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洛確仁波切

洛確仁波切(2006年)

        首先先請大家安立意樂,想說為了如同虛空一般的如母有情,我要迅速的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這佛果位是斷除一切過失,並且圓滿一切功德的最無上的佛菩提果位,我希望能夠很快速的得到它,為此我將以最虔敬、專注的心來聆聽以下這場妙法。

接上面《智慧繼續答覆》七

406.無彼亦無我,我無彼等無,我等互協助,一一則具二,

407.一無二亦無,單翅莫能飛,單足莫行故,於一單惠深。

408.汝唯獨立者,於汝彼皆無,此乃實執患。

    無彼亦無我,我無彼等無,我等互協助,一一則具二,一無二亦無,單翅莫能飛,單足莫行故,於一單惠深。就我(智慧)來講,我是承許一切諸法都是依他而起、都是互相觀待、都是因緣聚合而生的,所以說一切法在這種狀況之下將能夠存立;如果說這一切法都不以此而存在的話,等於這一切法都無法安立了。而當這一切法都不存在的話,「我」也就不存在了;同樣的,如果我不存在的話,那這一切法也都不存在了。就我和這一切法,可以說一者是另一者的助伴(朋友),因為是個別、個別(就是有一者以及另外一者)的緣故,所以說我們兩者(兩邊)都是存在的;如果個別、個別都沒有的話,那我們兩個都將不存在了。就好比說一個翅膀無法飛行一樣,同樣的就人來說,人用腳來回的這種走動,光是靠著一隻腳也是無法順利走動的,所以這兩者可以說是一個比一個還要更加來得有恩德。

    汝唯獨立者,於汝彼皆無,此乃實執患。而就你(實執)來說,在你的認知當中就只有你一個而已,而對於你的認知來講,這一切法你就無法安立,你將認為這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這個都是執著真實有的罪惡之過。“

408.                  依相所生故,

409.除相實之邊,與相絕無邊;相無真實故,除相實有邊,

410.與相絕無邊。絕無邊可斷,因相亦無實,空根有法相,

411.有故除無邊。其理彼等故,如由見生空,如由空生見,

412.成伴勿須說!見與空二恩,一比一惠深,恩無大小別,

413.秤量無輕重。所謂大悲心,初從何生故,同時悲與空,

414.亦似互競生;因悟悲空故,由此大悲心,亦似互競生。

    依相所生故,除相實之邊,與相絕無邊;透過顯現之法的這種顯現,能夠確認、並且破除所謂的「生它是真實有的」。顯現為真實有的這一點,它所指的就是常邊。因為顯現的緣故,就能夠破除所謂的「生是為真實有的」,也就因此能夠破除常邊;同樣的,因為顯現的緣故,就能夠破除所謂的「生它是完全不存在的」這一點,因而破除了斷邊,可以由顯現這一點來破除常邊跟斷邊這兩個。

    相無真實故,除相實有邊,與相絕無邊。而就顯現它本身來說,它本身因為是非諦實的(它不是諦實有的),所以透過這個道理,也可以破除「顯現是為諦實有」的這個常邊;藉由「顯現是為諦實無」的這一點,它也可以如此的破除「顯現它是完全不存在」的這個斷邊。

    絕無邊可斷,因相亦無實,空根有法相,有故除無邊。而為什麼說它可以破除常、斷二邊呢?因為「顯現非諦實有」的這一點來說,這上面有一個空所依識。(空所依識指的就是顯現它本身)。而就顯現它本身如果是存在的話,藉由顯現是存在的這一點,就可以破除無邊,也就是斷邊。

    其理彼等故,如由見生空,如由空生見,成伴勿須說!而總集上面的原因來講,就好像是由顯現產生了空性一樣,當然不是說直接由顯現產生空性的,所以這邊加上一個「好像」。就好像它們的關係非常的密切,由顯現而產生了空性,而再由空性產生了顯現,這兩者可以互成助伴,所以這裡面是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存在的。

    見與空二恩,一比一惠深,恩無大小別,秤量無輕重。而就「顯現」跟「空性」這兩者,它們是互有恩德的、互相幫助的,甚至可以說一個比一個更加的有恩德。如果從它們的恩德上面去作思惟的話,其實是沒有大小之分的。如果把它們放在秤子之上,比如我們在秤金子、銀子的那種秤子之上,它們也是沒有任何的輕重之分的。

