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乘次第

九乘次第論集 九乘差別廣說 三內密之見修行果

 

  ◇ 甲、大瑜伽

 

  在《幻化網秘密藏續》中,於論述輪回與涅槃皆是心性與根本智之自然現起時有雲:

 

  (幻化現象——)

 

  因執我故轉輪回 六道由是有生滅

 

  身財苦受之幻相 無非戲論之顯現

 

  (佛剎——)

 

  自證心識為空性 為無我為本覺智

 

  由離戲論之念住 一切顯現皆能轉

 

  一切法皆非實有 實為佛身語功德

 

  以及佛剎之神變 亦為根本智所現

 

  見(根)——

 

  其見地為“二了義諦之相融或無二無別”。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概述之如下:

 

  此部由經教及知解,以四種信解等了知二了義諦無二無別,即法身相,為光明,離能所及離一切思維。據此見地,諸法(即世俗諦)之顯現,與三輪(即佛之金剛身、金剛語及金剛意)之體性皆自本初以來即已存在。當其為空性時,則是“了義世俗諦”。而佛身與根本智不可分之空性(無自性性),則是“了義勝義諦”。

 

  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寫道:

 

  大瑜伽主要修生起次第,行者由修證“二了義諦”之無二無別而得解脫。

 

  修(道)——

 

  以下為法吉祥譯師、不動壽灌大聖尊者與教日尊者等三人著作之概略:

 

  于大瑜伽,行者觀想一切法之顯現皆為本尊壇城。據續部及修部經典所載,行者修習二種瑜伽:有相瑜伽及無相瑜伽。

 

  一、行者于有相瑜伽修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

 

  甲、修生起次第時,行者以三等持觀想壇城,令自身三門,即身、語、意與本尊三門相融。此三等持乃大空性等持、現位法爾等持、及因位(清淨咒宇)等持。

 

  乙、修圓滿次第時,行者根據善巧方便道,修習上行及下行,觀想大樂之根本智。

 

  二、行者修無相瑜伽觀想,即在法爾究竟自性中作觀。

 

  行(事業)——

 

  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云:

 

  因對方便中之善巧生信心,故行者樂一切法而不生執著。

 

  果(成就)——

 

  以下為密彭尊者與法吉祥譯師二者著作之概略:

 

  由甚深道之力,得以清淨一切虛妄之垢穢,行者能于現世或中有身得四持明位或五佛身。

 

  ◇ 乙、無比瑜伽

 

  《金剛莊嚴遍集明覺經》云:

 

  器世間為佛母究竟法界,情世間即勝利佛父虛空。無論取捨皆為本覺樂受。此即是金剛誓句。

 

  見(根)——其見地為界智無二。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概述之如下:

 

  無比瑜伽了知有為法之一切顯現為普賢王如來(佛父),亦即本尊法爾所成之壇城。而“法”之空性本質(此本質離一切邊見)則為普賢佛母,亦即根本法爾壇城。複次,二者之自性平等雙運,而此即大樂之子、覺性之壇城。

 

  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云:

 

  一切法皆是一心所生,當其於普賢佛母(空性母)之母體(法界)中時,清淨無染,故其自性無生無滅、離一切戲論,亦名為根本真如壇城;由此無生無滅自性所無窮放射之內自覺性,即自生光明壇城,則為普賢王如來(根本智佛父),亦名法爾成就壇城。空性與顯現二者所交織之不可分自性,即大樂之子,亦即界智無二,及為根本覺性壇城。

 

  修(道)——

 

  以下為密彭尊者與教日尊者著作之撮要:

 

  行者觀想一切本尊于行者金剛身內圓滿具足。儘管行者自心中佛父、佛母、佛子三壇城未被區別,一切法皆藏於心識中,但此心識因三現分(淨、不淨、無記)之薰習,致有能、所之見而受遮障。一切事物遂有正邪、善惡、取捨之相,而眾生遂執持之。欲除此障,行者須修內身之脈、氣、點,由是生大樂智,行者遂能于五道中精進。

 

  以下為法吉祥譯師及不動壽灌大聖尊者著作之撮要:

 

  無比瑜伽主要之修行道有二:

 

  一、方便道——為內智生起之修習,亦即無二大樂之修習。此修習,上焉者修自身四輪或六輪,以漸次引生內智。下焉者則與明妃雙修,能立時生起內智。

 

  二、解脫道——此亦分二:觀想本義,即法爾等持,此究竟自性離一切思維概念;修習標幟,乃仔細觀想本尊。行者于持咒時,刹那間清楚觀想器世間與有情皆為本尊壇城,清脆如魚躍出水。無比瑜伽,較側重圓滿次第,即脈、氣、點之瑜伽,及樂明無念之根本智,而對生起次第則置於較次之位。

 

  行(事業)——

 

  據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雲:

 

  行者于平等性中受持一切事物。

 

  果(成就)——

 

  據法吉祥譯師及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所雲:

 

  行者能得大樂身、四佛身與五根本智。

 

  ◇ 丙、無上瑜伽

 

  自性——

 

  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云:

 

  無上瑜伽乃將根本佛性回復本來面目之手段。此根本佛性,離一切取捨、離希求與疑畏。

 

  定義——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中云:

 

  大圓滿之定義為:于不落任何邊見之自生根本智體性中,三乘之義蘊得以圓滿而自在。

 

