至尊彌勒自己的必要性。「觀待利他的必要性」是為使其他的所化機對三智起敬信的必要性。

  請看文,第12頁,「聖慈氏自己與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顯者」,這句闡示「觀待自利的必要性」。

  請看文,「又由各各自證之智,於般若波羅蜜多境之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如是定解後,欲令他于般若薄伽梵母最殊勝、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趣證其義故,生起最極淨信故。」這句闡示「觀待利他的必要性」。

  第一點「觀待自利的必要性」:在《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就先禮贊三智,是表示至尊彌勒自己隨順勝士夫的行持,怎麼表示呢?勝士夫趣入重大善行時,最初會先對殊勝對境作禮敬﹑供養﹑皈依,這是勝士夫的作風。從至尊彌勒寫《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就先禮贊三智這一點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位勝士夫,因為勝士夫的行為他都具足了,他的作為與勝士夫相隨順。

第二點「觀待利他的必要性」:「又由各各自證之智」的「各各自證之智」是指一心專注空性之智;「各各自證」是指空性;「智」是指現證空性之智。誰的心相續中有如是之智?至尊彌勒的心相續中有。

  請看文,「於般若波羅蜜多(有)境之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翻譯說:「境」的藏文是「有境」,所以請你們加個“有”字到「境」的前面會比較正確。

「般若波羅蜜多之有境」是指誰?是指「三智:基智﹑道智﹑相智」。這「三智」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薄伽梵﹑佛母」,三智有各種不同的名稱。若對「般若波羅蜜多之有境」生起淨信,是獲得一切善的主因。「一切善」是指解脫﹑遍智﹑增上生﹑決定勝。若對「般若波羅蜜多之有境」起淨信,這是未來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等的主因。

  請看文,「如是定解後

  由誰做定解呢?由各各自證之智。由各各自證之智定解﹑了知。

  今天上課到此。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