    所謂大悲心,初從何生故,同時悲與空,亦似互競生;因悟悲空故,由此大悲心,亦似互競生。而就大悲心來說,首先一開始當它緣著一切有情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生起的時候,於此同時,這個空性就與大悲心一起產生,就好像是互相競賽一樣,一者產生、另外一者也想說「我應該要馬上生起」,好比像是競賽一樣。而相對的,當了解這個大悲心是為自性空的時候,也就是說這個大悲心它是證悟空性的智慧所執持的,而在智慧的執持之下,你能夠生起緣著一切眾生而希望將他們一切痛苦都除去的這個大悲心,當你能夠生起的時候,這個大悲心也就好比是由這個空所生出來的。所以說它們這兩者就好像是互相競賽而生,當其中一者生起的時候,另外一者就想說「我也應該要馬上生起」,所以就同時的、如同競賽般而產生。“

415.悲心與空二,因果如虱癢。因果雖次第,何因與何果,

416.次第難言意。諸法此理推,實執汝如是,學說絕無故,

417.汝無有諸法。唯汝頑固漢,單一獨立者,自立恆長久,

418.無依賴觀待,不變且常住,愚中大愚者,無上最勝癡,

419.三界中有愚,勝汝佛未說。汝乃瞎眼者,此理則如下:

420.有生言無生,有老言無老,有病言無病,有死言無死,

421.有滅言無滅。體若作搖晃,有卻言無動,手足等伸縮,

422.有卻言無作,自行言無行,有住言無住,自臥言無臥,

423.有眠言無眠,有醒言無醒,明食言無食,明飲言無飲,

424.明穿言無穿。見聽及嗅聞,覺受與感觸,明有卻稱無。

425.此性言無盡。 

    悲空與悲二,因果如虱癢。因果雖次第,何因與何果,次第難言說。「悲心自性空」跟「悲心」這兩者,它們就好像是一種因果的關係一樣,互相觀待而成立存在著。而這個也好像是兩匹馬在互相的抓搔對方的虱子一樣,就好像兩匹馬一者是用嘴巴去咬另外一者的頸、背,互相這樣在抓搔虱子一樣,是互相幫助的。所謂因果的次第是有的、是存在的,這是當然的,沒有錯!但是誰為因?誰為果?這個次第如果真的要去說的話,卻是非常困難的。

    諸法此理推,實執汝如是,學說絕無故,汝無有諸法。而一切法都可以依此理而推證的(就可以了解了),而就真實有(你)來說並不是如此的。因此這一切諸法的安立,對於你來講可以說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實執有你可以說在你之上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

    唯汝頑固漢,單一獨立者,自立恆長久,無依賴觀待,不變且常住,愚中大愚者,無上最勝痴,三界中有愚,勝汝佛未說。所以你只是一個人而已,就像王老五一樣(指的就是一個沒有妻子的男人),就說你是自己一個人獨立存在的。也就是說總是自己一個人待著、自己一個人自主、獨立的、恒常不變的安住著,你也不需要去依賴、不需要去觀待別人,你是永遠不會改變、你是恒常安住在同一個地方的。像這樣子的你來說,可以說是愚癡當中最愚癡的,而且在這個愚癡裡面,你可以說是最無上的,也就是在你之上沒有比你更愚癡的人了。在三界裡面,有比你更愚癡的人來說,佛也不曾說過。

    汝乃瞎眼者,此理則如下:你就好像是一個睜眼的瞎子一樣,就是說這個人有眼睛,眼睛也是睜著的,但是實際上卻看不見。這個原因為何呢?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生言無生,有老言無老,有病言無病,有死言無死,有滅言無滅。就你來說這個東西已經在生了,你卻說它沒生;在老了,你卻說它沒老;死了,你卻說它沒死;病了,你卻說它沒病;滅了,你卻說它沒滅。