  尊者續雲:

 

  無上瑜伽之定義為:阿底(Ati),有最極義、至勝義、無上義、頂尖義及心髓義。瑜伽,則是修習義。故此,此乃最高修習,乃一切修習中之極勝修習。

 

  見(根)——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總括見地如下:

 

  無上瑜伽了知一切法自無始時以來,已於唯一本體之平等自性中存在,亦即於自生之本覺智中存在。雖然外境(一切法)於心識中一一顯現,然外境實無自性,且屬顛倒,心識于本初為三佛身之自性:空性即法身,光明即報身,周遍一切之大悲即化身。于本初清淨(大清淨)及任運成就之雙運境界中,無上瑜伽了知輪回與涅槃于法爾任運而成之大壇城內,無二無別。

 

  龍青巴尊者于《宗輪藏》總括大圓滿之要點如下:

 

  無上瑜伽主張:光明心性,即本來清淨之法界,自無始以來即住于自所任運之成就中。此無二及自生之本覺智即是根。於其他層次較低之佛乘,因染力故,對一切法乃起分別心,由是此自生本覺智便為希求及疑慮等煩惱所障。

 

  尊者複于《聖智淨心對問》中云:

 

  心性即如來藏,即光明本覺智。于無心時,則有心性、光明及無分別本覺智。《光贊般若經》雲:“其心無心,心者本淨。”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中云:

 

  自性大圓滿,乃離心而在之心性。此亦是自生之內自證,亦即內光明。于此自性大圓滿中,大自然之一切體性皆法爾而在,彼不須有待於能生所生或其他緣起之因果,蓋彼乃自然解脫。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雲大圓滿乃無上道:

 

  于大圓滿中,因了悟永恆不變究竟自性之自在,及能不離此體性,故煩惱及所知二障即不須舍離而自然清淨。是故,大圓滿乃眾多修行道中無上極速成就之道。

 

  分部——

 

  無上瑜伽六百四十萬頌(譯按:原文作六百萬零四百頌,今據敦珠法王《寧瑪派教法史》改正)之經續,無垢友尊者將之分為三部:心部、界部及口訣部。

 

  《大莊嚴續》中雲:

 

  諸持心者為心部 持虛空界為界部

 

  若于道上無修治 此即口訣部心髓

 

  龍青巴尊者於《妙乘藏》中雲:

 

  心部強調一切法無非眾生之心識所變,故一切皆不離心識。此見地乃防止自心偏離于自然智。界部主張除普賢佛母(即究竟法性)之虛空外,實無餘處住。此見地乃防止自心偏離於究竟法性之廣大虛空。而了知自性真實義者,乃是口訣部。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云:

 

  大圓滿之教授分為三部,乃因應行者之悟性而施設:

 

  由悟性故分三種見 心部外境為心遊戲

 

  界部外境為自莊嚴 口訣部無生體性空

 

  法吉祥譯師於《密主事業善說教授》雲:

 

  住於法身境界之等持,即本覺與空性雙運,為心部。住于無修無整境界之等持,即住於究竟自性,為界部。住於本來解脫,無所取捨之究竟自性境界中等持,為口訣部。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於《天鼓譬喻論》解釋雲:

 

  因萬法無非心性所變現,能于應舍離之事邊解脫,是為心部。因一切法皆於法性虛空(普賢佛母)中得圓滿,是故離于整治邊而自在者為無修界部。能了知應舍離之事邊、及整治邊二者之真實體性,則是甚深口訣部。

 

  蓮花業緣力尊者於《如長流之教日·耳傳教授精要》中分釋無上瑜伽之三部如下:

 

  心部視一切顯現為心識,心識為空性,空性為本覺,而本覺與空性為雙運。於視一切顯現為心識時,乃以力用、遊戲及莊嚴三者而視一切顯現為心識。首先,力用者,乃根木智之力用,此即為證悟與流轉二者。基於力用,及以力用為能緣,則力用便成為一切妄念之根源。由力用生起之染心及五門等則是遊戲。而內身、外身、高山、木石及屋舍之呈顯,則是莊嚴。總而言之,莊嚴與遊戲皆生於力用,此即自證與流轉,而力用則由心性而生,故心性即因位如來藏。上述乃解釋視一切顯現為心識之道。於此,最要者為此根本智(因位如來藏)乃純一光明,及為心識之自證,然此卻非大圓滿法爾生起之本覺。稱為大圓滿,則因心識兼攝光明與空性,且此二者密不可分。

 

  界部了知光明心識及自證即空性。然此尚有對空性之強烈認知。

 

  總括而言,心部由了知除心識外別無他法可舍,而能解脫于應舍離之事邊。但仍未能解脫于自證光明與心識之對治。界部因了悟光明心識及自證即空性,而能解脫于事邊及對治邊。但此部尚未能扭轉對空性之執持,且對超越心識之俱生智未能把握重點。口訣部除超越事邊及整治邊外,更了悟法性之三種特質——即本體、自相與悲心。此三種特質自無始時以來已交融不可分,有如水之與濕、火之與熱。複次,彼等亦非新成之組合或心識所營造。因口訣部能證根本自性之本來面目,故不僅高於九乘次第之餘乘,複高於無上瑜伽中之其他兩部。 





主持人
談錫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