    體若作搖晃,有卻言無動,手足等伸縮,有卻言無作,自行言無行,有住言無住,自臥言無臥,有眠言無眠,有醒言無醒,明食言無食,明飲言無飲,明穿言無穿。見聽及嗅聞,覺受與感觸,明有卻稱無,此性言無盡。等於說這一切法你眼睛都已經看到了,真實的就是如此存在的,但是你還要硬說它是不存在的,這個全部都是因為你錯誤承許所產生的過失。“

425.      總言法因緣,依賴生緣起,瞬間成作性,

426.明見稱未成,謬意極錯謬,瘋癲甚瘋狂。若與同諍論,

427.此亦如癲狂,雖似仇近故,無奈常諍論,仇人甚頑固,

428.如遇此仇敵,智慧我倦矣。人與畜生等,六道眾已述,

429.扼要及實執,除立阿那外,所說皆無義。緣我而觀慧,

430精進等無故,僅有說詞矣,閉嘴是應時。

    總言法因緣,依賴生緣起,瞬間成作性,明見稱未成,謬意極錯謬,瘋癲甚瘋狂。總而言之,一切法它都是依著因緣的觀待而產生的,這一切都是緣起之法,都是依著當時的因緣而有能作、所作的差別存在。而就你來說,你的眼睛都已經看到這一點了,但是你卻又不承許、你卻說看不見、你卻說沒有這件事情。這種作法可以說是錯謬當中最極錯謬的事情,瘋狂當中最極瘋狂的事情。

    若與同諍論,此亦如癲狂,雖似仇近故,無奈常諍論,仇人甚頑固,如遇此仇敵,智慧我倦矣。而跟你這種人在一起辯論的這件事情,我覺得更像是一件瘋狂的事情。雖然是很瘋狂的一件事,但是因為與你這個敵人這麼接近的緣故,所以老是必須與你這樣子相諍論,這種情況我也是沒辦法的。你是又呆、又笨的一個敵人,在這種情況下我還要去理會你這樣子的敵人,我(智慧)已經覺得很累了。

    人與畜生等,六道眾已述,扼要及實執,除立阿那外,所說皆無義。緣我而觀慧,精進等無故,僅有說詞矣,閉嘴是應時。人與畜生等等的六道一切有情,我跟他們說這些法,他們其實都不懂,這些有情就好像是石頭,就好像是真實有執一樣。這「阿那」指的意思是說,我很努力的跟他們說,但是他們卻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了解。而就算在修「我」的時候,因為不具有智慧、以及不具足精進的緣故,所以他們也都產生不出什麼樣的結果。我覺得我到此已經說夠了,應該是我閉嘴的時候了,我不想再繼續說了。“

430.                  嗚呼有情因,

431.業攝待彼山,則生此山識,去彼山之時,雖昔屬彼山,

432.待自身住處,於昔處此山,而生彼山識。如由見空解,

433.見相無真實,似由見相生;由見相方解,見相生滅性,

434.由見無自性,而生見相似。世俗成方便,勝義方便成,

435.若無依名言,無能解勝意,見中得空性,思謂此等意,

436.空似從見生。 

    嗚呼有情眾,業攝待彼山,則生此山識,去彼山之時,雖昔屬彼山,待自身住處,於昔處此山,而生彼山識。「嗚呼」就是悲哀這些有情,他們完全是被業所控制住、完全是被業所自在的,自己無法有任何自在、自己沒有辦法作任何的控制。而就互相觀待的道理來講,這邊有舉一個例子,例如說觀待此山跟彼山,藉由觀待「彼山」我們能夠對於「此山」生起是為「此山」的這種心。而當你到了彼山(到了對面那座山)上面的時候,雖然這座山它在之前對你來說是「彼山」,但是因為與你現在所安立的這個點、觀待於現在這個點來說,所以說之前你待的那一座山叫做「此山」,可是現在在你的心卻已經生起了是為「彼山」的這種念頭。

        這裡就講到說,這座山跟那座山,這兩者也是必須互相觀待的。就好像是左右一樣,因為有左邊我們才能夠安立出右邊,因為有右邊我們才能夠安立出左邊。所以說這座山跟那座山,也是互相觀待才能夠安立出來的。原來你現在是在此山沒有錯(是在這座山),但是當你從橋上過去到另外一座山上的時候,原本那一座山對你來講叫做「彼山」,但因為你現在人就在那座山上,所以那座山對你來說,觀待於現在你不存在的這一座山,它又變成了「此山」,而之前你待的那一座山,它在這個時候就變成了「彼山」。也就是說所謂的「這座山」跟「那座山」,它們都只是互相觀待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從境這方面觀待而存在的,不是從境這個方面「而有的」。“

    如由見空解,見相無真實,似由見相生;由見相方解,見相生滅性,由見無自性,而生見相似。所以就「現」跟「空」這兩者來說,就顯現這件事情來講,如果從「空分」,從空的這個部分去看它的話,「顯現非諦實」的這一點就好像是從「顯現」這一點所產生出來的。而相對的如果說從「現分」,從顯現分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顯現它所產生的,例如說像是生滅等等這一切的作用,那也好像是由顯現並非是自性有的這一點,而產生出顯現它本身的。等於就是說,這兩者也是互為有關聯的。

    世俗成方便,勝義方便成,若無依名言,無能解勝意,見中得空性,思謂此等意,空似從見生。而就世俗諦來說,世俗諦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名言諦,名言諦跟世俗諦這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名言諦、世俗諦它就好像是一個方便,而藉由這個方便你就能夠生起對於勝義諦的了解,所以說這個勝義諦就好像是由方便所生、所成就出來的東西一樣。

        這裡也就講到說,依著名言、依著這些世俗諦,你才能夠證悟空性,如果不依著它們的話,你是無法了解勝義的內涵的。也就是說你要了解自性空的話,一定要靠著一個正因,而這個正因也是藉由你立了宗、因、喻等等,這一切的法都已經具足了,也就是具足三相正因,透過這個正因,你才能夠正確的去證悟空性。所以這個正因就好比是名言,它是名言有的。所以說你要是不依著這些名言,你是沒有辦法證悟空性的義理的。我們現在就好像是在世俗的顯現當中,獲證了這個空性一樣。所以當我們好好的在這點上面去思惟的時候,其實你也會發現,所謂的「空」它好像也是藉由顯現而出生的一般。“

436.      諸法從自性,空妙姿攝故,空根法唯名,

437.唯取立名言。於此未尋找,唯取名諸法,生滅因緣作,

438.無謬無誣賴,於因果生理,定解若任運,空故除無邊。

439.於唯名因果,須起深定解。空性之正見,執相之所緣,

440.一切無餘滅。有邊無邊斷,業果定解生,因果無謬思!

    諸法從自性,空妙姿攝故,空根法唯名,唯取立名言。對於「諸法」這裡指的就是一切法,它們本身都不是以自己體性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它們是為體性空。依由自己的體性為空,在這一點上你能夠熟悉而產生一種覺受的話,(就是你能夠對此非常了解的話),對於這一切的空所依識(空性所依靠的這些空所依識),你將會了解它們只是唯名言而安立的,它只是處於一種名言的狀態,只是處於一種唯名、唯言說的這種狀態而已。

    於此未尋找,唯取名諸法,生滅因緣作,無謬無誣賴,於因果生理,定解若任運,空故除無邊。於唯名因果,須起深定解。而就這種法來說,如果你不加深細的觀察的話,在這種狀態之下,只為名言安立的這一切事物,它們是可以存在著因果的作用、以及生滅的作用等等,這些因果、生滅的作用它都是無錯謬、而且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對於因生果,以及因它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等等,你能夠生起決定的信解的話,那等於就是藉由空的這一點去除了無邊(也就是斷邊)。等於說在這個時候,你就能夠對於所謂的「唯名言而有」的這個因果,從內心深處產生出一種非常決定的、深入的信解。“

    空性之正見,執相之所緣,一切無餘滅。當一個人獲得了空性的見解、獲得了空正見的話,他一定是必須要將所有相執的所緣境,(這個相執就是對於真實有的一種執著、對於相的一種執著),對於這個真實有的執著、諦實有的執著,必須將它的所執境、所緣境,一切的、無餘的加以破除。對一個證悟空性的人來講,這些所執境都必須讓它趣於壞滅。

    有邊無邊斷,業果定解生,因果無謬思!而在這種狀態之下,對有邊、無邊他就能夠圓滿的斷除,(有邊指的是常邊,無邊指的是斷邊)。而就這個人來說,他應該要好好的去思惟業果的道理,更是要對於業果生起決定的信解,然後去想、並且了解到說,所謂因果的法則「它絕對是不欺誑的」,他是必須常在這道理上去思惟、並且獲得定解。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對於空性獲得了決定的信解時,這個信解有多大,他對於業果的信心也就應該要有多強。而不能說當他了解了空性,對業果的信解卻失壞了;如果失壞的話,那就等於他在觀察空性的時候,犯了「破太過」的過失,這種觀察方式是錯的。所以就一個證悟空性的人來說,他應該要對業果、對於整個因果循環的道理,更加產生決定的信解才是。“

441.所緣執滅故,供養於諸佛。見緣起無誣,故悟見空義。

442.定解生起後,供養於師等。因果不欺誑,故滅自性已,

443.無餘諸所執。定解堅固時,供養諸本尊。現空二相互,

444.已現因果時,供養諸空行。由自因自果,見無欺誑故,

445.餘識於無待,所緣滅已空,見時供護法。因果無謬理,

446.餘因於無待,離有邊之空,成故由自因,自果成無謬,

447.定解引生時,供養於四面。

    所緣執滅故,供養於諸佛。而當證悟空性的時候,因為所有的所執境(就是所執著的這些境界、這一切的相執),都完全的息滅、壞滅的緣故,這個就好像是一種證悟。比如在經典裡面會講到,可以用我們的證悟功德對上師、本尊、佛菩薩作供養,現在你也可以用這種證悟,對於勝者(也就是佛),對他作圓滿的供養。

    見緣起無誣,故悟見空義,定解生起後,供養於師等。而就顯現的這一件事來說,它所要表達的就是「緣起都是不欺誑的」,而透過這一點,如果你能夠了解到所謂的顯現它其實就是自性空的話,這個決定的信解、決定的心識,如果你能夠打從內心生起的話,就可以將這個來供養你的上師。

    因果不欺誑,故滅自性已,無餘諸所執,定解堅固時,供養諸本尊。而就因果緣起不虛誑的這一點來講,如果執著它是為自性有的這個心識,它為自性有的這個所執境,如果能夠無餘的、完全的將它破滅的話,你能夠看到破滅的這一點、不存在的這一點,當你能夠對這一點生起定解的時候,請以這種證悟來供養本尊。

    現空二相互,已現因果時,供養諸空行。對於現空這兩者,就是「顯現」跟「自性空」這兩者,如果你能夠發現這兩者其實是互相助伴的話,也就好像是互為因果的關係的話,當你能夠見到這一點的時候,請你以這個來供養諸空行。

    由自因自果,見無欺誑故,餘識於無待,所緣滅已空,見時供護法。另外一個就是對於由自己的因、產生自己的果是不欺誑的這一點,如果你能夠看到的話;能夠不依靠其他的心識,就能夠將它的所執境都止息的話,也就是說你的心能夠安住在空的狀態當中的話,當你能夠見到這一點的時候,請以這種證悟來供養諸護法。

    因果無謬理,餘因於無待,離有邊之空,成故由自因,自果成無謬,定解引生時,供養於四面。而藉著因果是不欺誑的這個正因,就藉由這個正因,然後你也不用去依賴其他的因、不用去觀待其他的因,你能夠對於這個「遠離有邊的空」。「遠離有邊的空」指的是這種成立的方法,當對自己的因、然後產生自己的果這一點,它是不錯謬的這種現象,你能夠從內心深處對它生起一種定解的話,那等於說你對此是了解了,你已經了解空性的道理了,請以這種證悟來供養四面怙主。「四面怙主」指的應該是龍樹菩薩的一個護法,這位護法是專門在護衛學習以及證悟空性的這些人們。“

447.            滅諸定解執,須知自性執。

448.定解所執之,續乃護所執,唯遮自性之,無遮續須知,

449.此供金剛兄。緣空修三昧,修勝觀口訣,定住空性中。

450.未安至定時,若無七理尋,如何成勝觀?觀故影住分,

451.供養諸施主,願同成小覺!

    滅諸定解執,須知自性執。之前所講的決定識(決定的心識),它的所執境,剛剛我們說應該要破壞、要將其完全止息。止息什麼?就是一個決定識、決定信解它的所執境。這裡要知道這個所執境它指的是自性有,應該將這個「自性有」全部加以止息。

    定解所執之,續乃護所執,唯遮自性之,無遮續須知,此供金剛兄。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講說,應該要守護、並且去修習另外一個決定心識它的所執境,然後才去修習它的續流。對於這個所執境,我們就應該理解到是「僅唯破除、僅唯遮止自性有的這個無遮」,這個續流指的就是無遮的續流,我們應該要如此的了解。如果你能夠獲得這種了解的話,請以這種證悟的功德去供養金剛兄弟。這裡的「金剛兄弟」指的就是和自己同時接受灌頂,和自己一起去修自生法的這些法友。“

    緣空修三昧,修勝觀口訣,定住空性中。下面就講到說緣著空性,可以生起一種止、可以生起一個奢摩他,在這個之上我們應該要修習毗缽舍那。修習毗缽舍那的口訣為何呢?就是方法為何呢?

    未安置定時,若無七理尋,如何成勝觀?當你在趣入空性的定中的時候,如果覺得趣入得並不是很順利的話,你就應該要好好的對七相的正理去作觀察。如果不如此觀察的話,那你又怎麼能夠成就毗缽舍那的功德呢?

    觀故影住分,供養諸施主,願同成小覺!所謂毗缽舍那就是在止、也就是在奢摩他的這種定之上,然後再對空性進一步的加以觀察,由這個觀察引生出一種身心的輕安,在這個當下你所獲得的就是毗缽舍那的功德。所以說,這時就是要透過觀察,讓自己獲得「安住分」,也就是說藉由自己的觀察,讓自己獲得身心的輕安,獲得毗缽舍那的功德。如果你能夠獲得、能夠引生出這個功德的話,請以這種功德、這種證悟去供養一切的施主。最後就作一個發願,希望前面所說的金剛兄弟以及剛剛所說到的這一切施主,都能夠共同成就圓滿的佛果位。“

《實執答覆》七

451.            實執答覆道:汝於我多違,

452.相似繁多說,汝亦相同故。聽違意如下:汝若許依賴,

453.依賴我實執,而立汝智慧,我無實違汝,於兔角善階,

454.有誰作觀待?龜毛之柔衣,善惡誰觀待。世尊說法蘊,

455.八萬四千等,我主領三毒,八萬四煩惱,待後立能治,

456.若無我與汝,亦違三輪許。待世間名言,諸煩惱主者,

457.若我成非有,汝無有諸法,許三輪違故。為何如是說?

458.六道諸眾生,續中我首故,若由三毒攝,修行十惡道,

459.主唸五無間,淪生老病死,此乃世間田。具如是修行,

460.由我故而生。

    實執答覆道:汝於我多違,相似繁多說,汝亦相同故。這裡諦實有執它就作了一個回答:你(智慧)加諸於我(實執)身上的這一切相違的說法,的確你是排列了很多,那我也看到了、我也聽到了。但是就這些相違來說,其實你也有相同過失的,以這些相違的過失來講,其實你也都是具足了。

    聽違意如下:汝若許依賴,依賴我實執,而立汝智慧,我無實違汝,於兔角善階,有誰作觀待?下面你就好好的聽,我講給你聽吧!就是說所謂你(智慧),如果說你承許諸法都是互相觀待的話,就我來說「我是諦實有執」,觀待於「我是諦實有執」才安立出這個對治(就是智慧)。而如果在這個之上說「我是諦實無」的話,那與你之前所說的是會產生相違的。這就好像是什麼呢?就好像兔子角是不存在的一樣,同樣的,拿兔子角作階梯也是不存在的。就是以兔子角作的這個階梯,你還要說它是存在的、它是互相觀待的,有誰會這麼做呢?

    龜毛之柔衣,善惡誰觀待。同樣的,烏龜的毛也是不存在的。以這個毛去作了一件善妙、柔軟的衣服,你在這個之上又去觀待、又去安立它是好的、還是壞的呢?這種說法不也很奇怪嗎?有誰會這麼做呢?

    世尊說法蘊,八萬四千等,我主領三毒,八萬四煩惱,待後立能治,若無我與汝,亦違三輪許。下面就直接接到「亦違三輪許」這部分,就依著前面講下來的,如果我們都不存在的話,將與你所說的會產生相違,所以說這個三輪的過失是你必須要承許的。

    待世間名言,諸煩惱主者,若我成非有,汝無有諸法,許三輪違故。就算是觀待世間的名言來說,就整個煩惱裡面它最主要指的就是「我」,所以如果說「我」都不存在的話,在這之上是不是你也無法安立這一切法了?所以這與你剛剛所說的都是會產生相違的,所以說你也必須要承許這些三輪的過失的。

為何如是說?為什麼說你必須承許三輪的過失?這個原因為何呢?

    六道諸眾生,續中我首故,若由三毒攝,修行十惡道,主唸五無間,淪生老病死,此乃世間田。具如是修行,由我故而生。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說,六道的一切有情在他們的相續當中,主要都是以「我」為主,我都會一直安住在他們的相續當中,因此令他們總是處於被三毒控制的狀態裡面,也因此他們大部分都會去修習十不善,以及造作的主軸都在五無間罪上面,而他們就一直轉於生老病死這個大輪當中。

        這個就好像是世間的農活,就是農業的工作一樣。這裡把「我執」比喻成世間的農業。比如在世間裡面總是要靠著農業養活人群,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同樣的,這些有情他去造作惡業、造作五無間罪,然後轉於生老病死,這一切的原因、這一切的主軸,也都是在我執之上的緣故,所以它就好像世間的農活,以農業為重(世間人主要的工作一樣),就以此為譬喻之。大家就是在這個上面去修行,然後在這上面去造作的。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子做呢?完全都是因為有「我」的緣故。“

460.      雖有卻諍無,墮斷汝相違。世間故害汝,

461.明有然許無,瞎說之癲狂,屬汝故三輪。於六道諸眾,

462.明無慧有觀,明無然有見,墮常汝相違。勿觀我定有,

463.引意皆自成,汝乃治無觀,治觀何助益?對治觀真性,

464.非治性正違,汝許三輪矣!因實與無實,正違乃待成,

465.非待成正違,治非治正違,汝與三輪矣!

    雖有卻諍無,墮斷汝相違。世間故害汝,明有然許無,瞎說之癲狂,屬汝故三輪。那就是說,對於一個存在的事物,你去諍議說它是不存在的,這個等於是墮入了斷邊,與你之前所說的產生相違。而對於世間所共許的這一切法,那才是真正會對你造成損害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本來就存在,但是你卻硬要說它們是不存在的,所以說睜眼瞎子這種瘋狂的行為,這個過失是在你身上的,所以你才有這種三輪的過失。

    於六道諸眾,明無慧有觀,明無然有見,墮常汝相違。勿觀我定有,引意皆自成,汝乃治無觀,治觀何助益?對治觀真性,非治性正違,汝許三輪矣。而這六道的一切有情,就這個智慧來講,智慧它本來是不存在的,但是他們卻以為存在而去進行修行。他們把一些不存在的東西看成是存在的,這個就是墮入常邊,那與你所說的才是真正的相違。而就我來說,我是本來就有的,絕對是存在的,從久遠以來就一直存在。而且我也不需要修行,如果有需要的話,我也可以馬上來到每個人的身邊。而你本身就不存在,所以這些有情才要很努力的加以造作、對你加以修行。而這種造作的修行對他們來說,又能產生什麼樣的幫助呢?因為所謂的造作而修、跟不造作而修這兩者是直接相違,所以你剛剛所承許的才是真正的三輪相違。

    因實與無實,正違乃待成,非待成正違,治非治正違,汝與三輪矣!這個原因為何呢?因為所謂的「諦實有」跟「諦實無」,這兩者是直接相違的緣故。而同樣的,互相觀待與不互相觀待這兩者也是相違的緣故。同樣的,造作與非造作這兩者是直接相違的緣故,所以說你才是真正承許三輪相違過失的人。





主持人
洛確仁波切